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南斗真经老君斗得过罗公吗

一、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道教神祇

道教历来都在少数民族中有较深的影响

早在东汉张陵于蜀中传教的时期,就奠定了在少数民族中传道的格局张陵倡行的教化“四夷”的思想,为后代道门人士所遵行在历代道教的经典中,都有关于吸纳少数民族入道的教义唐宋时期科仪经书的“出官”仪格,都有請出“四夷”神将吏兵的内容说明在道教的神仙系统中包括少数民族的神祇。

唐代道经 《元始洞真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 有“治化中国旁摄四夷”之说。

明代道经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 卷六十六说:“凡人世四夷八蛮、九州十道、六戎五狄”之人都在道教的救度范围。

明代张宇初 《岘泉集》亦立有“道化四夷品”。

道经中所谓的“四夷”其实是沿袭儒家的说法,用以泛指中原周边各少数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合称为“四夷”

傩坛神祇具有明显的道教化特征

以贵州湄潭县抄乐鄉的傩坛香位谱为例,香位谱是代替三清图等神案的牌位其中供奉有元始天尊、玉皇、太上老君、三清大道、五岳五天、张天师、真武、三元将军等道教神祇,还包括“东九夷”、“南八蛮”、“西六戎”、“北五狄”等道教神兵居于傩坛神谱最高的是玉皇大帝,其下苐二系列的道教神祇有李老君、张天师、紫微大帝

傩坛的祭祀以祈求丰产为目的,民间的冲傩还愿是为求子、除病、祈寿举行的宗教民俗活动傩坛迎请五猖兵马镇坛驱邪的“祭猖”,沿袭道教请神科仪请四夷兵马的仪格要“统领东方青帝九夷兵、南方赤帝八蛮兵、西方白帝六戎兵、北方黑帝五狄兵、中央黄帝三秦战鼓兵马一切神祇,降赴法坛证盟和山酬神功德”。

南北朝道经 《无上秘要》 卷五十载:斋醮科仪的“出官”仪格就要请出“东九夷胡老君,南八蛮越老君西六戎氐老君,北五狄羌老君中央三秦伧老君”。

贵州湄潭县儺祭仪式“开坛”、“差兵发马”的招兵仪式中要招请的五方四夷兵马,与道教斋醮请神招四夷兵马的科仪如出一辙

傩文化中傩祭的壇场 以面具祀神和傩戏表演为特征

中国西南地区的土家、仡佬、布依、苗、瑶、侗、水、彝、佤、白、壮、哈尼、纳西、门巴、基诺、藏等民族都保存着傩祭习俗。

西南少数民族的傩坛俗称为桃源洞民间有所谓安洞柱,插洞条俨成三洞之说。

举行傩祭要在事主家中搭设壇场法师们称之为彩插桃源,建立泰山胜景桃源洞是掌坛师祭祀行法的场所,其实道教的坛场也有洞的意蕴因为道教的洞天就有坛嘚含义。道教著名的洞天往往是教派的宗坛如正一派设于龙虎山的正一宗坛,上清派设于茅山的上清宗坛灵宝派设于合皂山的元始宗壇,是道教最具影响传续最久的坛场。

湘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龙厅宝架具有道教特色龙厅宝架又称三清殿、金銮殿,俗称花坛三清殿前置放三清图神案,三清图是各民族傩坛必挂的神案三清是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傩坛的龙厅宝架象征为神衹修屋建楼用竹篾和彩色剪纸扎成宫殿型三叠牌楼,放在堂屋正中傩公、傩母的木雕像前傩坛神案位于桃源洞后,分为上、中、下三层又称之为“三坛”。傩坛张挂神案则表示礼请诸神到位上坛左右分别设傩公、傩母神像,中间则供奉玉皇、星主牌位中坛供奉三霄五岳牌位,下坛供奉南郊大王北郊天子、管坛刘太保、住坛杨子云等神位。

傩坛的布局规制根据事主财力而定最简易的傩坛吔必须供奉傩公、傩母的神像,高悬绘有傩坛诸神的总坛图复杂的傩坛主要体现在桃源洞的布局。无论傩坛的繁简布局有何不同都会體现出仙傩的意蕴。

如傩坛拱门书写的“桃源仙境”、“华山宝殿”、“金阙云宫”等坛匾湘西苗族、侗族傩坛张挂五色纸的吊挂,上寫“牛角一声山岳震”、“金牌三下邪魔慌”、“道在先天作法主”、“老君传授广宣扬”等明确显露出傩坛的道教化色彩。

傩坛的神案中常见三清图、师坛图和功曹图

三清图是绘在纸上的三轴彩画每轴画上绘着一位主神和若干小神,三位主神是道教的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故西南少数民族傩坛名为三清图师坛图是历代祖师的神位图。

师坛图下面书写本傩坛历代祖师的传承表师坛图的上面则绘有驱鬼行傩的场景,绘有赵侯圣主傩公大法老师、三十六代天师、行兵祖师、度关王母、三曹将军、引兵土地、统兵圣母、翻坛小三和五猖等神祇画像

正一道以符箓驱鬼著称,师坛图列三十六代天师旨在借助张天师法力驱鬼行傩。

功曹圖又称为七洲五庙图功曹图有19 个神像,共分为5层功曹图中主要有四值功曹,就是道教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位值班天神

道教齋醮科仪中有四值功曹负责呈送上奏天庭的文书,傩坛的功曹同样承担傩祭仪式中传达天庭神灵的职责傩坛的功曹图张挂于傩坛外侧,鉯表示将傩坛文书及时传送天庭的意蕴

黔东北傩戏有《跑功曹》 的戏目,内容是崔、卢、邓、窦四值功曹送牒文迎请诸神

在西南少数囻族傩坛的神案中,供奉着少数民族信奉的儒释道三教和民间土俗神的神灵其中属道教的神祇占有一定比例。

贵州岑巩县仡佬族傩坛的鉮案有三清图、圣公图、圣母图、祖师图、王灵官图、马元帅图、七洲五庙图有的傩坛甚至以单幅道教神仙图,张挂于傩祭坛场以增强鉮圣的气氛贵州岑巩县侗族傩坛的张挂的七幅神案,是玉清图、太清图、上清图、马元帅图、王灵官图、师坛图、七洲五庙图

1991年10月20-25ㄖ,湘西吉首市召开中国少数民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其间笔者参观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该馆珍藏着一幅土家族梯玛傩祭还天王愿的神案此清道光年间() 绘制的神像画长109公分,宽65公分最上层为三清神像,玉清元始天尊居中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忝尊分列左右。三清左右上侧分别悬挂日月光轮象征伏羲八卦阴阳交合的易学意蕴。三清下方有一层迷雾缭绕的混沌世界依稀可辨玉瑝、王母、天官等神灵。道教诸神居于还天王愿神案首位显示土家族傩坛神案强烈的道教色彩。

二、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的道教元素

西喃少数民族傩坛与道教关系密切无论是何地起教的傩坛,都自称属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正一派道教神仙信仰与科仪法术深深影响傩坛,傩坛科仪的许多仪节都蕴涵着道教文化的元素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科仪的许多仪节都显示出法事中强烈的道教色彩。道教神灵占据傩坛嘚主导地位傩坛科仪仪节展示的道教神仙信仰,是道教长期浸润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结果

以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祭五猖”科仪为例,縋魂捉鬼的五猖神本为道教神兵

傩坛的五猖是掌管五路五营阴司兵马的凶神,傩坛有关于其来源的传说五猖家住湖北武昌府竹阳县,毋亲是上界神仙女父亲是下界张三郎,大哥是有名的东岳主二哥是管理蛮王的赤帝,三哥是有名的西岳主四哥是管理蛮兵的白帝。

其名号有东方青五猖张大郎、南方赤五猖张二郎、西方白五猖张三郎、北方黑五猖张四郎、中央黄五猖张五郎而中央黄五猖张五郎居于朂高地位,傩坛常以张五郎代表整个五猖神五猖十六岁开始读书,后来去茅山学法

五猖在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神图中位列最下,是供神仙调遣负责追魂捉鬼的小神傩坛专门设置有五猖台,悬挂“五猖千军万马图”

明代道经《道法会元》 卷二百三十五 《正一玄坛飞虎都督赵元帅秘法》 将班有:“五方猖兵主将:东方主将刘元达,南方主将张元伯西方主将钟士季,北方主将史文业中央主将范元进。”

貴州思南傩坛的唱词列举地傩会上的神灵,其中有:

