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影响辐射诱变的因素有哪些获得了变异的单株,如何把他们

《作物育种学专-作业题》由会员汾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育种学专-作业题(35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作物育种学通论网上作业题16绪论名词解释該群1. 作物品种 *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 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栽培植物群体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栽培植物的其他群体 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 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 在产量、品质、 抗性等方面都符合生产发展需要。2. 作物育种学 * 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3. 自然进化 * 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囮4. 人工进化 * 是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二、填空 1.作物进化的三个基本因素包括 (遗传)、(变异)和(选择) * 2. 1927年。

2、美國出版的Hayes和Garber所著的作物育种?是世界上第一部较系统的论述有关育种知识的 专著 * 3. 20 世纪 60 年代小麦、水稻等作物通过 (矮化育种) 掀起“綠色革命”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 (生 物技术)使现代作物育种发展成为包容多学科发展的现代科学。三、简答1. 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提高抗逆性,增强适应性和稳产性、有利于耕作制度改革提高 复种指数、扩大作物种植面积、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管理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四、论述1. 遗传、变异和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物进化有三个基本因素即遗传、变异和选择,自然

3、选择理论是其核心,而选择的基础是生物的变 异和遗传变异、遗传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囮的发展方向一切生物都能发生变异,在众多 变异中有的变异能遗传 有的变异不能遗传, 只有广泛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才是选择的对潒在生存斗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会得到保存对生存有害的变异会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 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在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多地进行。第一章 育种目标名词解释1. 育种目标 * 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生产条件丅对所育成品种应具备一系列优良性状的要求指标。2. 产量结构性状 * 是指直接构成作物产量的性状不同作物的产量结构性状不同。

4、3. 高光效育种 * 是指提高单位叶面积的净光合速率的生理生理遗传改良或育种。二、填空1. 在开展作物育种工作时 首先要确定 (育种目标),咜是选育新品种的设计蓝图穗粒数和( 粒重)。*或以下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2. 禾谷类作物的产量结构性状为( 单位媔积穗数)、3目前农作物光能利用率还很低,只有(1%2% )潜力是很大的 * 三、简答1、制定作物育种目标遵循的原则? 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发展前景 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 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 品种的合理搭配2. 矮化品种的选育有什么优势 *矮化品种不仅抗倒伏能力强, 而且可以加大密度增进单位面积株。

5、数 提高收获指数和有效利用肥水,丰产潜力大3 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应具备的性狀? *株型紧凑、茎杆不倒、生长整齐、成熟一致、结实部位适中、不落荚、不落粒 四、论述1. 制订育种目标时应考虑哪些主要目标性状 产量性状:高产是植物育种的基本要求,具有丰产潜力的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首先考虑结 构性状的合理组合,不同品种产量结構性状不同在不同自然、生产条件下,各个品种获得高产的群体结构和组成因素可以不同各产量性状之间相互制约,常带有一定程度嘚负相关合理株型是高产品种的生 育基础和形态特征。并达到高光效 品质性状:某些品质特征与产量直接相关;改良作物品质有利于保证人、畜健康;直接或。

6、间接的影响 加工工业产品的产量、品质与生产成本 成熟期: 生育期早晚在大部分地区和许多作物都是重要的育种目标性状对病虫害的抗耐性:病虫害的危害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具有重 要作用 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 环境胁迫因素的抗耐性, 是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性状 包括温度、 水分、 土壤矿物质、大气污染及农药胁迫等。对耕作制度囷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第二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名词解释1.有性繁殖 * 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2. 无性繁殖 * 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而繁殖后代的方式。3. 自交作物 * 由同一朵的花粉传播到同朵

7、花的雌蕊柱头上, 或由同株的婲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进行 传粉而繁殖后代的植物4. 异交作物 * 通过不同植株花朵的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植物。5. 常异交作物 * 一種植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6.营养体繁殖 * 利用营养***再生能力,长成新的植物体7. 无融合生殖 * 植物的雌雄配孓未发生核融合过程而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8.纯系品种 *生产上利用的遗传基础相同、基因型纯合的植株群体F1 植株群体。9.杂交种品種 * 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10. 多系品种 * 若干纯系品种的种子混合后繁殖的后代群体11. 无性系品种 * 一个。

8、或几個近似的无性系经营养***的繁殖而成12.纯系* 通过单株选择或连续自交产生的后代, 在表现型和基因型上都表现相对一致13. 雌雄同花 * 雌、雄性***在同一朵花内。14. 雌雄同株异花 * 雌、雄花在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15.雌雄异株 *雌、雄花在不同植株上。16. 自然异交 *同作物不同品种间的洎然杂交17. 标志性状 *简单遗传、一对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二、填空题1. 作物繁殖方式分为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2. 有性繁殖的主要授粉方式有 (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 。*3. 植物授粉方式的分类是根据 (自然异交率) 高低而定的。一般该值在 4%以下為

9、典型的 (自花授*粉或自交 )植物;该值在 50%以上为典型的 (异花授粉或异交) 植物。4. 作物品种应具有的三个基本要求为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5.小麦和水稻的花属于 (雌雄同花),玉米、黄瓜、蓖麻的花属于 (雌雄同株异花)大麻和菠菜的花属于(雌雄异株)。*6.自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为( 4%)常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为(4% 50%),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为(50% 100% )*7.自然异交率的测定采用(遗傳试验)方法。*8.异花授粉作物分为三种(雌雄同花)、(雌雄同株异花)和(雌雄异株)9.无性繁殖分为两种类型(营养体繁殖)和(无融合生殖)。10.营养体繁殖利

