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雄!何许英雄也?

为何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就认为刘备是英雄?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刘备此时的主要事迹仅仅只是镇压起义军,投靠公孙瓒,入主徐州,屯兵小沛为豫州牧,最后同曹操一起攻打吕布。这些功绩足以让曹操认为他是除了自己以外的称得上"英雄"的人物吗?为何曹操会如此这般看好他?
啊,新春愉快。一,青梅煮酒青梅煮酒是《三国演义》里的精彩章节,也是三国史中的著名公案。当然,这个桥段现在多半是被先主的粉丝用来证明先主和曹操不相上下的。所以。。。我们当然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先主和曹操的能力对比,这不是个问题。我们打算讨论一点其他的东西----例如曹操和刘备早年的交往。因为如果没有早年的交往作为铺垫,曹操的那句“天下英雄,使君与操”的断言,放在前后文中是非常突兀的。说实话,我并不相信如果二人之前仅仅是神交,曹操会对被吕布逼的抛弃妻子的刘备,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甚至,不仅仅这句话唐突,整个对话的环境,和整个对话的背景及其前因后果,都充满了疑点。现在,让我们回到陈寿的语境里,再一次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境吧: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先主传当时的豫州有多位刺史,这个先按下不表。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皆伏诛。----先主传面对多次被吕布打爆的先主,曹操的做法是“礼之愈重”。怎么个礼重法呢?原文是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由于汉朝时的风俗距离我们很遥远,所以对于其中的某些特殊动作,就要翻查典籍,于是有:《风俗通?愆礼?南阳张伯大》:“凡兄弟相爱,尚同舆而出,同床而寝。”《风俗通》的作者和曹刘同时,是一位著名的礼法家,汉献帝迁都于许,典籍淹没,多亏了他重新建立礼法,修复朝廷的颜面。这位作者和曹刘也大有缘分,估计要为曹操之父的横死负点责任,后来在袁绍处担任军职,这一条线看以后需要展开。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出则同舆并不是一个随便拍脑袋就会出现的动作,而是当时汉人表示兄弟情义的一个社交礼仪,日后,钟会为了表示和姜维亲近,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这样一看,曹操对刘备的示好,就跃然纸上。值得稍微八卦一下的是刘备对关张的处理方式: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里为什么不写出则同舆呢?呵呵,因为他们比较穷啊。寝则同床,是下层社会好汉们之间表示亲密无间的方式----你看,睡觉我都不防着你,这个颇有黑社会的色彩。八卦到此打住,说到这里,就有了一个疑问:曹操究竟看上了刘备哪一点?抛妻弃子?勇救陶谦?前者不大光彩,后者是和曹操作对,关键的是,当时天下,做得比刘备这两件事漂亮几倍的人遍地都是,所以,为什么是刘备?如果说,青梅煮酒是刘备和曹操的第一次会面,这个做法是不可理解的。进一步讲,这段记载里还有其他可以挖掘的东西: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这一段话很有意思,首先是当时袁术的情况: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将归帝号于绍,欲至青州从袁谭,发病道死。可以看出袁术当时穷途破路,曹操把这件事交给刘备,令其立功,又配备二将。而在刘备拿到军权离许之前(先主未出时),董承开始拉拢刘备加入密谋,推翻曹操。刘备最初没有表态,也没有告发。但是这之后,最著名的那一幕终于到来,在那次名垂青史的同席共食上,曹操表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句话吓的刘备掉了筷子,为什么呢?表面上看,是他心里有鬼,董承刚刚拉拢了他,这边曹操就表示,你才是我看得上的人,袁绍不算什么。但是仔细一想,不对。如果刘备是怀疑曹操知道自己和董承勾结而说这句话,就太傻了。如果曹操知道有这一出,还跟你同席吃饭?那简直就是开玩笑。所以曹操并不是试探刘备,关键在于后一句话: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当时是建安四年,三月,袁绍消灭公孙瓒,统一四州,四月,曹操攻陷河内,消除后患。曹操和袁绍的正面对决已经是箭在弦上的事情,这个时候拼命拉拢刘备,曹操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为对抗袁绍增加力量。而这个意图为什么让刘备掉了筷子呢?***是:刘备当时已经决心对曹操动手,并且,袁绍是他可能的最大同盟。所以当曹操提到袁绍的时候,刘备心中一凛。这个***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和反常识,因为下一句话是,这句话之后,刘备就下定决心,和董承同谋,对付曹操。但是,和董承同谋只是结果,最初,刘备是看不上董承的,也没有同意他的计划,但是曹操把事情挑明之后,刘备明白了自己必须快速在袁曹之间选边站,而他选择的,居然是袁绍。这个结论是反常识的,然而,常识往往是错的。