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游记3密室逃脱OL都有哪些密室?

戏说西游记
转载而来,纯属娱乐,如有雷同,完全巧合,切勿对号入座。
《西游记》
编&&&&剧:如来
导&&&&演:观音
主要演员:金蝉子
(一)西游记的起源
金蝉子本来是菩提树上的一只金蝉,后来听如来讲经日久,逐渐沾染了佛性,懂了很多佛理。而此时,如来正在跟婆罗门争夺印度的宗教市场,他宣扬万物都可成佛,刚好金蝉子成了典型。他被如来拉进了高层,成了如来的得意弟子。
确实,金蝉子是很有慧根的,他把如来的所有经文都烂熟于心(后来转世为三藏法师,也是聪明异常,精通大唐经书)。但是这个得意弟子,却和如来产生了矛盾。他太聪明了,乃至把如来都盖过去了;而且聪明难免会高傲,在千篇一律的经文面前,金蝉产生了抵触。
当时的佛教不像后来传到中国的佛教,当时佛教的等级观念很深的。西游记说,一次有人来请如来,碰巧他正在讲课,便对听课的信徒说,你们在这等我半日,要端坐,不许偷懒,否则回来要严惩。如来可以出去小玩半日,却不许信徒放假,这里所谓的“众生平等”,可见只是说,你们平等。
想必金蝉很看不惯如来这种佛法,而且引起很多同辈的赞同。想必如来也看出了这是一种威胁,一种对他地位的威胁(也可以说对佛法的威胁)。其实这也是很自然的事。一来金蝉精通佛法,感觉如来的忽悠智商太低了,跟他也学不到啥玩艺了;二来他知道佛教其中的缺陷,于是他沾染上了自由主义思想,再无心听如来的课。随兴而为,是道家的思想,但这却跟佛教的带苦修行相左的。所以如来找了个理由,说他在上课时打瞌睡,把他贬下了灵山。
其实想想看,打个瞌睡并不算大罪,有必要受如此惩罚吗?如果真是为打瞌睡,最多写个检查,或罚抄两遍楞伽经,可矣。
实际上,如来这是一招妙手,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其一,自然是杀鸡儆猴,震慑了手下心生不满的门徒,说你们看看,不听我的话,打个瞌睡,就被贬了,以后你们几个小心点;
其二,便是把自己的名声传到东土去。有什么比让曾经不满自己理论的人,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求自己把理论传播过去,更有说服力呢?
这金蝉不愧是如来的二弟子,那是相当的聪明。所以后面的玄奘,给足了佛祖面子,这是后话。下面说说西游记这场戏。
这是一部上演了五百多年的戏。
如来写好了剧本,找好了导演,然后就可以在一边看戏了。
如来说,要贬金蝉下凡十世。古代人差不多五十岁就一世,十世就是五百年。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让看过西游记的人大大怀疑的大闹天宫事件;这件事的可疑以后再说,其结果就是,孙悟空被压五指山下,而且被告知,五百年后会有人来救他。由此可见,五百年后的玄奘,以及他的西游记,都是五百年前有人安排好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能不说是他宿命的悲哀。而这中间牵针引线的人,就是观音。
观音就是这场戏的导演。
他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出场,又帮唐僧收、降悟空,收八戒沙僧小白龙,促成取经队伍完成,直到最终西游记结束,凡有重大事件,都少不了他的出现(好象现在中国有个大胡子的导演,也喜欢在自己的剧里露下脸)。
关于观音这个人,很多人只知道他慈悲,我却有点怀疑。如果是真的慈悲,便不会让自己的司机金毛?下凡吃人,而且大家都知道,唐僧经历几乎每一难,观音都在镜头后面看着,在无数的死亡事件发生时,观音都没有慈悲,倒是唐僧显得过于慈悲,慈悲到甚至让人觉得矫情。
我们是看完全书之后才发现,就是这样的观音,导演了整个西游记。
时间又回到五百年前。如来是这样打算的,金蝉子,在凡间五百年,算是罚他不服管束,以儆效尤。但他毕竟是个人才,最后还是要让他回来,不过总要给他点苦头吃,好让他,也让别人不能小瞧了我这个佛祖。
于是,他对观音说,第十世的时候,金蝉要做个和尚。要做和尚自然要家破人亡,所以他父亲飞来横祸死在江里,玄奘被放在盆子里漂到一处寺庙。果然玄奘当了和尚,而且聪明过人,把大唐的佛经学透了。这时观音出现了。他说,你要救天下黎民于水火,须到西天求取真经。当然,后面的事实证明,真经并不能制止天下纷争,坏人依旧不能变成好人,唐王朝也最终在安史之乱中土崩瓦解。但是,以玄奘的悲天悯人,他不大可能拒绝这个神话。所以,他毅然决然踏上取经这条路。
一切都在掌握中。
接下来就是给他点磨难了。
其实,从后来经书被水弄湿那一回,我们可以看出,八十一难只是随兴发挥,并不是先前一一设计的。
