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 关于eve科研代理人人的疑问

中国科研目前的最大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
【cuizine的回答(2581票)】:
不重视作为主体,人力资源的价值。
一边是优秀的博士生一个月1k用来吃饭都不够的津贴,一边是NSFC几十万的经费不允许用来付博士生,助研的工资。导致好的硕士生一心想早点工作,好的博士生一心想早点毕业或者流失海外。
科研是工作,是职业,不是奉献,请为科研工作者,包括硕士博士付够应得的工资。
【丁小捷的回答(444票)】: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科研,至死方休。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将不戴宝冠,不争荣宠。我将尽忠职守,生死於斯。我是实验室中的利剑,课题上的守卫。我是抵御老板的烈焰,周会时分的光线,唤醒EI的号角,守护SCI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科研,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李晨的回答(443票)】:
我非常认同排名前几位***的观点,也非常感动于科研人员在如此诸多困境中的坚持与执着。作为一个在美国完成本科学习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人,通过和身边大量中国学生,中国教授的交流,我也想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如果有失偏颇的地方也希望大家可以批评指正和交流。
首先,从媒体到学校,对于科研水平(博士教育)的评价标准都是非常单一和落后的。社会对于科研工作的了解不到位,对于科研人员尊重(从精神到物质)的缺乏,以及对于整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种现象从下图中即可窥见一斑。打开搜狐新闻主页搜索“中国科研人数”,出来的结果竟然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国100多年”为主题展开,这种盲人摸象似的无知也许可以忽悠一下领导,但是作为科研主体的我们,完全应该有能力分辨,我国的设备,人力,社会和经济资源还远远不能够匹配相应数量科研队伍的需求。
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中国博士生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一部分高质量科研人员的流失(去海外或者直接工作)
我们可以将国内在读博士生的收入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博士生的收入水平做一个对比。在国内,博士生的收入相对于其他职业的收入是极低的。我国普通高校博士生的国家津贴和学校补贴每月大概2000人民币左右, 而北京职工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是7000元左右,而拥有博士学历的职工平均工资会更高。这就是说,在中国PhD们的工资是拥有相似教育程度社会工作人员的四分之一。 在美国,PhD平均年薪两万五千美元(税前),以收入水平较高的纽约为例,纽约人的平均年薪七万美元,还不到PhD工资的三倍。另外,作为在读博士生在不同的州还会有有不同额度的退税,再次保障了博士生的合理薪资水平。
尽管人民币在日常生活品上的购买力是和美元类似的,但是如果要买个iPhone的话,中国博士生不吃不喝三个月能攒一个iPhone6,美国平均收入水平的PhD每个月的收入也基本能买三部iphone,也难怪我们要卖肾了。
已有的科研人员选择科研的目的不单纯,对于现有PhD缺乏必要考核
鉴于国内的就业压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社会,拖延找工作的进程。高等教育的普及虽然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但是也导致本科生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也间接导致一些并未打算潜心学术的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读研/博。并非是要歌颂资本主义世界的学生多么单纯,在美国当然也有一些人为了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选择继续深造读博。然而由于美国博士生的淘汰率在20%~30%左右,系里哪个学长第一次preliminary exam没过,都让我们听着捏一把冷汗。读博这个选项不但不是个舒适的“备胎“,反而是相当难追的“女神“。国内现在除了几个高校的一些专业有毕业硬性指标(发几篇paper,在什么级别的journal上发)以外,相当一部分考核形同虚设。我认为要想提高国内科研的竞争力,在博士第三年开始前,国内高校也需要进行一次很严格的考核,pre-candidate需要展示自己对科研前沿的把握,自己未来3年的计划和过去两年的实验成果,在各方面都要到达很高的标准才能继续往下读,淘汰率设在15~25%左右。升高淘汰率并提高PhD工资,这样教授在挑选PhD的时候就会更加慎重,毕竟如果第三年的考核fail的话,之前的投资就都付诸东流了。
部分教授在PhD身上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严重不足
