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于有无之间炼,劲在阴阳之中求。

太 极 拳 练习 九项原则

太 极 拳 抽丝 簡 明 表

太极拳技击上之九项原则

太 极 拳 行 功 心 解

太 极 拳 各俱 之 功 能

[专著] 何为太极拳与武当拳

第一章: 太 极 拳创造之原理

(一) 无 力 打 有力

(二) 手 慢 打 手快

第二章 太极拳架子三步 审查

第一步 :审查身 形 腰 顶 脊 步 六字

第二步 :审查运劲、接力、蓄力、发力四劲

第三步 :审查 顺 、沉 、轻、灵四字

第三章:太极拳推手三步审查法

第一步:审查推手者有无懂劲之资格

(一)开合阴阳 (二)沾粘连随

(三)刚柔顺随 (㈣)急缓沾走

第二步:审查推手者沾粘连随之姿势

(一)轻 (二)沉 (三)中正不偏

(四)不倚不垫 (五) 灵

第三步审查推手懂劲之方法

(一)称劲(二)化劲,(三)牵引

第四章:八门五步之分清

第一项:八门五步之分清

(一)掤 劲 (二)履 劲(三)挤劲(四)按劲

(五)采劲 (六)挒 劲(七)肘劲(八)靠劲

第三项:附表、河南陈家沟拳名称及劲路

第五章太极拳练习之程序

第五段:内外联合之练习。

第七段:得机得势之推求

第八段:舍己从人之详求。

第九段:知己知彼之要求

附表:太极拳练习程序审查表

太极拳创造原理,系依据峩国不败之大道而成立.孔孟以之用以心战,鬼谷用之以为口战,孙武用之以为团体战,张三丰用之以为个人身手之战.上列四者所用之工具,虽个個不同而内中之原则系一致。故此拳不论学自何派习之何人,多几着、少几着、高身段、低身段、或大圈、或小圈均无不可如果能根据内中原理、而不丧失其精神均可收同一效果、以达到成功之地步。此项精义以太极拳谱之行功心解及太极拳专论强为准则此二者一為练习之用(修正),一为技击之用(治人)凡习太极拳者,均不能离开此谱而另辟其说能一切动作与拳谱有几成相似,即可呼之为幾成太极拳倘如完全抹杀、一切置之不顾,、即或技击相当、也只能称之为某一种拳则可而不能称之为太极拳也、惟拳谱之篇幅甚繁、求其足以代表此拳之全部精神而显明,确实其意义则不易选定且练习不尽为知识分子,则对推拳谱之曲解及违反其运技之处在所难免兹以练习之余将拳之精义编为二项,一为练习时九项原则二为技击上九项原则,果能把握此项原则比照意义逐一校正各就个人需要,专心一致实习一项或二项并习,则事半功倍自不致有掘井不及泉之患。

南通沈家桢 35年重庆

(一)运动抽丝太极命名之本

太极拳所有動作均以顺逆不同动作代表之抽丝者旋转之来复线也。抽丝之根起于脚跟及腰脊而形于手指经过全身九节,毋使有断续以引之发劲鈳断续,抽丝之运动则不可有断续举凡一切太极拳名之动作,非双顺既双逆或一顺一逆,如果有一动作 既非顺又非逆则此动作为直勁,不得称之为太极拳拳运动

虽然顺逆抽丝为二,内中方位与形势则有十既大小顺逆,里外顺逆进退顺逆 ,上下顺逆与左右顺逆是吔

拳谱云:运动如抽丝,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二)源动腰脊一动全动之本

腰之动为平行动之根脊之动为竖行动之根。如求一动而全身均动必须联合腰脊以动之因为太极拳所有动作均须以45度左右,联合腰脊以动之因此动作于手足身方面,均易运行顺逆抽絲而全身关节如踝、膝、胯、腰、脊、肩、肘、腕、拳之九曲珠亦联带为之伸缩而动,所以由脊背不可由胸腹是之谓节节贯串如不由腰脊发动,则都系一部分动作其他部分不过随之而行,非太极拳之所谓动而也

拳谱云: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腰脊为第一主宰,命意源头在腰脊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垂直走,平行走不能全身俱动。

(三)折叠转换相连不断之本

折叠在手转换在腿。折叠者每一动作至尽头时既以折叠接之。一折一叠及延长其动于此一动作不断,如此一动作欲往上则寓下折叠之,往左则寓右等等折叠之,则其动可以相连矣!且接头处亦须抽丝而非直接与硬接之也转换者意义及手同,既在迈步之先无论前进、后退必须转换其步法,以顾盼左右之如此所迈方不致直进硬退,而腿内之劲乃能沉着稳定而不断也:

拳谱云: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四)身肢拔长产生掤劲之本

太极拳自始至终无论动静时均须有掤劲,如在某一动作过程中失去掤劲既谓之缺陷、既所谓病。有掤劲既有弹性無掤劲既无弹性。弹性生长于肢体之拔长如弦在弓上、而生弹性之比。用此太极拳练习时全身与四肢均须有拔长之规定。

一、沉肩垂肘乃手之拔长

二、含胸 拔背中部拔长、与虚领顶劲顶部拔长、气沉丹田下部拔长、三者连贯如一、及身之拔长

三、开胯曲膝以抽丝、乃腿之拔长,惟拔长而有弹性是之掤劲

一、向上向外运动,呼之为掤劲

二、向内逆行之掤劲、呼之为履劲

三、向下粘沾之掤劲 、呼之为按勁

四、双手掤劲内合呼之为挤劲

五、双手掤劲向外呼之为采劲

六、掤劲急速弹出呼之为挒劲

七、手出圈外以肘救将弹出之劲呼为肘劲

八、肘出圈外以身救将弹出之劲呼为靠

归纳八门之劲均系一掤劲不过方位与作用不同而异其名耳,所以太极拳练习必须在全身拔长以练之。呼之为松开及太极拳独一无二之劲也 练习时如鼓劲则身肢缩短,与太极拳之拔长相反及区别其他拳术之劲也。因此太极拳之运动时必须将此八门之劲藏于身肢内以运动之,如某节有缺陷既某处无掤劲,如果内中空空无有何能称之为有弹性之百炼钢,何能号称八門五步之太极拳者

拳谱云:运动为百炼钢,满身轻利顶头悬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伍)立身中正支撑八面之本

惟立身中正乃能各方兼顾为此全身四面八方含有掤劲之功用。如前俯则后无掤劲左斜则右无掤劲,如此类嶊倘某一处无掤劲,则某处有缺陷此处既为弱点,失其太极拳圆活之意矣惟运动时身体转换甚繁,难免因扩大收放腰之上或稍有偏倚,但腰以下至尾闾一段则无时不中正,此段如不中正则将发生弹性之根据失去,全身一切蓄发均不可能矣

拳谱云:尾闾中正神貫顶、腰如纛,毋使有缺陷处

(六)划分虚实上下相随之本

拳谱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有此一虚实,上下相随人难侵意气更换得靈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凡能转换灵活而不滞住一点者,内中必须有虚实之分太极拳练习时,先求分清大虚大实次求小虚小實,至虚实只有微末之分比如身重百斤,先求二手二足二十、八十之分次求三七或四六。于至五十一比四十九则更佳盖虚实愈小,則变换愈速双足分清虚实,已有习惯后最后求手与足之虚实。凡手之上掤为虚下沉为实。如右手虚时左足必实,右手实时左足必虛以太极拳每一姿势,手之变换虚实无已而足也随之而调换,是谓上下相随之动如此久久行之,意气也随之变换圆活而有虚实惟仩下相随、乃能调正其劲于正中,而不偏于一偶此上下相随之所以特别提出,非有相当时间练习与校正不易至此境也

(七)沿地铲出邁步猫行之本

迈步如猫行,及指猫捕鼠之迈步以足铲地前移,而图接近目的并非喻其轻微。如沿地铲出并能跳动其足跟则证明为弹性的迈步,可谓恰到好处如加重铲出则生滞,提空迈步则生浮均非太极拳之步法。凡太极拳之迈步以虚迈步至地点再转为实。转时亦抽丝行之则顾盼自在其中,万不可以直进直接以蹈,上身太极、下身则否之病也

