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宝和宝象国剧情哪个排名高

孙悟空真实形象 【范文十篇】
孙悟空真实形象
范文一:我最喜欢的《西游记》人物
孙悟空是我最喜欢的《西游记》人物,他嫉恶如仇、敢于斗争、一往无前、热爱自由,是我心中的英雄。
孙悟空破石而出,海外求得高学,龙宫取得金箍棒,成为神通广大的美猴王。他又在冥府生死簿中一笔勾去了猴类的生年死月,彻底摆脱了阴间的制约。于是他成为绝对自由的神猴。玉帝为了降伏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给了他一个“弼马温”的职务。但是当孙悟空弄清楚“弼马温”是何等卑微的职务之后,感到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他愤然返回花果山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玉帝再次将孙悟空骗上天宫想将其软禁在天上,可悟空机灵,很快就识破了玉帝的计量,于是一气之下大闹天空。此时的孙悟空敢于斗争、热爱自由、勇敢反抗权威,我喜欢他 !
悟空因为大闹天宫触犯了天律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派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从此悟空走上了艰辛的取经征途。一路上,他先后战胜了白骨精、黄袍怪、金角银角大王、红孩儿等妖魔鬼怪。充分表现了孙悟空的武艺高超、聪明伶俐、机智勇敢、身手敏捷 。而他对
师傅的责骂也从不上心,依然对师傅不离不弃。此时的孙悟空已是一个嫉恶如仇、降妖除魔、叱吒风云,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灵魂人物。他正义、乐观、勇敢是封建社会里广大劳动人民理想和愿望的美好化身。这个猴、人、神三者完美统一的艺术典型集中反映了《西游记》一书所要表达的被压迫者勇于反抗的造反精神和要铲除世上一切恶势力的美好理想。所以我最喜欢孙悟空。
范文二:孙悟空这个的形象创造,寄寓了吴承恩的理想。他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挥舞金箍棒,扫出一切妖魔鬼怪的英雄气概,体现了出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表现了一种正义的力量,反映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实质不仅仅在于敢斗,更在于斗则就胜,所以称为“斗战胜佛”。他取得斗争胜利的两个法宝是:第一,武艺高强---- 这点在他大闹天宫中表现得最为精彩;第二,精于斗争,也就是有勇有谋,他是人民理想的化身,敢于反抗一切追求自由是他不屈的行为,善于学习不怕千难万苦是他永恒的精神,与天地万物的抗争、与妖魔鬼怪战斗时期生活永远的乐章。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远离了自己的乐园,拜仙学道,甚至敢大闹天宫。但最后还是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以失败而告终。花了五百年的时间反省,终于觉悟,辅助唐僧一路除恶行善,历经磨难,终于修成正果。
1 生命绝对自由的原始追求---- 大自然的结合
1.1 孙悟空的母体---- 花果山和仙石
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有许多猴子,有老猴精号称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其实孙悟空就是由一块石头造化出来的孩子,他本身是个猴子,所以他极端好动,永不安份;而作为一个人,他又“一生受不得气”,受不得势强凛弱;再作为一个神,他更不愿意受任何得束缚。总之一句话,孙悟空所追求的是就是个性的解放,随性而为。而《西游记》,开篇就独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母体---- 花果山,这是没有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大自然。作者还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仙石,这是绝对的自然物,用玉帝的话说:“乃天地精华所生。”由此产生的孙悟空必定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的。
1.2 赋予自然人的形象与特点
世德堂本《西游记》改定者说孙悟空的出生是:其母是“石”。其己是“猴”,并以“灵根育孕源流出”标其目。这实际上也就是把孙悟空写成大自然的儿子,一个活脱脱的自然人的形象。孙悟空是天生石猴,长得尖嘴猴腮、一张毛脸、螺旋腿、红屁股、长尾巴,走起路来是歪歪扭扭
的样子、但他机智聪明,灵敏好动、攀树爬枝,采食花果等习性;他得身上体现了猴子的外部特征和生理特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本身是以动物的形象出现的,但是他的言谈举止又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儿童的情趣和语言,可以这样说,孙悟空完全是根据据少年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来展开想象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当中的很多想象都是动物的形象动作特征和儿童的语言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从孙悟空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作为猴子的形象和动作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上蹿下跳,一刻也不得安宁,这是猴子的本性,而这种好动不定的特征也正契合了儿童的天性;第二,孙悟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界的普通猴子,他有独特非凡的本领,还会七十二般奇特的变化。同时他还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明白人情世态,善于观察思考、积极乐观,无私无畏。古代英雄人物的美好品质和思想感情都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人们身上的某些缺点在他身上也有所表现,例如:好出风头,争强好胜,冲动易怒,爱捉弄人,喜欢恶作剧……
再看《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所谓“赤子之心”我们可以理解为真纯自然的性情。这一点在我们要说的悟空性格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虽七十二般变化,灵动机智不曾见其有过矫饰之举,嫉恶如仇、嬉笑怒骂皆出自本心。小说中可见:悟空喜,则如长老所述:“猴儿想是看见我不曾伤命,所以欢喜得没是处,故这等作跳舞也”,“蹦蹦舞舞地到园里”(86回);悟空怒,则愤愤其不平之意,溢于言表:“那三藏不识贤愚,我一路上为捉怪降妖,使尽了平生手段,几乎打杀妖精;说我行凶作恶不要我做徒弟,把我赶回来,写立贬书为照,永不听用了”(28回);悟空愤,则仰面苍天,高声疾呼:“苍天!苍天!自那混沌初分,天分地辟,花果山生了我,我也曾遍访明师,传授长生秘诀。想我那随风变化,做虎降龙,大闹天宫,名称大圣。更不曾把山神、土地唤为奴仆欺心使唤。今日这个妖魔无状,怎敢把山神、土地唤为奴仆,替他轮流当值?苍天啊,既生老孙,怎么又生此辈?”(33回);悟空悲则失声泪如泉涌:“师父啊!恨我欺天困网罗,师来救我脱沉疴。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岂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婆娑。西方圣境无缘到,气魄魂消怎奈何!”(77回)。喜则舞,怒则骂,愤则叹,悲则啼,悟空将赤子
之心,童子之真演绎得栩栩如生!
