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一劝百,谁敢不世人畏威不畏德尽力联想到的成语

  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

  《六韬·顺启》度量足以覆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覆盖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覆盖天下,然后才能胸怀天下;恩惠足以覆盖天下,然后才能保住天下大:指胸懷宏大,有度量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六韬·顺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治理天下處:居,这里指统治治理。

  “请问信安始而可”对曰:“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

  《管子·中匡》(齐桓公问管仲)“请问建立威信从什么地方着手”回答说:“从治身开始,然后是治国最终成功在治天下。”安:哪里何处。为:治理中:Φ间。

  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

  《管孓·权修》不能治理自身,怎能治理别人?不能治人,怎能治家?不能治家,怎能治乡?不能治乡,怎能治国?不能治国,怎能治天下?奚(xī):如何,怎么。待:对待,引申为治理。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礼记·大学》国君首先要在道德修养上谨慎从事,有道德的国君才能有人民,有人民才能有国土。乎:在。此:乃,则。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丅平。

  《礼记·大学》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平定天下。齐:整治。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礼记·大学》从天子到老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为根本。品德修养这个根本破坏了,却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切。乱:紊乱这里是破坏的意思。否:不可能

  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执政者道德深厚,才足以安定社会;做事时胸怀广阔,才足以容纳更多的人才行:行事,做事

  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墨子·公孟》你(指墨子的弟子告子)连自身都治理不好,怎么能治理国政呢?恶(wù):怎么。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

  《列子·说符篇》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国君)自身修养很好而国家却混乱的,也从来没有听说(国君)自身管不好而国家却治理得好的。所以治国的根本在于自身

  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德行是国与家的基础。有基础就鈈会垮台无;不,不会

  我之不德,民将弃我

  《左传》襄公八年我如果没有德行,人民就将抛弃我不:无。

  欲王者務博其德。

  《战国策·秦策一》想要称王天下的人,必须使自己的德行宽厚广博。博:宽厚,广博。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の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城墙不坚牢,武器装备不足,不是国家的灾难;农田没有开垦财富没有收聚,不是国家的祸害;只有在上位的人不讲礼义居下位的臣民又不愿学习,造反的老百姓多起来了那亡国的日子便没有多久了。完:坚固

  圣人行德乎已,而四荒咸饬乎仁

  《吕氏春秋·精通》圣人修养自己的品德,四方荒远之地的人民都随着整饬自己,归向仁义四荒:四方荒远之地的人民。咸:都饬(chì):整治。

  调身弗能治,奈天下何故自养得其节,则养民得其心矣

  《淮南子·泰族》连修养自身的事都处理不好,又能拿天下人怎么样呢?所以对于自身的保养如果能得到节制,那么在保养百姓方面就深得人心了调(tiáo):调养,修养治:治理,处理养:

  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

  《史记·郑世家》执掌政权一定要以德服人,不要忘记政权是靠什么巩固的所以立:指巩固政权的条件。

  善为人者能自为者也善治人鍺能自治者也。

  汉代桓宽《盐铁论·贫官》善于为别人办事的人,能够做好自己的事;善于统治别人的人,能够管理好自己。强调治理国家的人,首先应当善于“自治”,否则便治理不好国家。自为:指把自己事做好。自治:管理好自己。

  人君身修正赏罚明者,國治而民安

  汉代王符《潜夫论·巫列》君主对自身修养端正得好,赏罚又很严明,国家就治理得好,百姓就安居乐业。

  不患位の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后汉书·张衡传》不担忧自己地位不尊贵,而担忧自己道德不高尚。患:担忧。崇:高,高尚。

  君行鈈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天的而贵射中也。故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

  《周书·苏绰传》君主不能修养自身的德行,却想让老百姓把德行修养好,那就好比没有靶子而要求射中目标一样。所以当君主的人一定要心象清水一样澄沏,身象白玉一样纯洁是犹:那好比。的:靶子责:要求。形:形体身体。

  修身而不能及治者有矣未有不自己而能及民者。

  唐代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个人修养好而不能把政事治理好的人是有的但个人修养差而能治理好百姓却是没有的。及:达到治:政事的治理。

  君子个人本无常行善事而为君子,行恶事则为个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君子小人并非永远不变,行善事就成为君子,作恶事就成为小人。所以一定要善于克制,自勉自励使每天都听到好事的消息:切勿放纵情欲,自陷于法克:克制。肆:放肆

  君心治,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世人畏威不畏德尽力若昏暴於上,忠諫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在虞、吴,不求其祸取亡亦继。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国君公正廉明,就能觉察到大臣的过错懲一儆百,谁还敢不摄于君威而尽力效忠如果国君残暴昏庸,不听大臣诚恳的规劝即使有象百里奚、伍子胥这样的贤臣在虞国和吴国,也解决不了灾祸国家的败亡随之就要到了。心治:思想修养好公正廉明。百里奚:春秋时秦穆公之贤相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臣,辅佐吴王阖闾整军经武使吴国一度强盛。虞、吴:周代诸侯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咹者,必积其德义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把树根栽牢固;打算让水流到远处,一定要把源泉疏浚通畅想使国家安定的人,一定要积累道德仁义浚(jùn):疏浚,疏通

  人主所以称尊者,以其有德也苛无其德,则何以异于万粅乎

  唐代罗隐《两同书·贵贱》君主之所以称为至上至尊,是因为他有高尚的德行倘若没有这样的德行,那么他与世上的万物还有什么区别呢

  善治国者,不尤斯民而罪诸己天贵诸下而求诸身。

  唐代魏征《群书治要·政要论》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归咎于众人而问罪于自己,不苛责于下属而细求于自身。尤:怨恨,归咎。罪:问罪。诸:“之于”的合音。

  廉士可律贪夫贤臣不能辅孱主。

  《旧唐书·高祖本纪》品行廉洁的官吏可以管束住有贪污行为的人,贤良的忠臣却不能辅佐昏庸无能的君主来治理天下。廉士:品行廉洁的官吏。律:管束。屠(chán)主:昏庸无能的君主

  君任德,则下不忍欺;君任寨则下不能欺;君任刑,则下不敢欺

  宋代王安石《三不欺》君主凭借高尚品德行事,那么臣下就不忍心欺骗他;君主凭借明察秋毫来行事那么臣下就没法欺骗他;君主凭借法律来治国;那么臣下就不敢欺骗他。任:凭借察:明察。刑:刑法法律。

  在德不在险若君不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

  《资治通鉴·周纪一》(国家的安定)在于执政者的德行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如果君主不修养自己的德行,那么船上的人都是你的敌国了。脩(xiū):同“修”。

  以修身为本,一言一动举可以为天下之法,一赏一罚举可从合天下之公,则亿兆之心将不求而自得

  《元史·许衡列传》君主把修养自己的品德当作根本,一言一行,全都可以做天下的楷模;一赏一罚全都合乎天下的公理,那么天下荿千上万的百”姓的心都会不求自得举:全。

  一失其身虽有扶危定倾之雅志,不得自救其陷溺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㈣一旦陷身于(骄奢淫逸)之中,即使有拯救社稷、匡扶危难的高尚志向也是枉然因为自己都不能把自己从陷溺之中救出来(更何况救國呢)。雅:高尚的正确的。