但是这里有一些疑点。
首先,不管唐僧走到哪里,都有妖怪要吃他。理由是,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唐僧是金蝉子转世,这可是天大的秘密,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呢?像牛魔王那种朋友很多、消息灵通的人,知道是可以的,连什么白骨精蜘蛛精都知道,难不成他们都有如来的神通,掐指一算就知道了?
当然不会。
唯一的解释就是,有人告诉他们的。
而且这个人还走在唐僧的前面,预先散播消息,告诉沿途的妖怪,吃了唐僧肉有多少好处,像什么美容养颜啊、富含维他命啊、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啊,先做一番广告,搞得众妖怪心痒痒,只说“今年过节不收礼......”。
这个人只能是观音。因为最后佛祖问,唐僧师徒有多少难了,就是问的观音。观音算了一下,说八十难了,没有完成任务啊,那我补救一下,把他们跌下云端来吧。于是才有了那段“天下本不全,经文也该不全”。
所谓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只是一种谣传,谁也没有吃到过,估计也没有人可以吃到。只不过有人为了凑足八十一难的数目,一路上不断地制造困难,如果不这样说,怕唐僧早到西天了。可惜了那些妖怪,被人利用还不自知,以为唐僧肉真的可以长生不老,结果最后大多身首异处,下场可悲(除了那些有后台的)。
(二)大闹天宫的怀疑
看过西游记的人,自然最为困惑的便是孙悟空的实力问题,我这里不做比较。
不过,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和后面保唐僧时,差距咋就这么大昵?有很多人曾经做过解释,我只是说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希望不要丢我鸡蛋啊(在下曾经小时候考试前,一次被喂了八个鸡蛋,以后便没有吃过了)。
关于这个,似乎应该从开始说起。
疑点一:孙悟空的老师
孙悟空的老师,官方说是须菩提。我们知道,释迦摩尼成佛,就是卧在菩提树下二十年,一朝领悟的。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菩提是他的老师。后来,佛教把菩提放到了一个神圣的位置。“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的菩提,俨然已经成了悟法求佛的代名词。如此说来,如果菩提真是一个确实存在的人物,那么恭喜你,孙悟空,你跟如来是同门师兄弟。
而如果此菩提非彼菩提,比如有人随意取了一个名字,就像如来,或者他派人去,说我是须菩提,那也可以。当有人问起时,他大可以说,我不是抄袭,我是向菩提致敬。
当然,我看过有人说,此菩提乃如来的师兄,那也未尝不可,因为我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不是如来的师兄。
但是,菩提这个人,肯定是跟佛教有密切联系的。中土的人就算要化名,也应该说我叫柳树、我叫桃树,不该是菩提。
不管怎么说,孙悟空在菩提那里,学了些本领,懂了变化之术,最后又找个理由,说他太招摇(其实我觉得那叫可爱),把它赶了出去,和他断绝师徒情义。临走的时候,千叮万嘱,以后闹了事,不要把他的名字说出去。由此可见,菩提知道他要闹事。
知道他肯定闹事,只是要他闹事之后不要说出自己,说不好让人查到自己,总归很麻烦。
不过,孙悟空下山之后,就在也没有见过他的师父了(除了被捕之后曾暗中保护他不伤性命)。他保唐僧的一段时间很失意,去找他师父,结果那座仙山已经荒废,仿佛他师傅和那些师兄弟全都人间蒸发。电视上,看到那一段很伤感。
他们,仿佛都不曾存在过。
疑点二:孙悟空的能力
首先,孙悟空无疑是聪明的。
如来曾经说过,世上有四种聪明猴子,其中一种就是天生石猴。
他也是很能打的,曾经豪气冲天,大闹天宫,没有人拿得住他。那时候真是痛快。
然而,在五百年后,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个一帆风顺的悟空,相反,他每每遇险、每每力不从心。
其实,我们想一下,孙悟空到底有什么能力。
他幼年学艺时,学到的就是两个本事,一个是七十二变,一个就是筋斗云。
说起七十二变,说白点就是易容、化妆。那是妖魔的必备本领,连白骨精都会变化。孙悟空会的,不过是变化多一些。至于筋斗云,也是人人都会,妖怪们的黑云,也只不过比他慢了一些。