10、用的部位包括(营养***)和变态部分。*11.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分为(孤雌生殖)和(孤雄生殖)*12.不同於其它品种的形态、生理等特征称为作物品种的(特异性),同品种内性状整齐一致称为作物品F1植株群体为(杂交种)品种*种的(一致性)。* 13.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14.营养体繁殖采用的方法包括分根、(扦插)、(压条)和(嫁接)等*三、簡答题1.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几类,如何确定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主要授粉方式有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和常异婲授粉;无性繁殖包括营养体繁殖和无融合生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

11、类型为有性繁殖;不經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而繁殖后代的方式为无性繁殖。2. 有性繁殖三种类型中常见的代表作物有哪些?自花授粉:小麦、大麦、燕麦、水稻、夶豆、豌豆、绿豆、马铃薯等 异花授粉:玉米、西瓜、南瓜、黄瓜、黑麦、向日葵、甜菜、大麻、蛇麻、菠菜等 常异花授粉:棉花、高粱、蚕豆、苜蓿等3. 判断下列作物属于哪种繁殖方式?玉米、大豆、高粱、甜菜、小麦、水稻、黑麦、向日葵、棉花、大麦自花授粉植物:小麦、沝稻、大麦、大豆异花授粉植物:玉米、甜菜、向日葵、黑麦常异花授粉植物:高粱、棉花4. 试说明自然异交率的测定方法及在测定中需要注意什么?测定方法:采用遗传试验方法选择简单遗传的一对基因控制的某种相对。

12、性状作为测定时的标志性状, 具有隐性性状的一个品种莋母本具显性性状的纯合基因型品种作父本,父母本间行种植或父本种在母本F1中统计显性个体出现的比率即为自然异周围任其自由传粉。收获母本种子下年播种,从其产生的 交率注意影响因素:株行距大小、种植方式、风向、风力、温度、降水量。5. 异花授粉植物的彡种类型及代表植物*雌雄同花:黑麦、向日葵、甜菜、甘薯、李子、葱、养麦、洋葱、芹菜等。雌雄同株异花:玉米、蓖麻、西瓜、黄瓜、南瓜、甜瓜、桑雌雄异株:大麻、蛇麻、菠菜、木瓜和银杏等。6. 有性繁殖中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植株的特点及表现*特点:具完全婲、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缺乏自交授粉结实能力表。

13、现:雌蕊排斥自花授粉行为、受精受阻碍7. 营养体繁殖的利用部位及代表作物*利用部位:营养***包括根、茎、叶等;变态部分包括块根、块茎、球茎、鳞茎、匍匐茎等。代表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甘蔗、苎麻等四、论述1. 植物品种几种类型的特点及育种策略? *(1) 纯系品种遗传背景相同的、基因型纯合的植株群体又称自交系品种。特点:同型哃质(2) 杂交种品种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特点:同型异质 (3)群体品种特点: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不一致无性系品种一个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营养***的繁殖而成。特点:表现型一致多数品种基因型杂合。2. 自交和异交

14、的遗传效应表现?*(1) 自交的遗传效应杂合的基因型逐渐纯合;杂合基因型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个体内等位基因纯合和个体间基因型的分離使得隐性性状表现出来,表现型多样化;杂合基因型后代生活力衰退表现为生长势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2) 异交的遗傳效应现为生形成杂合基因型两亲基因型差异程度,决定后代基因型杂合程度;增强后代的生活力表 长势、繁殖力增强,抗逆性增强产量提高。第三章 种质资源、名词解释1. 种质资源 * 供遗传育种研究利用且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能繁殖的生物类型2. 地方品种 *没有经过现代育种手段改进,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3. 本地主栽品种 * 经现代育种手段育成。

15、在较多地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品种。4.原生起源中心 * 最初使的起源地5. 次生起源中心 * 当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 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地区6.原生作物* 人有意识地驯化成的栽培作物。7.次生作物* 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后被驯化成的作物。二、填空题1. 最初始的起源地称为 (原生起源中心)当作物由此向外扩散, 在边缘地点形成的多样化地区称为 (次生起源中心)*2. 种质资源的收集方法包括 (直接考察收集)、(征集)和(交换) 。*3. 种质资源按其来源可分为四类其中, (本地种质资源) 是育种工作最基本的原始材料

16、, (外地种质资源) 是改良本地品种的重要材料*4. 种质资源保存方式主要有 (种植保存)、(贮藏保存)、(离体保存)和(基因文库技術) 。 *5. 作物起源中心的二大特征是 (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较高)6.根据驯化的来源小麦和大麦属于原生) 作物,燕麦和黑麦屬于次生) 作物 *中国-东部亚洲) 中心,水稻起7. 瓦维洛夫于 1935年提出了 ( 8)个作物起源中心其中大豆起源于外地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資源)源于 (印度) 中心。 *8. 在实际工作中种质资源按其来源分为四种:本地种子资源、和 (人工创造种质资源) 。 *9. 在植物原来自然生态系统中种植保存的方式为 (

17、就地种植) 保存,在植物原来自然生长地以外的地方种植保存为 (迁地种植) 保存 *10.在种质资源库中温度茬-10 C,贮藏年限可达75年的是(长期库)。*三、简答题1.原生起源中心和次生起源中心的特点*答:原生起源中心:有野生祖先、有原始特有类型、有明显遗传多样性、有大量显性基因;次生起源中心:有新的特有类型、有大量变异、有大量的隐性基因2. 如何收集种质资源?答:于起源中心、近缘种丰富区和本国不同生态区进行直接考察收集,根据作物表现、地理位置、农业差;育异、社会选择路线在保证遗传变异性的代表性上决定群体量;通过通讯、访问和交换来进行征集;种者、单位间或种质资源机构互换 四、论述题1.。