据我观察,在国内有一部分只花了很少的一部时间在指导学生上。这点从每个组的size上就能大致看出。举个例子,某中国top2大学里搞电子传导和发光材料的物性电性计算的组,一个大教授手下3个小教授,小教授手下6个博后,再往下6个PhD和2个MS。而CMU相关领域的一个组 ,只有1个PI一个博后6个PhD一个MS,paper数量和质量和国内科研组的水平是类似的。难道是实验设备有差距?这俩组都是做计算的,对这方面的要求并不高。这就牵扯到博士生这五年所做work的质和量上的差距。PhD研究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受教授的影响,毕竟教授在这个领域是专家,对科研前沿的把握要成熟很多,能不能和导师进行频繁而有效的沟通直接决定了这个PhD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水平。其实,如果教授只是想让一个PhD用五年的时间把实验室已经比较成熟的项目稍微拓展一下或是作些补充,他/她是不用耗费什么时间精力在这个PhD身上的,只有做新项目,做很难但也很exciting的项目,才有充足的动机来和学生讨论。除非真是在相关领域里最top的组,做几个新项目哪里用得着一大把博后一大把PhD的,在美国搞微观电子声子的组,算上教授自己都不会超过8个人。这就是在能保证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教授能承受的极限了。 这又和上一点联系在一起了,即,招PhD的投资低风险小--&多招PhD--&没时间管每个PhD--&PhD研究质量下降--&教授不很有所谓因为本来也没投资很多
当然,我承认我对国内教授在其PhD身上花费精力多少的了解没有一个很大的sample,其实在国内读博的同学们可以在留言时提一下自己每周能见老板多少次,每次多少时间,我对这方面的数据很有兴趣。
科研资金分配环节不合理,导致科研的功利化现象较严重
说中国科研总资金投入不够,其实不准确,2014年中国研发投入13400亿元,占GPD 2.1%,这个比例超过了欧盟。但是,这么多资金所换来的成果却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科研资金的分配不合理,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发到该发的组里。这个问题仅仅从大项目(一千万以上)的立项步骤就能看出来,下面是饶毅教授写的一篇文章,里面就提到了他作为立项专家组成员的经历。 所谓“立项”,就是从一个列满不同科研项目的单子里选出最promising的项目,然后在每个被“立项”的项目里会有2-3个研究组来竞争经费。这里的项目一般都覆盖很多领域。
“那么单子给了专家组成员,他们可以看到什么?每个项目有两段介绍,“国家战略需求分析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每段大约250中文字,共500字,有时还有另外一些文字介绍,不过内容也有限。
如果不懂科学,不懂中国科学界现状,可能会觉得这好像真有规则和程序。
我在此要不谦虚地说明,我的知识面要算比较广。但是,如果要我看单子上的文字,依赖如此少的信息,除了对少数一两个有点感觉,对绝大多数项目,我无法知道哪个项目优于哪个项目。因为,很有深度的项目可以体现不出来。而很一般的项目,如果会写短小精悍的标语口号,也能很动听。而实施的可能性,多半也无法比较。”
这个随便想想也明白,一千万科研资金的用途仅仅凭借几个专家的打分决定显然有失偏颇。专家再厉害也是“专”家,在A领域里是大牛的人,可能对B领域的理解还不如一个B领域里average教授的水平,更何况是通过草草500字的介绍就要做决定。所以说,科研资金跟研究小组之间精确的匹配甚至比资金总量的多少还要关键。在美国,教授每篇proposal的写作水准(以及篇幅)是要超过publication的,而审核者一定是同领域里的顶级专家。最重要的,整个评审过程虽然采取匿名形式,但是投票也好评分也罢,最后的结果都是内部公开的。
跟充足的,被有效利用起来的研究资金直接挂钩的就是科研质量。每个组的研究从长远来看都是有一个主攻方向的,在这个方向上研究得越深入,失败的风险就越大,但相对的如果成功了成果会很丰硕。然而,出于资金方面的顾虑,很多组都倾向于打安全牌:有成功率较高的,能稳稳申到资金的项目,就不会做一个风险大回报高的高难度项目。于是很多组会避免涉足科研项目的纵向发展,而开始做起其它领域里的分支项目。这就导致了下面这个现象。
在各种论坛上会看到人说:中国学生的creativity不行啊,人家欧美科研组的成果都是“A”,然后发nature/science,我们就屁颠屁颠地把A' A'', A'''都鼓捣出来然后发3篇灌水文。问题的表象是对的,但原因不对。
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就是当我有底气把能出10篇灌水文的资金用来做两三个可能完全没有成果的项目上,这种项目如果搞出来一个就发一篇top journal,然后在别人看来就是“有创造力”。
其实,同样的问题美国也存在。在美留学的很多学生都听过这个理论:从top 3毕业的pPhD,有一部分能在top 3找到教职,其他的就去top 15找教职, 从top 15毕业的就只能去top 40找教职,以此类推。前几天跟旁边实验室的一个PhD聊到这个,他的想法很在理:只有当PhD去一个很top的组里干活儿时,教授才有底气让他/她放开了去做一个全新的project,失败了算他俩倒霉,要是做成了,这个PhD就牛了。如果导师只敢让新PhD做老PhD啃过的东西,你怎么可能超越他,又怎么可能把后续研究说带走就带走,自然而然平级找教职就变得困难了。绕了这么一大圈,教授让学生“创新”的底气是哪儿来的?资金和生源质量。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把钱都给了那些做得出来做不出来谁也不知道的项目,科研不就成了一场赌博了么?
