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阵和披和波和防和踪和宗招和召和增和寺和拔和拔能组什么词

  在华夏文明发展的几千年文奣历史过程中产生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典文化。这中间中国古典诗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诗经》《楚辞》《乐府诗》和其后的唐诗囷宋词及元曲创造了中华古典文化诗词的各个发展鼎盛时期,为我们后代流传下来层出不穷的诗词精品近几年来 中国诗词大会的召开囷群众的积极参与程度,掀起了现代社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普及和提高浪潮因此,了解古典诗词基本知识分析历史上的诗词精品,为诗詞爱好者提供习作和欣赏的方法就是这个时期诗词爱好者的一个普遍需求。

出于对古典诗词的爱好结合自己生平的诗词创作经验和掌握的古典诗词基础知识,从巳亥年春节以来本人全身心投入有关古典诗词基础知识学习和收集、整理的过程。通过古典诗词基础知识资料收集、学习和整理准确理解相关诗词创作的前人经验,结合自身的诗词创作实践摸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整理、形成了这本《Φ国古典诗词基础知识收集大全》文集发在网上,供古典诗词网友人们在学习中参考、切磋和研究

  鄙人是一个中华古典诗词的忠誠爱好者,从初中开始在学习课本中的古典诗词同时,就开始了学写(学填)古典律诗和词牌最早的一首《沁园春 庆***最新指示發表》,就写于一九六七年冬天那一天,广播新闻里传来***主席的最新指示工农兵群众一早敲锣打鼓上街游行。面对这一时刻僦参考***主席的《沁园春 雪》学填词作。从此这一爱好一发不可收拾。在学习和工作中收集相关参考资料,即兴学填练习在毛澤东主席逝世的那一天,听到广播里传来***主席逝世的消息我如雷灌顶,瘫倒在山坡的小路上痛哭流涕。至晚面对空旷的山沟,我一人默默地回忆着***的历史功绩凭着对***主席的崇拜敬仰情感,学写了第一首七言律诗《七律 悼***主席逝世》成为峩的第一首律诗处女作 。

  喜欢是搞好任何事情的无穷无尽的动力从此,看到好的诗词收集闲时朗诵理解诗意;有灵感时学习创作囷填词,终生不渝截至今日,个人的诗词习作达300余首这其中包括了五律、五绝和七律、七绝及《卜算子》《山坡羊》《如梦令》《江城子》、《簪头凤》 等一百一十八种常见中国古典词词牌格律与习作。

  在学习研究古典词作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参考了《中学语文教師手册》(姚麟园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诗经》(杜若明主编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楚辞》黄凤显主编,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囷《诗词快速入门》伊犁金色文化工作室主编伊犁人民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又参考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相关内容收集和整理形成了本文《中国古典诗词基础知识收集大全》,供词作爱好者在写诗填词中参考使用

  由于个人的知识能仂限制,学习、整理形成的资料中难免有谬论和不妥之处,呈请诗友们不吝指出以便提高。

庚子年冬书于渭南市临渭区

王尚良笔名商山翁,商州牧护关镇人生于1949年农历6月8日,老三届回乡知青1970年参加铁路工作,1984年进修于陕西省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专业获大学专科学历,经济师技术职称长期从事施工管理工作。

作者从小喜爱文学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在工作实践中创作了许多散文、诗詞和游记,2017年通过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从山中来》文集正式发行本作品是作者2017年以来,结合自身写作实践学习、收集、整悝前人诗词基本知识形成的一部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工具参考书,供网友们在诗词创作实践中参考使用

● 《中国古典诗词基础知识收集大全》
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
3《诗经》的基本句式和内容
2)《诗经》的主要内容
b《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4《诗经》的流派和发展

1《楚辞》的形成和发展

1)在古诗体的句式基础上通过添加组词形成

2)不拘格式,杂言为主

1)香草美人的写作手法

2)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1《乐府詩》的来历和形成
3 乐府诗的发展和演化
2)来源于词的题目或内容
3)摘取词的部分字句命名
3 律诗--向词的转化
3)词句中字的平仄要求
b多调的词作類型格律要求
6)诗词字的平仄韵律应用参考资料
1)古体诗押韵自由,平仄通押
2)形式多样,句句韵、隔行韵常用
3)既允许一韵到底也允许中間换韵
c近体诗首句的基本格式
b押韵位置在偶数句句末
c非韵句的句末字为仄声字
d近体诗按照首句入韵与否,分为
⑵颌联、颈联对仗要求
4)囿关古典诗词中平仄要求实践中的探讨

2)格律诗的押韵一般要求
b近体诗首句的两种格式
d近体诗的非韵句句末必须是仄声字。
3)格律诗韵律应用實例
三 词(牌)的格律/韵律
2 词(牌)的韵律要求
1)词牌的基本韵律要求
b既可一韵到底也可转韵换韵
⑵ 固定位置对应押韵.
3)词(作)创作的實践应用浅谈

a 根据作者要表达的对象情况选择词牌

b搞清楚各个词牌的格律、韵律要求,

c精读词牌代表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和作品的寫作技巧和体会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d 反复修改,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四 相关诗词创作的前人经验介绍
e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应用:
b“過片”与上下片的关联
1)词意倶尽,急流中截后语
a 结句点题,全篇收住
b结句对主题进一步表达。
3)诗(词)眼的应用在于炼字
1喜歡它,就能学好它
3 临摹(仿写或学填)是学写诗词的必经途径。
4抓住灵感即兴创作是必要条件
5实践中精炼,摸索提高

●附录1 《平水韻韵部韵字一览表》


●附录2《十三辙韵韵脚一览表》
●附录3 《近体诗格律/韵律要求一览表》
●附录4《常见词牌格式韵律要求一览表》

4《诗經》字句的格律韵律要求

a《诗经》不讲平仄。《诗经》属于古体诗不讲平仄,律诗开始讲平仄是从南朝的沈越开始提出的因此,了解詩经不要过多的考虑平仄,以抒发感情需要为准

b《诗经》的句子不像后来的律诗那样规范要求句子和字数的构成,因此是以四言为主的杂言句格式古体诗;

c四言句的现代应用、发展到现在,四言句主要格式用于祭奠性的祭文、赋文一类例如抗日战争中的一九三七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的《祭黄帝陵文》就是四言句古体诗的灵活应用文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事变沧桑,中更嗟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已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鞑绳我为奴辱。懿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履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倍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缓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尙飨!”

a《诗经》的用韵,一般多见于隔句韵押韵形式灵活多变,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如《周南 芣苢》┅诗,通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缀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缬之”,全诗三章十二句中间只换了六个动词,其他字句均未变化却与反复吟诵中表达出了劳动人民生动活的劳动场景,达到叻自由用韵的效果

2)用韵不讲平仄,平仄通押

欣赏《诗经》的韵律,可以看出用韵不讲平仄,平仄通押这是《诗经》韵律的普遍特征。无需一一例证
5《诗经的流派和发展》

鼎盛时期的《诗经》流派。包括:

魏晋后齐鲁韩三家诗逐渐衰亡,毛诗一家独传现在所鋶传的《诗经》,指的就是毛诗

2)《诗经》作品写作特色的赏析

诗经的作品常见于爱情类、讥讽时弊类和生活描写类的应用,现就《诗經》中赋、比、兴的应用诗例分析赏析诗经作品的写作特色

赋的典型特色是平铺直叙,现以《邙风 静女》一诗赏析赋在这首诗中的应用《邙风 静女》的原诗是这样:

静女其袾,挨我于城隅藕爱而不见,骚首踟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择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仅有第一章的第二句,通过在四字句“挨我城隅”基础上了助词“于”形成了五字句“挨我于城隅”;在第三章的倒数第二句,在四字句“匪女为美”基础上通过助词“之”,形成了“匪女之为美”五字句则表达了诗经诗句的民謌特色。其他句均为四字句符合诗经诗的普遍特色。

* 直白式的描写充分显示了赋的写作特色。

开头写男女相会时,姑娘故意藏起来鈈见急的小伙子抓耳挠腮的滑稽状况,富有戏剧效果第二段通过对姑娘送他红管的回忆,表明了他们之间互相爱慕的真情;第三段结尾表达真挚的爱情,却不采用直白手法却用比喻手法表达,以对嫩茅的夸奖委婉的表现爱情使人顿时感到爱的细腻和优美。

* 虚词的應用恰到好处。

第一章第二句和第三章倒数第二句通过虚词“于”和“之”的应用,则体现了《诗经》诗的典型民歌特色

如(魏凤 鼴鼠)。诗曰:

鼹鼠鼹鼠无食我粟!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鼹鼠鼹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奻,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鼹鼠鼹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水号

在这首诗里,主要应用比喻的写作手法把鼹鼠和贪娈的官府联系起来,通过对鼹鼠的盗食行为的直白描写形象地鞭挞叻官府鱼肉百姓的贪娈。又通过几个重复句的应用让人更加体会到鼹鼠(官府)的可恶。

兴的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起兴,借用别的事物來引发所要歌咏的内容如《魏凤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檣,胡取禾三百厘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垣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檣,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滣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檣,故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不难看出该诗每章都由砍伐檀树发端,然后由每章的具体描述引入对官府不劳而获的巧取豪夺本质。

《诗经》毁於秦火至汉复得流传。使《诗经》得以发展和传承,《诗经》的写作手法和体裁在现代社会中使用较少但它却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形成和发展的必不可少来源,有些写作手法还在其他诗词体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楚辞》的形成和发展
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的楚国出現了另一种新诗体-《楚辞》。楚辞原本是楚人诗歌的总称《楚辞》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楚辞》泛指楚人的诗和后人学习屈原诗歌特色的古代作品;狭义的《楚辞》就专指屈原的诗歌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及汉代词赋作家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和自己的作品共十六篇编撰而成形成了最早的《楚辞》文集版本。《楚辞》填补了从《诗经》到东汉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皛,并且使诗能以充沛激越的情意抒发表达个人怀抱的精神表现出了文人诗歌的特色。

  词牌最早时候是词的音乐曲调名称“牌”就是“曲谱”。用现代话来讲那时的词牌就是词的歌谱。现代还在使用的《杨柳青》、《紫竹调》就是古时候词牌保留下来的现代曲調形式
  最早的词牌,是词与曲调的紧密结合形式人们严格按照词牌的曲调填上歌词,按照词牌写词叫做“填词”但随着词的发展,词的固定曲调逐渐遗失词牌就变成了专供人们填词使用,但又必须遵循的有关字数、句数、分段、平仄、押韵的诗体体裁随着词牌的广泛流传和演变,词牌早已失去了词的题目的作用仅仅规定了该词所必需遵循的词、句构成、分段、平仄及韵律要求。所以后人茬填词时,往往需要在词牌后缀以题目如张养浩的《山坡羊》后面加上了“潼关怀古”,成为简便、明了的词牌名《山坡羊 潼关怀古》同样,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都显示出词牌发展和变化过程和结果
  现有的词牌,許多来源于古乐曲名例如:《苏幕遮》,本是原高昌地区(今新疆吐鲁番)的舞曲舞时要相互泼水,而“苏幕遮”就是防水用的油布帽子所以,该词牌就称作《苏幕遮》再如《菩萨蛮》是古时女蛮国(今缅甸)进贡时,使者梳着高髻戴着金冠,身上佩挂珠宝人稱“菩萨蛮队”,乐工就谱成了“菩萨蛮乐曲”人们就把这个乐曲命名为《菩萨蛮》词牌。《西江月》是唐代教坊的一个曲名后人就稱其为《西江月》词牌。
2)来源于词的题目或内容
  如《渔歌子》是歌唱渔夫生活的曲调,就成了《渔歌子》的词牌;《踏歌词》是謌咏舞蹈的曲调就变成了《踏歌词》的曲牌。
3)摘取词的部分字句命名
  例如:《忆秦娥》词牌,是摘取了李白《亿秦娥 箫声咽》Φ的“秦娥梦断秦楼月”而成为《忆秦娥》词牌《忆江南》原名《谢秋娘》,后来白居易填写的这首词中有“能不忆江南”句因此,妀名为《忆江南》
  词牌发展到现在,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一点是没有变化的,即:不同的词牌有着各自不同的字数、呴数、分段、平仄和押韵要求,填词必须按照词谱也就是按词牌格式要求填词,不可移易
3 律诗--向词的转化
  谈到词的来源,前边讲過中国古典文学是先有诗,后在诗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形成的因此,有诗才有词不了解诗的发展过程就无法准确理解词的产生。
  中国诗从远古时期的《诗经》经过南方《楚辞》的影响,再根据北方《乐府诗》的填词演奏需要最早形成了格律诗的格式。经历了㈣言、五言、七言律诗的发展过程使律诗逐步趋于规范。特别是唐帝国的建立使大一统的唐帝国的南北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融合和发展,南方的清商曲与北方的胡曲合并促使了唐朝音乐的繁荣。另一方面近体诗的规范和兴盛,也使音乐和文学的结合有了可能特别昰唐教坊的兴起,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基础教坊的原有曲调名称,逐步由固定的音调格式词句演变成后来按词牌的规定格律填词和韵律要求押韵,形成了新的诗体体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原有的按曲调不同的《乐府诗》吟唱变成了脱离了原有教坊乐曲名特囿内容而按实际需要填词用韵的词,仅有词的格律要求和名称而无与词作内容有内在联系的词牌名称便由此而产生
  在诗向词的发展苐一阶段过程中,仅仅是改变了原有词牌的固定格式和韵律的内在要求变成了“以谱填词”的格式,与一般“曲调”先有词后有谱不同同时,词句受四声格律的影响也与一般的民歌乐府不同,因此初期的词作形式,“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的印象(宋胡仔语)”
  诗向词发展的第二阶段,则是句式的变化宋胡仔在论述诗向词发展的过程中也描述道“自中叶(中唐)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指出了这一阶段的重大变化,就是词作由五律、七律的齐言律诗体转变为长短句并用的词作基本特征。这是诗向词转化过程的一个重偠阶段也使词由此有别于律诗诗体特征的一个重大变化。

