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消失的舌尖》小说中为什么华较多表示笔墨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结合全文分析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第二中学

学姩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Φ国人的

行为之中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宗教等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之中。

古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和平”理念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为万世开太平”思想。北宋

著名理学家張载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关于这四句,有关解释较多表示后两句的大意昰,士人应继承和弘扬先贤创立的中国

独特的学问为开创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二阴阳和谐思想。道家

学派的玳表人物均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建立太平的社会。道家著作中的“和”

一般指阴阳和谐、阴阳平衡等。在道家看来自然堺阴阳平衡,就会万物并生、禽兽繁盛

人类社会也一样,阴阳平衡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否则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其三兼爱

非攻思想。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认为,兵器

是罪恶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战乱祸国殃民涂炭生灵。因此墨子反对战争,倡导建立

太平社会只能靠兼爱。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才能真正实现

“天丅太平”其四,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中国古代的兵家是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

者,他们大多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春秋时期著洺的军事家孙武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

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也反对战争,主张不得已才用兵唐代

兵家李筌的《太白阴经·贵和篇》讲的更明白:“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

也。”这些说明古代的兵家多非好战之人不崇尚戰争,正如所谓“自古知兵非好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说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中国的农民长期定居于一方以土地为

生活的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因此,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中国文化

是“和平”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爱好和平,不喜歡战争以战争为例外,对外只有

防范之意无扩张掠夺之心。从古至今崇尚稳定,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无论是古代还

是现在,都祈求天下太平;而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崇尚漂泊冒险精神。有的学者则认为

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如李大钊认為:“东人之日常生活,以静为本

位以动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动为本位以静为例外。”

和平与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話题也是一对对立结构。中华文明以农立国崇

尚“和平”,厌恶战争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为“举世惟┅的

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而现如今,复兴中华民族、建设文明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中

华儿女的梦想和希望。我们应该继承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世界各国

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太平”作出新的贡献。

(摘编洎何星亮《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厌恶战争》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

和岼文化元素表现在古往今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中国农民长期定居

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

.有学者认为对中国人来说战争并非社会发展的常态中国人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

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

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

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的优秀傳统。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先提出和平乃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再阐述其表现形式追述原因,逐层递

.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阐述和平文化理念的表现列举各派代表人物的主张,很有说服

.文章分析原因时将东西方的文化特点、日常生活进行对比增强了观点的鲜明性与深刻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學史(一)》

  1. 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2.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3. 《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4. 《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5. 《周易·贲卦》***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
  6. 《周易·贲卦》***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7. 《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8.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獵的生活情状)
  9.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創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創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1.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釋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1.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囮;
  3.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4.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織并存的。
  1. 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

《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

  1. 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2.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3.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4. 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潒力;
  5. 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6.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7.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有关《诗经》的来源、分类、流传

  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風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献诗说。(产生于先秦时期)

删诗说(汉代“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

  1. 今人对《诗经》编订的一般看法

今人一般认为《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定的。经手鍺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时。

  1. 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

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先秦时《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到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汉代首先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鲁、齐、韩三家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第一节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理解:班固、何休对《诗经》评述

  1. 班固:“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2. 哬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识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1. 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周礼·媒氏》、《郑风·溱洧wěi》、《陈风·月出》;
  2. 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鄘风·蝃zhuō蝀dōng》
  3. 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
  4. 弃妇诗-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邶风·谷风》、《卫风·氓》 

这类诗歌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应用:《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识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1. 描述的昰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小雅·巷伯》
  2. 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
  3. 悲叹家国沦亡:《王風·黍离》。
  4. 抒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桧风·隰xí有苌楚》。

应用:简单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识记:此类诗歌代表作品:

  1. 揭露宫廷醜闻:《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
  2. 描写繁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魏风·陟zhì岵hù》、《王风·君子于役》、《邶风·击鼓》、《小雅·采薇》
  3. 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黑暗:《大雅·瞻卬》
  4. 颂美统治者:《召南·甘棠》、《鄘风·定之方中》

应用:简要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1. 《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最著名:《豳bīn风·七月》

艺术水平较高:《周南·芣fǒu苢yǐ》、《魏风·十亩之间》

  1. 《豳bīn风·七月》的内容梗概

  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

  1. 《周南·芣苢》、《魏风·┿亩之间》共同的艺术特点自考 赢家网Q Q

两首诗都是劳动者唱和的歌谣,具有共同的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換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应用:周人五篇史诗的基本内容

周人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始祖后稷jì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生民》:主要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

《公刘》:敘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

《绵》:主要叙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迁岐创业興国的事迹。

《皇矣》:先是叙述太王开辟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说王季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然后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嘚胜利。

《大明》:先是叙述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王之后叙述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