对,科研这事儿它就是一场赌博。对于PhD们而言,把自己五年的青春奉献给科学事业,没时间找女朋友,挣不了大钱,毕了业前途还一片渺茫,那这难道不是一场赌博么?我只是希望这场豪赌不要都让PhD们买单。
【OurariWang的回答(842票)】:
混知乎太久了,一直在做营养的汲取者,很少回答。这个随性而发的***收到这么多赞实在出乎我意料,再次感谢大家。
我所在的组与我所接触的科研人员中,混吃等死的,业精于勤的都有,有时候想起来,觉得也自然。科研和社会的任何领域一样,都是少部分人贡献大部分增长吧。
我不反感那些把科研当作避难所小富即安的人,那些把科研当作体面工作又去相夫教子过小日子的人,那些毕业后走投无路只好回学校的人。相反我庆幸这个社会还有这么一片空间,留给这些花了整个青春但是赌败了的人。因为我可能也会成为这群人的一分子。博士生是科研工作的起点,有时世俗意义上受教育的巅峰,本来就是矛盾的,愿每一个进入这片天地的人,选择留下时,安心;选择离开时,不后悔。
以上不一定是对题主问题的切题回答,倒是一种倾诉,希望和我们一样的人,过的幸福。
很多人和我们一样,选择了创业或者转行的道路,希望更多的人,把科研岁月里的正能量,带入全新的领域,
毕竟,这里是我见过纯粹眼神最多的地方,他们或许没用,不产出价值,但他们让我们安心。
穷,也不是穷。
纵观每年投入在科教事业中的经费,其实在全球已经是数一数二了。但是科研人员穷啊,超高的行业门槛,超大的工作强度,换来的仅是勉强的收入,体面都是少数大牛才能企及的地步。
所以个体的穷让这个领域留不住人,巨量的经费其实富了仪器代理商,耗材供应商,少数官员。
阻拦中国科研的不是穷,而是认为科学家应该甘于清贫的极左思想。
不能让科研人员成为社会值得争取的岗位,凭什么让13亿中的翘楚为科研服务?
看看每年削减脑袋去金融的,去互联网的,去***的,再看看留在科研圈的。人,才是决定因素;钱,决定了人才去哪里。
将情怀讲泛滥的恶果
【kyujk的回答(159票)】:
一边是项目管理体系能让某个过手的部门扣20%的管理费,X千万随手就给部门吊命。
另一边是科研人员涨个工资都得求爷爷告奶奶。
“XXX人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
----于是就心安理得让人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里三千块还扣这扣那的月工资打发了。
2012年的时候某院X0X所的硕士工资起步只有2K,博士大概4K起步----补充一下,这是就职以后的工资,不是就读期间的生活补助,611工作时间没有加班费。
民工工资是北京市最低工资加200、300、500,分别对应中专、大专、本科,保险交最低一档,经常接触粉尘和剧毒化学物质,劳保就是白手套和胶手套以及纱布口罩----无论知识还是技能,能进这种院所的,在北京干点啥不比这个挣得多?
皇帝不差饿兵,这点钱谁他妈给用心干活……
【冰橙的回答(269票)】:
我给大家讲个笑话:奋斗在第一线的科研人员要甘于吃苦,安于贫穷,为祖国的富强奋斗终生。
【陈阳的回答(83票)】:
最大的问题:不肯在人身上花钱。从两弹元勋时代一直到现在流传的一句话是:既要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
邓稼先先生的氢弹奖金是多少,十块钱。
文革结束之后,中科院的老先生们连个像样的住的地方都没有,这事后来在胡某书记的干预下才解决。
如果说当时是因为国家困难,拿不出钱来,只能让老先生们春蚕丝尽。时致今日,还是一样的思路。科研资金,置家当可以,就是不能在人身上花。目前的报销制度就是在防贼,默认这些资金会被那些月薪三千块的科研民工黑走,各种严防死守。
目前的国际惯例,付给博士研究生的津贴要于本科生的社会起薪相当(实际是略低)。这一点,在中科院还好些,在绝大多数高校,达不到这个标准。读到接近三十岁还没有什么钱的学生们,可怜不可怜?