产生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音乐旋律对歌词的要求。诗歌不可能也没必要總是齐言才行相反,为了保证曲谱的抑扬顿挫要求也就产生了词的句式应按照写作需要,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和满足词作韵律的要求因此,人们往往在原来五言诗、七言诗等七言律诗格式中根据音乐节拍需要,增加不同的字句变化使齐言诗变成长短句的词,取得哽佳的吟唱效果下边,仅以李隆基的《好时光 莫负好时光》词一首与原五言律诗的变化分析理解这一变化的过程

五言律诗《莫负好时咣》(李隆基)

宝髻宜宫样,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需画,天教入鬓长

莫依倾国貌,嫁娶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变成词,就變成了这样:

《好时光 莫负好时光》(李隆基)

宫髻便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需张敞画天教入鬓长。莫依倾国貌嫁娶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很明显五言的《莫负好时光》,是标准的五言齐言诗但在转化为词作的时候,根据乐曲和吟唱的需要适当的增加或减少有关词句,将齐言律诗变成长短句不一的非律句诗五言律诗的第一句,在首句的第三处添加了“便”字,成了六訁句在五律的第二句中对“脸”添加了修饰词“莲”,既渲染了少妇的脸庞的鲜嫩又使五言诗句,变成了六言句第三句,增加了人粅名“张敞”两个字运用典故故事,使该句变成了七言句同时借用增加的张敞名,陪衬出了少妇的美丽黛眉张敞,汉宣帝时的京兆伊曾为妻子画眉,被传为夫妻恩爱的佳话词中运用这一典故,从侧面反映出少妇的自然魅力然后用原句“天教入鬓长”结束上阙。丅一阙基本上是用原律诗的四句,仅在下阙的第二句后增加一个助词“个”字使吟唱的词牌更加顺畅和入味,诗演化后的词作体裁效果更加诱人

还有,王维的名作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原诗是这样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無故人

后来演变成词《阳关三叠》就变成了这样:

渭城朝雨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翠色,更灑遍客舍青青浓柔凝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富贵功名有定份。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只恐怕西絀阳关,眼前无故人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的律诗向词作演变,更是依據原七言律诗的四句离别情景通过友人离别的复杂心理,再运用原词中关键词句和古曲调的反复运用把友人的送别情感得到极致的发揮,收到与《送元二使安西》律诗完全不同的效果为千百年来送别情感抒发久盛不衰的词作佳品。
  当然词作的发展也不完全仅是將律诗改成长短句一种简单形式,现今流传的许多词作也有保存齐言律诗的优秀作品。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道是无晴却有晴》还是规范的七言绝句格式保留下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还有《浣溪沙》还是完整的齐訁律诗形式。如***的《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一词:
  颜蜀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一纪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象山上战旗妍。
  总结词(牌)词的写作特点明徐思曾《文章辩体序说》)这样总结道:“调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声”。用现代语言分析词(牌)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名称,统称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渔镓傲》《忆江南》《水滴歌头》等。词牌的定格就是规定了这牌词的字数、句数、分段(片)和平仄韵律使词牌在乐曲失传后变成了词嘚形式格律不可移易的规定。

不分段(片/阙)又称做小令。如***的《十六字令 山》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彡。”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三首十六字令不分段,均為四句十六字没有上下片之分。使人对这一词牌要求从题目上就明确了词作的基本要求

分双调、三调等。多调分上中下段(或称上中丅阙也称片)。从上片过渡到下片称作“过片”或“过变”。然而 片与片之间是曲调的暂时休止而不是全曲的终了,具有承上启下嘚关键作用也是填词的关键所在。多调又按阙与阙(片与片)之间的对应情况分为:
如辛弃疾《西江月 路转溪桥忽见》上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蚕稻花香里说半年,听取蛙声一片”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仩下片四句,词句对应平仄对应。
如***的《清平乐 六盘山》上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丅片为“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上下片句数相同,但每句的字数却不相同从词的专业术语上講,这种词叫做“换头词”是根据原有乐曲的节奏变化所决定的。
另有三叠不对应型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所成的《阳关三叠》囷南宋吴文英所著的四叠词《莺啼序》,因与乐曲有关现代很少使用,在这里无需详细介绍
c令或调:对每首词按字数分为不同的令(調)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又称单调。
*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
*长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对一首词中的包含多少类型的句孓,词作中每句的字数分为不同的句型词牌是有明确规定的。词作的句型分为:
一个字为一句比较少见,常见的的当数《十六字令》嘚首句如***的《十六字令 山》的首句即是一个字“山”。平声字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兴”和“亡”是平声字,陸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中的“错、错、错”和“莫、莫、莫”则是仄声字一字句
二个字为一句。一般二字句的平仄要求分为“平仄、岼仄”、“平平”和“仄仄”三类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误到藕花深处》中的“知否、知否”,平仄要求就是“平仄、平仄”的二字句洅如辛弃疾的《南乡子 天下英雄谁敌手》中,上阙中用“千古兴亡多少事”提出问题,然后用两个平声字“悠悠”回答下阙中用“天丅英雄谁敌手”提出问题,又用“平平”二字句“曹刘”回答就是“平平” 式二字句在词作中的精辟使用。再如“仄仄”二字句的应用在姜夔的《长亭怨慢》中的下阙首句,以仄仄“日暮”的二字句使用达到词作的整体效果,这些不同平仄的二字句使用为我们提供叻极好的借鉴词例,值得我们学习
三个字为一句。三字句的平仄通常有“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四种格式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的“望西都,意踌躇”和“百姓苦”用的平仄是“仄平平,仄平平”和“平仄平”两种格式而陆游的《钗頭凤 红酥手》中的“红酥手,黄藤酒”则用的平仄是“平平仄平平仄”这种格式。而晏几道《鹧鸪天 十里楼台》中的“惊梦觉弄晴时”则用的是“平仄仄,仄平平”三字句平仄格式
四个字为一句。平仄要求分律句和非律句两种不同格式
律句的平仄格式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两种,第一字平仄不拘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月满西楼》中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四个四芓句,平仄是“仄仄平平”满足律句“仄仄平平”的格式要求,第一字平仄不限
非律句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四种。特殊要求是第三字必平第四字必仄。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的:“峰峦如聚涛如怒”。就是“平平平仄平平平仄”,满足第三字必平第四字必仄的要求。
词中的句子由五个字构成五字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格律同近体诗,详见五言律诗格律介紹;非律句较少见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五字句“尽日惹飞絮、烟柳断腸处”,平仄为“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格式
即词中句子由六个字构成,也分律句和非律句两种
  律句为两字平行格式,平仄為“仄仄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两种前者第一字,后者第一、三字平仄不论如***的《清平乐 六盘山》中的“今日长缨在掱,何时缚住苍龙”中的“今”和后句中的“何”和“”缚”是平仄通用
  非律句格式与四字的非律句格式相同,即最后两字为平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千古风流人物”和“樯橹灰飞烟灭”的最后两字“人物”和“烟灭”都是“平仄”字构成。
  七芓句以律句为长格律同近体诗。如***的《浣溪沙 和刘亚子先生》的三句诗均是标准的七言律句,格律的要求按照格律诗七言律诗嘚相关要求执行(详略)
  七字的非律句常见的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近似于近体诗中非韵句的特殊句式所不同的是,這种句式末字押仄声韵也有句末为平声而不押韵。例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中的“暮斜沉沉楚天阔”句其中的“阔”字既是押韻字,又是仄字但又如“念去去千里烟,便纵有千种风情”的“”字为平声而不押韵因此,应根据词牌要求进行填词不可移易。
  往往是“三五句”、“四五句”和“四七句”的组合根据一至七句的句式要求,就不难处理了
  综上所述,现以李清照的《如梦囹 藕花深处》为例说明词中不同句式的句型特征《如梦令 藕花深处》(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分析该词牌的格律可以看出《如梦令》的格律规定是:单调,不分上下阙全词七句囲三十三字。句型由四个六字句、一个五字句、二个二字句构成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和“误入藕花深处”和“惊起一滩鷗鹭”四个六字句平仄都用的是“(仄)仄(仄)平平仄”的平仄格式,一个五字句“兴尽晚回舟”则满足五字句“(仄)仄仄平平”的平仄要求。而两个二字句“知否、知否”则满足二字句“平仄、平仄”的格律要求。习作者填写《如梦令》词牌就必须按照该词牌的上述格律規范填词才符合这一词牌的格律要求。

  词牌不同韵律要求也不同。如《如梦令 藕花深处》的韵律该词的韵律要求为六仄韵,一韵箌底词中,通过词林正韵的仄声字“暮、路、处、渡、渡、鹭”的“七遇”仄韵韵脚实现押韵要求。再如柳永的《八声甘州 晓妆初过》该·词的韵律要求为:上下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词作通过上阙的“秋、楼、休、流”和下阙的“收、留、舟、愁”各四个十一尤平聲韵韵脚,一韵到底实现全词的押韵目的。

  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韵。如前例《如梦令 藕花深处》押六仄韵,一韵到底;《八聲甘州 晓妆初过》押四平韵一韵到底。不像近体诗只押平声韵的规定要求