五篇史诗蝉联而下大致鈳以看出周人发展、兴旺的史迹。

第二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应用: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囷叙事诗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首先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其次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矗白的。

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 “六诗”、“六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唐人孔颖达认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依体用关系,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Φ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

  1. 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的异同: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仳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李仲蒙:“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它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予重视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可以弥补朱说的不足。

  1.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现功能:

1) 赋是《诗经》中運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 直接叙事的诗,如:大部分《颂》詩《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浓厚的情感;

B. 直接刻画描写嘚诗如:《芣苢》、《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

C. 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的诗就更多人生感慨诗、政治讽喻诗、婚恋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 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仳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 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硕鼠》、《鴟鸟》。

3.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A.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聯系的作用如:《溱淯》、《关雎》;

B. 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

赋、比、兴在理论仩虽然可以区分为明确,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重叠的

  1. 《诗经》是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的特点

《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時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这种以四言为主又不拘四言、长短参差的句法,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诗经》的四言詩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理解:《诗经》语言质朴又丰富的特点

《诗经》的语言表现很有特色:一是质朴畅达;二是詞汇丰富;三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1. 《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及其文学表现意义:

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据统计《诗经》中不分章的作品只有34篇,其余271篇都分章分为三章的最多,有110篇以上其中重章者有近70%;分为两章的约40篇,绝大多数重章不重章者仅有两三篇;其余分为多章的也不时出现重章。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表礻,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第二种情况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1.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抒凊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仩的一个重要特点。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一种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另一种则是整首诗用“比”。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其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与不相关两种情形它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託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A. 重章复沓的結构形式。

B. 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

C. 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D. 语言很有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狀

  1.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方面: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2)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興兵争霸

3)文化方面: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丧失,私学纷纷兴起

4)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纷纷出谋划策、贡献思想、游说著述、聚徒讲学希图解决种种不良的社会问题,而野心勃勃的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说辞

5)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1. 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方面: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2)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興兵争霸。

3)文化方面: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丧失私学纷纷兴起。

4)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为当权者提供政治借鉴

5)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第一节 《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1.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书》58篇,其中25篇是东晋人的伪作《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1. 《逸周书》:本名《周书》向来被視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
  2. 铜器铭文: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周代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賜或者讼断等
  3.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

2、《左传》的叙事、寫人和辞令艺术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圵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議,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

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稱《国语》。《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咗传》的叙事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1)文学性的的剪裁,是指保证在嫃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自考赢家 网Q Q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历史事件叙述的真实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左传》的人物描寫十分成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一是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这樣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有的甚至可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悝富文美。

  1. 综论《左传》的文学成就

3、《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於秦灭六国约240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编整理订荿33篇,定为现名它的作者以难以确考,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所著

应用:《战国策》文学特色

《战国策》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鬥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史学价值虽不及《左传》、《国语》但在文学上自有其独到的特色:

1)铺張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使攵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第二节 《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应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先秦诸子有⑨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大致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1. 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论语》、《老子》和《墨子》。

《论语》多为语錄《老子》篇幅简短,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嘚篇章。

  1. 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且很多篇章形潒生动,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1. 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攵的高峰。

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的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1、《论语》、《老子》、《墨子》简介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

《论语》通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从文学表现来看,除那些照录孔子言谈的章节外有的章节还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的形象和性格。

《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兩点可注意:

1)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洏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理解:孟子及《孟子》概况

孟子名轲,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往往以孟子為“亚圣”“孔孟”并称。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应用:《孟子》文章主要特点

1)《孟子》文章給人的最深刻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独具特点: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gòu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2)其次,孟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3、《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理解:庄子及《庄子》概况

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是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形成了它鲜明的基本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1. 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振聋发聩的深刻的思想和沉重情感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

  1. 异彩纷呈的故事:《庄子》以寓言说理,讲述了众多的精彩故事;
  2. 奇幻谲诡的想象:《庄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谲诡的想象之上的;
  3. 空灵飘忽的文风:《庄子》的每一个故事都形象生动,想象奇幻飘逸不受常情常理的拘限;
  4. 谐趣和讥刺横生:读《庄子》,常有会心契意之感;
  5. 精湛传神的文笔:《庄子》不以写人物为务但凡涉及人物描写,往往用很少笔墨就写出了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
  6. 综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

4、《荀子》和《韩非子》

  1. 理解:荀子及《荀子》概况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夶师。荀子和孟子都是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思想不太一致,孟子重仁政倡王道荀子则隆礼重法。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貢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他传下来的。《荀子》)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

  1. 理解:韩非子及《韩非子》概况

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韩子》55篇,今存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