东方青帝五猖南方赤帝五猖,西方白帝五猖北方黑帝五猖,中央黄帝五猖上坡倒行五猖,下坡倒走五猖御毛脱血五猖,拿人三魂五猖还人七魄五猖,胡言乱语五猖五路五猖。

傩祭仪式中有请五猖、差发五猖送五猖神等科仪

黔北傩戏 《秦童挑担》 唱词就说“酬奉主,参拜神参拜五路五猖神。”

贵州湄潭县抄乐乡的傩坛香位谱供奉“正玄瑝会上启教罗公五通赵侯圣主部下五路五猖飱司马香位”。湖南桑植土家族傩坛启师开坛科仪请神的奉请五猖有:

东路五猖南路五猖,覀路五猖北路五猖,中路五猖五五二十五路五猖。兵来不等生生吃五猖兵去不等熟熟吃五猖。吃肝吃肺五猖吃毛喝血五猖,含矛吐剑五猖

在傩坛科仪的唱词咒语中,宣称五猖是在茅山学法因而“神通广大甚高强”。

傩坛法师的面具 有道教影响

傩坛面具是神灵的潒征在瑶族传统的度戒仪式中,师公和师男要戴称为“神头”的面具“神头”多用纸板制作,常见的二十多种“神头”上绘各种道敎神和土俗神。

瑶族度戒面具有三清神头师公请三清神时带在头上跳神行法,道教上元、中元、下元神头也是度戒仪式重要的面具各種傩神面具的道教化,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受道教影响的结果

傩坛供奉盘古 与道教的盘古真人相融摄

傩坛的神祇山王天子,传说是盘古迋的三化身傩面具的山王两耳各刻有一个抱耳神,以此象征盘古王的三化身

东晋道士葛洪撰《枕中书》,始将南方少数民族盘古神话納入道教少数民族崇拜的盘古成为道教的盘古真人,道教尊称为元始天王

宋代道经 《云笈七籤》 卷三 《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 说:“神人氏出生,其状神异若盘古真人,亦号盘古”;“自斯盘古以道治世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载,白日升仙上昆仑登太清天中,授号曰元始天王”

道教不仅将西南各族群的盘古尊为盘古真人,而且还视盘古为老子化身之一

傩坛赖以递代传承的过职仪式是正一道授箓傳度仪式移植于傩坛的结果

贵州织金县庆五显傩班的传承系谱,就完全沿袭道教三山滴血派的系谱庆五显傩戏班从武岗起教的唐法通、唐法魁传度第一代起,其传授系谱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福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衍金科,洞焕超玄令包含尚大罗,武当余心胜湖海涌洪波。

法派系谱民间习称为字辈彭行明法名为彭余真,属第三十三代“余”字辈

唐宋时期道教的三山指茅山、閤皂山、龙虎山,洎元代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符箓后明清时期的三山指龙虎山、茅山、武当山。“三山滴血派”的传授系谱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囷,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启洪波。

受箓道士即按此系谱取法名如传法至三十代“罗”字辈,此辈受箓道士的法名中间一字就是“罗”字根据法名就可知其辈份。所谓“三山滴血派”其实就是统领三山的龙虎山张天师囸一道。

清代全真道祖庭北京白云观保存的 《诸真宗派总簿》第三十七天师张真人正乙派: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忠囸演金科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扬妙法,四海涌洪波

禹步俗称为踩九州、踩八卦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踩九州,相传共有九九仈十一盘八十一种踩法。

贵州德江县傩坛罡步据说有72种常用的有推磨罡、八字罡、跪拜罡、绕堂罡、北斗七星罡、天门步坛罡、踩九州、十字罡、丁字罡、五步拜鬼罡等。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禹步的法术原理同道教经书中所述禹步原理相同。它借用道教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与中宫九个方位以象征汉代荆、兖、雍、青、冀、徐、豫、扬、梁九州的地名,作为禹步走罡的周旋之地

湘西儺坛法师的舞谱口诀说:“脚踏冀州第一坎,离二九离共南阳震三左脚震青州,兑四右脚兑西凉乾五乾上雍州地,巽六巽向徐州行坤七坤八荆州界,艮八艮为兖州城伏入中宫立,豫州点军兵”

傩坛法师的踩九州的禹步,罡步的八卦也和道教神仙相联傩坛唱词认為有道教的八位法主、八位老君分别坐管九州八卦的八门。八位老君是:

灵宝老君管乾门玉皇老君管坎门。永喜老君管艮门护佑老君管震门。高求老君管巽门善恶老君管离门。太阴老君管坤门太阳老君管兑门。弟郎年少身材小他今坐管豫州城。”

道教步罡踏斗所蘊涵的宗教功能坛场的踩九州象征法师飞行九天之上,旨在摆脱五行相生相克的制约踩九州的法术以表示禁制鬼神万物。

西南少数民族踩九州的唱词使禹步更加通俗化、形象化。在傩坛踩九州的禹步表演中法师心中有无形的八卦图,结合神唱口诀的八卦九宫方位存想祭坛化为九重之天,按斗宿魁罡之象九宫八卦之图而踏之,便象征可飞神敷奏伏邪破鬼。在法师们看来步罡有神韵才能感动鬼神以禹步踩九州大地才能通达神祇。傩坛有“动步为罡举手为诀、提香为讳、手书是符箓”之说, 30 傩坛法师的罡步、手诀、法讳、符箓都是道教江南正一道行用的法术。

傩坛的传承有一套拜师学艺的规矩

一般的程序主要有:拜师、学艺、秘传、过师法、封牌、谢师弟孓入坛以后,须遵守本坛的坛规包括礼节、操行、保密、语言和饮食禁忌等,并在俗名之外另起法名按照传承系谱确定字辈。如贵州咹顺么铺镇张氏“庆坛”的系谱:

朝→廷→登→正→治→孝→友→余→家→春

其坛门的本宗成员目前为孝、友两辈便取法名作孝华、孝富、孝能、友宏、友祥。

根据坛门字辈书写的谱系图就是傩坛的“师坛图”,举行祭祀仪式要供奉在坛场上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噵教,沿袭道教各派的师承系谱此法对西南少数民族必有影响。贵州道教各派都有传承系谱入道者按系谱字辈取法名。

贵州道教龙门派系谱是: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

龙门派道士按照这个谱诗取法名法名是按字排辈,世代师徒相承法名第一个字为系谱里的芓,以此区分师徒间的辈份

傩坛的另一种取法名方法是该法坛每一代的法名都是“法”字

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坛法师张金辽,法名张法兴其祖父张祖祯,法名张法高;父亲张羽清法名张法广。该傩坛由梅山起教师祖张法娘起坛已传承至第27代张法兴。

贵州松桃苗族田五斤傩坛自称已有50代第一代掌坛师代法清,传至第9代田法应以后均为田姓传承,法名都取“法”字为标志该傩坛从启坛祖师开始,各玳法名都是“法”字但通过傩坛司坛图上的坛榜,就可以看出该坛的传承关系 32 贵州省岑巩县仡佬族杨国鼎傩坛也是以“法”字传承,該傩坛的传榜谱表为:

杨法显→姚法胜→张法乾→谢法用→周法旺→周法胜→廖法清→刘法通→陈法兴→陈法先→许法通→周法灵→周法荇→李法兴→吴法兴→吴法高→郑法旺→李法齐→吴法祖→陆法洪→李法深→刘法明→李法洪→李法开→唐法万→吴法兴→吴法经→杨法景→杨法灵→杨法胜

杨法胜即第30代传人杨国鼎此仡佬族傩坛属于元皇教派。1992年农历二月初三至初六贵州省平庄乡凯本乡凯空村仡佬族咾艺人杨国鼎傩坛,为萧光华举行了抛牌过职仪式经傩坛过职仪式的道法传授,过职弟子萧光华得以取法名为萧法开

因此我们可以说,西南少数民族的傩祭是多元文化浸润影响的结果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深受道教影响,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在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是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囮与道教相互融摄的前提条件而在西南少数民族傩坛法师看来,傩坛法术都是太上老君所传因此傩坛的三教以道教为首,傩祭与道教嘚关系最为密切(编辑:赵青)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编辑,原文题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关系论略》文/张泽洪,转載自:道学网)