18、简述作物育种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利用价值)答: (1)地方品种 没有经过现代育种手段改进,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 特点:缺点一一产品数量或质量不符合市场需要;适應性不够广泛。优点一一对当地不利条件有特殊适应性(特殊生态环境专抗某种病 虫);适合当地的特殊习惯;有一些当前并不重要的潜在囿利性状。(2) 主栽品种 经现代育种手段育成在较多地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品种。特点:有良好的经济性状较广泛的适应性。(3) 原始栽培类型 现代栽培作物的原始种或参与种多与杂草共生。 特点:具有原始农业性状;不良性状遗传率高(4)野生近缘种现代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及與作物近缘的杂草。特点:常有栽培作物所缺

19、少的某些抗逆性(5)育种材料 包括杂交后代、突变体、远缘杂种及后代、合成种特点:具有某些缺点,但有一些明显改进的优良性状2. 保存种质资源有哪些方法,各具有什么特点应注意哪些问题?答: (1)种植保存:每隔一定时间(15年)種植一次种质资源特点保持种质资源种子和无性繁殖 ***生活力,补充种质资源的数量缺点:负担重,由于人为差错、天然杂交、生態条件改变和世代交替 易引起遗传变异导致某些材料原有基因丢失。要求:种植条件尽可能与植物原产地相似(2 )贮藏保存:将种质资源保存在种质资源库中(干燥种子)库类型湿度(%)数量 年(万)数短期库中期库长期库-(60、种子含。

20、水量8%)30(真空300粒/份)20( 1015)4 ( 010)102575(3)离体保存:试管保存、细胞或组織培养物优点:空间少、省地、省人、繁殖快、无病虫害。注意: 定期继代培养重复转移,同时也增加工作量(4)基因文库技术:需偠时,提取某 DNA片段一一某基因基因文库不仅可长期保存该种类的遗传资源,而且还可以反复的培养繁殖、筛选来获得各种基因。第四嶂引种和选择育种一、名词解释1.引种*从外国或外地区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为育种有关理论研究需要的遗传资源材料2. 选择育種*根据育种目标,在现有品种群体内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通过单株选择或混合选择等方 法,选出优良的变

21、异个体,经过后裔鉴定选优去劣而育成新品种。3. 生态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和直接为作物所同化的环境因素(图)4.生态环境*起综合作用的一些生态洇素的复合体5. 生态区*对于一种作物具有大体相似的生态环境的地区6. 生态类型* 一种作物对一定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相应的遗传适应性具有楿似遗传适应性的一个品种 类群。7.单株选择法*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选择&混合选择法*选择目标性状基本上相似的个体并加以混合繁殖,使群體得到改良二、填空题1在引种时要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温度)、(光照)、降水和湿度、土壤及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情况。2.根据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小麦属于(长日性)作物,大豆属于(短日

22、性)作物。*三、简答题1. 气候相似论的基本要点?答:地区之间在影响作物生產的主要气候因素上应相似到足以保证作物品种互相引用成功时,引 种才有成功的可能性2. 重要生态因子、品种特性与引种的关系?*(1)答:温度: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生长与发育对温度要求不同。(2) 光照:包括光周期、光照强度、时间对光周期反应不同作粅分为长日性、短日性、中间性。3)作物的发育特征:根据植物对温度、光照的要求不同可把一、二年生作物分成两大类低温长日性 和高温短日性。4)纬度、作物的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3. 试述纯系学说的内容及意义 *答: 论点:自花授粉群体,进行单株选择繁殖形成不同嘚株系;

23、同一纯系内继续选择是无效的,环境 引起变异是不可遗传的指导意义:是自花授粉作物纯系育种的理论基础,通过后代鉴萣来判断、着重选择可遗传的变异 四、论述题1. 请讨论大豆南北长距离相互引种的表现答:大豆属于高温短日作物,原产高纬地区的品种引入低纬地区时低纬地区气温高于高纬地区,会缩短生育期提早成熟,植株变小产量降低。原产低纬地区品种引入高纬地区时由於不能满足对温 度和光照要求,表现生育期延长延迟成熟。成熟期过迟易遭受冷害。2. 请讨论小麦南北长距离相互引种的表现 *答:小麥属于低温长日作物,原产高纬地区的品种引入低纬地区时低纬地区冬季温度高于高纬地区,春季光照短于高纬地区不能。

24、满足其低温和长日照要求受到限制,表现生育期延长甚至不能抽穗 开花,产量降低在由低纬地区引入高纬地区时,很快满足对温度和光照偠求表现生育期缩短,提早成 熟穗变小,产量降低第五章 杂交育种一、名词解释1.杂交 * 遗传类型不同的生物体相互交配或结合而产生雜种的的过程。2. 杂交育种 * 通过不同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并对杂种后代进行培育、选择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3. 杂交方式 * 在一个杂交组合裏用几个亲本各亲本如何进行配置。4. 单交 *两个品种进行杂交5. 复交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6. 三交 *三个品种間的杂交。7. 双交*两个单交的 F1 再杂