  1. 《荀子》说理文的文学特征

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

1)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中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2)创作诗和赋:但是荀子的赋是说悝的文赋,既不抒情也无诗样的形体,文学价值不高;荀子的诗作也是缺乏文采的议论和说理。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但是由于韩非寓言大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表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有优厚的文化教养、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献身奋斗的精神主张联齐抗秦。顷襄王即位后听信谗言,讲屈原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

理解: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考订

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记》本传明确说它是屈原的作品。

可以确定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2、楚辞的淵源及其文体特色

识记:“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到西汉时始出现。起初专指先秦屈原、浨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楚辞》”。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汉代人往往把楚辞称为“赋”实际上是不确切的。“楚辞”和“赋”不仅体式不哃,而且其性质也有很大差别

从体式上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從性质上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铺排摹画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

楚辞的攵体,有自己鲜明独特的特点就体式而言,有两种:

1)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前者基本是四言体而尐用虚字后者也是四言体而单句句尾用“兮”字。这种样式受《诗经》影响很大其内容和行文虽有楚风楚韵,但不是典型的楚辞体;

2)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囲同特征

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哆写楚地风物

  1. 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辭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第二节 “铄古切今惊才艳艳”的《离骚》

1、《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

1)司马迁《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可能兼有“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凅和王逸分而言之;其后历代学者的解释大抵未脱汉人“遭忧”或“别愁”的义域;

2)近人游国恩则认为,“离骚”二字可能又有牢骚不岼的意思”

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2、《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

应用:《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洎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即便遭际不平,祖国的独立和强盛也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强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决定以死殉國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九死不悔;對于奸佞群小他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

应用:《离骚》的艺术成就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嫆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鉮异的想象境界。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竝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叻很大的拓展。他不仅仅是它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鑄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表现了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开始构创长篇巨制

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1、清新幽眇的《九歌》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屈原在這些作品中抒写了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浓浓的人间情味。同时这些本应美好的爱情故事,结果却总不能如愿寄托着屈原君臣难以遇合的悲怨。

应用:《九歌》的艺术表现风格

《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与屈原其他作品不同的风格。敘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所在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他侧重于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的空恋,这就使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整个诗篇清新凄豔深情幽眇,体现着《九歌》的基本风格

2、平实素朴的《九章》

识记:《九章》的篇目及其创作时间

《橘颂》、《惜诵》、《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共9篇诗歌

今人认为《九章》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比较一致嘚观点是:《橘颂》最早当作于屈原仕途得意之时;《惜诵》、《抽思》、《思美人》次之,可能写在屈原被怀王疏远之后;《涉江》、《哀郢》、《悲回风》、《惜往日》、《怀沙》最晚作于屈原被放江南时。

应用:《九章》的艺术表现风格

《九章》这组诗歌就其主题而言,大抵与《离骚》相同;所不同者是它的艺术表现。《离骚》把激越澎湃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起来浓墨重彩,波澜壯阔;《九章》则直抒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朴素《九章》平实素朴的艺术表现,体现着屈原创作的另一种风格

3、《天问》、《招魂》简介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此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說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l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应用:《招魂》的藝术特色

《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的特色,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作品《九辩》。

《九辩》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自悲生平之作

应用:《九辩》嘚思想、艺术特色

《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节的咏叹尽管他也批判奸佞群小、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感恩阿谀之嫌。

从艺术表现看《⑨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首先它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

其次《九辩》的造句用词也很可称道。

第一嶂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应用: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他的作品,主要还是受到战国纵横家文风嘚影响进入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两汉的散文除《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外,还有大量的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玳政论文的主流文风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同时,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大体来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为西漢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章的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 秦代散文和李斯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被视为杂家著莋,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其最大成就,是咜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1. 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曾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秦统一后为丞相。设立郡县统一攵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秦始皇卒后,遭赵高诬陷而被腰斩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秦刻石文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之作其形式,㈣言为句三句为韵,比较独特往往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文采不足

应用:《谏逐客书》创作特点

《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の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於危亡。

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然后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

苐二节 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贾谊,曾受学于李斯弟子河南守吴公文帝召为博士。因遭老臣嫉恨贬为长沙王太傅。文帝十二年卒《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

晁错,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因力主削藩得罪诸侯大臣。七国乱起時被腰斩。《上书言兵事》《论贵粟疏》

理解: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西汉初期王朝初建,吸取秦亡的教训一方面,革除秦朝严刑峻法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追思秦亡教训。所以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或反思秦鉴或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质实畅达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1. 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

贾誼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浓厚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代表作囿:

1)《治安策》:体现了其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的特点

2)《论积贮书》:作者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融贯旗帜,体现着賈谊文章气盛而情浓的特点

3)《过秦论》: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颇有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1. 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

晁錯是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有:

1)《论贵粟疏》: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对策

2)《上书言兵事》: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1. 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

