突围一 保卢斯为什么不突围找不到了

[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_项羽败在哪里-牛宝宝文章网
[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 项羽败在哪里
[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在此之前有盗跖,此后有曹操、陈友谅等,在民间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对此感到不解,欢迎大家发表看法。下面就看看www.niubb.net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吧。网友AndyHsu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反对现有的***。史上的项羽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吗?(转帖自己在另外一个问题下的***为什么《史记》在西汉成书,却没有黑西汉开国的敌人项羽? - AndyHsu 的回答)==以前看到过观点说,司马迁对项羽是非常敬重的。论据之一是说给了项王这个没有做皇帝的失败英雄以,“本纪”的待遇,这可以只有皇帝才有的待遇哦,项羽可不是皇帝哦,等等等等。由此衍生的观点也一大堆,比如今人比古人功利,完全以成败论英雄,迁公那时就没这么功利啦啦,等等等等。(以上暂不考证出处了)最近终于有点闲心,认真通读一下前四史,发现满不像这么回事啊。至少我读不出什么大赞的感觉来。1.入本纪很正常,并非什么高看一眼。《项羽本纪第七》,之后是《高祖本纪第八》,再之后呢?是《吕太后本纪第九》。按照"非帝王享受本纪待遇就是荣誉称号"的说法,莫非这是要说吕后也是太史公敬仰的大英雄吗?我觉得太史公听到这个逻辑眼珠子都会瞪出来的吧?纵观十二篇本纪,态度是很明显的:谁是当时的天下至尊,就有资格入本纪。秦末乱世到汉初,天下公认的霸主是谁?显然就是西楚霸王啊。入本纪完全理所当然,总不成是楚怀王吧。怀王只是个傀儡,最后还给咔嚓了。天下的豪杰,包括高祖,有几个没有给项王献上过膝盖?有几个人有幸收到过项王的膝盖吗?这个逻辑和吕后入本纪完全一样:吕后是高祖驾崩后天下的实际主宰者。(连惠帝都没有本纪的待遇)入选本纪的标准,是一个完全的结果主义的标准。2.本纪对项羽的“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这段话我读不出赞的意思。我读出来的大意是:这小子一开始干得还很可以了,但是丫的实在是个莽夫,脑子不好使,行事方式错得离谱还死不觉悟,来来大家听我总结一下blabla。3.史记最后对项羽的总结《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结尾的唱词写道:“...诛婴背怀,天下非之”“...子羽暴虐,汉行功德”说得也很直接。项羽是一个很暴虐的人,黑点很多,天下人都在黑他可不光是我司马迁。诛杀投降的子婴、背叛大家公立的怀王,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没人给他洗地哦。别告诉我说太史公写这些是为了通过审查、能够出版。全书直截了当地黑刘季的地方也满满当当的,完全不考虑出版问题。什么吃了败仗逃跑时嫌车子太重跑不快把女儿儿子(儿子就是后来的惠帝)都推下车的破事儿也记载了,而且写了不止一次(至少我看到了两次),妥妥地拿着一个黑材料就到处发帖的水军节奏啊。所以,《史记》里的项羽:我觉得挺黑的啊。写始皇帝都没写这么糟糕的。而且完全是项羽自己造孽。太史公笔下的项羽压根就是一残暴的缺心眼儿武夫啊。要是非把这些东西都反过来解读(或者视而不见).....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我没见过太史公。要么你自己去读读好了,哪怕是配译文的那种。网友Tim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所谓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谁来打扮? 多是统治阶级。唯史记是个不可多得的例外,当时已是统治阶级的西汉并没有对司马迁以及史记多加封杀,这也是成就 史家绝唱 无韵离骚 的重要原因。网友算子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部分原因是古今观念不一样了。奋私智不师古,你觉得是正面还是反面?网友胡一刀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司马迁,司马迁,还是司马迁啊!我曾经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略有调侃,但是意思还是表达比较清楚,贴来献丑了。先用一段引文:韩兆琦在其《秦汉史十五讲》中亦提到这个问题,将其归因于司马迁在著作《史记》时的感情导向,他认为“司马迁从感情上厌恶刘邦,却对项羽的人格、功绩充满赞颂,对其最后失败充满同情。”