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农场怎样挣钱的东东被人偷得不能再偷了还能挣回本钱么?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巩乃斯的马周涛我...”习题详情
26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1.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巩乃斯的马周涛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间的一种尤物,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1970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不正常的政治气候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一天夜晚,我和一个上士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跑。随着马的奔驰、起伏和跳跃,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泪水……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我喜欢看一群马,尤爱看群马的首领,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牝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般的尊严。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群,通过追逐、厮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心灵寂寞。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我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草的群雕,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也并不过分。纵览马的历史,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小题1】作者不喜欢牛、骆驼主要原因是什么?写巩乃斯的马为何从牛、骆驼写起?(4分)&【小题2】“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间的一种尤物,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8分)【小题3】暴雨中壮阔的马群场面的描写十分精彩,作者除直接描写马群的奔跑,还写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6分)【小题4】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在某种程度上,马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联系全文,作为群体的马,作者着重表现了它们的哪些优点?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重要原因:“他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他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对比,反衬。【小题2】“全部魅力”:&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巩乃斯的马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巩乃斯的马周涛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无【小题2】无【小题3】无【小题4】无
找到***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巩乃斯的马周涛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巩乃斯的马周涛我...”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巩乃斯的马周涛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间的一种尤物,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1970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不正常的政治气候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一天夜晚,我和一个上士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跑。随着马的奔驰、起伏和跳跃,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泪水……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我喜欢看一群马,尤爱看群马的首领,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牝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般的尊严。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群,通过追逐、厮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心灵寂寞。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我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草的群雕,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也并不过分。纵览马的历史,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小题1】作者不喜欢牛、骆驼主要原因是什么?写巩乃斯的马为何从牛、骆驼写起?