【Belleve的回答(42票)】:
最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非科研从业人士都不把科研当作是职业。
与之类似的还有教师和***(没错),在非从业人士眼里,做这些活做得好只能出名,得利是不道德的。而研究生、博士生因为多加了个「学生」的身份,获得收入就更不道德了……
古代的士农工商分野到现在都有影响力。
最麻烦的是这东西根本无解----若说体制问题还能靠战翻谁谁谁解决的话,模因这玩意真是毫无办法----除非学某诺奖得主那样,被殖民几百年,或者被核弹炸到一百年不适合人类生存。
【张五飞的回答(63票)】:
更新下,赞同 等的观点。
------------------------------------------------------------------------------------------------------------------------------
我觉得以上***除了
说到了点子上,其他的并没有切中要害。
说的穷,以前是的,现在搞科研,真不穷,国家没有少投钱在科研上,巨大的科研经费为何没有得到相应的巨大收货?
以下回答仅限于我了解的近十多所高校,包括几所985高校。
------------------------------------------------------------------------------------------------------------------------------
中国科研最严重的问题在于:
【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得到对等的报酬与待遇。
请注意括号中的科研工作者,指的是一票研究生、博士、研究员等,谢谢。他们才是科研主体,至于去申请到项目的各个硕博导师等领导,很少有导师搞科研,我没有指全部,各大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在搞科研的基本上都是在读硕博研究生。
有些知友可能不知道,研究生每个月津贴只有200元,博士只有1K。(就因为这事,我校研究生将情况反映上去了,现在是每月600的津贴由省里直接发放)。
在国内科研是以发论文来考察科研质量的,所以一边是导师们催促他的学生发高档次期刊的论文,一边是研究生领着导师每篇核心100元奖励,EI 200元,SCI四区200元,三区.....这种堪称坑爹的待遇。
疯狂搞了两年科研,发了近10篇高质量的研究生学霸(我一哥们)现在终于觉悟,搞科研有毛用,不如安心下来找个好工作,谁爱搞科研谁去搞。
疯狂做实验,朝九晚五去实验室(一个生物化学妹子)堪称三好研究生做了两年实验后,导师竟然要延迟她的毕业,究其原因,当然是科研搞的太好,导师不想过早放行。
越是努力搞科研的,导师越给你压力,在导师眼里你就是那个出成果的廉价劳动力,他们往往以“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等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试图来说服你,你干的工作是成果斐然的,你不比那些名校的学生差,你以后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钱是没有的。
太多例子了,所以现在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在读研究生基本上是应付科研,做各种对自己今后就业有力的事情,例如考各种***,我的大部分同学都真心没把科研当回事,虽然我校并不是国内最好的高校,不属于985高校,但这是国内科研问题的一个缩影。
导师想的问题是如何把经费***(现在监管很严,基本没有机会了,以前很严重);如何多发几篇论文评个好职称,多拿奖金;如何提高名声今后多拿项目;至于真心想搞科研的讲授,抱歉,至少在我校,有,但很少。
作为科研主体的我们在想什么呢?发论文只是为了拿国奖(20K的奖学金),找个好工作才是王道。
“科研一步步的步骤,以及最重要的科研思维,文献检索与筛选阅读,科研中的伦理道德....”科研思维?抱歉,导师没有传授,导师给我们的是别人的文章以及程序,要我们用到自己的方法上来;至于怎么实现,请自己想办法。
科研道德?抱歉,绕过查重不是太难。
每个月在想什么时候发补助过活下去,你要我一心投入到科研上,真的太难。
国内的导师、教授费经心思去拿到本该属于他们的钱,在读硕博研究生只能无私奉献。
其实要是能有个公正待遇,我们真的很愿意搞科研,出成果,为所学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螺旋真理的回答(31票)】:
每次做项目申报书的时候都要编经费,经费买买买的部分,编太多都问题不大,但是一涉及到给人类智慧的脑力创造性劳动算钱的时候,就要慎之又慎了。
上级主管部门有时候也不能通过项目申报书明了科研意义所在,他们的思路是:买买买回来的东西是国有资产,这个容易考评;而人类智慧的脑力创造性劳动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考评,容易给人以以谋私利之类的借口。
so,那还有谁愿意好好搞科研,特别是基础性研究呢?