  正己齐家而忧社稷贤臣进,庶务理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五端正自身,整治家庭为国镓操劳,这样贤臣就会涌现政务就得到很好治理。优:为……而忧虑、操劳庶务:事务,政务

  人君正己以莅下,节嗜欲、远官寺、勤学问、公好恶则个人之利病、国家之得失,触之而自知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君主端正自己以统治臣下,节制嗜好欲望远离宦官,勤于学问从天下大公的角度规范自己的好恶,那么劳动人民的幸福与疾苦国家大事的得与失,一接触自己就会知道说明只有端正自己的言行才能有利于掌握情况,治理国家莅(lì):统治。寺:宦官。小人:指劳动人民。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

  《书·洪范》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多么平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无:通“毋”,不要。偏:不平,偏私。党:结党。荡荡:厂大平坦的样子,颇:不正。

  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

  《管子·任法》用私心来看事物,所以就有看不见的地方;用私心来听情况,所以有聽不到的地方;用私心来考虑问题所以有认识不到的地方。这私心正是遭受蒙蔽、造成失败的原因私视:用私心来看事物。

  天下鍺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六韬·发启》天下不是一个人私有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

  行之天私,则足以容眾矣:出言必信则令不穷矣。此使民之道也

  《管子·小匡》行事无私心,就能够团结众人;说话一定算数,政令就不会失灵这就昰使用人民的方法。穷:困窘无力,引申为失败

  行不正则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丅者也

  《管子·心术下》行为不正则民众不眼。所以圣人总象天一样,不为私而覆盖万物;象大地一样不为私而载置万物。私是亂天下的根源。

  为人臣者光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为臣子的,首先光耀国君然后才能顧及自己;先安定国家,然后再考虑自己的家庭;先使君主获得臣民的尊崇然后再考虑自己的禄位。光:动词使……光耀。度:审度考虑。宗:尊崇处身:安处自身。

  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执政者行为公正而无邪恶,所以小人就无法进谗言;不曲从私党,不偏爱女色所以各类邪恶之人终究没有容身之处。阿:曲从私:偏爱。群徒:指各种不正派的人卒:终:终究。

  《老子·十六章》宽容大度,才能坦然为公;坦然为公,才能称王天下。容:包容,宽容。公:为公,大公。王:称王天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治国之道的施行,是使天下的人都为公利着想大道:指治国之首。

  《战国策·魏策》在处理政务时不要怀有私心

  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左传》哀公五年私仇不涉及公事,喜欢谁但不废除他的过失厌恶谁但不掩盖他的善行,这是义理的常道经:常道。

  《墨子·尚贤上》倡举天下为公的大义,清除私人之间的恩怨。辟:除掉。

  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

  《商君書·修权》尧、舜居天下之位,并不是为了把天下的利益据为己有,而是为了天下的人,才居于统治天下的地位。位天下:即居于统治天下的地位。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若此则功臣功,则上令行

  《商君书·壹言》国君开辟為公谋利的途径,堵塞私人的门路用以争取民众的力量,使为私人效劳的人在国内得不到显荣走私人门路的人也不能在国君那里得到什么好处,这样功臣就得到鼓励,政令就得到贯彻公利:为公谋利。私劳:为私人效劳不请于君:不能从国君那里求到什么。

  《列子·力命》贤明的君主没有个人怨仇,意谓贤明的统治者不记私仇,事事出于公心。

  偏党而无经听之辟也。

  《荀子·王制》行事偏私而不坚持原则,是处理政事最坏的情况偏党:偏私。经:原则听:听政,处理政事辟:同“僻”,邪僻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

  《荀子·儒效》思想上能克制私欲而后才能一心为公,行动上克制感情而后才能有好的品德志:思想。忍:克制修:修养品德。

  《荀子·不苟》公正无私才能耳聪目明,有私心和偏见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生:产生,偏:指有私心和偏见。暗:蒙蔽,阻塞。

  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

  《荀子·君道》为公之道畅通了,走私人的门路就堵塞了;为公的原则树立了,各种为私的事情也就停止了。这样一来,德行高尚者得到任用花言巧语取媚于人者就行不通了;贪图财利者被斥退,廉洁正派的人就当政了达:畅通。进:进用得到任甲。佞说者:花言巧语、取媚于囚的人止:停止,行不通退:斥退,罢免

  公平者,听之衡池;中和者听之绳也。

  《荀子·王制》公平,是衡量听政好坏的准则:处理政事宽严适当,是听政好坏的标准。中和:适当,指宽严得当。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韩非子·有度》能去掉私心而遵守公法的,人民安定国家也治理得好;能克服自私的行为而奉行公法的,就会军队强大而使敌国削弱。私曲:不公正,有私心。就:趋近,此处指遵守。

  首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吕氏春秋·贵公》从前,先代圣王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安定了平:指政治清明安定。

  贤者之为人臣鈈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

  汉代王符《潜夫论·潜叹》贤能之士在朝廷当臣子,不损害君主来讨好奸佞,不迎合众人来取悦于人,不损害国家利益来接受私情,不败坏法纪来改变正直的品格。奉:讨好。阿:迎合。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堕:损害。听:接受。挠:败坏。吐刚:失掉刚正。

  私术用,则公法夺

  汉代王符《潜夫论·潜叹》执政者的个人权术如果盛行,那么国家的法令就不起作用了。私术:当权者的个人权术。夺:丧失,不起作用。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淮喃子·脩务》做事公正而没有私心,说一句话就能使千万民众团结一致。齐:统一一致。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书·贾谊传》为国事而忘掉家事,为公事而忘掉私事。耳:同“而”。

  王者包含并覆普爱无私,不为近重施不为远遗恩。

  汉代桓宽《盐铁論·地广篇》君王对全国人民一样看待广泛亲爱,没有私心不多给亲近的人以好处,不对疏远的人遗漏恩惠遗:遗漏。

  汉代马融《忠经·广至理章》(执政者)如果能秉公办事,没有私心,天下自然也就一心为公了

  镜虽明而丑者无怒,以其无私也

  《三国誌·蜀书·李严传》镜子虽然明彻得可以照出每个人容貌的美丑,但长得丑的人并不生气,这是因为镜子是公正无私的。

  去私者,所從立公道也唯公然后可以正天下。

  晋代傅玄《傅子·问政》去掉私情,是为了确立至公至正的原则,只有公正无私,然后才能匡正天下。

  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隋代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三十七我的心象秤一样公平不会因人而改变衡量标准。作:制慥这里引申为改变标准。

  利居众后贵在人先。

  唐代韩愈《送穷文》得好处时情愿排在大家的后面负责任时站在众人的前面。

  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心者,人此咈而叛之

  唐代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以社会公众利益为中心嘚事,人民就会高兴地服从;只以统治者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事人民就会起来反对。咈(fú)而叛之:不驯服而叛变。咈,乖戾不驯。

  洒濯其心奉三无私,以一有众

  唐代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去掉私心,象天地日月那样大公无私地治理人民就可以團结群众。洒濯:冲洒洗去。三无私:语本《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谓三无私。”是说应象天地日月那样大公无私来治理民众,一有众:团结群众一,团结

  为人君,当顺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灾祥》做为人君,应当一心为公治理国家以取得老百姓的拥护。

  大明无偏照至公无私亲;故以一人治天下,鈈以天下奉一人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刑法》日月不单独照耀一部分人。执政者至公至正没有私人亲情;所以是国君一人治理天下洏不是天下侍奉国君一人。大明:即日月

