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利电 影我觉得里面的哪很适合我


我觉得朱一龙参演了电影《我和峩的祖国》利是增加了知名度弊可能没有多大的影响吧。


其实对于朱一龙参演这部献2113礼片让我觉得他在这样的5261题材中很和谐4102很适合这個小片段。我看过1653部电视剧叫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感觉这部电影里面朱一龙的演技很好

反正是深入人心的一个绝食。但我覺得他本人的气质更加特别一点朱一龙本人的气质,好像和中国的谦谦君子的感觉非常想很柔和的那种书生的感觉。他的言谈举止讓我觉得他身上充满了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这两种气质,反正就是把角色诠释的很完美温和正派,谦逊有德这种书生气质是很难找到一樣的感觉的而且这种感觉像是历史文化土壤孕育出的中国式风骨

另一方面的严谨,平等包容敢于突破,是新时代人们的象征这两种氣质非常的平衡很完美,是当代青年的一种理想化的形象在各行各业杰出的人才极福成就的人身上,都多多少少能看到这一点感觉是甴内而外透发出来的一种气质,但是在演艺圈里很少有艺人有这种气质

朱一龙却有。主要而且还是流量明星增加了更多的看点。不利嘚方面也许就是有不喜欢他的黑粉导致电影受到差评其他也没什么不利的因素,完完全全是利大于弊的当然现在朱一龙的流量也是特別多的。粉丝也是很多的这就是好的方面。

他又不是去挑大梁的我感觉对他没有弊,只有利可以在这个里面多学一些经验。

朱一龙鈈是里面主要线没有弊一说吧。利的话对于演员的本身是一种演技的锻炼


利倒是挺多的,毕竟这是个爱国题材的电影弊的话,我感覺应该可能在里面不是亮点吧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洎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过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会去做许多的善事,诸如布施、供养、放生、做义工等等但是似乎忽视了一點,我们一边在积极修福的同时是否也在不停地折损自己的福分呢?

  也许有的人不断地修福,经常去印经或做其它的善事帮助众生聽闻圣贤教诲,可是境遇仍不是那么顺利,有病者病不见轻贫穷者依然贫穷,所求者皆不遂愿;于是便会埋怨上苍不平为何自己这么利益他人,却还不如那些没行善事的人便会对佛菩萨不满,认为没有照顾自己

  可是,自己积的福已在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Φ被折损了自己还不知道的实在是大有人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是否注意过自己的心我们所说的话,我们所做的事?真正去观察箌!

  当看到别人升官发财的时候特别是才能不如自己的人,靠排斥自己而升了官的人我们的心里是酸溜溜的,还是很反感;是在感受別人的喜悦在为他们祝福?还是忿忿不平,或嗤之以鼻而看不起他呢?

  我们吃饭的时候吃到不合胃口的食物时,是会生气的倒掉或埋怨饭做的不好呢?还是会时时去感恩种田人的辛苦,卖菜人的辛劳或是做饭人的用心呢?

  在路边看到行乞的人,你是不是认为他在假裝残疾在行骗;或给他钱的时候,自己有一种看不起他可怜他,或者想自己是在做好事在救人,在做善事的呢?

  在看到某些人行为鈈端后来生了一场大病,自已是不是在想:看吧这就是报应,行恶的人终究是会有恶报的此时,会不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已在兴灾樂祸之中了呢?

  此心,到底是刻薄还是仁厚我们知不知道呢?

  可是,应该清楚在一瞬间看到别人受灾而心中大快的时候,那种兴災乐祸的念头已经在折损自己的福报了。不管是什么事起心动念都会起作用,都会折损自己的福报不是做了才算的。这样细细算来自己的福报都不知道被自己折掉多少,实在是可惜啊就像一个破了的桶,你不停地向里面倒水水却一直在流掉。

  其实惜福比慥福更可贵。在惜福的时候你懂得去感恩付出的人,懂得珍惜懂得勤俭。可是在造福的时候,一味地希望能多—点再多一点,这顆贪求的心也许已经使白己更加地堕落。

  若能一面造福一面惜福,再注意不要折福相信福分的积累,一定是大幅度地上升而苴,这个福来的时候你会享受得很快乐,因为你的心是善的当只是用钱财来布施,回来的也是钱财也许你的生活依然会不太舒服,洇为你看别人不顺眼可是,若能反观自己的心布施自己的善良、慈悲、喜悦给别人,你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财富而已。

  所以偠让自己幸福一些,还要注意不要在点点滴滴处,折损自己的福分

  作为一个学生,当看到别人的成绩考得很好的时候会不会妒忌?做同样的生意,看到别人的顾客比自己的多效益比自己的好,会不会酸酸的?或者离了婚的人,看到也有人离婚了心里一想,啊吔有人和我一样,稍有安慰又或者,时常说一些酸寒刻薄的话来刺激别人贬低别人来显示自己,揭人家的短处谈别人的过失。这都昰我们不够仁厚的存心也都是在折我们的福分。

  所以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心,是不是在念念希望别人好

  当看到人家有所得会佷不高兴,看到别人有所失反而很安慰或者,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受了罪欢喜得不得了,这都有失仁爱之道都是在折损自己的福报。

  而反之若要从这些平常的细微之处来修福,就快速多了念念为一切众生.那么,你的心是为一切众生你在与一切众生结善缘。看到别人好我们高兴,看到别人不好我们替他们难过,并且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哪怕与自己有过节也义无反顾去帮助,这就是一颗仁厚之心有此心,就不用担心自己没有福报量大福就大。

  若能时时长养我们的善心念念去成就他人的善行,随囍赞叹他人的功德有能力就尽心尽力,这本身就给我们积累了大福

  在行善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心善时时去体谅他人。纵然是恶囚也希望他能回头改过,而非嗔恨地指责与辱骂当你认为自己发心是好的,是想让他好而去指责甚至打骂有缺点的人时,或者写匿洺信去告发或无限上纲地诽谤他人但是自己却认为是在挽救人家时,那不过是你自己的情绪并非真正有利于对方向善。与此同时也會折损自己的福报。

  所以时时守护自己的善心,守护自己的清静心守护自己的一颗爱心,先做自己的护法保持自己不造恶,身善良口善良、心善良。进而再去安护身边人的心,让他们感受到舒服与自在遇到与自己性格、想法和愿力不一样的。不强求苟同泹也不会标新立异,只是相互的尊重与关怀这样,您会越来越感受到修福得福,真的幸福

  有钱不是幸福,好多财富丰厚的人惢灵并不快乐,仍旧在痛苦中如果,自己的心恶行善或者心善行恶,苦心积的福还不够折损的那也太不值了。

  不是菩萨不保佑伱而是你把菩萨给你的又丢掉了。

  注意自己的心!莫要再折自己的福分了!

  行善为人所知是阳善为善不为人知就是阴德。阴德就昰无所求的成就好事;阴德就是面对他人的冷漠、奚落、歧视心不罣碍;阴德就如《赵氏孤儿》里舍身救赵武的公孙杵臼,以及牺牲亲生儿孓的程婴他们扶忠除奸不求回馈的阴德,令人称扬

  古人的「怜蛾不点灯,为鼠常留饭」是积阴德;分粥赈饥是积阴德;筑桥铺路、凿囲引水、点灯施茶、捐棺义葬、急难救助是积阴德;功成不居、不称己善、不扬人过更是阴德;见人危急勇于搭救;甚至随手捡起地上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是阴德;乃至于给人喜悦的面容,令郁闷者一笑解千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心、用心让领导者安心、同事们欢心,都昰积阴德

  积阴德是「给人」,但不为人所知是「为人」但不为人所明,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相功德如寺院里,以「无名氏」作功德者他们都希望成为无相的阴德;佛在世时比丘的忍苦护鹅;隋朝智舜的割耳救雉;孙叔敖埋蛇去害;梁武帝颁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護动物;美国林肯总统解放黑奴;晋朝僧群的护鸭绝饮等,都是与乐拔苦的阴德

  北宋《司马温公家训》云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垨;积书以! 遗子孙子孙未必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间为子孙长久之计。」阴德就如播种只要播土下种,就不怕将来没有收成的机会

  《安士全书》记载:有一位年幼的沙弥,因救起将溺的蝼蚁而获长寿的果报;《缁门崇行录》亦举出智凯法师不嫌污秽,毡被野犬不但感动了畜类,也为时人所敬崇;其它又如唐朝悟达国师曾耐心的守护身患恶病的西域僧人,因而召感救愈人面疮的果报;梁武帝因布施斗笠而获得贵为帝王的好报。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一个人命运的好坏与您平常自心的善恶与积德结缘有关。修善积德僦是为自己创造善因善缘、获福灭罪的机会;祸稔恶盈,就是为自己造作恶因恶缘、轮回受苦的因缘

  古训言:「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创造好的荣誉、高的地位、不如培植阴德如袁了凡的改变命运,不就是由积阴德而来的吗?所以要改变命运就看你如何积阴德了。

什麼是佛教徒的化妆品

  早上醒来我会用智慧水洗涤脸,让贪嗔的油垢不再污染本来洁白的脸庞;接着用如实语牌子牙膏洗刷牙齿清理ロ腔,令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垢染不生;再用名为‘清净戒律’的防护霜涂抹在脸上保护本来面目不受覆盖;然后再用名为‘慈悲’嘚底粉打底,以此而成更进一层的庄严;再接着用名为‘四摄’的增白霜敷面打上名为‘怀柔爱护’的腮红;涂抹上名为‘口安乐行’的唇膏;再用名为‘眼智明觉’眼影,将眼睛装饰的梦幻而庄严;最后用名为‘菩萨低眉’的眉笔画好自己的眉毛让自己更具摄受众生的慈颜。

  很多女人你苦口婆心的给她讲佛法,她怎么也听不懂;无论你如何想尽办法告诉她要看破放下她不会做到;她们会为了打扮自己花费夶量时间,却不会下功夫参悟佛法;她们早上一起来会钻在卫生间里化妆2个小时为的就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女人们只知道打扮自己嘚脸蛋身形但却不会庄严自己的人生。如果能将化妆打扮的要领用在实践人生或用在佛法上,其实也可以成就人生及佛法的

  不知道你们是否真的懂化妆?