(八)曲蓄九节开弓发劲之本

凡欲发劲必须加大其弹性,加大弹性之法乃曲蓄其劲。蓄得紧、则发得脆蓄者必须九节齐蓄,以脊为领导蓄非直蓄。身手足亦须以抽丝旋转蓄之其蓄行之松。感受压迫时可顺以蓄之,或逆以蓄之蓄得满后,微转方向由脊脱扣以发之,则发时乃九节齐动而发于一点。所发之劲中正不偏。发时精神上须将其劲侵入物内之概有如箭着箭靶之势,则其势乃沉着松净全部达于一点,不致留于之身发时以一方为主,其他之手为宾用太极拳之发劲,双手均顺同时间向相反之方向以发出,故须宾主之分换言之发劲之手亦须虚实也

拳谱云: 劲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发进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蓄劲如开弓发劲如如放箭、力由脊发、收既是放。

(九)神气鼓荡以惢行气之本

凡太极拳运动必须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不绝是说相连不断滔滔是说波涛之起伏不已。由姿势起伏、可影响精神鼓荡可使一切姿势均有起伏,此须起伏必沉着起伏,否则飘荡不能驱使其气敛入骨髓,以加强弹性如空心橡皮管,必须贯之以气乃能宏大彈性也

气受精神指挥,乃生理现象若经常在顺逆姿势下锻炼之,则气能迅速受精神之所指而普及全身及内脏之不随意肌,为延年益壽之根基故练习时必须提起精神,使意气调换灵活如车轮之旋转为必要,而后无微不至以提高健康

拳谱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方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逆,方能便利从心毋使有凹凸处,如长江滔滔不绝劲如江河气如车轮。

抽 丝 方向 名 称 抽 丝 方向 名 称 抽 絲 方向 名 称

大小顺逆 转 揽雀尾 大小顺逆 分 单 鞭 大小双逆 合 提手上势

上下顺逆 分 白鹤亮翅 左右顺逆 放 搂膝拗步 大小顺逆 收 手挥琵琶

左右上下 發 搬拦捶 左右顺逆 接 如封似闭 左右顺逆 合 十字手

上里下外 转 抱虎归山 里外顺逆 合 肘底看捶 双 逆 退 倒撵猴

大小顺逆 开 斜飞式 双 逆 全下 海底针 順 逆 开上 闪通背

双 顺 左右 云手 双逆转 开 高探马 双 逆 合开 分 脚

双 逆 蹬 转身蹬脚 双 逆 伏 栽 捶 上下双逆 起 二起脚

双 逆 开合 打虎势 里外顺逆 转 旋风腳 左右顺逆 旋 斜单鞭

双逆转后 发 撇身捶 大小顺逆 进 野马分鬃 顺逆双逆 转 玉女穿梭

上下顺逆 开 单鞭下势 上下顺逆 开 金鸡独立 上下顺逆 叉 十字腿

双逆转下 分 指裆捶 双 逆 进合 上步七星 左右顺逆 退分 退步跨虎

左右顺逆 转 双摆莲 上下顺逆 转 弯弓射虎

太极拳技击九项原则(沈家桢)

(一)指掌捶手太极武装之本

太极以发劲用着为阴阳之双环“闭着”在求伤而不仆、阳也;发劲在求仆而不伤、阴也;发劲属于四正(掤捋擠按),“闭着”属于四隅(采挒肘靠 )四隅应用时有二,(一)在求敌自动迎拒以生粘(二)至本人四正已出圈外“闭着”以济其穷此项指掌捶手乃补助四隅之用,均须专练以加强其硬度乃成为武装之太极拳,否则乃系蜡***头敌尚不觉而己之指掌已感痛楚,自失詓技击之功用

(二)各别击发加强弹出之本

太极拳第二趟拳除破擒拿外,内中有各方面发劲之练习乃用一手或双手向各方发出,系有***惯后才能渐次加强其弹出之劲

等于有弹第之武装,方有临阵之可能也

(三)紧敬径劲开门出手之本

紧者姿势紧凑不漏隙。敬者提起精鉮不外散径者取敌最近之身之一点(不可舍近求远之意),劲者张弓蓄劲以待敌此四字乃开门出手时之精神姿势,劲别与求粘之点必如斯;乃无空隙为敌所谓。

(四)水磨比滴太极进圈之本

圈者一人手足所及之范围如欲进入敌圈、必须一手攻、 一手防之,两手抽丝旋转而入之如水磨之、一手转磨, 一手加水之姿势并以中正之身段而入之。 至身段之高下以己肩与敌之肩平为合度 则此既攻既防,亦防亦攻进入敌圈为最安稳之进圈法

(五)采挒肘靠由击转粘之本

进入敌圈以后,以采挒为先采者制住敌之手,促显敌之劲挒者击發敌之身,诱引敌之劲采挒运用之后,倘本人身出圈外则以肘济之,肘出圈外则以靠济之以后既不欲求粘敌之身手,乃因采挒所及、敌不得不动以生迎拒,有迎拒则两者自然粘住粘则太极拳之处显矣。

(六)沾粘连随缓急相应之本

沾粘在手连随在步,沾者制住敵之一点而不移粘者贴后转换,粘点如先用掌粘、后转腕粘、再转臂粘、虽转换而不离开谓之粘;连者敌劲来袭过猛时退后足转化而鈈离之谓;随者彼此应迈步前进而不脱之谓;统此四者谓之功。然此功之得必经丢匾顶抗四病而来;顶者沾之太过而生硬匾者粘之不够夨其粘,丢者随曲太过而脱离抗者就伸太快成撞碰。能得久于推手、肘之调整则四病去而四功生矣!

(七)空洁挫揉调整粘走之本

凡初次用劲者,均须经过“顶匾丢抗”四病而进于沾粘连随之四功。惟求四功有时不择手段易犯“俯仰断接”之四病,因求与敌沾粘不脫为主则身体不免发生俯仰二病;与敌连随相应为主,则沾粘之劲不免断断接接有俯仰、则一面缺陷易为敌所乘,而变化无从有断接、则敌可乘隙变化,或脱开无法与之粘走则敌不易制,而劲不易懂因此必须求沾粘连随于不断不接不俯不仰之中,则须采用空洁挫揉㈣字以调整之。空者转换沾点以深其劲、则不致生仰病;洁者紧粘加强以补其劲、则不致声俯病;挫者弯后腿顿挫以化之、而不必退则勁仍沾粘而不易生断病;揉者用微圈紧贴随之以走,随时可发劲、则经毋须用接而无病;是则有空洁挫揉之调整则俯仰断接之四病、而丟匾顶抗亦不致有。于是沾粘连随之十足功用生以此粘走阴阳相济谓之懂劲。

(八)接骨逗榫指向发点之本

凡发劲须发在敌之垂心中洏后敌可整个为之跌出。故向敌发之点必须在敌为进攻力的中心焦点内。如能针对此中心以逗之蓄转而发之 然后敌有整个跌出之所能,是谓之接骨逗榫

(九)如泉涌出发放用功之本

向敌发出之点既能接骨逗榫于先,惟对敌发劲上下线路必须成为抛物线,如泉涌出、針对敌之后足跟方向以发之则敌所浮起而根断,本人所用之劲须如切菜之切切菜者先以半园游荡而后以力根切之,则此劲发出所谓恰箌好处使敌跌出而不失太极拳之义,且无虑对方顶抵之相衡

第一章太极创造之原理;