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个反常识的结论,在第一篇的最后,我需要强调一个奇怪的句子。沿着这个奇怪的结论,让我们把时间往回再拨几年。很多年前。二,南漂洛阳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汉末英雄记这个记载正是对上一篇的最大疑问,也就是曹刘之间的深厚情谊的构建的回应。建安七子之冠冕的记录里,出现了另一个先主。按照王粲的记载,刘备在汉灵帝尚未驾崩的时候,曾经出现在洛阳,并且和曹操有所往来。查陈寿的先主传,汉灵帝时,刘备的主要行迹是:175年,刘备十五岁,受母命游学,和公孙瓒成为卢植的弟子,马融的徒孙。那么刘备在那里游学呢?查后汉书有:公孙瓒字伯?,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后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缑氏山在洛阳东南四十公里处,十五岁的刘备到了洛阳郊外的高等学府,按照陈寿的记载:?深与先主相友。?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显然,刘备拿着宗族的钱,打猎,听音乐会,玩高级定制,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在洛阳郊外干,所以一个很明显的隐含事实是:刘备在卢植处学习的这两年,基本是在洛阳见世面。那么其实我们就确认了,刘备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间,比想象中要更早,这一年是175年。这一年,曹操二十一岁。当时曹操的情况如何呢?查三国志: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武帝纪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戒子植太祖从妹夫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徵拜议郎----魏书徵拜议郎----武帝纪。刘备在洛阳郊外求学时间不长,可查卢植传:熹平四年(175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去官。会南夷反叛,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为庐江太守。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刘备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候,曹操已经担任洛阳北部尉,并在一年前棒打蹇硕的叔叔,和宦官们划清界限。这个时候刘备作为卢植的弟子,的确有和曹操交往的时机。如果假设王粲本人可信,那么曹刘最早认识在175年的可能性就论证完了,那么王粲本人的言论是否有采信的价值呢?有。查三国志 王粲传:(王粲)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王粲出生于177年,其父为何进长史,何进曾试图以王粲为婿,证明何进死前王粲应长期在洛阳,则王粲所述早期洛阳事迹,确有采信价值。当然,这只是第一种可能,让我们回到王粲的记录: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从这里可以得出,刘备在洛阳求学之后,曾二次进入洛阳。这句话之后有一个重要的字:复。就是又的意思。这个字证明,在这条保留下来的记载之前,同样记载了一条和曹操刘备有关系的事情。这就彻底证明了,刘备和曹操的交谊,要追溯到他们的青年时代,175年入洛求学是他们友谊开始的下限,即我们可以确实这样结论:最早在刘备15岁时,他结识了曹操。那么其他的可能性呢?还有很多。查先主传,刘备在结束了短暂的游学生活之后,回到河北地区,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又有关羽传: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可以推断:刘备好结交豪侠的活动,可能在洛阳游学时就已经开始,他和曹操,袁绍的交往(和袁绍是重点,马上会说到),是通过游侠活动开展的。在刘备离开洛阳回到涿郡之后,关羽杀人,从河东进入涿郡,碰到在这里组织游侠社团的刘备,并和张飞一起,成为刘备的左右手。鉴于卢植很快前往庐江任职,刘备离开洛阳的事件不会晚于177年,这里其实我们顺便也摸出了刘备和关羽张飞结识的日期。接下来是第一帝国在数学意义上终结的年份,184年,这一年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刘备在这一年从军立功,查先主传: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这一句话里的几个重点是这样的:首先,刘备在家乡数年的游侠活动导致他有了一支自己的军队。其次,这支军队挂靠在校尉邹靖之下,查三国志:二年,贼、与为寇,东侵三辅,时遣车骑将军西讨之。嵩请发三千人。中侯上言:“乌桓众弱,宜开募鲜卑。”在黄巾起义爆发的第二年,这个校尉已经成为北军中候,也就是中央近卫营一号人物,刘备和他的关系不可能是黄巾起义时才建立的,有这样的推断,查三国志:大将军掾韩卓议,以为:“乌桓兵寡,而与鲜卑世为仇敌,若乌桓被发,则鲜卑必袭其家。乌桓闻之,当复弃军还救。无益于实,乃更沮三军之情。邹靖居近边塞,究其态诈。若令靖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推断1,刘备的第一位上司和他是同乡,涿郡人。