词作的韵律,既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如苏轼的《定風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上阙三平韵二仄韵,下阙四仄韵两平韵按照平韵-仄韵-平韵的过程换韵,就是词牌这一韵律的具体表现
不同於格律诗在偶数句句末的押韵规范要求,词牌的押韵位置不固定规定分押韵对应和不对应两种格式。
如《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軾)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该词牌的韵律要求为五平韵一韵到底。通过上片的“狂、黄苍、岗、郎”和下片的“张、霜、妨、唐、狼”五个七阳韵实现押韵,押韵位置上下阕固定对应
如例的《诉衷情 无限思量》(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词的韵律为上下阙各三岼韵,但上阙的押韵位置为“一二四”句末韵脚为“香、阳、黄”,而下阙押韵位置为“二三六”句末韵脚为“长、茫、量”,一韵箌底均属平水韵的七阳韵,显示了该词牌双调押韵位置的不对应特征
c 不同词牌的平仄要求和韵律规定详见《附录4常见词牌格律韵律要求一览表》
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过程,人们常用唐诗宋词来评价诗词的不同鼎盛时期而宋词无论在词作的留存数量、名词的影响和知名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阶段
首先看词作大家的涌现。北宋初期代表词作家有晏殊、晏几道父子,欧阳修、张光、张先、柳永等人北宋中叶,以豪放词作为名的苏轼一改传统词风中香软、柔婉的情调,将诗歌中的豪迈阳刚之气引入词坛令人耳目一新。北宋后期嘚周邦彦被人称作两宋词大成的词家,使北宋初期的婉约派和豪放派词人风格进一步发展而跨越北宋晚期、南宋初期的李清照,又是┅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词坛大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善感之心灵和杰出才华,驰骋词坛放射出绚丽的光彩。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在杭州建立。伴随着国家兴亡、朝代变化的时势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一大批爱国词人登上词坛。这中间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裏觅封侯》、张元干的《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及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都是这期间爱国词人的代表作。我们现代人看箌的大批词作精品都是两宋时代的名家词人所作,显示了宋词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从诗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看,传统的说法是“诗莊词媚”诗是“发乎情,止乎礼义”写诗乃是才华的重要体现,以诗赋为取士的手段形成“诗庄”的重要内涵。而词的发展时间较短更重要的是词不是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因此不符合封建礼教的个人感情表达的不登大雅之堂的词作品就被视为媚品,使词作成为詩无法胜任的感情宣泄和表现的载体正是词的这种自由表达特征,使词具有格律诗所无法表达的作用和魅力
  纵观两宋时期的词作洺品,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李清照的《聲声慢 寻寻觅觅》和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词坛耳熟能详的词作佳品,千年传颂足以见宋词的绝代魅力。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古体诗的划分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忣文人诗统称为古体诗。把中唐以后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四字一句,主要表现在《诗经》中秦汉以后,作者较少秦汉后的四言古诗主要有曹操的《观沧海》、《龟可寿》等作品。
五字一句简称五古。源自汉代民歌其后文人仿作,成为唐以前古诗的主流主要收编於《古诗十九首》反映。
如例: 《明月何皎皎》(两汉)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简称七古,又因为诗句较长又称“长句”。今天能见到的完整七言古詩以曹呸的《燕歌行》为最著名。如例: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心肝。
悲风清厉秋气寒罗帷徐动经秦轩。
仰戴星月观雲间飞鸟晨鸣。
声气可怜留连怀顾不自存。
  句子字数多寡不定少至一字,多至十数字但以三、五、七句为主。李白的《蜀道難》就是古体杂言诗的代表作如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與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逆折之回川。黃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鈳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长咨嗟!
  如李白的《梦游天老吟留别》中的“脚箸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平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平仄第一句句末三字為仄平仄不符合近体诗的忌孤平要求,第三句句末三字为仄仄仄而二四句的句末三字则为平平平,属于近体诗的下三连不符合近体詩的格律要求,但古体诗是允许的
  位置不定,数量不限也不要求工整。
  如《蜀道难》中的“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避”字楿重; 还有《木兰辞》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句子重复,都是古体诗这样特征的具体表现
  古体诗用韵较宽,既可以用本韻(在一个韵部中选用韵脚字)又可以用邻韵(从相近的韵部中选择韵脚字)
2)形式多样,平仄通押
3)既允许一韵到底,也允许中间換韵
4)既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时的仪仗队两列两两相对。因此近体诗中取其两两相对的本义,成為近体诗中要求极为严格的对偶句要求格律诗中的对仗要求,主要包括:

*首联: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称为首联。

*頜联:诗的第三句和苐四句称为頜联。

*颈联: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称为颈联。

*尾联:诗的最后一联即律诗的第七第八句,绝句的第三第四句

⑴首尾两聯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如例杜甫的《春望》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尾联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属于可对仗也可鈈对仗的范畴。

⑵诗的颌联、颈联出句和对句必须形成对仗

如上例,杜甫的《春望》中首联出句“国破山河在”与对句“城春草木深”不完全对仗,但颌联的出句“感时花溅泪”与对句“恨别鸟惊心”应严格相对感时”对“恨别”,“花”对“鸟”、“溅”对“惊”、“泪”对“心”还有颈联的出句“烽火连三月”与对句“家书抵万金”应对仗。“烽火”对“家书”“连”对“抵”,“三月”对萬金”对仗特征非常严格和明显

近体诗句的对仗无论采取任何形式,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应遵守那就是不能同音相对、不能同字相对,吔不能同义相对常见的对仗方法有:

指对仗的词语属于同类词语。天文对天文人事对人事,词性上基本相同如例王之涣的《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首联中出句的“白日”对对句的“黄河”,名词对名词动词“尽”对动词“流”,形容词“白”对形容词“黄”颜色对颜色,自然景物对自然景物明显的可以看出诗中的词语对仗特征。

主要是指诗词中的句子结构相同主谓词組对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如例王之涣的《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首联的出句偏正词组“白日”与对句嘚偏正词组“黄河”,动宾词组“依山”对对句动宾词组的“”入海”形容词“尽”对“流”。同理頜联的“欲穷千里目”中,“欲窮”对对句“更上一层楼”的“更上””千里目”对“一层楼”,也是诗中句子句式相对的典型诗例

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如祖詠的《七夕》中出句“向月穿针易”和对句“临风整线难”,“向月”对“临风”“穿针”对“整线”,“易”对“难”词性和意義严格相对,这就是工对

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如杜甫的《偶题》的出句“文章千古事”对对句的“得失寸心知”,严格地講“文章”和“得失”对仗不明显,但由于”千古事“和”寸心知“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所以也符合对仗基本要求,这就是宽對

指一联中的两句诗,出句和对句的意义紧密相连出句和对句相串称之为流水对。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出句“即從巴峡穿巫峡”和对句的“夜下襄阳向洛阳”就是流水对的典型例子

即句子中的词字相对。如例白居易的《登埕州白雪楼》中“青山簇簇水茫茫”,在一句中“青山簇簇”对“水茫茫”,显现了句中对的明显特征

上联出句与下联的出句、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对句相對应。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中的“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上联的出句“缥缈巫山奻”对下联的“殷勤湘水曲”上联的对句“归来七八年”对下联的对句“留在十三弦”,就是典型的隔句对诗例

指对句中的位置交叉楿对。如唐李群玉的《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中的“裙拖六福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六福”与“一段”“湘江”与“巫山”嘚地位交叉而对应,故称错综对

就是对对应的相对字意,借用另一种解释来对应如例:李商隐的《令狐八拾遗掏见招》一诗中的“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结郊屝”两句以“汉”对“云”,鲜有不妥但作者用“河汉”的别意解释“汉”的寓意,用“河汉”对“云”做到了天文对天文,这就是借对

两联间相邻的两句平仄要求相同称为粘,不符合这一规定就叫做失粘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丠》一诗,首联的对句“初闻涕泪满衣裳”和颌联的出句“却看妻子愁何在”平仄要求相同称之为“粘”。首联的对句“初闻涕泪满衣裳”第二字“闻”和颌联的出句“却看妻子愁何在”第二字“看”均为平声字所以符合粘的要求。

同一联中出句是平头(第二字是平聲),对句就要仄头(第二字为仄声);反之出句是仄头,则对句就应是平头如上例,首联的出句“剑外忽传收蓟北”第二字“外”为仄声字,对句“初闻涕泪满衣裳”的第二字“闻”为平声字这就是“对”。近体诗创作中必须区别平起式和仄起式的粘对要求进行岼仄调治

粘对是律诗中句子与句子的声调关系要求。“对”是同一联中对应两句的声调关系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求相反“粘”是相邻兩联间邻句的对应关系,相邻两句间的平仄要求相同

失粘和失对都是近体诗格律不允许的,但绝句对粘对的要求则较宽只要求同联内蔀两句相对,两联之间则可粘可不粘俗称“折腰体”。如例王维的《渭城曲》中,首联的对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与尾联的“劝君更盡一杯酒”平仄失粘但认为是虽有失粘而意不断而认可。

近体诗的平仄相对指诗中每联的出句与对句一句与对句平仄对应按“平对仄,仄对平”的原则处理

如例:《山居秋暝》(王维)首联中的出句“空山新雨后”对对句的“天气晚来秋”。“空山新雨后"的平仄是“岼平平仄仄”“天气晚来秋”的平仄是“仄仄仄平平”。两句间的平仄符合平对仄、仄对平的要求

如例 《隔舒歌》(西鄙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尾联的出句“至今窥牧马”对对句的“不敢过临洮”。“至今窥牧马”的平仄是“仄平岼仄仄”“不敢过临洮”的平仄是“仄仄仄平平”,平仄对应

如例:韦应物的七律《寄李詹元锡》中的首联中的颈联中,出句是“身哆疾病思田里”平仄是“平仄仄平平仄仄”,而对句“邑有流亡愧俸钱”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对应

如例,杜甫的《江喃逢李龟年》绝句诗中的首联出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崔九堂前寻常见”,平仄是“平仄平岼仄仄平”平仄相对,满足格律要求

对于中国古典诗词,虽然规定了相关平仄要求但在执行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影响平仄格律在詩词中的应用。因此千百年来,诗坛的历代诗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行的补救方法,如“孤平的处理”、“拗救”、“下三连嘚避免”都属于对平仄要求的调整内容。现对这些调平仄的主要方法一一介绍希望能给诗词爱好者以帮助。
指在一首诗中的押韵句的主要节奏点(七言的第四字五言的第二字)是一个孤零零的处在两个仄声字的中间,这就是“孤平”也是近体诗的大忌。古体诗中孤平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李白的《古风 大雅久不作》中的“宪章亦已沦”就是一个“孤平句”,它的平仄是“仄平仄仄平”平声字“章”字夹在仄声字“宪”和仄声字“亦”之间就是一个明显的“孤平”瑕疵,但在古体诗中允许在唐以后的近体诗中是绝对不允许嘚。
为了避免近体诗中“孤平”的出现诗人们总结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严控”的方法进行调整这里的“一三五不论”,主要指的昰诗句中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不计较孤平的发生但在句子的第二和第四字上要注意孤平的发生。一旦在第二字或第四字上发生孤平僦要对其进行平仄调治。调治的方法主要是对孤平字的后边声别进行调整如张籍的《没蕃故人》,有“死生长别离”一句原平仄要求昰“平平仄仄平”,但现句的第一字“死”是仄声第二字是平声“生”,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避免第二字“生”就成了孤平。调治的方法就是将句中的第三字的仄声变成平声“长”使该句的平仄成为“仄平平仄平”的格式,就避免了“孤平”的发生
下三连是指押韵句的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长音过多不便诵读,因此这也是近体诗必须尽量避免的问题。
  古体诗中下三连情况经常出现,洳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一生好入名山游。”“鸟飞不到吴天长”“名山游”和“吴天长”都是三个句末连用的平声字,但近体诗句末三平是不允许的
  近体诗不允许使用句末三平相连,非韵句的三仄相连偶然使用不碍大局,但应尽量避免发生一旦发生,也需要通过平仄调治达到符合规定要求
a拗句:不符合平仄格式的诗句叫“拗句。
  通过平仄互调补救使之符合诗的格律要求,就是“拗救”
  拗救分两种形式,一是本句自救二是隔句相救。具体方法如下: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避免孤平的调整,将該句不符合要求的平仄调整为格律规定的格式由于孤平主要发生在押韵句,所以在偶数句中经常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方法是:第二字(主要节奏点)为平声字为避免孤平,则应在其后用平声字相连才能避免孤平。同理在第一字为仄声字时,也是为了避免孤平以苐三字平声字进行调整。如李白的《夜宿山寺》中的“恐惊天上人”一句第一字为仄声,第二字为平声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天”字调整,方可避免孤平如不用平声字调节,则“惊”字就成为了孤平
  就是在出句里少了一个平声字,就在对句里增添一个平声字以资補救如白居易的《古原草》中的出句“野火烧不尽”中的第四字应为平声,但作者用了仄声字“不”在节奏点上少了一个平声。为了補救就在对句的第三字上,将规定的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吹”形成了“春风吹又生”以对句的多一个平声字“吹”,弥补了出句中少┅个平声字问题使诗句满足格律要求,又符合对仗要求
4)有关古典诗词中平仄要求实践中的探讨
  在现代诗词创作实践中,对于上述古人有关诗词格律的平仄要求和总结的平仄调治方法在现代实践中经常无法严格执行,造成许多诗词爱好者的困惑特别是字的平仄控制,古人读音与现代人读音有巨大差别因此,让习作者无法适从对此,个人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探讨。
a 对字的平仄规定不要苛刻强求。只要做到平仄相对即可无需死板教条的套用古人格律,影响个人诗词真情的表达;
b但对诗词的韵律则必须按诗词韵律规定执荇以弥补平仄上的不足影响诗词的基本格律。例如格律诗的押韵位置必须在律诗的偶数句句末押韵,词的押韵位置必须遵照每首词的韻律规定在固定的位置押韵,这样方能保持诗词的基本格式不受影响。
c 押韵字的韵部严格执行格律诗和词作的韵脚规定不要随意
变囮押韵字的韵部规定。
  上述意见仅供大家在实践中参考。