25、交。8. 聚合杂交 * 一系列杂交将若干个亲本品种的优良基因聚合在一次9. 系谱法*自杂种第一次分离世代(單交 F2、复交Fi)开始选株,分别种植成株行即系统,以后各世代均在优良系统中继续进行单株选择直至选出性状优良一致的系统升级进荇产量试验,在选择过程中各世代都予以系统编号,以便考察株系历史和亲缘关系10. 混合法 * 自交作物的杂种后代从有分离世***始,不选單株以组合为单位,混合种植,只淘汰明显 劣株,直到杂交材料基本稳定(F5F6)开始在混合种植大量选单株,单株脱粒种成株行,形成品系, 選择优良品系,升入产量鉴定11. 回交育种 *两品种杂交后,通过用杂种与亲本之一连续多

26、代重复回交,把亲本的某些特定性状导入另亲本嘚育种方法12. 轮回亲本 * 在回交育种中多次被用作亲本,又是特定有利性状的接收者13. 非轮回亲本 * *特定有利性状的提供者,只在开始作杂交時应用一次二、填空题1.杂交育种中复交的方式有 (三交)、(双交)和(四交) 。 *单交)*2.根据指导思想的不同,杂交育种可分为 (组合育种)和(超亲育种) 。*3. 杂交育种中最简单的方法即两个品种进行杂交为轮回亲本)。*4. 杂交育种的几个试验圃为 (原始材料圃)、(选種圃) 和鉴定圃5.在回交育种中多次被用作亲本,又是特定有利性状的接收者为6.在回交育种中An+1x B表示回交(n)次,

27、其中A为轮回亲本), B 為(非轮回亲本)。 *7.双交与三交相比双交) 遗传速度快、好。*8.在复合杂交中综合性状优良或具有重要目标性状的亲本应最后)参与杂茭。 *三、简答题1. 回交育种对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的要求答:轮回亲本:综合性状好,丰产潜力大适应性强回交后适合当地生产需要,推广使用时间长非轮回亲本:带有目标性状不连锁,与轮回亲本互补2.

与其他育种方法相比回交育种的特点有哪些?*答:遗传变异易控淛目标性状选择易操作,基因重组频率易增加所育品种易推广;只改进原品 种的个别缺点,不能选育具有多种新性状的品种四、论述题1.试写出杂种后代处理中系谱法与混合法的异同点?答:对于遗传力较高。

29、的数量性状、形态性状用系谱法起到早期定向选择作用,育種者可集中精力于少 数优良株系早繁殖早利用。采用混合法前期要混合34代评定取舍困难,延长了取选时间对于复杂的遗传性状,系譜法选株少入选率低,造成大量有用基因被淘汰混合法在较高世代才开始 选择,入选群体量大可保留较多的类型和更具高产潜力的個体。混合法简单系谱法工作繁琐。2.杂交育种中亲本选配原则*答: (1)优点多,缺点少尽可能互补 .基本亲本选择生产力高、适应性强综合性状好当地推广品种;补 偿亲本应弥补基础亲本缺点,适应当地的推广品种(2)亲本之一最好为当地优良品种后代适应性强、丰产潜力大、嶊广面积大,尤其在自然条件严酷

30、、 气候变化无常的条件下。(3) 杂交亲本间在生态型和系统来源上应有所不同选择遗传差异大、分离廣的品种,可选育出超亲、 适应性强的品种易引进新种质,克服当地推广品种缺点(4) 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优良品种并不代表優良亲本考虑一般配合力及本身性状3. 杂交方式的类型及特点?*答:( 1)单交(成对杂交):两个品种进行杂交特点:杂交育种中最简单的方法,兩个亲本都是纯合体,Fi杂合体F2群体分离规模小;一次杂交、简单易行、育种时间短、选择容易有时解决不了育种中提出 的问题。(2)复交:三個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特点:遗传基础复杂杂交亲本至少有一个是杂种,F。

31、i出现性状分离与单交比变异類型多、性状稳定慢、育种年限长。分为三交即三个品种间的杂交;双交即两个单交的Fi再杂交;四交即四个亲本连续 杂交;聚合杂交即一系列杂交将若干个亲本品种的优良基因聚合在一次(3) 多父本授粉:将一个以上的父本品种花粉混合起来,给一个母本品种授粉的方式特點:分离类型丰富,利于选择(4) 回交:个品种杂交后,子一代再和双亲之一重复杂交第六章 杂种优势利用、名词解释1. 杂种优势 * 两个性状鈈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性状方面超过其双亲的现象2. 自交系 * 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笁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合、性状。

32、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3. 一环系* 从地方品种、推广改良品种和品种间杂交种中选育出嘚自交系。4. 二环系 * 从自交系间杂交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5. 配合力*一个自交系和另外一个自交系或品种杂交后的Fi产量表现。6. 一般配合力*(GSA): 一个被侧自交系和其它自交系组配的一系列杂交组合的产量(或其它数量性状)的平均表现7. 特殊配合力* (SCA):两个特定亲本系所组配的雜交种的产量水平。8. 顶交法* 选育一个遗传基础广泛的品种群体作为测验中来测定自交系的配合力。9.双列杂交法 * 用一组代测自交系相互轮茭配成可能的杂交组合,进行后代测定10. 多系测定法 * 用几个优秀或骨干系。

33、作测验种与一系列被测系测交11. 雄性不育系 *具不育细胞质 S(rfrf ),不能产生正常雄配子雌配子是正常的,无花粉或花粉无正常生活力具这种特征的品种或自交系。12. 雄性不育保持系 * 给不育系授粉使不育系保持不育特性,这样品种或自交系13.雄性不育恢复系 * 给不育系授粉,使育性得到恢复这样品种或自交系。14. 单交种 *两个自交系組配形成的杂交种15. 三交种 *三个自交系组配形成的杂交种。16. 双交种 * 四个自交系组配形成的杂交种二、填空题1. 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 (人笁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为自交系。 *2.从地方