天哪!孙悟空的师父,菩提,原来只教了他妖怪的法术。怪不得后来他跟别的妖怪交手,丝毫不占上风,每次都像中国乒乓球队,虽然赢了,但赢得很悬。如果不是他天生神力,如果不是他头脑灵活,他也是要吃亏的。
就是这样的妖怪,居然也能大闹天宫,很可疑。
照此理论,菩提的那么多徒弟,比孙悟空入学早的很多,随便抓一把出来,就能搞得天宫大乱了。
疑点三:孙悟空的自我认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显然大闹天宫的时候,孙悟空不智,也不明。如来说,玉帝是活了两亿多年,才爬到这个位置的,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结果,失败。
失败是必然的。从太上老君炉里出来的时候,老君想劝他,被他推开,那时他是怒的,可以原谅。后来,取经时,他原来斗不过两个看炉的童子。
其实当他和王灵官斗的不分胜负的时候,他就应该清醒过来。然而他却不知道。最终被关在山洞里五百年。经历了五百年磨练,思考了五百年,他终于清醒了。他,其实是被人玩弄了。
他自己,其实不是能够闹天宫的。
所以,五百年后,我们才看到一个妥协的悟空。一个遇到困难就搬救兵,不再狂妄自大的悟空;一个尽管偶尔开玩笑,但见玉帝发火低头不敢说话的悟空。他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不再年轻。
这才是真正的悟空,一个成长了的悟空。
多少年后,有人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只猴子,很可爱,大家都很喜欢他。一次主人请客的时候,他跑到厨房,把桃子吃了,把酒喝了,把盘子打烂了,然后吱吱的说,我要你们来拜我,我是大王。主人很生气,客人说,这个猴子很可爱,我很喜欢,送我吧。主人说,好,你拿去吧。他不知道,原来,就是这个客人把这猴子放到主人院子里的。
这是一个悲剧。
(三)唐僧的魅力
每次路过某地,总会有乡绅、国王、女士挽留。
其实,仔细想想,唐僧身上确实有很多魅力。
首先,便是他的聪明。
谦恭的聪明,而不是悟空那种张狂的聪明。跟唐僧比起来,悟空的只能算小聪明。虽然对于办实事来说,我们都喜欢悟空的那种聪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做事情思想要变通;但要选朋友、选老公,显然唐僧可靠的多。
所以,他是领导,而悟空不是。
没有人可以怀疑唐僧的智慧。
就连创神吴承恩也不可以。
他从小就生活在佛教学院,耳濡目染,熟读经书,学贯中西。少时便读《百业书》,懂中亚各国语言、尼泊尔语、印度语。青年时期就已经名满全国,唐王李世民亲自接见,与他畅谈佛法,呼为“御弟”。如果唐僧不是和尚,应当很容易考取功名,成为一代治国能臣。
对于佛门的事,唐僧可以说无事不晓。
但他却不是那种书呆子的聪明,他对地理人文、政治也略知一二。他曾经和各国君主谈论民风和治国。每每走到一处,便跟徒弟说此处的风土、此地的历史典故,让八戒、悟空等都不由得暗暗佩服。我想,如果说悟空开始保护唐僧,是为了恩情,还有半分为那个箍,并不是真心想去;所以一受他气就走了。后面跟他相处久了,慢慢产生了感情,对他产生敬佩,才心甘情愿保护师父,赶也赶不走。到了后来,听到唐僧被抓,甚至黯然泪下,说到,想我那师父,“真是处处有难,步步该栽”,“以他那肉眼浊胎,不知死过多少次了”。这时,悟空已经真心的喜欢上了这个和尚。
其次,便是他的执着。
唐僧的执著是出了名的。虽然佛教说不可执著,但他却执著于不执著。他在唐王面前发下宏誓大愿,不得真经决不回朝。不论山高路远,不管虎豹狼虫、妖魔奸邪,他都义无反顾,遇佛拜佛,遇塔扫塔,电视剧里在九头虫那一集,在枯灯昏黄中,悟空陪着唐僧一路扫塔而上,让我很是感动,但这只是这段旅程的一个特写。从东土到西天,历时数十载,他不知扫了多少塔。其间,也有无数的温柔乡,让人忍不住要留下来了,但他最终没有停下脚步。就像谷子地,为了找一个***,什么困难也可以过去,什么安逸也可以丢弃,这种人,是最值得敬佩的。
还有,就是他的儒雅。
电视剧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他在荆棘岭对诗的那一段。西游记的诗,质量虽然比不得红楼梦,但把这段斗诗情节放在唐僧身上,对他的喜爱显而易见。凭此风清月霁之宵,于淡淡烟云之处,与各位仙人品茗论诗,谈天说地,何其高雅舒心。我从这里,显然见到一个传统中国文人的影子,看到五百年前那个率性而为的金蝉子。这绝对跟悟空的狂野、八戒的低俗、沙僧的无为大不相同。
可以说,唐僧唯一的弱点,便是慈悲。
不过,这是他的生活经历决定的。
因为他是一个和尚,而且是个不平凡的和尚。
他知道达摩割肉饲鹰的故事,他知道地藏王地狱不空不成佛的誓言。
只因为他曾经是佛。