(4分)【小题2】“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间的一种尤物,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8分)【小题3】暴雨中壮阔的马群场面的描写十分精彩,作者除直接描写马群的奔跑,还写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6分)【小题4】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在某种程度上,马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联系全文,作为群体的马,作者着重表现了它们的哪些优点?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的***、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巩乃斯的马周涛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间的一种尤物,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1970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不正常的政治气候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一天夜晚,我和一个上士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跑。随着马的奔驰、起伏和跳跃,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泪水……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我喜欢看一群马,尤爱看群马的首领,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牝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般的尊严。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群,通过追逐、厮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心灵寂寞。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我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草的群雕,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也并不过分。纵览马的历史,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小题1】作者不喜欢牛、骆驼主要原因是什么?写巩乃斯的马为何从牛、骆驼写起?(4分)【小题2】“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间的一种尤物,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8分)【小题3】暴雨中壮阔的马群场面的描写十分精彩,作者除直接描写马群的奔跑,还写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6分)【小题4】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在某种程度上,马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联系全文,作为群体的马,作者着重表现了它们的哪些优点?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相似的习题。: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只不过我也是,原谅你们.科学新闻没告诉你的那些事儿:真空中的球形鸡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科学新闻没告诉你的那些事儿:真空中的球形鸡
本文作者:同人于野
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美剧《生活大爆炸》曾经讲过一个好多观众没听懂的笑话。说有一个农民发现自己养的鸡都出问题不下蛋了,找一个物理学家帮忙。物理学家做了一番计算之后宣布我已经找到了一个解!但是这个解只对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有效。这个笑话的意思是物理学家使用了一个过分简化的模型去模拟真实世界。
更有效的模型大概需要考虑在空气中传播的病毒对存在空气的农场中的有下蛋***的鸡的影响。但不管你使用什么模型,你必须得使用一个模型。任何科学研究中的任何计算都是针对科学家选择的模型的,而不是针对“真实世界”本身的。
有时候简化的模型已经足够好,比如我们要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把任何恒星和行星都简化为没有体积的质点就可以了。有时候是不得不简化。比如说如果要模拟全球气候,大概要考虑洋流运动和南北极冰川的影响,那么要不要考虑云的变化?要不要考虑太阳黑子的影响?要不要考虑植物分布的影响?要不要考虑冰岛火山爆发、喜马拉雅山、贝加尔湖、三峡大坝和中国春运的影响?在有限计算能力下不可能都考虑。但世界复杂并不是我们必须使用模型的本质原因。
我们必须使用模型的本质原因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是主观的。霍金和 Leonard Mlodinow 在《大设计》这本书里讲了一个金鱼的故事,说意大利 Monza 市禁止在弯曲的碗状鱼缸里养金鱼,因为从弯曲的鱼缸往外看会看到一个扭曲了的现实,这对金鱼“太残酷了”。对此霍金提出一个庄子式的问题:我们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现实不是扭曲了的?金鱼仍然可以对鱼缸外部的世界总结一套物理定律。也许因为坐标系弯曲,金鱼总结的物理定律会比我们总结的要复杂一点,但简单只是个人品味,金鱼的物理学同样正确。
从这个角度说,所有物理定律,乃至所有科学理论,都只不过是主观模型。托勒密的理论说地球是静止的,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哥白尼的理论说太阳是静止的,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两个模型其实都可以用,只不过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好用一点。
物理学革命其实就是用一个模型取代另一个模型。我们可以把力解释成一种波动的场,或者空间的弯曲,或者一堆粒子的来回传递,或者又把各种粒子解释成弦的震动。当物理学家发明这些模型的时候,他们心里想的并不是“真实的力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超弦理论符合我的世界观么?”这种哲学问题,他们想的是什么模型有效就用什么模型!