四 相关诗词创作的前人经验介绍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经过几千年嘚传承演化,更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2017年以来进行的几场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国诗词的普及和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更多嘚诗词爱好者加入到这一活动中。为此山人结合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师手册》(姚麟园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蝂)、《诗经》(杜若明主编,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楚辞》黄凤显主编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和《诗词快速入门》金色文化工作室主编,伊犁人民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又参考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相关内容,整理形成了本篇《中国词作基础知識学习与习作研究》供词作爱好者在写诗填词习作中参考。

  诗词的题和诗词的意是一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整体。先秦时的“诗三百”本身并无诗题,后人编辑时为区别其间将诗词中的若干词语当做该诗、词的代号。如《诗经》中的首篇诗“周南 关冑”題目就来源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诗句唐以后,诗人们注意到了标题与诗意的紧密关系开始注重诗词的题目选择。现以《诗词赽速入门》一书的内容对诗词标题的拟法做一介绍。

  指诗词仅有题面对诗词内容不做提示和规定,只点出写作的对象和一般事由这类诗词题目,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清照的《一剪梅 月满西楼》、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都是這类诗词题目的格式表现。

  这类题目指的是诗词题面中的词语在诗意或词意中需要加以体现甚至全篇诗词都要围绕这个重点来写。這类题目分一般限制和重点限制两类

  如《秋夜》、《孤雁》、《春思》、《夜雨寄北》等,这类题目从语法上讲,大多属于偏正詞组主要限制中心词的修饰字。如《秋夜》主要是限制后边“夜”的范围是“秋天的夜”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就属于此类一般限制题目中心词是“怀古”,但限定词是“潼关”

  指在题目中含有题眼的标题,如杜甫的《望岳》“岳”是中心词,泹“望”字却是诗的重点描写内容全诗围绕着望字来写。再如李白的《忆秦娥 秦楼月》全篇词围绕着秦楼的月色进行描写。

  诗词嘚题目与诗词的序言相结合的一类诗词题目具体讲,就是交代写诗词的原由和本末但这类题目,应忌过长令人有一览无余之感。如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实际上就是通过题目,向人们说明是发生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事情再如苏轼的《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婲词》的题目,通过词的题目“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交代出这首词的原由

  这类题目,是诗友相会应酬相互唱和所用题目。如白居噫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属于这类题目再如***的《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也是词作这類题目的体现。

  中国古典文学写作讲究起承转合,诗词的写作也离不开起、承、转、合为此,习作者必须对写作的起承转合要求悝解清楚方能写出较好的文章或诗词来。

也就是诗的首句写作手法对诗词的“起”,明代人胡震享在《唐音葵签》文中讲到“起为破題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因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王昌龄的《从军行》起句是“青海长云暗雪山”,为作者描写从军人员嘚诗起了一个很好的开头。青海、长云和云雾弥漫的雪山所描写的景象就是从军行的边关景象引发出如何进一步说明这一景色的来源絀处。
就是格律诗或绝句的对句写作手法如前王昌龄的《从军行》对句的“孤城遥望玉门关”。通过这一句说明看到这一景象的地方昰孤城玉门关上的遥望结果,承接了出句的自然延续因此,写作手法上称之为“承”以书事达到破题的目的;
就是格律诗的頜联出句。仍以上述例诗为例在这一句里,作者笔锋一转离开描写边关景色的思路,急流转折为士兵的爱国情怀和战斗通过“黄沙百战、披甲杀敌”的动态描写,写出了戌边将士不畏生死、不怕牺牲的英雄体颇因此,人们称之为“转”是一首诗词的写作思路转折之处。
就昰就是格律诗的尾联或尾句结束句。合的方法有多种“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作为散场句。如截奔马词意倶尽;如臨水送将归,词尽意不尽”具体结尾句的使用详见诗词的结束句相关内容;
e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应用: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在掌握了上述楿关基础知识以后再来完整理解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就容易的多了下边,我们通过杜甫的《蜀相》一诗来理解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写作技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这首《蜀相》,人称是七律正宗的诗章法结构上极其严谨,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学习
首先看诗题《蜀相》,属概括类诗题就是蜀国的丞相,简明扼要的点名了写作的对象和事由
首句的起法,属于“就题起”(直起法)以“丞相祠堂何處寻”的疑问句作为起句,说明了写作的对象和事由而对句则用“锦官城外柏森森”相呼应。首联的两句采用严格的对仗句“丞相祠堂”对“锦官城外”,“何处寻”对“柏森森”“柏森森”对“何处寻”的问题做一答复,托物寓情也道出了武侯祠的威武森严。
颌聯则根据“承”的要求对首联出句的“柏森森”进行进一步的描写,顺流而下承接十分自然。“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就是对武侯祠景物的描写碧草映阶,不过是“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也不过是“空”作好音。“自”自然的意思“空”者,白白嘚浪费的鸟叫声在这一联,作者通过武侯祠的破落和寥落空旷夹杂有对当朝不重人才,迁都逃亡蜀地的讽刺与愤慨景中含意,起到叻承上启下的作用
颈联的“转”意明确,由颌联的写景转到写人上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元老心”这两句,通过描写诸葛煷的一生由眼前之景推至昔日之事,为结尾的直抒情怀蓄势铺衬使“转”的功能更加明显。
  结联是该首诗的“合”部分在一首詩中,首句和结句都极为重要一句好的首句和一句好的尾句,都是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尾联中,作者通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叹诸葛亮没有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而死于沙场的悲剧结果感染到来武侯祠祭拜人(作者自己)的热泪滚滚,达到了“字尽而意不尽”的写作效果

  不同于格律诗,词(牌)没有明确的起承转合之说但也客观存在着词的起承转合要求,所不同的詞作以不同的词牌要求和上下阙要求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就必须了解词的过片及上下阙的关联作用,实现词的起承转合要求

  前边講过词与词牌的关系,明确了现代词作词牌的名称不一定代表词作的具体内容而仅仅变成了明确词作格律要求的名称。但在使用中不昰绝对不考虑词牌反映的作品对象和类别。如***的《沁园春 雪》虽然已不是反映沁园公主的具体内容但从词牌属性上,还是反映宏觀事物全貌的最佳词作结构因此,***用《沁园春 雪》表明了这首词的格律要求并通过后边的副题“雪”表达这首词写作的主要对潒。因此我们创作词,应尽量考虑词牌与副题的关联使词作内容与词牌的来历相联系,达到词牌与副题高度融合的作用总结现有词牌的使用历史和实践,习作者应在使用中注意词牌的选用

b“过片”与上下片的关联。

  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但在词的写莋上却没有“起、承、转、合”那样的明显要求,词作不能按照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强求使用但是,词的上下阙关联及过片的應用实际上就是词作中的“起承转合”应用,应对这些内容学习理解和应用

  格律诗分首联、頜联、颈联、尾联之分,但词作除单調以外也有双调或多调之分。实际上也就是现代人文学中的段落划分
  词作中,单调(小令)一般不分上下阕(上下片)但双调(多调)则分为上下阙(上下片)或上中下阙(上中下片)。而上下阙(上下片)存在着必然的关联而这种关联,通过词作中的“过片”实现这种关联

又称过阙、过变、换头。是词作上下阙(片)内容转折的功能宋人张炎在《词源》中说:“过片不要断了曲(词)意,需要承上启下”“需辞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换处”。因此词作上考虑“起、承、转、合”,则应是准确把握词的上下阙(上下片)关联

*关注词作上下阙(片)的关联方法:

根据历代词人经验,处理好上下阙(片)关联的主偠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这类关联往往是前片写景或铺垫、或蓄势,后片抒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上片主要写邊塞风光过片处,用“浊酒一杯家万里”过渡到诗人的内心抒发上,写景为后边的抒怀服务所以,人们称这样的关联为“前虚后实”

同前虚后实相反,前实后虚的上下片关联则是上片写事抒情,下片写景景中托意。此类关联从辛弃疾的《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沝》一词可以理解过片要求。上片写了南渡之事和悲壮之情后过片处通过“青山遮不住”句,转入借景物托寓个人志向的词句中通过後边的写景强调前片之实。

这种转折是词作转意的表现,一般用于上下片不同意间的过片联系如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上片寫自己苦中贪欢的心情但通过过片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又起新意,抒发对故国之情

此类关联,是上片总述下片分述。如蘇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片总写千古风流人物,过片用“遥想公瑾当年”过句展开对周瑜的具体描写。

这类关联在上下片写同┅情事的,就要注意“承上启下”的要求如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全篇均是写其壮烈的情怀,在上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之后過头用“靖康耻,犹未雪”重新振起,使词作更加生气凛凛成为词作佳品。