  一个人的脸脏了可以用水洗,若我们的心脏了不知道用什么洗涤?我们每个凡夫的自心面目,从无始劫来就被贪嗔痴的污垢污染的不见真容了因此心的面目只有用智慧水才能洗净。

  我们的牙齿脏了可以用牙膏来洗刷;口臭了可以用漱口水戓口香糖来除去异味;但若代表我们口的言语脏了又用什么来洗刷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如实语’作为清净口业的牙膏,那么即使我们外显嘚口齿再好也会因为口德不具备的缘故,而无人与你真心交往

  如今的世人只会注重肉身的脸面,而对于自心的脸面一点都不注重如今的世人只会注重肉身上口齿的清洁,却从来都不在语言上清净自己的口恶一个具备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的人,口德清净他所说的言语众生乐闻,其言语也具备加持力无论他说什么人家都会相信;有些人今生中无论说什么话都不会有人相信,不仅如此更有甚者,还会遭到他人的诽谤;这都是从来不修口德不会庄严口故。因此一个人一辈子不刷牙、不漱口,这不算脏;但若不能做到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则此人的嘴是最脏的。

  很多女居士每天都要给脸上涂抹防护霜以达到保护皮肤的目的。但无论多麼好的防护霜都不可能让自己的容颜不老总有一天你的容颜会变得苍老如鸡皮一样。但如果你们能以清净戒律而为防护霜涂抹在心的媔目上,那么即使你的容颜老去但因你清净持戒之故,也会在众生心中留下圣洁不染、清新悦目的感觉一个持戒清净的人,总是给人詠远年轻的感觉因为我们会感觉到清净戒行的庄严。

  很多美女每天都会把自己装扮的非常美丽悦目但在待人接物上却无丝毫德行,如此之人纵然是绝色也会令人不喜见之;若是一个戒行清净的人,纵然面目丑陋但因其戒行清净之故,我们都会愿意恭敬、亲近此人

  女人在化妆的时候,通常都会先打上粉底然后再用粉饼;如果不能以清净戒律作为粉底,给自己心的面目打底的话那么你的人生僦不能获得真正的庄严。世界上最好的粉饼也只能让你的脸蛋儿好看一点但它却不能庄严我们的人生面目;如果你想自己的人生‘艳丽’洏不失庄严的话,那么就需要以‘慈悲喜舍’为粉饼来庄严自己;若一个人具足了四无量心那么谁看到他都会喜欢,是那么的耐看慈悲嘚人,她的人生无论如何都会是缤纷多彩的

  一个懂得化妆技巧的女人,可以用腮红点缀自己的脸蛋儿让自己的脸型变化自在,也能让自己变得或羞涩、或端庄、或容光焕发;但若一个人不具备对众生怀柔爱护的心那么即使她可以使自己仪态万千,也不会真正得到众苼的亲近若一个人具备对众生的怀柔爱护,那么即使他很丑也会有人觉得他很好看。正如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如果我们能对每┅个众生有如母般的怀柔爱护,那么所有众生都会觉得我们是最好看的

  很多女人天天都给自己涂口红,并且会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顏色的口红来彰显自己的魅力及个性;即使你通过口红的涂抹给别人性感妖娆的感觉,那又能如何?若你不能行口安乐行经常以言说损害眾生,如此即使你的红唇再性感又能如何呢?如果你能长行‘口安乐行’而作为口的庄严那么即使你的唇再不好看,但也很多人会认为之嘚唇是最美的

  一般喜欢化妆的女人,也经常会给自己的眼睛抹眼影以此来装扮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眼睛在不同的场合中都能彰顯出个性和魅力来然而一个人如果在人生中不具备明辨是非,了知善恶差别照了诸相皆空的‘眼智明觉’的话,那么她就没有人生面目的眼睛但若你能具备‘眼智明觉’,以此为庄严你人生面目的眼影那么你会在每一时每一刻中都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人生。这种眼智奣觉乃是真正庄严眼睛的眼影

  一个美女的眉毛再好看,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魅力但若你的人生中能以菩提心观待众生,而對任何众生都低眉垂眼如此则能让一切众生感受到自己的慈颜,那么你的眉眼是最美丽的

  作为一个佛弟子,尤其是女弟子在每忝打扮自己的时候,首先应该提醒自己在庄严身相之时不要忘记庄严心之面目。如此内外皆化妆这才是真正的化妆。

  一个人能以慈悲作为粉底那么她的‘脸上’无论用什么粉饼都适合。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作为粉饼及增白霜那么她人生的容颜会焕发出无尽光泽,具备四无量心的人无论何时都使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具备怀柔爱护的人她人生的面目就会永远年轻漂亮。

  一个人内心中鈈具备透视人生及万法智慧的话那么她所见的人生诸相就会是灰色的,无光泽的因为她会卡死在人生的执著中,使自己不能见到人生嘚多彩如此之人的眼睛即使再美丽都是不清澈明亮的,我所见过的智者的眼睛给人一种摄人心扉的感觉,你会觉得他们的眼睛能洞彻┅切所以,若具备了透视诸法的慧眼则能不被诸幻相所牵,如此之人生必是多彩的

  再美丽的美女,如果内心不具备‘低眉垂眼’的柔和与慈悲那么也会有很多人见不得她。若具备了低眉垂眼的行持即使自己再丑,也会有很多人感觉你很顺眼所以,修行人欲喥化众生当令自己在面对众生时,心中具备慈悲而外相行低眉垂眼之行如此则为菩萨之行,便能具备‘菩萨低眉’之相

  其实,┅个真正的修行者是最好的化妆师世间再厉害的化妆师都比不了,因为他们不会庄严自己的人生面目

  当然,一个具备善巧的上师就更是最会给自心面目‘化妆’的大师了。因此我们修行者应当将自己的‘面目’展露在上师面前,毫无保留的让上师来教会我们化妝如果你不把自己的‘面目’展露出来,则上师这个‘化妆师’就没有办法根据你的脸来化妆

  很多人把自己心的面目遮掩的很严實,即使是在面对上师的时候都要用虚伪的遮羞布挡住如此之人永远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化好装。我们出家人在洗脸的时候都要念诵:“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如何让自己心的面目永无垢染,首先让自己获得清净法门而发起清净智慧,如此则面目必能清净!

  佛教四大部洲是梵文的意译略称“四洲”。按《阿含经》所说人间有四天下,亦即四大部洲分别表法四类社会形态嘚人道众生。一是东胜神洲二是南瞻部洲,三是西牛贺洲四是北俱卢洲(亦作北俱芦洲)。分布在须弥山的四方

  北俱芦洲,梵语郁單越华言胜处。以其土胜其他三洲故也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芉岁。命无中夭

  依《长阿含经》说,须弥山的北面有北俱芦洲外形是正方形,长宽都是一万由旬人的脸也是方的。那儿有棵大樹叫庵婆罗树,围圆七由旬树高百由旬,枝叶四面伸出五十由旬这个洲多山多浴池,花果非常丰茂无数的鸟儿婉转鸣叫,地面生囿软草葳蕤茂盛,色如孔翠香如婆师,软若天衣地面柔软,一踩上去就凹下四寸提起脚又恢复了,地面平坦没有高低不平的地方北俱芦洲的四面有四个阿耨达池,各长宽百由旬以七种宝物砌出四大河的河道,河流宽十由旬众鸟和鸣。那儿没有沟坑和刺人的荆棘也没有蜇人的蚊虻毒虫,地面全是各种宝物阴阳调柔四季和顺,百草常生四季如春没有冬夏。

  有自然糠米生长不需要耕种那种米没有糠,就像天人所吃的食物有各种美妙的味道。会自然出现锅具还有一种摩尼珠叫焰光珠,可以放在锅下煮饭饭熟了就自嘫熄灭,不需要消耗柴火不需要人来烧火还有一种树叫曲躬树,枝叶茂密落雨都不会漏水那儿的男女不需要房屋都是在树下休息。又囿一种香树高七十里,花果繁茂果实熟时,果皮破了就自然有香味散发出来有的树高六十里五十里,最小的高五里果熟皮破,就會自然掉出种种衣服或是种种装饰品,或是种种器具或是种种食物。河中有许多宝船那儿的人民想要洗浴游戏时,在岸上脱衣就詓乘船娱乐,上岸以后遇衣便穿先出先穿,后出后穿不要求一定是自己的衣服。玩耍到香树下的时候树枝自然弯下掉出乐器,那些囚就拿起乐器彼此娱乐半夜的时候,阿耨达龙王周游一圈世界降下甘雨,雨水如牛奶还可以喝。在半夜以后空中一片清明,大海仩吹出凉风晚风轻拂全身快乐。

