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弱的问个NC的问题,男女平等真的平等吗?感觉现在男女平等不平等

社会性别中的“男女不平等”:反思与探讨--刘
晨--凤凰网博客
思想比知识更有魅力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社会性别中的“男女不平等”:反思与探讨
& & & & &&&&&&“”&&&&&&&&&&&&&&&&&&&&&&&&&&&刘晨&&&一、问题的形成与提出按理说,没有接触社会性别研究是一个假话。因为在四年前,我个人主讲的一场“学术讲座”的题目就叫做“女权主义与性解放运动”。那个时候,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加上之间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特别是阅读与体验了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对于女性的看法之后(当然他们都是极其的贬低女性的人),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初步判断:基于生理原因与心理原因,女权主义者的很多诉求并不合理。社会分工所需要的男女社会职能是不同的。而后来又接触了另外一位本土的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的文章,他对于母亲的感激,对于给予其生命的敬畏与恩谢,是让我转变对女性看法的一个推动器。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是给予其生命就定当感谢无可厚非却注重于女性的生育职能却无视其社会职能,这也是给女性一个贬低。那么,到底女权主义者需要什么样的,或者说女性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地位?以及如何去为社会性别中的女性创造出这样的一个理想的水平。女权主义的两次浪潮将女性的权利与诉求推到了世界的眼前。而社会性别的研究,是在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产生的。由此,妇女联合会等组织为女性的权利,比如反对家庭暴力,反对社会企业用工歧视,反对***(身体消费),反对诋毁女性形象等大量的朝着我们涌来。依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中的说法,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女性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去”。为此,以我愚见,劳动中女性如果能够得到经济独立,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那么女性就可以解放。二、“男女不平等”在何处社会性别中,男女不平等在研究中屡次被提及,遍地开花,而男女不平等究竟“不平等”在何处?或者说,其又是在何处体现的?为此,我翻阅了两篇文献:其一为刘淑娟《男女平等社会性别视角解读》(刊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总第253期);另外一篇为郭海文《“第三届社会性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刊于《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11月第6期,总第108期)。其中,《男女平等社会性别视角解读》提到,社会新版是相对于生理性别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性别为我们的研究与探讨两性平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的确,社会性别中的男性话语权主导与权力被男性主导之后所导致的因媒介、法律等因素促使了女性的地位被降低,女权意识下降等。为此,刘淑娟在此后文中列举出了以下几点现状:①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致使两性社会地位及心理差异扩大;②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性别意识欠缺导致男女平等缺乏政治保障;③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意识不足阻碍了性别平等意识的形成。由此,作者立马在后面提出了对策:(1)强化媒体社会性别意识,推进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2)加强法律制度社会性别建设,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施;(3)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逐渐将性别意识纳入国家决策的主流;(4)重视妇联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等作用,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固然,刘淑娟的对策不乏有建构之嫌,比如说,凭什么说“社会性别意识”被媒体强化之后就是“先进的性别文化”?再如,社会性别为什么现在就不是主流化,难道有了社会性别意识之后,就可以推进男女不平等的解决?我看未必。而更为不足的是,整篇文章理论较多,而现实案例缺乏,这足以让人误解为其有大谈空谈之嫌。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所指出的这些“问题”以及所提出的对策都是落在点子上了。可惜的是,并未认识到,即便是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强烈的社会性别意识,也并未能很好的消除社会性别歧视与男女不平等。而伴随着国家权力的介入与让这样的一种权力来推动媒体的宣传,往往效果可能更好。这或许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也是一条捷径。所谓的顶层设计,也就构成了问题的解决的可能性。另外一篇文章的重心是放在性别与社会其他元素的关联上,以及怎么样从这些社会元素中来反思社会性别的不合理的存在。