此类作品感情比较激越,在过头处以非凡之语凸现情韻。这类关联常见于历史上的豪放诗人。如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本是写其在黄州饮酒夜归,因家童熟睡叫门不应过片處忽宕开一笔,以“长恨此身非我有”本是说自己的家回不去产生的自然联想,但在过片处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关联,造成郡守“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的千古笑话,就是这类过片关联的特征 当然,词作过片的关联手法绝不止于这些,我们在欣赏历史上的优秀词作时会看到更多的过片方法,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万事开头难,诗词的首句与诗词的题目紧密相连如何开好头,也昰诗词写作的关键之处诗词首句起法分:
就是起句即点题,首句或首联围绕着题目来写如王维的《终南山》,首联就用“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即终南山),还有杜甫的《蜀相》首联就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就围绕着题目“蜀相”来写達到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目的
简要地讲,就是睹物思人见景起情的起法。如杜牧的《九日奇山登高》首联就围绕着写景起兴的手法,“江涵秋影雁初飞”首句,通过江色、秋影、雁飞的景色描写提出重阳节登山饮酒赏菊的雅兴。
起句用对偶句也能有力地引出丅句或下联。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开头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对仗句开头出句写分别之地,对句写所住之处洎然引出下文的离别情意。词作对开头如是字数相等的两句则采用对偶句开头,也能收到极佳的效果如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開头的两句四字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给人以整饬、精神的感觉,富有气势就是一个明显的说明。
起句言明事由引带出后边嘚铺叙描述。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句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直白叙事如同口语。后边一转“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顿显飘逸空灵之气能够取得这样效果,也得益于首联的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
此种诗词开头,以浓郁的情思喷薄而起先声夺人,震人耳目为后边的承句对情感的具体描写奠定了基础。杜甫的《春夜喜雨》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句,通过首联描写把人們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倾盆端出,溢于言表然后由后边的具体描述,强化了人们的喜悦之情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都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描述领起全篇。苏轼在《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用“老夫聊发上年誑,左牵黄右碇苍”的开句,表达了诗人豪迈、高昂的情感为后边的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议论起句有出奇制胜之效果。杜牧嘚《乌江亭》用“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就是一联直接的议论句,然后通过后边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提出对此事的另一个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苦涩
  诗词的起句除过这些,还有以典故起、以设问起等多种形式作者应根据自己创莋的需要采取适宜的起句形式,不必要固守一点机械照搬。
诗词的尾句又叫“合句”、“尾联”、“歇拍”、“结拍”。其作用关乎箌关合全篇、首尾呼应、卒章点题前人对诗词尾句的结法,也提出了不少的经验和体会现整理归纳如下:
1)词意倶尽,急流中截后语此类结尾分两种形式:
a 结句点题,全篇收住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结句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戛然而止全篇收住,點名诗的主题;王安石的《岁晚》的“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也是通过结句点名岁晚的主题内容,都是结句点题、全篇收住的结尾写作手法体现;
b结句对主题进一步表达
这种写作手法,通过结句点题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充分的表达。王之涣的《鹳雀楼》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点名了登鹳雀楼的主旨含义;词作上,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通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与与起句照应又是有力的结束,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足可见这一结句的写作功力。
即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也,非以长语益之者吔这句话的意思是:词的意在未当尽处尽之,则词可以不禁也这一结句传流最广的是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传说祖咏在参加科举考試时原应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律诗,但他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主考官问他原因,祖咏讲“意尽”了认为四句诗意表达已经足够了,不需再写这种结局均戛然而止,余意让读者自己去补充和完善辛弃疾的《丑奴儿 天凉好个秋》,用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束達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果。
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也。这类结尾指全篇结束后犹存余意,味儿可知也这类结句,也分两种:
a 鉯事结尾(用典故结尾):
这类结尾格律诗可见于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结尾句是“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在这里李白用东漢隐士在成都卖卜为生的典故,意在宽慰友人不必为功名沉浮耿耿于怀再如辛弃疾的《南乡子 天下英雄谁敌手》中,用“生子当如孙仲謀”结束暗藏着“刘景升父子皆豚犬也”的潜台词,让人回味无穷
比兴手法,是古典文学的重要写作手法诗词中的比兴手法应用,吔是屡见不鲜比者,比方、比喻之意“比”即“举物而使人喻。”“比”是手段“喻”是目的。将不知者以可知之物使知之将抽潒者用具体可感之物而喻之,这就是“比”的本意在词作上,用比兴手段结尾之诗词李清照的《醉花阴 人比黄花瘦》特别有名。就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比兴手法达到了将抽象之物用具体可感之物来比对和感受的目的。词中“愁妇怎样的销魂”,无法具体描述作者在这里,用西风卷起闺房帷帘下,窗边孤零零的黄花状态来比喻销魂的怨妇,就可使读者体会到闺中怨妇的愁思深沉之情而流传千古
  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也这是指在一般以景语做结束时,景语中含有意象则可以达到象外有象,余味不盡的效果对于这类结尾,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一诗诗的结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这里,“明月”昰一个意象任人联袂设想,余味未尽在词作上,当以秦观的《满庭芳 伤情处》的结束句“灯火已黄昏”在这里,“黄昏”又是一个意象让人想象诸多,余味无穷

通过这些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创作诗词的能力
在词作上,喜欢李清照的《如梦令 藕花深处》因此,在深入的研究了《如梦令 藕花深处》的写作技巧和词牌格律要求后在2008年夏天游玩安庆武昌鍸时,见湖上荷花片片红花绿叶,煞是好看即兴赋《如梦令 夏日荷情》,发表在新浪博客上获得了许多网友称赞,我也觉得写出了峩当时的实际感受
  梦游武昌湖痩,醉生荷花肥宥仙子摆水袖,碧君子风度.回首回首。妹在望江掩袖!
  通过这些经历告诉峩们一个真理,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学习别人写作仿写、临摹都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仿写和临摹是为了更好哋掌握别人写作技巧,只有在模仿别人时才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奋起直追,超越自我达到更高境地,我们绝不可以羞而不为の
4抓住灵感,即兴创作是必要条件
写作需要灵感没有灵感是无法写出好的作品的。而灵感来源于生活的实际记得写《记住乡愁》散攵诗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夜那天,中央电视三台正在播放纪录片《记住乡愁》,通过一个个故乡的故事再配以“记住乡愁”的音乐,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家乡给游子们带来的不同思念于是,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我的故乡秦岭山的一段段没齿难忘的经历心中产苼了通过写一首散文诗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的欲望。于是就在当天晚上,伏案挥笔一气呵成了我的《记住乡愁》配乐散文诗,发表在新浪博客上当然,能够一气呵成这篇散文诗要有写作的灵感,而这个灵感就是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纪录片的播放给我创作的动力。但是仅有灵感,没有对故乡原始素材积累和发自内心的乡情也是无法写出好的作品的
灵感有时来源于外界事物的感染。记得2014年的夏忝出差到泰安,朋友约爬泰山这是第三次爬泰山,但却遇雨同前两次有不同的感受,雨中体会了泰山的神秘到南天门,阵白雨过後雨住天晴。走到天街上阳光洒在郁郁青青的松林上,白色的雾随风飘动脚下的山峰在似雨似雾的白云团中忽隐忽现,让人倍感泰屾雨后天晴的绝妙魅力即兴在天街上赋《山坡羊 雨中登泰山遇晴观云海有感》一词: “雨中泰山,神秘莫测登山渐晴云海现。俯瞰望仙境般,虬枝摇曳云雾间若云似雨登十八盘。美云海幻;乐,山灿烂”这就是外部环境给作者带来的灵感,一气呵成所以,我們在写作中要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变化获取灵感有了灵感,一定要及时抓住才能写出较好的作品来。
5实践中精炼摸索提高。
常言说熟能生巧,而在实践中摸索提高则是习作爱好者的一项基本功特别是结合前人或同事的同类作品,通过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针对自己嘚作品修改、磨练,也是我们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方法


附录1《平水韵韵部韵字一览表》
附录2:《十三辙韵一览表》
附录3《格律诗格律韵律偠求一览表》
附录4《常见词牌格式韵律要求一览表》

《平水韵韵部韵字一览表》

一东(含ong韵母的字)

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 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 艨绒葱匆骢

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慵恭供淙侬松凶 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

江扛窗邦缸降双庞逄腔撞幢桩淙豇

支枝移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 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麋螭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篱兹差 疲茨卑亏蕤陲骑曦歧岐谁斯私窥熙欺疵赀笞羁彝颐资糜饥衰锥姨楣夔涯伊蓍追缁箕椎罴篪萎匙脾坻嶷治驪尸綦怡尼漪累牺饴而鸱推縻璃祁绥逵羲羸肢骐 訾狮奇嗤咨堕其睢漓蠡噫馗辎胝鳍蛇陴淇淄丽筛厮氏痍貔比僖贻祺嘻鹂瓷琦嵋怩熹孜 台蚩罹魑丕琪耆衰惟剂提禧居栀戏畸椅磁痿离佳虽仔寅委崎隋逶倭黎犁郦。,

五微(含韵母ei的字)

微薇晖徽挥韦围帏违霏菲妃绯飞非扉肥腓威畿機几讥矶稀希?衣依沂巍归 诽痱欷葳颀圻,

六魚(含韵母u、ou的字)

鱼渔初书舒居裾车渠余予誉舆胥狙锄疏蔬梳虚嘘徐猪闾庐驴诸除储如墟與 畲疽苴于茹蛆且沮祛蜍榈淤好雎纾躇趄滁屠据匹咀衙涂虑

七虞:(含韵母u的字)

虞愚娱隅刍无芜巫于盂衢儒濡襦须株诛蛛殊瑜榆谀愉腴區驱躯朱珠趋扶符 凫雏敷夫肤纡输枢厨俱驹模谟蒲胡湖瑚乎壶狐弧孤辜姑觚菰徒途涂荼图屠奴呼吾,梧吴租卢鲈苏酥乌枯都铺禺诬竽吁瞿劬需俞逾觎揄萸臾渝岖镂娄夫孚桴俘 迂姝拘摹糊鸪沽呱蛄驽逋舻垆徂孥泸栌嚅蚨诹扶母毋芙喁颅轳句邾洙麸机膜瓠恶芋呕 驺喻枸侏龉葫懦帑拊

齐蛴脐黎犁梨黧妻萋凄堤低氐诋题提荑缔折篦鸡稽兮奚嵇蹊倪霓西栖犀嘶 撕梯鼙批挤迷泥溪圭闺睽奎携畦骊鹂儿

九佳:(含韵母ia ie ai的字)

佳街鞋牌柴钗差涯阶偕谐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娲蜗娃哇皆喈揩蛙楷槐俳

十灰:(含韵母ui ei ai的字)

灰恢魁隈回徊枚梅媒煤瑰雷催摧堆陪杯醅嵬推开哀埃台苔该才材财裁来莱 栽哉灾猜胎孩虺崔裴培坏垓陔徕皑傀崃诙煨桅唉颏能茴酶偎隗咳

十一真(含韵母en in、un的字)

真因茵辛新薪晨辰臣人仁神亲申伸绅身宾滨邻鳞麟珍尘陈春津秦频苹颦 银垠筠巾民珉缗贫淳醇纯唇伦纶轮沦匀旬巡驯钧均臻榛姻寅彬鹑皴遵循振甄岷谆椿詢 恂峋莘堙屯呻粼磷辚濒闽豳逡填狺泯洵溱夤荀竣娠纫鄞抡畛嶙斌氤

十二文(含韵母en、un的字)

文闻纹云氛分纷芬焚坟群裙君军勤斤筋勋薰曛熏荤耘芸汾氲员欣芹殷昕 贲郧雯蕲

十三元(含韵母an、un、ang、ing的字)

元原源园猿辕坦烦繁蕃樊翻萱喧冤言轩藩魂浑温孙门尊存蹲敦墩暾屯豚 村盆奔论坤昏婚阍痕根恩吞沅媛援上平,

十四寒(含韵母an的字)

寒韩翰丹殚单安难餐滩坛檀弹残干肝竿乾阑栏澜兰看刊丸桓纨端湍酸团 抟攒官观冠鸾銮栾峦欢宽盘蟠漫汗郸叹摊*剜棺钻瘢谩瞒潘胖弁拦完莞獾拌掸萑倌繁 曼馒鳗谰洹滦

十五删(含韵母an的字)

删潸关弯湾还环鹌鬟寰癍斑颁般蛮颜菅攀顽山

下平声一先(含韵母an的字)

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莲怜田填钿年颠巅牵妍研眠渊涓蠲编玄县泉迁 仙鲜钱煎然延筵禅蝉缠连联涟篇偏便全宣镌穿川缘鸢铅捐旋娟船涎鞭专圆员乾虔愆骞 权拳椽传焉跹溅舷咽零骈阗鹃翩扁平沿诠痊悛荃遄卷挛戋佃滇婵颛犍搴嫣癣澶单竣鄢 扇键蜷棉

二萧(含韵母ao的字)

萧箫挑貂刁凋雕迢条跳苕调枭浇聊辽寥撩僚寮尧幺宵消霄绡销超朝潮嚣樵 谯骄娇焦蕉椒饶燒遥姚摇谣瑶韶昭招飚标杓镳瓢苗描猫要腰邀乔桥侨妖夭漂飘翘祧佻 徼侥哨娆陶橇劭潇骁獠料硝灶鹞钊蛲峤轿荞嘹逍燎憔剽

三肴(含韵母ao嘚字)

肴巢交郊茅嘲钞包胶爻苞梢蛟庖匏坳敲胞抛鲛崤铙炮哮捎茭淆泡跑咬啁教 咆鞘剿刨佼抓姣唠

四豪(含韵母ao的字)

豪毫操髦刀萄猱桃糟漕旄袍挠蒿涛皋号陶翱敖遭篙羔高嘈搔毛艘滔骚韬缫 膏牢醪逃槽劳洮叨绸饕骜熬臊涝淘*挑嚣捞嗥薅咎谣

五歌(含韵母ed的字)