2 大闹天宫,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
2.1 追求自由自在,不伏拘束
在孙悟空眼看来,一切都是生而平等的,不存在礼法和正统,所以对他而言,“自由”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自由就是要放纵自己无拘无束的个性,要反抗自然和社会的不合理的清规戒律,要蔑视一切的权威。孙悟空无法无天,甚至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人间、水里等的所有权威挑战,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生活,这是他这个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也体现劳动人民的民主需求。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些情节看出孙悟空对理想自由生活的追求,例如,他大闹天宫,自称齐天大圣,打得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吓得玉皇大帝惊惶失措。他还骂如来佛祖是妖精的外牲,骂观音菩萨一辈子嫁不出去。在阴间,阎王也惧他三分,对他唯唯诺诺;在水里,老龙王被他吓得心惊胆战,小龙子也是魂飞魄散。平日里这些神圣不可侵犯、高高在上的天庭、冥府、水界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都毫无尊严可言,一个个反倒是威风扫地。对于人间的国王,他更加蔑视,他这样给乌鸡国的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的国王生病了,向他求药,他就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
2.2 率性而为,赤子之心
将真与伪的对立转换为童心与社会的对立,以寻求内心的解放与对社会的批判。在大闹天庭中,孙悟空这个天生石猴,身上自始至终都带着“率性而为”的特点,再加上自身的聪明悟性,他非常成功地从菩提祖师爷那里学到了一身乎天下无敌的本领。恢复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也不再礼教的约束,完全依着自己的性情喜好办事,把天庭闹得人仰马翻,活脱脱一个无所谓惧的充满人性的猴子。
由此,孙悟空这种不满足花果山乐极一时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心想摆脱暗中的“阎王老子管”而不惜远涉重洋,求师访道德精神,便一定程度地曲折的概括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渴望突破封建势力束缚,探索新的天地,获得自由发展的进步要求。
3 智勇双全,从不懂什么叫畏惧
3.1 顽强不屈,随机应变
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唐僧解救了他,陪同唐僧去往西天取经。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作者在抗魔斗争中,一方面既歌颂了他的战斗精神;另一方面也承认了在这种处境下他的变化。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变,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当红孩儿捏紧拳头,吐出“三昧真火”,烧得他九死一生之时;他依然能够精神抖擞,强行宣战。他还常常却孤军深入,与妖魔相斗。他还经常把自己变成??虫、小蝇飞进妖洞里去摸情况,或者变成妖精的妈妈、老公去欺骗它们,弄得妖精们以假乱真,气愤不已。比起猪八戒、沙僧,他对唐僧的关心保护是最贴心的,也是最得力的弟子。这些经验都得于他跟妖精的丰富斗争,和妖精打交道越久,他的斗志越昂扬。
3.2 桀骜不驯
孙悟空的性格中除了有降妖除魔的英勇顽强之外,还有对神佛的桀骜不驯。去往西天取经时,他先提条件,观音菩萨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骂她一辈子嫁不出去,对如来佛祖,骂他是妖精的外甥;有时连玉皇大帝都拿他无可奈何,被迫答应他以是犯下的要挟,为了帮他欺骗两个妖精,玉帝不得不闭关;在西天取经途中,他经常叫土地山神、四海龙王前来效劳,稍有不从,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清规戒律。然而孙悟空还时时以“大闹天宫”的历史为傲,但却最忌讳别人提起他“弼马温”的名号。
之后孙悟空与玉皇大帝再次派来围剿的天兵天将展开了大决战,只是在西天如来、东海观音、太上老君加上天宫力量的联干镇压下,终于遭到失败。
4 神通广大、造福生灵,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在小说中,孙行者是个锄强扶弱、好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他一路降妖除魔不仅仅是为了
保护唐僧取经,也是为民除害。
孙悟空在大闹天宫失败后,在菩萨的规劝下,没有了称霸花果山的雄心壮志,在唐僧的带领下西天取经,而取经的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这个目的是孙悟空高尚的人生追求,超越了对个人自由价值的执着,因此,西天取经也成了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象征。为了这个信念,孙悟空排除万难,在追求真理的宏伟事业中,最终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
他仇恨残害人民的妖魔鬼怪,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赞的一样:专秉忠良之心,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替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挽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生命;为了救出了贫苦的樵夫,他打死了豹子精;为了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开通了西行的道路,解救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他曾三调芭蕉扇。
这些事情本来与取经无甚瓜葛,孙悟空也可以不去过问,但他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了完成伟大的事业,造福人类,他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广大人民心中的英雄
范文三: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再到《西游降魔》看
孙悟空形象的转变
班别:11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 曾莉芳
学号:51号
摘要:在《西游记》中我们所看到孙悟空的是一个战斗英雄,而周星驰演绎的《大话西游》的孙悟空则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色。2013年由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不仅故事主题发生改变,连孙悟空形象也与《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大所不同。同样的西游题材,孙悟空这一形象却是变了又变,其形象意义值得我们去发掘,探究。
关键词:《西游记》
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孙悟空的形象与我们名著《西游记》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一开始我们是从《西游记》这部经典名著中认识到孙悟空这一人物的,可以说《西游记》是一部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整个故事架构生动有趣,情节离奇曲折,艺术风格诙谐幽默,语言表达明快流畅,人物刻画的很丰富,每个人物都富有个性化,特别是主人公孙悟空,贯穿于整部《西游记》的一个人物,让读者们都印象深刻。
无论是原著《西游记》还是改编的电视剧《西游记》,一开始都有关于孙悟空的来历,原著书中第1回的题为“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从题目就可知道孙悟空是一只聚集了天地灵气的石猴,虽然外表是一只猴子,但是身上却具备了人性,兽性,和神性的特点。孙悟空的经历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五百年前,天不怕地不怕,大闹天空,拥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在这一时期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神通广大、机智勇敢,为追求地位的平等敢于与天庭皇权作斗争的自由反叛者形象。一是五百年后,被迫接受了天庭的安排----保取唐僧去西天取经。在取经路上,
他斩妖除魔,积极乐观,不屈不饶,勇往直前,最终修成正果。虽说这两个阶段都塑造出了孙悟空的神话式的英雄形象,但是深入探究来看的话,就能发掘他身上的英雄形象带有一点悲剧色彩,由一开始的闹龙宫、闹冥司、闹天庭的“齐天大圣“到五百年后沦为天庭的统治工具,护送唐僧西天取经,这一变化虽说从本质上没有改变孙悟空本身的英雄性格,但却打压了他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从他身上总能看到一丝悲凉与无奈。
每本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结合了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从孙悟空这一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身上所蕴含的寓意,这正是作者想要吐露的心声,想要告知世人的呐喊。在政治腐败,秩序混乱,国家衰败的明朝末年,吴承恩想要通过塑造一个具有叛逆性格,追求自由平等,蔑视皇权,敢于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的形象来揭示社会上黑暗,孙悟空形象的本体意义则主要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
1995年由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上映,这是由西游题材改编而成的,在当时票房不佳,却在21世纪成为经典,并掀起了一股“西游“热,由于影视的不断发展,而使得一些影视作品的丰富起来,不再停留于过去的想法,而有了不断的创新。在这部影片中的主人公孙悟空也一改以前的形象,而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并有一个新的名字“至尊宝”,虽然在情节上一样有两个时间段的设计,一样是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但是大话西游中孙悟空的角色却是不一样,五百年前孙悟空是就是孙悟空,五百年后的是“至尊宝”即孙悟空的转世,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国语版中,一开始就是观音菩萨,孙悟空和唐僧三人的对话,观音对悟空说:“孙悟空你这个畜生。”这一句话就揭示了《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不再似1986年版本电视剧《西游记》里面的孙
悟空那样,已经完全颠覆了我们深入脑海的传统形象。在这电影里孙悟空不再是为了师父的生命安全出生忘死,奋不顾身与强敌搏斗,而是一个目无尊长,毫无礼数,痛恨唐僧唠叨甚至和牛魔王合谋想吃掉唐僧,并抢走月光宝盒躲避观音,这样有黑暗心理的孙悟空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打破了我们心目中那个敬爱师傅的英雄形象。五百年后的重生之身(至尊宝)比起之前多了一份人性的特点,有了情欲爱憎,有了人性的丑陋面。
