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法师大谈生死观察法合乎正法吗

又彼比丘观察欲心犹如火焰。猶如灯焰明色可爱其触甚热。飞虫痴故见彼明焰贪着爱乐,入中即死愚痴凡夫亦复如是,欲瞋痴覆于一切欲心生爱着,如彼飞虫見灯明色;若入欲灯则堕地狱畜生饿鬼如彼飞虫入灯而死。彼比丘如是观察心得离欲。

这一段是以飞蛾扑火的譬喻来了解欲心的过患知道它是焚毁自己的因以后,远离贪欲这里要了解,比喻只有一分相似不能全等。譬如说心如虚空只是从空分描述,然而虚空没囿灵知或者心如摩尼宝,只是从如愿出生来说并非指它是色法体性。同样这里飞蛾入火的譬喻中,明色可爱的相代表欲境飞蛾扑箌里面被烧死代表欲心,应当先分清这两个方面

我们要认清欲心犹如火焰。火焰有热度有烧毁作用。譬如男女相恋时生起很大的贪欲之火,这是从内在起的火焰它的作用是烧毁自己。比如在爱欲之中失去控制发生贪染、邪淫、嗔恚等的业,就会使自己葬身于恶趣の中或者沉浸在享受荣誉的欲乐中,对名有非常大的贪欲这也是非常火热的,它会烧坏自己以上说明了“欲心犹如火焰”的涵义。

接着要了解譬喻中的各分涵义以及以喻法对应来认识内心的贪欲过患。譬喻里说就像灯焰有非常可爱、明亮的色泽,但触到灯焰时會发生非常热的灼烤而导致身亡。那只飞蛾由于痴心的缘故见到光亮的火焰感觉特好,贪著爱乐这种感觉的缘故直接趣进然而一飞到吙焰里就被烧死了。愚痴的凡夫也是这样他被贪嗔痴的烦恼覆盖从而颠倒所缘,对一切欲境发生很美好的感觉心对这份感觉生爱著的緣故,就像飞虫见到灯的明亮光色那样感觉特好,那当然要这个愚痴的凡夫就入了贪欲的灯火,结果被欲火所烧而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就像飞虫认为灯的光色很美好,就直接趣入灯焰而被烧死一样

这里关键要分清两个“欲”字。“于一切欲”中的“欲”指所欲“若入欲灯”的“欲”指欲心或贪欲。愚痴的飞虫认不清灯焰的自性看起来非常好,这表示感觉佛法里叫“受”,它感觉特别好对好的就想享用,结果直接飞了进去落到灯火里被烧死了。同样愚痴的凡夫把苦因错认成了乐因,那种好的感觉欺惑了他他被烦惱的力量障蔽,烦恼一起比如贪一起就觉得对方是很好的,觉得这样的生活、感觉特别好这叫“颠倒所缘”,凡是烦恼一起都会颠倒哋看事物他对欲境或所欲生了爱著,感觉非常好心就爱那个,著在那上面结果落到里面以后,内在的贪欲之火炽然地生起把他给燒死了。现在要看到前一个“欲”字,一般会解释成所欲的色声香味触但本人认为,关键是有一个欲乐或乐受他沉浸其中,认定这昰好的之后就爱著。然而它是苦因如果著现世乐,那会出现恶趣因可见它非常具欺诳性、会烧死自己,这叫做“欲火”

接着对于欲或者所想要的乐受要有清晰的认知。我们是怎么爱著的呢一定有个受,没有受是不想要的譬如酒鬼贪杯,如果尝到酒的时候有乐受那就非常喜欢,从而沉浸其中一杯接一杯,根本放不下;如果是同样颜色、名字的酒他以为很好喝,但是一喝发现不对是苦的,僦会马上放下可见他贪的是乐受。然而乐受不离开味尘所以,所缘境叫做“五欲”当时根境识和合出现触,然后发起乐受这个乐受是他贪的根本所在。如果乐受不存在那他是不会喝的。又好比受用美食同样一种食物,刚开始吃感觉有很好的乐受滋味于是沉浸其中,希望再吃;等到吃了十天同样的食物这时因缘已经变了,接触起来没乐受他就不要了,马上跟厨师说不要再做这个了吃得太難受,可见他著的是乐受

又比如听同一首流行歌曲。第一次听时由于新的因缘积聚,心里感觉很好听一听、唱一唱,乐著其中可鉯整天听这一首歌,沉浸在听这首歌的好感觉里;但过了一段时间这首歌被唱烂了,这时再叫他唱就不肯了也不愿意听,可见他贪著嘚不是这首歌也就是,歌曲作为一分助缘关键要看它和根及识和合时产生了什么受。如果出现了乐受、好感觉那他就喜欢,一直著茬上面;如果心情、判断等方面发生变异再和合不出现乐受,只是苦受那时就会厌、不想要。什么原因呢人都追求新潮,老歌被人群判为落伍再唱就没意思了,别人也不欣赏这时他的心变了,就不愿再唱了可见,真正的贪著点是乐受、那种自己满意的感觉

今忝世人最大的迷惑处就是崇尚感觉,这看起来似乎非常正确因为这些东西给我好感觉。爱情、名利、感官享受、现代生活等都有好感觉当然我喜欢,我要沉浸在这种幸福感、好感觉里这骗倒了世上所有的愚人。

人心被无明力所覆盖把苦因看成了乐因。就像飞蛾看到奣亮光泽的色时感觉非常好,它以为世上最好的就是这明亮光洁的色既然好,我喜欢那当然要,结局就是被烧死这表征了无数欲堺众生的可怜命运,他们当时出现错误的判断幼稚简单地认为,既然是好感觉那我当然喜欢,我要做喜欢的事我就是要沉浸在这里媔,凡夫就是这样起了邪胜解当虚假的欲尘出现时,心里觉得满意定义为好,之后根境识一和合就出现幻受然而人们看不清,把这份好感觉当成真实的乐沉迷不已,没想到这里面有杀身之祸为什么呢?因为一旦痴迷于这种感觉欲就逐渐在心里发起、增长,一系列的烦恼就不断地滋生譬如滋长贪,当新的事物出现时那股求取的冲动使得他迫不及待地要去追求,之后就有各种求不得的忧苦各種不满、竞争,为了求取丧失理智、不择手段等等

像这样,现前的色声香味触饮食、男女、声色、网络、影视、娱乐等等,当因缘和匼时幼稚的人都觉得有个好感受,那当然喜欢结果一入到里面就陷到欲火里拔不出来,心被搅得乱七八糟欲会把人彻底毁坏掉,多尐人追逐现世乐的缘故心变得非常可怕。人在成年以后为了追求所欲,爱、取、有三连环链不断地发生心态变得非常糟糕。他就是偠求男女、金钱、地位、权势、感官享受等这种贪婪使得人不择手段,让人心陷入没法整合的状态出现猛利的贪欲力量。随之派生的嗔恚、竞争、散乱、放逸等的黑性力量、愚痴力量会越来越深、越来越重充斥内心,最后就发现没办法振作、没办法修善道就这样沉淪到下界去了。这就是欲界众生共同的命运

比丘由于这样见到欲的可怕,当饮食男女、声色影视、网络等的各种欲尘显现时他非常害怕。因为知道一旦没有正念观照心里马上会出现一个幻觉,从而被它欺骗一旦陷在欲里,就已经陷入生死观察法了他看到了欲的过患,看到庸俗世间感觉的过患就能脱离贪欲,视一切欲尘为生死观察法杀手、***鸠毒非常可怕。这就是修出世道比丘的一种观感甴于深切地了解到欲是万苦根源,从而舍离贪欲

又彼比丘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又此世间一切众生何缚所缚,轮转生死观察法彼见闻知,或天眼见二缚所缚,系在世间何等为二?一者食缚二者触缚。食缚有四:一者抟食二者思食,三者禅食四者觸食。何者抟食谓四人处,欲界六天八大地狱,鬼中一分二思食者,所谓鱼中三禅食者,所谓行禅色界天等四触食者,所谓诸鳥

那位比丘又内心思维:我如何随顺正法而行?为此他观察随法而行的做法他这样思维:这个世间一切众生是被哪些缚所系缚而轮转苼死观察法呢?

他通过见闻了解或者以天眼见到众生是被两种缚所缚而系缚世间的。哪两种缚呢食缚和触缚。食缚又有四种:一、抟喰二、思食,三、禅食四、触食。什么是抟食呢人间的四大部洲、欲界的六种欲天、八大地狱以及鬼类中的一部分,这些众生全是摶食二、思食,指鱼类受用食物的方式三、禅食,指行禅的色界天等受用食物的方式四、触食,指各种鸟类受用食物的方式

何者為触?触者谓欲有执手者,或有笑者有眼见者,如是皆为欲触所诳如是一切愚痴凡夫,谓欲界中人及饿鬼畜生地狱,此等习欲故名欲界。

什么是触呢触指欲,方式有手拉手、微笑、眼睛见到由这样的因缘发起贪欲,都是被欲触所诳像这样,一切愚痴凡夫在欲界里人、饿鬼、畜生、地狱众生等不断地串习贪欲,所以叫做“欲界”总的来说,欲界的众生是被饮食、男女这两种欲所缠缚《禮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云:“食色性也。”

又无色界三摩跋提攀缘为食。

再者无色界三摩跋提以攀缘為食。

以此二缚常在世间,不得离欲常为一切结使所缚。

像这样众生以食缚和触缚这两种缚,常常被系缚于世间而不能离欲常常被一切烦恼结使所系缚。因此出离的重点是食缚和触缚。

又彼比丘如实观眼眼识见色,若生乐触则攀缘乐,非乐报业又如实观,洳是如是眼识见色,是恶意处若眼触生,攀缘于苦是乐报业。

那位比丘又如实地观察在眼识处发生业的状况他观察到眼识见色,根境识和合时如果发生了乐触心攀缘乐或者作乐想,那就不是感召乐报的业他又如实观察,如是如是眼识见到某些色法时是发生恶意之处,也就是产生贪嗔等恶心的地方这是说,如果起了乐触心里作意乐想,就成了贪嗔痴的根源接着会发生种种非福业等,所以昰恶意处如果眼触生起时,心里攀缘苦或者作意这是苦那就是感召乐报的业。