故写到刘邦,司马迁不但尽力描写其生活与性格中的黑暗面,而且写其战场上的失败之惨,写其怯懦自私,言而无信;而写到项羽,则对其致命弱点之残暴一笔带过,反而浓墨描写其战场上的非凡勇敢,尤其是项羽在垓下被韩信打败以后的饮酒作歌、东城之战、乌江自刎,被司马迁写得慷慨悲壮,豪气动人。除此之外,在选取事例表现项羽性格和开展叙述上,司马迁着重于对传奇性情节的追求,例如项羽“重瞳子”,“力能扛鼎”,以及见秦始皇游江南而发的感慨“彼可取而代之”,还有对他不学书等细节的详加刻画,还有在彭城、成皋、荥阳等战役中对项羽英雄事迹的刻画都增添了人物个性。此外项羽在败亡途中作的《垓下歌》以及和乌江亭长对白等细节都过分离奇,甚至可能为杜撰,但却让后人深信不疑,也大大增加了项羽这一人物的魅力。下面是正文:多年以来,本人读史书时一直惊讶于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失败者,像项羽这样学术不足、残暴有余的男人,却不但唾骂者罕见,反倒在历史上留下了好名声,甚至赚取了无数人眼泪和赞歌;而其最正面的特征,不过个子高、力气大而已,符合当今夸人之时“四肢发达”的标准。设想这样一副场景:虞姬某日与一干女人唠家常,闲聊中大家纷纷称赞别人家的老公,有的说你老公真帅,有的说你老公真有前途,有的说你老公真有才华,虞姬满怀期待地等到大家夸到项羽,就听到有人说虞姬啊,你老公真高!虞姬大惭,复找祥林嫂闲聊,打算寻找自信。考虑到虞姬应早已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有所耳闻,知道她被绑架回去强行嫁给了山里的贺老六,于花烛之夜誓死不从,还一头撞在香案角上,额头都撞出窟窿。及至后来丈夫患伤寒死去,儿子又被狼吃掉,悲惨的祥林嫂于是开始四处念叨自己的故事:“我真傻,真的……”这一天祥林嫂正对着一个四岁的小孩哭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虞姬循声而至,指着她额角上的伤痕问: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祥林嫂大囧: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虞姬微微冷笑:难道还能比项籍力气更大吗。上述故事的理论依据即为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因为作者说“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按照秦代一尺合今23.1厘米计算,项羽应是超过一米八四的大个,虞姬被人夸“你老公真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且力气大到能用双手举起一只鼎,在整个《史记》中,只有刘邦第八子淮南王刘长能与之媲美,那么举起一个女人自然也不在话下,项羽比祥林嫂改嫁的丈夫力气更大,固是毫无疑问了。若是虞姬不从,便也有机会领略一下祥林嫂所谓“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当然,个中道理都在韩教授的笔下了。网友小谭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司马迁对汉刘氏自然是有不满情绪的,在《史记》里许多不经意间贬低汉刘氏,抬高对手的做法。而项羽作为对手,司马迁也或多或少以正面描写了。而《史记》又对后世影响那么大。网友Wangch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虽然项羽败了,但他不可否认是一届英雄,没有他刘邦根本不会壮大。再者说,太多人喜欢或说是崇拜项羽,因为把他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十足的高富帅,又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力。所以项羽被人们传颂的就是一个英雄的形象网友国平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史记》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又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说它是绝唱,可能就有这个意思了吧我想那时的人们还是有职业操守的。以上是我胡猜的网友蒙面大侠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首先,迁爷对待刘项两人成见颇大,太明显了。虽然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但凡看完史记的基本上对刘项二人的印象对比都差不多。这不得不说作者自己的看法深深影响到了读者。迁爷的和网易很像:做有态度的史书。其次,如果大家玩代入或者玩穿越的话,你会选谁?当然是项羽。年轻有为,魄力四射。谁愿意当一个欲谋天下的老流氓啊~最后,项羽的人生理想和刘邦貌似根本就不一样。一个想复仇,一个想夺位。项哥最多当个西楚霸王,压根没想过称帝。