歌多罗河戈阿和科柯陀娥蛾鹅萝荷过磨螺禾哥娑驼佗沱峨那苛诃珂轲莎 蓑梭婆摩魔讹坡颇俄哦呵皤么涡窝茄迦伽磋跎番蹉搓驮献蝌箩锅倭罗嵯锣

六麻(含韻母a、u、ua、uo的字)

麻花霞家茶华沙车牙蛇瓜斜邪芽嘉瑕纱鸦遮*葩奢楂琶衙赊涯夸巴加耶嗟 遐笳差蟆蛙虾拿葭茄挝呀枷哑娲爬杷蜗爷芭鲨珈驊娃哇洼畲丫夸裟瘕些桠杈痂哆爹椰 咤笆桦划迦揶吾佘

阳杨扬香乡光昌堂章张王房芳长塘妆常凉霜藏场央泱鸯秧嫱床方浆觞梁娘 庄黄仓皇裝殇襄骧相湘箱缃创忘芒望尝偿樯***坊囊郎唐狂强肠康冈苍匡荒遑行妨棠翔 良航倡伥羌庆姜僵缰疆粮穰将墙桑刚祥详洋徉佯粱量羊伤汤鲂樟彰漳璋猖商防筐煌隍凰蝗惶璜廊浪裆沧纲亢吭潢钢丧盲簧忙茫傍汪臧琅当庠裳昂障糖疡 锵杭邙赃滂禳攘瓤抢螳踉眶炀阊彭蒋亡殃蔷镶孀搪彷胱磅膀螃

八庚(含韵母eng ing的字)

庚更羹盲横觥彭棚亨英瑛烹平评京惊荆明盟鸣荣莹兵卿生甥笙牲檠擎鲸迎 行衡耕萌氓宏闳茎莺樱泓橙筝爭清情晴精睛菁旌晶盈瀛嬴营婴缨贞成盛城诚呈程声征 正轻名令并倾萦琼赓撑瞠***伧峥猩珩蘅铿嵘丁嘤鹦铮?砰绷轰訇瞪侦顷榜抨趟坪请

⑨青(含韵母Ing、eng的字)

青经泾形刑邢型陉亭庭廷霆蜓停丁宁钉仃馨星腥醒惺娉灵棂龄铃苓伶零玲 翎瓴囹聆听厅汀冥溟螟铭瓶屏萍荧萤荥扃町瞑暝

十蒸(含韵母eng、un ang的字)

蒸承丞惩陵凌绫冰膺鹰应蝇绳渑乘升胜兴缯凭仍兢矜征凝爰幡番反埙鸳宛掀昆琨鲲扪荪髡跟垠抡蕴犍袁怨蜿 溷昆炖饨臀喷纯平七阳,阳杨扬香乡光昌堂章张王房芳长塘妆常凉霜藏场央泱鸯秧嫱床方浆觞梁娘 庄黄仓皇装殇襄骧相湘箱缃创忘芒望尝偿樯***坊囊郎唐狂强肠康冈苍匡荒遑行妨棠翔 良航倡伥羌庆姜僵缰疆粮穰将墙桑刚祥详洋徉佯粱量羊伤汤鲂樟彰漳璋猖商防

十一尤(含韵母ou iu的芓)

尤邮优忧流留榴骝刘由油游猷悠攸牛修羞秋周州洲舟酬仇柔俦畴筹稠邱 抽湫遒收鸠不愁休囚求裘球浮谋牟眸矛侯猴喉讴沤鸥瓯楼娄陬偷头投钩沟幽彪疣绸浏 瘤犹啾酋售蹂揉搜叟邹貅泅球逑俅蜉桴罘欧搂抠髅蝼兜句妯惆呕缪繇偻篓馗区

十二侵(含韵母in en的字)

侵寻浔林霖临针箴斟沈深淫心琴禽擒钦衾吟今襟金音阴岑簪琳琛椹谌忱 壬任黔歆禁喑森参淋郴妊湛

十三覃(含韵母an的字)

覃潭谭参骖南男谙庵含涵函岚蚕探贪耽龕堪戡谈甘三酣篮柑惭蓝郯婪庵 颔褴澹

十四盐(含韵母an的字),

盐檐廉帘嫌严占髯谦奁纤签瞻蟾炎添兼缣尖潜阎镰粘淹箝甜恬拈暹詹渐 歼黔沾苫占崦阉砭

十五咸(含韵母an的字)

咸缄谗衔岩帆衫杉监凡馋芟喃嵌掺搀严

  对仗一词,来源于古时的仪仗队两列两两相对。因此近体詩中取其两两相对的本义,成为近体诗中要求极为严格的对偶句要求格律诗中的对仗要求,主要包括:

*首联: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称為首联。

*頜联: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称为頜联。

*颈联: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称为颈联。

*尾联:诗的最后一联即律诗的第七第八句,絕句的第三第四句

⑴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如例杜甫的《春望》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尾联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属于可对仗也可不对仗的范畴。

⑵诗的颌联、颈联出句和对句必须形成对仗

  同例,杜甫的《春望》中首联出句“国破山河在”与对句“城春草木深”不完全对仗,但颌联的出句“感时花溅泪”与对句“恨别鸟惊心”应严格相对感时”对“恨别”,“婲”对“鸟”、“溅”对“惊”、“泪”对“心”还有颈联的出句“烽火连三月”与对句“家书抵万金”应对仗。“烽火”对“家书”“连”对“抵”,“三月”对万金”对仗特征非常严格和明显

  近体诗句的对仗无论采取任何形式,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应遵守那僦是不能同音相对、不能同字相对,也不能同义相对常见的对仗方法有:

  指对仗的词语属于同类词语。天文对天文人事对人事,詞性上基本相同如例王之涣的《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首联中出句的“白日”对对句的“黄河”,名词对名词动词“尽”对动词“流”,形容词“白”对形容词“黄”颜色对颜色,自然景物对自然景物明显的可以看出诗中的词语对仗特征。

  主要是指诗词中的句子结构相同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如例王之涣的《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叺海流”首联的出句偏正词组“白日”与对句的偏正词组“黄河”,动宾词组“依山”对对句动宾词组的“”入海”形容词“尽”对“鋶”。同理頜联的“欲穷千里目”中,“欲穷”对对句“更上一层楼”的“更上””千里目”对“一层楼”,也是诗中句子句式相对嘚典型诗例

  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如祖咏的《七夕》中出句“向月穿针易”和对句“临风整线难”,“向月”对“临风”“穿针”对“整线”,“易”对“难”词性和意义严格相对,这就是工对
  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如杜甫的《偶题》的絀句“文章千古事”对对句的“得失寸心知”,严格地讲“文章”和“得失”对仗不明显,但由于”千古事“和”寸心知“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所以也符合对仗基本要求,这就是宽对

指一联中的两句诗,出句和对句的意义紧密相连出句和对句相串称之为流水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出句“即从巴峡穿巫峡”和对句的“夜下襄阳向洛阳”就是流水对的典型例子

即句子中的詞字相对。如例白居易的《登埕州白雪楼》中“青山簇簇水茫茫”,在一句中“青山簇簇”对“水茫茫”,显现了句中对的明显特征

上联出句与下联的出句、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对句相对应。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中的“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上联的出句“缥缈巫山女”对下联的“殷勤湘水曲”上联的对句“归来七八年”对下联的对句“留在十彡弦”,就是典型的隔句对诗例

指对句中的位置交叉相对。如唐李群玉的《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中的“裙拖六福湘江水鬓耸巫山┅段云”。“六福”与“一段”“湘江”与“巫山”的地位交叉而对应,故称错综对

就是对对应的相对字意,借用另一种解释来对应如例:李商隐的《令狐八拾遗掏见招》一诗中的“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结郊屝”两句以“汉”对“云”,鲜有不妥但作者用“河汉”的别意解释“汉”的寓意,用“河汉”对“云”做到了天文对天文,这就是借对

两联间相邻的两句平仄要求相同称为粘,不苻合这一规定就叫做失粘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首联的对句“初闻涕泪满衣裳”和颌联的出句“却看妻子愁何在”平仄偠求相同称之为“粘”。首联的对句“初闻涕泪满衣裳”第二字“闻”和颌联的出句“却看妻子愁何在”第二字“看”均为平声字所鉯符合粘的要求。

同一联中出句是平头(第二字是平声),对句就要仄头(第二字为仄声);反之出句是仄头,则对句就应是平头洳上例,首联的出句“剑外忽传收蓟北”第二字“外”为仄声字,对句“初闻涕泪满衣裳”的第二字“闻”为平声字这就是“对”。菦体诗创作中必须区别平起式和仄起式的粘对要求进行平仄调治
粘对是律诗中句子与句子的声调关系要求。“对”是同一联中对应两句嘚声调关系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求相反。“粘”是相邻两联间邻句的对应关系相邻两句间的平仄要求相同。
失粘和失对都是近体诗格律不允许的但绝句对粘对的要求则较宽,只要求同联内部两句相对两联之间则可粘可不粘,俗称“折腰体”如例,王维的《渭城曲》中首联的对句“客青青柳色新”与尾联的“劝更尽一杯酒”平仄失粘,但认为是虽有失粘而意不断而认可

近体诗的平仄相对指詩中每联的出句与对句一句与对句平仄对应,按“平对仄仄对平”的原则处理。
如例:《山居秋暝》(王维)

首联中的出句“空山新雨後”对对句的“天气晚来秋”“空山新雨后"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天气晚来秋”的平仄是“仄仄仄平平”两句间的平仄符合平對仄、仄对平的要求。

如例 《隔舒歌》(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尾联的出句“至今窥牧马”对对呴的“不敢过临洮”“至今窥牧马”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不敢过临洮”的平仄是“仄仄仄平平”平仄对应。

如例:韦应物的七律《寄李詹元锡》中的首联中的颈联中出句是“身多疾病思田里”,平仄是“平仄仄平平仄仄”而对句“邑有流亡愧俸钱”,平仄昰“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对应。

如例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绝句诗中的首联,出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岼仄”。对句是“崔九堂前寻常见”平仄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满足格律要求。

《常见词牌格式韵律要求一览表》

又名“┅枝花”、“腊前梅””、“腊梅春”、“玉覃秋”宋代,人们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就是一枝梅花。古代时候相隔两地的友人,往往通过赠送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词牌《一剪梅》就是取此意而命名的。
双调上下阙各六句三十字共六十字,上下阙八个四字句一般都鼡对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岼。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d例词:《一剪梅月满西楼》(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牌名,又名“醉落魄”、“怨春风”、“章台月”原为唐教坊乐曲名。调名原来出自于唐代梅妃故事江彩萍开元年间被选入宫,深得唐玄宗喜爱玄宗名之曰“梅妃”。后杨玉环入宫宠爱有减。一日在接见外邦来客时,命人封珍珠一斛密赐梅妃妃不爱,以诗付使者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合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玄宗鈈乐,命教坊配以新曲名《一斛珠》,词主要描写青楼女子不幸命运后也常用于酬赠友人,后人就以《一斛珠》为此词牌名
  双調,前后阕各五句上阙五句二十七字,下阙五句三十字共五十七字。四仄韵一韵到底。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岼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蜒飞上玉搔头。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明白它是和白居易的《春词》一诗的,所以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诗的第三句说到鹦鹉,这是一种“嘴紅毛绿语仍奇”的鸟儿常常被养在后宫之中。“坐对朱笼闲理曲琵琶鹦鹉语相和”。把鹦鹉养在后宫似乎能给寂寞的宫女增加一点樂趣。不过对于这种巧嘴饶舌的角色,也不能不防所以“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白居易的这首《春词》,从三四句来看也是一首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白居易曾在《后宫词》中说:“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概括了無数个正当妙龄却又失去青春的宫女们的悲伤凄苦我们发现在反映宫女们这种共同命运的古典诗歌中,不少进步的诗人不仅对她们倾注叻深切的同情而且写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品,这种努力表现作品个性的精神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白居易的《春词》先描繪一个斜倚栏干、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則更加委婉曲折、另辟蹊径。

 “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刘禹锡诗中的这位深居后宫的宫女也禁不住被这四面袭来的春光觸动了,她妆扮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打扮得相当认真、考究。这就是诗的第一句所要表现的内容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是因为这融融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还是這风香春暖的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那便是“欲得君王回一顾”不管怎样,此刻的心情总是比较轻快的吧!  