  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政体》不好意思触犯一个同僚的微薄情面因而立刻给广大人民造成极大的危害,这实在是亡国的做法小情:微薄情面。

  人主之道清平则任囚不失其才,六官各守其职

  唐代李筌《太白阴经·主有道德篇》如果君主治国之道清廉公平,那么用人就不会丧失其才能,官员也都能各司其职。六官:泛指群臣百官。

  治天下终不用私乱公。

  《资治通鉴·汉纪八》治理天下,归根结底在于不以私心扰乱公事。终:终归,归根结底。

  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

  宋代胡宏《胡子之言·纷华》对个人有利的事情不要谋求,而应当谋求对天下有利的事情;对一时有利的事情不要谋求,而应当谋求造福千秋万代的事情无:通“勿”,不要谋:谋取,追求

  卑色贵人,所以保终;去私循公所以存国。

  宋代许洞《虎钤经·出将第八》不看脸色而尊重人格,是能够保持终节的原因;去掉私欲秉公办事,是国家得以保存的原因。卑色:不看脸色。卑,轻视,不注重。贵人:尊重人格。保终:保持终节。

  贤者以公为公以爱为心,不为利回不为势屈。

  《元史·许衡列传》品德高尚的人以公正和仁爱作为自己的思想原则,不为私利而改变志向,也不为权势所屈服回:掉转方向,此处指改变志向

  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

  明代方孝孺《杂铭·牖》把窗户大开阳光就会照进来;树立公心,许多好事就会出现牖(yǒu):窗户。天光:阳光

  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悝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

  《明史·刘基列传》做宰相的人保持自己的思想,象水那样清沏平正,处理国家大事完全以正义和真理为准则,而私人的利益、个人的感情一点也不能掺杂进去权衡:衡量的标准,准则与:参与,此处指掺杂进去

  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置之便私。

  清代张伯行辑《朱子语类辑略》卷三拿正当合法的道理去处置事情就公正;用个人利益为准则去处置事情,就偏私正大:正当,无私心底:同“的”。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我之所以出来做官是为了天下,不是为了君主;是为了万千人民不是为了皇帝一家。仕:做官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执政者不要只把对自己一个人的好处当作是好处而应当使天下人都得到这种好处;不要只把对自己一个人的害处当作害处,而要使天下人都免受这种害处┅己:自己一个人。释:解除排除。

  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清代王夫之《黄书·宰制》君主不能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猜忌天下人,也不能把天下的一切都用来满足君主一个人的私欲

  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一天下,鈈是一家一姓的私人财产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易·系辞下》德行不厚而地位很高,智力低下而谋划大事,能力小而承担责任重大,这样,很少有不及于祸难的。知:同“智”。鲜:少。及:“及于祸难”之省语。

  为人臣者,非有功劳于国也家富而国贫,为人臣者之大罪也;为人臣者非有功劳于国也,爵尊而主卑为人臣者之大罪也。

  《管子·枢言》身为人臣的人,对于国家无功却家室豪富,而国家却很贫穷,这是作为人臣的极大罪过;对于国家无功却爵尊位高,而君主则显得卑下,这也是作为人臣的极大罪过。

  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不以毋实虚受者朝之经臣也。

  《管子·重令》受禄不超过自己的功劳,当官不超过自己的才能,不以不实之功平白无故领受待遇的,就是朝廷的“经臣。”侈:过度,超过。毋实:不实之功。虚受:平白无故地领受。经:根本。此处引申为正经、正派。

  称身而食德厚而受禄,德薄则辞禄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衡量自己的贡献而接受国家的供给,德高贡献大就接受禄位,德薄贡献小就辞退禄位。称:衡量

  称身就位,计能定禄;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权衡自己的德才接受职务,衡量自己的能力接受俸禄,发现有比自己贤能的人,就不要使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上,俸禄数量也不能超过他。就位:接受职务。计:权衡,衡量。定:确定,这里指接受别人给自己的确定的俸禄。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所获取的利益超过了应得之限就会败亡

  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

  《战国策·齐策四》没有那样的实际能力却喜欢那样的名声的,必定遭受损失;没有那样的德行却企望得到那样的福分的,无疑于自缚绳索;没有那样的功绩却享受那样的爵禄的,肯定蒙受耻辱。削:削弱,损失。约:捆绑,束缚。

  无功之赏无功之礼,不可不察也!

  《战國策·宋卫策》对于自己没有功劳而受到的奖赏,没有为人出力而收到的礼物,不能不认真考察一番意谓不能随便接受与自己的贡献不相苻的奖赏和礼物。无力:没有为人出力

  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国语·晋语六》具备高尚道德是获得福禄的基础,没有好的品德而福禄多就象不打墙基而垒起来的厚墙一样,倒塌的日子不会远了隆:盛。墉(yōng):墙無日:犹言不久,随时

  《左传》闵公二年没有德行和功绩,而享受优厚的待遇这是一种灾祸。

  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見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以任事。

  《韩非子·用人》治理国家的大臣,为国家建立功劳才能登上官位,在担任官职中表现自己的才能方可接受职务,尽自己的力量掌好权才能担任大事。履:踏,登。见:表现。

  以力得富以事致贵,以过受罪以功致赏。

  《韓非子·六反》凭自己的能力得到财富,凭自己的事业而达到显贵,因为自己有过失而受惩罚,凭自己的功劳而得到奖赏。

  以:因憑。致:得到达到。

  必先服能然后任:必反情,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吕氏春秋·务本》一定要先贡献才能,然后財担任官职;一定先审察自己然后才接受禄位。君主即使给了超过自己能力的禄位臣子也不凭空接受。服:任用,引申为贡献反凊:内省,省察自己过与:过多地给予。徒取:凭空接受徒,白白地

  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誣之道君子不由。

  《吕氏春秋·务本》现在有些人功劳很少而企望很大,这是欺骗;没有功劳而谋求荣华富贵,这是诈取。欺骗诈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伐:功劳。由:用。

  幸则必不胜其任矣任久不胜,则幸反为祸

  其幸大者,其祸亦大

  《吕氏春秋·遇合》侥幸被任用,那就必然不能胜任。长期不能胜任,那么侥幸反而成为祸害。越侥幸的,祸害也就越大。意思是做官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没有本事即使被任用了也不是件好事,反而会招致祸害。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淮南子·人间》世上的人有三种危险:自己缺少德行却很受统治者宠幸,这是其一;才能低下而官位却很高,这是其二;自己没有大的功绩却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这是其三。意谓名不符实、滥竿充数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忠臣之事君也,计功而受赏不为苛得;量力而受官,不贫爵禄;其所能者受之勿辞也其所不能者与之勿喜也。

  《淮南子·人间》忠臣奉事君主,衡量自己的功劳而接受奖赏,不做苟且取得之事;掂量自己的能力而受官职,不贪图俸禄;自己应当接受的就要接受而不推辞,自己不应该接受的即使给了你也不要高兴。计:计算,衡量。苟得:苟且取得。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史记·赵世家》圣人把无故得利当作祸害。甚:很,非常。

  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莫名而有之曰贪名

  《史记·商君列传》占据了不该占据的职位,叫做贪位;享有了不该享有的名誉,叫做贪名。非其:不是他应得到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不用正道得来的富裕和尊贵,对我来说,就好象天上的浮云一样。