《大话西游》的主题是有关于爱情,宿命,和蜕变。至尊宝以为自己爱上的是白晶晶,最后才发现自己心里早已有了紫霞仙子。 他按照命运的安排走下去:遇到给他三颗痣的人,戴上紧箍咒,打败牛魔王,最后西天取经。五百年后的五百年,他从一个男孩子蜕变成男人。这一些经历都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所没有的,在至尊宝身上我们更能看到的一些人性的弱点,就像是至尊宝为了月光宝盒,对紫霞仙子撒谎,还有就是对爱情的追求,我们谓之为情欲的东西,在至尊宝身上表现为对白晶晶的爱和对紫霞仙子的爱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人”的孙悟空,使得他不再是那个捏造出来的遥远的存在,而是真真正正的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阴暗心理,有着七情六欲的存在。在21世纪收到广大青年人的喜欢,除了无厘头的喜剧效果外,还有就是把孙悟空的形象“人性化”了,让观众看到了脱离了神话色彩的,一个具有人性特点的孙悟空面貌。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弱点,甚至是自身的黑暗面。也许至尊宝就是我们自身的写照。虽然是喜剧片,但能感受到片中的悲的气息,影片最后一句话“他好像一条狗”道出了无限的悲凉。至尊宝(孙悟空)是在生死选择上被迫顿悟的,被迫带上金箍圈踏上取经之路的。在这至尊宝嘻哈的形象背面隐藏的是对人生宿命的思考,是对人性的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在当时期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
2013年由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是继《大话西游》又一部西游题材的电影,虽然在主题上还是和《大话西游》一样以爱情为主线,延续着无厘头的搞笑风格,但在人物塑造上却有着大不同,这次是以唐僧为主展开剧情,而其中最大的形象颠覆是孙悟空,由一个嫉恶如仇的美猴王变成一个满腹心计的“妖猴”,一开始出现的是一个矮小秃顶的、面容灰白丑陋的形象,到后来逃出山洞时却是一个满脸狰狞,满口獠牙,残忍暴戾的形象,这两个造型很是让人怀疑这个是花果山的美猴王吗?完全颠覆了那个由六小龄童饰演的那个潇洒可爱的孙悟空,这一反差不仅是外表上,其内在性格亦是有着翻天覆地的不同。
在原著或是86年版的《西游记》中,被镇压了五百年的孙悟空遇到唐僧脱身后,都是规矩的拜师,并听话的随师取经去,一路上听从师命,爱戴师傅的,而到了《西游降魔》这里,孙悟空不再是遵循佛命,敬爱恩人的,而是桀骜不驯,且内心邪恶,满心算计,杀人不眨眼,为了从洞里出去千方百计的诱骗玄奘打开封印。在镇压的五百年里,魔性一直未减。在这部影片中,只有孙悟空的魔性是无来由的,像是从石头缝蹦出来就带有这样的魔性。在洞中,他对陈玄奘说道:“想当年,我手拿着两把西瓜刀,从南大门一直砍到蓬莱东路,来回砍了三天三夜,是血流成河,可我就是手起刀落手起刀落手起刀落,一眼都没眨过。”可见他杀缪成性,放荡不羁,本性残暴,完全就是一个狂魔、妖魔,逃出洞后,更是无法无天,血腥残忍,遇佛杀佛,与之前说的“身体里面只剩下真善美”完全相反,这和《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一开篇时的孙悟空的性格有点相像,一样的目中无佛。狂妄自大,即使被镇压了五百年了,却没有半点反省,本性不改,愈发狂躁。《西游降魔篇》中把一个真正丑陋的“妖猴”形象展现给观众。最终孙悟空心中的恶被玄奘驱除,这才恢复成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西游降魔》中我们看不到孙悟空的悲剧色
彩,因为在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妖,最后皈依佛法,没有选择上的无奈,亦没有被迫的伤感。
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再到《西游降魔》,银幕上的孙悟空形象不断在变化,虽然在人物塑造上偏离了原著的典型形象,但却让我们发掘出孙悟空深藏的一面,原著作者或许只是想塑造出他心中的英雄形象,但读者对于人物都是有自己的看法和定论。无论是人性化的至尊宝,还是妖魔化的孙悟空,其本质上都是孙悟空。
范文四:【摘要】《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得到的广大读者的喜爱。我将从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以及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四个方面对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行探究。   【关键词】孙悟空 艺术形象   《西游记》这部小说长期以来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所喜爱。它具有特殊的情节,独特的风格,神奇的人物。小说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步展开情节,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在众多的艺术形象中刻画得最精彩、最成功的孙悟空,他的艺术形象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   孙悟空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正体现了这一形象的突出持点。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真可谓是形形***、神通广大,有的来头还不小,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只要是妖魔,孙悟空都不放过。他还有一股韧劲,深入巢穴,纠缠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战斗风格。他在扫荡妖魔的斗争中,为了杜绝后患,他不仅奋力斗杀妖魔,而且追根寻源,要从根本上消灭妖魔再生。尽管这些妖魔形态不一,变化多端,悟空都同他们纠缠到底,不制服他们就决不罢休。他跟妖怪斗争的次数越多,战斗欲望就越强烈,他跟妖怪纠缠得越久,斗争的经验就越丰富。也正因为悟空的这种机智,勇敢,百战百胜,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热情,到西天取经后他终于获得了“斗战胜佛”的称号。   二、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   皈衣佛门并不意味着他对神佛的无条件服从,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他虽然不再象大闹天宫时期那样犯上作乱,但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并无本质的不同。自然的本性使悟空在传统束缚面前显得桀骜不训。他第一次闹天宫起因在于发现弼马温是最低级的官吏,感到自己受了玉帝的愚弄,便心头火起,打出南天门,并且干脆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当玉帝第二次骗他上天庭,给他盖了“齐天大圣府”,他却每日云游四海,到处交朋结义。蟠桃盛会没有请他,使他睁开眼睛看到了神的傀诈,索性把天宫闹得一塌糊涂,反了出去。即使天庭的大兵压境,他仍不屈服,甚至在如来面前宣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他还更进一步叫玉帝让出天宫,宜称“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这些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等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桀骜不训的性格,强烈的自我意识,充分体现了其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   三、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   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也是为民除害。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取经途中,悟空的叛逆、反抗性格得到发展,升华为同一切妖魔鬼怪斗争的战斗精神,他有胆、有才、有识。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任何刀山火海,隐洞暗穴,他都是视若等闲,他除妖要么是因为妖怪阻碍了取经事业,要么是因其危害百姓,悟空就“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所以他与妖怪的斗争是正义的、积极的。比如:在驼罗庄,听李老者说此地有妖怪,便上前唱喏道:“ 承照顾了!”八戒称他“听见说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在朱紫国见了国王招纳医生的皇榜,他满心欢喜:“且把取经事宁耐一日,等老孙做个医生耍耍。”可见,悟空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为民除害,这种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举措不是典型的江湖好汉特色吗。   四、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   猴子机灵敏捷、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乳交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生动逼真。孙悟空是一只天产石猴,首先他具有自然的属性:他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说他是猴,因而猴子的生物属性真实而又生动地体现在他的身上。他的外形是孤拐面,凹脸尖嘴,两腮无肉,罗圈腿,拐子步,活脱脱的一副猴子相。尽管他能七十二变,都改变不了部分的自然属性:一是猴子尾巴,在与二郎神打斗时他变成庙宇,尾巴只得变得旗杆立在后面,结果被二郎神识破;二是猴子的红屁股,第四十三回唐僧师徒三人被金角大王捉住,悟空变做小妖去救,而八戒一见就道:“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那屁股上两块红不是?我因此认得是你”;三是猴子的本能,悟空听菩提祖师讲道,“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孙悟空是人,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状态,勇于斗争反抗等社会特点,乐观诙谐以及好胜好名、好戴高帽子等性格特征他一概具有。这些完全具备了人的社会心理。所以,他是一个猴、人、神三者融洽的艺术典型,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神话英雄。在取经路上,悟空与妖魔的斗争,不仅凭的是神通,还凭借着机警和聪明,无论妖魔如何伪装,都逃不过悟空的火眼金睛,比如:白骨精变成女子、老妪、老翁,三戏唐三藏,都被悟空一一识破。以上这些都活脱脱地展现了悟空的机警和聪明,令人感到新颖有趣,而悟空的这些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天真烂漫的人的性格特点,反映了被压迫者勇于反抗的造反精神和劳动人民要铲除世上一切恶势力的美好理想和强烈愿望,因此,这个形象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陈刚主编的《西游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111页。   [3]王强的《中国古典文学卷》下册第1041页。