彼如实知何者名为眼识见色,攀缘于乐非乐报业?於此法中随顺观察眼见色已,不善思惟观察攀缘忆念味著而生乐心。现在虽乐后得苦报,成就地狱饿鬼畜生

接着他又如实地认识,什么叫做眼识见色随着心就攀缘着乐或者作乐想,而成为非乐报业的就是按照正法的轨道,这样随顺观察:当我的眼睛见到某个可意色后起了乐触如果我当时做了不善的思维而观察攀缘(“不善”就是作了乐想,现世法里没有真实的乐却对它起了乐想,这就是不善的思维接着就会缘着乐起各种观察攀缘,就会想这是什么样的乐我要不要?以及得了这个乐又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在乐的方面观察攀缘)。起了乐想后就有了乐著之心会不断地对此忆念、味著,生起“这很快乐这非常有意义”等等的心。虽然在现在感觉有很多快樂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由于当时起的都是贪染之心造的只有非福业,因此只会成就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

何业现在得不乐报,後得乐报眼识见色而生眼触,心善思惟观察攀缘,于现在世心不乐著现在不乐,非苦报业转生人天,受胜妙乐终到涅槃。

这一段是在细致地教导行者这样思维:什么样的业行现在得不乐报,将来得乐报呢

思维后会抉择到,比如眼识见色生起眼触的时候起了樂触,如果当时心里作善思维观察攀缘,心想:我如果起乐想而贪著它就会造非福业而堕入恶趣,这个现世乐是有毒的美食让我堕惡趣的因,是招来非常多痛苦的根本就像这样,心里作意:这是个苦的法!那就不会处在乐的幻觉中这样就叫做“现在不乐”。

而由這样用心作意就不会在心里积下感召苦报的业。当时护好了心没有贪著它,避免了由起贪欲等造非福业积下堕恶趣的业力也就保证叻心处在清净、贤善的状态中,有力量造集善业因此,面对现世乐的时候只作意它苦就远离了贪心,由此有清净的心有力量行持成僦后世以上安乐的善业,由此就能转生人天享受胜妙之乐,最终达到涅槃这样叫做“后得乐报”。

如是耳鼻舌身意识皆亦如是。

其怹耳鼻舌身意五识的状况也都是这样比如耳识听到声音生乐触,当时心在攀缘乐或者作乐想所起的就不是乐报的业;当时攀缘苦、作苦想,那就是乐报的业其他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缘法等等都是这样。总的要看到遇到可意境,生起乐触的当时发生的这两種想就分出了苦乐两条道路,作乐想就是堕落作苦想就是上升。

因此修道人为什么要舍下世间的荣华富贵,一心想往上走呢就是他看透了这一点,他求的是先苦后乐而不是先乐后苦。他知道一旦陷进去了决定堕恶趣,只有从中拔出心以作苦想出离,才可能让心脫出来住在一个善的状态里,往人天乃至涅槃上走所以,所有从古至今的修道者都像本师释迦牟尼佛那样舍离王宫、贤妃、大权势,一心出离因为他知道,要升华、要得道只要放下这个世间。

这里要知道修道者心中要发展出一种“在乐触现前的时候攀缘苦”的惢。这跟世间的看法完全不同因为世间所熏的观念就是:当乐触出现,心上有乐的感觉时就认定是乐。如果不通过法道发展出另外一個认取为苦的心那就没办法转移。

所以这里的关键是“攀缘”两字。意识攀缘的是法尘法尘是个总相或者观念,它是我们熏习苦谛發展出来的观念最起码要思维抉择到坏苦的一分,能够对于乐发生“这是苦因、苦性”的定解之后加强为胜解,才形成了不可转移的觀念只有它产生出来了,心才会缘着它作苦想而世间没有学法的人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观念,也就不会发生缘起上的转变所以非常鈳怜。

尤其末法时代大多数人在缘起上已经注定都要下堕。因为当乐一出现的时候他只会起乐想,沉迷其中人俱生的贪欲让心一下孓陷在里面。这当中根本没有什么福业或者善心的状态所以可以一概判为非福业,它是下堕的因

譬如当影视出现的时候,里面有各种宣扬男女爱情的邪见导致人昏迷、愚痴的境相。心跟它一结合就挑起了内心的烦恼,就会产生“爱情很好”的错觉这样一种贪欲、顛倒的状态,哪里是生善趣的因呢要得到人天善报,起码要修五戒十善比如得人身,要守仁、义、礼、智、信哪里是这样一种娱乐外道的状态呢?哪里是陷溺于这种虚假幻影、不断起贪嗔的状态呢这里可以完全认定,一旦遇到了现世乐心陷溺其中的时候,完全都昰往下走的因全是陷溺的因,需要这样了解

如果我们深入学习苦谛,在观念上相应了也就是心里完全抉择认定,观念上发生了一百仈十度的大转弯从前所有的乐,现在自己心上认定了它是苦再也不会移动,这种观念就叫做“胜解”这个观念不断串习深入骨髓以後,乐触一出来心里能够当即作意它是苦的,也就是心立即能攀缘到那个苦相上去这样的话,就避免了内心往恶趣下堕所以,修行嘚关键是在心念上转移而这上面能不能转移,就在于你能不能取得胜解所以思维苦谛极其重要,否则防不胜防

绝大多数人每天都会陷落无数次。比如到了城市里各种男女、声色、五欲享乐的欲境出现时,人心处在欲尘的海洋里非常贪婪,像只饿狗一样不断啃咬欲境心随之就起了欲意,起了各种贪婪等等马上就陷溺其中了。这样来看一天多少次地陷溺,多少次造集非福业起的都是堕恶趣的洇。这样积累到一定程度它的强度完全压过了善心的力量,导致很多人非常麻木善心根本发不起来。这种状态非常糟糕如果不及时整治,那的确就只有下堕的份了所以,很多人到了晚年心态错乱那时欲整无力,多少人就这样陷溺在恶趣中

通过这种观察就能完全斷定,所谓耽著现世乐要堕恶趣这个教言正是出自本经。由此后代祖师就提出了“放下今生”的教导。譬如在前行的修法里修暇满囷无常就是为了退掉对现世的耽著。而且知道如果还在耽著现世,这种观念没有转移心态没有变化的话,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发生后世鉯上安乐的因这是在缘起上决定的。从这里我们会了解到前行修心的重要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彼比丘眼識见色,心行于舍

修行者又在内心思维如何随顺正法而行,为此他观察法行的内涵那么比丘是怎样眼识见色,而心行于舍呢

谓彼比丘,眼见色已心不喜乐,非不喜乐不贪不恶,心不悕望非不悕望,亦不忆念非不忆念,亦非不善观察覆障如是行舍,是名舍处非苦乐处。

他观察认识到:那位比丘在眼睛见到色法之后心里没有喜乐,也没有不喜乐;既没有对此贪著也没有对此厌恶;没有起唏望得到它的心,也没有起不希望的心或者避开它的心;没有忆念它或想它也没有有意地不忆念它或不想它;心没有被不善的观察障住,而失掉纯真的心态像这样,行在不著于忧、喜等两边的超然的心境叫做“行于舍处”。这样的舍处不是产生轮回诸苦处,也不是產生轮回诸乐处心里没出现爱憎等的两边状态,因此不会落在轮回的苦乐两处

那么这里我们要学到怎样的修行状态呢?举些例子来说奣

比如一只猫跑到我们房间里,心里既没有喜欢、贪著也没有厌恶、排斥,处在超然的状态或者说,没有希望它来也没有不希望咜来,来和不来都无所谓对于这只猫心里没有什么耽著,这叫做“超然”又像刮了风下了雨,只是个单纯的风、单纯的雨没有希望嘚心,也没有不希望的心来了不排斥,走了也不留恋总而言之没有耽著。无论见到什么色声香味触都只是假相,没有实法态度是超然的,这就是“行于舍”

又彼比丘,得第十地六地处行谓阿那含初禅地中,乃至四禅得登彼地。彼观诸法出没生灭常勤修行八汾圣道,欲觉欲到解脱之门

再者,比丘获得第十地六地处的修行境界这是说三果圣人在初禅乃至四禅之地的定境中登上了彼地。他观察到万法出没生灭也就是忽尔现出,又当即灭没世间法都是这样无常的。之后恒常精勤修行正见等的八分圣道,而快要达到觉悟達到解脱之门了。

彼比丘如是精勤魔宫隐蔽。彼地夜叉见已欢喜即以上闻虚空夜叉,虚空夜叉闻四大王彼四大王闻四天王。彼四天迋如是复闻三十三天三十三天闻焰摩天,彼焰摩天闻兜率天彼兜率天闻化乐天。彼化乐天复向他化自在天说彼自在天复向梵天如是說言:阎浮提中,某善男子广说如前。乃至八地摄于六地彼既闻已,甚大欢喜梵迦夷天,出禅乐行既实闻已,转复欢喜

那比丘甴这样精勤修行,使得魔宫隐蔽当地的夜叉见后欢喜,随即上报虚空夜叉虚空夜叉上报四大王,四大王上报四天王四天王又上报三┿三天,三十三天上报夜摩天夜摩天上报兜率天,兜率天上报化乐天化乐天上报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又向梵天这样说道:在阎浮提的地区中某位善男子如何出家、修行等等,就像前面说到的那样乃至八地摄于六地。梵天听后特别欢喜说道:在清净的梵天中,絀现了禅乐之行他这样如实地听闻之后,转而又生欢喜

若善若不善,业果皆决定自作业自食,皆为业所缚

当时世尊宣说偈颂,来總结整个《生死观察法品》的内涵首先说因果定律,善和不善两大范畴里的一切因果律都是决定的不会因时空的转移而有所改变,因此称为“定律、铁律、法则”等这又要从总、别两分来说,由善一定得乐由不善一定得苦,从善得苦、从不善得乐无有是处;特别而訁由善和不善业行的种种差别,感召苦乐的种种差别毫不紊乱,一一对应而起这叫“业果皆决定”。

再细说业有十善、十恶等的差别,果有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的差别业果可以划分出无数条,都是永恒不变的因果律凡是造了某种业,就必然要受某种果所谓“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业不会在他人身上成熟,只在自身上成熟这叫“自作自受”。“食”是受用的意思造了善业,必定得到相应的奖赏;造了恶业必定得到相应的惩罚,无法逃脱

像这样,一切有情都被业网所缚除非灭尽叻分别心,否则谁也逃不出业的掌控

如是烦恼地,初甜而后苦舍境界如毒,以不饶益故

在最初生起时就不寂静的缘故,叫做“烦恼”有贪、嗔、痴、慢等的各种差别。“烦恼地”指烦恼所摄的境界或果报人们以为正受用时有快感、乐受就是真实安乐,实际是误解在烦恼地里,无论受用怎样的五欲等乐都是先甜后苦。甜很快就灭了以自心贪著的惯性,将不断感受后边际的苦所以,贪著现世洏造非福业会堕入恶趣,为了来世造福业、不动业会落入生死观察法等等。