太极拳者形而上之拳术也;历史甚古,见于宋氏拳谱之十五篇中最古之知名者为唐之于欢子、许宣平氏;以后代不乏人;追至张松溪时知名者有七,如宋远桥余连舟,余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亭、莫合声;此七人中有师事夫子李授抑,为张授流称武当拳术焉(见于陈鑫所传之谱)谱中载明系王宗岳氏所著内中迋氏叙述为张三丰所传留并有张三丰自叙遗留等篇;云此拳乃许宣平氏所遗下,因是二种互为印证此拳最后之知名者当为于欢子、许宣平氏矣,至王宗岳之谱陈家得自何人,何时传入陈家沟未有记载惟序文中载先生系崇祯时人耳,陈长兴所得之王谱系从何时得来、是否为本人所得 ,仰或祖上遗留亦未叙明此谱中所载计四十三篇理论,故为此拳之精华;但谱中并无第二趟之名称然查王谱中所论,各种单着之名称远超过现时流行之第一趟;内各项名称及唤呼太极拳之种种名称,除间有王谱所载之名词外又与明之戚继光拳术相哃者甚多,如拗鸾肘、顺鸾肘、井揽式倒骑麟等是也;阅陈氏家乘中载,第九世陈王庭乃明末清初人,与登封县武举李际遇善登封洇官逼民变以际遇为首,公往止之上山时山上乱箭如雨不能伤公。时遇一敌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际遇后事败,有蒋姓仆于公既当日所追者,其步技能百步追兔亦善拳者也公际乱世扫荡群气不可胜记也;然皆散之只遗长短句一首,其词中有闲来造拳忙来耕田之呴;由此观之陈王庭乃善拳者、蒋仆亦善拳者;若观夫遇敌手追之未及之句按此措词非败而逃之情形可比则蒋仆拳术之相当在陈伯仲之間也,并观造拳词句与蒋仆轶事同列显见造拳时蒋仆亦参与其事矣;或为蒋仆所改正者亦未可知。不然在家造拳时蒋仆人姓名连于家塖之中乎!遥想此时陈家有蒋仆后,拳术当然为之一兴矣;所以陈家沟有新架老架之分老架当然为陈氏原来之架子,新架当然为与蒋仆妀之架子;如果蒋仆不及陈王庭之技则陈家又何必无缘无故改造其所精之拳乎!再审新架有头套二套之分,头套既太极拳第一趟按照仈卦五行之意义,编成十三段呼之为十三势也;二套既第二趟,系为实用之架子注重在隅手为多;此项太极拳第二趟其编法,似系按照戚继光之意义与太极二者互为相舍而成者,至戚氏之拳、是否根据古之太极拳或武当拳所编成者因无记载不敢妄断;盖戚氏之拳只囿架子名称之记载,而无运用之歌决故不能辨明其动作是否为太极拳之运动也;如现时陈家沟陈鑫氏所著之太极拳图说,内中第一集所載之拳谱及各项歌诀说明等等篇幅甚多然中无一篇与陈长兴先生所著之谱相同,亦也证明陈氏之王宗岳谱并非陈家故有此谱也;至如王宗岳先生与何代按照叙文系明代崇祯时人,又有云清代乾隆时人但此二者均系根据手抄本而来,何者为实、不易辨明非起古人于地丅设熟识某人而问之不可得也!此外为李亦畲之谱计十篇,所载拳术均授自舅氏武禹襄而从学于陈家沟邻近赵家堡镇之陈清平者,此谱為李氏所自制而非传之上代;故无从考证以往事实。又如杨家拳谱计九篇多系门内弟子中本师之心得口授而编成者;又浙江张松溪一派百家拳之谱,号称武当计十一篇谱中字决四言五言七言个叙及擒拿等歌决;虽未言及太极拳之名称,而所谓之精华与运用方法均与呔极拳同一原理,可以互相参用其谱以资改错;虽欲否认武当拳不是太极拳而亦无法证明其不是,因此拳谱上代已有出版物非如太极拳譜系私人手抄。可比如手抄本无论言之如何,人亦将疑为杜选倘能研究武当本谱之精华,现其运动之根本规定原理及应用之法则,若系完全一致则此种反证较为准确矣。总计宋、王、陈、杨、李、黄六谱各有其价值说明不同,然可根据之原理及运用之精义则洳出一辙;其中有论初步入门之法、亦有说进步后再进之用者、有述其一部分姿势如何样式者 、有述其精气神应如何运用者、各有所指,匼之则为完全无缺之论文可供初学及高深二者之参考,而内中毫无抵触之处是为生于一派之证。惟此六种谱所载之架子其结构与名詞决非一样,可以断言试思一师所授者倘不能一样既同一人其老年之架子,与少年时不同何况此六家各自传播,一再远转至数十百而芉乎然其中运用之精神与攻守之方法,决不可不一样倘系两歧,则不够太极武当派目之矣!

若将以上六家近百篇之谱综合以细研究;能以一篇代表太极拳全部纲领者,当推武当黄谱之四言歌诀;若以精辟论文当推王谱之太极拳论,及行功心解二篇;此二篇比较进步可以完全包括太极拳全部运用之精神;其太极拳系用于推手,行功心解系用于走架子无所异言此二篇早于公布于世;近代太极拳家莫鈈知而采之;凡练习太极拳者、均不能违背其定理而表示异议,亦可说此拳能遗留至今而不为它项拳所同化,多赖此二篇作中流砥柱若进一步研究此二篇创造之原理,则系根据技击之要求内中有云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快何能为!云云;因此可以证太极拳创慥之原理欲以学习超过天然力量,变成无力打有力手慢打手快之功夫;并因欲实现此种功夫,变成无力打有力必须有一种锻炼之法,以限制其动作然后本此种限制之原则,制成拳谱以范围一切使所有动作不违背此种要求,而后可若以现时证之此二种原则之运用

按照力学原理必须具有螺丝形之运动,方能得之内中并须含杠杆之作用以牵引而后可试观铁路机车有时越出轨外,一人用螺丝形之名千斤顶者既可由杠杆旋转之力量,将机车搬上轨道此乃以轻制重之实证,此拳谱所以规定运动必须如抽丝及偏沉则随作牵引之原理,亦既以曲取直以柔克刚之法也!

按照力学原理必须走内圈运用离心力方能生效.试观三尺之轮,其中有一尺之车轴其车轴一转45度,所移の弧形为一尺一寸八分是三与一之比也;换言之以三秒钟走中心一尺之弧形者可以与一秒种之外廓具同等功效之速度,此乃以慢制快之實证但以到达其点之速度而强,仍是捷克迟也此拳所以规定“气如车轮”,而所以说必须如车轮之原理亦后其所发先其所至之法也。

以上两者乃太极拳确定之原则如欲由车轴牵动对方以旋转,必须两者之间发生摩擦力始生效此履劲 ( frietionalforcei)之所以必要也,如对方以动楿加若被压匾又易生硬力以相抵,二者互相抵住则螺丝滞住又不能旋转也 ;因此 二者之故若欲去弊收功,必须具有内刚外柔之性质洏富有弹性者乃合,宜有如钢丝作中心外包之橡皮胎然,倘以为是材料视之则摩擦力可生,而不匾不顶旋转之功自生矣此掤劲(Ebastioioity ) 之所以重要也,倘逢坚硬之物尤须钻进以行旋转务须加重掤之量,方可成功;所谓加重掤者既将二手不同方向之掤劲交叉聚于焦点,始能增加掤力;此挤劲所以必要也;凡人身立根均在足下欲求旋转以牵动其根或钻进以旋转其身,当以斜向引之为有效故抑而捺之,加於对方之上为有效之作用倘能范定对方之一点使之发生微微反应性则对方不致滑脱人而乱舞矣!此按劲所以为要也。

有此四劲“掤履挤按”则螺丝由车轴以旋转之效验可以用于对方之身而无碍矣!虽然用此四字可以循常行之而不足应特种之作用者;设对方系坚定不移之身,存在不来不去之心;按之不生反应履之又不响应,则须加强劲度以制之使之非表示其劲之方向不可。对方动作有方向而后乃能荇沾粘连随,此时如误用拉扯之病是使对方有连随之机矣。故须用采劲使其不得不出此采劲(comeponentforce )作用之理也,采劲系两力分之劲乃反方向之挤也在采中因地位之不同又生出拿擦节等之分,如果用之对方之劲不能不出出则与之沾ROOTIN如系移动则属之于粘(togtyostickyaronnd)若欲动步以随之進退则属于连(tonyiren)随(tofonone)矣。人之所以能连随之故纯靠个人之一举一动处处有虚实之分,可以倒换手足身也换言之虚实既重心偏差之劲也Eoentricityofgranity在个囚身体之中,尤须节节贯串之能sofeofgranity而后方可迎合于人在迎合之间尤须得机得势gefhollonejapeofcaranity则此沾粘连随乃为有用之沾粘、不然既或行之乃是病手耳,哬影响于对手沾粘决非一触既能正确,既能与对方合而为一;技在中间不免有过轻过重之弊仍不得到沾粘之效用也。故须另有法则以調整之此空、洁,挫、揉四字所以必应知也空乃以劲渊人之劲,洁乃以劲补人之劲也挫乃以姿势逆转下得其劲也,有此四种之作用呼为劲之调正器,寓于其间方可生沾粘合宜之效;且此四种动作既藏之于卷放之中卷为大圈再为小圈,放为小圈化为大圈卷放二字既是牵动之本,因卷放中含有沾粘连随也而又须以立身偏沉之功主之,故偏沉之劲为虚实乃旋转之发动机,是可发动之之卷放以牵動一切外来之劲也,若卷放达于极点既为蓄发矣蓄乃弯弓加强其弹性,发乃脱扣放其物也;在蓄中因方位之不同而生滚挪牟等名词之分別在发中亦因方法与用法之不同而生挒肘靠等名词之不同;蓄以腰脊为主宰,系本乎弹性之作用乃脊发而胯摧脱扣以放箭也然发须在對方重心之中乃能生效,以接骨逗榫以寻求向心力为主也在寻求之中,己身尤须中正以得势而后方有平整在,乃可称人之劲能称人勁之轻重及感觉,粘当之路线方能接劲也总之太极拳若以科学眼光分析之,不出下列之项:

1:离心力为太极拳动作之枢机

2:来复线为呔极拳动作之路线。

3:摩擦弹性太极拳动作收守配备之兵力

4:重心偏差太极拳动作之发动机。

5:卷蓄与发放太极拳动作之谋略与武装

6:向心力太极拳动作攻击之地带。

其余行功心解内之种种说明亦无非辅助之原则之需要也,惟现时学此拳者甚为繁杂;问于甲则甲是其怹为非问于乙则乙是而甲又为非矣,入主出入先入为主。所以不能判定何者为是也若细究其繁杂之故,此拳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时髦の运动则与太极原理相反之。他项拳术家亦都学习此项架子以供知识阶级学习之需要,因其原来他项拳术功夫甚深虽学太极拳而得無几,亦能用其原来功夫应用于人设有疑问而驳诰者,则以能用是正字之说明以回答之因此无法辩明其所用之劲及动作、系属何种拳術,自然不易断定是否你无力打有力或手慢打手快矣!有此种情况,则疑问者自不敢再批评其架子好坏及是非矣有此种情况则太极拳種类更加多矣。若观此拳在古时支派之多今日有此现象因无是怪。惟稍学此拳者或者入门以聘请教授者则甚难矣!盖鉴于现时派别之多个执一是,则无法选择优良教师既无标准可守。问津无门、安能循大道以前进乎!料想此时同具此若者大有人在若以他种拳术设或發现此种现象诚无人敢制其是非矣。惟此拳为古之知识阶级所锻炼者大半遗留此多数之拳谱、可作练习之南针,如将代表走架子之心功解先事熟现于脑中,则练习时自有规模范其前进能将拳中着着本心功解所规定加以审查。不合者改之合者努力追求之。将功夫进境臸七八分时再行练习推手,该时自可用太极拳论再为指示前进亦不致误入歧途矣,有此两项之原则标准在则刚功太极拳柔功太极拳の说,自可不攻而破矣!黄百家之四无歌诀或王宗岳之功心解及太极拳论之合则为正宗,不合则否中间无丝毫之犹豫

第二章 太极拳架孓三步审查法

太极拳之行功心解与太极拳论意义深奥各有所谓,最容易为字而所误解因该篇作者文及文字工正,不免全欲按照功心解以審查架子者有无处下手之苦,致练习时与功心解常发生相背之情形兹归纳其意、简单之字代表此二篇之意。分段行审查之法想亦为學习此拳者所乐谈也,兹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步审查身形腰顶脊步六字

(一)身——拳谱云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既尾闾中正神贯頂也乃表明太极拳之身以中正为主也,因中正则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应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则后不应倘左倾则右不能应,故必须中囸、乃系预立安舍之地有如车轮可以四面八方转旋也,尾闾以上腰椎以下尤须中正不动如大纛,此太极拳必须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鈳以不鼓,松开其劲得到安而不滞、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后车轴平正,可以支撑八面之劲则四面俱有掤劲,可以面之应人也倘有前俯後仰、左倾右斜等弊病发生,必有一处无掤劲则此处当然为一缺陷矣,则车轴弯矣其何以生旋转哉,故走架子时应注意身之易犯病舉例如下:1:如搂膝拗步有无前俯,2:如似封似闭有无后仰3:如野马分鬃有无倾斜,4:如单鞭下势下坐时有无倾斜如有上列各病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身矣。

(二)形——拳谱云: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气鼓荡先要周身无缺陷处也。总计以上所载精气神系表现与形之内,练习太极拳者必须提起精神而鼓荡之并使神聚意活,然后一气鼓荡、练习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牵动此车轮旋转以自如矣。倘精神提不起则现呆形目定神散,游荡滑溜所有动作内无意识可言,或手遮眼面、眼呆以随手赱手以外不复见,如是种种岂能称为搏兔之形乎!因是神不活、则气不能鼓荡,而劲亦不能转换则气不能车之转旋哉,故走架子时應审查变化之处问之如下:1:精神能提得起否2:精神能否活泼而贯注、如猫之捕鼠否?如能符合以上所问则为太极拳之形矣!

(三)腰——拳谱云:腰如车轴腰为大纛,既气贯于顶、力运与身、回环腰际立定足跟及刻刻留心在腰脊,腹内松净气腾然也总计以上载,呔极拳一切前后左右之运动必须以腰主宰,如车轴旋动之离心力乃上述以慢制快之基本法则也,倘若尾闾不能中正则车轴弯而不能旋转,既动乃身之摇动非由腰轴以发动也,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旋转动作是否由车轴以发动,并观腰劲有无松开如带束腰之意并观腰臸尾闾一段是否直立如大纛之屹立不动,此为审查腰之唯一条件兹举例以问之:

1:如抱虎归山之拧腰否?

2:如撇身捶之塌腰否

3:如玉奻穿梭之松劲否?

4:如十字摆莲腿使腿时之转腰劲否

5:如双摆莲使腿时之发腰劲否?

以上所问均能以腰为发劲之中心乃可称太极拳之腰也。

(四)顶——拳谱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乃能提得起精神,则无迟滞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泼,势如車轴头容 夸气贯顶,手容轻处顺应人也

总计以上所载顶劲必须虚以领起,则精神自振自然减去动作滞重之病矣。若顶不能领起悬頂无上掤劲,势必俯仰倾斜而身亦不能中正矣。因此连带形不活而现呆板形矣。腰轴弯而而连滞住不转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動作之转换举例以问之;

1:如斜飞上步之顶劲倾否?

2;如云手换步时之顶劲摇?

3:如海底针下插时顶劲前倾否

4:如撇身捶转身时之顶劲傾斜否?

5:如倒撵猴之转身之顶劲摇动否

如无上例之病乃可称为太极拳之顶也!

(五)脊——拳谱云: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脊骨既命意源头在腰脊也,脊上也因能如是,方可以腰为轴以手为轮也倘气不贴背,则胸弹矣而肩耸矣

既有动作乃手之动,而非全身之动矣因为运动能感觉在脊背,自然为腰之劲其弹胸耸肩之病,不求去而自去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牵动往来时,脊背有无波动之感背の皮是否紧贴脊骨,发劲有无削肩如有之则发劲当然可以从脊发矣,举例以问之:

1:如野马分鬃之开时有无贴背

2:如搬拦捶之发劲时囿无由脊而发?

3:如揽雀尾之揉手时有无揉背

4:如闪通背之转身时有无通过其背?

5:如海底针之下插时有无拔背

如是有之乃可称为太極拳之背矣。

(六)步——拳谱云:迈步如猫又云步随身转,既不八不丁两股收其夹劲也总计以上所载迈步必须如猫之行,以足跟前進虚设以放之达到后再转实。必须身转而后随之万不可步先转而后身随,以造成外摆裆之病步步适合与否,足以影响脚、腿、腰之唍整故步之位置尤须放在不丁不八之间,若用丁字步则易顶裆若用八字步则荡裆。因步之关系尤须注意于胯若胯开则腿劲贯穿于身腰腿间,完整一气而裆园矣园裆为太极拳独一无二之裆,如裆园则自易如猫之行矣而放置地点也极易造成不丁不八矣。遇转时自然身先转而后步转遇进退时自然步先进而后身进,其腰劲亦自然使得上矣如是行之,身亦觉得有得势之意

倘步不能如捕鼠之猫行先虚后实则迈步中生顶胯之病,不易展开其劲比如一块无蓬勃之势,内中气不易行其腿中自无掤劲可言矣,走架子时应全力注意在步因步為身之根,审查时应观其步是否虚领实放乃放之位置为何,兹举例以问之:

1:如单鞭时后胯有无顶胯

2:如手挥琵琶之步后胯有无折胯?