范文五:武松与孙悟空的形象对比
武松是《水浒传》中著名的英雄形象,而孙悟空更是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仔细思考,这两个英雄人物间有很多的可比性和相似点。所以更有人说,武松的原型是孙悟空。
表面来看,他们的名号都是“行者”。孙悟空被称为“孙行者”,武松也被唤作“行者武松”。 《西游记》第十四回写道,三藏见他意思,实有好心,真个象沙门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么?”猴王道:“我姓孙。”三藏道:“我与你起个法名,却好呼唤。”猴王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孙悟空。”三藏欢喜道:“也正和我们的宗派。你这个模样,就象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悟空道:“好!好!好!”自此时孙悟空又称为“孙行者”。而武松因杀人在孙二娘和张青的帮助下假扮成头陀(出家人)免招官府缉拿。由此可见,虽二人都被叫做“行者”,却并非都处于自愿。一个拜师傅所赐,一个是被逼无奈。好在悟空愉快的接受了师傅赐的混名,而武松也自嘲道:“我照了自也好唉。我也做得个行者。大哥便与我剪了头发。”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他们的装扮了。孙悟空是个头陀,武松也装扮为头陀。因此装扮难免有很多相似。悟空有一个“紧箍” , 武松是一个“铁界箍”。原文描述也可见些许相似之处。“额上界箍儿灿烂,依稀火眼金睛。身间布衲袄斑斓,仿佛铜筋铁骨。戒刀两口,拿来杀气横秋。顶骨百颗,念处悲风满路。神通广大,远过回生起死佛图澄。相貌威严,好似伏虎降龙卢六祖。”其中“火眼金睛”“铜筋铁骨”“神通广大”等词语也是孙悟空的显著特点。孙悟空是被迫出家,他从出世到被压五行山从来都没有想过当和尚,武松也是一样,武松自景阳冈打虎到血溅鸳鸯楼也是没有想过当什么头陀。孙悟空受了观音的点化,武松受了孙二娘的打扮,都是女性角色点化。这也算是一种奇妙的巧合。
从两人的行为、性格等内在品质分析,也能找到很多相同点。首先,悟空和武松都是打虎英雄,不过悟空打虎用了铁棒,武松用的哨棒。两人都有被狗咬的经历,悟空被二郎神的细犬咬,武松被大黄狗咬。《西游记》中悟空被咬实在事出有因,并不有损其英勇的形象。“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而《水浒》里武松被大黄狗追的描写,倒是写出
了打虎武松的另一面。且看原著描写:“武行者一刀砍将去,却砍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黄狗便立定了叫。冬月天道,虽只有一二尺深浅的水,却寒冷得当不得,爬将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另外,笔者认为两个人的性情中都有点自负的因素,悟空时时刻刻都把自己大闹天宫的英雄事迹讲给妖怪听,而武松常常提醒别人自己是打虎武松。血溅鸳鸯楼中,武松在杀人后,蘸着血,在白粉壁上写下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而孙悟空“我乃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介绍更为大家所熟知,就不在此赘述。他们都有一身不错的拳脚功夫。武松开场打死一只大虫,孙悟空开场打败混世魔王。两人还有很多类似的经历,如武松醉闹快活林,孙悟空醉闹过天宫。武松在二龙山落草,孙悟空在花果山称王。武松十字坡收了孙二娘,张青。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收了猪二弟,沙三弟。最后,他们的归宿是相同的。西天取经成功以后,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而西征方腊结束后的武松也在六合寺出家,被封“清忠祖师”。从此入了“佛门”,成为了真正的僧人。
由以上分析可知,武松和孙悟空这两个历来被人称道的英雄人物有很多的相同点。虽然一个是猴,一个为人,但他们身上那种无所畏惧,敢于斗争的战斗精神却是相通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读者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范文六: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摘要: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创作的中心,孙悟空无疑是《西游记》中真正的英雄主角,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函默等品格,无疑反映出了我们民族性格中的精华。它我们看见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为自身喜好而行为到为造福万民而取经,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人都喜欢的理想化英雄人物,更让我们看到了明代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生活和一些商业人士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先进思潮。本文通过《西游记》孙悟空这一形象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文化现象入手,分析孙悟空性格形象特征。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反抗性
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堪称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小说。自1986年央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以来,《西游记》的影响日益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围内,《西游记》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俄等多种不同国家的文字。英国大百科全书称《西游记》“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
《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并非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这本书在扑朔迷离的情节下,隐藏着作者对深刻的社会问题的抨击。吴承恩生活的明代,统治阶级政治腐败,生活糜烂,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整个社会的秩序处于混乱状态。《西游记》是作者的思想与现实撞击而成的产物。吴承恩撰写神话题材,有名确的指导思想,他写过志怪体裁的《禹鼎志》,序言中表达他明确的写作意图:“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1
身为主角之一的孙悟空无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是我国以至世界人们所熟知的文1 吴承恩.禹鼎志.刘修业辑校.吴承恩诗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学形象之一。他是不怕困难,忠诚敬业,不屈不挠,勇于斗争,争取自由的英雄的化身,是追求自由平等并为之终生奋斗的英雄代表。下面笔者就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读《西游记》1时的一些感悟对孙悟空这一形象及性格略作一些分析。
第一,孙悟空来历不凡,聪明机智,神通广大
孙悟空本是在东胜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个天生石猴,日月所感,天地所生。他出世之后,就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川过着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不服人间五国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从菩提祖师学道,学得十万八千里的筋头云,七十二般变化,后来又在东海龙宫获得一根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第二至第三回)。他被二郎神捉住后,玉帝下令送至斩妖台处死,结果是“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刺剑刳,莫想作伤及其身”。1火烧雷打也不能损他一根毫毛,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把他烧成灰烬,相反却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第五至第六回),从八卦炉里逃出后,又“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在天宫内“东打西敌,更无一神要挡”(第七回)。后来在克服艰难险阻的取经过程中,“怕什么山高路险,水洞波狂!我老孙也捉得怪,降得魔,伏虎擒龙、踢天弄井,都晓得些儿。倘若府上有什么丢砖打瓦,锅叫门开,老孙便能安镇。”更表现了超人的大智、大勇、大力。
第二,孙悟空蔑视皇权和反抗封建
孙悟空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无论是在天庭、地府,还是水界、人间,他总是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不羁,自尊自强。在龙宫得 “如意金箍棒”,打转水晶宫,唬得老龙胆战心惊,小龙魂飞魄散,搅了十王冥府以后,被告到玉帝那里去。天宫中星相群神的森严等级,他一概不论高低、以弟兄相待”,(第五回)。天宫里也如世俗世界,讲究尊卑秩序,等级观念是非常严格的,蟠桃会就没请他,他就偷吃仙桃、仙酒、仙品、金丹,把天宫中尊卑上下的秩序搅得一塌糊涂。玉帝无法可想,搬来如来佛收伏他。如来问他为什么“要夺皇大帝的尊位”?他回答道:“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第七回)玉帝将他处死,罪名就是“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就是在被如来收服,皈依佛门,保护唐憎去西天取经的时候,他敢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咒观音菩萨“该她一生无夫”,指责太上老君“老官着实无礼”,自称为“老孙”,在封建专制时代,皇帝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是天意所定,不能违背,而孙悟空却根本不把
这些放在眼里,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训或嘲讽皇帝,显得他比帝王高明百倍,他对乌鸡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都做遍了。”朱紫国王生病,他就用马尿和成药丸给国王治病。这些表现了极强的叛逆性和反抗精神,否定了等级观念,要求打破固有的尊卑秩序,蔑视以天命论和血统论为基础的皇权统治。从孙悟空的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中,我们分明闻到了一种要打破旧秩序的新的时代气息。
第三,孙悟空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