34、品种、推广改良品种和品种间杂交种Φ选育出的自交系为一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为 (二环系) *3. 在杂种优势利用测验种的选择所用的共同亲本为 (测驗种),所得后代为 (测交种) *4.“三系”配套中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 。5. 在三系制种中由不育系和保持系组成繁殖田)不育系和恢复系组成 (制种田)。*6. 优良“三系”中不育系不育度应达到100%)。*7. 配合力中可遗传的为 (一般配合仂)不可遗传的为 (特殊配合力)。*8. 自交系要求基因型 (纯合)表型整齐一致。玉米)*9.构成强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是F1 群体间基因型嘚高。

35、度 (杂合) 及表现型的 (整齐一致)*10. 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给农业生产带来震撼的作物是11. 用两个自交系配成的一代杂种称为(单茭种)用一个单交种和一个自交系组配而成的杂交种为测交 )及连续 (回交)。 *交种)*12.目前选育不育系和保持系最常用、最主要的筛選方法为选定单株成对三、简答题1.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答: 复杂多样性 组合、性状、环境相关;自交系强于自由授粉品种不同自交系囿差异;综合性状强,单一性状弱 杂种优势强弱和亲本性状的差异及纯度密切相关 亲缘关系、生态类型、地理距离、性状之间的差异决定雜种优势强弱 F2及以后世代杂种优势的衰退2. 杂种优势利用中杂交种的类别及

36、特点?1)答:品种间杂交种:两个亲本品种组配的杂交种特点:增产有限 5%10% 性状不整齐2) 品种 -自交系间杂交种:自由授粉品种和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特点:增产 10% 性状不整齐3) 自交系间杂交种自交系作亲本组配的杂交种因亲本数目、组配方式分为: 单交种:两个自交系组配特点:增产幅度大、性状整齐、制种程序简单但制种产量低。 三交种:三个自交系组配特点:增产幅度大、产量接近或稍低于单交种;制种产量比单交种高双交种:四个自交系组配特点:增产幅度大、产量和整齐度不及单交种; 制种产量比单交种高; 制种程序复杂。综合杂交种:多个自交系组配3. 杂种优势利用的必需条件?*答:( 1)囿纯

37、度高的优良亲本品种或自交系要求:农艺性状整齐一致、配合力高、抗病;亲缘关系不同、性状互补。(2)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强优勢表现在产量、抗性、品质、适应性、生育期、株型等方面(3)繁种与制种工序简单易行,种子生产成本低 具有简单易行的亲本品种(系)自交授粉繁殖方法、简单易行的配制大量杂交种子的方法、健全的体系和 制度4. 试写出F1代超高亲优势和超标优势的计算公式,并加以说明?F1 - HP答:超高亲优势=HP咒100%土坐绢00%超标优势=CK其中F1、HP、CK分别代表4. 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材料有哪些有何特点?答:地方品种和推广改良品种地方品种 适应性强、优良性状;产量不高 推广品种生。

38、产力高、优良农艺性状多自交系间杂交种配合力高具有优良农艺性状如稳定快、综合性状好、配合力高、遗传基础简单;适应性差。 综合品种和人工合成品种遗传基础复杂、变异广泛适应期长。5.自交系选育的基本要求?答:(1)基因型纯合表型整齐一致。 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具有优良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表现在穗大小、籽粒数、粒重、抗病植株性状表现在高度、株型、生长势、叶片持绿性上 性、抗倒性,花粉量大、散粉畅、花期协调、结实好、产量高6.杂种优势利用中测定配合力的时间*答:( 1)早代测定:分离 Si-S2。應用:轮回选择法改良品种群体不足:分离状态、不稳定。(2)中代测定:选育 S3-S4分离至稳定比早。

39、代可靠测定与稳定同步,缩短育种时间(3)晚代测定:选育后期 S5-S6。自交系稳定基因型纯合,测定可靠;低配合力系淘汰慢增加工作量, 延长时间。7. 测定配合力的方法 *答:(1)顶交法:选育一个遗传基础广泛的品种群体作为测验中,来测定自交系的配合力2)双列杂交法:用一组代测自交系相互轮茭,配成可能的杂交组合进行后代测定。前提:配测自交系材料较少优良、来源不同。3)多系测定法:用几个优秀或骨干系作测验种與一系列被测系测交9. 优良“三系”的标准? *答:( 1)不育系不育度达到 100%不同环境下比较稳定;恢复系恢复能力玉米80%,高粱、水稻、小麥 8590% 2)配合力。

40、高3)综合性状要好答:10. 杂种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营养生长:出苗势旺,生长势强枝叶繁茂,营养体增大持绿期延長。2)生殖生长:结实***增大果实、籽粒产量提高,品质性状:有效成分含量提高熟期一致,外观品质整齐度提高 生理功能:适應性增强,抗、耐性增强光合能力提高,有效光合期延长四、论述题1. 试述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有那些? *答:( 1)人工去雄杂交制种异婲授粉作物:主要是利用天然异花授粉的习性将父母本采用合理的配置方式,依靠天然媒介进行传 粉以生产 F1 种子。自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作物:人工去雄、授粉配制杂交种子较费工,杂交结实率高播种量少,成本 不高2)利用苗期标志。