推断2,刘备和他最初的交往,应该发生在15岁入洛读书的时候,此时邹靖已经是北军中的中级军官,鉴于刘备活动和日后上任的安喜在中山郡和冀州刺史部内,则可以进一步推断平定黄巾时校尉邹靖负责冀州方向的卢植的下属,由于卢植也是河北人,这种概率非常大。好了,整理完了刘备在184年的活动,我们进入更加重要的内容:189年,发生十常侍之乱,第一帝国从政治意义上已经死亡,结合王粲的观点,刘备最迟应于189年初,汉灵帝死前,回到洛阳,恢复,或者建立了和曹操的友谊。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回到洛阳,是为了什么? 查先主传: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根据上一条的记载,刘备在怒鞭督邮之后,追随都尉毋丘毅去丹杨募兵,这次刘备得到了县丞的职位,仍然不满意,于是弃官而去。何进派人出京招兵这件事非常著名:查后汉书: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以及张辽传: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魏书: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大将军何进辟拜骑都尉,遣归募兵,得千馀人,还到成皋而进已遇害。可以推断,刘备此次和母丘毅去丹杨招兵,是何进派出去的同一批人。这就确定了刘备在被吕布击破前,最后一次离开洛阳的时间上限:大将军何进被诛杀前几个月。而王粲居然告诉我们,曹操也在被派出招兵之列: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而在灵帝驾崩,十常侍之乱之后,刘备和曹操短暂地分道扬镳,曹操回到了洛阳,去和董卓交谈,刘备则在投奔公孙瓒前,短暂地参与过讨伐董卓,当然,主要目的是扩大军队。那么,分析到这里,结论出现了。1,汉灵帝死前,刘备怒鞭督邮之后,并没有回到河北,而是回到了洛阳。2,他来到洛阳的目的,是结交人物,投递简历,或者延续自己15岁时就已经开始经营的关系网络。3,在这段时间,他主要在和曹操交往,这让人很难相信,刘备和曹操是此时才认识的。4,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一年,汉朝即将死去,第一帝国已经死去,风暴眼的洛阳,异常平静。这一年,青年刘备回到了首都,可能带着关羽张飞,也可能独自一人。三,惊风密语刘备二次来到洛阳,除了和曹操打交道,还干了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然后,王粲继续向我们讲述着另一个刘备:曹操与刘备密言,备泄之於袁绍,绍知操有图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这是一句石破天惊的话。首先,刘备和曹操不但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他们曾经密谋过。这更让我相信,他们的相识,是在175年的时候。密谋并不是普通朋友能够做到的事情,他们必须自以为相互了解,共同做过不可告人的事情。我甚至怀疑,曹操早年在洛阳横扫不法的日子里,有没有借助过游侠刘备的力量。第二点,曹操信任刘备,和他密谋了如何除掉袁绍的事情。但是刘备并不信任曹操,而曹操并不知道这一点。这是另一个刘备,更加阴沉,更加暴烈,更加真实。这是另一个曹操,更加热血,更加无忌,更加。。天真。第三点,关于密谋的时间有这么几个可能。1,刘备二次入洛,袁绍鼓动何进诛灭宦官的时候。2,讨伐董卓,袁绍坐看成败,曹操惨败的时候。3,煮酒论英雄前后。很容易看出,最先要被否定掉的,是第三条,因为当时曹操和袁绍已经接近公开决裂,刘备泄露这种事毫无价值。那么是1,还是2呢?我更倾向于1.因为如果是2,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其他的记载,即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和刘备交往密切,并且共同对袁绍不满。但事实上,刘备讨董这件事,从原文中来看,打酱油的味道相当大,大到先主传中根本没有这条记载,武帝纪中也没有。一个从字,已经说明了刘备借此扩大影响和军队力量的目的----既然刘备在讨董中不可能出力,那么曹操不可能一个同样坐观成败的人密谋图袁。所以,更可能是1.在灵帝死前,刘备回到了洛阳,和曹操密谋了图袁的大计。鉴于刘备在讨董之后,官渡之前,不可能有和袁绍接触的机会,那么刘备把这件事泄露给袁绍,应该发生在两个时间:或者,曹操和刘备密谋后,刘备就转而告知袁绍。或者,讨伐董卓时,面对曹操的浴血奋战,刘备和袁绍在后方交换眼色,并且微笑。这是令人毛骨悚然,但又热血沸腾的一幕,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吧。想象之后,再理性地想一下,如果刘备能够在四世三公的袁绍面前说得上话,那么刘备和袁绍的关系,又要向很久以前追溯。例如,175年。这一年和这一年之前的袁绍,已经看透了汉朝的命运,开始退隐洛阳,招募游侠和死士:服阕,徙居洛阳。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柴毂,填接街陌。内官皆恶之。中常侍赵忠言于省内曰:“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叔父太傅隗闻而呼绍,以忠言责之,绍终不改。----后汉书 袁绍传在175年,在曹操和袁绍亲密无间的那个时侯,少年刘备分别结交了曹操和袁绍,两个人都把他看得很高,引为知音。由于少年刘备高超的人际手腕,袁绍和曹操并不知道,他在彼此之间试图种下一些什么有趣的东西。