当然,这不代表他只会毫无变通的慈悲,他也有可爱的变通。
就像在设计骗老鼠精吃桃时,他是那么的可爱。
所以,有时候虽然唐僧看似很迂腐,其实不然。
这就像一个成语说的,大智若愚。
其实,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四)玉帝的地狱
先说西方的地狱,那是一个跟天堂平等的地方。一般认为,地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路西法或者说撒旦。
传说中的大天使路西法,是一个仅次于上帝的人物。他率领天堂三分之一的天使发动叛乱,失败后被驱逐
于是,在地狱里居住着的,本质上也是天使,只不过为了区分清楚,人们更习惯称呼他们恶魔。
在暗黑破坏神(Diable)里,天堂和地狱之间势力相当,为了战胜对手,只有拉拢第三方势力:人
于是,人类在天堂和地狱的战争中,成了真正的炮灰。
东方的地狱跟西方的地狱则大不不同。
这是一个和谐的地狱。
所有人死之后,都要在这里轮回。坏的人类则要在这里关押;越坏的人,被关的越深,最坏的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相当于判了无期徒刑。
这是一个玉帝的地狱。
地狱的典狱长称阎罗,他是一个王。王在天庭很多,像李靖、四大天王。地下也不少,地藏王便是。
而玉帝是皇。他是给他们封王的那个人。
玉帝,代表着秩序。他是统治的象征、皇权的象征。
玉帝创造了天庭,一个成熟的政权。任何人都可以在里面任职。
其中,这里面主要的有三方势力。
一个是道教,包括元老级的三清太上老君,八仙,以及其他一些修真派。
一个是佛教,包括托塔李天王、四大天王、广目天王、地藏王等等。
一个便是社会精英,大部分是在第一次封神战争中死去的、没有入过截教阐教的人,或者入了邪教又改过的,还有少量的妖。相比佛道,这部分人比较少。
在西游记里,道教和佛教更像是两个高等学府,专门为中央提供人才。其中,一个学校是本土的,校长太上老君,也在中央兼职,作重大决策智囊,受着领导的尊敬。另一个学校,有西方资本介入,可以保送部分学生留洋,后来,聪明的人类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词形容他们,海龟。
很多人说,西游记的结果,是佛教的大胜利。如来成功的把佛教思想传播到了中土,对道教的存在产生巨大挑战,从而削弱了玉帝的影响力。其实不然。
因为,尽管玉帝是本土人,他却也不是道教出身。
对玉帝来说,不管你是道教也好,佛教也好,只要能为我服务就可以了。
他不需要道教的强盛。反而,作为一个统治者,手下的人,如果一派结党过于强大,那才是不能容忍的。两面势力平衡,是再好不过了。这是帝王之道。
同时,佛教的某些思想,比如因果业报,比如八苦,比如八戒。相比道家追求理想,渴望自由的思想,如果所有的平民、所有的神仙都信佛教,那自己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
所以,对于玉帝来说,我们不敢说他参与过西游记的策划,但他是从心底下支持这次行动的。
一、悟空学道
1.樵夫指仙境&&猢狲食松果
2.祖师显神通&&猴王得姓名
3.盘中藏哑谜&&秘室传道术
4.变化七十二&&逍遥斤斗云
5.可怜长生术&&性命不可保
6.如来话神通&&老孙急逃命
可怜长生术&性命不可保
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道:“悟空,你是哪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拊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赏析:孙悟空竟有这样的缘分,真让师兄弟们羡慕呀。】悟空笑道:“不瞒诸位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我都会了。”【赏析:师兄弟认为孙悟空能得到师父的传授,是由于孙悟空有“缘法”。孙悟空“一则传授”“二来殷勤”的回答,是说明自己有这番作为,并不在于什么“缘法”,且更重要的是自己努力。不知哪个更有道理?学道与读书、与劳动一样吗?仅凭借自身的“殷勤”可以吗?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甚么?”大众道:“就变颗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成一颗松树。真个是:郁郁含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全无一点妖猴像,尽是经霜耐雪枝。