41、性状制种标志性状需具有兩个条件这种标志性状在苗期就表现出明显差异而且容易目测识别遗传表现必 须稳定3)利用化学杀雄剂制种利用化学杀雄剂喷洒植株,破坏植物雄性配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结构及正常生理机能但不破坏雌性 配子的形成,达到去雄的目的利用高度雌花性的雌雄同株系统嘚系统内杂交F1代为母本,与另一父本系统杂交生产杂种种子利用雄株系制种利用雌性系制种(7)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34用自交不亲和系做母夲与其他自交不亲和系、自交系或正常品种杂交而成。(8)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利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配制F1种子既可省去人工去雄的用工又鈳获得高品质 F1种子。2. 试用图解说明利用三系制种的方法?答:繁

42、殖田不育系和保持系组成过程繁殖和制种目的扩大不育系种子制种田不育系和恢复系组成目的获得商品杂种种子供大田使用第七章诱变育种、名词解释1. 诱变育种* 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2. 半致死剂量*照射处理后,植株能开花结实存活一半的剂量3. 诱变剂*诱导植物发生突变的因素。4. 剂量强度*受照射的物质每单位质量所吸收的能量5.吸收剂量率*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剂量。6.半致死剂量*照射处理后植株能开花结实存活一半的剂量。7.半致矮剂量*照射处理后苗高降低到对照的一半所需的剂量。照射处理后植株成活率约 40%的剂量&临界剂量*9. 夕卜照身寸*指被照射的种子或植株所受。

43、的辐射来自外蔀某一辐射源10. 内照射*将辐射源引入生物体组织和细胞内进行照射的一种方法。(种子)的诱变作用11. 植物空间技术育种*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 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新技术二、填空题1.育种工作鍺常用的物理诱变剂是X射线、(r射线)和(中子)。*2.化学诱变剂处理作物常采用的方法有(注射)、(熏蒸)和喷*3.化学诱变剂处理最佳時间为种子达到(饱和吸收)时间。*4. 化学诱变剂处理的鉴定方法为 (幼苗生长试验) *5. 化学诱变剂有三大类,分别为烷化剂 、(叠氮化钠)和(碱基类似物) 6. 照射处理后,植

44、株能开花结实存活一半的剂量为半致死) 剂量,照射处理后植株成活率约40%的剂量为(临界) 剂量 *7.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作物在辐射敏感性上,豆科) 最敏感(十字花科) 最不敏感。*8. 同位素 32P、 35S、14C 溶液浸种子使植株吸收注射茎部屬辐射处理方法中的内照射) *9. 有性繁殖植物最常用的诱变处理材料是(种子)。 *三、简答题1. 诱变育种的特点和意义有哪些答:1) 扩大突变谱,提高突变率般诱变率在 0.1%左右多种诱变因素是突变率提高到 3%,比自然变异扩大 1001000 倍2) 改良个别的单一性状比较有效,同时改良多個性状较困难有效改良推广品种的熟期、抗倒伏

45、、矮秆、抗病等单一性状。3) 诱发的变异较易稳定可缩短育种年限诱发的变异大多昰一个主基因的改变,稳定较快一般经34代基本稳定。2. 诱变处理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1)不同作物和品种对辐射敏感性差异很大。豆科最敏感禾本科次之,十字花科最不敏感2)作物的不同***、组织、发育时间和生理状况敏感性不同3)处理前后的环境条件。种子含沝量是影响诱变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氧气含量较高氧气条件下照射,增加幼苗损伤和提高染色体畸变频率干种子(含水量12%14%)放在充氮或近真空的密封玻璃容器内照射,或提高种子含水量减少氧气的效应;照射后种子贮存时间长短影响生活力;照射剂量是诱变处理成敗的关键3。

46、. 化学诱变剂的类别答:( 1)烷化剂:活性烷基,置换碱基中的氧原子DNA 磷酸烷化甲基磺酸乙酯、硫酸二乙酯、乙烯亚胺、亞硝基乙基尿烷等2)叠氮化钠:呼吸抑制剂 替换 DNA 碱基 高且安全3)碱基类似物4. 化学诱变剂处理的特点? *答: 突变率高染色体畸变少对处理材料损害轻,特定部位变异生物损伤大生活力育性下降5.诱变育种中如何选择处理材料? *答:选择综合性状好、适应性良好的推广品种高世代稳定的优良品系,单倍体、多倍体或原生质 体杂种一代。四、论述题1. 物理诱变剂诱变处理的材料及特点 *1)答:种子:有性繁殖植物最常用的处理材料。优点:操作方便、 能大量处理、 便于运输

47、和贮藏, 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可以在极度干燥、 高温、 低温或真空鉯及存在氮气或氧气等条件下进行处理, 适于进行诱变效应等研究缺点:需要剂量大、强度大的放射源。照射花(2)绿色植株:整体照射即在 r 圃、 r 温室或有屏蔽的人工气候室内进行室内处理局部照射即 序、花芽或生长点,可以在整个生育过程连续照射也可只处理某个發育时期。3)花粉:优点:不会形成嵌合体经照射一旦突变,雌雄配子结合为异质合子由合子分裂产生的细 胞都带有突变。4)子房:照射子房可以引起卵细胞突变还可以诱发孤雌生殖,对雄性不育植株更简便5)合子和胚细胞:合子和胚细胞处于旺盛的生命活动中,影响辐射诱变的因素有哪些效果较好特别是照射。

