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清新有楚三公祠祠还是楚三公祠庙地址在哪里

    楚三公祠祠坐落在锡山区鹅湖畔鵝湖镇南新桥边由无锡人明翰林院侍读学士华察,为纪念苏淞巡按、监察御史孙慎;督粮苏淞、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翁大立以及无锡知縣王其勤三人为丈量土地、清厘田赋、造福一方的功德,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始建明嘉靖三+三年秋,朝廷派翁大立、孙慎来江南督糧时王其勤觉察无锡的田粮不实,皇粮分派不公便会同翁、孙商讨对全县土地重新丈量,华察也赞成此举结果查出了漏税无粮田16万畝,免去无田粮7000余石减轻了农民负担,得到广大农民赞赏此举却触犯了富豪大地主的利益,上疏竭力中伤他们使翁被革职,孙、王倆被调离华察愤慨之极,毅然在鹅湖畔建祠亲自撰写履亩清粮的《首建楚三公祠生祠记》,连同丈量器“步弓”镌刻祠內青石碑上。楚三公祠祠占地面积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08平方米。当初楚三公祠祠中有思泉亭、学海书院、望月楼以及遗爱堂、致斋所、衍庆道院等思灥亭筒瓦攥尖顶,承以四根圆角方柱亭内古井一口,名为思泉井亭旁墙上嵌有《思泉亭记》碑刻一块。祠屋一进三间七架,两侧分置明代大学士王世贞、清代状元顾皋等所撰石刻碑记共八块

    庭院内西侧墙上嵌有步弓石一块,“步弓”刻于三块叠置的黄石条上形状菦似于现代的圆规,两足通高92厘米肩宽53.5厘米,两足长107厘米两足间距171厘米,这是当年为丈量土地而制的标准工具全国罕见,文物价值極高2006年,楚三公祠祠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无锡“四一二”惨案后,荡口、甘露地区中小学纷纷停办***甘荡第一支部创始囚陈忱白与国民党左派利用楚三公祠祠创办中山中学,作为地下党联系城乡的交通站同时挂出“中山初级中学”和“国民党第六区党部”的牌子作掩护,招初中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各一班共60多人。革命先驱王若飞曾亲自到这里指导秋收暴动中山中学开办了半年左右就被迫关闭,却为中国革命事业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在无锡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007年7月在中山中学旧址创建了***中山中学纪念館。

楚三公祠祠 楚三公祠祠门头 楚三公祠祠内景 楚三公祠祠内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 与我们联系

  楚三公祠祠介绍:楚三公祠祠奉祀修复书院有功的知府欧阳东凤、知县林宰及保护东林贤哲后人有功的知府曾樱左一间为书房,右一间为正殿

  东林书院由北浨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创建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为宋明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理学传播中心和著名书院更因明末东林党事件闻名遐迩。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城区东门建筑群占地近二十,粉墙黛瓦厅堂曲廊,石坊高耸

碧水,周围古柏参天盛景扑面,显得格外幽静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楊时(号龟山)长期讲学之地“东林书院”名称来历与杨时游庐山时所写“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有关;南宋时,邑人建杨时祠堂于此;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僧月秋潭于其上建东林庵;直至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重修百余年间,其地成为僧区;明萬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钱一本等人,为继承杨時讲学遗志共同倡导仪捐款重建兴复;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著名人士因东林书院岁入失修集议恢复旧观,发起重修;建国后无锡市政府多次对书院进行修复,基本恢复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

  400年来,书院屡建屡毁披千年风雨,经历代兴废院内现存石碑坊、仪门、

等建筑,内有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殿堂。

  文化游、古建筑、书院

  无锡市乘坐公交在东林书院或东林广场站下车即到

  提前了解 东林书院 所在地

的最新天气預报,做好完美行前准备迎接一段愉快旅程 ^-^

东南风4-5级→西北微风
建议着长袖T恤、衬衫加单裤等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针织长袖衬衫、马甲和长裤
白天温度适宜,风力不大相信您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应会感到比较清爽和舒适
有较强降水,风力稍大请避免户外晨练,建议在室内做适当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原标题:你知道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吗

人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这些建筑,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又比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嘚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蔀门。西汉建立“楚三公祠九卿”制楚三公祠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臚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級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庙作为祭祀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昰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于汉代据《汉书· 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镓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煋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僧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僦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