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赏析:少见多怪!】不觉得嚷闹,惊动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赏析:须菩提也赶出来凑热闹,其用意何在?】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道:“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祖师怒喝道:【赏析:是真怒还是假怒?值得深究。】“你等大呼小叫,全不象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赏析:修行果然必须缄口无言么?这似乎也值得怀疑。】大众道:“不敢瞒师父,适才孙悟空演变化耍子。教他变棵松树,果然是棵松树。弟子们俱称扬喝采,故高声惊冒尊师,望乞恕罪。”祖师道:“你等起去。”【赏析:“起去”即“起来,然后回去”--回到家里去。可见当时众徒弟一律跪在地上求饶。】叫:“悟空,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功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必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赏析:骂孙悟空“卖弄神通”不是太蹊跷吗?他自己还要求过孙悟空向众师兄弟当面表演七十二般变化呢!孙悟空不是随便挑个“霞举飞升”来演示?这番看似训斥孙悟空的话,最重要的必然是最后的结论----“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原来此番还是为孙悟空!是想借机告诫孙悟空:你虽有七十二般变化,还会那个斤斗云,但这些都绝非长生之道,性命还是不能自保!对师父的“性命又不可保”之说,不知孙悟空这回是否同样会毛骨悚然呢?】
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赏析:应该没有意识到师父是在提醒他“性命还是不能自保”吧?还以为师父只是在向他问罪呢!假如孙悟空也像师兄弟们那样说“望师父恕罪”倒也罢了,偏偏说的是“只望师父恕罪”。“只望师父恕罪”,这不是说“只有请求师父恕罪的一个要求”,除此之外再别无所求吗?】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赏析:请注意,此处的标点是笔者所点。流行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文字间没有标点,都是笼统的“但只是你去吧”一个整句子。在电视连续剧中,则去掉了一个“但”字,把它改编成“只是你去吧”一句。中国开始提倡使用标点符号,是近代新文化运动时,在此以前的古人的文章,其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的。因此,阅读古文,必须千万小心,很可能有的标点符号并没有把前人想表达的意思点出来。在这里,须菩提首先说明“我也不罪你”,是向孙悟空声明并没有责怪于他的意思,这是对孙悟空“望师父恕罪”的回答。“但只是”是一个简短的问句,意为你此时就只有这一个请我恕罪的要求吗?这里不也同样如同三年前的密室中----是“更无六耳,止只徒弟一人”吗?我不是已经告诉你性命照样不能自保吗?你为什么还不趁此大好时机向我询问照样可以长生的方法?见孙悟空没有回过神来,非常气恼,所以又说了一个“你”字,这既是反问,又是气愤的感叹。见孙悟空仍然没有反应,认为只好下次有机会再说了,便无奈地摇头挥手说“去吧”。而“去吧”两字,则是叫孙悟空像他的那班师兄弟那样,“起,去”--起来,回到屋里去。】悟空闻此言,满眼坠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赏析:不知孙悟空想到哪里去了,竟然会问出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来。】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赏析:孙悟空是从哪里来的?从花果山水帘洞来?在水帘洞之前呢?我们不是还能在武打片中常常听到咒人死的话:“送你回老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话题,仍然没有脱离“性命又不可保”的正题呀。】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赏析:孙悟空是否真的顿然醒悟了?这应该是作者的反语吧?】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赏析:须菩提的话,仍然紧紧地围绕着“性命不可保”的正题。意思是你不要自以为功夫已经学到了最高境界,别以为已经没有人能够加害得了你--比如就站在你面前的我,取你小命简直易如反掌。