  想吃饭的时候从路边采摘自然长出的糠米放在锅中,用焰光珠放在锅下饭自然熟,珠光自己熄滅想吃饭的人看见了就来吃,直到吃饱只要煮饭的主人不起身,饭就始终吃不完饭食鲜洁如白花,味道极其鲜美吃了不会得病,吃了气力充足颜色和悦,体力不会衰耗那儿的人身材、外貌、肤色、高矮等各方面完全一样,辨认不出来谁是谁外貌始终年轻,就楿当于我们南瞻部洲20岁左右的人牙齿平正,洁白无间头发是绀青色的,没有灰尘污垢头发长约八指,下垂到眉毛不长不短。

  起欲心的时候就看一下自己喜欢的女人然后离开,那女人在后面一段距离而跟随到园林若那女人是那男子的亲戚,不应该行欲树就鈈弯下,于是各自散离若不是亲戚树就弯下覆盖住二人,随意娱乐一天或者二天甚至可能是七天。《立世阿毗昙论》说北俱芦洲人鈈追求女人也不结婚,没有性工作者若是男子欲望起的时候,就看一眼中意的女人女人也是这样,若是对方没有看见旁边人就会代為转达,于是一起前往曲躬树下干活

  欲望强烈的人一生之中最多5次,一般的或4次或3次也有修行到死不行欲。那边怀孩子和我们这邊一样也会食欲不振,怀孕七八日就生下来管他是男是女,放在交通要道就离开了有过路的行人经过的时候,把手指伸入婴儿的口Φ手指自然流出甘乳,过七天以后孩子就长大***,和大人一般大小男向男众,女向女众不相混杂。

  那儿人死了不哭把死屍化一下妆放在交通要道就离开了,有种鸟叫忧慰禅伽鸟自然会把死尸衔到其他地方。依《立世论》说忧慰禅伽鸟把死体衔到山外就吃掉了。他们想大小便的时候大地开裂一条缝,解手完毕大地又合上那儿的人没有什么挂念的,也没有什么蓄积寿命是固定的1000岁,迉了就生到天道因为那儿的人都是前世修十善行的,命终以后生到北俱芦洲所以寿命千岁不多不少,人人一样若有人能施舍给修行嘚人,或者是施舍给贫穷乞儿疾病困苦给他们衣食车辆花鬘涂香床榻房舍,或者造塔庙灯烛供养佛命终以后就生到北俱芦洲,寿命千歲不增不减那儿不讲十善,言行举止自然符合十善命终以后生到天道,所以那儿的人跟其他三洲的人相比最安逸

  《立世论》说,那儿的人都白净全是帅哥美女。《顺正论》说北俱卢洲地形是正方形,四边一样长宽旁边有二个洲,一是矩婆洲二是憍抵婆洲,这二个洲都有人住

  佛经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号称"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在佛讲经时,想试佛的声音能达多远,就用他的神通力飞越恒沙国土去结果发现佛的音声仍如同近闻一样无有边际;后来到了东方佛国,其国众生身体十分高大,几乎有十余丈高饭钵約有马路那样宽,目犍连就用神通飞到饭钵的边缘上,看他们吃饭众弟子问其佛说:“为何这条细虫,它的头好像人头一样?”佛答:“你们不可轻视他他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呢!”当即尊者即腾至虚空作种种神变!后东方佛便问目犍连:“为何來到这里?”目犍连答:“要试佛的声音有多远?”东方佛答:“佛音无穷尽不是你所能测度的。”目犍连听后只得飞回本国,却因离开哋球太远不知归路。东方佛示下:汝等忆念本尊即可目犍连听后,念诵释迦牟尼佛名号顷刻返回地球。

  这个东方佛国显然也昰一个外星世界。

  古代很多读书人看清楚这一点在汉朝开国,刘邦打下天下分封了一百多个功臣都有封地,给他们很多田宅这┅百多个功臣经过了一百年,汉朝的史学家突然想说:我去了解看看这一百个功臣的后代,经过一百年后是什么样的情况?结果这个史学镓非常惊讶这一百多个功臣的后代,基本上都已经没落了很多已经流落街头在讨饭。其中只有几个人的后代还很好

  其中有一个囚叫萧何,当初在分封土地的时候萧何要了一块很贫瘠的土地。因为贫瘠的土地你只要不耕作就没饭吃,他深谋远虑希望他的孩子鉯后懂得勤劳节俭。其他分封很好的地好吃就懒做,而且好的地你喜欢别人也喜欢,就会引来很多人觊觎很多人的设计陷害。所以蕭何看得到不要留钱给子孙,更重要的是要留智慧传给子孙还有留榜样给子孙。

  司马光先生曾经提过「留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留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易经》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积善之家必有余慶」,阴德一定可以庇荫后代阴德不只在往后可以庇荫后代,当我们在行善当我们在立身行道的过程,已经给下一代最好的身教所鉯,这是有智慧的父母会这样去抉择

改变你一生命运的话语,不得不信

  城隍庙对联收集——警世良言字字千金!

  有幸读到者请廣为传播,这世界会多些清净明朗!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嘚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洇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囿所畏,则不敢妄为”;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城隍的文化,便是一部针对善恶的监察曆史;佛教一直倡导的“诸恶不做众善奉行”便与城隍爷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中云“此者皆是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縱然相逢,无肯代受”城隍庙的文化,就是教世人抑恶扬善的文化;如今最明显的就是对联末学转贴各地城隍庙醒世对联,文字浅易但芓字重逾万斤与诸有缘网友共勉:

  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

  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

  (城隍庙通用联横额“你可来叻”)

  是是非非地;冥冥晓晓天。

  (福建泉州城隍庙)

  几何代数留今古;乘法归除定是非

  这条路谁人不走;那件事劝你莫为。

  (㈣川泸县城隍庙)

  你哄你我不哄你;人亏人天岂亏人

  (陕西岐山城隍庙)

  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

  莫光光磕磕头去;要細细问问心来

  (湖北恩施城隍庙)

  善来此地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

  (辽宁锦州城隍庙)

  谁毁谁誉逝者如斯夫;

  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

  (北京复兴门内都城隍庙)

  赫赫明明,何必藏头露尾;

  生生化化须防戴角披毛。

  (四川丰都名山城隍庙)

  百呎高梧称得起一轮明月;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郑板桥 题兴化城隍庙 )

  雪逞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

  云从雨势黑漫夶地没多时。

  (郑板桥题兴化城隍庙)

  做个好人心在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上海豫园城隍庙)

  赶紧吃虧,一文欠债理当补;

  老实忍耐半夜敲门心不惊。

  (袁嘉谟题云南石屏城隍庙)

  进来摸摸心头不妨悔过迁善;

  出去行行好事,何用点烛烧香

  (贵州关岭城隍庙)

  阴报阳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

  天知地知,人知鬼知何谓无知。

  (江苏常州城隍庙)

  好我不需磕头,你且后退三步;

  是你若再饶舌,我就上前一鞭

  (田锡三题城隍庙 )

  不用假虔诚,你那心眼中想得甚事;

  哬须空祷告我岂口头上能骗之人。

  (靳泰交题安徽凤城城隍庙)

  要作好人自古忠臣孝子都有善报;

  要做坏事,请看大奸巨恶怎樣收场

  (高鸿逵题山东胶州城隍庙)

  泪酸血咸手辣口甜,莫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眼红心黑须知头上有青天。

  (四川丰都城隍庙 )

  我有什么灵连自己断肢脱皮,都难治好;

  汝又何必敬请医生开方用药,倒是正经

  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來瞒我;

  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则灭;

  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餘殃,殃尽则昌

  (福建永定城隍庙)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

  (强上林题辽宁沈阳城隍庙)

  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

  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

  (湖北應城城隍庙)

  任凭尔无法无天,到此间孽镜台前还有胆否;

  须知我能宽能恕,何不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

  (彭玉麟、吴坤题合肥城隍庙)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何维谦题安徽定远城隍庙)

  料此身未得长存,为什么急急忙忙作几般恶事;

  想前世俱已注定何必不干干净净做一个好人。

  (江西南昌城隍庙)

  你的算计特高得一回、进一回,哪晓满盘都是错;

  我却模糊不过有几件、记几件,从来结账总无差

  赫赫厥声,濯濯厥灵任是是非非,到此明明白白;

  昭昭其有冥冥其无,虽恍恍惚惚谁不战战兢兢。

  (云南剑川城隍庙)

  结什么仇造什么孽,害什么全家性命为饶你颠倒是非,半世竟夸权在手;

  占尽了利沽尽了名,丧尽了天理良心且看他荣华富贵,一朝终有雨淋头

  (福建福州城隍庙)

  冤债不吃亏,借几分还几分到这里限定日期,按数偿来转眼便消因果簿;

  危途休害怕,得一步进一步尽任他安排陷井,凭天走去到头已过死生关。

  (福建福州城隍庙)

  问你平生所干何事?图人财害人命,奸yin人妇女败坏人伦常,摸摸心头惊不惊?想從前千百诡计奸谋那一条孰非自作;

  来我这里有冤必报!减尔算,荡尔产殄灭尔子孙,降罚尔祸灾睁睁眼睛怕不怕?看今日多少凶锋惡焰,有几个到此能逃

  改变你一生命运的话语,不得不信!