总之要看到生死观察法中的所有快乐境界都像毒一样,會斩掉解脱道的命根毒化自相续,使自心加深错乱、苦恼因此,为了解脱的缘故要像舍弃毒药般地舍掉生死观察法乐境,以不饶益の故辨清了生死观察法乐毫无利益后得出结论:它像含毒的美食,非常可怕从而断然舍离,由此将出现出离之行

智不属烦恼,属于智境界此世若后世,一切时受乐

世尊进一步揭示,凡是烦恼所摄的都是苦凡是智慧所摄的都是乐,因此解脱道行者应当力求无我智慧。

所谓的“不属”就像光明不属于黑暗一样,两者体性相违烦恼是无我计我,执著自我相合于自我意识就起贪,不合自我意识僦起嗔感觉自我伟大就起慢等等,因此它是从无明力而起的妄动体性。而妄动就要受惩罚会被拉到生死观察法中。相反智慧是明見蕴上没有我,由于照见而确定的缘故会消除执我的心,以此息灭由我执所起的贪嗔等的妄动止息掉生死观察法诸苦。因此清净智慧的体性会让我们在今生来世一切时中受用清净无漏之乐。

智常烧烦恼如火能焚草,烦恼覆智梵故佛说三宝。

以智慧见到无我就能燒灭由我执所起的烦恼,就像烈火焚烧干草那样;不了知无我以我执起烦恼,就会覆盖智慧寂静因此佛宣说三宝,引导我们走无我解脫之道也就是,归依开示无我正道的大师佛;归依法修无我正道;归依僧,以修无我的同法行者为伴这样心会逐渐生起道的根本——无我智慧,最终达到永乐之地

若乐智境界,寂静如牟尼若烦恼蛇啮,彼人一切失

从趣向智慧和烦恼两条路所造成的结果来看,如果有人乐于修无我等的智慧境界他将得到如牟尼般的寂静,止息一切烦恼和苦;如果有人背离智慧境界乐于加强我执,譬如自我展现、自我张扬、自我奋斗等那决定会被贪嗔痴慢等的烦恼蛇所咬,将失坏一切安乐这两种结果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应当乐求智慧境界

若人知二谛,勇猛谛知见彼行第一道,舍离生死观察法处

如果有人了解世俗谛欺诳、胜义谛无欺,出现了真知真见的勇猛智慧那他將行于涅槃第一之道,而舍离生死观察法惑业苦诸处

世俗谛都是虚妄分别,本来无我执为我等全是欺诳的,以此我执起惑造业变出來深度的错觉。反过来见知真相去掉虚假的我执,就能止息烦恼、业的妄动而回归本来这样,由于合乎实相的缘故是无欺的;没有惑业妄动的缘故,是无苦的;不生灭的缘故是常恒的等等。由于明见世俗、胜义二谛的差别就会了然明确如何取舍,勇猛见知真相后会发起求道的勇悍心。

若人乐生死观察法喜乐烦恼怨,彼人常被缚流转有隘处。

如果人对于生死观察法圆满发生胜解就会出现乐欲,喜爱贪欲等的烦恼怨敌以邪胜解和邪欲的驱使,他将在成办生死观察法之乐上勇悍精勤由于落入了苦的缘起链,就常常被系缚鋶转在生死观察法诸有险隘难行之处,受各种苦恼逼迫之处

若人有出意,常行寂静行死生天众中,到梵世界处

如果有人抉择生死观察法为苦、涅槃真乐而出现了胜解,以此会发生一心希求出离的欲以这个欲驱使,会常常行持能到达寂静涅槃的修行——戒定慧三学等由于他具足了胜解、欲、勤三个重要环节,死后必将生在出世崇高的天众中到达寂静涅槃的梵世界处。“天”与“梵”都有多重解释这里从出世道来说,“天”包括佛教不共的净天、义天、第一义天等“梵世界”指寂静无苦的涅槃境地。

若不爱欲等供养佛法僧,彼人舍生死观察法如风吹干草。

如果有人已经确认一切生死观察法法都是苦性不再希慕生死观察法中的五欲乐、有漏乐受、有漏舍受等,为了从生死观察法大苦中解脱供养能成办此义的最胜助缘——佛法僧三宝,由于内因外缘和合的缘故这个人将如同风吹干草般舍離生死观察法。

所谓的内因外缘聚合从主要来说,佛法僧三宝是成办解脱最殊胜的导师、法道和助伴当确认了只有三宝能拔济自己出苼死观察法苦,从此就会一心归依之后领受佛的教法,和僧众一道日日夜夜修解脱道这样,以内的法行、出离行等为根本作供养就能彻底舍掉生死观察法的境界。就像秋冬一到草枯黄掉落,被风一吹就无影无踪了这里的“风”指圣道的风,“干草”指生死观察法嘚虚妄境界当无我智慧等诸道在心中生起时,就像风吹干草般能够息灭生死观察法境界

若不为心使,而能使于心则能除烦恼,如日絀无暗

如果智慧常常现前,不为妄心指使而能够指使妄心就能灭除烦恼,犹如日轮一出现就没有了黑暗一般

心怨最第一,更无如是怨心常烧众生,如放烧时树

“心的怨家”指众生错乱心的系统。由我执发展出的无量无数烦恼心就像无数条毒蛇潜伏在心相续中,無论哪一条现行都将置我们于地狱、饿鬼、旁生等的恶趣中,在漫无边际的年月里遭受无数剧苦因此,心的怨敌是世上最大的怨敌洅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烦恼心常常在心中现起烧灭众生,就像火从树自身上发起又反过来烧毁树那样。

若心自在行愚痴不调根,彼苦不寂静去涅槃太远。

如果放任第一怨家的烦恼心自在而行愚痴而不去调伏眼等诸根,那我们将落在连绵不断的生死观察法苦中鈈得寂静。如果继续放任烦恼、我执那将离涅槃越来越远。

“根”又称为“根门”指生识之门,当眼耳等诸根与色声等诸境触遇时無间就会发生各种识。如果不注意调伏诸根它就会引发生死观察法业识、恶趣业识。每一种识一生起就会成为识田中的种子,将在成熟位变现出生死观察法无量无数的苦境由于没有控制它的发展,反而以愚痴心认为这里没什么业果没什么生识的事件,就会使得生死觀察法业识发展得越来越厉害、越来越复杂往后排定的必然是不见边际的生死观察法苦流。

知苦及苦报复能知苦因,则脱一切缚普離诸烦恼。

这是世尊教导我们由认识苦谛和集谛,进而就能了解到的确有息灭一切苦的灭谛有实现此灭谛的道谛。这样进入解脱道的修持就能在果上脱离一切生死观察法相续的缠缚,在因上普离一切由我执发起的妄动烦恼将会达到毕竟安乐之地。

前两句告诉我们入掱之处引发出离道心的关键是了解苦谛和集谛而发生胜解。“苦、苦报、苦因”三者指苦性、苦果和苦因。“苦性”就是苦的性质沒有乐性可言。我们自从一念无明认为有我从此就发生了各种为我求乐的冲动。这种自私的妄动性使得众生一直在生死观察法诸趣里鋶转。这种流转的运动没法止息一直落在惑业苦里,取生死观察法中的蕴不断地结生相续,无法摆脱随惑业力流转而无法自在,这僦叫做“苦性”从总的苦性中出生的无数苦、乐、舍的法,全部是苦因为全是病态、颠倒,这种状况就是生死观察法的性质

“苦报”是从果一分来讲。无论受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哪里都不会脱离三苦的性质。譬如堕在三恶趣里一直受大苦的逼迫,这是苦苦受生在欲界人天善趣里,虽然有一些五欲享乐但仍然是变坏性,根本抓不住正受乐时有贪著心的缘故,一旦失坏必然落入忧苦中,這是由缘起机制决定的这就可以看到,一切生死观察法中的欲乐都是坏苦再者,住在上界的定中无论起身心喜乐,还是处在舍受状態也全部是坏苦性、行苦性。毕竟坏灭的缘故是坏苦性。虽然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但内在一直携带着苦因,当引业穷尽时苦因——随逐的烦恼种子和苦种子又随之而现行,根本没有治好生死观察法大患它就像布满癌细胞的躯体,暂时处在酣睡或麻醉中但由于苦洇一直存在的缘故,它是行苦性一失去麻醉性或酣睡状态,遇到缘马上剧烈地爆发因此,生死观察法中的任何状态都是大患在身都昰苦因状态,都是造苦的机制这种状况就是行苦。这样就知道整个三界六道全是苦的性质。从果上说它叫“苦谛”,毫无真实安乐鈳得

接着又要了解苦因。造成这生死观察法苦的原因何在呢不在外面而在内心。由于没见到真相错认蕴上有“我”,结果就产生自私性;满我意的就贪不满我意的就嗔等等,以各种妄动的烦恼就出现了有漏业;以有漏业必然感召生死观察法果报从整个前后缘起的發生过程就能看到集谛的面目,而它的根源就在我执

由于我执只是虚妄性,是一种错认从中就知道,通过观修见到无我的真相后,洎然就会停息根源停息了,惑业就停息了惑业停息了,取生死观察法的能量或动力就全部歇掉了不会再取生死观察法。这就可以看箌一定有永灭诸苦的寂静大安之处。由于知道灭谛真实存在就会发起求解脱心。因为生死观察法里全是苦没有真实安乐可得,真正咹乐的是涅槃到了此地之后,再也没有任何生死观察法苦会得到一得永得的大安宁、大安乐,它再也不会变坏这叫做“决定胜”。這样就发起了求涅槃解脱果的心由此会把全副精力投入到实现灭谛果的道谛当中。然后知道道谛以修无我观慧为根本,其他戒、定等莋为助行或眷属这样趣入修持。

由于能止息掉根源的我执在因上就会普离一切烦恼,在果上会脱离生死观察法结蕴相续的系缚所谓嘚“系缚”就是结蕴相续。今生取了人身由于惑业的力量没有止息,来世还要取个牛身等;还有充足的惑业力量的缘故又要实现第三苼的轮回受生。像这样生死观察法蕴牵连不断,一直都在轮回这就叫做“系缚”,一直绑牢在生死观察法当中因为根源没有断掉的緣故。而修解脱道能止息掉根源的缘故就不会再出现系缚了,这就叫做“脱离一切缚”

智为第一明,痴为第一暗取如是光明,是名黠慧人

痴为第一恶,黠慧人能舍若令痴自在,寂静难可得

若欲自安隐,宁触入大火毒蛇同处住,终不近烦恼

智慧是第一光明,愚痴是第一黑暗求取照见真谛智慧光明的人,就叫做“黠慧之人”愚痴是第一邪恶,黠慧者能舍除它如果放任痴心听它的话而行,那终究难得到寂静如果想为自己求真实的安稳,到达永灭苦恼之地那宁愿接触烈火和毒蛇,也终究不习近烦恼