在取经路上,千难万险,孙悟空从不畏惧退缩,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任何刀山火海,隐洞暗穴,他都是视若等闲。一听说有妖怪,唐僧落泪,八戒心惊,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认为是“***来了”。他以斗争为乐事,以斩妖除怪为乐事。第六十七回,写驼罗李老者请他除妖,他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猪八戒就说过:“听见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猪八戒是嫉妒心很重的人物,特别对孙悟空是很少说好话的,但他也这样赞扬孙悟空,说他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第三十二回)。在比丘国,悟空取妖心煎药,解救了孩子;在隐雾山棒打豹子精,救出樵夫;他三调芭蕉扇,灭了火焰山,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在祭赛国,悟空骗舍利、灵芝,捉龙婆、公主,金山寺重见霞光,祭赛国恢复祥和安宁。在金兜山和独角兕相斗,越战越勇。小说写“他虎瘦雄心还在,自然的气象昂昂,声音朗朗。”他从不承认失败,失败了也仍然是一个英雄。在平顶山,孤身奋战,两次被捉,但他坚持战斗,终于转败为胜(第三十三回)。在小雷音寺,惨斗黄眉,顽强战斗,取得了胜利(第六十五回至第六十六回)。狮驼山九死一生,但总是怀着必胜的信心,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第四,孙悟空明辩善恶是非
孙悟空有火眼金精,能辩真假,识妖魔,敌我观念明确,爱僧感情分明。对残害人民的妖魔刻骨仇恨,除恶务尽;而对被残害的人则扶危济困,救人救彻。他一路上斩妖斗魔,克服阻碍,保护唐僧西行。常常主动出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民除害。高老庄收猪八戒是为民除害;(第十八回)宝象国斗黄袍,摔妖儿,可谓斩草除根;乌鸡国,荡妖魔,辨邪正(第三十六回至三十九回);车迟国,济道士;通天河除“赛灵感”;火焰山,绝火种。他一路上所消灭的妖魔,既害唐僧,又危百姓。因此读者在阅读中过程中,常常自然地将那些妖怪看做是现实生活中危害人民的恶魔、官僚、土豪劣绅的化身。这样,孙悟空同他们的斗争,就带有一种为民除害的正义性质,博得广大读者喜爱和赞
第五、物、人、神三性合一
由于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在产生、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宗教民俗及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形象,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不可避免的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糅合。不同的背景催生了孙悟空的不同性格。融猴性、人性与佛性于一身是孙悟空形象最主要的特征,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认识孙悟空形象的关键。佛性知空,故名悟空;人性有情,悟空是为至情至性之人;猴性自然体现在心猿意马、争强好胜等方面。猴子的机灵、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与人的好名好胜,好戴高帽的自尊性格水乳交融在一起,使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特征。
1、生于自然,返璞归真
破石而出,为一石猴也。孤扮面凹脸尖嘴,两腮无肉,罗圈腿,拐子步,活脱脱的一副猴子相。《西游记》第一回写到:“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秀亲;夜宿石崖之上,朝游峰洞之中。”一个逍遥活泼、可爱顽皮的猴予跃然纸上。在黄风岭、宝林寺,所有人都说他的猴样。尽管能七十二变,却去不掉猴子本能。听菩提祖师讲道,“喜得他抓自挠腮,眉开眼笑,思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第二回)。在与二郎神打斗时他变成庙宇,尾巴只得变得旗杆立在后面,结果被二郎神识破。唐僧师徒三人被金角大王捉住,孙悟空娈做小妖去救,却变不了“红屁股”,妖怪看出了破绽。
凡此这些都表现了他身上的“物性”,回归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 “猴子”的躯体承载了作者的理想、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2、存于世间,人味十足
作者塑造的孙悟空,读者为人,必有人味儿说他是人,人的喜怒哀乐,急燥性情,好名争胜,好戴高帽等心理状态,追求独立,嫉恶如仇,机智勇敢,有情有义,忠心耿耿等社会特点他是一概具全。(1)求自由,敢反抗,勇奋斗。访仙学道,希望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命由己定,闯地府,夺活路;扛“大圣”,欲与天公试比高、寿。(2)骄,狂、赖。面对如来佛祖的发问:“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他认为十万天兵天将都耐何不了自己,何妨如来,便道:“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七回)殊不知这些功夫在神佛上界也不过是个雕虫小技。每遇到妖怪”先炫耀,戏称对手为妖怪、晚辈,斗不过,也不能输了名头。逞强好胜,好出风头。(3)聪明机智、勇敢调皮 。在对付妖怪时,他有很巧妙的方法,就
是钻到妖怪肚子里,打滚、踢腿、上窜下跳,疼得妖怪满地打滚,不停求饶。等他决定出来的时候,知道妖怪乘机要咬,便机警地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门牙,使它无能为力,束手就擒。这些都活脱脱地展现了悟空的机警和聪明,悟空的这些性格特点都体现了人调皮的本性。也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作者极力歌颂他的反抗精神并称之为“英雄”,然后又历史性地安排他忍受天灾困苦的磨难,“奉佛上西方”,这隐喻着吴承恩对心目中理想人物的追求,表现他渴望在孙悟空身上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寄托他美好的社会人生理想。
3、修道成仙,破凡成佛
孙悟空是神,他战胜困难,克敌制胜,凭借着七十二般变化,如意金箍棒,筋斗云。他蔑视貌国威,敢在玉皇大帝面前傲立,自称“老孙”,叫玉帝为“老官儿”;为报复王母娘娘不请他参加蟠桃大会,就来了个“乱蟠桃”,还因酒醉误入兜率天宫,在太上老君丹房中大嚼金丹,不屈十万天兵天将,打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又是一场大闹,使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踪”;甚至白骨精变成女子、老太太、老翁,三次戏耍唐三藏,都没能逃过悟空的火眼金睛,被他一一识破。这些事情,决不是一个平常的凡人所能做到的,也正是靠着神通,孙悟空才能闹得天宫、除妖降魔、取回真经。整个西天取经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修行人的心路历程。
作者生活的时代是封建大一统的明朝,儒家思想是正统、主流。曾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深受“心学”思想影响的他,既痛恨这种腐朽的制度,又对之予以了深刻的反思,但儒家所宣扬的那套“英雄理念”深深植根在他的脑海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理想实现的铁的法则。孙悟空是代表作者意志的理想人物,但这个理想人格能不能经受得住时代、社会的考验,必须从实践中求得***。西天取经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又是作者特意为孙悟空安排的一番“磨心厉志”之旅,“八十一难”的漫漫“修身”,这是孙悟空必经的一个过程,能经受得住考验,奋战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才能谓之为“英雄”,也才是真正的一番“建功立业”。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为将来的“封侯拜相”奠定坚实的基础。
孙悟空形象的典型意义还有着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他那机灵、乐观、诙谐、英勇、豪迈的性格,既可以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教益,又能够使我们从中得
到生动的愉悦和美感的享受。总之,孙悟空的形象不愧为我们伟大民族力、智、勇的结晶,《西游记》堪称是我们伟大民族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慧的宝藏。可以说不但在我国文学史上,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孙悟空也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伟大的艺术典型。
参考文献:
[1] 林庚.西游记漫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
[2 刘怀玉.西游记人物画传[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 吴承恩.西游记.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M].黄永年 黄寿成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第一版.
[5] 吴承恩.品读西游[M].李卓吾评点.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6] 周方银.解码西游记[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范文七: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物现象
中国古典著名小说《西游记》于明朝中后期横空出世,同时也开启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西游记》学术史,400年来,随着人们对《西游记》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孙悟空进行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孙悟空的认识与分析。孙悟空是取经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人物形象,我们要正确分析和认识孙悟空的形象。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是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与理想的神话人物形象,在他身上,集中地表现了作品的战斗主题和作者的社会理想。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标志着我国古典幻想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游记》的研究经历了百年历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自二十世纪初至中叶,是《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的开创期,以鲁迅、胡适、郑振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以新的价值观念与批评标准对《西游记》进行阐释与定位,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第二期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七十年代末,是《西游记》研究的单一化时期,由于受特定政治气氛影响,研究偏重于思想主题的探寻,且多以社会学批评甚至阶级斗争学说图解《西游记》,成果相对较少。第三期为八十年代初至世纪末,是《西游记》研究走向全面繁荣的时期,其特征有二:一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反思与质疑,提出了许多新见;二是走向多元化,涉及到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且多有争鸣之作,时闻辩驳之声,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把《西游记》研究推进到了新的学术高度。