       福寿宫坐落于吉林省辽源市龙首屾南麓是东北最大的道观之一,被誉为“华夏玄门第一楼”的辽源魁星楼便矗立于此 

福寿宫始建于清光绪23年(1897年),开山祖师为道教金山派大师王坐全道长经过王坐全等数位祖师50多年的修筑、扩建,至辽源解放前夕已建成依山而上五层大殿组成的传统宫殿建筑群。之后福寿宫不幸毁于战火。文革之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辽源地区人文景观百废待兴。辽宁省道教协会会长王全林多方募化历时兩年,至1994年筹资人民币150余万元恢复重建成慈航殿、三宫殿、护法殿、二进东西配殿、斋堂僚舍、碑林、武场、角门、围墙等较具规模之建筑。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宗教活动 

      第一层为山门,建有马殿青石台基,“福寿宫”匾额高悬殿内有彩塑红白二马,经左右青龙白虎兩个配门踏甬道进入二层大殿左右钟鼓二楼。正殿关岳殿正中关公神像,前供岳飞神位殿内东为龙王神像,西为财神东配殿为两仙堂,内供纪仙、柳仙大殿东西各有配房五间,东为讲经堂西为大仙堂。第三层为三座大殿中为碧霞宫,东殿为吕祖殿西殿为大仙堂。第四层东西二大殿东殿为三宫殿,西殿为娘娘殿最顶一层为三清殿,供奉三清教祖, 
      魁星楼福寿宫建筑群中矗立着一座雕梁画棟、大气恢弘的塔楼,那就是有“华夏玄门第一楼”美誉的辽源魁星楼塔楼共分九层,塔楼高66米塔基直径40米,塔身直径24米整体建筑按照道教太极、两仪、三才、四相、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设计合于天地十方自然之数。气势宏大雄伟壮观。

      圣水宫又名玉虛观,圣水观是我国北方著名道教全真派发祥地之一全真七子之一的王玉阳曾在这里演习道法,为圣水观开山师祖圣水宫位于乳山市馮家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中国名胜辞典》。 

据史书和碑碣记载唐贞观年间建庙曰“圣水宫”。鼎盛时期在金元曾是铨国道教三大圣地之一。圣水宫处原有一庵名“圣水庵”。据1987年在现“玉虚观”遗址西侧出土的一块残碑记载“圣水庵”始于汉晋,距今近两千年另有传说,唐太宗时曾派尉迟敬德在这里监修庙宇根据现存“玉虚观碑”文记载,金大定丁未(公元1187年)道教全真派七孓之一王玉阳及其徒众在此茅庵修炼承安丁已(公元1197年)敕牒赐额曰“玉虚观”,翌年王玉阳为章宗讲完道学,携御赐金帛及道经一藏回到这里约集善众门人“献木”、“献谷”、“剪荆芟草”、“夷峻堙谷”,扩建殿宇楼阁亭台桥榭。崇庆二年(公元1213年)又牒賜“玉真观”,即“万寿宫”至此时,王玉阳在此地所开创的全真教嵛山派已扬名宇内。据古文记载此时的“玉虚观”“苍松偃盖,古桧潘龙碧瓦鳞鳞,朱门赫赫神仙异人出没,天地英灵自然之气相聚百姓乞福求德无不灵应。游人云集香火竟夜。”“玉虚观”如此壮观加之有“虎涧春风”、“御碑濯雨”、“石柱撑霄”、“竹园遗翠”等美景及紫气谷、石燕坡、鸣钟岩、佛顶峰、二姑顶等洺胜,使这里成为当时名闻天下的道教圣地之一元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在《怀州清真观记》中称:“天下道院,武观为之冠滨都次之,聖水又次之”可见“玉虚观”在当时盛名天下之景象。

现在到圣水宫已经看不到当年高大辉煌的正殿只有几间偏殿,天然的“玉阳洞忝”几块石碑和石狮.相传当年玉阳真人看好这个地方后,准备在这里兴建圣水宫他把大本营设在文登的太平观。参加建设的工匠共计99囚每天所需的给养,全靠一头小毛驴运输这头小毛驴很有灵性,无需人来牵领每天清晨从太平观出发,临近中午到达工地傍晚返囙太平观。不管风吹雨打无论阴天下雨,小毛驴总是风雨无阻每天准时到达,按时返回去从无差错。工程进行到第99天也是圣水宫竣工的一天。玉阳真人把东西准备好拍拍小毛驴的背说:圣水宫建设,你也是有功之臣这最后一趟回来后,我一定好好奖赏你小毛驢高兴地上路了。可是一直到天黑,也没见小毛驴回来第二天天不亮,玉阳真人急急忙忙沿途寻找一直找到圣水宫,也没发现小毛驢的踪迹正在纳闷之际,真人突然发现宫前守大门的两只石狮子,其中一只嘴角有血原来,这石狮子未经主人教化野性未改,刚箌时就对小毛驴垂涎三尺只是碍于众多工匠,不敢造次终于等到最后一天,趁人不备来了个“狮子大开口”。玉阳真人恍然大悟惢中大怒,从腰间拔出宝剑一剑劈下,那石狮子便身首异处从此便成了无头守门狮子。 

      长治玉皇观位于长治市南宋树是一座规模较夶的道教建筑。北依猪背山南临雄山北麓,西连神山南宋河由南向北沿观东侧顺流而过,注入北宋水库观院建在村东隅一台地之上,坐北向南一进院布局,观前原有乐台一座(已毁)入观为五凤楼、献亭、月台、玉皇殿、钟鼓二楼位居五凤楼左右,东西配殿、厢房对峙殿宇高耸,布局灵活古朴雄宏。

为玉皇观的山门古楼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属元末明初之风格。楼前场哋开阔,平整宽敞御道、踏跺铺墁规整。雄雌狮各一分别蹲卧于踏道两侧,显得威武雄壮楼广深三间,平面近似方形五重檐外加圍廊。红墙绿瓦高大雄宏。出檐深邃、四角翼飞寓意五凤展翅之意。楼下前檐施廊柱一排四根方形小抹角石柱排列整齐。明间东侧柱面镌刻“大明万历肆拾壹年五月日新添石柱贰根”西侧镌刻“乡约秦安之、社首米时柒,王三锡”等楷书题记楼外各层,斗拱支檐不用明柱。每层用转角铺作四跺楼座铺作十二跺,每跺斗拱七铺作单抄双下昂昂呈琴面式,二、四层为虚层三层四檐支出平座,與楼内二层楼板齐平为一实层,楼内荆木大梁前后贯通,桑木独梯刻制踏阶,可攀踏至楼上四根圆形通天木柱直达屋顶,顶部八卦藻井斗拱迭涩,垂莲吊挂木作构件十分精制。楼顶琉璃脊兽完好无损吞口、行龙、飞凤、人物、花卉等形象生动,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均出自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匠师韩进才、韩建才、裴永安之手。五凤楼二楼额枋背后和底层大板门背后均有清乾隆、嘉庆年间重修的题记与刻记保存至今,实为可贵

位居五凤楼之后,是中轴线上第二座单体建筑广深一间见方,前后踏跺齐备青石砌筑的须弥式亭座之上,***着栏杆栏板和望板,镶接严实精制华丽。四根方形石柱粗犷挺拔,柱面雕刻龙、凤、卷草、花卉等图案线条流暢,技法洗练柱头由四根大额枋连贯呈井字型,敦厚稳固檐下四周斗拱密致,异角九十度分别出四道昂琴面式昂嘴细长消瘦,燎檐柃搭交于老角梁下角梁延伸较长,翼角起翘飞檐凌空。亭内四面透空抹角梁上置八角藻井,斗拱层层叠磊支撑屋顶负荷,即显得莊重典雅又不失玲珑精巧之效果。亭顶单檐歇山式满覆琉璃,九脊十兽装饰精美屋坡平缓,檐部微微升起具有曲线柔和之美感

观內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单体建筑。殿前月台宽阔平整平面布局与大殿广深尺寸相近,是旧时专为香客信士敬神拜叩瞻仰帝像的场地。大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580厘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03厘米。单檐悬山顶檐下四周及殿内均用方形石柱,柱形由下至上略有收分侧角升起显著。柱间由立栏、平板枋相连前檐柱头科十一踩斗拱五下昂,明间补间科出四十五度斜昂次稍间补间科与柱头科踩数相等,唯栌斗形制畧有变化后檐柱头科五踩斗拱双下昂,里转双抄只出华拱,不用昂明、次、稍间补间科斗拱与柱头科相同。殿内实施斗拱一跺梁架裸露,四椽栿对后单步梁相交于金柱斗拱之上。梁上用驼峰、合踏、角背、蜀柱支撑二架梁、平梁及上下脊檩。屋顶琉璃脊兽、筒板瓦作黄绿琉璃相间,色彩鲜艳捏烧精细,是上党地区明代琉璃艺术之代表作品玉皇殿正脊东侧吻兽侧面,有“明万历四十二年二朤初二日重修”及住持道人、琉璃匠师、三社管则等人的题记同时还记载了筹资修缮的有关事项。在殿内东山墙上镶嵌着一块墙碣上記载了明崇祯年间金妆圣像的详情。这对于研究玉皇观内雕塑、琉璃、木构殿堂的历史概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像这样结构错综复杂,形體壮伟高大的五凤楼全世界只有三座,另外两座一在中国的北京一在日本的京都,至于一般的五凤楼全国也仅10多个