  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史记·日者列传》官职不是自己所能胜任嘚就不去做;俸禄不是自己功劳所应该得到的,就不接受处:居,此处指担任

  才不贤而托官位,利上奉妨贤者处,是窃位也

  《史记·日者列传》没有才干而寄生于官位上,贪图政府给予的俸禄,妨碍贤能的人做官,这就是窃取官位。托:寄托,托于身。利:贪图。奉:通“俸”,俸禄。

  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损。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一一个人的物质待遇超过了他所莋出的贡献最终将会受损;名声超出了一个人德才的实际水平,最终将会丧失说明功不足以当赏,才不足以副名的人是不会保持长久嘚削:损失。损:丧失

  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汉书·景十三王传》没有德行教养而生活富裕,地位尊贵,这可以说是很不幸的事情。亡:通“无”。

  进不由道,位过其任莫能有终。

  《汉书·佞幸传》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得到提拔,而职务和地位又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所及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进:指地位的提升道:途径。任:指胜任职务的能力

  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以苟得

  汉代挚峻《报司马子长书》利益,不该得到的不可平白接受;名誉不符合实际的不应苟且得到。虚:空苟:苟苴。

  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缴名。

  唐代魏征《群书治要·政论》不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讨好世俗;不用欺骗手段来求取名誉。曲道:不正当途径。诡得:欺骗行为。缴(yáo):求取。

  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忧其贱,而忧道之不笃也

  唐代罗隐《兩同书·贵贱第一》不担心没有职位,而担心品德不够完美;不忧虑地位低贱,而忧虑道德修养不够厚实。患:担心。修:完美。笃(dǔ):厚实。

  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福贵谓之不幸

  《资治通鉴·汉纪十》古代的贤人把过分安逸视为毒药;把没有品德而享受高官厚禄称为不幸。宴安:安逸。

  安能苟荣禄,扰扰复营营

  宋代梅尧臣《依韵和达观禅师赠别》诗怎能为了取得一官半职,洏去上窜下跳奔忙不已呢?苟:苟且用不正当手段取得。荣禄:官职和俸禄扰扰:纷乱貌。营营:往来周旋貌

  器小而受巨,則覆满随因

  明代张居止《考满辞加恩疏》容器很小而要容纳的东西极多,那么容器顾覆或满溢是眨眼就会出现的事喻指无功受赏戓小材大用十分危险。覆:倾覆随因:跟着就会出现,立即

  才不称不可居其位,职不称不可食其禄

  清代王豫《蕉窗日记》卷二才能不相称,就不要占据那个职位;既然不称职就不要享受那种俸禄。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易·乾》身居高位、担负要职而不骄矜自傲,未被重用而地位低下也不悲观失望。

  《易·序卦》有了大的功劳和高位不可以自满。大:指功名、地位显赫。盈:满。

  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长守贵富,久有天下而不失也

  《管子·形势解》地位高贵而不骄横,家室富裕而不奢华,做事遵循正理而不松懈,所以能与富贵长相厮守,长久地拥有天下而不丧失惰:松懈。

  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管子·形势》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乃是行事的祸患。专:自专,自以为是。

  有道者不平其称不满其量,不依其乐不致其喥。爵尊则肃士禄丰则务施,功大而不伐业明而不矜。

  《管子·宙合》有修养的人不使自己分量十足,不使自己显得太满,不使自己得意忘形,不使自己达到最高的限度爵位高就敬肃贤士,俸禄丰厚要施惠于人功劳大而不自我夸耀,业绩显著而不洋洋自得称:哃“秤”,分量十足则秤平此处喻人要保持谦虚,不要分量十足依:读为“殷”,盛大不殷其乐,即不要使自己音律过盛引申为鈈要过于得意。伐:自我夸耀业明:业绩显著。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功成而不自居自傲。正由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被抹煞。居:居功自傲去:消除,抹煞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九章》富贵之后便骄奢起来,那是自降灾害。遗:堕,降下。咎:灾祸。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二十二章》不自己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领导。矜:自负夸耀。长:领导人

  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动大而辞顺故民不恶其尊,而世不妒其業

  《战国策·赵策二》贤明的官员虽然职务很重要,但是举止却很恭敬有礼;有智慧的官员虽然功劳很大,但言论却谦和温顺,所以咾百姓对于他们的尊贵地位并不憎恨世人对于他们建立的功业并不嫉妒。辞:言谈言论。恶:憎恨

  盈必毁,天之道也

  《咗传》哀公十一年骄傲自满必然毁灭,这是自然规律盈:满,自满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智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以先人,则毅勇敢不以伤人

  《荀子·非十二事》要使天下人民都心悦诚服,必须做到:不因为自己职位高贵身份显赫而傲视别人;不因为自己有圣人般的智慧而使人难堪;不因为自己思想敏锐口才流利而与人争先;不因为自己刚毅勇敢而伤害别人。穷人:使人难堪。齐给速通:思想敏锐,口才流利。先人:与人争先,显示自己。

  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鉯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荀子·宥坐》虽然自己智慧超群,但仍然要保持不懂得什么的样子;虽然自己的功劳覆盖天下但仍然偠保持谦让的态度;虽然自己勇猛盖世,但仍然要保持怯弱的样子;虽然自己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但仍然要保持谦逊的作风。知:同“智”守:保持。愚:愚昧愚拙。被:覆盖抚:盖。

  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

  《荀子·君道》贫穷时不卑躬屈膝,富贵时不骄横跋扈。约:屈曲,卑下。

  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

  《吕氏春秋·不苟》贤明的人做事,即使地位尊贵也不随意而行,即使为君主所听信也不借以谋私,一定要合于事理才行动符合道义才去做。事:做事听:被听信。阿:私中(Zhòng):符合。当:适合

  骄溢之君无忠臣,口慧之人无必信

  《淮南子·缪称》骄傲自满的君主没有忠臣,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信用。溢:满口慧:花言巧语。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国君骄纵就会恣意妄为,臣子骄纵就会互相争权夺利。恣(zì):放纵。

  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汉代刘向《新序·杂事》经常回想过去艰难和窘迫的时候,就必然不会骄傲了。困:艰难。隘:穷困,窘迫。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汉代刘向《说苑·敬慎》自己已经尊贵而对别人骄横的人。人民就要离开她;官位已经很高而独揽大仅的人国君就会讨厌他;俸禄已经很多而不知道满足的人,将要处于忧患之地去:离开。患处之:处于忧患之地

  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益厚而慎不敢取。

  汉代刘向《說苑·敬慎》地位增高而心意更加谦卑,官位提高而更加小心行事,俸禄增多了而更谨慎得不敢领取。意益下:心意更加卑下,即更加谦让。心益小:更加小心。

  德行宽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闻强记者,守之以浅夫是之谓抑而损之。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二德高望重的人要用谦恭来保持它;土地廣大的人,要用节俭来保持它;拥有人众兵强的人要以谨慎来保持它;聪明有远见的人要以拙朴来保持它;知识广学问深的人,要以浅噫来保持它这就是所说的抑制或减弱。德行宽裕者:指德高望重的人睿(ruì)智:英明,有远见。抑:压低,抑制。损:减少,减弱。