很难说,袁绍和曹操之间,谁对谁的敌意,出现的更早一些。我猜是袁绍,因为,他更阴鸷。比起后来在十常侍之乱中翻云覆雨的袁绍,同期的曹操,无非是公知,作秀狂,廉政狂等,但是,和阴鸷扯不上关系。那个时侯的曹操,笑起来一定很好看。然后,许多年后,经历了黄巾起义之后的刘备,回到洛阳,重新和袁绍和曹操交往。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从袁绍那里接到了一个使命。刘备一直完成的很好。如果15岁起的刘备,就是这样的角色, 那么,他后来把曹操的图谋泄露给袁绍的目的,也并非是仅仅为了完成袁绍的任务。但是曹操和袁绍,却始终把他当做知己。曹操看不出讨董时刘备的真实动作,也许,还被刘备的行为所迷惑。那么,历史还原的话,这是一幕寒冷的场景:曹操从袁绍,何进,和陈琳的会议上踉跄归来,心情沉重。何进迟疑不断,袁绍好乱乐祸,陈琳大而无当,唯独没有一个公忠体国的人。刘备正在等他,他面无表情,听着曹操指天骂地,竖起耳朵,听着周围的动静,做出害怕曹操的话被听到的样子。曹操最终,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方案,在祸乱爆发之前,暗杀袁绍,掌握军队,在董卓到来之前,稳定局势,复兴汉朝。刘备不动声色地听着,用心记忆。曹操酒醉,趴在桌子上睡了过去。刘备看了他一眼,独自离开。马上就要宵禁了,刘备想,我得抓紧时间。很快,何进命令曹操出城招兵,对抗太后,刘备随行。路上,传来汉灵帝驾崩和何进死去的消息,曹操面色苍白。刘备怜悯地看着他,想象着袁绍此刻的样子。这之后的讨董作战时,面对曹操的慷慨陈词,袁绍总是冷笑,又总是面无表情。四,官渡之前许多年后,刘备先投公孙瓒,然后进入徐州,保卫陶谦,成功晋级一方刺史。曹操东征西讨,从血泊中建立了残酷的秩序,和刘备合兵,诛灭吕布。那一刻的相逢对于曹操来说,是喜不自胜的。对于刘备来说,是不胜唏嘘的。在这期间,一直消失在史书中的赵云,有很大概率,帮助刘备维持着和其他势力的联系。并且,在最终刘备投靠袁绍后,重新复出水面,带着一支精干的游侠骑兵,加入了刘备的军队。好了,这就是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的全貌:惊悚,淡漠,但是持之以恒地刺伤着那个时代的心。天下英雄,使君与操,本初之徒,不足论也。----这是曹操真诚的赞叹,同席的是和自己经历了无数京风秘雨的伙伴,穿越了血泊,背叛和杀戮,他们终于相逢在这里,他们,还能相逢在这里。如果你知道那个时候的北方人口十不存一,那么,对曹操的这种感慨,也许会理解的更加深刻。曹操是孤独的,他是天才,他是诗人,他是郁郁不得志的狂徒,他是历史刀锋上的光芒。而对于刘备来说,袁绍二字打破了他所有的矜持,他筷子落地,表情尴尬,如果不是暴风雨来救场,刘备的这种反应,曹操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接受。但是,刘备没有第二条选择,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年少时发誓要成为皇帝的,留着刘氏血脉的草民,他不能后悔,他不能后退。董承的信已经来了,而前往徐州消灭袁术,这是刘备最后的机会。我不知道刘备对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但应该很复杂。伙伴。对手。仰慕。忌惮。但,刘备比曹操更加知道这个时代的结局,他不会用征西将军去欺骗自己。结局就是:人生苦短,而他们这一代人,大概都是要死的。唯一的问题是,应该怎样去死。五,尾声曹操与刘备密言,备泄之於袁绍,绍知操有图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大概就是在袁绍南下,刘备背叛曹操不久,曹操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什么途径,我不想猜。刘备并不准备对袁绍负责,在他看来,曹操和袁绍,无非都是命中注定的对手。他需要他们相互攻伐,为自己争取时间。送上门来的董承,其实也是一样。这是一代毫无指望的人,他们相逢在赤壁和汉中,为关羽泪洒江天,一个死于这之后的数日,一个跨马扬鞭,去迎接自己最后的一战。曹操这辈子经历了无数背叛,从一开始,到最后的终结,面对这个操蛋的世界,曹操只能前进,用更残酷对抗残酷,只能更加凶险,只能不断在血泊中前进。他的遗言婆婆妈妈,像一个家族的祖奶奶,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当然,公开的文告不是这样,但也极尽简洁,不愿多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这是曹操可能唯一的朋友,刘备的遗言,人之将死,其言也真。历史的真面目,其实,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真实的曹操,有着并不酷虐,和并不狡诈的机会和特质,但是那个时代断送了他。想要活下去,想要对这个操蛋的世界作出剑的回应,曹操能够选择的,就是成为最操蛋,最狡诈的那个人。但是这并没有拯救他,他梦中杀人,至死心存着莫大的恐惧,也许还有莫大的委屈,和莫大的”世事无可一言“。真正少有大志,并且打算赌上一切,去触碰王冠的那个人,是刘备,他为此无所不用其极,那个时代的人,包括他的老师卢植,却都没有资格去指责他。谈到刘备的死亡,史家共同用了一个词:忿耻恨死。刘备在最后的战斗中,同样诅咒了这个时代,诅咒了所有人,他在伐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天下事不可为,那一刻的汉昭烈帝,蜕变为十八岁在河北游侠的青年人,并突然听到了关羽横死的消息----于是,只有一边流泪,一边微笑。只是一边拍着张飞的肩膀,一边挺剑而起。你看,试图将帝国的荣耀和安定延续下去的,就是这么两个人。就是这么两个,我们评价不了的人。这是。。。我的,2016年的新年致辞。新年快乐,希望你们喜欢,喵喵。