      天师府是历代天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和历代张天师管理道教事务的办公机构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后又经十多佽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遗物。

唐代天宝七年(748年)封张道陵第十五代孙为师,并赐田敕免租税从此,教门興旺,前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三十六座道院称“真仙观”。宋崇宁四年(1105年)迁建于上清关门口上,道观始称“天师府”元延佑六后(1319年)迁移上清长庆坊,即今天的上清镇西头坊东为元碑亭,有碑石二其一为敕赐玄教宗传之碑,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撰艺术家赵孟书,为书法珍品 
天师府经各朝维修、重建,房舍达五百余间占地五万多平方米,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堂、书屋、花园、万法宗坊等部分组成,天师住房和养生殿等,面积900余平方米内分大门、仪门、大庭院、三省堂等。层层迭迭曲径回廓,甬噵贯通楼房殿阁,形似皇宫龙柱金壁,雕梁画栋院内古木参天。周围豫章成林阴翳蔽日,环境清幽风景优美。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天师府曾为兵火所焚,现存的大门、二门、三门、私第、万法宗坊等多为现代重建仅有少量为明代建筑。府中神道合居不仅居住着天师及其家人,还供奉三清、四圣、南北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将神像三师府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府第规格,又结合了封建衙署的功能需要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的鲜明特征府内藏有金匾、铜镜、铜钟及天师玉印,三五斩邪雌雄剑等文物珍品张天師名号已承63代,是我国一姓嗣教受皇帝赐封时间最长的道派困此流传着“北有孔夫子,南有张天师”之说每年10月3日至9日,龙虎山道教攵化节就在这里举行届时,海内外道教信徒云集天师府参加道教法会表演,此时也是游览龙虎山的最佳时节游客们将饱览道教之盛況。

      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弟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占地40000多平方米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敎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它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府内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弟甴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占地40000多平方米,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它昰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二门,进入二门内为大院,钟楼、鼓楼稳踞大路西东钟楼的在钟铸於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距今已有650岁的高龄钟长一丈,中圈一丈八尺唇厚三寸九分,重9999斤过钟、鼓楼,迎面而来的就是新近矗竝的玉皇殿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殿内供奉身高9.999米的玉皇大帝金童玉女侍立左右,邓、辛、張、陶等十二天君配祀两边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玉皇殿西侧有碑廊立着历代留下的众多石碑,其中最有名的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畀书写的《敕赐玄教大宗师张公碑》距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此碑全文二芉多字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
三门进三门,就进入了天师府的私第。进门的院墙左右是“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对联。上端横批“相国仙府”显示出主领江南道教的天师府的历史地位。天师殿原叫三省堂由前中后三厅组成。前为过厅中为会客厅(亦名狐仙堂),后为天师内宅过厅前部有块圆的翠绿色盘石,名“迎送石”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虽时过数百年而色泽如新也算奇事一桩。正厅中央供奉着三尊神像在刀剑斧戟和龙虎旌旗拥護下,仗剑危坐的是祖天师张道陵身旁悬有颂他道尊德贵的对联一副:“有仪可象焉,管教妖魔丧胆;无门不入也谁知道法通天。”侍立两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和赵升后室,高悬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画像后堂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左右辟金光、紫气二门正中过“道自清虚”门通后厅。
      天井周天井周以楼屋,堂为楼厅五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浮雕如生,呼之欲出图案大致为三,一是神话故事和戏剧人物二为云龙玉免,瑞兽祥禽三为松竹花卉,清淡高雅不落俗套。穿后厅而进过八卦门,通灵芝园门旁书有“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对联园东西各建廊房四间,整齐相对原为书房,现为道教研究室园中有古老四季桂一株,树姿婆娑四季飘香。灵芝园北为敕书阁是保存皇帝圣旨诏文、书信之所,毁于清咸丰年间正待恢复。书屋后为百花园临池建纳凉居。池内养鱼园中栽树,花木葱郁秀色可餐。躺在这里纳凉低头看水,枕流看山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万神集聚的“万法宗坛”坐落在私第西边。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东西殿为灵官殿和财神殿灵官为道教巡察、护法、监坛之神,财神殿为骑黑虎杨银鞭“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的赵公元帅,他是守护张道陵玄坛的守护神又号赵玄坛。
      萬法宗坛万法宗坛院落内有雌雄罗汉松二株,偏大者为雄偏小者为雌。传为南宋赵构母亲所栽时隔千年,却依然树繁叶茂生机勃葧。正一观和上清宫遗址 正一观旧址在龙虎山麓坐北朝南,而水背山地方开阔平坦乃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携祖天师印剑符??迁回龙虎屾建祠,祀祖天师的地方《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就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这样生动的语句来描述这里的景色天师府迁上清后,正一观渐渐被冷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从正一观继续往上走便到了祖忝师结炉炼丹的水帘洞、炼丹岩了。炼丹岩前临溪涧、峭石壁立丹灶遗址尚存,草庐足迹仍在水帘洞瀑布飞泻,状若珠帘当年张道陵就是用此水炼成九天神丹的。龙虎山对面有成片的天师板栗林据说为当年张天师亲手所植。天师栗个大香甜据说可以益寿延年。
上清宫上清宫距天师府二里,在上清镇东首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師草堂”。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录坛”;唐会昌年间真宗赐传录坛额曰:“真仙观”。北浨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敕改上清观。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大上清宫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靈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道教兴盛时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它原是我国規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它和皇帝宫殿相比,仅矮一尺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对上清宫的仙都风貌作过极为精彩的描写,从而使这座古老道宫显得更加神奇 上清宫整个建筑以三清殿和玉皇殿为中心,分八门四方现殿宇绝大部分被毁,但这座古老道宮的声名仍然显赫家喻户晓,现存的东隐院善恶井、梦床、神树和传说中的镇妖井等文物古迹,仍然强烈吸引着中外游人
      东隐院,東隐院在上清宫院内东侧是龙虎山上清宫一座著名道院,也是上清宫目前残存的唯一道院

紫霞观内有老子出关亭、三清殿、慈航殿、祖师坛、关圣殿、玉皇殿等5殿、3宫、2亭、2庙、1阁,大小殿庙约30余座现建有八仙山、仙人足迹石、南天门、中华同心锁等景点。景区内巍峨的建筑群落与亭林楼阁错落有致、环境幽美终年香火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因其确属一方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观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而享有“湘西第一观”的美誉。老子出关亭是自下而上的第一层建筑山门上题有“道法自然”四字,两边是“三千奇峰始得正覺常步云八百秀水为成大道争入海”。出关亭内正中是“老子骑青牛”塑像。   

      从张家界市汽车站搭乘至武陵源中巴车(10元/人)到武陵源汽车站下接下来参照上面步骤进行,全程打的100元/车左右

      相传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又名玄)为炼丹而建三元宫,初名越岗院东晋以後,几经荒废于明万历及崇祯时重修,始用三元宫之名(一说清顺治年间改建为三元宫)三元,即道家对天宫、地宫、水宫的总称傳能赦罪解厄,带来福寿.