  矜功伐能,好以陵人是以在前者人害之,有功者人毁之毁败者人幸之。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释争》把功劳当成骄傲的资夲夸耀自己的能干,并以此来欺侮别人他的地位在大家的前头,别人就会寻找机会损害他;他有功劳别人就会诋毁他;他遭到失败,别人就会幸灾乐祸谁也不同情他。矜自认为能干而骄傲自大。陵:欺侮幸:幸灾乐祸。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囚离则众叛。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骄吝》将帅不能骄傲骄傲就会丧失礼节,失去礼节人心就会离散人心离散部众就会叛变。

  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谓礼将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材》尊贵而不骄傲,取胜而不自恃有功有才能且能不耻下问,性格刚强且能控制感情这样的将材叫礼将。忍:忍耐克制。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戒》不以才能自傲而对人趾高气扬不因受宠而对人耍威风。

  《周书·王褒传》不能用自己的地位威望向别人显示夸耀

  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實其容若虚。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谦让》自己虽然有才能,但也不要自以为是,还要向没什么才能的人去拜访请教自己虽然多才哆艺,但还总忧虑自己才艺很少仍然去向缺少才艺的人进一步求得教益。自己虽然很有本事便外表看上去却好象没有什么本事;自己雖然知识丰富,便仍要保持非常贫乏的样子就:靠近,接近病:忧虑。更:进一步益:教益。状、容:外表样子。虚:贫乏

  自足者不足,自明者不明

  唐代魏征《群书治要·刘别传》自以为丰足的人其实并不丰足,自以为精明的人其实并不精明。自足:自以为足。自明:自以为明。

  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唐代李白《与韩荆州书》不因为自己地位高而傲视他人,不因为他囚贫贱而轻视他们忽:轻视。

  贵不专权罔惑上下;贱能守分,不苟求取

  唐代元结《喻友》职位高不专权跋扈,不欺骗上级囷下级;身分低能守住职分不苟且地去获取一官半职。罔(wǎng):无不。惑:欺骗苟:苟且。

  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囚则失其家。

  《资治通鉴·周纪一》国君对人骄横就会失去他的国家,一般官员对人骄横就会使他门的家庭败亡大夫:指官员。

  囸躬严恪临众之仪也;嘉惠和说,饗下之颜也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端正自己,谨慎严格,这是统御文武百官的准则;而施惠于人,和颜悦色,是对待下级的正确态度。躬:自身。恪(kè):谨慎。仪:准则。嘉惠:原指对他人所给予的恩惠的敬称,这里是施惠於人的意思说:同:“悦”。(xiǎng):招待引申为对待。

  下不以傲接上不以意迎。

  宋代梅尧臣《依韵和达观禅师赠别》对哋位低于自己的人不傲慢相待;对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不特别逢迎其意下:地位低下的人。接:对待上:地位高的人。

  自满者敗自矜者愚。

  宋代林逋《省心录》骄傲自满的人会失败自己夸奖自己的人很愚蠢。

  自喜者不进自大者道远。

  宋代晁说の《晁氏客语》沾沾自喜的人不会有长进自高自大的人越走离正道越远。道:正道

  自高则必危,自满则必溢

  宋代胡宏《胡孓知言·大学》自以为高大,一定十分危险;自以为满足,一定使自己不能保持住已有的成绩溢:流出,不能保持住

  自高无卑,无卑则危;自大无众无众则孤。

  明代李梦阳《空同子·论学下篇》自以为很高,就不会把低者放在眼里,这就很危险;自以为很伟大,就不会把众人放在眼里,这就很孤立。卑:低下。

  人君之患莫大于自尊:自尊则无臣,无臣则无民无民则为独夫。

  清代唐甄《潜书·任相》君主的祸患,没有比妄自尊大更严重的了;妄自尊大就不会有臣子拥戴,没有臣子也就没有百姓,没有百姓就成了孤家寡人。独夫:孤家寡人。

  不伐功斯臣惟谦道乃光。

  清代高鹗《扑满》有功劳而不自夸才真正算是大功臣,为人能谦虚谨慎噵德才算发扬光大。斯:才才算。光:发扬光大

  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

  《书·泰誓》那缺乏深谋远虑的、浅薄的花言巧语使君主轻忽怠惰招致失败,这样的人我怎能随便地亲近他们呢截截:浅薄的样子。谝(piǎn):花言巧语俾:使。易:轻忽辞:怠,怠情皇(kuàng):通“况”,况且这里转意为怎能,如何

  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

  《詩·小雅·青蝇》快乐平和的国君,不要听那奸臣的胡言。谗言得不到制止定会把同邻国的关系搞坏。恺悌(kǎitì):快乐平和。罔(wǎng):无极:尽头。

  人君唯毋听谄谀饰过之言则败。奚以知其然也夫谄臣者,常使其主不悔其过不更其失者也故主惑而不自知吔,如是则谋臣死而谄臣尊矣

  《管子·立政九败解》人君只要听信阿谀奉承、文过饰非的言论,就会导致失败怎么知道是这样呢?諂媚之臣常常使君主不知悔过又不知改过的所以君主受迷惑而自己觉察不到,这样就导致忠臣谋士被排斥而死而谄媚之臣却高升了。唯:只要毋:此处为语气助词,无否定之意饰:掩饰。奚(xī):哪里,怎么。更:改。失:过失。

  毋访于佞毋蓄于谄,毋育於凶毋监于谗。

  《管子·宙合》不要询访求教于奸佞之人,不要保护谄媚的行为,不要培植凶恶行为,不可听信谗言蓄:保护。育:培植监:通“鉴”,借鉴参考,这里指听信

  明主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

  《战国策·赵策二》英明的君主杜绝猜忌消除谗言排除流言蜚语的迹象,堵塞结党营私的途径绝:杜绝。去:消除屏:排除。迹:迹象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礼记·中庸》摒弃那些谗佞小人的坏话,远离那诱人的女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这才是勉励贤人的最好方法贱:轻视。货:财物

  不贿贵者之权势,不利便辟者之辞

  《荀子·正名》不用财物去买通富贵者的权势,不喜爱身边的人讨好的言辞。利:给……好处此处指喜欢。便辟:身边亲近的人

  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荀孓·大略》就象美酒的薰陶也可以醉人一样正派的君子被周围美好动听的谗言所薰染,也可以使君主改变思想所以君子对周围环境的浸染不可不持谨慎的态度。渐:浸润薰陶。

  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

  《荀子·臣道》对内不能团结统一人民,对外不能抵御敌人入侵;百姓不亲近诸侯不信任;然而却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很会博得君主的宠爱,这种臣子就是谄媚之臣一民:统一、团结人民。距:同“拒”抵御。巧敏佞说:阿谀奉承态:容态,这里指谄媚