最后硬是被邦爷活活算计了。一般被人阴死的大部分都不算是寇,因为人家是被你阴了。网友程颖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项羽在历史上形象还算光辉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是项羽本人的形象算是比较好的,项羽是贵族出生,而且人长得比较高大威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MAN,史书上说项羽力气很大,可以举起一只鼎。相比而言他的对手刘邦形象就比较差了,总所周知刘邦基本年轻时就是一个小混混,而且家境也不大好,刘邦本名刘季,换成白话就是刘三儿,当然和贵族出生的项羽气质上差一大截,其次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霸王别姬、四面楚歌、乌江自刎这几个故事放在项羽身上,营造出一种痴情、英雄末路的悲壮画面,至于刘邦给人的印象好像就只有被刚开始被追着大四处逃窜、有个彪悍的老婆、当了皇帝后干掉功臣韩信这类不上台面的事情。历史也是人写出来的,加上中国的历史是纪传体形式,是一个一个故事构成的,项羽的故事更加丰满,有画面感,还带点唏嘘的悲壮。两个一对比,自然项羽同学得票支持率就飞速上升了。网友蒙面大侠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项羽没有成为反面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出身好加外形好,项羽是英俊威猛帅哥,而且出身好;对比刘邦一四十多的糟老头,出身差,修养也差!二从事的行业伟大,干的是推翻暴秦的丰功伟业,尽管在这期间干了火烧阿房宫,坑杀秦降卒这类不人道的事情。不过没关系因为前面有秦始皇顶着,谁也比不过始皇帝残暴(以当时人来看)。三爱情动人,俗话说: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项羽都达到了,正面形象又加分不少!四死的悲壮,项羽讲信用说不打就真的不打,不像刘邦都签订停战协议了却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后逼得美人自刎,自己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五司马太公的笔法好!ps:说到底项羽还是太年轻了,年轻气盛靠武力打拼天下,却也因为年轻气盛失天下。刘邦就奸猾许多,永不言败才是王道啊亲!网友冯亮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因为秦朝是他灭的网友张永生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屠杀降卒,刚愎自用,用人不当,这些难道无损其英雄形象,最多是一个莾夫而已。网友doing NA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项羽当然有不少反面的评论,但是总体上来说,他普遍被认为是英雄,获得大量好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他挂了,而且挂的潇洒,不像萨达姆卡扎菲那样窝窝囊囊的挂了,挂之前还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战斗力,我可以走,但是我不走,我不玩了。悲剧总是喜欢在英雄身上出现,因为往往是悲剧成就了英雄。网友籍子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因为司马迁网友王涛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悲情英雄总是容易被人同情网友刘念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没觉得项羽有什么好,披发左衽。。。我觉得也没给他什么正面形象,反正我读所有的故事,包括楚汉传奇,楚汉骄雄之类的电视剧,什么的都觉得项羽毫无王者风范,倒是像极了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武装的单于。。。从出生到死一直中二。。。为人暴戾。没觉得有什么正面形象,就是作为男二细分多一点而已。。。网友She Guan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因为人们做梦的时候自己都是威风恣肆天下无敌而且幻得天下的项羽。如果梦自己是刘邦,那成功也太累太辛苦了,而且好像一般人也不佩服自己。那就没意思了。实在是因为人性的原因。再加上项羽实际上是悲剧,那比喜剧就更不会无聊。网友蒙面大侠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先说结论:项羽的人格升华,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得到提升,源于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执笔者们对悲情英雄的热爱。