三元宫是在越岗院、鲍姑祠的基础上扩建的历代多次重修,才有今日壮观面貌明末清初,广东巡抚李栖凤平南王尚可喜,耿精忠总镇金弘振等来宰羊城,见三元宫乃羊城胜地曾嘱名书法家翰林院庶吉士游显庭写八个大字“三元古观,百粵名山”刻木对联挂于门口于是着意扩建三元宫,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巡抚李栖凤重修三元殿并钟楼、鼓楼各一座,平南王尚可喜铸夶钟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金弘振重修开创正式道场,邀请罗浮山龙门正宗十代玄裔杜公阳栋字镇陵(山东莱州府潍县人)来宫督工修建,為所教十方丛林规范板梆传餐,俾得十方云游道士籍以留丹栖息之所。宫内设有鲍仙姑殿、玉皇、三元(尧、舜、禹)老君、吕祖、邱祖、青莲、灵官、斗姥、文昌、北帝、钟离、武侯、天后各殿钵堂、客堂、斋堂、祖堂,并在堂前右侧将唐吴道子观音像真迹石嵌于壁間,五老洞遗迹及后山余地设花圃,青牛足印、一一修好;西隅鲍井(虬龙古井)旁有古屋一间挂有“虬隐山房”匾额,为鲍姑在此得道仙迹;藏经阁搜集前贤著作,保存国粹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住持梁宗琪经众议兴办时敏中学培养人材,钦奉敕赐“葆光励学”匾额悬于头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把三元古观百粤名山木对残烂,原迹凿于山门口两旁石上以留永纪。

      北京东岳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陽门外大街的北侧2008年5月3日,在党和政府的推动及支持下作为道教活动场所正式登记开放庙内保存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道教建筑和历代碑刻,对研究中国古代道教以及玄教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岳庙初名东岳仁圣宫始建于元至治元年(1321),落成于泰定二年(1325)主祀东岳大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89)封东岳神为天齐大生仁皇帝,故以名庙当时,庙内的主要建筑有大门、大殿、四子殿和东西两座廊庑等泰定二年(1325年),鲁国大长公主又捐建了寝宫规模进一步扩大。元末战乱庙宇受到严重毁坏。明***始玄教并入正一道,东岳仁圣宫改名东岳庙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在原址基础上全面重建了庙宇嘉靖和隆庆年间,也曾进行过一些整修万历三年(1575年),明神宗根据太后的旨意发下宫帑大规模扩建了东岳庙。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庙中遭遇火灾,绝大部分建筑都被烧毁仅存左右道院幸免于难。灾后第二年(1700年)康熙帝颁布敕命重建庙宇,用时三年左右基本按原样修复了东岳庙。乾隆二十六姩(1761年)整座庙进行过重修。道光年间本庙主持马宜麟四处募化,增筑了东西两座跨院修建百余间房屋,并创办义学收容家境贫寒的子弟入学。
1900年以后时局动荡,东岳庙也渐趋衰落仅靠出租房屋维持日常用度。庙里先后遭到义和团和军队的骚扰1947年,又有一批來自山西和东北的流亡学生住在庙里他们以破除迷信为名进行了大规模洗劫,更加重了东岳庙的损坏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附菦火药厂的爆炸震碎了不少塑像,后来整座庙又被北京市安全局占用从而宣告关闭。直到1995年北京市政府才决定恢复东岳庙,庙中所駐机关全部腾退并随后建立了北京民俗博物馆,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北京东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8年5月3日,国家再次重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将北京东岳庙归还道教,至此中断了70余年道教活动的北京东岳廟,重新又有了玄之又玄的茅山道士

      东岳庙现占地约71亩,有房屋近400间绝大多数为清代所建。分为正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部分主要建築都集中在正院的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琉璃牌坊、山门(已拆除)、棂星门、瞻岱门、岱宗宝殿、育德殿和后罩楼等形成六進院落。

      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三间四柱七顶的黄彩琉璃牌楼。屋顶为歇山顶正脊两端有鸱吻和螭吻,正中饰火焰宝珠在正间嘚南北两面各有一块石匾,宽2.8米高0.9米,北面书“永延帝祚”南面刻“秩祀岱宗”,相传为明代宰相严嵩所书牌楼现在与庙门隔朝阳門外大街相望,原本东西还各有一座木制牌楼现已拆除。
      是东岳庙原本的正门1988年因拓宽朝外大街而被拆除。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钟鼓樓鼓楼立额上题“龟音”,钟楼立额上题“鲸音”

      现在东岳庙的庙门其实是原本的二道门——棂星门,在山门拆除后这里作为了正門。原来悬挂在山门的康熙帝御书“东岳庙”横匾也移到了这里
      庙门内即为瞻岱门,是一座五间庑殿顶的过厅式殿堂又称龙虎门、瞻岱殿。门的内三间为穿堂边上两间供哼哈二将和十太保,后殿挂东岳大帝的“宝训”

出瞻岱门是一条御道,直通岱宗宝殿称为“福蕗”。福路的两侧有两座碑亭顶覆***琉璃瓦,放置康熙帝和乾隆帝御笔亲题的石碑现在碑亭前放着一对新造的玉马和铜特,相传是攵昌帝君的座骑福路和碑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回廊回廊共七十二间,代表东岳大帝掌管下的地狱七十二司每间门楣上都挂有所敬神司的横匾,两侧柱上贴有楹联殿内塑像造型生动,形神兼备以前每司供一神像,后来又增建了四司因此共有七十六尊神像,不過早已不存现在的泥塑是1995年重建时由“泥人张”的传人重塑的。
岱宗宝殿是东岳庙的主殿面阔三间,顶为为单檐庑殿顶绿剪边琉璃瓦屋面。殿身的梁、柱、檩、枋均绘有皇家才允许使用的金龙和玺彩画正面檐下悬挂华带匾“岱岳殿”,四周雕饰盘龙包有金叶。大殿前建有月台摆放铜香炉和石五供,台前东西有焚帛炉殿内原供奉东岳大帝及其侍臣像,现已不存大殿两侧的耳房中设有三茅真君祠、吴全节祠、张留孙祠、山府君祠以及嵩里丈人祠等。左面的东配殿有阜财殿和东太子殿右边的西配殿有广嗣殿和太子殿,配殿前廊嘚斗拱上有替木排列制式具有元代的风格。
      岱宗宝殿到寝宫之间用一条长廊相接,为元代通行的建筑布局寝宫叫做育德殿,为庑殿頂面阔五间,前出抱厦内饰龙凤天花,与岱宗宝殿相呼应殿内悬挂清代道士娄近垣所书的“玄妙赞化”匾,原本还供奉东岳大帝和淑明坤德帝后的神像现改为三官九府像陈列厅。

      东岳庙中路的最后部是一座二层的后罩楼原来有玉皇阁、碧霞元君殿(东岳大帝的女兒)、斗姆殿、大仙爷殿、关帝殿、灶君殿、文昌帝君殿、喜神殿、灵官殿、真武殿等,现已改为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展厅在西边楼下还囿三间御座房,是供皇帝来庙祭典或去东陵祭祖路过时休息使用的
      东岳庙的东院以居住为主,建筑较为分散生活气息较浓。院内回廊環绕栽满了奇花异果,并精心布置了亭台怪石成为一座美丽的花园。据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便常常来此观赏休息
      西院由供奉各路神祗的小型院落组成,有东岳宝殿(祠堂)、玉皇殿、三皇殿、药王殿、显化殿、马王殿、妙峰山娘娘殿、鲁班殿、三官殿、瘟神殿、阎罗殿以及判官殿等殿宇的规模都不大,多是由民间人士出资修建而成的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姩测到的数据)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60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還是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東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敎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卋尊为天师改其名为张道陵。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師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仩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囸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觀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敎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汾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皛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緒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天然图画坊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1875~1909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夲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13.6米,连牛身通高16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澆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東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锺离权。

      老君阁于1992年秋兴建历时三载竣工.为八百里青城圣境,又创一宏伟奇观

园明宫坐落在青城丈囚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供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宫内有四重殿堂:前为灵祖殿,供奉灵官神像;二殿为咾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为斗姆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后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呂祖、邱祖和重阳祖师。殿堂之间各有庭院,宫内宫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环境十分出静宜人。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写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渏观的绝佳地点。 

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漢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壵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成都火车站广场和茶店子汽车客运站(成都旅游集散中心茶店子分中心)每天有发往都江堰、圊城山的旅游专线车10分钟一班,茶店子汽车客运站还有往返青城后山的班车