也许与模型无关的“现实概念”根本就不存在,霍金管这个思想叫“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model-dependent realism)”。这听上去有点像中国人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又有点像《论语》里面每次有不同的人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都给一个“依赖提问者的仁的定义”。但实际上这里面说的是科学这门业务的工作方式,是从来不直接追求那个“最后的,真正的现实”,而只是不停地用不同的模型去模拟现实。
也许有些科学家的确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但科学研究从来不涉及绝对真理。哲学才研究绝对真理。科学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两个古代哲学家坐在那里谈论天道怎么样,说来说去只能是空对空。科学方法的第一个智慧就是我不直接用心去跟“天道”对话,我做几个实验,总结几条规律,形成一个不求天道但求有效的“模型”。
所以当一个科学家说一个真实世界中的什么东西会发生什么情况的时候,他说的实际意思是在他使用的那个模型里,这个东西对应的变量发生了什么状况。他说的是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在所有科学模型中理论物理是最成功的,而且成功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量子电动力学并不是物理学家关于世界的最新模型,它把各种基本粒子都简单地当做球,完全不考虑原子核内部的相互作用,没有引力,但它却是一个相当完美的模型。它只用非常简单的几个方程,就能够描写原子核和引力之外几乎所有现象,而且这个模型无比精确。费曼曾经在里自豪地写道,量子电动力学计算的电子自旋磁矩是1.个玻尔磁子,而实验测量的值1.,这个误差相当于横跨美国东西海岸,计算从波士顿到帕萨迪纳的距离,结果只差一根头发丝那么细。
我们可以无比准确地预言每一次日食,可以拦截导弹,甚至可以用遥控的方法把探测器精确地放置在火星表面的指定地点。这些并不完美的物理模型是如此的足够完美,有些人错误地以为科学就应该提供这么精确的***。但事实是很多重要问题的模型根本做不到这一点。2008年金融危机给人的印象就是所有正规经济学家都没有预见到。格林斯潘说,“我们都错误判断了这个风险。所有人都没想到----学术界,联储,监管者。”一时之间批评经济学成了时尚,很多人认为经济学根本不能算科学。
我不知道经济学模型算不算科学,但的确有正规经济学家,在不使用阴谋论的情况下,。去年,:Steve Keen 早在1995年就搞了一套理论模型,并且从2006年开始使用这个模型每月发布预警报告;Nouriel Roubini在2005年就指出美国房价会在3年内跌30%;而Dean Baker则从2002年开始反复说房价是个泡沫。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预测有限的,不论是金融危机的规模还是爆发的时间,它们都远远谈不上准确。
不论如何,嘲笑经济学模型是从事“硬科学”的科学家,甚至是所有学者最爱干的事情之一。看完《金融时报》上一个历史学家(!)嘲笑经济学家的文章之后,一个物理学家。他说我看经济学模型还算好的,气候模型还不如经济模型。经济学家至少知道模型里面“经济人”是什么东西,而气象学家根本不知道气候模型里的云和海洋混合(ocean mixing)是怎么回事。
他说的是关于模型的重大问题:如果你根本没搞清楚所有的原理和机制,你做的简化距离真实世界非常遥远,你的模型还有意义么?物理大佬 Freeman Dyson 认为没意义。他说,
我没有气象学位,所以我大概没资格谈论这个话题。可是我也研究过这些气象模型,我知道它们能干什么。这些模型对大气和海洋的流体力学方程可以解的很好,但是它们对云,尘埃,地表和森林中生化过程的描写很差。它们根本谈不上描写我们生活的这个真实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搞气象模型的这帮人只不过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模型而已。
那么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自己怎么评价气象模型呢?在2007年报告的一个中,IPCC 表示它对这些模型非常自信。但是在我看来,这份文字写的有点不够意思。IPCC 说这些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动量能量守恒这些基本物理定律上的,而且还有大量的观测事实作为支持。它没说的是模型的“非基本原理”,比如Dyson说的那些东西,是怎么处理的,更没说这些非基本原理能起到多大作用。IPCC 还说这些模型能够成功的模拟当前气候,而且还成功再现了过去100年的气候变化。没错,但 IPCC 没说的是这正是那些“大量的观测事实”支持的结果,(叫做"parameterisation"),这些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经验的。
其实调参数没有什么不对。根据“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这个精神,你怎么就能说基本物理定律不是基于经验的呢?气象学家可能的确不怎么理解云,但难道物理学家就敢说自己真的理解电子么?所以我认为 Dyson 的批评等于说黑猫肯定不如白猫,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气象模型预测未来的能力怎么样。
有一个关于天气预报的笑话是这么讲的,有人打***到电台问你们每天预报的降雨概率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主持人回答说我们一共有十个预报员,每天投票预报,如果有3个人认为会下雨,我们就说降雨概率是30%。IPCC 预测未来的办法跟这个有点类似。一个最常用的办法,是把各个不同气候模型综合起来取平均值。把12个国家的17个研究组使用的24个模型取平均。
上面这张图来自 ,其用现有模型去模拟过去100年的温度变化,看看是否符合观测结果。图中杂乱的黄线是使用14个不同气候模型进行的58次模拟的结果,而红线则是这些结果的平均值,它与实际观测值(黑线)相当接近。
我们可以仔细想想这个事情。IPCC 这个做法相当于投票选举真理。如果我们对气候的认识是完美的,如果科学家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么世界上应该只有一个气候模型。现在这种让大家都算一算然后取个平均值的做法,等于说我们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其根本原因在于模型中的物理机制和参数有很多不能确定的地方。而这张图则说明这个做法效果还不错!