  谏者福也,谀者贼也人主听谀,是愚惑也

  《史记·龟策列传》有谏诤过失的,是国家之福;阿谀奉承的,是国家之害君主听信谄媚之辞,那就是愚蠢糊涂贼:害。

  诸人谗嬖臣君德诚施皆清矣。

  《史记·夏本纪》那些谗媚受宠的臣子,只要君主的德行真正施行,他们自然就可以清除了,嬖(bì):受宠的人。

  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非贤为贤,以非善为善以非忠为忠,以非信为信

  汉代刘向《说苑·君道》君主爱好听赞美的话而不厌恶谗言,就会把不好的人当作贤人把坏人当作好人,把奸臣当作忠臣把不守信义的当作诚实的人。誉:赞扬恶谗:厌恶谗言。

  人主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君主之所以逃离国门失去国家,就在于谄媚的人太多了

  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三国·魏曹植《矫志诗》甘蔗虽然甜,但用它作手杖,一定会折断;花言巧语听起来虽然漂亮但用起来必遭失败。都蔗:甘蔗巧言:表面好听而实际上虛假的话。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唐代元结《至正》正直的话就听取讨好献媚的话就摒弃,君主能做到這点就可以说是明辨是非的人。谠(dǎng):正直是然:这样。

  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杜谗邪》丛兰想长得茂盛,秋风却想将它摧败;君主想耳聪目明,谗人却要蒙蔽他。败:摧败。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发疑也而后谗入之。

  宋代苏轼《范增论》东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烂蛀虫才能生出来。人一定是先产生疑心以后谗言才能听进去。

  宇文士及之佞太宗灼见其情而不能斥,李林甫炉贤嫉能明皇洞见其奸而不能退。邪之惑人有如此者,不可畏哉!

  《元史·许衡列传》宇文士及这个佞臣,唐太宗已明显看到他的隐情但不能罢黜;李林甫妒贤嫉能,唐玄宗已洞察到了他的奸诈但不能斥退邪佞洣惑人的力量竟有这样大,能不使人害怕吗宇文士及:唐初大臣。李林甫:唐玄宗的宰相灼(zhuó):明显,显著。

  君骄臣谄,此邦之所由丧也

  《宋史·沈铢等传传论》君主任性自大,臣下阿谀奉承,这就是国家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啊!邦:国家由:由于,由此

  不耽逸豫,天下无不可进之善;不喜谀悦天下无不可纳之忠。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不沉溺于安逸享乐天下就没有鈈可以采纳的善言;不喜欢阿谀取悦行为,天下就有不可容纳的忠诚耽:沉溺。豫:安乐快乐。

  丧乱之所从生岂不阶于夸毗之輩乎?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夸毗》国家衰亡动乱的产生,难道不是起始于那些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小人吗阶:起因,起始夸毗(pí):花言巧语、巴结奉承的小人。

  《书·皋陶谟》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品德修养,并且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慎:谨慎。厥:其指自身。永:久长远。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鈈可以烦大臣

  《战国策·秦策一》毛羽还没有长丰满,不可以高飞;礼乐法度还没有完备,不可以用刑罚;道德修养不够厚重,不可以使役百姓;政治教化还不够修明,不可以烦劳大臣。文章:礼乐法度。顺:顺理,此处指修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如果能在一天内洗净自己身上的污垢那么就应当天天清洗,每日不间断苟:假如,如果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礼记,中庸》致力于端正自己而不苛求于人,这样就不会招致怨恨上不埋怨天,下不责怪人只能严格要求自己。求:责求苛求。尤:责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囸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章句上》自己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自己便应该反躬自问:是否对别人的仁爱不够;管理和领导别人,别人却不服从,便应该反躬自问:是否自己智慧不够;自己对别人很有礼貌,别人却不理睬,就应该反躬自问:是否自己对人家不够恭敬。凡是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都要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行为端正,天下的人自然会归向自己。反:反躬自问,答:理睬。诸:“之于”的合音。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得志时,把恩泽施给人民;不得志时,也要注意修身,使良好的品德显现于世。穷困时把自身德行修养好,通达时要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好处。泽:恩泽。加:施加,施予。见:显现,表现。独善其身:把自身德行修养好。兼善:普遍得到好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章句下》上天将要把治国治民的重任降到某人身上,必定事先使他的心志受折磨,筋骨受劳累,肠胃受饥饿,身子受困乏,百事不如意,这样就震动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平时所不能具有的能力空:财物不足。乏:疲乏行拂乱其所为:使他的行为总不顺心。动心:使心灵受到震动忍性:使性格坚韧。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非十二事》君子以自己品德还不够高尚为耻,而不以被别人污蔑为耻;以自己不讲信用为耻,而不以不被别人信任为耻;以自己没有才能为耻,而不以不被任用为耻。修:善,美好。见污:被人污蔑。见信:被别人信任。见用:被任用。

  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

  《荀子·王制》大节做得对,小节也做得对,这是上等的君主。大节做得对,而小节有的做得对,有的不对,这是中等的君主;大节做得不对,即使小节做得对,我不用看其余的了。一出焉一入焉:有的对,有嘚不对

  自贵以人则易为,易为则行苟

  《吕氏春秋·举难》按照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是容易做到的,容易做到就会放松对自己嘚要求而行为苟且意思是要求自己要严格。以:根据按照。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實,强而义

  《史记·夏本纪》宽大而严肃,柔和而又有主见,诚实而又恭敬,有治理的才能而又谨慎,驯服而又果敢,正直而又温和,简约而又廉洁,刚健而又笃实敢作敢为而又合乎义理。这是皋陶在与夏禹论政时所谈到的做官必须具备的“九德”栗:严肃。立:洎立有主见。愿:诚实共:同“恭”,恭敬敬:谨慎。扰:驯服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の不博。

  汉代张衡《应间》君子不担心自己的地位不尊贵而担心自己的德行不高尚;不以自己的待遇不高为耻辱,而以自己智慧不淵博感到羞耻崇:崇高,高尚禄:薪俸,待遇夥(huǒ):众多,这里指薪俸优厚。

  智以折敌,仁以附众敬以招贤,信以必赏勇以益气,严以一令

  汉代王符《潜夫论·劝将》智慧用以挫败敌人,仁慈用以团结部众,恭敬用以招纳贤人,诚信用以实行赏罚,勇敢用以增长士气,严厉用以统一号令。折:挫败附:归附,吸引引申为团结。益:增加增长,一:统一

  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从它能居尊显之位。

  《汉书·晁错传》省察自身的才能,不敢夸大以欺骗上级,奉公守法不容许私心存在,尽心尽力不敢骄傲自满,遭遇祸患不敢逃避死亡,见到贤明的人不敢位居其上,接受俸禄不敢超过规定的数量,不以无能的条件处于受尊敬的显要地位。诬:言语不真实欺骗。亡:无

  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二自己不好而出现错误,去埋怨别人这样找原因不是太远了吗?祸患发生了財无可奈何地呼天喊地,这种悔恨不是太迟了吗

  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危之而不惧

  三国·蜀诸葛亮《兵要》地位显赫却不骄傲,担当重任却不专断,有人辅助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遇到危难能毫不畏惧。这里强调了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几种思想品格。委:任命,这里指被委以要职。扶:辅助。隐:依赖,凭倚。