谢邀。《三国演义》写这段,是因为正史确有此事。按《三国志》: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当然有区别。《三国演义》,曹操更强调余子碌碌不足数。而《三国志》,曹操的重点在自己和刘备身上,推崇彼此。曹操为什么要这么说,可以有许多猜法。开脑洞的话,他是穿越过来的;他讨厌袁绍于是把刘备都骑到袁绍头上;他想招揽刘备,等等。不开脑洞的话,可以这么解释。东汉时人重名士,又以眼光为荣,所谓月旦评。品评一个人人,并不强调你“做过什么大事”,而看你是否有英雄气。刘备这个人,不像曹操,“神明英发”,或者孙策“英锐冠世”。他的特征是格局大: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陈寿是必须夸曹操的,但也认为刘备主要是“机权干略”=权谋才华不如曹操而已。潜台词:其他其实差不多啦……在曹操对刘备说这番话时,刘备还没做出大事,但是:草根出身,做到一镇诸侯,到处得人心,将士效死力,已经很难得。要知道当时天下大乱其实已经收拾得差不多,董卓袁术吕布公孙都已经完了,天下仅存者,曹孙和三个刘(刘备刘璋刘表)而已。这些人里,刘备的背景是最差的。曹操是老东汉那一代人下来的,文武全才,对土鳖军阀看不上。但看见这种英华内敛的,自然会觉得了不起。陈寿说刘备的确不如曹操,但: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这份儿坚持和顽强,在此前刘备徐州几次挣扎里已经看出来了。以曹操之才,自然明白,这样格局大得人心而又不屈不挠的家伙,乃是真英雄----不管实际做出来了什么。也正因为有这份前瞻性,曹操才是曹操。看不出来,也就只是袁术之辈了。
因为曹操是真心觉得世上只有他们两个人是英雄。曹操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捋一捋曹操和刘备的恩怨史就会发现,每次刘备有什么动作,曹操都格外“照顾”。另外,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郭嘉是坚定地鹰派,每次出兵攻打刘备,几乎都有郭嘉的身影。曹操和刘备是很早就开始交往的。《刘备传》裴注引《英雄记》: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灵帝末年,刘备差不多28岁,曹操34岁。照此,曹操回沛国招募义军(实际上是在陈留卫兹起兵的),刘备也参与。说明这时候两份人的关系就不一般了。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此时的刘备被推举为徐州牧。《刘备传》: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第一,曹操是把自己的镇东将军让给了刘备,虽然之后曹操被封为车骑将军了。第二,之前曹操和刘备还是不同阵营的。两人分道扬镳之后刘备是跟着公孙瓒混的,公孙和袁绍是死敌,而曹操和袁绍是联盟。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前来支援陶谦。这个镇东将军让得不一般。并且还表刘备为侯。建安三年,曹操阵营来了一个年轻人,郭嘉,郭奉孝。郭嘉刚来,刘备就来了。(此处《曹操传》记载刘备是建安元年来的,误;另外,因为郭嘉是正月来的,所以我说郭嘉先来。)郭嘉到曹操这里出的第一个注意就是杀刘备。《郭嘉传》裴注引《傅子》曰: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是时,太祖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此处《魏书)记载刚好相反,《傅子》与《曹操传》,《程昱传》一致,《魏书》误。)曹操不仅不杀刘备,还表刘备为豫州牧。资助刘备士兵军粮准备攻打吕布,结果被吕布击败。建安三年,曹操亲征吕布。灭吕布。刘备再次来到许都。《刘备传》: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煮酒论英雄就是这次。二爷三爷表示很吃醋~~截止到这个时候,曹操还是在千方百计拉拢刘备。------------------------------------------------------------建安四年,刘备在徐州反。曹操派刘岱、王忠进攻刘备,不克。建安五年正月,曹操决意亲征刘备。要知道,建安四年八月曹操已经进军黎阳了,实质上已经展开了对袁绍的战争。此时曹操北方前线压力已经非常大了,袁绍随时都可能大军压境。诸将都不赞成这时候征刘备,郭嘉除外。《曹操传》: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郭嘉传》:太祖欲速征刘备,议者惧军出,袁绍击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语在武纪。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太祖曰:“善。”不出意外,刘备被平定。建安五年八月,刘备联合刘辟,骚扰曹操后方,曹操派曹仁击破刘备。《曹操传》:(建安五年)八月???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略许下。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曹仁传》: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氵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此时的曹操正在前方和袁绍激战,也就是袁绍用高橹,曹操用霹雳车应对那段时间。