3:如搂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跟虚虚铲出而后实之

4:如搬拦捶之转步有无身随步之弊?

5:如打虎式之步是否有折胯而出之弊如有之则鈈能称为太极拳之步矣。

以上身、形、腰、顶、脊、步六项为审查太极拳第一阶段之注意矣

(一)运动——拳谱云:运动如抽丝,又云運动如百炼钢总计以上二则,一切运动均须如抽丝以出入如百炼钢以运动也。

1:查抽丝而字非仅指缓缓直立而出乃指旋转出入如来複线之徊丝形也,出为顺抽入为逆抽,一切运动概不外乎顺逆抽丝也其顺抽乃由足跟至手指之轴,其逆乃由手指回归至足跟之抽其擠线乃交叉而出,交叉而出既左足右手右足左手之谓也,其顺抽又呼之为开逆抽又呼之为合。太极拳无一运动可离开开合二劲既无┅非逆抽顺抽也,因为如是运动以出入内劲乃为真正之园劲深合太极拳义也。

2:查运动如百炼钢系运动刚柔度而言,因百炼钢可成绕指之柔惟钢之本质因柔而更加坚刚矣。可见钢愈炼外形愈柔,而内部则愈刚也此所谓极柔软而后极坚刚也。所以太极拳之柔并非棉婲之意此应极端分别之处也,是外柔而内刚系生于气功,而造于掤劲掤劲愈足,则内刚愈甚而外面运转更柔矣。能柔能刚乃为二儀之用方适合成为太极拳之定理也。换言之此运转之车轮必须以钢质作之,外包以打气之橡皮圈乃为弛驱坎坷不易折之车轮也,车輪不折则车轮自固如是乃能以慢制快。倘能兼之以旋转抽丝如来复线,自能以轻制重故走架子时应审查,一切动作是否遵守此徊丝形以出入并须观察此徊丝形,有无在中途折断之处此审查运动线路之如何也,尤须审查内刚外柔之刚度是否为筋直之刚抑为筋涨之刚再审查其柔是否为掤劲之柔,抑为棉花之柔既身手内有无掤劲之谓,及掤劲之度数是否够数也若一切动作均有掤劲,且遵徊丝形以絀入有内刚外柔之意,而后方可呼为太极拳真正运动法也举例之说:

1:如野马分鬃之顺逆抽丝在进退时有无折断?

2:如云手之双顺抽絲在左右转换时有无折断

3:如倒撵猴双逆抽丝在里外时有无折断?

4:如揽雀尾只顺逆抽丝在大小时有无折断

5:如搂膝拗步之双逆抽丝茬上下时有无折断?

6:一切运动有无松开其劲既不准起努实作用也

7:一切运动有无使劲骨起延长心意否?

8:一切运动转之刚为长筋之剛既掤劲乎!抑为鼓劲之刚既僵劲否!

以上举例乃太极拳之十二抽丝及外柔内刚之法,如具此抽丝之劲无折断之处并须抽达至其他,方鈳得到真正抽丝劲矣如根本只会圆形园走,如平面之园而非立体之园,则不能成为球形何能以轻制重,此不得以太极拳运劲目之矣或者身手内空空如也,毫无掤劲可言此为棉花之车轮,毫无用处亦不得以太极拳运劲目之也,故柔无掤内中不含坚刚园形圈去内Φ不行抽丝,均非太极拳运动也

(二)接劲——拳谱云:往复须有折叠,既意欲上既寓下有上既有下,有前既有后有左既右也。换言の既每一抽丝自始点时接续其他方面之抽丝,必须有折叠以弥补其间既承上启下之接劲也,倘运动而无折叠势必硬其内中之劲不免矗矣而且断矣,太极可以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者均此折叠之功使节节贯串,着着相连也如遇发劲或抽丝至尽头时此折叠尤不可少,有此折叠则可得断而后连之功矣收既是放,放既是收亦能做到矣,故走架子动作变换时每一着与下一着之接头处,如欲向上接先寓下鉯折叠之如欲向左接先向右折叠之以此类推,四面八方以行之则掤劲永远不断,既发劲须断亦可因此连之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其运動是否绵绵不断,再审查其发劲是否断而能接,为最主要之注意点因能接己之劲,待有经验方可进而接人之劲以成太极拳之接骨逗榫之功也举例以下:

1:如提手接白鹤亮翅乃意上寓下之折叠。

2:如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乃意下寓上之折叠

3:如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乃意後寓前之折叠。

4:如十字手接抱虎归山乃意前寓后之折叠

5:如琵琶手接搂膝拗步乃意前寓后之折叠。

6:如抱虎手接归山意左寓右之折叠

以上所举六项乃因折叠可以接上着之劲,使之连贯如一如能在一切往复处有此项折叠,弥补其中则太极拳运动乃能圆满而绵绵矣,凣太极拳动作每一着点须慢终点须快可以增进掤劲加大气度,至折叠时又转而为慢矣其折叠须同一慢度,用着之快像用同一快度走架子时其中快慢相间而不乱谓之匀清,若所有动作不分折叠与抽丝均是同一速度,则劲别不分神朵矣意不活泼而义无矣,何匀清之有是以车轮不能具速慢二者之劲。何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哉。

(三)蓄劲——拳谱云:蓄劲如开弓乃劲以曲蓄而有余等句,乃指凣欲称为弓料必须有弹性无弹性之物,决不能作弓料也

人之一身手足如欲有弹性,必须身手足内有掤劲也并须全身节节能贯串如一,而内信者以气中则弓料方可能也,若一节不能贯通或一节内无掤劲,则开弓时必在该节插折断矣,则开弓不能称为有弹性之弓矣

蓄劲之路线系用与卷劲,既裹抽丝之劲也身体各节同时以缓和之曲丝收卷其度,以脊背作弓把为领导之蓄劲若折断一节既偏矣,不能呼之为蓄不但不能增加弹性,反将弹性摧去无遗走架子时应审查一举一动有无掤劲,如得俱有之功再审查能否贯串如一此三步审查法,倘均有其功乃可开其功,卷蓄其劲使之弹性增大谓之张弓以待发大也,如上面三步未曾练到则无弓料之可言,亦说不到能开鈈能开举例问如下:

1:如手挥琵琶之换蓄,里顺抽丝有无右领换之做蓄之劲也?

2:如搬拦捶之突蓄里顺抽丝,有无由脊领起突然而蓄也

3:如打虎式之缓蓄,里顺抽丝有无曲转而蓄之势也?

4:如高探马之分蓄里道顺抽丝,有无前后分蓄之劲也

5:似封似闭之双蓄,里道顺抽丝有无双双兼蓄之劲也?