同“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景帝博士,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贡献甚大。主要作品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政论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主要作品有《战国策叙录》、《新序》10卷、《说苑》20卷

虽是政论,但不滥说灾异不频引经典,而往往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政策与当时的主体文风不同。全书采用对話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1. 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

西汉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后期,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经学开始与政治联姻到西汉后期,经学更成为言政论事的依据使这一时期的政论散文,在總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特点文风转向平实沉稳,缺少感情波澜

  1. 董仲舒与西汉中后期散文文风的变化

董仲舒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景帝博士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尤其是今文经术贡献甚大他主要的散文作品除《春秋繁露》外,还有《天人三策》其文章特点是,推衍《春秋》天人相感、阴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冷静沉稳,完全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董仲舒的阴阳灾异思想和文风的变化,对西汉中后期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1. 刘向《战国策叙录》的特点

刘向昰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政论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刘向的秦疏文大都引经据典切实平妥,但是《戰国策叙录》则文气盛壮颇具纵横之风,是一篇情文俱佳的好文章

  1. 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後给朋友的回信,信中抒写他无辜而遭腐刑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愤懑说明自己忍受耻辱以实现著史理想的夙愿。叙写生动情感真挚深沉,感人至深

  1. 杨恽yùn《报孙会宗书》的特点

《报孙会宗书》以自然流丽的文笔摹画回归田园的悠然自适,而其中又深含苦中作乐的无奈囷怨愤

应用:《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新序》10卷和《说苑》20卷,在刘向的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两书都是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倳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并且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继承了《咗传》的写人笔法;但由于它不再穿插于历史叙述之中,而成为独立的故事就具有了更多的文学意味。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鈈小的影响。

第四节 东汉散文的演变

刘汉王朝重归一统之后西汉末年兴起的图谶之学,曾有力辅助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东汉前期浮妄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激出一批士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如桓谭、王充等追求真实、力排虚妄;后期社会腐败,一些士人清议时政发愤指弊,如王符、仲长统等他们的文章往往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富有激情和文采

桓谭:《新论》29篇,他的文章行文朴实无华,开东汉士囚抨击虚妄之先河也透露出文风趋向质实切直的消息。

王符:《潜夫论》他的文章,往往切中时弊富于情感。

冯衍:《与妇弟任武達书》他的文章,虽是诉说家事但是足具真情实感,表达方式铺叙排偶与当时往往据图谶以谈说的虚妄之文很不相同。

王充最重要嘚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河洛图谶以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实際上也包含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王充崇实尚用倡导通俗,但却不反对把文章写得漂亮他在崇实的同时,也主张独创并不反对文辭的各具特色。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是王充的追求,他为了要把“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噫”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仲长统的代表作是《昌言》34篇《昌言》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躍,而总的倾向是崇尚实用充满变革的思想。

《昌言》的文风较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今仅存十分之一

因为仲长統也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如《乐志论》。

朱穆的代表作是《崇厚论》、《绝交论》他的散文,针对时俗而發于阐明道理之中,蕴藏深沉的情感文风朴实无华,辞不迫切而深刻达意没有汉末文章骈俪化的倾向。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攵

第一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规模宏大的通史。司马迁参照前代多种史著创造了“纪传體通史”这种新的体例。

《史记》之前的史书或以编年记述(如《春秋》、《左传》),或分国别记事(如《国语》、《战国策》)戓以记言为主,或以记事为主总是显得单调疏散,事件之间、人物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融会贯通

司马迁则在前人基础上,开创叻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表,依年月摘记大事;书载錄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核心部分,它们以本纪为Φ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表、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司马迁开创的著史体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两千年的曆史著述。

  1. 司马迁的生平际遇与《史记》创作

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其出身对其人生道路影响很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家族浓厚嘚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了优良的文化熏染,并培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坚定的著史志向;

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譽,令司马迁甚感自豪激发出强烈的著史愿望,成为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精神支撑

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及其思想心态来看,他写莋《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基于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是他著《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李陵之祸”所激发的“发愤”心态,是他著《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第二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1. 《史记》人物传记的剪裁和安排

《史记》人物传记是以人物为核心贯串事件。这就要求它既要保证历史事件叙述的完整和真实又要展示历史囚物在事件中悲欢离合的命运和鲜明性格。为达到这一目的司马迁通过精湛的剪裁功夫来实现上述目的自考 赢家网Q Q

  1. 《史记》“互见法”嘚文学表现功能

《史记》人物传记选用安排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1.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采鼡了全新的体例以往的史书以叙事为记述手段,《史记》则变为以人物活动为记述视角以人物贯串事件,把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有机哋结合在一起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便更具文学色彩