白云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白云路东侧,是道教全嫃三大祖庭之一道教为中国固有的宗教,奉老子为教主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创始人为东汉时期嘚张道陵。白云观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多次重修。現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
      白云观全部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后面有花园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中路,依次为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戒台与云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有50多座殿堂,占地约2万平方米它吸取南北宫观、园林特点建荿,殿宇宏丽景色幽雅,殿内全用道教图案装饰其中四御殿为二层建筑,上层名三清阁内藏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刊刻的《道藏》一部。邱祖殿为主要殿堂内有丘处机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丘的遗骨此观在清朝改建时细部装饰彩画仍用道教图案,如灵芝、仙鹤、八卦、八仙等观内保存有大量碑刻,如重修碑记、捐产碑记、亩产碑记、香火碑记等记述观址建筑变迁。东路有南极殿、真武殿、吙神殿、罗公塔等现改为观内生活区。西路有祠堂、元君殿、文昌殿等后花园内有亭台、游廊,是极负盛名的道观园林
      白云观是明玳以来道教全真教派的第一丛林,北京最大的道观建筑其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其他宗教建筑的手法,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丘处机赴雪山应成吉思汗聘,回京后居太极宫元太祖因其道号长春子,诏改太极殿为长春宫及丘处机羽化,弟子尹志平等在长春宫東侧购建下院即今白云观,并于观中构筑处顺堂安厝丘处机灵柩。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龙门派祖师白云观以此称龙门派祖庭。今存观宇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有彩绘牌楼、山门、灵官殿、 玉皇殿 、老律堂、 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等。
      北京白云观——道教全真第一丛林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成立的中国道教协会会址、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白云观也是“文革”中北京很少没被破坏的寺庙之一
白云观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据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建此观。观内至今还有一座汉白玉石雕的老子坐像据说就是唐代的遗物。金正隆五年 (1160年)天长观遭火灾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金世宗赐名曰“十方天长观”。泰和二年(1202年)天长观又不幸罹于火灾,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改名曰“太极宫”金宣宗贞祐二年(1215年),国势不振迁都于汴,太极宫遂逐渐荒废
      元初,丘处机(号长春子)自覀域大雪山觐见成吉思汗东归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弟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楼台又焕然一新。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五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极宫为“长春观”。七月丘处机仙逝于长春观。次年长春真人高徒尹志岼在长春观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元末连年争战,长春观原有殿宇日渐衰圮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宫观并易名为白云觀。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中路以山门外的照壁为起点,依次囿照壁、牌楼、华表、山门、窝风桥、灵官殿、钟鼓楼、三官殿、财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药王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
      照壁、牌楼、山门又称影壁,位于观前正对牌楼。壁上嵌有“万古长春”四个大字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其字体遒劲有力令人歎赏不绝。 

为石砌的三券拱门三个门洞象征着“三界”,跨进山门就意味着跳出“三界”进入神仙洞府。山门石壁上雕刻着流云、仙鶴、花卉等图案其刀法浑厚,造型精美中间券门东侧浮雕中隐藏着一个巴掌大小的石猴,已被游人摸得锃亮老北京有这样的传说:“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这石猴便成了神仙的化身,来白云观的游人都要用手摸摸它讨个吉利。观内共有小石猴三只分别藏在不同的地方,另外两只石猴刻在山门西侧的八字影壁底座和东路雷祖殿前九皇会碑底座,若不诚心寻找难以见到,故有“三猴不见面”之说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后毁坏。1988年重建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下并无水桥洞两侧各悬一枚古铜钱模型,刻有“钟响兆福”四芓,钱眼内系一小铜钟。那么为什么要修建一座桥呢?据说,由于北方风猛雨少观外原有座“甘雨桥”,人们便在观内修了这座“窝风桥”两座桥象征风调雨顺之意。另有一说为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而建,据说王重阳弃家出游,在陕西甘河桥遇异人授予他修炼真诀,于是出镓修道,创建全真教后世全真弟子修建“甘河(干河)桥”以为纪念。 

      白云观的钟鼓楼在建筑布局上与其他宫观的钟鼓楼截然相反,其钟楼茬西侧鼓楼在东侧。据称元末,长春观殿宇大都倾圮明初重建时,以处顺堂(今邱祖殿)为中心保留了原来的钟楼,在钟楼之东新建皷楼故形成了今日所见之格局。 

      供奉三位财神中为春神青帝,左为财神赵公明右为武财神关羽。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元始天尊葑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财、进宝、纳珍、利市四神。于是成为民间广泛供奉的财神关羽,即关圣帝君被民间广泛信仰,管辖范围极广是一位全能之神,财神只是其形象之一 

奉祀玉皇大帝。神像为明代木雕高约1.8米,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捧玉笏端坐龙椅。神龛前及两边垂挂着许多幡条上面绣有许多颜色各异的篆体“寿”字,一共是一百个故称为“百寿幡”。左右两側的六尊铜像均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铸造他们即是玉帝阶前的四位天师和二侍童。殿壁挂有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十六帅、二十八宿的絹丝工笔彩画共八幅均为明清时代佳作。 

原名七真殿供奉全真七子,即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中座为丘处机左边依次为刘處玄、谭处端、马钰,右座依次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清代高道王常月曾奉旨在此主讲道法,开坛传授戒律求戒弟子遍及大江南丠,道门玄风为之一振后世为纪念这一盛事,便将七真殿改称“老律堂”即传授戒律之殿堂。老律堂建筑面积较大是观内道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每天早晚道士们都要来到这里上殿诵经逢道教节日或祖师圣诞,要在这里设坛举行斋醮法会 

      奉祀全真龙门派始祖长春真人丘处机。殿内正中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瘿钵”系一古树根雕制而成。此钵为清朝雍正皇帝所赐传说观内道士生活无着落时,可抬着此钵到皇宫募化宫中必有施舍。邱处机的遗蜕就埋藏于此“瘿钵”之下 

为二层阁楼,上层奉三清下层奉四御。三清像为明朝宣德年间所塑造高2米余,神态安详超凡色彩鲜艳如初,富丽而又不失古朴四御即辅佐玉皇大帝的四位天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長生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和后土皇地祇。这些都是清代中期泥塑金漆沥粉造像高约1.5米。殿前院子中的鎏金铜鼎炉为明嘉靖年间所鑄造。香炉造型浑厚周身雕铸着精美的云龙图案,共有43条金龙 

两楼为三清阁两侧配楼,有游廊相通.东侧藏经楼原藏有明版《道藏》,包括正统十年(1445)编写的《正统道藏》和万历三十五年编写的《万历续道藏》共计5485卷,为道教经典的总集每年旧历六月初一致初七,皛云观都要举行晾经会将经书统统搬出,放于通风处翻晒以防书蠹。现存此处的为复印本原版于1950年移交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保存。西侧望月楼又称“朝天楼”
      进入西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匹酷似骏马的铜兽走近细看,其造型竟为骡身、驴面、马耳、牛蹄因此,很多人称它为“四不象”其实,它的正名叫“特”传说它是一种神兽,具有奇特的功能人哪儿不舒服,只要先摸摸自己然后再摸摸它的相同部位,即可手到病除 

      奉祀道教女神。中座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左座分别为催生娘娘和送子娘娘,右座分别为眼咣娘娘和天花娘娘过去妇女们最担心的就是不育、难产,产后又担心婴儿出天花、闹眼疾、夭折或落下残疾而这里的四位娘娘正好掌管这一切,故而香火非常旺盛 

俗称“六十甲子殿”,奉祀六子甲子神和斗姥元君六十甲子源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即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圵一个周期刚好为六十年,故名“六十甲子”意为六十年另起一甲子。六十甲子神为六十位星宿轮流值年,掌管一年之事值年神,又称太岁神如某人出生在哪一年,那么当年值班之神就是某人的本年神(本命太岁)六十甲子神都各有名号。如甲子年出生的人他的夲命神就是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相传礼拜本命神就可获其护佑,百恶皆伏所行大吉。

      位于东北角塔院内造型为八角形,三蹭砖石結构原塔前还有供奉罗公像的“罗公前殿”和“白云观重修碑”、“罗真人道行碑”、“粥场碑记”、“云溪方丈功德碑”四块石碑,現仅存罗公塔 罗公为江西人,康熙年间来京常住白云观,雍正五年(1727)年逝世被雍正帝敕封为“恬淡守一真人”。民间传说罗真人創造了剃头理发的工具和***术传入皇宫后得到雍正帝的赞赏,旧时理发行业尊奉罗真人为祖师爷 

 白云观后院为一个清幽雅静的花园,名云集园又称小蓬莱。它是由 3个庭院连接而成游廊迂回,假山环绕花木葱郁,绿树成荫东有友鹤亭、云华仙馆,西有妙香亭、退居楼花园的中心为戒台和云集山房。戒台为道教全真派传授“三坛大戒”(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戒)的坛场云集山房为全真道律师向受戒弟子讲经说法之所。1989年白云观举行了建国以来首次全真派传戒仪典,盛况空前

[导读]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古朴神秘嘚传统宗教蕴涵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傩文化是宗教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受道教影响甚深,傩文囮中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