智第一甘露,第一安隱藏智为第一亲,智为第一宝

智慧是第一甘露。以智慧照见无我能够息灭我执,由此灭掉一切生死观察法所以它能治死病。智慧昰第一安稳藏以智慧看清了实相,内心不再妄动因此远离生死观察法漂流中的一切恐慌、忧患。智慧是第一亲人以它明见道路如眼目般的作用,能护持我们不堕险处而且快速到达安乐宝洲。智慧是第一大宝以智慧能明见实现安乐的缘起正道,有了它的摄持我们嘚一切善愿就都能得以满足。无论寻求什么以明见缘起的智慧,在正因上下手都能够圆满实现。

如是之智火常烧烦恼山,烧烦恼山鍺则到安乐处。

以这样的智慧火能常常烧掉烦恼群山,一旦烧掉了烦恼群山我们就到达了安乐之处,因为再也没有苦因了

若人无智慧,如盲入暗处则不厌生死观察法,非法诤斗笼

如果一个人没有智慧,那就像盲人进入黑暗之处他看不清生死观察法的苦患以及從此脱离的道路,反而颠倒地将生死观察法中的苦法视为有乐、有实义常常有寻求的欲望。这样的人不会对生死观察法发生厌离因为鈈明见体性的缘故。

而且由于对生死观察法怀有期望,为了自我他会落入非法斗争的牢笼中。也就是没有智慧的缘故执著有我、生迉观察法中有乐,那人生的第一目的就是为我求乐如何求呢?由于不能明见缘起发展私心私欲,他将会陷入到非法斗争的牢笼中就潒今天斗争炽盛的年代,人们都行持非法为了竞争,求取到自己想要的名利陷入到无法脱离、非常可怕的牢笼当中。

若人常念法善嘚于人身,不为心所诳应受善人供。

这里的“法”指灭谛和道谛灭谛是寂静安乐之地,没有了苦没有了虚妄的烦恼性、执著性,它昰真实的法能实现它的现见诸法无我的智慧——道谛,是符合实相的它也是法。像这样解脱道行者常常念灭谛而起求证心,念道谛洏住在无我观慧中这样来消除一切轮回虚假的法,或者说以真实义愚、业果愚发起的各种颠倒法这样的人就善得人身了。因为人身很寶贵能修持解脱道,而他能真实地住在解脱道的法当中

这样明见四谛、了知无我的人,不会被虚假的心所诳骗他能认识颠倒心是无奣串习出来的,不是真实的自己由于他学了教法,能明见真实和虚妄;由于他修习证法能有力地制伏掉虚假的心,这样就有了清净功德成了解脱道上的身,因此应受善人的供养

彼比丘如是知法非法,依法正行如是净心,则能破坏无量百千高大生山无有余气,更鈈复生离烦恼刀,近于涅槃

“法”指圣法——道谛和灭谛,“非法”指世间法两者有很大差别。一者是真谛和真实智慧这里有寂靜、安乐;另一者是从无明心发展出来的整个世间系统的法,从因到果都是虚妄、颠倒、无实义的而且会招来无数苦患。当比丘了解了法和非法的差别生起了依法而行的决断,从此就有了随顺道谛和灭谛的真实行为

他这样净治颠倒分别心,包括由真实义愚和业果愚发展出来的各种颠倒心态就能够破除无量高大的三有受生之山。也就是当生死观察法根源的心得到了净治,就不会发展生死观察法中的受生过去没有修解脱道,那当然排定了生死观察法中无量无边的群山“生”是从果上说,也就是没除掉颠倒心的话就要不断地起惑慥业,受取三有中的生这种受生不计其数,种类纷繁叫做“无量百千”。而且业力成熟时会出现非常显赫的果报,这叫做“大”

仳丘随顺解脱道的法而行,就能够止息掉苦因这样的话,智慧越来越明朗虚妄分别就逐渐灭除,最终连习气也不生像这样就离开了能伤害的烦恼刀,趣近永灭一切苦的涅槃这就是解脱道。

加载中请稍候......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觀察法行云何一切不善对治舍离妄语大善分摄,现得果报

修行者又要在心里思维,我怎样随顺正法而行这就要观察法行的差别,这麼做是什么缘起有什么结果?那样做是什么缘起得什么结果?这样对比观察从中会发现善恶的确是两条黑白分明的路,由此对善行能发生胜解坚定地想要断恶修善。带着这样的欲乐修持就能入到十善业道里。因此思维观察是发起定解的前因,十分重要

那么,┅切不善的对治舍离妄语这个大善分所摄的法即生能成就什么善报?不妄语属于一个大善的范畴离了妄语能发生无量无数善行功德利益,源源不断地出现善缘起、善意乐、善行为、善果报佛说持不妄语戒是大善,不要小看它就像从一粒树种能长成参天大树,无数繁碩果实都从不妄语这坚实的好种子而来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离妄语者诸世间人或有眼见或有耳闻,一切皆信设复贫穷无财物者,一切世人供养如王

以见闻了知或者以天眼见知,那些守持不妄语戒舍弃妄语、不打妄语、不撒谎的人,一切世间人或者眼睛见到他或鍺耳朵听到他的事迹,大家都会相信他持诚实无欺的戒,结果就是大家都信任他的诚信度非常高,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相信他如果說妄语,别人就始终不能放心信任自己也很痛苦。这么大的差别都是自然感应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为人诚实可信,假使他贫穷没有财物世人都会纷纷供给,就像供养国王一样乐于帮助他和他结交。

如众星中光明之月一切人中,实语之人光明亦尔;一切宝中实语宝勝;欲度生死观察法一切船中,实语船胜;若欲出离一切恶行实语离胜;一切灯中,实语灯胜;一切恶道善将导中实语导胜;一切世間受用物中,实语物胜;一切治病诸药草中实语药胜;一切奋迅诸势力中,实语力胜;一切归中实语归胜;一切知识,实语为胜

不妄语的人稀有难得,就像众星中光明璀璨的月轮在一切人当中,实话实说之人的光明也是这样闪耀着德性的光辉。人们都喜爱、倾慕怹的道德认为他是难得的好人,说什么话都很真实从来不骗人,因此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众星中的明月。

在一切妙宝中实語妙宝最殊胜。外在的宝物不足为贵而心上诚实的品德是多少黄金、白银也买不到的,因此应当有自爱之心守住这无价的品德。对于想要渡越生死观察法大海的人而言在一切船当中,实语船最殊胜守实语戒,一切处诚实不欺心口一致,笔直无曲要出生死观察法僦非常稳当,能够顺利到达彼岸

如果想出离一切恶行,那以实语而出离最为殊胜一个人诚实直心,就不可能违背良心去做恶行骗人、欺人、害人等等。在一切灯当中实语的灯最为殊胜。如果我们在一切处都诚实所说的话都是从真心里发出,心没有被欺诳的黑暗笼罩心地坦白、胸襟磊落,就时时都是光明的心这颗心能给这个虚伪黑暗的世界,带来希望、光明、温暖等等

在一切引领众生摆脱险難恶道的善妙向导里,实语这个向导最殊胜也就是  以实语会引导我们出三恶道。在一切世间的受用品里实语是最殊胜的受用物。如果從来不欺心、不欺人、不妄语那时时处处都会心安理得,这是活得最舒服的感觉他在任何处都无所畏惧,昼吉祥、夜吉祥在任何处嘟吉祥安然,所以实语是殊胜圆满的享受我们为人应当诚实,俯仰无愧自在逍遥。如果欺心、负人说妄语心地就蒙上了污垢,不光彩愧疚不安、恐惧害怕,这样就丧失了喜乐走到哪里都是苦,所以说妄语是最大的亏损

在一切治病的良药里,实语妙药最殊胜因為直心实语能治愈心上的各种扭曲。在一切振奋、迅速的势力当中实语的力量最殊胜,因为说实语就没有亏心所以他永远有一个圆满嘚心力。

在一切归宿中实语的归宿最殊胜。诚实、坦白的心地就是心的家我们能归于诚实,保持坦白的心就回到了家,也就心安了意思是不妄语的人会逐渐证到本来清净。在一切知识中实语为最殊胜,以离妄能见真的缘故

世尊在这里用一系列譬喻告诉我们,守誠实语的确是最殊胜的品德能得到最殊胜的利益。我们在明白这些譬喻后对于实语要像守护珍宝一般地护持。守实语戒就是得到最殊勝的妙宝它是最殊胜的品德、最殊胜的庄严、最殊胜的船伐、最殊胜的出离、最殊胜的明灯等等。用心思维这里的一个个比喻一旦发苼胜解,自己就有非常大的心力来摄取实语的善行处处会护身如玉、守口如瓶,会觉得要善待、爱惜自心就像爱孩子那样爱自己,就潒教孩子那样教自己舍不得让它学坏,每说一句话都要诚实不欺知道这难得的品德才是最真实的珍宝。

若人摄取实语财物则于世间鈈曾恶行,不堕贫穷与天比近,数数往来何处何处随彼所生,常为男子生胜种姓,一切怜爱信受其语,彼人不为无色夜叉、毗舍遮等之所能杀行他国土多有床敷,设有病痛药食具足无心思念一切皆得,一切世间第一胜乐皆悉得之身坏命终,则生善道天世界中朂长命处大神通处,最高胜处若愿白净无漏胜道,则得涅槃如前所说。

如果有人摄取了实语这个心灵的财富那他在世间就不会做惡行,也不堕于贫穷他的品格和天神接近,数数往来人天无论他中意何处,都能随他的心意而生在那里而且常常做男子,有大丈夫楿生在殊胜种姓中,为一切人怜爱而且大家都信服他的话,即使无形的夜叉、毗舍遮等也不能杀害这样的人

如果他游行于其他国土,则多有床敷不用操心住的地方。假使有病痛也具足汤药饮食。无需他思虑操劳一切都自然会得到,乃至一切世间第一胜乐都能如願获得而当他身坏命终时,会转生在善道天界最长寿、有大神通、最高胜的地方如果他希求白净的无漏圣道,就会得到涅槃如同前媔所说那样。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远离两舌恶业善业道行,现在未来得业果报

修行者内心又思维,怎样随顺囸法而行观察法行的差别,远离两舌恶业的善业道行在现在和未来所得的善业果报是什么?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离两舌人于现在世受業果报,知识、亲友、兄弟、妻子、奴婢作使如是等人皆悉坚固无人能坏,王及怨家、恶兄弟等不能破坏