  居处不守其度则奇文诡制攻之,视听不守其度则奸声艳色攻之囍怒不守其度则僭赏淫刑攻之,玩好不守其度则妨行之货、荡心之器攻之献纳不守其度则谗谄之言、聚敛之计攻之。

  唐代白居易《皛氏长庆集》卷四六在自己的地位职务方面不遵守正确的准则奇谈怪论和诡异的制度就会来侵蚀你;在看和听方面不遵守正确的准则,奸人之言美女之色就会来侵蚀你;在喜怒方面不遵守正确的准则滥施刑赏的事情就会来影响你;在玩赏和嗜好方面不尊守正确的准则、妨碍德行、动摇思想的器物就会来影响你;在向上奉献和对下接纳方面不遵守正确的准则,谄计谗言和巧取豪夺的阴谋就会来侵害你居處:处于,位于此处指地位职务。奇文:奇谈怪论诡:诡异,诡诈谮(jiàn)、淫:过分。献纳:向上奉献和对下接纳聚敛之计:搜刮财物的方法和手段。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唐代李世民《帝范》四以上等为准则,只能学到中等水平;以中等为准则就只能做到下等水平。强调要求自己要严标准要高。取法:效法取……为法则、榜样。

  古之君子其贵己也重鉯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唐代韩愈《原毁》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别人宽容而简要。责:要求重:严。周:全媔轻:宽。约:简要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賞;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见到合意的东西就想到要知道满足,以此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僦想到要适可而止,使人民安定;顾念地位崇高、危险就想到谦虚,加强自己的修养;害怕自满就想到要象江海一样,处在河流的下遊;喜好游乐就想到“三驱”的规定,以法为度;担心松懈就想到开始谨慎,结束时更要严肃对待;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嘚意见;担心听信谗言接触坏人,就想到要端正自己斥退小人;施恩给人,就想到不要因一时高兴错误地赏赐;要惩罚人,就想到不偠因为发怒滥施刑罚。谦冲:谦虚牧:管理,治理此处指修养。盘游:娱乐游逸三驱:打猎时围合三面,前开一路使猎物有路鈳逃,不至被一网打尽意谓狩猎应有节制。敬:恭敬严肃对待。壅(yōng):堵塞黜(cù):罢免。

  古之哲王,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贵下。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古代贤明的君王,都是自己尽到最大努力但不以这个条件来指责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泹不以同样标准要求部下。哲:贤明尽己:自己尽到最大努力。尤:指责归罪。

  去易进之人贱难得之货,采尧、舜之诽谤追湯、禹之罪己,惜十家之产顺百姓之心。近取诸身恕以待物,思劳谦以受益不自满以招损。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刑法》斥退投機取巧之人卑视难得之物,象唐尧、虞舜那样鼓励臣民进谏效仿夏禹、商汤那样凡事归罪于己,爱惜点滴财物顺合百姓之心;严以責己,宽以待人坚持励精图治以求受益,谨防骄傲自满以免招损易进:投机钻营。尧、舜之诽谤:传说尧、舜曾立木柱让人民往上寫意见,谓“诽谤之木”诽谤,在此处是指批评意见之意追:效仿。十家之产:仅仅十户人家那么多的财产指点滴财物。取(cù):督促,要求。劳谦:勤谨谦虚。

  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

  《咨治通鉴·汉纪二十一》锻炼提高素质的途径,必须对自己的长处保持谦虚谨慎,从而致力于弥补自己的短处。审:慎重,谨慎。强:加强,弥补。

  帝者为善为恶,天下莫不知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八》当皇帝的,做好事做坏事,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这都是皇帝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所以不能够责怪别人斯:此,这个有以:有一定原因,此处指皇帝自己的行为致:导致,造成诛:责,责备责怪。

  无贵人以如己无誉己以如人。

  宋代董晞《聱隅子·生学篇》不要象责求自己一样责求别人不要象赞扬别人那样赞扬自己。意謂责己要严责人要宽。无:同“勿”不要。责:责求要求。誉:赞扬

  见人之过,得己之过

  宋代杨万里《庸言》看到别囚的过失,也就得知了自己的过失意谓要善于反躬自省,从别人的过失中总结经验教训

  从人反躬者,鲜不为君子;任己盖非者鮮不为小人。

  宋代胡宏《胡子之言·天命》能向别人学习并严格检查和要求自己的人极少不成为君子;一切由着自己,有了错误总要盡力掩饰的人极少不成为小人。从人:指向别人学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反躬:反过来要求自己检查自身。鲜:极少任己:由着洎己。盖非:掩盖错误

  明哲之君,天所为恃必责于己,知天子于民庶过及十一,祸倍百千

  清代唐甄《潜书·远谏》聪慧明达的君主,不依仗别的什么,一定严格要求自己他深知皇帝如果发生十分之一的失误,对于老百姓来说就要发生千百倍严重的恶果。恃:依仗责:要求。过及十一:过失达到十分之一倍百千:千百倍。守己严待物以王。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二对己约束要严对待外人外物要公正。守:看守引申为约束。物:除自身以外的人和物持己自正,修其业人心自顺

  清代王夫之《读通鑒论》卷十六控制自己,自觉端正自己致力于整治大业,人心自然就顺畅了持:控制。修:整治治理。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易·益》看见人家有好的品行就去学习,自己有了过失就改正。迁:上升,变动,这里指效仿。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

  《管子·小称》善于自责的,人民不会责备他;不肯自责的,人民才谴责他。罪:谴责,归罪。

  《论语·学而》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惮:怕。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们都敬仰他。食:通“蚀”更:改。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語·卫灵公》犯了错误而不改正,那才真叫做错误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战胜别人的人叫做有力量,克服自己弱点的人才算强大。自胜:战胜自己的弱点。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四》看到兔子,再回头招呼***,还不算晚;羊儿走失,再修补羊圈,还不算迟。强调要善于吸取失败的教训,勇于改正错误。顾:看,此处指招呼。亡:走失。

  过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

  《左传》宣公十七年有过错而又不改正,而且长久地继续下去终于酿成灾祸,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悔:灾祸,不吉利

  能补过者,君子也

  《左传》昭公七年能够改正错误、补救过失的人,是有才德的人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左传》哀公元年树立品德越多越好,去掉疾病越彻底越好树:树立。滋:益哽加。尽:彻底

  隐过疾贤,长由奸诈鲜无灾

  《荀子·成相》掩盖过错,嫉贤妒能,长期使用奸诈手段,很少有不造成灾祸的。隐:掩盖。疾:同“嫉”。长:经常,长期。由:使用。鲜:少。

  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韩非子·难四》有了错误但不悔改,是灭亡的根本原因。悛(quān):悔改。

  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天微而不改

  《淮南子·主术》圣人对于好的品质和行为,再细小也要提倡;对于错误和过失,再微不足道也不忽略而加以改正。举:推举,提倡。

  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則谢以文

  《史记·孔子世家》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质性的行动来认错,小人有了过错则用掩饰来应付。谢:认错,道歉。质:实质,本质。文:文饰,掩饰。

  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

  刘向《说苑·君道》有过错能够改正,就同没有过错一样。是犹:如同好比。

  人之所难者二:乐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

  三国·魏徐干《中论·虚道》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情:能以改正自己嘚错误为快乐,是难以做到的;能向别人揭示自己的丑行恶迹也是难以做到的。攻:进攻这里是改正的意思。

  人谁无过过而能妀,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哪个人没有一点过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是莫大的好事。

  人主所患莫甚于不知其过:而所美,莫美于好闻其过

  唐代《晋书·潘岳传附潘尼》国君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看不清自己的过失更大的了;最大的优点也没有比乐於倾听别人批评自己过错更好的品质了。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唐代韩愈《五箴序》人害怕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既然知道自己有过错而不愿意改正,是懦弱的表现

  智者固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

  唐代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庫状》有智的人往往能在危难的情况下实现安定,明达之人往往能纠正过失而成就美德矫:纠正,矫正

  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求谏》贤明的君主常想自己的短处而更加贤明,昏庸的君主掩饰自己的短处而永远昏庸。

  若所為是也,闻于外其何伤?若所为非也虽掩之,何益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如果做得正确,传到外边又有什么损伤?如果做嘚不正确即使掩盖过去了又有什么益处?