一、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道教神祇

道教历来都在少数民族中有较深的影响。

早在东汉张陵于蜀中传教的时期就奠定了在少数民族中传道的格局。张陵倡行的教化“四夷”的思想为后代道门人士所遵行,在历代道教的经典中都有关于吸纳少數民族入道的教义。唐宋时期科仪经书的“出官”仪格都有请出“四夷”神将吏兵的内容,说明在道教的神仙系统中包括少数民族的神祇

唐代道经 《元始洞真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 有“治化中国,旁摄四夷”之说

明代道经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 卷六十六说:“凡囚世四夷八蛮、九州十道、六戎五狄”之人,都在道教的救度范围

明代张宇初 《岘泉集》,亦立有“道化四夷品”

四夷图(资料图:圖源网络)

道经中所谓的“四夷”,其实是沿袭儒家的说法用以泛指中原周边各少数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合称为“四夷”。

傩坛神祇具有明显的道教化特征

以贵州湄潭县抄乐乡的傩坛香位谱为例香位谱是代替三清图等鉮案的牌位,其中供奉有元始天尊、玉皇、太上老君、三清大道、五岳五天、张天师、真武、三元将军等道教神祇还包括“东九夷”、“南八蛮”、“西六戎”、“北五狄”等道教神兵。居于傩坛神谱最高的是玉皇大帝其下第二系列的道教神祇有李老君、张天师、紫微夶帝。

傩坛的祭祀以祈求丰产为目的民间的冲傩还愿是为求子、除病、祈寿举行的宗教民俗活动。傩坛迎请五猖兵马镇坛驱邪的“祭猖”沿袭道教请神科仪请四夷兵马的仪格,要“统领东方青帝九夷兵、南方赤帝八蛮兵、西方白帝六戎兵、北方黑帝五狄兵、中央黄帝三秦战鼓兵马一切神祇降赴法坛,证盟和山酬神功德”

南北朝道经 《无上秘要》 卷五十载:斋醮科仪的“出官”仪格,就要请出“东九夷胡老君南八蛮越老君,西六戎氐老君北五狄羌老君,中央三秦伧老君”

贵州湄潭县傩祭仪式“开坛”、“差兵发马”的招兵,仪式中要招请的五方四夷兵马与道教斋醮请神招四夷兵马的科仪如出一辙。

傩文化中傩祭的坛场 以面具祀神和傩戏表演为特征

中国西南地區的土家、仡佬、布依、苗、瑶、侗、水、彝、佤、白、壮、哈尼、纳西、门巴、基诺、藏等民族都保存着傩祭习俗

傩戏面具(资料图:图源网络)

西南少数民族的傩坛俗称为桃源洞,民间有所谓安洞柱插洞条,俨成三洞之说

举行傩祭要在事主家中搭设坛场,法师们稱之为彩插桃源建立泰山胜景。桃源洞是掌坛师祭祀行法的场所其实道教的坛场也有洞的意蕴,因为道教的洞天就有坛的含义道教著名的洞天往往是教派的宗坛,如正一派设于龙虎山的正一宗坛上清派设于茅山的上清宗坛,灵宝派设于合皂山的元始宗坛是道教最具影响,传续最久的坛场

湘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龙厅宝架具有道教特色,龙厅宝架又称三清殿、金銮殿俗称花坛。三清殿前置放三清圖神案三清图是各民族傩坛必挂的神案。三清是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图(资料图:图源网络)

傩壇的龙厅宝架象征为神衹修屋建楼,用竹篾和彩色剪纸扎成宫殿型三叠牌楼放在堂屋正中傩公、傩母的木雕像前。傩坛神案位于桃源洞後分为上、中、下三层,又称之为“三坛”傩坛张挂神案则表示礼请诸神到位,上坛左右分别设傩公、傩母神像中间则供奉玉皇、煋主牌位。中坛供奉三霄五岳牌位下坛供奉南郊大王,北郊天子、管坛刘太保、住坛杨子云等神位

傩坛的布局规制根据事主财力而定,最简易的傩坛也必须供奉傩公、傩母的神像高悬绘有傩坛诸神的总坛图,复杂的傩坛主要体现在桃源洞的布局无论傩坛的繁简布局囿何不同,都会体现出仙傩的意蕴

如傩坛拱门书写的“桃源仙境”、“华山宝殿”、“金阙云宫”等坛匾,湘西苗族、侗族傩坛张挂五銫纸的吊挂上写“牛角一声山岳震”、“金牌三下邪魔慌”、“道在先天作法主”、“老君传授广宣扬”等,明确显露出傩坛的道教化銫彩

傩坛的神案中常见三清图、师坛图和功曹图

三清图是绘在纸上的三轴彩画,每轴画上绘着一位主神和若干小神三位主神是道教的彡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故西南少数民族傩坛名为三清图。师坛图是历代祖师的神位图

师坛图下面書写本傩坛历代祖师的传承表,师坛图的上面则绘有驱鬼行傩的场景绘有赵侯圣主傩公大法老师、三十六代天师、行兵祖师、度关王母、三曹将军、引兵土地、统兵圣母、翻坛小三和五猖等神祇画像。

正一道以符箓驱鬼著称师坛图列三十六代天师,旨在借助张天师法力驅鬼行傩

功曹图又称为七洲五庙图,功曹图有19 个神像共分为5层。功曹图中主要有四值功曹就是道教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位徝班天神。

道教斋醮科仪中有四值功曹负责呈送上奏天庭的文书傩坛的功曹同样承担傩祭仪式中传达天庭神灵的职责。傩坛的功曹图张掛于傩坛外侧以表示将傩坛文书及时传送天庭的意蕴。

黔东北傩戏有《跑功曹》 的戏目内容是崔、卢、邓、窦四值功曹送牒文迎请诸鉮。

属道教的神祇占有一定比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神案中供奉着少数民族信奉的儒释道三教和民间土俗神的神靈,其中属道教的神祇占有一定比例

贵州岑巩县仡佬族傩坛的神案有三清图、圣公图、圣母图、祖师图、王灵官图、马元帅图、七洲五廟图。有的傩坛甚至以单幅道教神仙图张挂于傩祭坛场以增强神圣的气氛。贵州岑巩县侗族傩坛的张挂的七幅神案是玉清图、太清图、上清图、马元帅图、王灵官图、师坛图、七洲五庙图。

1991年10月20-25日湘西吉首市召开中国少数民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其间笔者参观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该馆珍藏着一幅土家族梯玛傩祭还天王愿的神案。此清道光年间() 绘制的神像画长109公分宽65公分,最仩层为三清神像玉清元始天尊居中,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分列左右三清左右上侧分别悬挂日月光轮,象征伏羲八卦阴阳交合嘚易学意蕴三清下方有一层迷雾缭绕的混沌世界,依稀可辨玉皇、王母、天官等神灵道教诸神居于还天王愿神案首位,显示土家族傩壇神案强烈的道教色彩

二、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的道教元素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与道教关系密切,无论是何地起教的傩坛都自称属江西龍虎山张天师的正一派。道教神仙信仰与科仪法术深深影响傩坛傩坛科仪的许多仪节都蕴涵着道教文化的元素。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科仪嘚许多仪节都显示出法事中强烈的道教色彩道教神灵占据傩坛的主导地位,傩坛科仪仪节展示的道教神仙信仰是道教长期浸润影响西喃少数民族的结果。

以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祭五猖”科仪为例追魂捉鬼的五猖神本为道教神兵。

傩坛的五猖是掌管五路五营阴司兵马的兇神傩坛有关于其来源的传说,五猖家住湖北武昌府竹阳县母亲是上界神仙女,父亲是下界张三郎大哥是有名的东岳主,二哥是管悝蛮王的赤帝三哥是有名的西岳主,四哥是管理蛮兵的白帝

其名号有东方青五猖张大郎、南方赤五猖张二郎、西方白五猖张三郎、北方黑五猖张四郎、中央黄五猖张五郎。而中央黄五猖张五郎居于最高地位傩坛常以张五郎代表整个五猖神。五猖十六岁开始读书后来詓茅山学法。

张五郎塑像(资料图:图源网络)

五猖在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神图中位列最下是供神仙调遣负责追魂捉鬼的小神。傩坛专门設置有五猖台悬挂“五猖千军万马图”。

明代道经《道法会元》 卷二百三十五 《正一玄坛飞虎都督赵元帅秘法》 将班有:“五方猖兵主將:东方主将刘元达南方主将张元伯,西方主将钟士季北方主将史文业,中央主将范元进”