建安六年,刘备再次联合曹操后方龚都,骚扰曹操。曹操派蔡阳攻打刘备,被刘备斩杀。九月,曹操在仓亭打败袁绍,立即亲征刘备。《曹操传》:九月,公还许。绍之未破也,使刘备略汝南,汝南贼龚都等应之。公南征备。《刘备传》: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刘备再次被击败,投奔刘表。曹操马上打算南征刘表。被荀?劝阻了。《荀?传》:六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太祖复次于河上。《荀?传》:太祖又表曰:“昔袁绍侵入郊甸,战於官渡???及绍破败,臣粮亦尽,以为河北未易图也,欲南讨刘表。?复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凶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於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后若南征,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这是曹操第一次打算南征。建安七年,袁绍死。建安八年,曹操大败袁氏,拿下黎阳。郭嘉马上建议曹操先南征刘表。《郭嘉传》:(郭嘉)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曹操传》:八月,公征刘表,军西平。照此,还没行动,袁氏兄弟内斗,袁谭向曹操求救,荀?和荀攸劝曹操救袁谭。西平就在荆州边界上,不贴图了,有兴趣自己查谭其骧老师的地图。顺便注意又是郭嘉劝曹操打刘表(Bei),又是荀?劝阻。)如此看来,这次行动没有实施?不是。《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定。曹操击败刘备,刘备投奔刘表是在建安七年九月之后,曹操围?城是在建安九年春。这段话中李典有说道“南道狭窄,草木深”,说明是在夏季。所以这次战斗是很可能是在建安八年夏,和上面八月吞并西平一致!也就是说曹操早在建安八年就实施了南征计划!但因为出兵不利,和袁氏兄弟内斗没有深入推行。这是曹操第二次打算南征。建安十二年,曹操准备北征三郡乌丸,诸将担心刘备袭击曹操后方,只有郭嘉断定不会。《曹操传》: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刘备也的确动了注意。《刘备传》: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然后就到了建安十三年了。曹操第三次南征。南征刘表前,曹操找陈?“作书与刘备”。《陈?传》:又典略载太祖初征荆州,使?作书与刘备,及征马超,又使?作书与韩遂,此二书今具存。《陈?传》:太祖并以琳、?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琳、?所作也。这里的“书”多半为檄文。注意曹操只“作书与刘备”,不是刘表,更不是孙权。再看看曹操阵营程昱的看法。《程昱传》: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程昱您能别这么无视渣权不。赤壁之战曹操战败。《曹操传》裴注引《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曹操走到华荣遇险,所担心的也是刘备,而不是孙权。《刘巴传》裴注引《零陵先贤传》:曹公败於乌林,还北时,欲遣桓阶,阶辞不如巴。巴谓曹公曰:“刘备据荆州,不可也。”公曰:“备如相图,孤以六军继之也。”这时候刘备还只是占据一部分江夏郡呢。曹操对刘备的忌惮可见一斑。建安十五年,刘备用自己的江夏郡换取了南郡。(是的,刘备用自己的三分之一的江夏郡,换来了南郡,南郡还是孙刘共同打下来的不存在什么借荆州,不详细展开了。)《鲁肃传》: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曹操明白,刘备终于再次站稳脚跟了。再说郭嘉,郭嘉在曹操北征乌丸时去世于柳城。《郭嘉传》裴注引《傅子》:太祖与荀?书,追伤嘉曰:“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郭嘉传》裴注引《傅子》:又与?书曰:“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曹操给荀?写信怀念郭嘉时说“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为何郭嘉知道自己不宜去南方还是坚持应该先定荆州?因为只有郭嘉懂得,刘备才是曹操一生的敌人。《郭嘉传》: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郭嘉传》裴注引《傅子》: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确实,郭嘉最懂曹操。事实不也是如此吗?再说荀?。荀?三次劝阻曹操对刘备动兵,上面提到两次,第一次是刘备刚占据徐州时。《荀?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荀)?卒於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杀伏后,?不从,故自杀。权以露布於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刘备也懂。另外,仅从事实来看,阻止曹操统一全国的也不就刘备吗?什么!?你说渣权?!