以见闻了知或者以天眼见到,离两舌恶业的人在现世受用很多胜妙的果报他的相识、亲友、兄弟、妻子儿女、奴仆下人等等,这些人跟他的关系都很好而且长久、稳定、坚固,没有人能破坏国王以及怨家、恶兄弟等都不能破坏他们的关系。

若无财物亦不舍离。设值时俭若行旷野山中险处皆悉不舍,常乐不离若有他人种种方便说破坏语,虽闻不受王于彼人好心坚固,水贼刀怨不能令畏以离两舌不善业故。

远离了离间语嘚恶业常常修和合语,劝和不劝离那么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何处都不遭破坏,与好友情谊如金坚固可靠,这都是缘起返向作用力的結果甚至假使没有财物,这些亲友等也不舍离假使遇到了困难危险,走到了旷野山中险地也都不相舍离,常常乐意跟随而不会舍弃對方独自离开就算有人以种种方便说破坏语离间,虽然听了他们也不领受,不相信也不背叛国王对于不两舌的人,也非常有好感洏且有坚固的信任心。这样离两舌的人即便遇到洪水、盗贼、战争、怨害等也不能使他怖畏,由于他离两舌不善业的缘故

如是舍离两舌功德,身坏命终则生善道天世界中于天众中多有天女之所围绕,常共相随爱念娱乐。彼天女身妙鬘散香涂治庄严第一天女,常生歡喜若舍两舌愿净无漏,彼人则得无漏禅道到于涅槃,如前所说

如此深厚的离两舌善业功德,使得此人在身坏命终之际生到了善道忝世界中在众天人当中,他的身边有很多天女围绕常常伴随他、敬爱他、忆念他、娱乐供养他。这些天女的身体装饰着美丽的花鬘散发出天香,涂治化妆而庄严美貌第一,这样的陪侍常常令他心生欢喜如果他以舍离恶口,愿求清净无漏圣果也能得成无漏禅道,箌达涅槃如同前面所说。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世间不善业道恶口舍离,于现在世得业果报后何处生?

修行鍺还要思维:我怎样在口业上随顺正法而行我要观察法行的各种业果差别,舍离了世间不善业道恶口在现世能得什么果?将来在何处受生对此要仔细观察思维,这有非常微妙的利益我们一定要胜解业果,从中生起欣乐之心之后就能做到乐于行持离恶口的善业了。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舍离恶口,见胜妙色真实人信,一切世人皆乐往返滑语软语,于一切人皆悉安慰不令有怖。一切世人遥远见之皆往近赴,多善知识设无财物,于一念顷令一切人恭敬如奴。若于前世恶业所致得衰恼者人不舍离,一切财物皆悉易得此人无囿怨家王水刀火等畏。身坏命终则生善道天世界中。既生彼已滑语利益,要略省语因相应语,得如是语得大神通,得胜妙体若願出道,坐禅乐行无漏之法彼人则得三种菩提,如前所说

以见闻了知或以天眼见到,舍离恶口的人有很殊胜的妙色容颜光泽、喜悦、安详等等。很多人都很信赖一切世人都乐于和他交往。而且他的语言亲和流畅温软美好,让人陶醉他对所有人都悉心安慰,不让別人心里烦恼恐怖一切世人远远见到他,都愿意接近他他总有很多善知识、很多好朋友。假使没有财物一念顷也能让一切人对自己洳奴仆般恭敬。如果以他前世恶业所致遭到一切衰恼,人们也不舍离他一切财物他都很容易得到。这个人没有怨敌、国王、水灾、火災、劫盗、战争等的怖畏威胁

他身坏命终会生在善道天界当中。升天以后他自然话语流畅,以柔软语、三昧语做各种利益而且他说話简明有力,发人深省与理相应。他还将获得大神通以及超胜微妙的所依身。如果他发愿修出离的道坐禅而且乐行无漏法,那么这囚将得到声闻、缘觉、佛三种菩提如前面所说。

真正持好恶口戒不骂人,不谴责不抱怨,关怀鼓舞他人这就使得口业很善妙。以此缘起自然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人都愿意亲近、依附走到哪里都不匮乏,不缺少助缘即使没有财富,一念之间他人就会对他恭敬,愿意承事帮助或者以口善心善,不制造恐怖处处给人安慰,那么法尔如是任何处他都心无畏惧。这样的善心能够凝聚就会上行升华为天,有如此的功德如果在此基础上,他寻求出离之道想得到出世间的成就,那也一定会得到菩提圣果所以,一切安乐都建立茬善的基础上应该行持善行,远离恶口说温和的话语。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世间不善业道绮语舍离,于现茬世得善业报后何处生?

接着修行者要想:口业怎样随顺正法而行我要观察自身口业法行的差别,远离绮语不善业道在现在世所得嘚善业果报是什么?将来会在什么地方受生呢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舍离绮语即于现身世间敬重,善人所念前后语言不相违反,一切卋人爱其语说无人恐吓求其过者。善语正语世所尊重少语软语令人易解,法相应语不粗犷语,有深因语皆有理趣,于法不违一切世间见者尊重,资财宝物皆悉牢固受用称意。于无德者说有功德彼无德者说其功德。身坏命终则生善道天世界中。既生彼已诸天敬爱有大神通,受天富乐不可具说若愿净白无漏禅乐,三种菩提随所求得如前所说。

以见闻了知或者以天眼看见舍离绮语在现世僦会为世间所敬重,善人都会想念他他的语言逻辑非常好,前后的语言不相违不会前言不搭后语。一切世人都喜爱他的语言没有人會恐吓、挑他过失。他所说的都是善语、端正的语言因此为世人所尊重;他说话简练平常,使人很容易理解他说话的特色是,符合法噵正理、不粗犷、有深因都有甚深理趣、与法不违。一切世间人见到他都心生敬重他所拥有的资财宝物都坚固,没人能夺走也不容噫失坏,所有受用都称心如意他对那些无德的人,教导以有功德的善法那些无德的人也会宣扬他的功德,钦佩他

在身坏命终时,以善业力量他会生在天道当中。升天以后有很多天神都很敬爱他。他天生有广大的神通自在享受天上无法形容的富乐。如果他愿获得清净鲜白的无漏禅乐声闻、缘觉、佛三种菩提都会随他所求而获得,如前面所说

如是三种身不善业,如是四种口不善业次第舍离,乃至涅槃彼善业因世所称赞,次得生天后得涅槃,彼身口业实业果报修行法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如是观察,如实知见

这是总結,上面身三不善、口四不善业一一次第舍弃、远离了乃至获得涅槃之间,依靠行持这样的善业之因将为世间所称赞,名垂千古此卋完毕则会升天,后来慢慢将得到涅槃果位这就是身口行持善业的真实果报。所以修法的人内心要思维这些身语的业道,之后发猛利欲心使得自己身口随顺正法而行,像这样观察而如实地了知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意地善业道行彼见闻知戓天眼见,意业三种贪嗔邪见不善对治现在受乐,身坏命终则生善道天世界中,若厌生死观察法彼人无余涅槃界入。

接着修行人茬内心思维,意业上如何随顺正法因此观察意业的法行差别,心意的善业道行果报如何呢以见闻了知或以天眼见到,三种意善业——貪、嗔、邪见三不善业的对治法这样行持现前会享受安乐,身坏命终将生在善道天界中如果厌离生死观察法就会入无余涅槃境界。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离贪不善业道得善业果?

修行者内心思维心意怎样才能随顺正法而行,因此来观察意业法荇的差别那么舍离贪不善业道所得的善业果报如何呢?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彼离贪者,于现在世一切财物及珍宝等皆悉丰饶,无人侵奪若王王等尚不起心,何况复有偷盗劫夺若有因缘漏失财物,他人得者彼则如亲还送归之。彼人常富财物不离,常不为他之所破壞身坏命终,则生善道天世界中既生彼已,天阿修罗共相斗诤彼阿修罗无能胜者,不可杀害无能令怖。不畏他人一切天子皆悉愛乐,心生怜愍有不可说可爱声触色味香食。若愿出世净白无漏禅定道果三种菩提随愿而得,如前所说

以见闻而了知或者在天眼境堺中见到的那些远离贪欲的人,他们在今生一切财物和珍宝等都丰裕富饶,没有人能侵占夺走国王以及与国王有同等权势的人,尚且鈈起觊觎之心何况有小偷盗贼来劫夺呢?如果以一些因缘漏失了财物别人得到也会视他如亲人,送还来交给他离贪者常常富有财物,宝不离身一直不被别人破坏。

他身坏命终会生在善道天界中升天以后,当天人和阿修罗斗争打仗时没有哪个阿修罗能胜伏他,没囿阿修罗能杀害他也没有阿修罗能让他内心恐怖。他无所畏惧不怕任何人。一切天子都喜爱他心生惺惺相惜之感,而且有无数不可說的可爱音声、触受、色味香食等的享受如果他愿意得到出世清净鲜白的无漏禅定道果,那三乘菩提都能如愿而得如前面所说。

又修荇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离嗔不善业道得善业果?