但既然你的模型中有很多参数都是用历史数据拟合出来的,这些模型能够再现历史就不奇怪,最关键的测试还是你能不能预测未来。2007年比较了IPCC在1990年对未来气候的预测,与从期间的实际观测。图中虚线是IPCC的预测,实线则是观测值。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尽管我们一再被告知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主要是人为的,但IPCC对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却预测的非常准确(文中解释,这是一个巧合)。它预测得不太准确的是温度上升,它预测得更不准确的则是海平面的上升。但最惊人的是IPCC不是高估了温度和海平面上升,而是低估了。实际情形比IPCC警告我们的更坏。
这张图至少说明在签署京都议定书期间,IPCC 的模型不是故意夸大危险来忽悠世人的。此图用的都是1990年的旧模型,那么新模型们是否表现更好呢?,把IPCC 2007年的新报告跟从2007到现在的实际观测比较,则发现IPCC高估了温度的上升。
所以用模型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越复杂的模型就越困难,而且越细致的未来就越不好预测。我们看到预测海平面上升已经比预测温度上升困难,那么如果有人想进一步预测全球变暖带来的恶劣气候导致多少多少“气候难民”,我们就可以想见那是不可能准确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经在2005年预测到2010年沿海地区将会有50万气候难民,结果到今年人们发现这些地区的人口。那么联合国网站怎么办?第一,删除原有预测(有人还是保留了一份);第二,不解释;第三,50万难民的预测时间现在了。做这些预测用的是什么模型?你找不到。
不要特别相信那些复杂的模型对未来做出的复杂预测。问题是新闻记者总是比科学家更相信模型。说未来十年温度将上升2.4度并导致全球粮食短缺,科学家很快发现报告存在严重错误并且立即撤回了报告,可是这时候这个新闻已经被无数媒体广泛报道过了。
2009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质问经济学家说你们就怎么都没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呢?,说经济学这个工作都是各自为战研究具体领域内的小问题的,我们并没有做在一起对世界经济这个整体发挥“集体想象力(collective imagination)”。换句话说,他们玩的都是小模型,没玩过这么大的。
科学家也是这样,一般情况下不想玩大的。科学家玩模型最大的目的其实是想解决小问题,是想通过模型来发现和证实一些小机制。所有玩模型的科学家都知道自己模型的局限性。可是公众和政客非逼着你预测。如果非得预测大的不可,最好还是用 IPCC 爱用的这种多个模型取平均值的办法 ---- 也叫“发挥集体想象力”。
你可能感兴趣
难道是沙发?
板凳,这篇写的挺震撼的。挺!
更进一步,证据更充足些
前排文章挺有意思
写得太好了!强力顶!
第一次坐这么前排。世界是什么,真实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留给哲学家是明智的???实用就OK,无所谓模型不模型
也就是说----科学新闻说的有时候也并不可靠----因为他们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下的,而模型不可能变来变去,对不?
感觉有时候----科学与哲学联系的是那么紧密
引用明日之光的回应:也就是说----科学新闻说的有时候也并不可靠----因为他们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下的,而模型不可能变来变去,对不?我觉得不仅仅是新闻,而是整个科学,都不可靠(说只是近似应该更恰当些)。另外,模型为什么不能变呢?事实上科学的进步正是一个说服力更强的模型替代掉原先模型的过程。
这个系列不错啊,期待后文~
物理学硕士,音乐、涂鸦爱好者,首届果壳漫画大赛三等奖
好文!科研就是在“玩”模型
果壳网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
坐等系列第三篇
想起了三体...牧场主假说
数学物理控
大赞啊!!
很有意思!学习了
物理就是哲学
这个很合我口味~~~
很有意思的文章。
大爱!很有意思的文章
感觉经历了一次洗礼……好文!
这文太好了!
两篇文章都令人不得不拍手叫好!科学界不得不审视一下自己了……
果壳网副主编
如果我们没有从事过科学研究,通过此文也大致了解了科学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没有理解真实世界,通过此文也大致了解了现实是怎么回事!
好文啊!这就是现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其实~就算那些不做科学实验的人,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模型看世界
Mathematica玩家
数学佬表示毫无压力。
这两篇文章都些的很赞的说!
科幻迷,天文爱好者,地质学研究生
引用sssssummer的回应:两篇文章都令人不得不拍手叫好!科学界不得不审视一下自己了……不用怎么审视,所有的科学基本上都是这么来的,这也是我们能做的全部了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