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述: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
【南怀瑾老师书法】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原始森林中,有如阿里山的神木,一个人抱不了,要许多人联手合围才能环抱。这样的大树如何长大的?“生于毫末”,也是从一株秋毫小苗长起来的。初生婴儿身上的毛,若有若无,叫做毫毛,在毛的顶巅上一点点,显微镜才看得见的,叫做“毫末”。树苗刚刚生出来的,也是毫末一样。
讲到这里,我也经常引用古人这首诗,鼓励青年们要注意,这首诗可以背起来:
自少齐埋于小草 而今渐却出蓬蒿
世人不识凌云干 直待凌云始道高
人不要动不动想去自杀,我一点都不同情这种人,没出息嘛!父母给你一个身体,不能做顶天立地的事情,想不开有什么用呢?看了古人这首诗,就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一首诗是哲学,所以中国的哲学都在诗里,虽是写一棵松树,实际的意思是要我们懂得人生。
山上一棵大松树,大陆上有些古松,在空中看来像***一样。这棵松树在小的时候,“自少齐埋于小草”,如老子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它与一般草一样,种在那里。它缓缓慢慢地长出来了,渐渐出蓬蒿,顶天立地,像阿里山那棵神木一样,许多人对它还要烧香顶礼膜拜呢!
可是,当这棵树小的时候,看它很平凡。“直到凌云始道高”。一般人只是看成果,不晓得看前因;等到树木长到天一样高,仰头来看,头上的帽子都因仰头掉下来,这时才说:哦!好高啊!绝不会在幼小的时候看出它的高,这就是人生。
另外一首诗,我也经常引用,要青年同学们注意:
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
寻常岂藉栽培力 自得天机自长成
这些都要背熟,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高歌一曲,困难所产生的苦闷就化解了,也得到无比的鼓励;这和祈祷上帝或跪在菩萨前面一样的好。一阵大雨过后,到山中一看,沿着山谷流水边,蔓草已经长出来了。这些草也不靠人浇肥料,无人帮忙,是靠它自己的生命力,满山满谷在生长,那是自得天机,自然得到天地生命的力量,自我站起来的。一个人的成功,也须具备这样大的勇气。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所谓“九层”,中国文化古代就是指高楼。九层并不代表“九”,代表的是数的极点,从一开始,最后的数字是九;到十又是另外一位数的一,所以数的最高是九。《易经》的数理哲学,最初是“零”,零代表了没有数,也代表了无数、不可知之数、无比、无量,所以零代表的是“空”,也代表了万有充满其中。而数的极点就是“九”,“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最高的建筑也是从地上开始建造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也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老子他说》
----------------------------------------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这段话有两方面的意思。我们研究起来就感觉到这则名言的深度。如配合人生的经验,一生用之不尽,受用无穷。
头一段“君子不可小知”的“小知”,以客观而言,我们对伟大成功的人物,不能以小处来看他,等他有成就才可以看出他的伟大;相反的,就是小人看不到大的成就,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他的长处。以主观而言:君子之大,有伟大的学问、深厚的修养、崇高的道德,看事情不看小处而注意大处。小人则不可太得志,如果给他大受,他受不了,小地方他就满足了。
这是两种观点的解释,如果在人生体会上,我们看到过许多的聪明人,年纪轻轻一得志就完了,这就是“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有许多人有真的智慧,要看大节,在大节处能受,就是大根大器。
同样的,另外有首诗:“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这首诗也经常写来勉励学生。中国诗有些很难读,字面上看来是描写景物,一幅不相干的图画,实际上含有很高的哲学道理。像这首诗说,下雨以后,山里的草,很快的青青翠翠普遍长了起来,沿溪漫谷都是,绿成一片。这样多普通的草,谁去种它?谁给它肥料?都是“自得天机自长成”的。我们人也是如此,像当年红叶少棒队,到日本比赛胜利了回来,大家都捧他们。可是当年他们在台东深山里练习的时候,石块当球,树枝作棒,岂不是“沿溪漫谷可怜生”吗?后来胜利凯旋游行,大家都认为是我们的光荣。他们的成功不就是“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吗?人生也是如此,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如此,要使他受得艰难,要给他“自得天机自长成”的环境。父母的爱护过分了,恰恰是毁了他。
我们看了这两首诗,就可以了解小知大受的道理。伟大成就的人,都要从艰难困苦中站起来,不要被小聪明自误,更不要短视。所以《论语》上记载圣人之言了不起的地方,像一具很好的古董放在面前,它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现在的工业产品就不一样,初看很漂亮,多摆两天就完了,很讨厌了,非把它毁掉不可。古书就有这个道理,它的含义使我们多方面去发觉、体会。对这几句书,我们有时不必一定说是哪方面看法,要在人生中多加体会才对。