【陈静静的回答(58票)】:
第一是穷,正如
说的,不重视科研主体,作为科研主力的研究生和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整个社会都跟你讲情怀,告诉你投身科学研究,修个硕博成为高端人才是件多么高尚有前途的工作;讲完情怀又不给钱,硕士年入不到2w博士年入不到4w的占总数95%以上,高校的青年教师,科院的新入所助研们,修完博士做完博后30+的年纪,当年也算是小伙伴里出类拔萃的,现在还有比你地位收入更差的嘛很难找吧。
科研政策制定者漠视人力资源的价值,现在这种漠视直接传导到课题组长手里,科研经费里规定比例足够低的人力开支,多数独立课题组长在自己的自由裁量空间里,是有可能给手下干活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硕博生们提供一些福利的,但肯这么干的课题组长少之又少。 换句话说,科研体制里有话语权的政策制定者和课题组长们,根本没打算给干活儿的人加钱,所以“穷”,还要很久,看不到尽头。
另外,学阀们连你的温饱都不管,大概更不会管你的前途吧,所以年轻人,想上位,难上加难,大笔的科研经费都在学阀手里,青年科技工作者能拿到的经费自然就少了,常常有土豪组,让人羡慕嫉妒恨,也有年轻的老板,经费捉襟见肘;以上种种,只能说是多数,人间自有真情在,宅心仁厚的老板也是有的,多攒攒人品,也有可能遇到。
第二是评价体制,鼓励短平快急功近利跟风式的研究,打压基础性难度较大的原创性研究。理学的硕博生毕业有sci论文要求,要完成规定的工作量,所以科研的首要目标是发论文,最好几个月到一年能做完一个课题,整理好数据,一两年内能有篇像样的学术论文发表;而且一次试错,毕业告急啊;所以稳妥的选择一个,原创性较低风险较小的研究课题才是上上之选。
除了硕博生要毕业需要sci论文,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和科院的助研们,面临各种考核,考核最重要的成果是科技论文,其次是基金,申请基金最重要的筹码是此前发表的paper,基金结项最重要的指标是期间发表了多少论文;对于课题组长们来说,申请基金和奠定学界地位,最好的利器仍然是论文。
按照常理,太有原创性的工作,因为没有前人的基础,短期内出成果的概率是很小的,自然发paper很难,最后会导致,这类工作几乎没有人敢去做。
paper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科研成果的评估太费事儿,只有同行才有可能弄懂你研究的内容,而且很费时间和人力;组织评估成本太高;而在国际期刊上投稿的过程,正好是一个同行评议的过程,能发出来至少是证明你的工作是有产出的;直接数paper数量看期刊影响力判断科研产出,真是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懒惰的政策制定者最喜欢这样的方式,成本最低。
sci论文本身是一个很好的评价科研产出的指标,可是唯论文论,却会有一系列的副作用,原创性难度较大的工作发文章难难以获得资助没有人去做。科学研究急功近利,肇始于此。
很多答辩的过程,本来是一个公开的同行评议的过程,因为sci论文而逐渐名存实亡,很多学校的硕博答辩,有论文就能过,没论文没有答辩资格;很多学校和研究所晋升职称,论文的多少几乎是唯一标准,用这么简单粗暴的数据,衡量科研这种细分和前沿的工作,好像确实不会太好啊~~
【张志浩的回答(208票)】:
拿我自己清楚的情况来说吧。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在日本其实不算经费最充足的研究所,和今年出了小保方晴子的理化研究所等更加知名的研究所比,放医研就是穷鬼。不过这个穷鬼是完全公开的,简单的说,全职工作人员200余人,去年维持经费超过1亿美金。这里面不包括科研专项经费,也不包括各界捐助。换句话说,放医研每名全职研究人员年均经费超过50万美金,如果加上向政府申请的科研专项经费,我猜人均超100万美金。
不过,说出来我自己都笑。是的,在放医研一个显微镜图像优化软件50万人民币?没问题。但是单位一起吃年夜饭(日本叫忘年会,在元旦之前)?在单位食堂,还自己交2000日元折合100人民币!
尼玛的!多大个事,全单位加起来也才2万人民币好吧!收这么多人的零钱不麻烦啊?而且,食堂一餐平常只要几百日元好吧!