2011年,“第三届社会性别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成功举办后,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的看法和观点。值得注意的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反思----社会性别----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郭海文在文章中提到,本次会议收到了论文40余篇,共涉及了以下7个主题。分别为:性别与传媒,性别与网络,性别与电影,性别与电视,性别与出版物,性别与叙述,和性别与展览。借着就是对整个的会议作了一个精炼的提要,并总结了各位学者的发言及其观点。不难看出,正如郭海文在文章中所说的,性别与电影是讨论最激烈,也是受到关注最多的一个主题。那么,我们就借着这样的一个主题来探讨一下。实然,无论是本文所提到的《让子弹飞》(姜文/导演),还是前段时间“火的不行”的《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导演)都在反应一种女性主义。前者为女性的现实主义,一个县长夫人可以伴随着权力的转移而进行有意识的身体转移。而最终的下场也是被子弹无情的射杀致死,也就是说,在那一刻可以退却也可以选择跟随新上任的县长(通过武力获取),但现实主义被电影中的这位女性禀赋之后,在一次“敌人”的偷袭中,活活的被射死在了床上。而《金陵十三钗》反应的却是一种女性的爱国主义。在日本兵侵袭中国时,作为一名传教士的美国人,竭力保护女学生,却与电影镜头中的一个形成了反差感。当日本兵进入大院之后(女学生与***藏身之所----南京某基督教堂)杀死一位女学生,而***门提前进入了一个狭窄的地下室内,甚至将那个唯一可以通往地下室的门板也盖了起来,故此眼睁睁的,从木板的缝隙中看见我中国年轻貌美的女性学生(注意,此处用的是女性学生)被日本人(暴力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的象征)强奸,并杀死。由此死亡所导致的唤醒,最终让***救国成为了一段佳话。其实,以我之见,导演并非要宣传所谓的女性送死,才能保家卫国。在尊严,性,生命,躯体等一并统一在这十三个人身上,却又背负着尊严无关那么重要的前提下(因为是***),也就构成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性别,都应当是利用自己的优势,而保护国民,保卫家园,甚至是保护应该保护的生命与希望(女学生)。但是,很多女权主义者认为,这是在玷污女性。其实不然,我觉得这是一种过分的敏感,况且也并未违背历史与事实。话再说回来。本文并不是想做一个类如崔卫平先生(我用的是先生)《积极生活》那样的影评集,而是借着这样的一篇论文中所提到的“性别与电影”来阐述我对这一观点的不认同。既然上文中提到了性别不平等,又借助了两篇文献进行了一个回顾与反思。那么接下来我的观点是:女性地位虽然提高,但是如果想真正的达到男女平的话,还需要从文化因素与制度因素着手进行。其一,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其二,让女性在某些公权力中介入,而再用权力来制定真正的男女平等的规则与法律。而一味的强调没有政治保障,缺乏民主条件,未必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三、尊重: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文森特?帕里罗等人在《当代社会问题》(华夏出版社)中提到,现代女性需要男性更多的不仅仅是出色的事业能力,还需要一种尊重。而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在其第一本国学书籍,即《论语别裁》中从传统中投射出男女和谐相处的一种良方:相敬如宾。这无疑都提到了“尊重”。何谓尊重?尊重是一种男女之间的个人品质与修养,更是一种彼此社会互动的前提。也正如我们与朋友之间的相处与谈话,需要尊重她者信仰,观念的不同,服饰与装束等,也需要尊重他者的话语等。这也就是说,给他者一个舒适的空间,一个彼此缓冲的地带,一个可以释放与收缩的条件,那么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夫妻,还可能有家庭暴力吗?同样,尊重所带来的社会正能量也比比皆是。如果女性发言者的研究是不足的,不能说干脆不屑一顾,或者说她们的理解是肤浅的,就匆忙的下定义。其实,从古代的女神雅典娜到近现代的女性学者,如汉娜?阿伦特,波伏娃,包括俄国女性沙皇卡特琳娜(虽然其杀死了自己的亲人与丈夫才坐上了沙皇的宝座,有违背于伦理)等,都是出色的女性,而往往很多成就并不是男性所能完成的。这就需要重视她者的努力与付出,更需要认真的重视其“出色的地方”。但是,无论是古代的传统政治与现代的政治权力斗争中,貌似都让女性成为了工具,成为了获取权力的一种跳板。而女性与男性的斗争中,如果没有暴力的存在,那么很可能也就是女性的一场预先注定的胜利。但是,事实上暴力永远存在。这也就构成了不尊重的事实。男性所尊重女性,却成为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而女性也为此付出惨重,成为了“美人计”,“美女间谍”的替代品与充斥品。故此,反思这样的一种逻辑,继续深挖下去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现状。而无论是我们如何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首先必须改变的是这样的一种意识,这样的一种对价值的扭曲。同样,当男性能够更多的,特别是基于中国逻辑下的男性权力阶层来更多的为女性(包括妇女,女童,女学生等)来诉求与呼吁,甚至是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或许女性被歧视与男女不平等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前提还是,彼此的尊重。(特别是对其权利与权益的尊重)&&&&&&&&&&&&&&&&&&&&&&&&&&&&&&&&&&&&&&&&&&&&&&&&&&&&&&二零一二年九月十五日&&&&&&&&&&&&&&&&&&&&&&&&&&&&&&&&&&&&&&&&&&&&&&&&&&&&&&&&&&&&作于兰州&(本文系研究生课程中“社会性别研究”的读书笔记及思考)
有不一样的发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