谈及项羽,就不得不谈及刘邦:可以说,刘邦与项羽是整个《史记》中个性迥异的两个人物,但阅读之,我们会发现,司马迁在描述二人的人生时,使用了截然不同的笔墨:刘邦的部分真的就是帝王的列传,普通而又无聊;而项羽却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盖世英雄——这里面没有什么客观的对与错,而是主观的人的选择:司马迁将项羽当成了美学的偶像。司马迁在写作悲剧人物时,往往会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已受了宫刑,忍辱写《史记》——这本身就是悲情的一件事,因此,在写到同样悲情的项羽时,司马迁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项羽身上。《史记》中的项羽,有司马迁的精神寄托在里边,甚至可以说,项羽的身上有司马迁的影子。项羽这一偶像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司马迁之功。从《史记》开始,到现代的电影、戏剧,都为西楚霸王展示的动人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可以说,他的人生从开始、到与虞姬告别、在乌江自刎,根本就是一首动人的诗歌。我们无法确定历史上的西楚霸王是否真的在粗狂的外表之下有一颗细腻的心,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他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都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美、一种失败者的浪漫;相比之下,胜者刘邦在赢了政权以后,用剩余的人生书写的是部残酷的杀戮之书——他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其实,不管在哪一朝哪一代,文学家们总是更冲崇拜失败者——他们特别的敏感,导致了他们能够以局外人的角度去观看整个历史,而这种书写的职责,使这些内心丰富的文学家们不断地在历史人物身上,渲染出类似于“悲情英雄”的模样。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司马迁已经将项羽的美无限地放大了——他将项羽放在了记载帝王故事的《本纪》中,并在最后“太史公曰”中暗示“舜目盖重瞳子,项羽亦重瞳子”,将项羽与古代最推崇、拥有诸多美德的君主舜相比,这本身就是一种抬高。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垓下突围一事变成了一场近乎演绎的近身之战:项羽在虞姬死后,带着二十八个部下对汉军五千人展开了一场冲锋:二十八人分成四组,冲进汉军五千人的军阵之中,把汉军杀得人仰马翻,死者不计其数——事后集合清点,项羽只损失了两个人,还剩有二十六个。这件事情实在有些过于渲染项羽的英雄本色:这帮人只是普通的战士,就算每个人都如项羽一般骁勇善战,四组二十八个人对抗五千人,平均一人要抵挡将近一百八十人,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段故事在史记中出现,基本上是为了树立项羽勇猛无敌的高大形象服务的,也是司马迁在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壮苍凉,这段记录的历史价值,恐怕远不及文学价值。最精彩的,还是司马迁在写项羽的生命最后告别仪式中,使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描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首《垓下歌》不仅将项羽的性情写了出来,同时更赋予了项羽一种悲情、一种离痛:英雄生不逢时,走投无路之下,对着自己深爱的女人吟了一首人生绝唱——且不说项羽是否真的可以吟出这样美的诗,而这首诗又是何人记载、如何流传下来的,仅看场景描述,我们就能够看出,这完全是一个美学的描述。且看司马迁笔下的垓下之围,乌江自刎显示出的,末路英雄的悲凉——四面楚歌声,人如丧家犬,一代英雄,竟然如日落西山一般惨薄。你听他吟悲歌、别爱姬,更突显了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但英雄即英雄,在自度且不可脱时,依然愿为诸君快战:“大呼持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王嗔目视之,赤泉侯人马具惊,辟易数里。”项羽的英雄气概并未因战败而损一丝一毫。因感霸业未成,无颜见江东父老,因而拒绝了乌江亭长救己之美意,但为感其恩,依然将骓马赠予他,以示感激。在求生无路时,见如今的汉骑司马、往日的部下吕马童时依然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而死——见故人依然念旧情,知将死不忘助人一臂,豪迈之本色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阅之,字字品之,司马迁写的真的是那个“城无遗类”的屠城者吗?