单位的理事长相当于国内研究所所长,请下属吃饭是自己掏腰包,还出了现金不够让家人带过来的糗事。
单位属于***编制,日本***收礼物的上限是300日元,在日本,这是在自动贩卖机上买两瓶饮料的钱,所以,我真不敢请上司喝水……
以上。请把钱花在正确的地方,这比花了多少钱更加重要。
【小符号的回答(24票)】:
之前看《倚天屠龙记》,对周芷若速成和黄衣女子稳扎稳练的九阴白骨爪的对决印象特别深,周芷若一招即败,如今的科研就像速成的九阴白骨爪,急于求成,奔着论文数极速前进,而有价值的东西却寥寥可数,没办法,谁让论文数是获得各项利益的重要指标呢~
拿我们组做例子,之前大老板奉行的原则是大家没有压力的干活,没有组会,没有论文限制,大家有问题随时找他。这样的结果是组内一片祥和,文章一点没少发,还惹来别组的羡慕嫉妒恨~与我而言,我可以更加仔细的去找资料,深入理解,设计方案。最近,收到一通知,小老板建议组内一月一次组会汇报工作,毕业也有了要求,影响因子总和大于多少,凡组内谁发了论文必发邮件广而告之,大家被折腾的苦不堪言,心理上的压力增大不说,组内成员的关系也变的微妙起来~而我,则想的是赶紧发够可以毕业的才行,先不能管其他的了。
之前有一师兄在德国,老板是大牛,对科研真的是一丝不苟,他觉得文章值多少影响因子就发多少,即使在别人眼里那篇已经是牛文,于是有了二点几的文章引用数上千的情况。师兄在那只发了一篇,但是得到了全方位的科研训练,思路、写作、PPT…那篇文章也是浓缩出来的精华。要知道,师兄在国内光读硕士就发了三篇。待到师兄回国,文章太少,拿到待遇最好的offer是一二线城市一二本学校的讲师,年薪5万…对于已经三十岁小孩嗷嗷待哺的一个家庭支柱,这种压力可想而知。
这行真的不是穷苦人家可以呆的地方,你耗不起;也不是想要追求价值的人呆的地方,为了那些大多对社会没有价值的文章耗尽青春,你会悔不当初。
【朱辉的回答(1468票)】:
说个小故事。
去年哈工大某研究生因泄露国家机密被判刑。
大致情节是,他跟着他老板做某军工项目,手上有不少涉密资料,美国人花20万人民币向他买,他答应了。然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
吊诡的是,这个故事在社会舆论中的关注点居然是“该研究生不爱国”、“保密意识淡漠”。
似乎没有人想到20万人民币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20万人民币至少等于研究生8到10年的工资。面对这样的诱惑,有些人会出现动摇乃至真的出卖资料真的不奇怪。
国家花了几个亿投入研发的军工项目,被其他国家20万就买走了资料。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我们整个体制防范这样的事情发生,基本依靠宣传教育、保密教育和个人自律。一言以蔽之,用“情怀”约束从业者。
然而,我相信这三十多年以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已经见识到了,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面前,“情怀”有多么无力。
当整个社会都纳入了市场经济体系,那些维护现行科研体制、抵抗市场经济洪流的卫道士们,请不要再螳臂当车了,历史的车轮会把你们碾碎的。
或者说的更赤裸裸一点。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用脚投票。像故事里那样直接出卖国家机密的人肯定是个别现象,但这些中国最优秀的头脑们有的是出路,创业、转行乃至移民,体制已经无力阻拦了。
所以,反过来说,如果体制还觉得这些人尚有价值,请通过市场经济手段体现他们的价值。
【kyujk的回答(37票)】:
先匿名吧。
我们单位,最幸福的岗位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是后勤,是党支部,是研究生处,是财务,是科研处,完全不是课题组老板和广大博士和博士后啊!!!!!!!!!!!!