修行者再思考:怎么能随顺正法而行于是观察法行差别,怎样是离嗔恚不善业道所得的善业果呢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彼离嗔者于现在世业行果报丰财大富,一切爱念心意怜愍第一险隘怖畏恶处,无能得便王畏、贼畏、堕险岸畏、水畏、火畏、谄曲等畏,无量诸畏隘处等畏,皆悉远离

以见闻而了知或者在天眼境界中见到,那些遠离嗔恚的人在现世就能得到很好的果报。他会得到丰裕的财富成为大富贵者。他被一切人爱念人们都很珍惜爱怜他。即使把他放茬第一险隘怖畏危难的地方也没有机会能伤害到他。他远离各种怖畏威胁譬如国王的怖畏、盗贼的怖畏、堕险崖的怖畏、水灾的怖畏、火灾的怖畏、谄曲等的怖畏。无量种种怖畏险隘地方等的怖畏威胁通通远离。离嗔就不会身处怖畏之地所生一切处都感觉安然平顺,这也就是所谓的“仁者无敌”如果有各种外内灾害威胁,时时感觉处在恐怖中那应该知道,这都是常常起嗔恚起伤害他人的心所召感的。

一切世人第一爱念一切恶人亦生爱念,一切善人如子兄弟极生爱念

凡是善念发出的都会得到善意的回应。由于修行人远离嗔恚对一切人修慈愍心,结果一切世人都第一爱念他心里总想着他的好。的确如果一个人好,在任何处人们都会想念他即使他走了,还念着他的好这就是领受等流果同类的反应。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甚至一切恶人也会对他生爱念之心,洏一切善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兄弟那样极其殷切爱念观照他。

身坏命终则生善道天世界中,得大神通得胜妙体。常得一切可爱妙声触味香色随心受用,有欢喜园胜妙树林,宝间错辇于大林中天婇女众之所围绕,一切余天不能起发若身口意令其怖者,百千忝子心意怜愍亲近爱念,帝释天王爱念怜愍天阿修罗共斗诤时不生怯弱,离怖畏心

无嗔的人身坏命终会生在善道天界中,得到广大鉮通和殊胜微妙的天身周围环境常常都是可爱的,一切微妙的色声香味触五欲他都能随心所欲地受用。他拥有令人欢喜的花园绿意盎然的胜妙树林,有众宝间饰的豪车在那广大的森林中,被天上的婇女们所围绕这样的安乐景象,其余一切天人都不能发起如果有囚以身口意威胁,使他恐惧害怕那么成百上千的天子都会以怜愍的心来亲近、爱念、观照他,帝释天王也会对他特别怜愍照顾当天人囷阿修罗斗争打仗时,他不会怯弱害怕心里没有恐怖和畏惧。

若愿出离烦恼诸垢出世间道,彼如是处天世间退生于人中为转轮王,洳是往返经无量世王四天下,七宝具足

如果他愿意出离,想摆脱烦恼诸垢的染著想得出世间的道果,那么当他从那样的天界退生到囚中就会成为转轮王。这样往返经无量生世都成为王者统御四天下而且具足七宝。

以下先讲离嗔后做转轮王具足七宝的福报情形首先讲女宝的情况。

所谓女宝彼女宝身作栴檀香,口中常出优钵罗香身触细软如迦陵伽触。迦陵伽者海渚中鸟,彼触势力若触人身则無疲乏远离饥渴忧悲苦恼,彼渚上人得彼触力女宝亦尔。若转轮王若见若触皆受快乐寒时身温,热时凉冷如是触力非余人得,离嗔善业顺行势力

所谓玉女宝是指,此女身体天生有栴檀香口中常常散发出阵阵优钵罗花的香气。她的身体柔软皮肤细腻柔滑,就像摸到伽陵伽的触感迦陵伽是海岛中的一种鸟,它身上有妙触的势力如果接触到人身,人就没有了疲乏之感而且自然远离饥渴、忧悲等的苦恼。居住在岛上的人们接触了迦陵伽鸟都得了这种妙触的好处,而如宝一般的玉女也是这样转轮王见到她、接触到她都会感到佷快乐,寒冷的时候她的身体温热,酷热的时候她的身体微凉清冷。这么好的触感妙力不是其他人能得到的而是以无嗔善业顺行势仂而感现的。

一切男人见此女宝心善分别如母姊妹。一心于王于王敬重,专心于王常与乐行。远离五种妇女过失谓不贞良、异男孓行、妒心恶贪、乐恶处欲、夫亡命住。

一切男子见到玉女宝时心里就起善念分别,就像对待母亲和姊妹那样玉女对转轮王很忠贞、佷敬重、很专一,常常乐于与王同行她远离世间妇女的五种过失——不贞良,与其他男子同行嫉妒心重有恶贪,喜欢去不好的地方丈夫去世无恩自住。

如是女宝复有五种功德相应五者所谓随夫意转、多生男子、种姓不劣、喜乐好人不生妒心、夫共余女娱乐行时不生妒心。

女宝又有五种相应的功德五种功德是指,随丈夫意愿而转多生男儿,种姓不下劣喜乐好人不生嫉妒心,丈夫跟其他女子娱乐遊玩行走时不生嫉妒心

复有三种大胜妇女功德相应,谓不多语、心不邪见、夫若不在不乐声触诸味香等心意不动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則生善道天世界中如是胜妙女宝之食,唯转轮王乃得之耳

女宝又有三种殊胜妇女的功德:一、不多语;二、心不邪见;三、如果丈夫鈈在,就不贪恋不乐于声触味香等享受心意寂静淡泊不动。玉女宝以具有这些殊胜功德的因缘身坏命终生在善道天界。拥有这样高洁勝妙的女宝如得美食般令人满足,只有转轮王的福德才能得到


加载中,请稍候......

下载该课至手机请下载APP“喜马拉雅听书”后,搜索“显密如意宝”详细操作方式,可回复“音频”查看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更复思法深细觀察,云何如是十不善法流转生死观察法世间------地狱饿鬼畜生?彼见闻知或天眼见云何杀生?云何乐行云何多作?

再者修心人内心思维,想随顺正法而行就应该观察什么是如法的行为、什么是非法的行为;这样善加区分后,进一步要思维深细地观察,为什么以十鈈善业会流转在生死观察法世间让人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当中呢?也就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应如何避免?人们以见闻而叻知或以天眼见到的杀生是怎么开始的?什么是乐行杀生什么是多作杀生?

谓杀生者此杀生人,近恶知识若恶知识近住之人,与彼相随喜乐彼人,相随游戏共行共宿。于彼生信谓有功德,随彼所作亦与同行。

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杀生者亲近了喜爱杀生的惡知识,或者遇到被恶知识影响的人恶知识的同分者、同党、支持者等。由于跟他们相随顺喜欢跟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行、一起住,對他们生了信心相信他们有功德、觉得他们好,这样不知不觉就跟随着他们的恶行也做了同样的行为。

意思是人的天性并不会杀生,都是受环境、恶人的影响古代“孟母三迁”就是很好的例子。

彼人如是近恶知识彼杀生人,近杀生者则以种种杀生因缘教令杀生,或外道斋或屠猎等。如贪味者说杀生事如怨家者说杀生事,如贼贪物说杀生事如斗战者说杀生事,如贪名者说杀生利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由于亲近了恶知识——那些杀生的人,或杀生者的同党、支持者等他们就会教他以各种杀生的因缘去杀生。有的说持外道斋要鼡牲畜的肉应该杀生;有的说掌握屠宰、打猎、钓鱼等技巧很有意义、很刺激。比如贪著味觉的人边教边说,怎样杀来得美味;有怨仇的人教人怎么复仇杀死对方;做贼的教人怎么杀了守护者而得到所贪求的物品;好斗、乐于战争者说杀生的战事两国战争伤杀多少人,这个多么有意义;又比如贪名声者说杀生得利益等等

彼人闻已心则生信,亦随顺行喜乐杀生。如是喜乐既杀生已堕于地狱饿鬼畜苼,不可爱著心不乐处一切善人訾毁之处。以此因故若生人中,命则短促如是杀生,近恶知识以为种子

那人听了这些邪论后,心裏就生信心、相信他也就跟着那么去做,由于对方的鼓励和赏识以及利益的驱使他也变得欢喜杀生了。像这样乐于杀生后以杀生的罪业就会堕在地狱、饿鬼、畜生道,那些恶道是不可爱著、自己厌恶、内心不欢喜的地方而恶因是一切善人、有智慧的人所呵责之处。鉯过去杀生这个因缘假使生在人中则寿命短促,感受求生不得的痛苦像这样杀生,是由于靠近恶知识而播下了恶的种子被恶人传染叻。

云何乐行彼不善人既杀生已,喜乐欢喜心意分别,见杀功德如是分别则有多种,断他命已不生懊悔赞说言善;心不放舍,转複更作;教他人作既教他已,说彼杀生种种功德异异因缘。如前所说如是名为乐行杀生。

再者什么是乐行杀生呢?这也是有原因嘚那个恶人杀生后心里还很高兴,洋洋自得还念念分别,想“这么杀生是多么痛快想要的马上就有了”,类似这样自我肯定的分别念有各种各样他在斩断了众生的命根后,不但不生懊悔心还赞叹宣传,说这是很好的;心里放不下这种行为转而变本加厉地去做;洏且还教别人做,教了别人以后还赞美杀生的各种好处,以及各种杀生因缘方法像上述情形,就叫做“乐行杀生”

也就是说,他对殺生非常有意乐而且不断地赞叹,一再重复地做就颠倒作意了。这就像抽烟、喝酒的人第一次的感觉并不好,但邪念串习多了善惡好坏就颠倒了,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烟鬼、酒鬼那时候想戒就很难了。比如世间很多打猎、钓鱼的人认为打猎很刺激、很英勇,钓鱼佷舒服等等做多了还教别人,还随喜赞叹发期望心,希望这样不断地杀生等等这都是乐行杀生。

云何多作此杀生已,如前行说菦恶知识,习作杀生多造杀具,作危险处作围毒箭,集***等养杀生鸟,近旃陀罗造斗战具,铠钾刀杖及以[矛*(替-曰+貝)]鉾斗战之輪,种种器仗诸杀生具,如是一切皆悉摄取

什么是多作呢?在一次杀生后就像前面所说那样,他亲近了恶知识常常熏习着杀生。慥很多杀生的器具设制很多险处。比如挖陷阱、下套、放铁夹子或者把洞堵了,动物出来就放毒箭或者收集饲养猎犬等,养各种猎捕的鹰鸟或者他去亲近屠夫、武器制造者,学他们的技艺造各种战斗的武器,铠甲、刀、杖、战斗的飞轮、匕首、***支等各种器杖、殺生工具这一切他都乐于收集摄取的。

如是恶人多作杀生以是因缘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极苦恼杀生之业有下中上,受苦报时亦下Φ上既作业已,如是不得不受果报如是如是自作恶业自得恶报。若黠慧人舍恶行善。彼世间中如是杀生乐行多作。

像这样的恶人慥了很多杀生的业以此因缘他会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受极其剧烈的痛苦一般来说,按照杀的程度、意乐、对境等因素来判別造业的轻重由于业有下中上三种不同的程度,因此受报时苦受也有下中上三种。已经造了业以后就不得不受苦报如是造业如是受報。自己所做的恶业自己必定要受报。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他一定知道断恶行善。而在这个世间中如上所说的杀生就叫做“乐行多作”。

云何偷盗乐行,多作云何乐行多作盗已,堕于地狱此恶戒人,性自偷盗近恶知识,若恶知识近住之人与彼相随,则行偷盗有下中上。何者为下谓王法等,如前所说何者为中?非福田所偷盗彼物此盗为中。何者为上佛法僧物微少偷盗,是则为上

他昰怎样开始偷盗的?什么是乐行偷盗什么是乐行多作?为什么乐行多作偷盗此后会堕于地狱呢?这个恶人他的秉性就喜欢偷窃、诈取再后来又亲近了恶知识,以及与恶知识差不多的人由于跟随着他们,也就被拉下了水开始偷盗了。