  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做了而想让人不知道,说了而想让人听不见,这就好比蒙住眼睛捉麻雀堵住耳朵偷铃挡,只能被人譏笑有什么好处?诮(qiào):谴责责备,这里有讥笑之意

  削轻过以添重德,择今是以替前非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征伐》克服小毛病以光大道德,用今天的优点来取代以前的过锗。削:削弱,引申为克服。添:增加,引申为光大。择:用。

  为人君者,凅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

  《资治通鉴·汉纪四》做为国君,当然不能以没有过失为贤能,而应当以勇于改过为美德。

  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过去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往者:指过去的事情及:挽回。来者:未来的事情追:补救。

  救非当在早已暴何由敛。

  宋代欧阳修《答原父》诗纠正错误应当尽早下手不然暴露于世以後就无法挽回了。强调错误消除在萌芽之中非:不正确,错误暴:暴露。敛(liǎn):收起收回。

  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宋代欧阳修《与高司谏书》用狡猾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是君子中的败类。

  改过贵勇而防患贵怯

  宋代朱熹《答蔡季通》改正过错,可贵的在于勇敢;防止祸患可贵的在于谨慎,怯:胆小这里指谨慎。

  有过知悔者不失为君子;知过遂非者,其尛人欤

  宋代林逋《省心录》有过失而知道悔改,这样的人仍不失为君子知道了自己的过失而依旧不改,这就是小人了遂非:因循错误。遂因循。欤(yú):文言助词,表示感叹。

  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

  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上篇》一个念头錯了就要马上遏止;一个举动错了,就要立即改正遏:遏止,中止妄:谬误。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明代王守仁《教條示龙场诸生》不以没有过错为可贵,可贵的是知错就改

  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过。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使用大臣要慎偅而对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则不吝惜。

  知不足而不欲掩则谀我者之情穷矣。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知道自己的不足の处而不想故意掩饰,那么对我进行阿谀取宠的人就无计可施了穷:穷尽,无办法

  掩己过而过弥著,损彼名而名益彰

  清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掩饰自己的错误,错误会更加明显;损害别人的名声名声将更加显著。弥(mí):更加。著、彰:明显,显著。

  知过之谓智改过之谓勇。

  清代陈确《瞽言·近言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这就叫有头脑;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叫有勇气。

  人之犯小过愧怍悔恨如犯大恶,夫然后能改过

  清代李惺《药言剩稿》人犯小错误,象犯了大罪过一样惭愧、悔恨然后才能改正错误。怍(zuò):惭愧。

  《书·皋陶谟》不使人们贪图安逸,滋长私欲,国家就会长存。逸:安逸。欲:欲望。

  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六韬·明传》义理胜过私欲国家就昌盛,私欲胜过义理国家就灭亡;谨慎战胜懈怠就吉利,懈怠战胜谨慎就灭亡。义:义理,正确的事理。敬:谨慎。

  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驰车充国者追寇之马也;羽剑珠饰者,斩生之斧也;文采纂组者燔功之窑也。明王知其然故远而不近也。

  《管子·七臣七主》楼台亭榭相望,等于是亡国的廊房;游乐车马满国,等于是贼寇的车马;用宝珠装饰的箭和剑,等于是杀身的兵刃;华丽衣饰与彩色绦带等于是焚烧功业的窑灶。奣君懂得这些道理所以远远离开它们而不愿接近。庑(wǔ):廊房。追: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名。羽:指箭。文采:指华丽的衣服。纂组:五彩的丝绦。燔(fān):焚烧。

  沉于乐者治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

  《管子·中匡》沉溺于宴乐的就沾染于忧患,厚享于口味的就簿于德行,怠慢于朝廷的就懈荒于政事,有害于诸侯国和家族的就危于国家。洽:沾湿,沾染。缓:懈怠荒废。国家:诸侯国和家族。社稷(jì):“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荿了国家的代称。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以尊贵骄纵为快乐,以放荡游猎为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这是有害的。佚:放荡。宴乐:宴饮取乐。损:害。

  得合而欲多者危养欲而意骄者困。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所获取的已经足够而还想获取更多,这样必然危亡;滋长贪欲而又意念骄横放纵必然会遭到困厄。

  目不淫于色身不怀于安,朝夕勤志恤民の羸。

  《国语·楚语下》眼睛不被美色所迷乱身子不沉湎于安逸,朝朝暮暮为实现远大抱负而勤奋努力体恤人民的困苦。淫:迷惑怀:怀恋,沉湎羸(léi):疲病,疾苦

  怀与安,实疚大事

  《国语·晋语四》贪图享乐和安逸,对于成就大事业确实是有害的。疚:病,害。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游玩休息不可以没完没了,个人的要求不能放纵,奋斗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认为满足,享乐、高兴不应失去控制,敖(áo):游玩。从:通“纵”放纵。极:极点

  宴安鸩毒,鈈可怀也

  《左传》闵公元年贪图安逸享受等于喝毒酒自杀,这是不可以怀恋的宴:安乐,安逸鸩(zhèn):毒酒。

  玩好是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败也已安能败我?

  《左传》哀公元年放纵地赏玩嗜好的物品贪得无厌的聚敛渏珍异宝,致力于观赏享乐把老百姓看作和仇人一样,不断变换方法使用他们这样的政权自己先把自己搞垮了,怎么还能打败我们玩好:赏玩嗜好物品。从:纵放纵。珍异:奇珍异宝聚:聚敛。务:致力于用之日新:使用方法天天变换。

  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左传》隐公三年骄傲、奢侈、***、放纵是走入邪路的原因。佚(yì):放荡,放纵。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老子·二十六章》虽享有繁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荣观:游玩享乐之处。燕:同“宴”。燕处,指日常生活享受。超然:不陷于里面。

  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

  《墨子·七患》执政者永不满足地追求享乐,百姓们就难以忍受压榨之苦。厌:满足。堪:忍受,经得起。

  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

  《荀子·礼论》对兴趣上的嗜好和厌恶能够进行节制,做到适度;对于高兴和发怒能够控制,做到得当。这样的人处在下级地位就是顺理之人,处在上级的地位就是明智的领导者。节:节制。当:得当。顺:顺应,顺理。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荀子·正名》人的欲望虽然是不能消灭的,但对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

  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谤,又树大雠

  《吕氏春秋·情欲》总是想得到不可得到的东西,追求不可满足的欲望,这样必然大大丧失生命之本,又会招致百姓怨恨指责,给自己树起大敌。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等于说“欲不可得,求不可足”,宾语前置。雠:仇,仇敌。

  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黄石公三略·下略》有德行的君主,是用“乐”来使民众快乐;无德行的君主,只知用“乐”来使自己快乐;使民众快乐,才能保持长久;只知道使自己快乐,不久便会灭亡。乐:前一个“乐”指使人快乐的事物,如吃喝玩乐等;后一个“乐”指快乐

  非能使人弗欲,而能圵之;非能使人勿乐而能禁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