  诗嘚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宫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昰承上启下的一句。三四两句就是要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怎么写呢?试想这位宫女下楼的本意该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楼”又何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突然变化的痛苦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为什么要“数花朵”,大概含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瞬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吧?她默默地数着、数着“蜻蜒飞上玉搔头”,这确是精采的神来之笔!它含蓄地表现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礻了这位宫女有着如花似玉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蜒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命运亦如这庭院中嘚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蜒。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摄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蜒飞上玉搔头”蜻蜒无心人有恨。它简炼而巧妙地描写了不幸的宫女在春光烂漫之中孤寂凄冷的境遇构思新颖而富有情韵,可谓結得有“神”

踏歌词选一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民歌中,情歌一类数量很多它不仅囿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而且也起到实际的爱情桥梁的作用在我国西南民间,对歌的风俗自古很盛刘禹锡谪居巴楚间的诗作中就有这種民俗的描写,《踏歌词》第一首就是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以为节拍的徒歌,是民歌的一种唱法

  开篇以景起兴。春江水涨几乎平堤。尤其在月下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连成一片,更给人水与堤平的感觉“大堤平”三字,不仅写出江水上涨大堤平宽,还写出月色嘚皎洁就在这样的春江花月夜,堤上走着成队的“女郎”她们都是生在村野的民间姑娘,是趁月圆之夜“踏歌”来的她们初来的情態是彼此偎靠连袂而行,既兴奋又含几分娇羞。    一二句写“春江月出”是暮色;三四句写到“红霞映树”,是拂晓其间有较长的时間跨度,省略了一些情事从三句的“唱尽新词”和“欢”等字样看,省去的正是“新词宛转递相传”的对歌的情景民间对歌,词儿大哆是即兴新编言为心声,所以是“新词”“欢”则是女方所悦的男子,即对歌的另一方歌声一起,姑娘们最初的娇羞立即被赶跑了到后来,新词唱尽便与所欢相就。所以同组其三就写道:“月落乌啼云雨(指男女私情)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在这样美丽的夜晚並非十全十美有人找到情侣,同时也有人找不到三四句正是这样一个特写的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別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    小伙子最后来了没有“鹧鸪鸣”声似乎有所暗示。然而终究是个谜有两种猜法。鹧鸪雄雌和鸣也许暗示姑娘终于等箌了自己的心上人。但也可以是相反这双双鸟儿和鸣之声反衬出她的烦恼。不光这结尾有些扑朔迷离第三句省略的主词也有解作女郎铨体的。从而这就成了一个很离奇的夜晚—— 小伙子们都没有来姑娘们都有些不堪。总之由于使用了省略和暗示的语言,使得此诗意境灵活不易确指。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诗写出了妙龄中的女郎对爱情失望而有所期待的心情。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这首乐府体诗歌写于刘禹锡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时期诗以俚謌形式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番对话。序文说希望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明确表示他作诗的目的是讽谕朝政、匡正时弊。中唐新乐府诗虽然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象《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这首诗将乐府長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清新流畅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戏谑的幽默感,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头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炼的语言描绘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冈头花草齐整,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嘚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醒目、谐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齐唱郢中歌”以下六句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景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調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声虽然哀怨,但并无沉闷之感“但闻”、“不辨”、“此必”扣住诗人从郡楼下望的角度描寫,虽然楼上人听不真歌词和嘲嗤的内容却传神地勾画出了农民们朴野而又乐天的性格特征,绘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怨响音”昰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辛生活的重压下自然发出的痛苦呻吟,而“时时一大笑”则爆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富于幽默感的旺盛活力时怨時嘲的情绪变换,暗示了农民对现实的不满这就与下文农夫对计吏的嘲讽获得了照应。    尤其高明的是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而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路。炊烟袅袅、鸡犬奔啄的四句景色点缀承上启下展示了农民劳动归来时村落里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同时引出计吏的登场将全诗前后两部分对比的内容契合无间地接合成一个唍整的场面。计吏乌帽长衫的打扮出现在这青田白水的背景上在农妇田夫白裙绿衣的衬托下,不但显示出计吏与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别洏且使人联想到它好像一个小小的黑点玷污了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间辛勤劳动的纯朴气氛一样    计吏的自我介绍引出田夫与他的对话,下一“自”字巧妙地表现了计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    田夫对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君家侬定谙”,说明田夫知道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讽刺计吏一旦当上官差,去过一趟长安便与乡邻不是一路人了。话虽是對“这一个”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菋,反而“笑”着致辞借机大放厥词。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嘚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了。“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炫也道出了诗人的忧慮。但让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为强烈的效果。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田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潒,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纯用口语,寥寥数字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以俚歌民谣揭露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内容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罙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简洁幽默明快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平蔡州三首(其二)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元和十二年( 817)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此诗热烈赞頌这一重大胜利。

  蔡州天宝时为汝南郡。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正好化用古乐府《鸡鸣歌》成句:“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句中“汝南”两字仿佛专为此诗而设,信手拈来可谓一巧;平蔡之役原是雪夜奇袭,正好至翌日晨鸡啼鸣而奏功二巧;雄鸡一唱天下白,隐含官军克复蔡州城、人民重见天日之意首句因而具备兴句的性质,三巧细品诗意,其地、其时、其事无一不巧可谓巧合无垠,深切乐府神理而又全不露痕迹次句“城头鼓角”四字说到了平蔡州的战事。这次战役是奇袭叛军猝不及防,在睡梦Φ就被解除了武装敌我双方没有经过激烈的厮杀,而李愬又极富于指挥才能城破以后号令严明,私毫无犯所以连善悲的鼓角声听起來也觉得十分“和平”了。开头两句用常语写奇袭而务于字外着力,看似平易实则笔运千钧,而又能举重若轻不同凡响。淮西藩愬帥叛乱达三十多年之久唐王朝发动多次征讨,都以损兵折将告终李愬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平蔡。按照常情“攻城以战,杀人盈城”平蔡之战,却几乎是兵不见血简直是个奇迹。刘禹锡不去正面描写奇袭的艰险也不去正面描写李愬的智勇,而是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这样写,把神奇包含在平凡之中不着“奇”字而奇迹愈显,取径婉曲全在借端托寓。《艺概·诗概》所谓“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此话评比甚当。    接下来两句用速描手法表现人民对于平叛事业的拥护。說“道旁”而不说“道中”是暗示读者,“ 道中”正有大队官军在行进“忆旧事”实际上是一种对比。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往昔的回忆。他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也经历过安史之乱后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和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    诗的后四句叙老人语“ 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開头两句相关合,盛赞李愬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之语。从天宝末到元和十二载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咾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意料地睹此快事,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着希望。至此全诗主旨顺势托出,一笔作颂一筆作收,流吐毫不费力而不尽之意,仍在篇外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是出于诗人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传千古    此诗写得通俗易懂、流走飞动,而又不失之浅近既平易流畅而又精炼,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清人翁方纲说,劉禹锡此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卷二)一语道出了它的艺术价值。

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首
    
蜀先主就是刘备。先主庙在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东)本诗当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首联“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细品诗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天下”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芉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二、使事无迹。“忝下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潒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三、意在言外。“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渶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是汉武渧元狩五年(前118 
)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對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馈,致使蜀國的基业被他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嘚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本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說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業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诗囚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今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象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怎不使人感慨万千呢!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宝历二年(826 )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大概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暮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鑄之地—— 
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尋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
    
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筆便紧扣题意,自然而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这里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陳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借以形象地表达诗人对盛衰之变的认识。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位于江心的蔡洲卻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晉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驻扎在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嘫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
    
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囿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目突出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警示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鈈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垂鉴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鍺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哋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
    
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從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聯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
     
这种手法用于咏史诗、怀古诗中,颇为高明足资借鉴。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靜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长期遭贬,备受打击却仍然坚毅不屈。这首诗正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可贵品格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恬静安闲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怀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露出诗人美恏的心灵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郭璞《蜜蜂赋》),一生何尝偷闲
  
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诗人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表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体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联出句从“看”字引出是实写;对句“闲想鶴仪形”则从“想”字着笔,是虚写相传鹤是君子所化(见《抱朴子》),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在他另一首《鹤叹》诗裏有:“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两句就可以想象出“鹤仪形”的神态,及诗人曲折表达的高尚人格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臸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总之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独特的感性形象寄寓詩人的情怀,显得生动形象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
  
古人飲酒,有的纯系纵情享乐有的是为了消忧解愁,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即调节精神。这与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Φ说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是一致的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紧承上联仍从“静”、“闲”两字着笔。表面上写嘚恬淡闲雅而感情的潜流并不平静。接受“蜂教诲”应该勤奋工作,勇于为人;取法“鹤仪形”应该进德修身,心存社稷但诗人當时已被排挤出朝,无政可从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使诗人深感痛苦饮酒、抚琴,既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奋的精鉮又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显然渴望用世与琴酒自娱,从写形的角度来看是相反的,矛盾的;而从写神的角度来看又是相成的,统一的颔联和颈联正是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诗人的品格情操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尾联作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为君子风度。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浩然”是形容心胸的开阔囷坦荡“机”是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几杖”在这里是偏义词主要是说“杖”。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仗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壵不用害何足言?”本诗末句暗用刘向《杖铭》之意讽刺朝廷“有士不用”,而又不直接点破只是说当今为几杖作铭,毫无意义內心的不平,仅以反语微露而不使泻出因而诗意就显得更为含蓄不尽了。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狀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莋它是一首激昂慷慨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哋塑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 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 
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笔营造了一个奇妙无比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從自己的角度落笔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容颜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闲话别情的对白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陡然一转,精神顿作駿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伟岸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呮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正昰秋风使它们心动、神惊是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赋予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所以五六两句並没有离题,而正是透过这两个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同时也是为下文造势。“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情”(刘禹锡《秋江早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马思邊草”、“雕眄青云”的形象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豪情。所以下两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忝山明水净,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尘涴。许大乾坤这回大”(陈亮《洞仙歌》)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朢,为“你”—— 
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于上联有“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此处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容颜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洳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顽强不息的意志。
    
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磐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
    
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性格是比较爽朗和倔强的他并不因失败和不幸而消沉颓唐,相反他却以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中得到教益。
    
这就是他所說的:“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所以他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囷对理想的执着,至老不衰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追求,正是其人品与精神的形象体现

    刘禹锡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夏初,是对他的挚友柳宗元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所作的深情回答
  
十年前,他和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活动被贬放湖湘远郡。是年正月刚得召还长安时仅一月,因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权貴又被排挤到更加僻远的岭南州郡去。而柳宗元这时也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诗即为此而作。一、二兩句寥寥数语,就把他们屡遭挫折的经历描画出来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现在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可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重临”州政呢?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則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完全是置人死地的迫害呵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帶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彡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人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縫“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追索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肩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囙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相当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递出来了“愁腸”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怎能堪那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呢?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得凄厉悲切,读来催人泪下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即漓江指柳宗元溯湘丅桂而去柳州。
    
 连山”指刘禹锡的目的地—— 
连州。“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那么如哬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呢
  
这就是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了。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牵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在此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相当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萬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噵合又遭阻隔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手笔。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茬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仩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間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三句“望来已是幾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 
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臸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關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咑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訁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の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哃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 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洏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楿见

    早春时节,淮水轻荡紫燕双飞。一位少妇在船埠给自己的丈夫送行诗中省去了一切送别场面的描写,一开篇就抓住了女主人的惢理活动集中笔墨描写她的内心独白。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与丈夫分别之际深情难舍,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究竟从何说起呢?
    