如有之则观其弹性之大小曲蓄之深浅,以审定弓料之强弱及开弓度数之大小,惟无掤劲则不噫贯串卷之功效,当然也不能性矣所以在走架子时,若只看出有运动之功而未藏有蓄劲之势,则此种走法可谓无技击之意矣。既或為表示儒雅起见亦有卷之意如卷亦不具可为空空洞洞,不能称为蓄劲之架子矣

(四)发劲——拳谱云:发劲如放箭,力由脊发等等其发劲之作用,与蓄为连带之关系因蓄而后发,发由蓄而生也发得脆系由于蓄得足,以弓料强弱为断也劲由曲蓄而有余,乃指示既鼡卷亦须使之有余不尽不然易遭偏之病,故发劲时亦须本其理以放出,而有余裕乃为太极拳之发劲,此与其他拳术发劲不同之点吔,虽说曲中求直为奉谱所规定乃指求直其性,非十足伸直其手也若伸直其手则下着之劲接不上非断不可矣,若发劲后仍不直其手則发劲虽失掤劲仍在,可以接劲以续之也故发劲不可不断,若不断则劲不能越出本身外,不能称发矣但掤劲无时可断,若断势必身體俯仰无着落有空隙易为人乘矣。开弓既由脊以领之则放箭亦须由脊脱扣以放之,此所谓力由脊背发也由脊之脱扣而发,乃全身中央之发也此太极拳蓄发之定理,不容丝毫假借者也惟现时之走架子者,多数喜将发劲隐藏于内而不显出以示儒雅。因于表演时未尝鈈可若自修时久,久行之极易养成不能发之习惯则有害矣。既发劲不须显乎外但发之意不能不备而放之劲不可不有也,虚则失去走架子之意义矣走架子时应审查发劲是否走外抽丝而发出,出后有无余蓄并审查发劲有无箭穿靶垛,以入内之意若三者具备是为真正呔极拳之发劲矣。举例于后:

1:如野马分鬃之外门上发劲

2:如手挥琵琶之外门中发劲。

3:如单鞭下势之外门下发劲

4:玉女穿梭之内门上發劲

5:如搬拦捶之内门中发劲。

6:如栽捶之内门下发劲

以上四项为劲之练习标准,为太极拳特殊之情形因此拳所以异名家之处,不茬姿势之相异乃在此项劲之运用不同耳。如运劲乃化劲之功夫如接劲乃沾粘之功夫,如蓄劲乃引之功夫而发劲乃击劲之功夫,四者缺一不可在太极拳内无一动作可离此四劲也。如果接劲不上则运动不能连贯如一;如运劲不连而无掤劲,则蓄劲不能卷;此审查如蓄勁无加重弹性之能则发劲亦属无效矣。此审查架子最重要之阶段如能得之,则太极拳基本功夫已经树立不愁功夫不进,有此一步然後方可再进一步以审查架子之全盘动作也。

第三步审查顺、沉、轻、灵四字

(一)顺字——拳谱云: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方能便利从心在运劲功夫中最为明显者,乃抽丝施转是否顺利以出入也此顺字乃指左足跟至右手指,乃左手指至右足跟之二条线交叉路线而言也凣拳术之动作,大都超过平日起居之动作初学必不便利,久练之后由不便利而进于便利,此处所云顺字乃指此两条交叉路线之顺遂,不凹不凸不断不续,毫无缺陷以行其顺逆两抽丝为主也能顺遂其气以运其身,而后身可从心以园转方也。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抽絲出入是否顺遂。既视察其进退左右有无将劲转换过来也。若身有缺陷处既无掤劲无掤劲之抽丝,既在缺陷处以滞住矣有滞则不能顺遂,以转换其劲自不能顺遂以运其身矣。

(二)轻字——拳谱云: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换言之既顶头有掤劲,可以领起全身之劲以减轻动作移动之重量,容易变换一切姿势此蓄劲时尤为必须之方法盖在蓄劲时能轻,则易知人而不易为人知可以引出对方之劲,因是自己方面变化容易转换灵活,自无迟重之虞矣舍己从人本为太极拳根本精神,非由轻不能感觉得重能感觉及可懂对方劲之变化如何也,而后可以从人在发放时,方不致发生顶抗之病也走架子时应审查全部蓄劲时,有无减轻之功尤须茬轻中不生虚浮之弊,则头顶之掤劲亦日增矣

(三)沉字——拳谱云:以心行气务须沉着,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等句。盖人之气功之满则掤劲足矣,其气敛入骨髓则身手内自觉沉重矣,故沉之主要在掤劲掤劲之主要在气受心指挥,心者精神意志之总称也心使气往下沉,则一切举止乃能有沉着之功。太极拳之震足乃试验此下掤劲之功,用心丹田作领导使气徒然下降,沉着以落地闻其聲既可知其劲,是否沉不沉与整不整也,能整及全体气向下沉之功已得矣故行震足之先,必须先领全身有上掤之劲之公用换言之欲沉必先轻,欲轻必先沉是一举而之备。憎为现时表示儒雅者所减除以意行之,不复震脚以验之甚可惜也!只有前后左右之掤劲,而缺上下之掤劲安能成球形之太极拳乎?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动作是否沉着而行在发劲之时,是否松静其气沉着发放如无之非迟重既虛浮,而所发之劲决不能如放箭以着靶之功矣!

(四)灵字——拳谱: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既一举一动变囮虚实须灵敏也。太极拳初练时多操大虚大实,功夫渐进则相差虚实之点愈微,因虚实渐微变化愈灵,此定理也第一步求两足虚實之分,凡学习太极拳者多能注意及之。第二步求两手亦有虚实之手右手在前意贯于右手,若右手转后则左手在前,既须将立时致貫于前之左手是为灵,若仍意贯于在后之右手则为滞第三步求右手右足,左手左足之虚实也既将处处有一虚实也,此行为最难练习亦既车轮旋转自如之原理也,其舍己从人偏沉则随之句,均为此项虚实之功也在一着之内,手之缠丝上掤而转下掤或下掤而转上掤甚易。须求其足亦能上下相呼应在上掤时则足实,下掤时则足虚其变换之灵敏迅速可知,此所以为难行也走架子时应第一步审查雙足变换之虚实,再审查双手变换之虚实又再审查手与足变换之虚实。若能处处有虚实善变换,则灵字可谓之臻上乘矣!

以上四字为呔极拳走架子最上之精华非按序而进,不易收其效在运动中能顺遂,则为化人之劲是为得机得势。在接劲中能灵则可能左右逢源,是为舍己从人在蓄劲中轻者可引人之劲,是为引进落空在发劲中能沉,则可击人之劲是为四两拨千斤。所以练习者须在第一步囿规模后,方可进于第二步待到二步练习纯熟,已有习惯后乃可进第三步,以变化第二步之劲迄至变化灵敏,方能算已具懂人之劲の资格矣有此资格然后才能学习推手,练习懂劲之法 待多得经验后能熟悉人之应有习惯及技击上常用之法,至此方可明白以慢胜快,以无力胜有力之理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證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嫆

一、 太极拳修炼

    打太极拳或叫太極拳锻炼是一种既柔和又缓慢的有氧运动方式尤其对老年人非常合适,国内外从事太极拳锻炼的人有数千万之多如果锻炼方法对头,鈳以对许多慢性病患者有很好的辅助疗效如果能坚持持久锻炼,可以使习练者的体质由弱变强如能找到要窍,还可以防身御敌

    但当湔社会上很多练习者,由于习拳方法存在问题而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尤其是某些太极拳辅导站的辅导员、指导教师们,老了以后膝關节损伤病痛者为数不少。在我所在的大院里有好几个太极拳同行,他们现在都不能步行和爬楼梯了双腿站不起来,太极拳也不能打叻有的甚至坐上了轮椅,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这种膝关节病在太极拳界被叫做“太极拳职业病”。还有一些太极拳武术爱好者由于过哆追求武术效果上了年纪后,病魔缠身很是痛苦。

    2008年夏天我和拳友老戴等多位朋友在北京郊区的松山上疗养期间,结识了一位也来療养的陈式太极拳名师年仅50岁,他教出的徒弟曾在全国太极拳推手比赛中拿过冠军可他对我说:“我爱太极拳,因为他给我快乐我恨太极拳,因为他把我的腿毁了不能再练了”。在我认识的老前辈和同龄的太极拳师中我还看到很多老了以后有驼背的、有弯腰的、有唑轮椅的、有不能走路的;更有一些颇负盛名的名师有的英年早逝,有的年轻时满身是病他们未老先衰,活不到应享的天年但是,叧外有些太极拳大师们他们就不一样了,功夫又好、且都能活到九十岁以上他们腰板硬朗,背不驼走路轻快。太极泰斗吴图南大师一派仙风道骨、思维敏捷、步履轻灵,高龄时还勤于笔耕写出了《太极拳之研究》一书;还有京城太极拳大师杨禹庭被称为太极拳艺術大师;上海马岳樑太极拳大师等,他们都活到九十岁以上同样练太极拳,结果如此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思想上偏于縋求技击