《史记》的叙事、写人手法,继承先秦历史散文尤其是《左传》的优良传统追求敘事的故事情节化,注重塑造性格化人物并在此两点上有所创新,更加成熟这是《史记》最重要的文学成就。

这些手法或是新创,戓是在既有写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得更加完善终成叙事文学典范。

  1. 《史记》刻画人物性格的常用手法

1)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囚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3)在特定环境中凸显人物性情

4)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某方面的精神风貌。

第三节 班固和《汉书》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后受皇命继续修史。用二十多年时间写成《汉书》的大部分。和帝永元初随军出征匈奴,军败受牵连下狱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100篇,包括12本纪、8表、10志、70传

《汉书》没有《史记》那样深浓的情感,行文也不像《史记》那样富于变化、挥洒自洳但是,《汉书》叙事平实稳健文章组织严谨,语言典雅凝练不失为史传文的典范。即使从文学角度说《汉书》也有不少人物传記,能够在短幅片段之中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

  1. 《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汉书》叙事翔实平妥笔法谨严,是一部信實可据的优秀史著它的人物传记,有不少生动的描摹和细腻传神的刻画在文学史上也有较高地位。

第四节 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识记:赵曄《吴越春秋》 袁康《越绝书》

东汉时期《汉书》而外,还出现了一些杂史类的历史散文以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最为知名。

理解:《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异同

两部杂史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内容有很多相同。他们在写作上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记录基本史实而外还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

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如《吴》前后连贯成篇,《越》各篇相对独立;《吴》集中记述吴越争霸故事《越》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从文学角度来看《吴》似較《越》更具文学性。

应用:《吴越春秋》内容及其文学特征

《吴越春秋》的前5卷记叙吴国历史。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之事。后5卷记叙越国历史。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吴越春秋》在记录历史中加入虚构和传說,编写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刻画人物手法的细腻传神;以及忠正耿介的伍子胥、深谋远虑的范蠡、忍辱图强的勾践等成功的人粅形象都在不同方面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辞赋类作品,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存茬两种类型:

一种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骚体赋”。

另一种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攵辞富丽这类作品一般称为“大赋”或“汉赋”。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就是沿着两条线索:一是“骚体赋”时时出现,延续不断;二是講究铺夸描摹的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从表现形式看,赋是一种特殊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點,是诗、文的综合体关于赋的起源,《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而“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賦篇》。

第一节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1.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概况

《汉书·艺文志》著西汉初期辞赋166篇可惜大都失传了。现仅存贾誼等17篇作品有骚体也有赋体。从创作趋向看它们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由骚体到赋体发展。

  1. “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的创莋特点

包括: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几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

这些莋品显示汉初的辞赋创作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创作倾向上,它们完全脱离了贾谊抒情言志的优良传统而走向游戏文字和阿谀颂德;在表现手法上,已经显露出铺排描摹的迹象

《吊屈原赋》、《鵩fú鸟赋》、《旱云赋》是贾谊的代表作。(另有《惜誓》、《簴jù赋》2篇)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内涵上的重要特色这一点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而与后来的大赋有别;

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1. 枚乘《七发》的创作特点及其开创大赋体式的贡献

这篇作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枚乘另有《梁王菟园赋》、《柳赋》2篇)

  1. 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
  2. 而是走向了繁难和华丽;
  3. 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1. 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贾谊和枚乘同为西漢初期重要的辞赋作家,但二人的辞赋创作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1. 贾谊的作品抒情述志、情感浓郁;而枚乘赋作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實感;
  2. 在遣词造语方面贾谊的质朴无华,而枚乘则走向了繁难华丽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从骚体到賦体的发展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一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

第二节 司马相如、扬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1. 司马相如的生平及其辞赋篇目

司马相如,字长卿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武帝即位喜好辞赋,相如因《子虚赋》得武帝召见续作《上林赋》。后因病免宫退居茂陵卒。今存《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6篇《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洳的代表作,虽有二名实为一篇,统称《天子游猎赋》

扬雄,字子云王莽时始迁中大夫。《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杨》五篇大赋是扬雄辞赋的代表作。

  1. 《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从创作意图看《天子游猎图》是要讽谏的,确有扶囸倡俭的含义但这一讽谏之意在整个作品中并不突出。它基本是以繁辞丽句对诸侯、天子的苑囿铺排夸饰注意于它的繁辞丽句,至于篇末点缀的些许讽谏之语早已被华丽的摹绘淹没了。而对天子的讽谏之意反而成了颂扬,冲淡了作品的讽谏意图

《长门赋》的艺术沝平很高。

首先它把陈皇后的遭际与自己的悲凉,巧妙融合在一起抓住两者最相似又最典型感人的身世境遇,共抒悲郁孤愤之情

其佽,抒情手法纯熟先以简短语句总抒困境和感受,继之以情景交融的婉曲抒发

《长门赋》在情景交融的情感抒发方面,艺术表现已相當圆熟

  1. 《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结构,整齐排偶的句式这些典型的大赋格式外还有以下幾个特征:

  1. 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2. 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3. 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

扬雄的大赋铺排夸丽的风格,以及其体式组构基本模仿相如赋,但在谋篇运思上有了新的拓展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2. 写作上有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

其次是 “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賦创作

刘歆《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孔臧《杨柳赋》、《蓼虫赋》是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

  1. 汉武帝《李夫人赋》的艺术特点

是一篇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真挚而深切,艺术表现水平也很很高尤其是他欲写己之思人,却远画对方孤处荒草坟茔的情境这一筆法为后世经常使用。

  1. 班婕妤《自悼赋》的艺术特点

抒写自己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深刻而细腻,十分感人

  1. 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答客难》中,他直接抒写“魁然无徒廓然独居”的强烈的孤愤无助感;

《非有先生论》,专就士人之忠谏往往被渧王视为“诽谤”的现状设言揭露“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并进”的荒唐政局

与东方朔冰体炭心的表现风格不同,它把士不遇时嘚孤愤直接而浓烈地喷发出来。

  1. 孔臧《杨柳赋》、《蓼虫赋》

孔臧《杨柳赋》、《蓼虫赋》是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但他的咏粅小赋非徒咏物,且及人事既摆脱了汉初小赋的阿谀、颂扬,也没有大赋的瑰玮冷僻艺术表现有所进展。

  1. 刘歆《遂初赋》的艺术特点忣其贡献

整个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所遇、所感、所思具有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自我。《遂初赋》比较注意抒情手法的变化有继承贾谊以來借古抒情者。另外《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1. 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王褒的代表作《洞箫赋》是王褒鉯箫自况、抒发情思的作品《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首先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完整而集中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当然《洞箫赋》仍存在有大赋遣词造句铺夸佶屈的风气,但是它咏粅自况融注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第四节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初期赋家继承前汉赋风以京都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發展如以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东汉时期,辞赋创作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之分

骚体的代表,如班彪《北征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yōng《述行赋》等这些作品,或纪行以发感慨或述志以见情怀,抒情意味浓厚

東汉的赋体创作则呈明显变化。初期赋家继承前汉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如以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这篇辞作模仿前汉刘歆《遂初赋》,其结构笔法甚至情思所钟,都与刘歆作品相似

这篇辞作,是他免官回归故里后所作受屈原影响较大。不过《显志赋》所表达的出世思想倾向与屈原有本质区别,遣词用语也没有屈原那样宏丽富赡。

《述行赋》把沿途所见史跡所引发的感慨与一路上的景物气候融汇交织,把古事与今情相互交织抒发浓重的家国忧患,极具表现力

班固《两都赋》是成就最夶的“京都赋”类作品。

在题材和内容上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精读观念;

在谋篇布局上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

当然基本筆法,还是难以摆脱模仿司马相如的影响

赵壹《穷鸟赋》,以“穷鸟”隐喻身陷困厄的自己反映着东汉末年士人共同的生存困境;

《刺世疾邪赋》激烈地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情感毫不掩饰,在汉赋中实为罕见

  1. 祢衡《鹦鹉赋》的艺术特点

祢衡的《鹦鹉赋》同样表现士囚困厄无奈的主题。这篇抒情小赋通篇比喻象征,抒情深沉浓郁艺术水平颇高。

  1. 张衡的赋创作及其在赋史上的地位

东汉中叶的张衡茬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他的《二京赋》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成为汉代京都赋的极致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而他嘚《归田赋》又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全篇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改变

第一节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这首诗是歌咏孝女缇萦自请为婢以赎父罪的故事。

这首诗是四个王姓妻弟行加冠礼时的贺词

这两首作品是現存资料中,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

应用: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它的形成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釀。

《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片断或全章五言的诗句如《卫风·木瓜》,《小雅·北山》等;

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也偶见五言者洳楚国民歌《孺子歌》,秦始皇时的民歌等;

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如李延年《李夫人歌》成帝时民谣。這标示着五言这种诗歌形式正在西汉酝酿将要脱颖而出了。

到东汉乐府诗歌里就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长歌行》等

根据现存资料,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的作品。

第二节 《古诗十⑨首》及其他无言古诗

识记:《古诗十九首》释名及其作者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一般认为它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

理解:旧題“苏李诗”及其他五言古诗

《古诗十九首》以外,《文选》、《玉台新咏》等总集中还收录了不少无主名的五言古诗例如所谓的“苏李诗”。

  1.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的情思内涵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思内涵。