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赏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到这时确实离家有二十年了:从离家访道到拜须菩提为师之前,就已经在外闯荡流浪了八九年有余;在须菩提门中学道,因为连师父的一句话都没有听懂,落得七年虚度;在近三年有余的时间中,还算是稍有成就。三者相加,正好有二十年了。从这点考虑,孙悟空的毅力确实令人钦佩。然而,这时候的孙悟空,根本没有意识到须菩提是在点化他,却可笑地以为须菩提真的是逼他回家,否则就要杀他了。同时,孙悟空回答说:“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是否已反映出孙悟空确实动过想回家的念头?原来,孙悟空学成斤斗云后,早就想离开师门回到久别的家乡与家人团聚了。而仍然继续留在师门的原因,并非想继续从师父处学到更深层次的道术,而仅仅是由于考虑到对“师父的厚恩未报”,才觉得过意不去,所以才“不敢去(离去)”呀!】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赏析:为什么说没有什么恩义呢?这是不是说孙悟空本事低微,所学到的仅是皮毛,而不是什么真本事,因而谈不上他对孙悟空有大恩,而孙悟空对其师父也就谈不上需要承担什么大义?又说“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这是否在哀叹孙悟空所学到的这点雕虫小技只能惹祸招灾,根本不能自保性命?假如就凭这点本事在江湖上闯荡,狂妄胡闹,还以为自己掌握了绝顶的神功,如果没有使他这位做师父的脸上难堪,觉得有他这样一个徒弟为耻,就算是他这位做师父的幸运了?】返回目录
6.如来话神通&老孙急逃命
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赏析:孙悟空又想歪了,以为继续留在祖师门中已经绝无希望了。】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赏析:当孙悟空与众人告别准备离开师门时,须菩提又拦住孙悟空,告诫他“不能走!”因为“你这去,定生不良”。这在事实上是堵住了孙悟空的回家之路,把孙悟空逼进了一个去留两难的境地。然而,孙悟空却并未对此加以重视,一言不发,抱定选择赶快逃离师门这一条路。我们且看须菩提祖师会对孙悟空怎么说。】“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赏析:见孙悟空一言不发,去意坚决,须菩提不承认与孙悟空有师徒名份。请注意“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一句,“不许说”是“不允许说”,亦即根本不承认孙悟空是他的徒弟,这正因为孙悟空实在没有学到多少真本事?但须菩提说出这句话以后,孙悟空却照样无动于衷,不出一声。】“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赏析:须菩提能摄人心智即听人心语?不是说出一个字,而是说出半个字,亦即只要孙悟空张张口,心里想说什么但还没说出来,他就知道孙悟空要说什么了,这不就等于不管别人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吗?按佛学理论,能摄人心智的神通叫作“他心通”。但孙悟空对此还是没有反应。】“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外,教你永世不得翻身。”【赏析:这最后的一整句话,是须菩提自己吹嘘拥有巨大神力,不仅能够知道人家心里想什么,还能在千里之外将人“化骨扬灰”?】