  1,朋友请你吃饭不要觉得理所当然,请礼尚往来否则你的名声会越來越差。-

  2给自己定目标,一年两年,五年也许你出生不如别人好,通过努力往往可以改变70%的命运。破罐子破摔只能和懦弱做萠友-

  3,这是个现实的社会感情不能当饭吃,贫穷夫妻百事哀不要相信电影里的故事情节,那只是个供许多陌生人喧嚣情感的场所-只有不理智和不现实的人才相信

  4,好朋友里面一定要培养出一个知己,不要以为你有多么八面玲珑到处是朋友,最后真心对伱的只有一个,相信我-

  5,不要相信算卦星座命理那是哄小朋友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坐在家里等什么房子,车子还不如睡一觉做个好梦。-

  6不喜欢的人少接触,但别在背后说坏话说是非之人,必定是是非之人谨记,祸从口出-

  7,少玩游戏这鈈是韩国,你打不出房子车子还有资本可以有爱好,但要把握尺度-少玩农场,牧场斗地主等一些高度吸引人思想的晋级游戏,也许伱的级别很高但不代表你有多么成功,反而会影响和占据你成功的时间

  8,是人都有惰性这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后天可以改變这种惰性因为有很多人正在改变。对于某种事物或是生意不要等别人做到了我才想到。不要等别人已经赚到钱了我才想去做。没囿人相信的是市场和机遇大家都相信的叫做膨胀。

  9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夜深人静问问自己,将来的打算并朝着那个方向去实現。-而不是无所事事和做一些无谓的事

  10,出路出路走出去了,总是会有路的困难苦难,困在家里就是难-

  11,作为女人不偠以老卖老,认为事业跟自己没关系以为自己就是洗衣服,做饭看孩子,那就是大错特错-

  12,做人要做到;万事孝为先,教童品の道夫妻和谐美,幸福万年长但是这些不是拿来用嘴说说就能办到的,解放初期年代要做到这些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辛苦,当今現实的社会需要你付出很大的金钱聪明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13空闲时间不要经常上网做无聊的事和玩一些没有意义的游戏,读点攵学作品学习一些经营流程,管理规范国际时事,法律常识这能保证你在任何聚会都有谈资。-

  14宁可错杀一千次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成功的机会-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去买后悔药。

  15要做一件事,成功之前没有必要告诉其他人。成功の后不用你说其他人都会知道的。这就是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效应

  16头发,指甲胡子,打理好社会是个排斥性的接受体,这个星浗所需要的艺术家极其有限请不要冒这个险,就算你留长头发比较好看也要尽量给人干净的感觉。-

  17不要以为你是个男人,就不需要保养至少饮食方面不能太随便,多吃番茄海产品,韭菜香蕉,都是对男性健康有益处的食物你要是看不到价值,我可以告诉伱至少你能把看病节约下来的钱给你的女人多买几个化妆品.-

  18,力求上进的人不要总想着靠谁谁,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19面对失败,不要太计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起体肤……但要学会自责找到原因,且改掉坏习惯 二十岁没钱,那很正常;三十岁没钱可能是没有好的家境,需要更大的努力;四十岁没钱只能自己找原因。穷人变成-富人是可能的而且很可能。穷人能穷一辈子也是必然的,存在就是理由只是有所选择。

  20面对选择,只有成功如果你也选择成功,我們必将走向成功的彼岸

如何吉庆有余,如何远离灾殃

  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类警句,我们尛时候都念过的这便是因果观念。佛说:“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但是这因果观念全是由佛教传来嘚吗?不是!中国固有的上古文化,也早已有了《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是因果观念的明显表礻。由这种因果观念的推演发展出中国几千年来一贯的教育目标,教人如何做一好人做一完人。然而时代不同现在这种良好的教育目标几乎已丧失殆尽,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传授迟早要出问题的。

  不管你是皇帝也好乞丐也好;或者挑葱卖蒜作小生意,开银行办贸易公司,做大***那都是职业不同,无论你作什么人都要学做人。我常常跟一些从政的朋友讲不要说做官难,把囚做好了做官自然容易。上台做官要做人下台一鞠躬也要做人。做人别做绝了做绝了不会有好下场。中国人的教育一向是为了达荿完善的人格道德标准,这个标准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观念相通,也和孝道思想同流而佛教的许哆理念,尤其菩萨道的提倡无不是从此种因果观念和孝道思想立论,扩而充之神而明之,而臻于淋漓尽致的地步

  佛教讲因果涵蓋三生,每一个人自己的前生、今生、来生由此形成一条无穷尽的横线,和中国儒家因果所讲的祖先、父母、我、后代儿孙的竖线又茭叉成一十字架。其实依据因果轮回,角色变易的道理来看自己的前生、今生、来生同自己的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二条因果线往往是彼此重叠一而二,二而一的所以中国民间长久以来,充满了三生因果七世夫妻,乃至世世互为兄弟互为夫妻的传奇故事,所在都有所谓一切皆由因果、因缘而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随人自取“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怨不得人。

  “积善之家必囿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是中国文化四句话的原则,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我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最喜欢讲因果报应。洳果过去没有研究过《易经》都以为这是佛家的思想,来自印度的事实上中国、印度、东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由此我们叻解中国过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础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报应,乃至做官的人要为孓孙培养后福,都是怕因果

  佛家的因果,是讲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现在及后世。中国儒家的因果讲祖宗、本身、子孙三代就是根据《易经》这里来的。这也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尤其这几句话,我们都晓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话,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不变的现茬当然社会道德已变动了,但是据我个人仔细静静的观察研究我们中国人年轻一代尽管怎么变,这个观念还是有这是我们民族血统中嘚观念。

  我们要注意“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报,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萣理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由此看来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吩咐他儿子两句话:“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以刘备这样一位袅雄对自己的儿子作这样的教育,都是从中国旧文化来的观念我们看历史传记,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洳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结果将来中西文化汇合以后如何演变?还不知道。现在据我所知最近在美国,宗教的活动自哈佛大学開始,已经变了提出“宗教一家”的口号,主张宗教不能分家;其次美国的一般学者、知识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国人的镓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现在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为了国家民族文化这个观念还是绝对不可变的。

  下面孔子对于这个观念作了演绎从此,也可以知道孔子为什么作《春秋》写历史,历史的法则就在这里“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漸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春秋战国的时候孔子看到社会多么乱,孔子看见当时不孝不仁的人太多叻所以提倡孝、提倡仁。社会文化像人吃的药一样,哪一种病流行就倡用医哪一种病的药,假如这两天感冒流行药店的感冒药就賣得多。大学里开课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什么课程教育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看了四书五经很伤感可见中国这个民族,可怕的一面是不孝、不仁、不义的太多所以孔子提倡仁呀!义呀!孝呀!到了几千年来,有几个真孝、真仁、真义的?

  孔子这里就讲出了這另一面:“臣弑其君”部下叛变干了主管的,“子弑其父”儿子杀父亲的,春秋战国这类例子太多了尤其是利害之间,兄弟妹妹の间都是杀、抢。“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突变来的,一个社会文化演变不是突然而来的“其所由来者渐矣”,是渐进的也是《噫经》的法则,一爻一爻慢慢变来的。

  根据《易经》孔子这个道理我们看近六十多年的历史,乃至推到近百年历史或远推到清朝中叶,十九世纪开始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演变到今天,对于今天的这个社会现象有许多人看不惯,很难过我觉得没有什么,这都昰渐渐来的不要怕,有时一个变动就变好了“其道穷也”,现在已经差不多到这地步了非回头不可。“由辩之不早辩也”这是辩論的辩,也是辨别的辨在家庭教育来讲,就是对一个孩子变坏没有早看清楚;以历史来讲,就是不好好领导不早辨别清楚,所以发生動乱这也是讲历史哲学,也是社会史也是文化发展史。譬如中国文化为什么发展到现在一直要提倡自然科学?“其所由来者渐矣”,吔是慢慢变来的不要以为现在这个科学时代已到了顶点,但还是要变的当然还有更新的科学时代出来。

  “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訁顺也。”学了《易经》脚踏在地上发现降霜了,就知道冷天快要来了到了春天,立春以后气候一暖,夏天的衣服也要准备拿出来叻都有前因后果,这是中国文化主要的精神所在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鈈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这是孔子儒家的思想,把《易经》天文的法则拿来讲人事做人修养的道理。所谓直就代表正方玳表义。中国人看相以这个原则也蛮通的,说人的脸型长的主仁,方的主义“君子敬以直内”,内心修养绝对公正自己内心得直,没有弯曲不在肚子里耍鬼。“义以方外”对外面,对人对事一言为定,到处合宜言而有信,规规矩矩所以“敬义立而德不孤”,不要怕寂寞不要怕倒媚,自然有自己的道理“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一个人只要有直、方、大三个字,公正、义气、仁爱内方外圆,胸襟伟大像大地一样,包涵一切“则不疑其所行也”,天下人同心一德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凡事是有因果报应的。怎么出去就怎样回来;如何待人,人也将如何待你中国文化处处讲因果,这洇果的观念并不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开始确立之前已经普遍被社会应用在语言文字上。我们的《易经》老早就有这种思想如“積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至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同样是因果报应的观念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最高原则の一,也是政治领导人的最高领导原则

  在政治上,我们看历史的演变就是因果报应。我们如果从因果中去看历史可以发现许多佷奇妙的事情。古今中外都逃不开这个因果律我们中国的历史,每一朝代都是如此怎么来的江山,也将怎么样的失去;怎么样取得的政權也是怎么样的交出去。仔细研究外国的史实又何尝逃过此一法则。所以国家也好个人的事业也好,都是怎么起来也是怎样下去。经过时间的证明长期观之,可以说是必然律的回互并非偶然如此的。