在第一个时期中,代表性的学者及论著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有关论述,胡适《西游记考证》与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等文章,及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有关部分,另外还有陈寅恪、袁珂、汪浚等学者也对《西游记》作了一定论述。他们从作者、版本、人物、情节、主题、艺术等各个方面,对《西游记》进行阐释与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鲁迅与胡适共同确定了《西游记》的作者为明淮安人吴承恩;鲁迅提出《西游记》的祖本为杨本,郑振铎则提出永乐本说,孙楷第对现存的《西游记》版本作了详尽而精到的鉴别与著录,提出了许多创见;鲁迅与胡适分别提出了孙悟空原型的“国货说”与“进口说”;郑振铎则对西游故事的演化作了详细的归纳与论述;陈寅恪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对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的原型作了新的探讨;等等。当然,由于当时资料限制,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论述难免有片面甚至错误之处,但瑕不掩瑜,他们垦拓了《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的处女地,为以后研究的逐步走向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二十世纪中叶,《西游记》研究进入第二阶段。1957年作家出
版社编辑出版的《西游记研究论文集》集中代表了年这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从其中所收的文章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变化是研究方法,这一时期更多地是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解读。1954年张天翼发表《“西游记”札记》一文,首次把《西游记》中的神魔斗争与现实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斗争联系起来,并提出孙悟空大闹天宫象征农民起义以及孙悟空后来成为投降派的观点。这一研究方法被誉为“撇开了一切玄虚、歪曲的旧说,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西游记》的客观因素”,“应该是研究《西游记》以至其他一切神话小说的准则”。自此,唯物主义的社会学批评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研究方法,在此方法指导下,研究者们对诸如吴承恩的思想性质、孙悟空的阶段属性、小说主题的进步意义等问题作了较有意义的探讨,从发表文章的数量看,是相当可观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了《西游记》研究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但相对而言,由于受特定政治环境的影响,此时的研究范围较为狭窄,方法也较为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时的研究,并对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
进入八十年代后,《西游记》研究呈现出全面复兴与繁荣的景象。1982年10月第一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在江苏淮安----连云港举行,会议议题涵盖了《西游记》研究中的诸多方面,如思想倾向、艺术成就、版本流变、故事来源以及吴承恩的生平、思想、创作等,次年编选出版的《西游记研究》是这次大会成果的集中展示,代表了本时期取得的初步成绩,昭示了《西游记》研究突破前一时期的狭小格局,走向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随后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在各地持续不定期召开。与此同时,港台及海外的研究成果被大量介绍进来,台静农、糜文开、张静二、柳存仁、夏志清、余国藩、杜德桥等对《西游记》的版本、人物、本源等方面都作了富有意义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者,从三、四十年代的长泽规矩也、小川环树一直到八九十年代的矶部彰、中野美代子,几代学者在《西游记》研究上付出了大量心血,其中如太田辰夫对《西游记》成书过程及版本源流的追索,矶部彰对孙悟空及猪八戒形象的形成过程的考察,都显示出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有力地刺激和促进了国内研究的发展。对《西游记》译介与传播情况的研究也陆续得到许多学者的注意,其中王丽娜成绩较著。
在阅读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孙悟空形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大多单纯的从文学、社会学或者是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然而,我们通过对《西游记》的研读以及其他研究成果的思考,发现内在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本质,是孙悟空形象中最为深层和稳定的因素,而且孙悟空的形象深蕴着多重象征意义比如他疏狂放纵,自命清高,露才扬己,自尊好名等性情气度和传统文人极为相似。
超越、诗意、承担的精神品质也与传统精英文人的精神极为暗合。他对自由独立的追求,对庸俗的超越,对生命形式的超越,对权势阶层和社会秩序的超越,对金钱的超越;他战斗的诗意化,自娱精神,游戏精神,务虚精神,个人的自大精神;他的责任感,勇于担当大业,选择了就要承担到底,不逃避,不推脱的精神等等诸多方面又和中国传统人文英雄主义的精神相契合。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神猴形象的来历和孙悟空形象的分析两大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作,其中形象分析又从孙悟空的英雄形象、悲剧性、人文和时代精神、社会意义等几个方面研究。
一、孙悟空形象的来历。
胡适主张外来说,他在《考证》中指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的祖宗。并“依着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老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了一个哈努曼。”葛维钧在《孙悟空故事的印度渊源》中也同意孙悟空从印度传入,他指出《六度集经》中的猕猴同哈努曼的关系至为密切,从而得出了哈努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它源于印度,传至中国,经过改造,发展成了孙悟空,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得出一个结论:孙悟空是吴承恩移来无支祁的“神变奋讯之状”创作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鲁迅的本土说成为最有力的说法,吴晓铃先生发表《和》一文,表示支持鲁迅的本土说。关于孙悟空神猴形象来历的论争断断续续,直到今天,张强在《新时期孙悟空原型研究述评》中总结了孙悟空原型研究主要出现了四种观点,即本土说,外来说,混血说和佛说。
二、孙悟空形象分析。
1.英雄形象。曹炳建在《孙悟空形象的意蕴与民族精神》中提出孙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封建时代的一位斗士形象。胡琳在《浅析孙悟空形象之多重性》中也提及所具有的反叛性。从大闹天宫他自封“齐天大圣”,偷蟠桃,吃仙丹,踢翻炼丹炉,到取经路上,永不言弃,嫉恶如仇,侠骨柔肠,分析孙悟空形象。
2.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伊晓咔在《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意蕴》中从对孙悟空的访师学艺,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到最后成佛的分析,阐述说明了孙悟空从崇尚自我,追求自由,肆意张扬个性,最终在内外力量的双重作用下,走向个性泯灭,丧失自我,最终在佛光普照中放下金箍棒,双手合十的悲剧。胡琳也在《浅析孙悟空形象之多重性》中分析了孙悟空的悲剧形象,提出他是统治阶级的奴役,神佛眼中的异类。赵心宪的《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本质问题》和刘凤的《从紧箍咒看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也对孙悟空的悲剧形象做了详细的分析,“紧箍咒”也多被认为是佛法无边的象征,而孙悟空的英雄形象仅仅
是其悲剧性的外壳。
3.孙悟空形象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朱峰在《孙悟空形象的人文精神论分析》中分析论述孙悟空的形象所蕴含的是一种文人气质和精神,如他的疏狂放纵,自命清高,露才扬己,自尊好名等性情气度和传统文人极为相似。周先慎在《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中说明体现了孙悟空的积极乐观,勇敢无畏等美好品德,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精华,他的斗智斗勇也多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曹炳建在《多重文化意义下的探索与追求》中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文化特质,民族文化,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三个方面分析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基本内核,是造福人类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
4.孙悟空形象的社会内容和典型意义。朱彤的《论孙悟空》中从孙悟空形象的社会历史根据、形象的典型意义和取经故事中的孙悟空形象三个方面论述,提出孙悟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曲折概括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渴望突破封建势力束缚,获得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的进步要求。严云受在《论孙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中也对其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对机构的批判与谴责,得出结论,作品在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中体现着鲜明的反封建正统的积极方面。