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赏析:直到这时,孙悟空才终于开口说话了,但也没有听全面,且将听到的作了错误的理解:把师父所说的不承认师徒名份,误解为警告他必须隐瞒师徒关系;把师父和盘托出自己还拥有摄人心智的本事,误解为不准他说出须菩提三个字;把拥有无上神力,误解为是对他胆敢暴露师徒关系的惩罚。】悟空谢了,即抽身,捻着诀,丢个连扯,纵起斤斗云,径回东胜。【赏析:可惜啊,竟然仓皇逃离师门,这会让做师父的多少心痛呢?不知孙悟空何时能够清醒过来,重回师门去学习那个“天罡数三十六般变化”呢?】哪里消一个时辰,早看见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自知快乐,【赏析:美猴王“自知快乐”,是认为自己学道已经大功告成而兴奋吧?是为自己因祸得福----变化松树而被赶出师门而感到庆幸吧?】暗暗的自称道:“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双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回来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赏析:并没有把师父的真本事统统学到手的孙悟空,竟然“暗暗自称”----“凡胎得道”、“举世无双”!看来,孙悟空在逃离师门的回家途中,就已经把自己看作是“天下第一”了。】悟空按下云头,直至花果山。找路而走,忽听得鹤唳猿啼,鹤唳声冲霄汉外,猿啼悲切甚伤情。即开口叫道:“孩儿们,我来了也!”
【总结:孙悟空在师兄弟的怂恿下表演七十二般变化。师傅借训斥的怪异方式想再传他功夫。可这回,与三年前开悟之初的孙悟空完全不同,如同换了个人似的。尽管做师傅的百般提醒,孙悟空却没能听出言外之意,误以为师父突然下狠心要杀他,竟打道回府,做出了逃命的选择。悟性高低之差别,竟是如此的悬殊,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愚以为最根本的一点,是孙悟空的心态一步步地逐渐发生了变化。第一次变化,是在暗中修炼三年以后:悟空闻言,沉吟良久,道:“师父之言谬矣!我常闻‘道高德隆,寿与天齐;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当时的孙悟空,就以为学到了长生之术,已经实现“寿与天齐”了。第二次变化,是当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以及斤斗云以后:“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斤斗云。逐日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一长生之美。”这时的孙悟空,完全坚信已将长生之术学到手了,以致就将师父“你之性命又不可保”之说当作耳边风了,所以,在他逃离师门之后,回家的路上,兴奋无比,便开始做起&“齐天大圣”的迷梦了:美猴王自知快乐,暗暗的自称道:“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双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回来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不知天高地厚,应该是孙悟空学道半途而废的根源所在吧?而之后发现自己却没能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后,他哪里是服气的?还打算重翻一次,如来佛则懒得理他,手掌一翻,把他压在了“五行山”下----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刚刚不是在我手掌上撒了一泡尿吗,何不自己照照?还想当“齐天大圣”,好好反省反省吧!】
西游记是一本寓言小说,受佛教的思想很大。寓言小说最大的技巧便是象徵,透过人事物表达一个重要的主题。本书基本上是写唐三藏要到西天去取经,事实上西天指的是我们心灵的西天,取经须经过十万八千里路。这十万八千里路象徵心灵之旅,一个人要修养到很高的境界,心灵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各种各样的难关考验,才能够成正果。整部西游记主要的便是在讲修心,形容修心的阶段。凭什么说是在讲修心呢?