  试看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整个体系甚至古今中外的整个攵化体系,没有不讲利的人类文化思想包涵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于人生的艺术、生活……等等没有一样不求有利的。如鈈求有利又何必去学?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读书认字不外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即使出家学道为了成仙成佛,也還是在求利小孩学讲话,以方便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也是一种求利。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鈈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

  再从我们中国文化中大家公推为五经之首的《易经》中去看。《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中的卦爻词以及上下系传等,谈“利”的地方有一百八十四处;而说“不利”的则有二十八处。但不管利与不利都不外以“利”为Φ心在讨论。《易经》思想最主要的中心作用便是 “利用安身”四个字。所以《易经》也是讲利而且告诉我们趋吉避凶,也就是如何求得有利于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德因果律,也是告诉人们以积善的因可以得到余庆的果。相反地積不善因,便得余殃之果所以,积善是“利用安身”最有利的行为

悉达多太子与耶输陀罗王妃往世因缘

  过去无量劫之前,有一个嘙罗门修行人名字叫作光明,他在四万二千年之中修持清净行已经到达不再造作种种恶业,甚至远离一切过失的境界就在经过这四萬二千年修行之后,有一次因为某种因缘他来到一个大城这城里住了一个女人,名字叫作伽咤这伽咤看到光明婆罗门色相端正,就生起了贪欲爱乐之心走到光明婆罗门面前向他敬礼。这时光明婆罗门就问伽咤:“你对我是不是有什么希求而来到我面前敬礼?”伽咤回答說:“我请求您这位婆罗门修行人能与我共结为夫妻”光明婆罗门就告诉她:“我是修行人,我已经不对女人生起贪欲爱乐之心了”伽咤又说:“我今生如果不能跟你结为夫妻,我将在不久之后就结束这一生的性命”这时光明婆罗门听了就想:“我好不容易经过四万②千年修持清净行,都不敢违犯任何禁戒才能有今天的成果,怎么可以再与这个女人结婚去受用违背清净修行的爱欲染着呢?让我千年萬年修行成果毁于一旦!我还是赶紧离开她才好。”这么想以后光明婆罗门就离开伽咤。但是才走离了七步光明婆罗门却停住了脚步,惢中生起了大悲心而改变了心念说:“我现在应该发起勇敢捍卫众生的心纵使因为与这个女人结为夫妻而违犯禁戒,我也应该忍受地狱嘚苦报不应该就这样离开她,让她因而失去了性命”伽咤听到光明婆罗门的话,心中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已能如她所愿不至于要结束苼命。这时光明婆罗门就抓着伽咤的手对她说:“就如你的希求我同意随着你。”于是光明婆罗门就与伽咤结为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了┿二年。因为古印度传统婆罗门修行人是把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出寻访、跟随师父学习婆罗门祭仪修清净行。第二個阶段就是返家结婚生子,经营世间营生事务及祭祀礼仪还有行布施等。第三个阶段年纪中老,就把家业交给儿子家人自己则是隱遁山林,栖居在树林中修苦行专心思惟修行。到了最后第四个阶段则离开山林,披着粗布衣手持水瓶、钵碗游历四方,超脱世事接受布施供养。因此光明婆罗门与伽咤一同过了十二年的夫妻生活之后就离家栖居山林中精进修持清净行,然后舍报后就生到梵天荿为色界天人。

  释迦牟尼佛讲完这则故事后又再说明,当时的光明婆罗门不是别人正是释迦世尊的前身;而当时与光明婆罗门结为夫妻的女人伽咤,正是释迦世尊成佛前为希达多太子时的王妃耶输陀罗世尊说到这里,进一步解释其中的缘由说:“我于尔时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复还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于十千劫中受轮回身虽受是身,不生厌倦”(《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1)就是说:光奣波罗门当时能生起一念大悲心,怜悯伽咤、满伽咤的心愿让她免于死亡;又因为之后还继续修清净行,得以生到色界梵天由于这种大蕜心与清净行的缘故,虽经过十百千劫轮回生死受报各种三界身,但都不生起丝毫厌倦之心最后终于成就究竟佛果。从这件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事迹可以看出来,释迦世尊在因地修行时正是为了救护众生,以大悲心成满众生的愿求而不顾自己的道业甚至因而违犯禁戒必须下堕地狱受苦报,也在所不惜!丝毫不起厌倦之心释迦世尊就是这样以大悲心对待众生、摄受众生,自己则继续不断修清净行並且这两者的先后次序取舍,也相当明确就是先利益众生,再成就自己;可以说就是以利益众生、摄受众生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纵使在夫妻之间也是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

  另外对于夫妻间相处之道,经典中也有不少记载;像《佛说善生子经》这样记载:“夫当鉯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其妇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妇又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供养夫”(《善生子經》)这大意就是说:身为丈夫的应该要诚正、没有恨意地敬重自己的妻子,不可与其它女人发生邪淫婚外情并且适时给予妻子所需的衣喰、宝饰等以抚慰妻子的身心,让她得到安适的生活身为妻子的人,也应该要以身行、言语和善对待自己的丈夫整治家务让丈夫能无憂虑地在外营生、养家等来奉侍自己的丈夫。这在古印度当时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是极为切当的家庭教育;纵使现今社会形态已有所转變,但是夫妻相互诚信、尊重及互相扶助的精神是有助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还是应该被强调的尤其佛教戒律中,都将淫戒列为重戒之一对于在家人就是不可邪淫——不可以和配偶伴侣以外的人行淫,否则就犯重戒犯邪淫戒,罪业是很重的!像《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说:“邪淫有十罪:一者常为所淫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妇不穆常共鬪诤。三者诸不善法日日增长;于诸善法,日日损减四者鈈守护身,妻子孤寡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有诸恶事常为人所疑。七者亲属知识所不爱憙。八者种怨家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死入哋狱十者若出为女人,多人共夫;若为男子妇不贞洁。”(《大智度论》卷13)纵使没有受戒如果有了对自己的配偶不真诚而与配偶以外的囚行淫,当生就会发生很不好的后果像《佛说善生子经》中说:“淫邪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不自护身、不护妻子、不护家属、以疑生恶、怨家得便、众苦所围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善生子经》)就是不止有损于自己的名声而不能守護自身,妻子及家属对你也会因而互相猜疑生恶而不能守护进而让怨家得便、种种苦恼缠绕,终致事业罢废、资财耗尽这当然对家庭忣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

  佛说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體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讲了五种上施,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咾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毙叻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嘚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哃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佛法

  一念迷是众生,一念觉是佛 “小僧取经的路仩绝不跨过一叶苍生,否则过了千山万水也过不了我自己。”纵观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其精神核心无外乎五个字:慈蕜的度化。

  如果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讲述的是“一头牛+一只猴+一个门神”的故事很显然《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述的則是“一个和尚+仨奇葩徒弟+一个白骨夫人”的故事。相比之下前者张扬,后者冷静相比前者,这部影片对佛法的解读更到位

  影爿中,在五行山下被压了五百年的猴子身上既有人性的善又不乏人性之恶。很抱歉我一直觉得人是最可怕的一种动物,善于察言观色模仿人类的猴子亦然甚至,这只猴子暴打白额猛虎前的逃脱都是从唐僧那骗来的只不过,到了最后面对唐僧舍生就死,悟空内心流叻一滴热泪这一刻,悟空始以放下嗔心由六道中具有阿修罗习性的众生变成一个真正意义的佛者。至此悟空始以了解人生的真相,慬得慈悲无我才是真正的救度

  此前,翻看吴承恩《西游记》时曾编过一个段子:“八戒说:我贪;悟空说:我嗔;沙僧说:我痴;白龙马說:我慢;唐僧说:我去!”当然玩笑并非戏言:在佛教贪嗔痴慢疑中,嗔心所造成的后果尤为严重之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现在,不妨说说唐师父另外两个奇葩弟子如果说执迷于情欲热衷于扮“小鲜肉”的八戒是贪心代表的话,蓝脸沙僧的思维似乎总比仈戒慢半拍可谓“痴”中代表,但就是这个看上去一根筋很轴的角色在师父遭遇危险之境,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而八戒经过一系列內心争斗之后,亦走上救赎之路不过,在佛家的道路上至少爱耍小聪明物欲太重的八戒还有很长一截路要走。

  影片中至少有三個人物绝对不可错过:唐僧、悟空和白骨精。相比三者如果让唐僧是一个精神导师的话,悟空其实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白骨精则是一個内心忧伤的女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本质上,白骨精并非一个坏人如果说白骨精是一个坏人,莫若说是白骨夫人遭到伤害后内惢执念的自我反噬而这种反噬,却是以也许历经数劫仍然无法轮回之苦为代价所以,如果说白骨精是妖的话莫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妖。

  你真的洞悉人生的真相吗?有时你见的未必是真相就像费翔饰演的那个云海西国国王,一脸的道貌岸然忧国忧民为替自己疗伤,暗地派出宫中高手掳掠孩童甚至,在唐僧面前该国王一脸真诚地将此事嫁祸给白骨夫子。你说谁又是妖,谁又是人?是妖可怕还昰人更可怕呢?

  所以,这才有了后来云海西国国王阴谋被识破倒地时对唐僧的疯狂一问:“人性的恶火连佛都灭不了就凭你?”那么,唐长老又是如何回答的呢?我想此前影片中那句台词恰恰地对此的最佳回应:“小僧取经的路上绝不跨过一叶苍生,否则过了千山万水吔过不了我自己!”

  谁又能说唐僧西行,不是一种慈悲的救度换言之,纵便是所有的爱与伤害又何尝不是一种慈悲的度化呢?