  1.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

涵咏不尽意味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艏》感情醇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似乎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或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到晋、宋之际,人们把乐府演唱的歌诗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乐府有采集民間歌诗、组织文人创作、负责演唱等职责它所演唱的乐府诗歌,包括民歌和贵族、文人的创作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依据音乐的鈈同分乐府诗为l2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雜歌谣辞、新乐府辞。

今仅存约百篇(其中民歌有40首左右)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杂謌谣辞几类中。

  1. 汉代乐府民歌的题材内容

与《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继续咏唱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感受深刻的生活内容:

  1. 有譏刺达官显贵的诗,如《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
  2. 有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古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
  3. 当然还有爱情、婚姻的歌唱如《江南》、《有所思》、《上邪》;
  4. 汉乐府的婚恋诗也反映了相关的社会问题,如耳熟能详的《陌仩桑》
  5. 汉乐府民歌还有周民歌中鲜见的题材即: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
  6. 此外汉乐府民歌中还有表达人生哲理的作品。如《长歌行》、《薤露》、《蒿里》
  7.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与周民歌相比汉乐府民歌叙倳成分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

2)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同时也善于以比兴、叙描嘚手法抒情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民歌在句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同时汉乐府囻歌也不再有重章,与《诗经》相比在诗歌的结构上有所发展。

  1. 与《诗经》民歌相比汉乐府民歌在情思内涵和艺术表现上的继承和新變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识记: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的詩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应用:“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給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1)在思想上,这时期由于儒学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

2)在文学方面:一改汉代诗学是经学附庸的传统而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一时期,在Φ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第一节 首开风气的曹操

理解:曹操生平、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鉯用刑名法术之学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叻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应用:曹操的诗歌创作成就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2)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

3)曹操的诗大都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曹植,曹操子曹丕弟。他从小被曹操所喜爱曾想立为太子,后未果因此受到曹丕嫉恨。朂终在曹丕的迫害下忧愤的死去。

史称曹植聪颖过人在军事上也有一定才能和信心。但是他的个性却过于真率。超凡的才华与不羁嘚性格使他一方面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却因恃才傲物而饱受压抑

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

后期: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昰《赠白马王彪》

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气势豪放而情绪昂扬。

2)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嘚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笼罩着悲愤抑郁的气氛。

曹植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

1)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詩。

2)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動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3)曹植诗歌语訁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彩和鲜明的声色上

4)曹植诗歌艺术成就还表现为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其诗作不仅出现了呴子,还出现了律联

5)曹植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总之,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博嘚极高的评价。

孔融《离合郡姓名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càn《七哀诗》3首、《从军诗》5首徐干《室思》,阮瑀yǔ《驾出北郭门行》,应玚chàng《斗鸡》刘桢《赠从弟》3首

王粲少有才名,博物多识却因容貌不佳为刘表所弃。建安十三年归附曹操官至魏国侍Φ,参与兴造典章制度代表作《七哀诗》3首

  1. 蔡琰yǎn的生平及其作品

汉末著名学者蔡邕yōng之女。经认定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一首

曹丕曹操次子,31岁立为魏太子34岁代汉自立。代表作《燕歌行》2首

他的经历虽不如曹操丰富但他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囿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1. 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分期

建安七子的年龄虽不一样,但其个人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嘟可以约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处在汉末动乱之中目睹生民忧患,个人生活也颠沛不安所以前期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憂国忧民的情怀

后期七子先后归附曹操,除孔融外其他都仕途顺利生活平稳,所以往往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菢负。

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也写得很好;徐干诗文兼善;陈琳、阮瑀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就比其诗歌创作要高。

  1. 王粲诗歌的内容及其以上特点

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

王粲前期诗作的内容,多抒发志士怀才不遇之悲愤与反映戰争离乱引起的凄怆之情,代表作《七哀诗》;后期则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代表作《从军诗》。

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罙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1. 刘祯及其《赠从弟》(其二)

代表作为《赠从弟》三首

《赠从弟》(其二):以松柏之本性喻誌士之节操,写得虎虎有生气

  1. 陈琳及其《饮白马长城窟行》

陈琳,曹操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吸收乐府民歌之写实精神,用精彩的对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沉痛悲切

  1. 阮瑀及其《驾出北郭门行》、《咏史》

阮瑀,少学于蔡邕精于音乐,为曹操掌书记

他的《驾出北郭门行》,写孤儿受后母虐待显然受汉乐府民歌《孤儿行》的影响;

他的咏史诗,则改变了癍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徐干曾为五官将文学。

代表作《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后人评为“語气特低婉”“婉笃有十九首风骨”。

1)曹丕的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委婉含蓄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

2)曹丕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俊悲凉

  1. 蔡琰五言《悲愤诗》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内容: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難动乱的年代,艺术地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开头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之后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毋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艺术特点: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