小说的第一章回便写道孙悟空原是一只由「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的仙石所迸裂出来的石猴」,很有灵性,「一日与猴群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道: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所以便一心想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长生不老在凡人看来是怕死,但以更高的层次来看,是要求得永生,也就是追求不朽;所以猴王开始参访仙道,到了西牛贺洲地界,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在林深之处见一樵夫,猴王道:「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好拜访去也。」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指的是心,斜月三星便是一个心字,二句都是指心,也就是说,你要找的神仙啊!不远不远,就在你身上。
于是孙悟空找到了须善堤祖师,在那里学了很多的工夫,有地煞数七十二变化(这象徵著人心是多变的,有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化)、斛斗云,一翻十万八千里(人心也可一跃十万八千里,人在台湾心在美国)……等。有一天悟空在大众面前卖弄工夫,于是被祖师赶下山,离开须菩堤祖师后大闹天官及东海龙宫,无人可制伏,最后只有靠如来佛(在西游记中代表佛法无边,能克服万物)收伏,这章回叫「五行山下定心猿」。悟空的心在西游记中代表人
类的心,人心是很不服管的,所以这时必须用外在的强迫力量来压住他。这一压便压了五百年,且一直要等到唐三藏西天取经,经过此处撕掉洞曰的定心真言,也就是后来的紧箍咒(指外在的一切约束力)才能再得行动上的自由。当唐三藏经过时,五行山已改地名为二界山,二界山也代表孙悟空心性上先后的二种境界。
在第十四回,唐三藏与孙悟空在往西天的路上,「忽见路旁呼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短剑,大端一声道:那和尚!那里走!赶早留下马匹,放下行李,饶你性命过去。悟空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王,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做舌尝思,一个唤做意见欲,一个唤做身本忧。」这些指的都是人的感官。「悟容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此话是双关语,是说你们都是我身上的东西,是我身上的六种毛病。佛家常说欲净六根,先降六贼。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会产生很多的欲望,若要六根清净无杂,就必须先把这六贼(毛病)降伏。故事表面虽说孙悟空杀了六个贼,其实暗示的是他一个金箍棒打掉了身上的六种毛病,这时的孙悟空已是在修心了。
西游记中有很多类似的暗示,比如第十七回,有一黑风山怪偷去了唐三藏的袈裟,孙悟空要不回来,便求救于观音菩萨,献上一计说:菩萨你变做妖精,我变成一粒大仙丹,你就捧了这粒仙丹,去与那妖上寿,待那妖一口吞之,老孙便于中取事。菩萨役法,也只得点头儿依他,摇身变成妖精的模样,悟空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也就是说一个人到底是菩萨(代表著真善美),还是妖精(代表邪恶的一面),总是在一念之间,一个人原来是属虚无的,有了这个人身之后,才有念头,有了念头才有好人坏人之分。西游记中很强调心的念头是很重要的,在七十八回一开始便说:「一念才生动百魔」,人只要动一个念头,就会产生很多的魔(贪),所以说「修持最苦奈他何」,我们要修心最难的就是修这个念头。
除了念头外,人的怒气也是很难驾驭的。当年孙悟空一怒而大闹天官,被太上老君放入八卦炉中炼丹,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后,开炉取丹时只听得炉头声响,孙悟空将身一纵,跳出丹炉,蹬倒八卦炉(第七章回)。其中一丝馀火掉下凡间,把地烧成了火焰山。在第五十九回中描述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火焰山象徵孙悟空的怒火(心火),是多大多长,一烧便是五百年,人的怒气也是非常凶悍、恐怖的,有如火焰山一般烧的又长又久又广。
整部西游记中,孙悟空代表人性的顽强和心灵的敏锐;另外几个角色,例如猪八戒则代表人的感官,沙和尚则是静、定的一面。小说结束时五圣成真,回到天庭;也就是说一个人修心养性,经过十万八千里路,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