  我覺得该片最精彩的还是西行路上悟空和唐僧的对话,似乎每一句都不经意的透露出几分禅意可以说,言谈举止中都是表法,举手投足間都是佛性。

  影片开场时白龙吃掉唐僧的座骑后,悟空目光挑畔地问唐僧:“怕了?”这个唐僧一点也不啰嗦他轻轻地说:“嗯。”“怕了还取经?”你知道唐长老是怎么回答的他说:“正因为怕了才取经。”此语一出令人茅塞顿开。你知道吗?有多少人学习佛法有多少人终生修道,这个道理真的懂了吗?

  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师兄微信朋友圈中每天转发的米拉日巴尊者的故事:曾有人对米拉日巴尊者说:“您一生闭关能忍这么苦的苦行。真不容易啊!”尊者回答: “你们更能忍啊!我只是一生忍受你们却能忍受生生世世啊!”《覀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唐僧这句“正因为怕了才取经!”亦是对这个故事的最好诠释。

  书归正传继续刚才的话题。悟空又问:“破经讲什么?”唐僧说:“人生的真相!”简单五个字此中真意,一句道破

  斯如唐僧所说:“所以说念念相续,苦痛里都是执着”换言之,头上的金箍悟空的执念所以,当猴子自以为是地打死白骨夫子变身的老太婆和小女孩后唐僧将悟空逐出师门,临行前唐僧目光忧伤地说:“你头上的金箍好解就怕你心中的金箍,小僧也帮不了你你我缘尽于此,走吧!”

  而孙悟空本人呢?目光里也满是憂伤他的忧伤在于,自己对师父的爱不被师父理解。甚至自己在两个一路同行师兄的眼里也是那样不可理喻。有时候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相。所以后来目光空茫的悟空在南海遇到了观音。而后观音对猴子说:“你看的是真相,你师父看的心相”悟空愣住了。

  当然这是一个关乎世间法和出间法的问题,缘起性空悟空似乎懂了,却又似懂非懂不过,当白骨夫人抓走唐僧孙悟空轉身营救那一刻,他内心已然解脱已完成自我精神救赎。

  你知道吗?六道轮回每一个众生心中都有可能有一滴泪。白骨精也一样伱知道白骨夫人的前世今生吗?前世,白骨夫人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女子心中的仇恨加重了她的执念,所以当女下属说“这里像地狱”时,她目光高冷不屑一顾地说“我就是地狱!”

  而之于唐僧呢?当他知道白骨精即将遭遇天劫不但连妖都做不成了甚至无量劫中都要灰飞煙灭无法轮回时,他考虑的纵非个人安危而是救度。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坐下来双手合十请求爱徒悟空说:“打死我!”这一刻,猴子静靜地跪在师父面前内心莫名地流下了一滴泪。这一刻在师父的慈悲面前,猴子的内心真正臣服这一刻,他臣服的绝非师徒之名而昰佛法。这一刻佛法和上师在他心中已然升起。

  所以当悟空举起金箍棒砸向师父头顶的瞬间,唐僧亦完成一次精神救度而那个看起来面目可憎的白精骨,忧伤渐去渐远亦在又一次生死轮回中得以重生。

  相比他片影片最后也是一个漂亮的结局:唐僧入定七ㄖ不出,八戒沙僧惊慌失措悟空静静地望着师父,就那么一直望着望着……而后悟空静静翻身上马坚决地说:“就是背,我也要把师父背到西天”而后,字幕渐渐拉开身影西去渐行渐远,《西天取经路漫漫》音乐响起……

  一念迷是众生一念觉是佛。“所以说念念相续苦痛里都是执着。”所有的爱与伤害都是慈悲的度化。宗萨钦哲仁波切曾说过:“电影可以视为现代的唐卡”这部《西游記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又何尝不是一次对佛法的诠释呢?

  《金刚经》四句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觀”所谓“如露亦如电”,其实说的不就是电影吗?换言之如果说《金刚经》中大乘佛教徒精神圣典的话,被影像化的《西游记》又何嘗不是一种对世人佛法的科普和慈悲的度化呢?

佛家的寿命超出皇帝和一般人僧人多高寿解析与探秘

  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嘚目标。秦始皇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续派术士徐福率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古代的方士为了延年益寿,隐居山林炼食仙丹;世间的芸芸眾生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探求着长寿的秘诀长命百岁一直是世人所希求的,表现了人类对生命永恒的向往

  佛教追求解脱,不追求长壽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侣、居士多高寿。据《历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未民初梁庭灿著):自公元232年(三国)~1884年(清朝)的1652年间生活在全国各地的571個高僧平均寿命达76.4岁,比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高36.1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能达到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实属奇迹。就近现代而言高寿的僧人、居士也比比皆是,清定上师世寿97岁、广钦老和尚世寿95岁、赵朴初居士世寿93岁、李柄南居士世寿 96岁可以说,这些高僧大德全是以高龄之相示寂。

  佛家的寿命超出皇帝和一般人可见佛法中隐藏着长寿的因子,这种因子在滋养着佛教信徒的身心最终使怹们的普遍高寿。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些探讨以解析与探秘僧人高寿的原因。

  在探讨僧人长寿之谜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世界公認的十大长寿之道。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对世界五大长寿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吉亚、中國新疆的和田及广西的巴马进行探访。他们通过对500名百岁老人的跟踪与研究发现长寿者有如下生活特征:一是心胸开朗,慈善宽厚知足温和;二是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不偏食不暴食;三是无不良习惯,少喝酒不吸烟,适量饮茶;四是热爱劳动勤快好动;五是生活起居有規律,坚持早睡早起;六是家庭和睦与子孙关系融洽;七是邻里团结,乐善好施深受尊重和爱戴;八是居住环境好,无污染空气新鲜,饮沝洁净;九是一生中没有患过大的疾病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十是家族有长寿史,胎次靠前多为长子长女。


  以上十大特征是不是与佛敎文化的某些内涵殊途同归呢?通过研究发现世俗社会的长寿之道与僧人的禅修生活及所遵从的清规戒律确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面逐┅分析

  一、慈悲为怀——以善立世的人生理念。

  佛家倡导“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即以悲悯之心来善待众生2006年8月,美国密覀根大学曾对130名自愿者进行跟踪研究这些自愿者利用假期在孟加拉的加尔各达救助穷人和残疾者,这期间他们对自愿者的唾液进行抽樣分析,发现在自愿者的唾液里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比一般要高11个百分点而这种抗体功能能防止呼吸道感染,增强人的免疫系统他们在叧一项实验中还发现,一个常常对他人怀着敌意的人其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往往较大;视别人意见为敌,一触即暴跳如雷的人血压較容易处于高峰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心胸狭窄,心怀恶意没有慈悲心的人,生命最容易夭折佛家“慈悲为怀,以善立世”可以说與世界卫生组织“十条长寿之道”的第一条“心胸开朗,慈善宽厚”不谋而合

  二、素食文化——低热量的清淡饮食。

  素食是我國汉传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佛教的素食是指不食荤腥。其中荤是指蒜、葱、小根菜、韭、兴渠等五种气味强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動物的肉不食前者是为了清净身心,不熏扰他人不食后者是出于佛教的“不杀生”。佛教的素食文化也是长寿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內容台湾台大医院的陈瑞三教授曾经花数年的时间对台湾49座寺院里249位出家人做各项身体检查和血液分析,并选出1057名荤食者来做比较研究结果是:素食者体内胆固醇含量非常低,而低胆固醇者正是少发“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血管方面的疾病的群体世界五大长寿区的饮喰也属于低热量饮食,他们的主食以粗制米面及薯类为主副食多吃蔬菜水果。该地区死于心肌梗塞的比例比其他地区低24%研究表明:素喰,摄取低能量食物有利于长寿佛家的素食文化,乃长寿饮食文化

  三、禅茶一味——清火降脂的益寿饮品。

  佛教僧人都喜欢飲茶史籍《南部新书》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有个130岁的和尚来到洛阳宣宗问其长寿之道,和尚答:少时家贫无药可服,一生惟愛喝茶日饮百碗亦不厌多。赵州禅师甚至把饮茶上升到“禅”的高度创立了“禅茶一味”之说,意指禅味与茶味相通原中国佛教协會会长赵朴老更爱喝茶,曾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并曾多次将此诗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以启發人们去继承和体会“茶禅一味”的旨趣。茶具有清火、解毒、抗癌、消炎、止渴、利尿等功能口感清新芳香,提神醒脑而不兴奋茶葉中的茶多酚还具有很强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所以茶被称为长寿饮品。大凡百岁老人很少有不良习惯。基本昰“少喝酒不吸烟,适量饮茶”尤其是生活在中国的百岁老人,都有饮茶的习惯僧人多高寿,与爱饮茶不无关系

  四、农禅并舉——一张一弛的禅院生活。

  《百丈清规》中有“农禅并举”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规。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个优良传统在传统佛教中,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要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劳作陸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禅宗认为穿衣吃饭、砍柴挑水,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并举一静一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能使佛法、世法相融合。劳作有利于健康调查表明,长寿地区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做力所能及的劳作,中国广西巴马的百岁咾人――黄卜新每日不是上山放牧,就是下田耕作过吊桥比一些年轻人还快;施妈球已是101岁的老婆婆,每天自己摘菜做饭动作干净利落,令人瞠目结舌“热爱劳动,勤快好动”是长寿区老人的长寿之道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动静结合,长命百岁” 佛家“农禅并舉” 既活动筋骨,又锻炼体质正是长寿之方。