为什么?拿同样的钱做不同样的事儿。
后勤天天每个吊事儿,保修个灯得好几天,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过来坐坐办公室,玩玩电脑,洗洗车,晚上一群人胡吃海喝。
还有党支部,更是无力吐槽,有事没事来个什么狗屁学习活动,还要求学生一定参加,不参加必须要有老板签字,我擦!老子天天做实验忙得跟狗似的,学习你妹啊学习,看什么苏联老电影,参观革命旧址,宣读党史党报,这破玩意儿搞着有什么用!!!!!!!我爱我的祖国,跟DANG没关系。单位网站上科研消息没几条,全TMD各种DANG的会议和活动!!!党书记到哪都得写个报道,说参观学习,指导慰问,扯犊子!我们学生或老板下基地,一呆就是几个礼拜几个月的,从来没有所谓的报道,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其实老板都很辛苦,天天在外头出差,还要顶着文章的压力,还要申请课题,带这么大一个摊子。我课题组有个老师(女)实验做的好好的就跳槽去后勤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办事盖章更不用说了,来了个联合培养的学生,需要各地盖章,各单位签字,弄完我才知道这么一个小破单位真是人人都是大领导。
唉,不说了,说了更是一肚子气。
【草泥马在奔腾的回答(38票)】:
基础教育太捉急,浮躁喧嚣少兴趣。
基础科学难就业,无钱无缘无人填。
智选金融与代码,不知高到哪里去。
C9精英美利坚,二本留华充壮丁。
基金申请靠关系,文不对题如儿戏。
外来和尚不好当,嫡系门徒留校强。
但求IF与数量,深度你们还too young。
硕博灌水刷毕业,导师奔走商政界。
调侃归调侃,时代一直在变。文革,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造成的知识断代过去,应该会有另一番场面。
十年,二十年之后再看吧。
【胡晓波的回答(1票)】:
博士给个十多万,博后给个20多万一年,科研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王东浩的回答(6票)】:
不请自来,我和男朋友都是科研民工,他博我硕。
我在大学还好,任务比较少,他在中科院某所,简直苦逼极了。
早上七点半左右去实验室,晚上一般都十一点半回,洗漱完十二点多睡觉,每日三餐大概用三个小时左右,偶尔午觉半个小时,每天起码有十二个小时在干活。每周末我去看他,我们两就一个在电脑面前处理数据,一个在电脑面前处理数据???????????
我一个月补助六百
【去年还是三百】,反正勉强够用,他一个月三千,我男朋友不买衣服不吃零食水果,除去房租水电费生活费人情往来,每月剩余一千就是好的。
原来食堂吃份饭只要六七块钱,还能吃到荤菜,从前年开始食堂涨价,到现在,一顿饭不花十来块就吃不饱。单单吃饭一个月得千把块。现在他们所里自己做饭的博士越来越多了,在宿舍偷偷做,就为了省点钱,要知道好多博士都是有家有口有女友的。单身博士都是月光族我会乱说?
每天导师还催进度,你慢一点就怀疑你没干活,前年出野外采样,大夏天,茫茫戈壁四十度高温,找不到实验材料,打***汇报情况的时候被导师臭骂一顿,导师怀疑他偷懒没去找,我男友都被骂哭了。去年导师自己亲自出马,也没找到,这才说句公道话。
辛辛苦苦做的文章,导师一句话就想把第一作者让给别人,我男友不同意,才算成共同第一作者,这个共同第一可是什么都没干,只是为了自己能评职称????????
我男朋友挺喜欢做研究的,但是他对我说的最多的是以后不做科研,为什么?什么保障都没有,留所的博士起薪两千多,转正以后大概四五千,还要拼命做项目讨好领导才能评职称。不是领导嫡系,等着做冷板凳吧,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这样子别说买房子,租房子生活都困难。
有很多回答都说挣不到钱是科研能力的问题需要反思自己,我男友每年都拿奖学金,各种奖学金,比赛的奖金什么的,全攒起来,三年也不过攒了七八万,一年的补助三万多,加上奖学金一年大概六万,六万是个什么概念?我妹妹在克拉玛依某小学教书,一年的工资----这就是一个博士的价值。那些一年只能拿补助的博士呢?也发了很多好文章啊,可是奖学金就那么多,你差一点点就没戏。
不是能力问题,是资源不足。要搞科研的都安于清贫,现在的社会,没人那么傻的,他们要的只是足够的生活保障,没那么贪心。连保障都没有,怎么让人安于现状。
我总是不太理解他的相法,喜欢这行干嘛不做呢,看了这么多,再对比下他自己,就明白他的想法了。
我喜欢画画甚于本专业,担心以后找不到工作,我男朋友总说他养我,让我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他是我的后盾,我可以毫无顾虑的向前,他呢?什么保证都没有。
这是大部分做科研的现状吧。
----------------------------------
看了很多说博士工资还不错的,单身的话很不错,我男朋友跟我恋爱之前一个月得花费只有生活费,一个月能攒1500,现在根本不行,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等结婚生孩子呢?这点工资能活得下去才怪。