《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一只可爱可敬,勇敢顽皮,机敏睿智,乐观进取的猴子孙悟空,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通过这次的阅读与整理,发现孙悟空并不完全是大多数人肯定赞扬他的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英雄形象。作者将神的本领,人的思想感情,兽的外形动作特征集孙悟空一身,是出色的人物形象,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去分析孙悟空的多重性格、气质,并与时代结合,分析其形象的意义。孙悟空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意义需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其悲剧性也离不开明末清初封建主义到达顶峰的社会性质。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学术思想、理论、方法的快速更新与日益多元化发展,《西游记》研究要实现超越,实现新的突破,必须立足当下,对上一世纪取得的成果进行较好的消化与吸收,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同时也需要开拓视野,力求中外打通,古今融纳,以新知创新见,以更好地解决上一世纪遗留下来的问题。文献研究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多做些功底扎实的史料辨证与分析工作,也应该注意新材料的发掘,同时在对材料进行阐释时,应继承乾嘉朴学的优良传统,避免一意孤断和隐瞒论据。文本研究应尽快走出简单社会学批评的框架,力求研究方法的更新与熟练运用,避免纠缠于不得其解的老问题,而应以新的视角与思路开辟新的研究空间,对小说的文本内蕴及艺术精神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文
化研究在采用新进的批评方法、理论时,首先要做到对理论、方法本身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具体运用时更要避免削足适履,生搬硬套,盲目求新求异,要在对小说文本内容与研究方法都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合情合理而有说服力的文化阐释。
范文八:孙悟空形象分析
孙悟空是一个具有神奇色彩的传奇人物,他一方面是几千年以来积极反抗皇权的集中代表人,另一方面是作者改造世界,铲除奸佞,保护世界清明的希望的承载者。《西游记》里孙悟空去西天取经是一个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过程。然而孙悟空的形象在这个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悲剧色彩,是一个失去自我的过程。
孙悟空是一块仙石孕育而成的石卵,经过风化,化作了一个石猴。石猴常与狼虫作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在山间游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孙悟空无父无母,天生天养的生活状态,也预示着他自身思想还处于自由状态,并无什么主导思想所约束支配。知道意识到生死,开始最求长生不老,开始关注生命本身,对“生”的向往与眷念本来就是人类最基本的天性之一。在孙悟空学道的这段时期,正是一个人性觉醒的时期,但他还是一个婴幼儿,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给他起名时:“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系也。正合婴儿之本论。”孙悟空学道的过程也跳脱了正常的学习过程,因为他聪明灵活,既有悟性,直接得到了师傅真传学习了长生之妙道,长了一身本事,却没有接受一个系统的道家思想教育,本质来说,求学的历程只是让他成长为了一个无拘无束的孩童。
精神自由的追求则是更高层次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具体地体现在孙悟空叛逆无畏、狂傲不羁的性格特征上。从孙悟空去东海龙宫抢了如意金箍棒,去阎罗殿出了猴子猴孙的名到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受罚,在他的孩童时期,将猴性与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时孙悟空展现自我最具体的时期。对任何权威无所畏惧,强烈的要求自由平等,上了天庭见了玉帝不知跪拜,也只是唱个诺。嫌弃弼马温官位低微,弃了官位就自己回了花果山,扯了名号“齐天大圣 ”,想要和天比高低。因为王母宴会没有请他,就不请自来喝了仙酒吃了蟠桃,偷了太白金星的灵丹,惹了大祸也豪不惧怕,在花果山与天兵天将斗智斗勇,,抓去了天庭,又不服天庭惩教,出了丹炉,就挥着金箍棒四处乱打,想要推翻玉帝自己坐了龙位。这时的孙悟空是自由自在,无法无天,活的酣畅淋漓,不知天高地厚任性妄为,,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了花果山下自省五百年。
孙悟空的保唐三藏西天取经,是他的行者阶段,是一个人性神行融合,猴性消磨的阶段。可以说西天取经是对孙悟空的一个再教育的阶段,观音菩萨和唐僧联手设计哄骗孙悟空让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这似乎寓意着孙悟空理性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开始约束和支配他以后的行为,然而这过程他也是十分痛苦的,唐僧见他戴上了紧箍咒,就赶紧念起了紧箍咒,把行者念得耳红面赤,眼涨身麻。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孙悟空还是意欲反抗,挥着金箍棒就要打唐僧,唐僧有念了两三遍《紧箍经》,孙悟空这才服软求饶,从这可以看出那时的孙悟空身与心都是十分痛苦的,他坚持认为这是咒他,心里十分的愤怒,不甘,痛苦,想要反抗又惧怕那《紧箍经》,这以后孙悟空才开始踏踏实实的保唐僧去西天取经。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总去的西经,这个过程是理性战胜感性的过程,孙悟空一方面是受紧箍咒的约束,另一方面是对前途的追求,孙悟空真真正正纳入了保卫皇权的队伍行列,不在任性妄为,也失去了自己的自由,这个再教育的手段很成功。
范文九:孙悟空: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从花果山灵石迸裂而出成石猴。孙悟空在水帘洞自立为王,并借此机会将“石”隐去了,群猴称之为美猴王。后来拜菩提老祖为师,得法号悟空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兵器是“定海神针”金箍棒。孙悟空两次上天当官,都因自感受骗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齐天大圣,后天庭被迫承认该封号。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收服压于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故又称孙行者。还被观世音菩萨赐有后脑神奇的头发,可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他那一双火眼金睛,可以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可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与妖魔斗智斗勇,立下了汗马功劳,虽有时被师父误解,但他不计前嫌,任旧保护师父。孙悟空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机智、勇敢、忠诚、疾恶如仇、敢于反抗、热爱自由、除恶务尽、顽强执著、不屈不挠、荡魔除邪、匡危扶倾,充满斗争精神,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怪,积德行善,为民除害的他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我们要向孙悟空学习!
范文十:毕业论文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校:哈尔滨师范大学
别:汉语言文学
名:杨智敏
绪论,,,,,,,,,,,,,,,,,,,,,,,,,,,,,,,,,,,,,,,,,,,,,,,,,,,,(1)
一、孙悟空的来历、智慧、本领分析,,,,,,,,,,,,,,,,,,,,,,,,,,(2)
二、孙悟空的性格和观念分析,,,,,,,,,,,,,,,,,,,,,,,,,,,,,,,,(4)
三、 孙悟空的心态、精神分析,,,,,,,,,,,,,,,,,,,,,,,,,,,,,,(6)
四、孙悟空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7) 结论,,,,,,,,,,,,,,,,,,,,,,,,,,,,,,,,,,,,,,,,,,,,,,,,,,,,(9) 参考文献,,,,,,,,,,,,,,,,,,,,,,,,,,,,,,,,,,,,,,,,,,,,,,,,(10)
本文采用文献法,通过分析,总结了孙悟空的个人形象。孙悟空是一个聪明机智、神通广大、勇于斗争的神话人物,在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体现了作者的反抗精神。
本文主要收集孙悟空个人形象的有关信息,结合有关资料,对孙悟空个人形象进行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孙悟空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展现英雄性格发展的光辉著作。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而其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更是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孙悟空这一形象,具备了深刻的借鉴和思考价值。
有人说孙悟空是农民英雄,有说人是起义叛徒,有人说是新兴市民,有人说是开明地主;还有人提出,大闹天宫时他是急于向上爬的野心家和愚蠢的罪人,而西天取经时则是理想的奋斗者和改革的英雄。其实,不去追述他的政治倾向,单就其人格魅力,以我们当今时代的眼光去看,无论是大闹天宫时的英雄气概和叛逆精神,还是西天取经时屈服的嫌疑和造福于人群,都只是他人生里成长的阶段,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意义的路程。在孙悟空的人生里,前一阶段他是个率性而为天真烂漫勤奋聪慧的孤儿,后一阶段这个孤儿在多年沉寂后一举奋发,一路斩妖除魔,忠心护主,为民除害,造福苍生,终于修成正果,功德圆满。
本文采用文献法、分析法,对孙悟空的个人形象进行了浅要的分析,以期人们对孙悟空有更充分的了解。
一、孙悟空的来历、智慧、本领分析
孙悟空对于《西游记》的重要性,在于他身上英雄性格所具有的无比力量。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也是倍受世人关注与讨论的对象。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的性格;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不畏艰难。