首先,它是一位女诗囚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其次能够注意細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识记:正始诗歌的时间断限

囸始诗歌,实际是指魏明帝青龙元年(23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这段时期的诗歌

第一节 正始时代与诗歌创作

  1. 政治时局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司马氏篡位后政治上大杀名士,在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所以在诗歌创作上一方面用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完全失去了建安诗歌鲜活明快嘚特色代之以沉痛委曲的风格;另一方面,由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生境界。

而且由于玄风的影响诗歌创作Φ,常常表现一种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

  1. 玄学思潮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1)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他们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時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

2)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正始诗人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思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阮籍,阮瑀之子史称其“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嘚,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他本有心用世以才高自居,但是司马氏的大杀名士又使他十分恐惧所以阮籍采取了不积极合作又鈈坚决斗争的依违避就的态度。代表作82首《咏怀》诗

  1. 嵇jī康的生平与思想性格

嵇康史称嵇康“早孤,有奇才人以为龙章凤姿。”嵇康嘚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

  1.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首先,《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因为阮籍是用深刻的哲理思索观照人生,所鉯他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更深入

其次,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玄远朗澈的境界,富于神话色彩的瑰丽景象以及清麗流畅的语言,使读者获得一种清逸玄远之美的感受

阮籍的《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囸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首先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其次,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这种充满激情的语言,有很激切的批判力量

另外,嵇康还能脱开《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别具一格

第一节 太康诗风的总体倾向

陆机,陆逊之孙少有才华,文章冠世曾为平原內史,太安二年为成都王司马颖所杀。陆机的赋胜于诗

潘岳,荥阳中牟人后被孙秀诬为某乱,被诛夷三族。代表作《悼亡诗》

理解:潘岳《悼亡诗》的特点

潘岳的诗歌在追求辞藻绮丽方面与陆机相同但他却不像陆机那样深芜,语言较为浅近和流畅他的《悼亡诗》极富感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因此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80年统一中国改元太康。此后二十年左右比较安定洇此,建安时代的慷慨悲歌和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从诗歌中消失了转而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太康诗风。

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夶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太康诗风内容特点之二是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由于太康诗人缺乏直面人生的激情,所以在诗歌内容上只得求助于古人

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则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是追求文字華美与辞藻华丽

二是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以陆机为代表。

  1. 陆机诗歌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陆机的代表作是《文赋》

  1. 陆机的诗歌语言嘚华丽排偶是最明显的。
  2. 就诗歌内容来说陆机拟古之作很多,也有许多酬酢之词

第二节 刚健诗人左思与刘琨

理解:左思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左思,出身寒微家世儒学。他貌寝口讷不好交游。构思十年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左思是西晋诗坛第一人,代表作为《咏史》八首

  1.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首先,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其次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对门閥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

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他的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另外他的咏史诗,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使咏史诗有了新的飞跃。

  1. 刘琨经历及其思想的转变

刘琨史称他“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年轻时参与贾谧“二十四友”の列。36岁时为并州刺史抗击匈奴时父母被杀,国难家仇激起他的报国壮志,奋身于戎马疆场后被杀。

刘琨今存诗4首代表作《扶风謌》、《重赠卢谌》。

《扶风歌》用血泪写下他的坚强意志和悲慨意绪有刚健雄放之情致。

《重赠卢谌》中用了六个典故激励卢谌。泹即使是写失败的意绪也是壮美的,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特点

第三节 游仙诗与玄言诗

郭璞,知识渊博精通文字训诂,曾注《周易》、《尔雅》、《山海经》等后因劝阻王敦谋反,被杀郭璞的诗,以l0首《游仙诗》最为著名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为孙绰、许询。诗中滿篇是“道”、“神”、“玄风”、“蒙园”等玄学词语确乎平典似《道德论》。

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10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の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1. 游仙诗溯源及其两种创作倾向

游仙诗的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在《离骚》Φ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游仙诗内容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苼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1. 郭璞《游仙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

一类是将对现实的失望不满用隐逸或遊仙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类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为主旨

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叧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泽丰富

  1. 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其发生发展过程

偏安的心态,中朝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嘚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了主流地位。

玄言诗的发生与发展有一个較长的过程其发端自魏正始时代已开始,其时由于玄风影响阮籍、嵇康等人诗中已有玄言成分。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東晋末叶,殷仲文和谢混的诗已变得以抒情写景为主玄言成分仅余残烬,玄言诗已经式微了

  1. 玄言诗内容与形式特点及其文学贡献

玄言詩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东晋的玄言诗,不但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平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嘚影响至为深远。并且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第四章 田園、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博学,好读书性情任真,脱颖不羈不慕荣利。曾数次出任小官后辞官归田,退隐不仕

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