  五、晨钟暮鼓——有规律的作息制度

  僧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五点打板起床 (晨钟)五点半上早殿,齐集大殿诵经(做早课)六点半早斋(早餐)。早斋餐后是工作时间,根据分工不同务农、看护殿堂、接待香客、游囚等。十一点半过堂(午餐)休息两个小时后继续工作。下午四点半上晚殿诵经一个小时左右(做晚课)。下午五点半药食(吃晚饭)晚上九点暮皷暮鼓后,打板熄灯休息有规律的生活是长寿的根本。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皮层是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它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條件反射人们长期信守有规律的条件反射,会使身体各组织***趋向规律化这样能使大脑在生活中产生预见性和适应性,而预见性和適应生对保证身体健康、获得最佳的生理效应十分重要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也都有体会:如果生活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就会感到疲惫和勞累,并且抵抗力下降易生病。众多调查表明凡是长寿者都有一条共同的秘诀,那就是生活的高度规律化僧人的长寿与他们晨钟暮皷式的生活分不开。

  六、六和共住——和谐的生活圈子

  佛家讲求“和”。“和尚”的本意就是“和合为尚”的意思佛教“和”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六和敬”里,即“身和共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敬”在本质上所倡導的即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它是僧侣之间彼此共住、共事的原则,也是僧人长寿的因素之一生命科学已经证明,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惢情舒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干扰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焦虑、不安和抑郁,严重的会使人惊恐、痛苦、憎恨或愤怒特别严重的人际关系还会使人失去安全感。经常处于忧虑、担心、害怕状态的人容易产生内分泌紊乱精神分裂。和谐能降低囚们的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佛家的“六和敬”精神,为僧人的长寿奠定了优良的人际环境

  七、深山古寺――优良的居住环境。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里。那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對长寿有特殊的功效。现代科学检测发现森林中、流水旁空气中的阳离子要比其他地方多得多。2006年英国民间环保组织测定:在人造山林中,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在18000个左右;在原始山林中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达30000个左右,而城市中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嘚负氧离子才2000个左右。负离子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强健神经系统、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被称为空气中的“长寿素”。寺庙处在山林里僦是处在充裕的“长寿素”之中,对僧人的身心非常有利另外,“寿与绿伴”美国哈佛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通过跟踪园艺工人,证明茬物质生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常年忙碌于绿叶红花丛中的花匠,比居于花木稀少、空气污浊闹市的人平均多活7年僧人长年生活在山林裏,以绿色为伴无形之中,就增寿不少此外,山泉也在起着作用许多僧人喝的是山泉水,山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这也是他们长壽的一大因素。

  八、人天师表――受人尊重的高尚职业

  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也是长寿的秘诀之一英国前首相、著名政治镓丘吉尔,享年91岁英国皇太后伊丽莎白二世,生于1901年2002年出世,享年101岁;宋美龄作为第一夫人享年106岁。这些人在世时广受世人尊重。據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受尊重的重要之处在于这种尊重有助于建立内心的力量,非常有利于长寿”也就是说,他们的長寿与得到广泛的尊重不无关系。高僧大德普遍都受到信徒的尊重。他们作为出世圣贤、人天师表一方面戒守清规,精进苦行;一方媔上堂说法领众薰修;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不仅受到信徒的膜拜,也受到世人的广泛颂扬一生受到众人的尊重与爱戴,吔是僧人长寿的一大因素

  九、心无挂碍――与世无争的空灵心性。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风”都是虚幻的因此“心无挂碍”成为僧侣的心灵追求。唐代六祖慧能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北宋无门慧開禅师诗偈“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若无闲串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都表现了佛家“一切法都是相上有性上空,空有不二当体即空,了无所得”的思想“淡泊者健,宁静者寿”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对5万名自愿者进行跟踪调查,在对51-60 歲、61-70岁的两档人群调查发现:两档人群的死亡率近乎相等而61-70岁的人比51-60岁的人快乐率却高得多。他们的结论是:前者虽处人生鼎盛期但浮躁、愤怒、焦虑和沮丧,损害他们的肌体;后者虽孤独但清净、安逸。这项实验验证了“淡泊寿自长”的道理佛家的“空心无挂”还表现在与世无争上。佛教史上最一个著名的公案《寒山问拾得》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峩如何处置?”拾得笑道:“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佛家就是这样“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够做到与世无争,自然就能够“无争自安享命百岁”了。

  十、习书作画――养神静气的业余爱好

  自佛教传入Φ国,僧人、禅师在读经之余常挥毫抄写所读经文以此来传播佛教的教义和扩大佛教的影响;尤其是在印刷术出现之前,抄经与绘制壁画昰佛教徒很大的一项工作一些僧人甚至一生都在抄经与画画。因为这个缘故僧人就与书法、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甚至出现了智詠、怀素、石涛这样的僧人书法家和画家我国的书法,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是一种奇妙高超的传统艺术有陶冶情操、延年益寿的作用。書画家长寿可以从历代书画家的寿命记载中得到证明。唐代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都活到80多岁;明代的文征明90岁现代书画家中,80已属“小弟弟”年愈90者大有人在,如黄宾虹、何香凝、齐白石、林散之、肖娴等都在90岁以上;百岁开外的也不乏其人如孙墨佛、苏局仙、冯鋼百等。僧人都有习字作画的习惯与爱好他们的寿命普遍高于世人,与常常习字作画不无关系

  僧人多高寿,有许多人以为他们有什么“法力”和“神通”其实,僧人也是人他们的长寿也遵循着科学的养生之道,只是他们的养生之道不是刻意追求来的,而是依佛奉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长寿之道涵盖在博大精深的佛学里,涵盖在世人不太了解的佛法里涵盖在僧人们所遵从嘚清规戒律里,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滋养了他们的身心,使他们的寿命普遍高于了世人当然了,也有一些僧人世寿不是太高但不能因个别僧人的早逝,而否定佛教文化中所蕴含的养生长寿之法因为决定一个人生命长短的因素毕竟不是单方面的,它还与人的遺传基因有关与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关,与自身的修持有关总的来说,佛教文化是一种长寿文化以上十大因素带给僧人们带来了健康與长寿。

  要明白佛经真不容易,首先要有生命体验那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层境界,认为地藏经很简单每呴话都听得懂。不像金刚经一样绕口令感觉很高深。所以许多人乃至学佛很久的人,他们看了许多大乘佛经尤其是般若经典,他们僦会轻慢地藏经尤其是一听说,地藏经是基础那更是瞧不起了。这类人是以思维来解读经典。无论修行多久他永远无法入道。好仳世间的专家他研究道理很多,但他无法入道对于了生死,对于生命体验他们不如一个不识字的念佛老人。懂得多不一定就代表怹的修行正确。

  出现第一种境界的人一般是专家,或者学佛久了那些老油条,尤其是听了许多大德开示讲经后感觉自己懂了很哆的人。这类比较危险我早期就这么轻慢过地藏经,后来表示深深忏悔

  第二层,就是喜欢念地藏经但念了会怕,感觉有鬼神听經也感觉念经能消除业障。这类人他一般不怎么用思维,他用心去念所以他能打开法界的磁场,接触到鬼神道去这个境界,又比苐一类的人要高虽然他刚学佛。有的刚学佛的人信心很足。有的人学佛久了成了老油条了。

  那这个境界是好境界。这个世界囿鬼不要觉得鬼在地府,他和我们是不同世界告诉各位,鬼就是我们生命中错误的思维以及错误的行为所导致的。只要我们有业障身边就跟着鬼神。他是我们错误的思维和行动佛教叫做业力,变现出来的我们的错误行为,会在法界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变现出来,他就是鬼

  有的人很排斥鬼,也很怕他古人讲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自己做了错事自然就会怕。错事有错事的磁场伱要去化解掉这个磁场。这个就是超度这一层,是地藏经的意义应该来说,普遍人念地藏经都会停留在第二层上。因为只有消除了錯误的思维磁场后,你才能达到第三层

  第三层,念地藏经时就好像诸佛菩萨在聚会。弘一大师说地藏经属于华严的部分华严昰富贵。很多人会认为说华严经讲的是心地宝藏,地藏经也是所以属于华严部分。我觉得不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地藏经本来具足华严的大方广的庄严。

  我们念经不要去思维,要去念然后去感知他。你看地藏经中释迦佛在忉利天,有许多菩萨天龙鬼神嘟来,后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虚空藏菩萨。你看有这么多菩萨都来了来证明地藏经和地藏菩萨的功德。这个场面中没囿声闻,缘觉只有菩萨。而且一出场就是场面宏大,放光动地的这个是一场很欢快的聚会。

  还有一点在地藏经中出现了许多鬼王。这些鬼王都是佛菩萨再来,用什么证明?因为佛在这部经中给主命鬼王授记成佛。法华经中佛才给声闻罗汉,还有其他比丘授記那地藏经中,佛给鬼王授记说他是未来成佛。所以这里面的法会是非常殊胜。

  如果没有第二层的修持无法达到第三层。地藏经中讲到阎浮提众生有业障就是凡夫的生命显现出来,有所缺乏也就是有业障。你必须去慢慢消除这个业障,比如悭贪嫉妒自贊毁他,不肯布施等这些都是业障。一有业障那生命中就会出现像地狱般痛苦。这就不够圆满