孙悟空是一个合兽、神、人三者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他虽然充满着瑰奇怪异的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却非常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甚至给人以亲切感。孙悟空出生于海中的一座名山,此山叫花果山,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在那座山顶上,有一块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风化作一石猴。他无父无母,不懂起码的生活礼仪之道,不会基本的生活常识,所以他的性格率性、叛逆、乐观、崇尚自由。他身上有着和猴类似的形态和特征。他“毛脸雷公嘴,罗卷腿,拐子步。他喜欢跳跃攀登,而且反应机敏,性情急躁、淘气顽皮、活泼好动,声容神态完全是一个猴子模样。但他勇敢、智慧、有正义感、斗争性强,又有人的性格、心理状态。自立美猴王,他有飘洋过海寻仙道,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为师,求学的坚毅和勤勉,加上自身的聪慧和慧悟性,让他成功地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作者把孙悟空的描写是将人性与动物的特点融为一体,又赋予神话色彩。他得道回到花果山后,听说他的家园被侵占,猴儿们遭受欺辱时,他咬牙切齿,力逐“混世魔王,”拉开了他的反抗序幕;之后他又闹龙宫,强取了大禹治水时测定江海浅深的神铁,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做为武器;闹地府硬勾掉生死薄上名,求取“不生不灭,与天地齐寿”的权利。他凭着自己的性子喜好行事,将个天界上下闹得人仰马翻,真是满天神佛制不住一只人性的猴子。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他的斗士风采。孙悟空是神,他战胜困难,克敌制胜,都是凭借“降龙伏虎,踢天弄井”的手段:七十二般的
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和手上使的那根要大就大,要小就小,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如果没有这广大的神通,天宫无法闹,妖魔无法除,“英雄谱”和“创业史”都无从创造出来。所以,他是一个猴、人、神三者融洽的艺术典型,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神话英雄。在取经路上,悟空与妖魔的斗争,不仅凭的是神通,还凭借着“心比比干多一窍”的机警和聪明。无论妖魔如何伪装,都逃不过悟空的火眼金睛,比如:白骨精变成女子、老妪、老翁,三戏唐三藏,都被悟空一一识破。对付最厉害的妖怪时,他有一个巧妙的办法,就是钻进妖怪的肚子里去,在里面“跌四平、踢飞脚,竖蜻蜓、打秋千”,疼得妖怪满地打滚,满口求饶。等他决定钻出来时,知道妖精乘机要咬,便机警地先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门牙,使它无能为力,俯首就缚。有时为了迷惑妖怪,他善于变化角色:从孙行者到者行孙、行者孙。以假为真,把妖怪愚弄得不知所以。既而取得了妖怪的宝贝,降服了妖怪。等等这些都活脱脱地展现了悟空的机警和聪明。
二、孙悟空性格、观念分析
孙悟空一诞生就具有桀骜不驯的本能,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以致惊动了天宫里的玉皇大帝,给天宫----神的世界带来了不安的因素。天宫,是一个严整有序的神仙世界,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孙悟空却藐视神的权威,否定正统和礼法,大胆地摆脱天宫秩序的束缚。他初次跟太白金星来到灵霄宝殿,太白金星毕恭毕敬地向玉帝“朝上礼拜”,而他却“挺立在旁,且不朝礼”,等到玉帝问“哪个是妖仙”时,他才躬身答礼道:“老孙便是”后来众仙高叫“谢恩!” 他也不过“朝上唱个大喏”。他根本不把玉皇大帝看作至高无上的主宰。玉皇大帝让孙悟空当弼马温,想以此把孙悟空“拘束此间”。但是孙悟空知道了弼马温是个 “未入流”的最低最小的官职,发现自己受了愚弄和欺骗,就愤然打出天宫,回到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并竖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这充分体现了孙悟空好名,他觉得官太小很没面子,因此怀恨而去。他要做齐天大圣不仅仅是因为玉帝的轻贤,更多的是在于他骨子里的反抗权威,蔑视尊严的勇气与胆量。孙悟空以斗争的行动表明对天朝统治的蔑视和对抗。玉皇大帝调遣天兵天将擒拿,但都被孙悟空打得大败。最后,玉帝只得依孙悟空提出的按“旌旗上字号”(上书“齐天大圣”四字)升官的条件,封他为齐天大圣,给他建造了齐天大圣府而罢兵。孙悟空第二次上得天庭,依然放荡不羁,目无礼法。玉皇让他管蟠桃园,他见枝头桃熟,就想尝新,于是爬上大树,摘了许多熟透的大桃,尽情享用。他得知王母娘娘的“蟠桃胜会”没有邀请他,发现自己竟然被歧视,遭冷落,于是就干脆闯入瑶池,偷喝了王母娘娘准备招待各路神仙的玉液琼浆,香醪佳酿;又上了三十三天之上的兜率宫,把太上老君炼就的安放在五个葫芦里的金丹都吃了。玉皇大帝十分恼怒,立即派出十万天兵天将,布一十八架天罗地网,一定要捉拿孙悟空处治。但孙悟空毫不畏惧,抡起金箍棒,奋力拼杀,打退了哪吒太子,战败了五个天王,即使是神通广大的二郎神也无法取胜。后
来,虽然被太上老君的金钢琢击中跌倒被擒,将他放在八卦炉中锻炼,但是一旦从炉中出来,就又挥舞金箍棒,大乱天官,而天宫众多的天兵将竟无一能够抵挡,玉皇大帝只得向西方佛祖求助。孙悟空以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为敌对,面对十万天兵天将的包围进攻而无所畏惧,敢打敢拼充分地表现了蔑视神的权威的叛逆精神和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三、孙悟空的心态、精神分析
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正体现了这一形象的突出持点。
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真可谓是形形***、神通广大,有的来头还不小。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只要是妖魔,孙悟空都不放过。凭着那双炼就的火眼金睛及时识破他们,消灭他们。悟空与妖魔的斗争有时也常处于下风;有时是师父、师弟被妖怪摄去;有时是被妖怪夺走了金箍捧以致“叫化子没蛇弄”;有时甚至是自已遇到生命危险。如在小雷音寺被关在妖怪的金铙中险些闷死;在火云洞被红孩儿的三味真火熏得晕厥;在车迟国与三位充当国师的妖怪斗法;在火焰山三调芭焦扇等情节都充分体现了悟空遇到困难从不气馁、从不服输、依然抖擞精神,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从不象唐僧那样,一听到有妖怪,就“坐个雕鞍不稳,扑的跌下马来,挣挫不动,打了一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也不象猪八戒那样爱说丧气话。孙悟空他还有一股韧劲,深入巢穴,纠缠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战斗风格。他在扫荡妖魔的斗争中,为了杜绝后患,他不仅奋力斗杀妖魔,而且追根寻源,要从根本上消灭妖魔再生。在取经途中,面对有些妄图想吃唐僧肉使自己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从而破坏取经事业的妖魔,有凭恃妖术欺骗百姓逞其狙狯之奸的妖魔,有取媚当道,欺君误国,阴谋篡夺帝位的妖魔,有占山为王,大施威虐,荼毒百姓的妖魔,还有其他出于不同目的自私的,鼠窃狗偷式的各种妖魔。尽管这些妖魔形态不一,变化多端,悟空都同他们纠缠到底,不制服他们就决不罢休。如果悟空跟妖怪斗争的次数越多,他的战斗欲望就越强烈;他跟妖怪纠缠得越久,斗争的经验就越丰富。也正因为悟空的这种机智,勇敢,百战百胜,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热情,到西天取经后他终于获得了“斗战胜佛”的称号。
四、孙悟空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
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也是为民除害。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取经途中,悟空的叛逆、反抗性格得到发展,升华为同一切妖魔鬼怪斗争的战斗精神,他有胆、有才、有识。唯其有胆,他敢于斗争;唯其有才,他善于斗争;唯其有识,他能明辨是非。为自己的理想而斗争。他的胆量是超人的,“别人胆大是身包胆”,他的胆大却是“胆包身”。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任何刀山火海,隐洞暗穴,他都是视若等闲。他除妖要么是因为妖怪阻碍了取经事业,要么是因其危害百姓,悟空就“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所以他与妖怪的斗争是正义的,也是生动、积极的。比如:在驼罗庄,听李老者说此地有妖怪,便上前唱喏道:“ 承照顾了!”八戒称他“听见说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在乌鸡国,他听说国王的魂魄前来伸冤,十分兴奋:“分明是照顾老孙的一场生意。”唐僧路遇抢劫的强盗,不得不推说银子在后面的徒弟身上,悟空得知后高兴地说:“好!好!好!承你抬举,正是这样供,若肯一个月供七八十遭,老孙就越有***。”在朱紫国见了国王招纳医生的皇榜,他满心欢喜:“且把取经事宁耐一日,等老孙做个医生耍耍。”在比丘国,悟空得知妖怪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药,而悟空却要取妖怪的黑心煎药,降伏了妖怪,解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子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豹子精,救出了贫困的樵夫;他三调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在祭赛国,悟空从万圣公主手中骗到了舍利子和九叶灵芝,活捉了龙婆和公主,使金山寺又重见霞光万道,祭赛国也恢复了往日的祥和安宁;在宝象国,黄袍怪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但悟空认为长大后必定会成为妖怪,像黄袍怪一样为害一方,悟空摔死了他们,既是为降服黄袍怪,也是除恶务尽,斩草除根。可见,悟空扫荡妖魔鬼怪,不
仅是为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为民除害,这种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举措不是典型的江湖好汉特色吗?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变,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以运用游戏笔法为显著特色的一部杰作。其游戏笔法的运用,不只体现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丰富和深化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就其运用游戏笔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英雄形象和猴、猪形象的结合;二、高僧形象与具有人性弱点的世俗之人的结合;三、崇高神佛与卑劣统治者的结合。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紧紧抓住喜剧的本质和规律,通过运用游戏笔法,造***物性格中不和谐的一面,塑造出一个个极滑稽诙谐、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从而为我国古典小说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成功典范。
1、《“中华魂”华夏名人传记?文学家从书一吴承转》
中国华侨出版社会性施国
1996年4月第一版
2、《名作欣赏》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4年第5、8期
3、《文史知识》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年第8期
4、《西游记》
人文出版社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