盗业也有下中上三种什么是下等盗业?指依王法等而偷也就是迫于王命、地方政策等,抄别人的家、做盗版等等类似于前面盗业所说的那些行为。中等是指在非福畾处盗即偷盗普通人的财物。上等重的盗业是指对佛法僧三宝物,即使偷微少的东西都是重业

彼佛法僧,若盗僧物佛法能净;盗佛法物,僧不能净若盗众僧现食用物,堕大地狱头面在下;若取属僧所常食物则堕无间阿鼻地狱,宽广闇等以重福田,微少偷盗鉯有心念,乐行多作彼少偷盗,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复忏悔,不生随喜心中生悔,彼不定受若偷盗人,无量方便而行偷盗以如昰故名为偷盗。

在佛法僧三宝物里如果盗的是僧物,这个罪业可以依靠佛和法的力量得以清净;如果盗用佛物和法物以供僧不能清净;如果盗了现前僧众正需要的食品、用具,则堕入大地狱头面朝下倒悬受苦;如果窃取了属于常住僧众的食物,就堕在无间阿鼻地狱廣大漫无边际黑暗等的苦地方。由于对境福田很尊贵小小的偷盗行为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对三宝物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偷盗,都会结佷重的偷盗罪业如果有心乐行多作,虽然是少少地偷盗也会堕入地狱、畜生、饿鬼。如果做了以后能至心忏悔不生随喜,心中起了縋悔之心他就不一定受报。

总之偷盗的人以无量方便方法而偷盗,以这样的缘故称为偷盗

云何乐行?偷盗他物得已欢喜;与贼相隨,心以为乐;既得财物作衣食已心生欢喜,赞其功德;教他偷盗教已赞说,如是名为乐行偷盗

怎样算是乐行偷盗他物呢?就是偷叻东西以后心里一阵欢喜;因此就常常跟贼混在一起同流合污,心里感觉很快乐;把偷得的财富拿来挥霍购买衣食心里就很欢喜,赞歎偷盗一下子能发大财一下子就得到这么多;后来教别人偷盗,教了以后还炫耀偷盗的好处像这样就叫做“乐行偷盗”。

云何多作既偷盗已,多作床敷卧具毡被,食啖饼肉衣服庄严,***娱乐樗蒲博戏,心生喜悦我今快乐,一切乐中偷盗为最以此因缘,我豐床敷卧具饮食,衣服庄严***樗蒲,第一胜乐我今常当作偷盗行,令我后时增长富乐如前所说,如是如是多行偷盗,决定于彼地狱中受

怎样算是多作盗业呢?怎么发展得越来越多的呢就是在偷到了以后,拿这个钱财等买了很多床榻、敷具、卧具、被毯;吃箌各种饼和肉;能穿华贵美妙的衣服;可以与***娱乐;或者去赌博买游戏装备。这样的欲乐满足让他心生喜悦觉得我现在这么快乐,一切得乐方法中偷盗是最好的方法。以这个盗的因缘现在我有了这么好的物质享受,能住这么好的地方吃这么好的东西,穿这么漂亮的衣服能跟***娱乐,能拿钱游戏、赌博这真是最快乐、最开心的!我以后应该常常偷盗,使我将来有更多财富增加更多快乐,就像前面描述的那样由于起了这样邪思妄想的心,执着眼前于是就颠倒地认为偷盗非常好,能很轻松地拿到钱得到快乐这个错误嘚认知导致他乐意做更多偷盗的恶行,这个行为势力加深就使得他决定在地狱中受报。

云何邪淫乐行,多作此邪淫人,心不观察淫欲覆蔽若人先世淫欲处来,所谓鸳鸯、迦宾阇罗、孔雀、鹦鹉、鱼、雉、鷃鸟、阿修罗等如是处来于此中生,常与多欲不善知识相随囲行如是二分。

人是怎样开始邪淫的什么是乐行邪淫?什么是乐行多作这个邪淫的人心里不加观察,被淫欲覆蔽了自心所以一直順着颠倒心去寻找淫欲欲乐。或者这人前世是从多淫欲生物而来,比如旁生里的鸳鸯、鵽鸟、孔雀、鹦鹉、鱼、野鸡、鴳雀以及阿修罗等从这些多淫处受生而来,所以这一世生为人时以前世的习气力,常常跟多欲的恶人在一起常常乐谈男女欲乐的事,或者看***影爿、逛妓院等等有这两分因缘。

喜乐淫欲心不观察。心不厌足不离欲心,不观察行随有欲处往到其所。以欲处来此欲处生喜行淫欲,故不观察淫欲所覆如是邪淫不善之人,触染势力彼彼喜乐。如是邪淫复更如是,心喜乐行乐行如是邪淫恶触。

喜欢淫欲惢里不加观察,就是没有满足心没有厌离淫欲的心,不观察哪里该去哪里不该去,随便哪里有行淫的地方或者有男女欲事的地方,怹就主动到那里去这是因为他从多欲物种而来,生在多欲的环境又喜欢行淫欲,所以所遇到的因缘都让他无法观察到淫欲的过患,徹底蒙蔽了心灵像这样邪淫的不善人,由于他接触异性染著的势力心里非常喜欢行淫。这样行淫使得他后来一错再错,一碰到欲境僦像飞蛾扑火一样陷进去直到满足欲心为止。像这样情不自禁就会乐于做这样的邪淫恶触。

云何乐行如是邪淫,虽不常行而常喜乐心意分别,更于余处心不喜乐如淫欲者,如是乐行邪淫境界

怎样是爱乐做邪淫呢?虽然没有常常真实行淫但心里常常暗暗喜欢、非常向往,心里不断地在这上分别游荡常常想这些,对于其他的善行心不喜乐这意淫和真实行淫欲是一样的,像这样就是乐行邪淫的境界

云何多作?愚痴凡夫心不观察邪淫覆蔽,他复为说邪淫功德第一胜乐,所谓淫欲言为此事,非是不善复教多人喜乐淫欲。洳是邪淫愚痴凡夫喜乐多作。

怎么会发展成多作邪淫呢愚痴的凡夫心里无法观察是非善恶,完全被邪淫欲乐覆蔽了心他还给别人讲邪淫是最美好的事,是第一殊胜快乐很多所谓的性解放者、性欲主义者,常常说突破禁忌的爱怎么难能可贵这样的行淫怎么殊胜,说欲是人的本性应该去满足,或者说适当地纵欲是合理的释放等等说行淫不是不善,而是非常美妙的而且,他教很多人心里也喜好淫欲、追求淫欲像这样的邪淫,愚痴凡夫大多欢喜乐做

这些就是三种身不善业——杀生、偷盗、邪淫的情形。

口业四种妄语、两舌、惡口、绮语。何者妄语所谓自心先自作诳,然后诳他如是妄语自他成诳。又彼妄语五因缘发所谓嗔、贪、邪法所摄、欲心、怖畏。

ロ业有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什么是妄语呢?首先欺蒙自心口是心非,本来应该怎么想就怎么说却再倒过来想、倒过来说,这就叫“先自作诳”;之后说出来再欺诳他人这样的妄语就成了自欺诳他的不善行。另外妄语由五种因缘发起,所谓嗔恚、贪欲、邪法所摄、欲心以及怖畏

云何嗔心而发妄语?若于王前或大众中,长者众中若善知识、怨家诤斗,饶益知识衰恼怨家,是故妄语

由嗔而引发妄语的情形如何?就是在国王面前或者在大众中,或者在长者众中如果自己的善知识、亲友和怨家诤斗,为了帮自己的親友甩开那些让人倒霉的怨家纠缠颠倒是非说妄语,这就是以嗔恚敌方、饶益自方而引发的妄语

云何贪心而发妄语?见他财物方便欲取,是故妄语

怎样是由贪心而发起的妄语?看到他人有财物时想通过各种手段得到,为此说虚假的话曲意奉承,故意接近而欺骗對方

云何邪法所摄妄语?如婆罗门法中所说‘饶益尊故饶益牛故,畏自死故为取妇故,如是妄语皆不得罪。’如是之人邪法摄語。如是妄语是愚痴人邪见摄语,此语坚重于地狱受是故乃至失命因缘不应妄语,此妄语者能为地狱第一种子

怎样是邪法所摄的妄語呢?就像婆罗门外道法教所说:为了饶益尊长为了饶益牛,害怕自己死亡或者为了娶到媳妇等,在这些情况下说妄语没有罪这个囚相信,认为按这样说没有罪因此说了妄语,就是邪法所摄的妄语这种妄语是愚痴邪见所摄的妄语,这妄语的业力很重将要在地狱裏受报。所以哪怕出现失去生命违缘也不应该妄语,这妄语恶行能成为堕落地狱的第一种子

言为取妇妄语无罪,是欲心发亦是邪法。

所谓的为娶媳妇打妄语无罪这就是由贪欲所引发的妄语,同时也属于邪法所摄妄语

云何怖畏而发妄语?何处怖畏为彼饶益是故妄語,起如是心‘若不妄语彼则于我多不饶益’,彼人畏死是故妄语。

怎样是因怖畏而引发妄语呢面对可怖可畏的情形时,为了让他囚饶过自己因此而说妄语。他起这样的心:如果不说妄语对方绝对不会放过我,一定会对我多加迫害这个人由于怕死,所以说谎打妄语

彼五因缘,愚痴之人作妄语说如是一切皆住痴法。

由这五个因缘愚痴的人说了妄语,像这样的一切都落在愚痴无明的非法中

若有何等人,起一妄语法则不畏他世,无恶不造作

若人生世间,口中有大斧若以斫自他,口中恶语出

如是应实语,不应斫他人雖无乞求者,应当多少与

此三种行者,舍身则生天

这时,世尊说了这样一偈:无论哪种人如果发起了一个妄语,那他就是不怕来世墮恶趣遭受苦报的人由于他不信有后世的报应,不怕因果所以无恶不作。如果有人转生在世间这人口里就有一个“大斧”——舌头,用这个口舌之斧砍斫自他口出妄语,以业反噬的力量会有很可怕的果报。这样说真实语;不以口斫伤他人;即使别人没有向我们乞求也慷慨布施,随分施舍作这三种善业的人,身坏命终将生在天界。

若如是者一切因缘,一切所作莫妄语说。于他妄语心莫隨喜,亦不随逐妄语者行莫共同坐。若妄语人共行坐者他人见之亦谓妄语。如是若与垢业之人共相随者则乐垢业,若与彼人共行坐等虽无垢业他谓垢业。若如是者应观察法。

像这样在一切因缘中、一切行为中都不能说妄语。对于别人说妄语心里不能随喜。也鈈能跟妄语的人一切行走不要跟他坐在一起。如果跟说妄语的人一起走、一起坐别人见了会认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哏他是一伙的你也是说妄语的人。像这样如果与造染污业的人相随共处,那自己也会被染污不知不觉也欢喜造染污的恶业了。如果哏那些人一起走、一起坐等等即使你没有造染污业,别人也会以为你造了从而被人厌弃。像这样所说一样应善加观察如法之行,了解自己该怎么做

恶知识者,勿与相随此恶知识于生死观察法中最坚系缚,则堕地狱畜生饿鬼所谓随逐恶知识行。

不能跟恶知识在一起这个恶知识是生死观察法中最坚硬的捆绑和系缚。亲近恶知识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就像被毒蛇缠绕一样,终究毒发身亡所谓縋随恶知识而行,恶报就是它的后果

若善知识相随行者,则得解脱广则无量。

相反如果跟着善知识走,跟他同见同行或效仿他渐漸会生起无量利益,会得到解脱

从各种行为的结果上能看到,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应唯一依止善知识舍离恶友。

这裏这样简略地解说了妄语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两舌两舌几种?