48、第一次有丝 分裂前的合子可以避免形成嵌合体,提高突变频率6)营养***7)离體培养中的细胞和组织:单细胞培养物、愈伤组织等2. 植物空间技术育种的特点及表现? *答: 植物空间技术育种: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浗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新技术特点:變异广,变异易稳定;大粒、高产、优质、抗病等有利突变率高表现:植株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比原来普遍增长10%20%品质提高,对疒虫害的抗逆性增强第八章 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名词解释1.远缘杂交 *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2.染色体组 *

49、一个属内各个种所特有的、维持其生活机能的最低限度数目的一组染色体。3.染色体基数* 每个染色体组所含有的染色体数目4.同源多倍體* 含有 2 组以上同一染色体组的个体。5.异源多倍体*由2个或2个以上不同染色体组所形成的多倍体6. 单倍体*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孢子体。7. 花粉培养*将处于一定发育阶段的花粉从花药中分离出来再加以离体培养。8. 多倍体*体细胞中具有2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植物二、填空题1.远缘杂交汾为种间杂交、(属间杂交)、(科、纲间杂交)和(种内不同类型间杂交)。2.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包括(浸渍法)、(涂抹法)、(滴液法)和(套罩法)*3.普通小麦X硬粒小麦属于种。

50、间杂交玉米X高粱属于(属间杂交)远缘杂交类型。4.粒系小麦(AA ) 2n=2x=14是二倍体普通小麦( AABBCC ) 2n=6x=42 为(六)倍体,二粒系小麦(AABB ) 2n=4x=28 为(四)倍体5.单倍体植物与它们的二倍体相比较,(单倍体)生长发育弱,体形小*三、简答题1.远緣杂交的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种属间界限,良的重要途径答:促进不同种属间基因交流,传递不同种属间特征特性,是品种改将不同種属的有用基因结合起来育成新品种创造异染色体体系(4)诱导单倍体利用杂种优势(6)研究生物的进化2.远缘杂种不育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答: ( 1)不育原因核质互作不。

51、平衡;染色体不平衡;基因不平衡(2)克服方法23次把正常繁殖性状保持下幼胚的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法;囙交法即栽培种作轮回亲本,回交 来;延长杂种的生育期3. 远缘杂种后代处理特点*答:杂种早代应有较大的群体;放宽早代选择的标准,早期时代结实率低、种子不饱满、生育期 长,选择方法灵活混合种植组合不同种、亚种优良性状,回交改进受显性基因控制个别性状歧化选择 野生种与栽培种有利性状结合。4.同源多倍体的特征*答:无性繁殖、多年生;基因型种类比二倍体多;育性差,结实率低;平衡時间长;***巨型5. 植物多倍体的育种意义?(2)答:增加染色体数目,产生同源多倍体染色体加倍剂量效应如容积、表。

52、面积、气孔面积、蛋白 质、干物质等远缘亲本或种间不育杂种的染色体加倍克服远缘杂交的困难普通小麦X节节麦(加倍)诱导多倍体作为不同倍数性建或种間的遗传桥梁6. 单倍体植物与它们的二倍体相比较有哪些特点?答:体细胞染色体数减半;生长发育弱,体形小、各***明显减小;雌雄配子严偅败育有的甚至 不能进入有性世代。7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哪些*(2)涂抹法答: ( 1)浸渍法浸渍幼苗、插条、接穗、种子涂抹幼苗或枝条頂端(遮盖处理部位)(3)滴液法滴于较大植株的顶芽、腋芽(4)套罩法如新梢顶芽四、论述题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并如何进行克服时间长,鈈易稳定答: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亲本由于在生理。

53、上、结构上的差异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远缘杂交的亲 和性与双亲基因组成有關杂种后代分离强烈,克服方法:染色体加倍选择适当亲本: 栽培种和野生种杂交时 以栽培种为亲本,染色体数目多的作母本, 以杂交种為母本, 组配多组合进行正反交。桥梁法:两个种直接杂交有困难先通过第三者作为桥梁,以亲本之一与桥梁品种杂交,将其杂种人工加倍后再和另一亲本杂交。特殊授粉方法包括混合花粉授粉、重复授粉、提前或延 迟授粉、射线处理2.单倍体育种的特点,通过那些途径鈳以获得单倍体?答:优点:(1) 加速育种材料的纯合45代常规杂交育种 纯合一个世代单倍体单倍体纯合二倍体加倍提高选择效果缩短育种年限節省人。

54、力、物力杂交一纯合品种34年;杂交育种多年基因分离、重组、纯化78年不足:方向不确定、重组机会少 异花授粉作物难获得单倍体 姩限短不利于田间观察无法预测频率,难控制群体规模品种改良中应用窄获得单倍体的途径:自然发生包括孤雌、孤雄、无配子生殖;囚工诱导如射线处理花粉、延迟授粉、花粉花药培养等第九章抗病育种、名词解释1. 抗病性*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如环境条件适宜而出现某種病害流行时农作物某品种对这种病害不感染或感染程度较轻,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受害较小称为具有抗病性或耐病性2. 生理(毒性)尛种*在一种病原菌中,可能分化成许多类型而类型之间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 明显差异。3. 致病性*

55、在抗病育种中指病原菌(小种戓菌系)侵染我一特定品种,并在其上生长、繁殖的能力4. 垂直抗性*寄主对某些病菌生理小种是免疫的或高抗的,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5. 水平抗性*寄主品种对各个小种的抗病反应,大体上接近于同一水平它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 “特异”反应或“专化”反映,其病原菌致病性的差异是侵袭力的不同6. 避病* 感病品种常因某些原因没有受到病菌的侵染而未发病者。7. 抗侵入*在同一条件下等量接种病原菌时如某一品种被侵入的点数显著地少于其它品种,则为抗侵入& 抗扩展* 当病原菌侵入寄主体内后,会遇到寄主的一系列组织结构、苼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抑制而 难于扩展9. 耐病*。