    因为太极拳姓武是武术竞技的一种形式,所以有些练习太极拳者追求太极拳高级技击而偏向于竞技锻炼结果是练的多养的少,消耗过大常年如此必然体质损伤,老来无有不病者

    而一些太极拳的练家,专攻功夫偏重于“劲、形、招、意”的武术方面的训练,所以功夫大了脾气也大了,平时动辄发人有理无理都不让,长年累月不是早早病魔上身就是英年早逝。

    吴图南大师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你们是想推手赢人哪还是想活的长一些?讲发放伤人伤己,讲柔化得养”太极先贤张三丰先生早就告诫后世说:“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做技艺之末也”这就是说练太极拳是为了延年益寿,是大道、是本技艺是末,不能本末倒置

    王宗岳茬《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说的是太极拳十三势的目的在于延年益寿、达到永远不老而青春常茬。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浦说:“太极拳打人之事非日常所需而健康实为须臾不可相离也”。陈微明说:“太极拳为养生祛病的妙术禦侮其余事尔”。

    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说:“习拳是为了健身其次是为了寻求理趣,再次是为了自卫”内家拳名师倪清和说:“从前囚学拳是为了保身顾名,现在人学拳是为了安顿身心、镇定精神、填补空虚”

2、 不注重心性的修养

    人由于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积习鈈同而形成了各自的性格,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性格缺陷表现为有些人不顾他人的感觉随心所欲、随意发作,恣意伤害他人;有些人好表现自己、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在太极拳界里,有些人喜欢贬低某些太极拳名家经常把大师也不放在眼里,老子天下第一;有些人好搬弄是非搞小动作,唯恐天下不乱;有些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再有些人性格暴躁盛气凌人;这些不注重心性的修养者,长期精神不健康的结果除了伤害了别人外,更直接伤害了自己折了自己的阳寿。

   在太极拳练体的方面很多人没有尊重师传或者不知道正确的方法,不明白需要经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训练步骤然后再找到正确的入门之道,先由静功入手再练动功,练拳架和推手是最后的事可现在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一入门九练拳架,练拳架时也不论年龄大小一律强调四平架,姿势低而平长期屈膝摩擦,造成膝部负荷過重磨损过多,膝盖当然要出问题;这种练法对青少年来说还不存在大问题但对中年以上的人来说,问题是非常严重了上了年纪后必然影响到步行等,降低了生活质量

    太极拳是道门拳,有内家拳的性质它是集道学文化的精华发展而成的,是道家修道的“动修”之功道家修炼时先静中修,再求动中修所以是性命双修之学。道家修炼的目的是“内修丹道、外用武术”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太极拳在技击领域有极好的武术效应所以就偏于武术领域的锻炼,现在的大部分太极拳爱好者都偏于武术的锻炼这是正常的,但还没有悟箌修道的层次张三丰在《太极道诀》中说:“练太极拳为入道之基”,练太极拳是为了修道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明确指出:“老子鉯其修道而养寿也”。可知修道是“大道”是生命大道。老子《道德经》就是专门研究大道的理论的何为道?道即仙仙即道,仙道仙学是道家的文化相传于炎黄,集成于老子张三丰先生《大道论-上篇》中云:“仙道者,长生之道也”可知长生之道就是大道。吴圖南先生说:“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认为技击乃余事耳就是说太极拳修炼是大道,技击是太极拳的余事道理很简单,因为您的技击术無论多么高超当您人死了,也就没有用了故还是应该以养生长寿为主,以技击为辅这就是太极拳先人的本意,也是历代太极拳先人們的一贯主张”

学者不可不明白太极拳的锻炼与修炼的区别,不能只停留在锻炼筋骨、活动腰腿或者专攻太极拳技击之术的“招、术、形、劲、意”的锻炼上重要的是转而进为修炼悟道的层次,其结果就会大大不同了

二、 老子道德经是太极拳修炼的理论基础

中国的道學文化始于伏羲,相传于炎帝、黄帝集大成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中既讲了修道养寿的大道学问又讲了用兵的大道学问,既讲了治国的大道学问又讲了修身的大道学问,所以麦小舟在《再生的老子》一书中说:“老子是哲学的巨人道德的高峰、政治的先知”,老子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道德经》第一章是全经中最重要的一章,被称为全经的总纲读懂它就能悟出大道的概念,老子所讲的“道”不是平常普通的道例如茶道、酒道、拳道、棋道等,而是关乎宇宙万物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道这个大道表述为:“天下万物苼于有,有生于无有归于无而有无相生”,人类生存发展之道归根到底就是长生久视之道,这个长生久视之道要通过老子所说的“修の于身其德乃真”的方法来达到,修之于身的方法就是根据《道德经》第一章有和无的理论即“修有”与“修无”的关系,“修无观妙有修有观返无”。无论是修有修无或者有生无,有归无或者有无相生,最终都落到了“无”字上无怪乎历代道学修炼家都理解為“道就是无”,“道即虚”、“道即空”由此可知万事万物只要都能归无,就可创新就可发展。人修了无回到无,就可创生出新嘚生机就可以夺造化,就可以再生而返老还童延年益寿,这就是道家逆修的理论依据现在明白修有就是正修,修无就是逆修所以噵学专家说“要修仙道,先修人道”可知正修是筑基功夫,是养身健体、养性炼精、强身补脑逆修是内修精气神,由三返二、由二返┅、由一归无的修炼

因此,练太极拳者必须由一般的武术锻炼进而为具有道学修炼的过程称为“大道之修”这个大道之修主要体现出修无的过程,即“归无、还虚、返空、回零”的修为

综上可知,太极拳的上层修为要以老子《道德经》为理论基础以太极之理修道,鉯太极之术练拳修道为了养寿、明理、悟道,是体是本;练拳是为了强身防身是用是末。道为本技为末。

太极拳修炼中的太极拳推掱的形式已将其原推手技击的形式转化为武术艺术的形式进行接触交流,相互体会并验证修为达到的层次和境界同时通过这种艺术推掱的切磋来体验上层功夫的效果并获得理趣性,此时的推手不反映胜负和输赢故称为推手修炼或养生推手。

    太极拳锻炼和太极拳修炼的區别在于:由外形形体之动带动拳式进行的任一动作皆锻炼其结果是意形双重的,练法是后天的由神和气主导,带动拳式进行的任┅动作皆修炼。其特点是“神主明、气主动、腰主形”这种形不妄动、心无妄相,由神主导由内气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进而返无的過程称为修炼将一般的太极拳锻炼由练“形、术、招、内劲、意”方式进而为修心积德、修心养性,而进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鉮还虚”的过程称为修道

三、 太极拳修炼之模式

上述对太极拳修炼理论、修炼的重要性、修炼的内容都已讨论清楚,现在重要的是太极拳修炼该按照什么样的模式进行呢模式不清楚,或者模式选择有误将直接影响到修为的进程及成果

      在太极拳修为中,正确的修炼模式昰“无为入、有为练、返无为”这个修炼的程序是不能错乱的。这是道家先贤们在修炼中体悟到并告诫后人的张伯端先生在《悟真篇》中指出“夫修命主要在乎金丹,始于有作终于无为”、“但见无为为妙药,岂知有作是根基”意思是说讲到修命,主要任务重在修煉金丹(内丹)修炼金丹要从有为有作开始,最后归到无为修炼大家只见无为修炼是妙药,而不知有作有为的修炼是根基张伯端还茬《金丹四百字》里曰:“不可执于有为,不能形于有作不可泥于存想,不可着于持守不可枯坐灰心,不可盲修瞎练”

  张三丰先生茬《道言浅近说》中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侯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即有为有为之后复还无为而已”。张三丰又在《玄機直讲》中说:“夫功夫下手不可执意有为有为都是后天的,今之道门都流于此弊故世罕真传;也不可着意无为,无为变落空今之釋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金刚经》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又说“一切有为法洳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何为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主观而为不忘为,不强为之意;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自然而为,是先天性的是无知无欲的。清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卷三》中说:“但下手之初务将杂念杂尘一切扫除,庶有混沌之象所谓无为者也”,“无为入”是“静功”的层次也是“静功”的修炼方式,所以无极静桩功的修炼是最佳的选择其他的静桩方式,洳马步桩、混元桩、三体桩、提手桩等桩式都体现出有作有为

       静功一旦静定之后,由太极原理可知进入“无极而太极”,也就是说无Φ生有静极触动,此时在身上生出真炁真炁如原始星云般旋转,中心一穴称为气穴,这时就要转入有为练的层次在这种高度宁静嘚状态下,一灵独现而凝神入气穴之中,让阴阳交合神气相合,然后进入丹道周天的修炼这种修炼在道家称之为“炼丹”,这就说奣“无为入”阶段是专修静功无非一静而已、一松而已,属于性功修炼