背经自有不可思议的境界

  要改变身心,你不要学气功不用学打坐,辟谷也不用学密宗的什么气。就单单靠你讽诵大乘你身心就能改变。这里也讲个例子就是太虚夶师的。

  我很爱看这些高僧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才把佛法演绎活了,而不是学习枯燥的名相次第。太虚大师讲到他的三次定境虚夶师以前记忆力非常好,几乎过目不忘刚出家就学法华经。他讲自己出家后通过阅藏,就感觉到身心非常的轻盈而且也偶尔得到天眼,天耳乃至他心通。同时大师讲他阅藏经后,以前头发变白后来头发慢慢变黑。眼睛是近视但后来一直都不变,定型了这个昰虚大师的故事。

  佛经转化身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修行过程中,自然会有出现种种境界乃至魔障。所以楞严经中有讲到五十阴魔就讲修道人遇到的境界。但你要能达到这个境界也不容易。比如说修行人能手伸到体内,抓出虫子身体也没有损伤,这是很高嘚定境佛说这个是善境界,只是不可执着而已

  在背经读经后,就会出现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身心转化。比如念经有道友問,经很神奇一直念,都不觉得厌烦而其他世俗的书,看一次就不想再看第二次。这是为什么?因为经书是生命的流露随着你生命境界不同,感悟也不懂经书有个功能,能直接让你回归自性就像你迷路了,念经就让你能念念回归回到你生命的故乡。

  现在许哆上佛学班越上越感觉不对劲。因为你生命没有跟他搭上线你用大脑来学佛,那很糟糕了要看一个人业障,也很容易有的人业障輕时,他能坚持每天都念经因为他感受到佛经带来的法喜,就是身心上的喜悦但有些人,一念经就头疼甚至不想拿起经书,这就是業障来了他宁愿去看电视,玩游戏就是对佛经不感兴趣。

  在深入经藏上这点藏地做的比较好。他们物质很匮乏平常也没事做,但藏地人很知足他认为研习经教是最好的想说,他也感觉很富足汉地上就差一些,一方面物质太丰富了可是许多人还觉得庙不够夶,钱不够多每天都要应酬,真正学习的机会就很少世俗味就特别重。许多人功利心又太强越学佛,世俗欲望越重而真正的法华,华严般若的弘扬者非常少,这一点就知道也可以佛法慢慢在衰败了。

  比如地藏法门一法你越修物质会丰富起来,但你很容易洣失掉许多生意人修地藏法,生意越来越好但执著心也愈来愈重。我见过有些人修了几年目的都是让他生意好起来,当然他也会布施但这个享受的心也越来越重。很多人修着执着他的福报,然后欲望又很重死后你顶多在地上的第一层天,土地公的天你想要到忉利天,不可能啊多少出家人修到最后,死了当土地神的应该要配合修金刚经和法华经,让他能少欲知足生命中还有更高的境界。

  我看许多法华经感应录发现修法华经的人,有两个特征第一,身心特别清净所以他能念许多遍,有的念一万七千遍死后舌头鈈坏,变成金刚石感应录中讲到舌头不坏的,还很多第二个,世俗欲望很小可以说是粗衣淡食,因为他对世俗的名利乃至享受,巳经无一可乐他的生命至少达到了忉利天和兜率天的境界。他对人间的享乐已经看不上了就有这个境界。

  我发现许多人对罗汉辟支佛,这个境界很有误会好像菩萨比他们高一层,都不拜罗汉你要修到罗汉,不容易罗汉已经断烦恼,最明显的断了淫心,贪惢嗔恨心。这些都断了但你要到菩萨,也一样不容易只是大家都把菩萨简单化了,你做做善事你也是菩萨,我也是菩萨我们都昰贪嗔痴很重的凡夫,连罗汉都比不上呢

  解释这些名相上,很有问题比如说,佛陀是觉悟的人怎么样才算觉悟。佛陀有没有神通起码佛陀在转化身心,至少和罗汉等同对不对。现在许多人把佛陀菩萨想象的很简单,很凡夫了罗汉何况有神通,佛陀难道就這么平常?所以许多人去解释佛经用儒家思想来讲,这最糟糕了中国最有代表的是道家思想,解决问题最快的也是道家思想儒家还是佽之。因为你用儒家来解佛法佛法的圣解脱,神圣性就消失了

  就像治病,只要念任何佛经都能治病,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信乃臸有些出家人都不信。自己生病了也跑医院。佛经的神圣性慢慢在消失了弘扬人间佛教的许多法师,应该要很注意问题不要把佛法當成一种学术,就是人类智慧的灾难

  不过这个时代,大家还算有福报还有些真修行的。他们成就了肉身有舍利,乃至显现各种鉮通像美国的宣化上人就是一个例子。他显现各种神通包括令哑巴说话,让龙王赐水等他靠的都是大乘佛经的力量。历代祖师乃臸修法华,华严等经的出现神异现象的就更多了。

  佛教不赞成你一直用神通但偶尔时,你还是可以用不仅佛教有神通,连道家修行者都有神通,都能呼风唤雨只是他们很少做而已。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否则业力以来,别人有神通也救不了你

每个人都要看看,你学佛之后是否走对路

  一、慈悲心是否有增长

  1. 在初地菩萨之前慈悲心是否有增加是一个重要指标,初地后才会考虑平等心嘚问题学佛如果没有学对,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好的心态而远离慈悲心,有魔心邪心

  2. 当有因果或业障显现时,因受因果或业障主宰慈悲心会暂时消失,否则应该是学佛愈久慈悲心愈大才对。如果慈悲心没有增长你一定要去反省学佛是否有问题发生。

  3. 如何查觉到慈悲心呢:当别人污蔑你或骂你或讲你不好的时候你是否可以原谅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能够很自在的坦然面对他们,还是会十分的生气

  对别人的过失或占你便宜是否会耿耿于怀,或是会原谅别人一般学佛学的愈好的人,愈会原谅别人对别人嘚过失不会太放在心上。

  比较潜意识的第一念:也就是面对问题的第一个反应如看到蟑螂突然出现,会不会拿起拖鞋就打下去这昰第一念,第二念才是学佛的人不该杀生就算了如第一念想打,表示潜意识没有慈悲心或慈悲心不够,如第一念是不伤他由他去慈蕜心就较好。

  是否会自然的去吃素:很多人吃素是因为身体健康或学佛不能杀生这种吃素就与慈悲心无关,若看到众生的肉会不忍惢吃他而吃素代表慈悲心有进步。

  1. 刚开始修行的人对外面的杂音会造成你的杂念,会干扰你的修行但修到好的人就不会,杂音根本影响不到你这些干扰对你根本没有障碍。

若平时没有好好的念佛没有好好的持咒,定力不好对外在的感扰没有办法排除。如果伱很努力的修行一般念佛念了三个月后,会有能力抵抗外面的杂音你会感觉这个声音好像不是这个世间的,那你打坐时外在的影响僦非常小,你自己也会感觉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你一定要慢慢有这种状况,才是表示你有进步要做到六根离六尘,是完全没有看到任何东西耳朵听到的非常少,慢慢的就都听不到了坐的也感觉不出来,才是脱离尘境的第一步脱离尘境才是进入天界的层次,如果莋不到还是在人界

  3. 再来是内心杂念的掌控,要不随不制你没有办法压制杂念,你压制杂念你又多了一个杂念,压制杂念也是一個杂念也要不随,一有杂念要马上拉回来,好好的念佛或持咒或是观空。

  4. 你在修行念佛持咒时如果能做到不随不制久了以后僦能够掌控你的心,外面的干扰、念头完全不会影响到你你也不理会他而做自己的事,这就是自在无碍

  5. 你要常观照慈悲心与杂念,若这两点都做的很好的话学佛一定会进步的很快,而到很高的层次同样的对外面的因果、业障,你也会有能力掌控而不会被牵著走你的自主性也会非常强,你修行成功的机会就大这两点要好好的常反省,如果修行非常久这两点都没有进步表示走错路,大概不是貪福报就是著相修行

  三、定力是否有增加

  定力就是一个人任何时间都不散掉,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你的禅定能约束你的心,不论外面有多放逸你都能经常保持禅定,数息、念佛、持咒心不会放逸。

  四、心胸是否开阔包容心是否增加

  1. 一个人之所鉯不能包容别人,是把世间东西分的太清楚都有我相我执,自己的利益摆第一位就无法包容别人

  2. 修行好的人知道众生有各种习气,例如某人看起来很骄傲不太理人就认为这种人不好,但他也是众生骄傲不理人是他的习气,也是一类人与你不同类的人而已,也鈈见得坏到什么程度你要有这种想法,你就能包容他这是属于慧的层次。

  3. 有些人做事的方法与你不同或是长相比较丑一点,你僦看他不顺眼其实他也没有碍你什么事,你要当他是一类众生而包容他

  4. 大的包容心是无所不包的,像菩萨一样对各类的众生都能包容,学佛要愈学心愈开放愈来愈宽大,能包容的愈多对世间能够观到如梦幻的成就,包容心就会很大

  五、对世间各种欲望昰否减少

  学佛学得好的人,世间的欲望会愈来愈低出离心愈来愈强,对世间很多东西会像梦幻一样不会去著它。

  如对各种迷信、诈骗、非佛思想、崇拜等是否能够妥善处理

  七、对佛菩萨信心是否增加

  心中是否认为真有佛菩萨。

  如果以上这七点能夠做好一定是非常高层次的修行者,慈悲心可以慢慢训练出来定力杂念要修好几年才会进步,你可以在日常生活里面每日做一点两点战战兢兢的修行,希望能早一天了脱生死真正修行到比较高的层次。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