演义里的曹公优点太少,却很有些前瞻性,无论是战略上还是看人。当时在曹公营内的刘备并不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物,所谓闷声发大财这句话肯定不是说刘备,刘备是很高调的,虽然物质上出身穷困了点,却很会结交些当时的游侠豪杰,很有当初高祖遗风。以至于后来谁都知道刘备这个人,看得出他仗义,但是不够厚道。程昱和郭嘉都表示这人早点控制为妙,不然就斩草除根。曹操偏不,剑走偏锋么,当年孟德还是有几分自信甚至是自负;他老觉得自己能驾驭得住刘备。何况,当时曹操拥有令人羡慕嫉妒恨资本,能文善武,美人有,谋士有,勇将更不少;手中还有汉献帝这个砝码。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说他没有点自我膨胀是不可能的。而对于刘备,史实里,曹操有三段看似截然不同,本质却是大同小异的论调。“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刘备是唯一一个让曹操总把他放在跟自己一个水平的人。第一句就是最出名的,在官渡之战前夕,煮酒的台词,当时他们到底交流了什么现今已经很难说了,都说先主当时也受了衣带诏为何秘而不发……其中有很大的可疑。第二句是刘备岔脚带着兵打袁术一去不回头,董承东窗事发被宰了,曹操偏就不打袁术,要盯着刘备揍时候,诸将不解,曹操的说辞。人杰,曹操夸人一般都不这么直白,曹孟德只夸他认为有实力的人。如果在他的地盘,他有一百种方法让刘玄德待不下去,可你刘备,却无可奈何。最后一句,更加赤裸裸地说:刘备,吾俦也。这是什么个情况?俦是几个意思?俦,侣也。最早的意思是伴侣同伴小伙伴的意思,老曹你能别这样吗?这好好打仗,别调戏人家先主可以吗?况且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赤壁之战败走时,老曹被刘备烧了船的情况下他还有这个闲心评论。所以说,曹操是真心把刘备当老伙伴处的。真是,仗----我就打着玩,我就图个乐的事。尤其是最后汉中之战,老曹真是打完了就死,当年年尾亲自跟刘备打完这最后一役,回了许都,一点不带犹豫的,到年底就病死了。最后输了一回汉中给先主,他也算没白折腾。至于曹操为什么要这么看中刘备,说他和自己都是英雄,原因忒简单了,因为刘备确实牛逼……这么说是中二了点。两人性格里都有些桀骜不驯的味道,都是志远心大的人,同类总是能轻易发现彼此的。曹操和刘备,都算是当时草根青年发家,只是刘备更草根一些,已经草根得不能更草根了。三分天下,能得其一,那时候看刘备一路发迹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神话一样的故事。今天有人觉得他没啥,不就是靠哭和忽悠吗。你现在出门哭一个忽悠一个去试试。把你丢东汉末年还没出城估计你就被人宰了。知道历史的,都知道我先主也是一点点打出来的江山;其中的艰难险阻不言而喻。所以说,英雄识英雄。想让我看面的可以点赞以后私信联系我。
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曹操是善战者,因此发迹早,再说了曹操比刘备大了6,7岁。刘备15岁家里送去接受正规教育,老师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卢植,师兄是公孙瓒。刘备的气质很奇怪,温和但高贵,没上学时就是孩子王,这是有记载的,做孩子时就坐在门前大树下说,这是我的车盖,你们是我的臣子。刘备不居人下还有一列,他先投公孙瓒虽然认县令,平原相。但始终不是公孙的部下,后来投陶谦,袁绍,曹操,刘表....谁敢把刘备当部下看了,没有。三国军阀一大片,哪一个有刘备败的多?说句玩笑话,刘备就凭着自己善败者的本事坐在家里十几年,等你们都死完了再出来,三国也该有老刘一份。再说刘备的武功,曹操取徐州的时候,十面埋伏攻击刘备,十名勇将愣是没把刘备困住;再说名气,刘备虽然立身晚,但成名很早,24岁就是平原相了,34岁受封徐州牧。天下九州有其一。38岁皇帝认皇叔,官封左将军,豫州牧。从此人称刘豫州,刘使君,刘皇叔,而此时他韬光养晦再夺徐州,建安5年败走河北,自走江表。48岁坐领荆州,57岁称汉中王,61岁登皇帝位。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尔,曹操没有说错。
怎么说呢....你把自己带入一下吧,你从小交的朋友都是高干权贵子弟,你的出身在他们里面并不出色,甚至算是最差的。直到你老爹花钱买了个官,成了中央军政委(应的意见修改)之后,你才算彻底成了高干子弟。你是个愤青,年纪轻轻就当了法官,因为秉公执法被上面撸下去,但你上面有人,你最后通过努力还是成了一方大员,所以你从根里就看不起那些没能力却有资源的富二代和高干子弟。但有一天,你发现了一个比你还苦逼的穷二代。他家当了八辈子贫农,直到他父亲那代才脱离贫困线,但可惜,他老爸死得早,他只能年纪轻轻就在街上出摊,但就算这样人家也没放弃学习,上“夜校”,拜了个老教授当老师。最后一步一步爬上来。这样相同的遭遇怎么能不让你俩惺惺相惜呢?正好,他现在混到了你的手下,那你自然高兴了,“来,哥们儿!那帮富二代算个毛线!咱们俩个全国好青年来干一杯!”