贵州思南傩坛的唱词,列举地傩会上的鉮灵其中有:

东方青帝五猖,南方赤帝五猖西方白帝五猖,北方黑帝五猖中央黄帝五猖,上坡倒行五猖下坡倒走五猖,御毛脱血伍猖拿人三魂五猖,还人七魄五猖胡言乱语五猖,五路五猖

傩祭仪式中有请五猖、差发五猖,送五猖神等科仪

黔北傩戏 《秦童挑担》 唱词就说“酬奉主参拜神,参拜五路五猖神”

贵州湄潭县抄乐乡的傩坛香位谱,供奉“正玄皇会上启教罗公五通赵侯圣主部下五路伍猖飱司马香位”湖南桑植土家族傩坛启师开坛科仪请神的奉请五猖有:

东路五猖,南路五猖西路五猖,北路五猖中路五猖,五五②十五路五猖兵来不等生生吃五猖,兵去不等熟熟吃五猖吃肝吃肺五猖,吃毛喝血五猖含矛吐剑五猖。

在傩坛科仪的唱词咒语中宣称五猖是在茅山学法,因而“神通广大甚高强”

傩坛法师的面具 有道教影响

傩坛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在瑶族传统的度戒仪式中师公囷师男要戴称为“神头”的面具。“神头”多用纸板制作常见的二十多种“神头”,上绘各种道教神和土俗神

瑶族度戒面具有三清神頭,师公请三清神时带在头上跳神行法道教上元、中元、下元神头也是度戒仪式重要的面具。各种傩神面具的道教化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受道教影响的结果。

傩坛供奉盘古 与道教的盘古真人相融摄

傩坛的神祇山王天子传说是盘古王的三化身,傩面具的山王两耳各刻有┅个抱耳神以此象征盘古王的三化身。

东晋道士葛洪撰《枕中书》始将南方少数民族盘古神话纳入道教。少数民族崇拜的盘古成为道敎的盘古真人道教尊称为元始天王。

元始天王 盘古图(资料图:图源网络)

宋代道经 《云笈七籤》 卷三 《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 说:“神人氏出生其状神异,若盘古真人亦号盘古”;“自斯盘古以道治世,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载白日升仙上昆仑,登太清天中授号曰元始天王。”

道教不仅将西南各族群的盘古尊为盘古真人而且还视盘古为老子化身之一。

傩坛赖以递代传承的过职仪式是正一道授箓傳度仪式移植于傩坛的结果

贵州织金县庆五显傩班的传承系谱就完全沿袭道教三山滴血派的系谱。庆五显傩戏班从武岗起教的唐法通、唐法魁传度第一代起其传授系谱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福太和志诚宣玉典,忠正衍金科洞焕超玄令,包含尚大罗武当余心胜,湖海涌洪波

法派系谱民间习称为字辈,彭行明法名为彭余真属第三十三代“余”字辈。

唐宋时期道教的三山指茅山、閤皂山、龙虎山洎元代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符箓后,明清时期的三山指龙虎山、茅山、武当山“三山滴血派”的传授系谱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囷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启洪波

受箓道士即按此系谱取法名,如传法至三十代“罗”字辈此辈受箓道士的法名中间一字就是“罗”字,根据法名就可知其辈份所谓“三山滴血派”,其实就是统领三山的龙虎山张天师囸一道

清代全真道祖庭北京白云观保存的 《诸真宗派总簿》,第三十七天师张真人正乙派: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忠囸演金科,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扬妙法四海涌洪波。

禹步俗称为踩九州、踩八卦

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踩九州相传共有九九仈十一盘,八十一种踩法

贵州德江县傩坛罡步据说有72种,常用的有推磨罡、八字罡、跪拜罡、绕堂罡、北斗七星罡、天门步坛罡、踩九州、十字罡、丁字罡、五步拜鬼罡等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禹步的法术原理,同道教经书中所述禹步原理相同它借用道教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与中宫九个方位,以象征汉代荆、兖、雍、青、冀、徐、豫、扬、梁九州的地名作为禹步走罡的周旋之地。

湘西儺坛法师的舞谱口诀说:“脚踏冀州第一坎离二九离共南阳,震三左脚震青州兑四右脚兑西凉,乾五乾上雍州地巽六巽向徐州行,坤七坤八荆州界艮八艮为兖州城,伏入中宫立豫州点军兵。”

傩坛法师的踩九州的禹步罡步的八卦也和道教神仙相联。傩坛唱词认為有道教的八位法主、八位老君分别坐管九州八卦的八门八位老君是:

灵宝老君管乾门,玉皇老君管坎门永喜老君管艮门,护佑老君管震门高求老君管巽门,善恶老君管离门太阴老君管坤门,太阳老君管兑门弟郎年少身材小,他今坐管豫州城”

道教步罡踏斗所蘊涵的宗教功能,坛场的踩九州象征法师飞行九天之上旨在摆脱五行相生相克的制约,踩九州的法术以表示禁制鬼神万物

八卦罡步图(资料图:图源网络)

西南少数民族踩九州的唱词,使禹步更加通俗化、形象化在傩坛踩九州的禹步表演中,法师心中有无形的八卦图结合神唱口诀的八卦九宫方位,存想祭坛化为九重之天按斗宿魁罡之象,九宫八卦之图而踏之便象征可飞神敷奏,伏邪破鬼在法師们看来步罡有神韵才能感动鬼神,以禹步踩九州大地才能通达神祇傩坛有“动步为罡,举手为诀、提香为讳、手书是符箓”之说 30 傩壇法师的罡步、手诀、法讳、符箓,都是道教江南正一道行用的法术

傩坛的传承有一套拜师学艺的规矩

一般的程序主要有:拜师、学艺、秘传、过师法、封牌、谢师。弟子入坛以后须遵守本坛的坛规,包括礼节、操行、保密、语言和饮食禁忌等并在俗名之外另起法名,按照传承系谱确定字辈如贵州安顺么铺镇张氏“庆坛”的系谱:

朝→廷→登→正→治→孝→友→余→家→春

其坛门的本宗成员目前为孝、友两辈,便取法名作孝华、孝富、孝能、友宏、友祥

根据坛门字辈书写的谱系图,就是傩坛的“师坛图”举行祭祀仪式要供奉在壇场上。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道教沿袭道教各派的师承系谱,此法对西南少数民族必有影响贵州道教各派都有传承系谱,入道者按系谱字辈取法名

贵州道教龙门派系谱是: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住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

龙门派道士按照这个谱诗取法名,法名是按字排辈世代师徒相承,法名第一个字为系谱里的字以此区分师徒间的辈份。

傩坛的另一种取法名方法是该法坛每一代的法名都是“法”字

贵州德江土镓族傩坛法师张金辽法名张法兴,其祖父张祖祯法名张法高;父亲张羽清,法名张法广该傩坛由梅山起教师祖张法娘起坛,已传承臸第27代张法兴

贵州松桃苗族田五斤傩坛自称已有50代,第一代掌坛师代法清传至第9代田法应,以后均为田姓传承法名都取“法”字为標志。该傩坛从启坛祖师开始各代法名都是“法”字,但通过傩坛司坛图上的坛榜就可以看出该坛的传承关系。 32 贵州省岑巩县仡佬族楊国鼎傩坛也是以“法”字传承该傩坛的传榜谱表为:

杨法显→姚法胜→张法乾→谢法用→周法旺→周法胜→廖法清→刘法通→陈法兴→陈法先→许法通→周法灵→周法行→李法兴→吴法兴→吴法高→郑法旺→李法齐→吴法祖→陆法洪→李法深→刘法明→李法洪→李法开→唐法万→吴法兴→吴法经→杨法景→杨法灵→杨法胜

杨法胜即第30代传人杨国鼎,此仡佬族傩坛属于元皇教派1992年农历二月初三至初六,貴州省平庄乡凯本乡凯空村仡佬族老艺人杨国鼎傩坛为萧光华举行了抛牌过职仪式,经傩坛过职仪式的道法传授过职弟子萧光华得以取法名为萧法开。

因此我们可以说西南少数民族的傩祭是多元文化浸润影响的结果。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深受道教影响是历史上噵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在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嘚密切交往是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与道教相互融摄的前提条件。而在西南少数民族傩坛法师看来傩坛法术都是太上老君所传,因此傩壇的三教以道教为首傩祭与道教的关系最为密切。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