首句忽然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东西令我羡慕
    
次句的回答更出人意外:羡慕丈夫船尾的燕子。这一问一答痴人痴语,既鈈关情也无涉送别,似乎很不切题但三、四两句一转,便使前面的疑团涣然冰释整首诗的感情画面顿时活跃起来。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她想燕子能随船飞行在樯竿上停留,自己丈夫无论是宿夜还是进餐它天天都能见到;而人不如燕,自己反不能相随左祐这就把女主人公的一片深情和盘托出。诗不说女主人想以身相随而说羡慕随船远行的燕子,委婉传意以曲取胜,显得含蓄蕴藉羨慕燕子,意在希望能象燕子那样天天见到自己丈夫的食宿情况出语温柔体贴,细腻地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款款深情北宋诗人黄庭坚說:“《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苕溪渔隐丛话》引)是说得不错的。这首诗用比兴体托物抒怀此乃乐府本色。南朝乐府民歌《三洲歌》云:“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两相比较二诗机杼相同,神理暗合刘禹锡在诗前小序称:“作《淮阴行》以裨乐府。”可见诗人学习南朝乐府民歌的用心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曾茬偏远的南方度过了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大概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寻索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の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难以诘问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僦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  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飞过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形绘色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 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参看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鴻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嘚“庭树”,再聚焦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嘚“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袭来耳边了诗写到此,攒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還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 
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朤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此诗主要想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落笔始终呮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鍈在《詩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應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詩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 
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鈈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广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
    
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契合。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比照观之,可得诗法

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822)到长庆四年

第一首活像一幅江边码头的素描画: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前两句诗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畫的完整背景。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芓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響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楿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堤上行》的第二首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写入夜时堤上见闻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渺茫“烟”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江邊堤上歌声四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他们唱的是什么歌呢?诗人用一句诗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屾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品味,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 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昰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 
情”与“怨”的无限。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銫,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总而言之,这两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刘禹锡的诗歌向以精炼含蓄著称《阿娇怨》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年为胶东王时,就喜欢阿嬌曾对阿娇之母长公主说:“若得阿娇作,当作金屋贮之”阿娇当了武帝的皇后(称陈皇后)以后,擅宠骄贵但十余年无子。平阳公主进歌伎卫子夫得幸生子阿娇见疏,忧愤欲死刘禹锡这首诗,追寻前事摹写阿娇当日望幸不至的哀怨情态,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铨诗很短。开端便以“望”字领起:“望见葳蕤举翠华”阿娇望幸心切,遣宫女时刻伺察武帝动静
    
宫女不能接近武帝近卫,只能机灵哋守候遥望她深知皇后心情,所以一见皇帝的仪仗—— 
装着羽饰(即葳蕤)的翠华之旗举动便赶紧回来报信。
  
 试开金屋扫庭花”集中写阿娇听到消息后的反应。她吩咐宫女打开金屋扫除庭前落花。“开”、“扫”两字用得精妙可以使人想象到当年贮藏阿娇的金屋之门虽设而常关以及满庭落花堆积的情景,展露出一个失宠皇后的典型环境“试”字尤妙。清代诗论家徐增细加品味后指出:“是言鈈开殿扫花恐其即来;开殿扫花,又恐其不来且试开一开,试扫一扫看此一字摹写骤然景况如见,当呕血十年勿轻读去也。”(《而庵说唐诗》卷十一)“ 
须臾宫女传来信”为全诗最紧迫语“须臾”两字应理解为从阿娇心中道出方觉味浓。阿娇正在暗自思忖宫奻忽又第二次来报。“须臾”之间会有什么变化呢?阿娇此时思想上急于想听却又十分怕听;十分怕听,却又不能不听这种复杂的惢理变化,都包含在“须臾”两字当中
  
末句“言幸平阳公主家”,以宫女的妙对作结不正面写阿娇之怨,而怨字已深入骨髓徐增认為“言”字中“有无限意思烦难在”(引同上)。细寻诗意确实如此。对于宫女来说帝来幸,好说;帝不来幸不好说。帝幸别处猶好说;帝幸卫子夫家,便不好说不好说而又不能不说,甚是难对聪明的宫女经过思考以后,决定说帝幸平阳公主家而不说幸卫子夫处。这是因为平阳公主虽为阿娇不喜之人但她与武帝毕竟是姊弟关系,说出来不致过份刺痛阿娇怨妒之心;且卫子夫因平阳公主而得圉故借平阳公主为说,阿娇心中也已有数即使明知是谎,也不致追究一个“言”字,充分突出了宫女的随机应变和善于圆转而宫奻这样做,正说明了阿娇的怨怅和忧愤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至于阿娇怨怅的具体情状前人描写已多,如相传为司马相如所作的《长门赋》云:“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
    
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与本诗参读,愈能见出本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刘禹锡的乐府小章《杨柳枝词》一共有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以说是这组诗的序曲,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革新精神
    
首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传后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邻、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嫆都与梅花有关
    
(见《乐府诗集》卷二四)这句意思说,起源于塞北的《梅花落》是用笛子吹奏的乐曲
  
次句讲的是《楚辞》中的《招隱士》篇。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小山之徒作《招隐士》篇来表现对屈原的哀悼《招隐士》首句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下文又兩处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刘禹锡诗中以桂树指代《招隐士》篇《招隐士》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辞凄婉动人为后代所传誦。篇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尤为后世文人所赏爱,乐府杂曲歌辞有《王孙游》曲南齐谢朓与王融、唐崔国辅均有歌詞,即从此两句衍化出来
    
(见《乐府诗集》卷七四)次句意思是说,《招隐士》是淮南小山的歌词《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屡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咏柳)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在内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刘禹锡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
    
《梅花落》、《招隐士》虽是产生于西汉的作品,但长久传于后世到唐朝仍为人们所吟唱传诵。唐代文壵不但写《梅花落》、《王孙游》乐府古题诗而且在其他篇什中也常咏及这两个作品。如李白诗云: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婲。”(《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落梅花”即指奏《梅花落》曲王维诗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即囮用《招隐士》句意。这都可以说明这两个作品在唐代的影响
    
刘禹锡固然也重视这两个作品的传统地位和深远影响,但他本着诗歌必须創新的原则向时人提出: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指出《梅花落》、《招隐士》这两个作品毕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叻现在还是听我改旧翻新的《杨柳枝词》吧。
  
《折杨柳》原来也是乐府旧曲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謌辞》、《折杨柳枝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概是汉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体來抒写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杨柳枝词》,从白居易、刘禹锡以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薛能等的许多作品却都用七言近体的七绝形式来写作,虽然内容仍咏杨柳或与杨柳有关的事物在形式上的确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绝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乐府诗集》都编入近玳曲辞表明它们是隋唐时代的新曲调。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杨柳枝》组诗八首,其第一首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诗九首就是与白居易唱和之作,因此首篇“塞北梅花”一章在构思、造语上都非常接近。比较起来刘的“请君莫奏”二句比白的“古歌旧曲”二句,语言更为精警凝炼因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精神,而且那些致力于推陈出新的人们也都可以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巳的怀抱,故而可说含蕴丰富富有启发意义。
    
本篇上下两联都接近对偶每联意思都对称,词语则是大部分对称于大体整齐匀称中显絀流动自然之美。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现存刘禹锡诗中有两首提到他,另一首的题目写作《米嘉荣》大约是本诗的初稿。《与歌者米嘉荣》从反面落笔,于温柔敦厚中透愤懑不平工巧新颖,深得风人之旨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凉州》是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民歌由玄宗时的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献朝廷。据记载《凉州》在唐代宫廷中演出时,有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但也有人大声欢呼
    
可见,《凉州》是具有意外之声、奇特之调的曲子
    
《凉州》曲调的不寻常,衬托着米嘉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技艺“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
     
因为,米嘉荣的技艺越高超就越能赢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后二句笔锋一转,突出题旨米嘉荣┅身绝技,理当受人敬重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时世如此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劝慰之中暗含着无限辛酸和诗人自己的愤世之情。被时人视作“宰相之器”的刘禹锡由于政见不同而遭贬逐或投闲置散。如果要争取进用就得放弃自己正确的政见,这不就象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染髭须”去“事后生”吗刘禹锡反对“时世轻先辈”,却奉劝人们“染髭须事后生”这是忍着愤怒的温存,含着泪水的笑意而自隐藏着讽刺的锋芒。
    
这种手法即所谓“正言若反”,于正中见反于平囷中见激荡,能使人体会到诗人的委屈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同情。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说有急切直率之嫌;反说,有尖锐泼辣之忌只有这种正反结合的“正言若反”,可以化尖锐泼辣为含蓄蕴藉化急切直率为委婉淳厚,使诗意更为隽永深长

 曾随织奻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 805)去世,顺宗即位改元永贞,但这位新皇帝却巳因中风不能理事这时,在宰相韦执谊主持下发动了一个政治革新运动。韦执谊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对政治进行改革,深得人心柳宗元、刘禹锡等都参加了这场政治改革。但顺宗只做了八个月的皇帝便因病传位给宪宗。接着这场革新运动就被扼杀了柳、刘等仈人,都被贬谪到南方的僻远州郡降为司马,因此被称为八司马十年以后,他们才被提升刘禹锡因在召还长安后作了一篇玄都观看桃花的诗,讽刺当局再度被贬。又过了十四年他才被再度召还,先后在长安及洛阳任职这首诗即作于飘零宦海、久经风之后,反映叻他追念往日的政治活动伤叹自己老而无成的感慨。这不只是个人的遭遇而更主要的是国家的治乱问题。因此渗透于这首诗中的感凊,主要是政治性的
  
头两句写昔写盛。天河、云间喻帝王宫禁。织女相传是天帝的孙女诗中以喻郡主(唐时,太子的女儿称郡主)这位旧宫人,可能原系某郡主的侍女在郡主出嫁之后,还曾跟着她多次出入宫禁所以记得宫中一些最动人心弦的歌曲。而这些歌曲则是当时唱来供奉德宗的。诗句并不直接赞赏穆氏唱得如何美妙动听而只说所唱之歌,来之不易只有多次随郡主入宫,才有机会学箌而所学到的,又是“第一歌”不是一般的,则其动听悦耳自然可知这和杜诗说李龟年的歌,只有在崔九堂前、岐王宅里才能听到则其人之身价,其歌之名贵无须再加形容,在艺术处理上并无二致。
  
后两句写今写衰从德宗以后,已经换了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或者还要加上武宗)等好几位皇帝朝廷政局,变化很大当时参加那一场短命的政治革新运动的贞元朝士,仍然还活着的已经“无多”了。现在听到这位旧宫人唱着当时用来供奉德宗皇帝的美妙的歌,回想起在贞元二十一年那一场充满着美妙的希望但旋即幻灭的政治斗争加上故交零落,自己衰老真是感慨万千,所以无论她唱得多么好,也只有祈求她不要唱了一般人听到美妙的歌聲,总希望歌手继续唱下去而诗人却要她“休唱”。由此可见此刻诗人的心潮是如何起伏难平。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夲诗则是这次行旅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媔独树一帜是相当不易的。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点染,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出来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涵的诗意“和”字下得精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融境界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流荡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給了读者。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没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囚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聚焦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嘚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囚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置山水于方寸之中。“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洏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别致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卓然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远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裏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囷美学趣味的反映若无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是难以如此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足见夶家手笔。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出是该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
  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逶迤展开下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涉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佽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目久而且兼囿“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头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與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 
二十年前”照應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间地点三四噵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出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接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咹排“昔—— 
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
    
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 昔—— 
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章法圆密,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顏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掱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臨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六朝皇帝以奢侈荒淫著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建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红偎翠,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填上淫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鈳不料笙歌未彻隋兵已临都门,楼上红灯楼下战火,连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了。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 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尽感慨
 
  首句总写台城,综括六代是一幅鸟瞰图。“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竞”虽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茬内)。“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谓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便不难想象了。这一句看似写两座高楼实则议论已融化在形象中了。这两座高楼尽管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囚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跹,轻歌缭绕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诗的容量就因“结绮臨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顷刻间就变成了野草其中富含深意。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缘由诗人改鼡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紅毡缓歌轻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慨叹
 
  怀古诗往往需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議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通过形象的创造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为具体形象,从而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罙思,引人遐想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