曹操确实是很高看刘备的,刘备屡败来投,曹操对他非常好,出去同坐一辆车,他的心腹都没这样的待遇。刘备胸怀大志坚韧不拔,且能笼络人心部下多为其死战,贤明播于四海,曹操早看出来他的潜力了,所以才会这么看中刘备。
不太同意赞最多的答主的看法,此外觉得题主问这个问题有些断章取义,没有将这段文字放到第二一回中来分析,如果你在被摘抄的文字后多加上后三句便可以看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句话不是曹操有先见之名、雄才伟略知道刘备此后必成大器,而是想通过拍拍马屁的方式最后试探刘备。必须声明:曹操此时知道刘备有大才,但还不确定他是否会对自己的将来有威胁,毕竟英雄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在煮酒之前,“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这种事在英雄们看来是什么事呢?看关张怎么说,“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 而刘备说:“此非二弟所知也。”可见此时刘备已经知道曹操暗中很是留意他了,而刘备要做的事便是藏起自己的锋芒,保全性命,当好怂货,瞅准时机,逃离魔爪,不再做“笼中鸟,网中鱼”。此后曹操觉得自己观察这么久了让刘备一直种菜也不是办法,也该是做决定的时候了,于是便有了煮酒论英雄这一出。此时曹操是否觉得自己是个英雄? 当然是!此时曹操是否真觉得刘备是个人物? 很有可能,但不确定。于是便有了下面这一幕:曹操步步紧逼,刘备不停装怂,最后怂到打雷丢筷子,曹操松了口气----原来刘备真是个怂包!且看曹操是怎么步步紧逼的:曹操说: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内心OS:看看你丫觉得什么人是英雄,就知道你见识如何了)刘备说:“备肉眼安识英雄。”(内心OS:我是怂包,我什么也不知道呀)曹操说:“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内心OS:给我来谦虚?出来混的怎么连几个地方老大都不知道)刘备说:“淮南袁术……河北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季玉……张绣、张鲁、韩遂……”(内心OS:先找厉害的出名的说,再找一般的说,最后就瞎说,说的人越烂越好,这样CC就觉得我是个怂包了,对,我要假装自己觉得那些撒比都很厉害!)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内心OS:怎么越说越不像话,来,大哥告诉你什么人是英雄~靠,这货该不会是装的吧?给他来剂猛的,这货磨磨唧唧的,一直这样聊什么时候是个头?我哪有时间聊!)刘备:什么也没说,已经被吓懵了,于是筷子掉了。(内心OS:艹!我隐藏这么深还是被发现了!怎么办?今天就死这儿了?那俩兔崽子发现自己兄长被CC这样的恶人带走就不会担心一下吗?怎么还不来救我?)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笑着说:“丈夫亦胃雷乎?”(内心OS:果真是一怂包啊,打个响雷就吓得把筷子掉了,我果然太小心谨慎,高看这撒比了)(注意,曹操是笑说,如果刚才是真心夸刘备觉得刘备是个人物,觉得咱俩都是一类人会因为打个雷就180度大转弯嘲笑吗?)刘备终于把“失筋缘故”掩饰过去,于是曹操也不起疑了,一会儿天晴,关张来了。次日,刘备溜了,郭嘉来了也晚了。曹操纵一世英名,还是败给了刘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演技。 PS 读三国演义不知道刘备是影帝怎么可以算读了?所以,曹操夸刘备并不是真的确定刘备以后能成大事,一切只是试探,识人之法而已。具体识人之法,度娘知道好多,我也不太懂,但拿着那一条条跟曹操的行为对还是能对上的。此外,曹操这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人,会真心觉得刘备是个人物吗?如果确定是个人物,对,很看好你,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就立马把你宰了,不宰了也按照郭奉孝说的先留着不能让你溜了。可惜,刘备还是溜了。向影帝致敬~
同意匿名的***。再补充一点。这段对话是刘备和曹操两个人谈论天下英雄。所以这句“天下英雄,唯君与操。”并不是一个严密的判断句。别人不说,孙坚孙策不算英雄?曹操这句话与其理解成“天下就我们两个英雄”,还不如理解成“你是一个能和我相提并论的人。”这句话可能真可能假,但其实试探的成分更多,并不是曹操真的这么认为。
说法赞同。其一,喝酒吹牛的话,谁都会说,你也说了不少,万一哪天发达了,这事就传出来了,要没发达,这就纯粹一牛皮。其次,论实际,皇叔算得上英雄,当然可能未必到曹操眼下天下独一个的地步。打黄巾刘备战绩一般,但后面的招数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跟公孙本是一个小县令,经孔融一折腾就入主徐州,当时徐州算是比较富庶的地方,这时就足以和诸侯并争天下了。凭这点资本,曹操就不敢小视。况且,这地来得妙。其他人的州郡都是打仗夺来的,很艰辛,刘备这没咋费劲就搞到手了,忽悠的本事可见一斑,这人不简单。况且再加上此前曹操和刘备一起打吕布,交往也不少,从为人处事,周边人的评价也能看出来点这人的水平咋样。作为 英雄刘备是当得起的。还有一条,刘备姓刘,曹操得时刻防着他跟皇帝搞到一块,万一弄个里应外合,这朝野就变色了,重回外戚专权时代,这资本也顶重要。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