《论语别裁》
-----------------------------------------
我就想起古人两首诗,我经常引用的,也是我的一辈子的写照。
雨后山中蔓草荣 沿溪漫谷可怜生
寻常岂藉栽培力 自得天机自长成
“雨后山中蔓草荣”,他说山里头,等于我们庙港这个地,原来是荒郊,谢老总来开始开垦。他说大雨以后荒山里头的那个草,得了天上的雨,自己生出来了。“沿溪漫谷可怜生”,这些草没有人培养,这些树木是自己成长的。“寻常岂藉栽培力”,寻常就是平常,藉就是依靠,没有靠哪一个提拔,没有靠哪一个帮忙。“自得天机自长成”,我从年轻到现在,常常感叹,自己的一生也是这样。比如这三位老板,做生意的许多人,或者做事业的等等,都有这个感慨。
我回到大陆以后,看到这一代,二三十岁,三四十岁的青年,包括你们四五十岁的几个,都是自己成长出来的啊!都是一样的可怜,“沿溪漫谷可怜生”。“三反”“五反”以后,一毛钱没有,自己怎么干上来的?“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好可怜啊!所以像有人说要叫谁来帮忙我啊,都不要,我们都“自得天机自长成”啊!要是人家不要我们长成就算了,做枯草烂草算了嘛,这是菩萨发心。
自少齐埋于小草 而今渐却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干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两句诗对于现代的社会、文化、教育、人生,是很悲观的。人贵自立,要很努力自己站起来。“自少齐埋于小草”,他说一个大树根苗,跟小草一起生长。“而今渐却出蓬蒿”,从小看不出来,现在慢慢长大了。“时人不识凌云干”,时人,当时的人,看它是个小草嘛,理都不理。“直待凌云始道高”,一直等到这棵树长得冲向云霄了,大家就说好伟大的树啊!所以任何伟大都是从平凡中来的。
现在我不是讲哪一个人,我来禅堂以前还在跟沙弥研究建筑。这里建筑还没有完成,是刚开始的初步;还有很多要做的,真做一个大学堂,科学、哲学研究室,宿舍,什么都还不够。她说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们两个一老一少在讲,走一步算一步吧!“时人不识凌云干”,世界上的人看现成的,不看你前面怎么努力。修行也是一样,出世法,入世法,做人做事都是一样。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我一辈子,受旧式教育出身,然后又受到新的学堂教育,还受过军事教育、武术教育。我专门学武功两三年,那很费时间,学出来做什么?学武功出来可以做总教官,教练。可是我的目的呢?是兴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练拳,我是兴趣,学会了再说。我学军事,带过兵,也教过兵,也做过官,文的武的,大学也听过课,也去上过研究所,所有的教育我都受过了,清清楚楚,那么我个人的总结下来----教育无用论,教不好一个人的。我的经验,人不是学校教育能够改得了的。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给他读书,给他按在泥巴里头,他都会站起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站不起来的孩子,你怎么培养,怎么教育也只能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
讲到这里,想起两首诗:
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
自少齐埋与小草,而今渐却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干,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两首诗就谈个人成长与教育的密切关系。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学》《中庸》,“性”在学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来带来的,父母遗传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两方面,生理、身体上的,还有思想情绪上的。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学生里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当时读小学的时候,谁知道他啊,现在觉得很伟大,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几千年都是私人办教育,现在是政府办学校。推翻满清之后,所谓最好的学校,你们知道北大、清华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在社会上有贡献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学校出来的。
我有个孙子打***找我,我问,“你是谁啊?”“我是你的孙子啊”“噢,我知道了,什么事啊?”“我的孩子要考某个中学,分数差一点点,他们告诉我,请爷爷写一封信就行了。”我说,“你的孩子男的还是女的啊?”我真的不知道,他说是男的。我说“你是我的孙子,难道不知道吗?为自己的子孙写信,向地方管教育的首长讨人情的事,我是不做的,你怎么头脑不清楚啊!”“是啊,爷爷,这个道理我懂,可是我被太太逼得没有办法,一定要给你打个***。”我说,“告诉你的妻子,随便哪一个学校都可以出来人才,你看我一辈子都要靠自己努力,这事绝不可以做。”
《南怀瑾:教育是增上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