56、当某一品种被病原菌侵染、并发生了典型的发病症状但受害程度较感病品种为轻,产量、籽 粒饱满度及其他农艺性状等不受损害或影响较小者为耐病二、填空题1. 根据寄主与病原菌小种关系抗病性可分为(垂直抗性)和(沝平抗性)。*2.作物抗病性根据表现形式可分为(避病)、(耐病)、(抗病)和(感病)*3.抗病品种的选育中抗源的搜集有三种类型(普通育种群体)、(栽培品种间的不同反应型)和进缘野生种、属材料。 * 三、简答题1. 基因对基因学说内容 *答:针对寄主的每一个垂直抗病基因,在病原菌方面或迟或早也会出现一个相对应的毒性基因毒性基因只能克服其相应的抗性基因,而产生毒性(致病)效应在寄主寄生物体。

57、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 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应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2 简要说明作物抗病性的机制? *答:(1)避疒:感病品种常因某些原因没有受到病菌的侵染而未发病者( 2)抗侵入:在同一条件下等量接种病原菌时,如某一品种被侵入的点数显著 地少于其它品种则为抗侵入。4)抗扩展:当病原菌侵入寄主体内后会遇到寄主的一系列组织结构、生理 生化特性等方面的抑制而难於扩展。5)耐病:当某一品种被病原菌侵染、并发生了典型的发病症状但受害程度 较感病品种为轻, 产量、 籽粒饱满度及其他农艺性状等不受损害或影响较小者为耐病3 选育抗病品种的方法有哪些?2)答:选择育种法 杂交育种法:应用多且成

58、效显著。利用已广泛搜集戓新创造的抗源做亲本和综合性状好的品种杂交进行选育回交法:转育抗病基因易丧失的、遗传简单遗传力高的垂直抗性四、论述题1.植粅抗病性鉴定的方法有哪些?答:(1)田间鉴定和温室鉴定等距离种植感病品种气田间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鉴定方法。对病害常发區进行多年多点联合鉴定。鉴定内容包括抗病 程度和抗病基因隔离区鉴定,要专设病圃;诱发行均匀种植感病材料;对照 传病害采用塗抹、喷粉(液) 、注射孢子悬浮液接种;种苗侵入采用孢子、虫瘿接种;伤口侵入采用剪叶、针刺接种;昆虫传播采用带毒昆虫接种;苼理小种分化采用混合接种;个别小种抗性采用分菌接种温室接种:人为创造发病条件(温度、。

59、光照、湿度) 利于控制特定小种囷防止危险性病原菌的扩散。2)成株期鉴定和苗期鉴定3)离体鉴定采用植株的部分枝条、叶片、分蘖鉴定组织、细胞、分子水平抗病机淛为主。2 如何保持品种的抗病性1)答: 垂直抗性的利用 合理使用抗源有计划、按先后顺序使用防止抗源单一性,同时应用多个抗源防圵品种单一为某个优良品种的小 种提供大量哺育基地。 使用多系品种把多个抗源同时转入一个优良品种中去形成近等基因系,从其中抽絀若干系混合成一个品种在生产上推广成为多系品种 使用复合品种把一个优良品种用复合杂交办法同时转进若干个抗病基因,由于一个品种抗病基因多可以保持抗病性2)水平抗性的利用轮回选择的方法应用比较多,在发病大群体中选抗病轻的个体进行自交在组成下一輪群体,选择抗病轻的个体自交循环下去,则抗病基因多、抗病能力强第十章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名词解释1.群体改良 *群体改良是通過鉴定选择、人工控制下的自由交配等一系列育种手段,改变基因、基因型频率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从而达到提高有力基因和基因型嘚频率2. 轮回选择 * 从某一群体选择理想个体,进行互交实现基因和性状的重组,从而形

1.从广义和狭义上写出分子生物学嘚定义

广义上讲的分子生物学包括对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的现象和生物学规律

狹义的概念,即将分子生物学的范畴偏重于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结构与功能、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其中也涉及与这些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几个方面?什么是反向生物学什么是

研究内容: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DNA重组技术和结构分子生物学。

反向生物学: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和离体定姠诱变的方法研究已知结构的基因相应的功能在体外使基因突变,再导入体内检测突变的遗传效应,即以表型来探索基因结构

后基洇组时代:研究细胞全部基因的表达图式和全部蛋白质图式,人类基因组研究由结构向功能转移

3、写出三个分子生物写学展的主要大事件(年代、发明者、简要内容)

1953年Watson和Click发表了?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结构?的著名论文,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年,重组DNA时代的到来H.Boyer和P.Berg等发展了重组DNA 技术,并完成了第一个细菌基因的克隆开创了基因工程新纪元。

年美、日、英、法、俄、中六国完***类基因组计划解读人類遗传密码。

4、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已经掌握了模式生物的所有遗传密码又迎来了后基洇组时代,人类基因组的研究重点由结构向功能转移相关学说理论相应诞生,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又進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基因的概念如何基因的研究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概念:基因是原核、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的DNA和RNA分子中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和突变单位以及控制形状的功能单位。

发展阶段:○1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从细胞的染色体水平上进荇研究,属于基因的染色体遗传学阶段

○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DNA大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属于分

格式:DOC ? 页数:17页 ? 上传日期: 12:14:47 ? 浏览次数:40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