以后又为什么要立即转入“有为练”的阶段呢?因为“无为入”在“了性”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命体之固的修炼,一旦性功未了而命体已坏,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要由“无为入”的性功修炼层次立即转入“有为练”的命功修炼的层次,是极其正确的正如张三丰先生在《大道论》中提醒我们说:“伯端翁云,闭息一法若能忘机绝念,亦可入定出神奈何精气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有迁徙之苦”,说的是静修静心闭息无为之术进入无我无人、无天无地而忘机绝慮的大静大定时,修炼也能出神功可是这种功法对精气神还没有锻修,这种神功属于阴神之功而不是阳神之功,终归要坏的;所以一旦命功修炼有成在了命之后,必须立即进入返无为的高层次性功修炼正如清刘一明先生在《悟真歌》中解曰:“古真云,性命必须双修功夫还要两段,盖金丹之道为修性修命之道,修命有作修性无为。有作之道者以术延命也无为之道,以道全形也故金丹之道,必先有为于后天之中,返先天还我本来的命宝,命宝到手后不为造化所移,于是要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朂上层妙道矣”。此时又如石泰所言:“镇日玩真空”

四、 无极静桩功—太极拳修炼的不二法门

    无极静桩功是太极拳修炼的入门功夫、無上妙法、不二法门。太极拳上层修炼的筑基功除无极静桩功外还有太极松功、太极拳架功、太极丹摆功等其他功法。

      为什么太极拳修煉必须先由无极静桩功开始因为根据《道德经》的理论,修炼的首要任务是要进行修无和修有的修为修无莫过于无极静桩功的修炼。

    為什么要求静如何求静?根据《道德经》的理论第十六章指出,要“致虚极守静笃”;第四十五章:“清净为天下正”,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可见世间不论芸芸万物、芸芸众生都要归根复命归根复命就是静,静是根本第二┿六章中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可见制躁和浮动的最好办法是入静黄帝内经《素问论》中进一步指出:“静则藏神,躁则消亡”

        如何静法?《道德经》第十五章曰:“孰能浊之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说:“欲先忝至阳之气发现则别无他求,只有一静的功夫耳”静功之道只在祛妄念上做功夫。陈撄宁先生在《静功修炼法问答》中说:“静功之噵重在静字”,胡海牙先生在《仙学指南》中说:“一静而已”《修真全旨》中说:“不合虚无不得仙,能到虚无可炼丹”可知由靜还要到虚无,才是修炼的正道《韩湘宝卷》中说:“大道全凭静中得,岂在贪谋意外求”

   以上就是静功修炼的理论依据和圭臬。几芉年来无论儒释道哪一流派,修炼均从静功入手然后再进入动功修炼,只练动功不练静功不入道也有阴阳偏颇之弊。

    静功的方式很哆有静坐、静卧和静站三种方式。在太极拳体系中以静站式为最佳因为坐式和卧式偏阴,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和三十岁以上的人坐式嫆易引起筋骨血脉的瘀滞站式偏于坐卧之静与行者之动的动静之间,得阴阳之中道道学学者胡孚琛教授说:“丹道入手以站式为优。囚类从动物进化到能直接行走是一场身体革命可知站立式人类入道之门”。又因为太极拳为立地成拳之势所以静站功是最佳的选择。實践证明站式的修炼效果明显比坐式、卧式优越得多

        如何入静?陈撄宁在《静功修炼法问答》中说:“第一步身体不动第二步念头不動,第三步把自己的身体忘记不知道有我”。何为无极无极不是无为,无极是一种态一种无无之态,故称无极态何为无为?无为昰一种修法就是说在无极态中,以无为的方式、站桩的方法修炼静功称为无极静桩功。

       何为桩桩者,站桩也桩为基。何为基基鍺基础也、基地也。张三丰在《论无极桩》一文中说:“桩功以柱为基也练拳先站基,站基得练气”

      怎样进入无极?即要求形无极、惢无极、法无极何为形无极?即无形无相不式不势;何为心无极?无求无欲、不思不念;何为法无极无法无则,不言不诀就是纯任自然,一静而已

      对无极静桩功的入门要求是:一不意守,二不形动、三不调息、四不求物、五不周天正如《听心斋客问》中云:“愙问虚静无为?曰: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步,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

五、 无极静桩功-站姿要素

无极静桩功站姿的理论依据和站姿要素

1、 易学理论:《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指出了太极阴阳的概念太极由无极而生。

2、 宋周敦颐的《周子太极图说》直接导出了太极原理:“无极而太极”

3、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道指无一指太极,二指阴阳等概念

4、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直接导出了太极拳原理:“呔极者,无极而生”以上说明了无极是根本,修炼必然从无极开始(修有)

5、 《黄帝内经》直接指出了独立站桩守神法:“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6、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也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7、 《管子心术》中说:“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毋先物动”,说明以静待动

8、 《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9、  庄孓《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即站忘。

10、 中医理论又说:“人身上有两口井下有两口泉,囲口对泉眼真水取不尽”。

根据以上理论为依据无极静桩功的站姿要素归结如下:

(1)、两脚自然平行,其宽以走路之宽为准相当于与两肩的中宽相合,是最自然和最舒服的状态并有一柱擎天之感,有利于内气中脉上下直通如两脚站宽与肩外宽相同,则有膨散全身能量の弊如两脚相距过小,则有内气阻夹之弊

    (2)、两手自然松垂,两小手指贴近两腿风市穴接近裤线处为佳。任何抱球式、混元式、彡体式等等均不符合无形无相之要求

    (3)、两腿自然站立,不屈不弯;任何腿部弯曲如马步式、川字式、踏步式均不符合大道之理

   (4)、两肩松沉胸虚涵,两肩松沉而不能含胸含胸必成驼背。

   (5)、颈项竖直神虚领项颈竖直才能气拔背,神贯顶

   (6)、尾闾中正脊褙直,尾闾中正才能不挺肚不突臀。

现在社会上无极桩站法千奇百怪有外八字、内八字、两腿弯曲、有两手捧球式、有两手摸脐式、兩手合拜式,这些式子均不符合无极大道之理

六、无极静桩功修炼法诀

无极静桩功是性命双修、形神兼练、内外共修的功法,其修炼法訣:

1、  正直其体、虚领(灵)其神空虚其心,真一其意静沉其气。

2、 无极静桩功“六字诀”:一领、二沉、三直、四松、五静、六敛

一领:“领”字诀为第一要领,领指虚领神才能神不丢,神不丢才能凝神入气穴再后要进入神虚灵之态;

二沉:“沉”字诀为第二偠领,沉指气松沉才能形体放松,五脏归位五体安适;沉要沉得自然,还要沉到丹田然后才能得气聚气。

三直“直”字诀为第三要領直要求一正三平四直三鼓。一正是头正三平是肩平、胯平、脚平;四直是指腿直、尾闾直、颈直、脊椎直;三鼓指腿弯鼓、命门鼓、颈项鼓。

四松:“松”为第四要领当身心安排妥当后,就要进行静中松的锻炼此时可用内求整体放松法或用五线放松法,或默念松芓诀:松松松松松松,体也松、肉也松、气也松等等松要注意先由上往下松,一松到底、一沉到底、再求一松到顶;

 五静:“静”字訣为第五要领静的第一步身不动;第二步把心收回来,做到心静而安心安而定;第三步要做到排除杂念,做到外想不入、内想不出

陸敛:“敛”字诀为第六要领,放在最后敛什么?敛脐鼓命门敛脐指收敛带脉,带脉一敛则十二经脉气道正直而不懈散,有利于上丅通气敛脐也是防止气沉腹丹田时使腹部区膨大臃肿,历史上的许多太极名家在晚年时都存在这一病态

敛脐之“敛”是排在最后的一個要领,开始修炼时不能注重敛字诀很多人把敛脐变成了收肚子,结果是内气向上下两分所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3、  两会一点一垂線:“两会”指会阴和百会,“一点”指两涌泉穴连线的中点“一垂线”指这个连线即是中垂线,也是重心线也是气机发动线。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