科研工作者活该一辈子单身,不为名不为利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概就是大家眼里的科研民工。
【杜大头的回答(2票)】:
对了,建议大家看看这几个系列问题……
看了你就知道在哪其实科研都一样苦逼…………┭┮_┭┮
总结下:很多中国科研出现的问题其实是有共性的问题,当然有些出现了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我倒是认为真正要提高的地方可能是区分好研究型大学和普通的教书育人型的大学。然后就是提高教育和科研整体质量
我觉得很多人回答的***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很多大家提到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中国才有,在美国也是类似的,在很多其他国家想必也是同样的情况。比如说大家提到最多的几点
工资低 很多人提到了博士工资低,相对于其他行业确实博士硕士的津贴补助比较可怜,但是美国就不是这样么?比如我们学校的PhD,一个月工资大概在2000美元,扣完税到手美元,这个水平基本就跟在学校附近饭店打打黑工的工资差不多,美国的联邦政府划得贫困线是?大约12000美元,我们基本一年大概也就是贫困线的两倍左右,在美国属于绝对的低收入群体……(所以可以享受学校给低收入人群的一些福利= =)。而国内现在985高校基本补贴可以给到一个月了,考虑到消费水平的差异,并没有比美国这里低太多
注重文章 这个要看两方面了,美国这边就不注重文章了??系里一个新来的AP评tenure,就是因为出的论文晚了一些这次直接没过,两年后再评一次,再不过就只能走人了。说句实话,现在做科研的全世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搞出激动人心的发现?大部分人不还是得踏踏实实做实验发文章?然后科研结果不看文章还能看啥??除了少数特殊的研究领域,一个教授要是不能维持一定的文章质量和产量,只能说明这个教授水平不行。当然国内很多非科研的院校也搞出很多文章的指标,这个就有点强人所难了,而且让很多可以专心教学的老师分心科研,其实是大大浪费了资源的。
不管学生 这个也是两方面吧,有些人是重心不在这上面了,这样的教授美国也很多,更何况是有tenure,人家不想科研还不行么。另外就是国内组的规模偏大所以有人指出更多的是博士后带PhD,美国这边确实整体组规模要小,但是一旦组的规模大起来(还是有很多大牛的组里人超多的),最后也经常就变博士后带PhD的模式。当然我觉得美国这里教授的水平肯定是有保障的,评过tenure真要扒一层皮啊(参考前面我举得例子),而国内教授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地方上的小学校老师可能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学历学术能力未必很厉害。
经费申请的问题 美国之前情况可能是比国内要好不少吧,但是现在么。。。呵呵呵
年轻教授申请经费:美国这边拿到AP都会拿到一笔启动经费,这笔经费应该够支撑两三个学生毕业的,之后就要开始申funding了,但是现在美国整体科研经费削减很厉害,所以很多年轻教授很难申到经费,相反,一些大牛组里经费不断,这个情况恐怕跟一些人说的国内经费评审偏向资深专家差不了多少。我觉得理解起来很简单,投资科研就像买股票,投资新人等于是IPO的股票,也可能这个教授是个rising star,也可能这个教授很水,有很多不确定性,而把经费给大牛,至少可以保证稳定的输出,所以经费一少肯定优先保大牛的经费。经费管理:有人抱怨行政会克扣20%的经费……然后美国这边学校里都是直接把身下来的经费砍一半好么~然后很多教授抱怨的是你砍了这么多经费,有一些就拿去给学校橄榄球篮球的教练付百万美元的年薪= =。师兄就常给我吐槽说这要是在国内能拿下大项目说不定各级政府还得再给这教授补好多经费……然后如果是在专门的研究所,经费扣得更多,因为学校里面教授的工资是靠学生学费付的,研究所全要靠各方面经费。经费发放的主体:有人抱怨经费不该由国家出,那基础科学这些怎么可能拿到经费???美国几个主要发经费的机构 DOE(能源部) NSF(自然科学基金) NIH(国立卫生研究院),看看这些名字你就知道实际还是国家垫背的机构。说实在,基础科学投入产出比是很低的……真要按照市场走估计美国这边早就走光光了(话说最近砍经费也是基础研究砍得最厉害……这就是一些人说的“市场”吧……)。然后至于企业的科研,实际上跟学校的科研是脱节的,很多项目真的是学校里搞学校的,企业搞企业的,特别是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把原来的研究部门进行了裁剪(主要就是裁的跟主业关系不大的……像原来的贝尔实验室就呵呵了,之前GM等大企业也都有基础研究的部门,现在也都陆续关门了)
的***里面的观点十分赞同,就是确实中国科研是有不少问题,但是其实这些问题其他国家也是存在的,考虑到中国整体跟人家的差距,其实科研的差距真没那么大……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