他到底是在写自己想象中的英雄,还是在写自己心目中的悲情?在结尾处,司马迁才显出自己未忘记“描述史实”的任务——在总结项羽一生时,司马迁试图去找出造成项羽命运悲剧的根源所在。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借口,并指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才是真正的原因。可以了解的是,《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之所以会同情、怜惜项羽,完全是因为他将项羽的悲剧人生与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了一起,融入了悲怨的成分。描述项羽的一生,司马迁内心的感伤与痛惜也被唤醒——项羽的形象多慷慨与磊落,这种磊落恰恰是司马迁最忠爱的人生本色,他忠于史实,却落得受腐刑之下场;他想免除那污及先人的可怕刑罚,却无50万钱用来赎罪——自身的忍辱负重与悲惨遭遇,势必会影响到他对悲情英雄的描述。可以说,《史记》开了项羽“悲情英雄”的头。从政治与军事方面来说,项羽虽然是败军之将,刘邦是胜军之王,但是从人格力量与美学角度来看,项羽才是王者:在最后一搏的生死关头,项羽竟然对虞姬“泣数行下”——英雄泪总是更惹人怜,文学所需要的,不是一个冷酷的君王,而是一个珍重儿女情长、知己气短的大英雄,与前者相比,落魄的君王在此时变得更具有人情味,更拥有个性上的光彩。特别是当人们将他与缺乏诚信、本身爱女色、善用权谋的刘邦相比时,他就更显得美、真、善。后世宋明伊始,项羽的美学地位不断地提升——其吟唱之顶端,是一个名叫“李清照”的女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唯一流传下来的诗——它是一首无题绝句,而这首没有名字的绝句之所以能够流传,也恰恰是因为它与人们印象中的项羽形象是极为契合的。李清照本人富贵娴雅而极具才情,她伤感于北宋放弃抗金而渡江偏安,更伤感于自己从汴京一路南逃的惊险艰辛,因此而心升感慨——长***骏马、力可拔山但却最终不肯过江的那个男子,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李清照开了头,后世便有人不断地接尾:帐中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揽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乌骓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锷凛秋霜,九重归去是仙乡。恨茫茫。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而吟诵刘邦者?抱歉,翻遍中华诗词簿,除了为他歌功颂德的人儿以外,唱他英雄气概的,还真是没有项羽的多。但事实上,刘邦本人身上的英雄气概并不比项羽弱,而其一统天下后所作的《大风歌》更是体现出了其在君临天下后的帝王气概。题主所提到的几个历史人物,未能得到文人如此青睐,其实源于其个人人生片断不足以为文人所称赞:盗跖,历史上是否有这个人都是疑问,更别提他到底做了什么了;曹操本就是胜者——他虽终生未做王,但却行使着比皇帝还要大的权力,并在死后被儿子追封(其不臣之心,也决定了重视道德的文人阶层不可能为其美言);陈友谅生平虽然也足够精彩,其对手朱元璋也足够强大,但观其一生,个人认为,他更应被归为枭雄、而非英雄。反观项羽:你要爱情?项羽有虞姬;你要英雄?项羽本就顶天立地;你要功绩?楚汉相争多少精彩片断?你要对手?他的对手是汉王朝建立者刘邦——而刘邦流氓出身、中年发迹,对手的传奇,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项羽能够变身成为传奇。项羽在美学中被重视并不是历史的偶然,事实上,重视悲情英雄的现象在各国文学史中都是存在的:被刺杀的恺撒,浴血奋战、全军覆没的列奥尼达、空留下一腔壮志未酬的拿破仑……都是历代文人们歌咏的对象。为什么胜利者得不到文学家的普遍性颂扬?因为自有史学家为他们歌功颂德、粉饰生平。胜利者固然让人崇敬,但悲情英雄的经历却令人痛惜——这是一种美学的选择:失败者永远有一种孤独的美,有一种不得志的愁,有一种无法言表的痛苦在其中——而这种种,正是文学所追求的:文学家重视的是美、是浪漫、是英雄的沦落、梦想的颠覆,这些内容运用在文学中,才会起到震撼人心的力量。胜利者走向了现世与权力,而在现世与权力之中,人们多半是无法保有梦想的。项羽生前所追求的,是男儿不失英雄气概;他死后,这种气概依然在为世人所传诵;刘邦所追求的是平民坐稳江山,他赢了政权,也失了诗与美。网友盖振晨对[项羽败在哪里]都说成王败寇,为什么项羽在历史上没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给出的答复:拿破仑会以反面形象出现吗?项羽同理。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