再者修行者在心里思维,我该怎样随顺正法而行持为此观察法行的性质、果报等等。那么什么是两舌的业行呢?两舌有几种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两舌者,多于和合人起破坏意口中语说。

我们见闻了知或以天眼见到所谓两舌的行为相,就是在原本和合融洽的双方之间或人群里起了破坏他们关系的心,之后ロ里说挑拨离间的话这就是两舌。

两舌二种自作教他。教他者怨家若似怨家所遣破坏,汝破彼人是他因缘。有他不遣自作破坏囹他衰恼。

两舌有两种:自作两舌和被他人教唆的两舌教他两舌,就是被那人怨家或与怨家类似的人派遣去破坏对方的关系。这样破壞他人的关系是被人所使,由他人因缘而导致的两舌还有一种情况,没有受他人派遣自己主动去破坏,令他人衰损这叫自作两舌。

又复云何嗔因缘故于他不爱,与他人恶口说恶语,闻者不爱

再者,怎样是以嗔的因缘而恶口就是不喜欢那人,所以对他恶口ロ说恶语,使听的人心里不舒服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恶口彼见闻知或天眼见,彼恶口者贪嗔痴发,一切愚痴凡夫之人常行不离如是恶口有无量种,无量攀缘无量因缘,无量心发无量果报。此语能破无量善行此语能与一切人恶。世间洳怨善人不近,人所不信此语如毒。如是恶口恶道因缘,是垢言语正梵行人舍离不行。

再者修行人心里思维:我怎样使口业随順正法?因此要观察合乎正道的行为怎样算是恶口?它的行为相如何呢我们以见闻了知或以天眼见到,那些恶口都是由贪嗔痴所引發的,一切愚痴凡夫常常不离于此这样的恶口有无量种类,由无量攀缘、无量因缘、无量种心所引发将感得无量种的果报。

恶口的种類很多有以贪心发恶口,有以嗔恚发恶口有以痴心而恶口。愚痴凡夫常常不离恶口习惯对人恶言相向,见人就调侃尽说些不好听嘚话,语言一点也不和善总之,由无量染污因缘、不清净心所发生的恶口会召感无量的痛苦果报。

恶口的业力很重它能破坏无量的善行。说恶口时心里的善就消失了。一旦习惯恶口由此坚固成性,那些亲切、柔和、慈悲、爱护、宽容等的善行都无法发出可见造惡会障蔽善行。而且说恶口会跟一切人结怨,人都不愿跟他接近世间人见他都像见到怨家一样,即使善人也不愿意亲近他大家都不信赖他,这恶口的语言就像毒一样这样造恶口业会种下堕恶道的因缘,叫做有垢不净的言语真修解脱梵行的人,一定会舍离恶口不說骂人话。所谓“梵行”就是身口意都清净。广义指所有对自他有益无损的行为;狭义指不行淫欲

黠慧离恶口,正语喜乐行如是美語人,则近涅槃住

常说善妙语,舍离垢恶语垢恶语污人,能令到地狱

接着世尊以诗偈方式说:真正聪慧的人能明辨业果,自愿远离惡口的行为下至一句伤害人的话都不肯说。他安住在正语当中常常乐于说美好的话话。如果我们口德修得好会常常处在欢喜的心情Φ。这样语言美好的人没有烦恼靠近涅槃而住,也就是说如此清净的善行会相应涅槃。我们应把这些教诫牢记于心因此,常常要说善妙的语言舍离有垢的恶语,因为垢恶的语言能染污人心使人堕入地狱。

垢语所污人彼人则无善,恶如师子蛇彼不得生天。

一切善语人能善安慰他,诸世间所爱后世则生天。

这是通过对比垢语和善语的果报让我们了知取舍。被不清净垢语染污的人这种人没囿真正的善,恶口就像狮子、毒蛇那样伤人不清净的语言里有很多污秽、负面的东西,说多了就会染污心灵人的心一旦被污秽语盖得過深,善心就发不出来了心里一点善也没有了,那个恶的状态就像狮子、虎、狼、毒蛇一样以这样的恶心无法生在善趣人天界。

相反一切善语者能柔和安慰别人,说什么话都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滋润人心,抚慰人心引导人断恶行善,这样的人为世人所爱敬夶家都喜欢跟他在一起,认为他是个知心的人像菩萨一样亲切可人等等。这样的人后世能生在天界享受安乐所以,修正口业非常重要能将语言都修转贤善,就会招感到一切胜妙的果报

若人不恶语,舍离于谄曲虽人行如天,彼人善应礼

实语常行忍,直心不谄曲鈈恼于他人,彼建立法幢

如果我们不说恶语,舍离谄曲不正直的心什么话都真心真意地说,柔和诚恳这样虽然还在人间,但所行的昰天人的行为这样的人自然会高人一筹,受人礼敬如果我们常常说诚实的语言,常常行持慈心安忍直心而不谄曲,说任何话都不触惱别人这样的人就能建立正法的法幢。正直不恶口的人是实修佛法的人他能改过迁善,因此能持得住正法所以他自身就能把法建立起来,这叫做“建立法幢”

人命不久住,犹如拍手声人身不如法,愚痴空过世

何人不自爱,何人不乐乐若人作恶业,不行自爱因

人生不久住,就像拍掌的声音瞬间即过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如果不如法而行,那就在愚痴中空空度过白活一世了。哪个人不爱自己呢哪个人不喜欢快乐呢?但如果造恶业、不自爱不对自己做长远有益的事,只是目光短浅地看眼前种损害自己的因,像这样在有洎由、有选择权时没有做对选择,没有种得乐的因所做就全是招苦的恶因了。

人应当自尊自爱怎么才是自尊自爱呢?就是要明白做什麼行为有利益能得安乐。佛法让我们了解因果律后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有一种自爱珍惜自己,不忍心让自己去做那些不好的事

妻孓及财物,知识兄弟等皆悉不相随,唯有善恶业

善业不善业,常与相随行如鸟行空中,影随常不离

人在临终时,妻子、儿女、财粅、相识者、兄弟等等都不会随你而去只有自己造下的善恶业如影随形般地跟着我们。就像鸟儿飞行高空虽然地面上看不到它的身影,但实际上影子一直随形不离人造业也是这样,所有行为的影响力一直伴随着我们

我们要常常细致地检点业,其他都不要紧唯一自惢的清白最要紧。时时都要造清净贤善的业处处该修的是善心、善语、善行。我们常常这样心里起善念、口里说善语、身体做善行就能住于善的人天道中。有了做人的道德基础就得到了安乐向上的正能量,最终会呈现今生来世的安乐

如人乏资粮,道行则受苦不作善业者,彼众生亦然

如具资粮者,道行则安乐众生亦如是,作福善处行

就像一个人缺乏资粮,出远门就会备受辛苦没有粮食会饿,没有钱无法住店一路都是饥寒交迫,受尽苦恼不得自在;如果有充足的资粮,一路行道就很安乐能吃得饱、睡得香,一路都有人車护送非常舒适。同样道理我们多作善业就会有资粮,有福德就有安乐如果恶业多,那就没有资粮人生一片惨淡,前途堪忧将來在生死观察法路上就非常困难,要受很多苦假使我们现在很努力地行善,每遇到行善的机会都不以善小而不为、不轻视尽心尽力地紦它做好,这样积累起来功德逐渐就会圆满。有了善业雄厚的实力在生死观察法路上就有资本,一路不缺安乐、不缺顺缘当然,这┅切归根结底都要自己努力广行众善才能得大福。

久时远行人平安得还归,诸亲友知识见之皆欢喜。

作福者亦尔此死他处生,所莋诸福德如亲等见喜。

就像长年在外远行的人平安返回故乡时,亲友、相识者见了都很欢喜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了,没遭什么罪非常顺利,大家就很高兴作福的人也是如此,这一世努力地行善积了很厚的福德,死后转生他处以他所作福德的力量,能很顺利地箌达安乐之处这就像安然重见亲友、相识者一样,那时见到什么都是欢喜的

由于造了福业,处处都看到美好、欢喜的境见什么都是佷悦意的。将来平安到达后世时就像见到亲人、朋友、悦意境那样,处处很欢喜这就是行善的果报。造恶的人就如陷囹囫在哪个地方都非常可怜,由于没有福德处处都受压迫、苦恼、煎熬等等。他感觉到处都像见魔鬼、怨敌一样太多陌生的野蛮人要伤害他,这是洎己曾经造恶的果报而行善的人就像含着金汤匙出生,在任何时处都感觉环境很好人人都是亲人、朋友,什么样的事情都很悦意

如昰作福德,和集资未来福德于他世,则得善住处

福德天所赞,若人平等行此身不可毁,未来则生天

观如是处已,黠慧者学戒得聖见具足,善行得寂静

世尊又说:这样多作福德、积累资粮,来世就很好福德会让你在后世得到很好的安身之所。

有福德的人被诸天所赞叹如果一个人能够中道而正行,不偏在一边不出错,那今生身体就不会遭遇不吉祥不被毁坏。而借这个身修炼又积集很多福德宝藏的缘故,未来会生到天上受用快乐荣华。

观察这样的善恶业处后明白道理的黠慧智者就会去修学戒行,净治身口意的恶行励仂行持身口意的善行,这是由圣见具足带来的好结果“圣见”指佛的见,就是指黑白分明的善恶因果规律如果一个人具足圣见,那他僦是依佛之见为己之见他能够辨识纷繁的现相,见到现相背后善恶分明的两条路这样的人,一切时处都知道该怎么做怎么走安乐之蕗。这样具足业果正见去行持善行最终将得到寂静涅槃。

回复 正法 正法念处经  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正法念处经》讲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