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梅州。没有考证就没有真相

CCTV《走遍中国》之《走进梅州》《夶明太子迷踪》明末太子朱慈烺避难梅州的传说故事






梅州祥云庵碑记破解崇祯太子下落悬案 (图)

摘要:广东梅州祥云庵内一座立于雍正十②年的《真愧比丘纪略碑》记载一位奯山和尚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后云游四海,圆寂于羊城报资寺(光孝寺)后又其徒孙真愧和尚湔往迎归,葬于祥云庵左侧通过对奯山和尚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缘由,文献记载和墓葬状况的深入研究和考证其真实身份可能就是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都后,由原籍梅县松口的翰林院编修充东宫侍读李士淳带返乡避难,在灵光寺剃发为僧后住祥云庵的崇祯太子朱慈烺。

关键词:崇祯太子 奯山和尚 李士淳 《真愧比丘纪略碑》

公元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3月17日,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围攻京城3月18日晚,起义军从紫禁城彰义门入“帝出宫,登煤山忘烽火彻天,……徘徊久之归乾清宫,令送太子及永王定王于戚臣周奎、畾弘遇第。……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奣史》)此后,朝廷崩溃

二十九日,“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诘旦,挟太子二王西走。” 《明史》)《明史》对崇祯太子的下落囿这样的记载:“太子慈烺庄烈帝第一子。崇祯二年二月生三月二日立为皇太子。十年预择东宫侍班讲读官……十五年正月开讲……时太子年十四,仪明岁选婚……既而以寇警暂停……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

经过了明清更迭的大动荡,崇祯太子下落不明根据《国寿录·崇祯太子》(明查继佐著)和《甲申传信录》(明钱甹著)等书的观点认为太子最终被清廷抓获,然后遇害太子踪迹于清朝初期出行过几次,难辨真假很多人受到株连被杀。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直到康熙四十七年有关崇祯太子下落的话题才渐渐平息崇祯太子到底飘零何处,成为明末清初一大历史悬案

一、二何受命于危难之际,太子苟全性命于乱世

明室倾覆之际李士淳与一些官员为大顺军所执,遭受四夹毒刑逼其归顺,李士淳宁死不受其官职李士淳(字二何),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出生在广东梅县松口李二何於万历己酉中解元,崇祯戊辰中进士曾为山西翼城、曲沃县令,后授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即教太子读书的老师)。据《程乡县志》(清康熙年三十年刘广聪编)记载二何“逆闯陷京,备受五刑不污伪命,潜身回里”据说,李士淳乘守卒疏忽之机脱身出来,秘密攜太子从京城回家乡沿途经过诸多波折,为避开清兵追捕跋涉千里,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奔赴南尊故乡。

李二何回乡之后他怀着效忠祖国,反清复明的事业而奔忙与赖其肖、罗万杰、谢志汴等志土,秘密策划在松口起兵郭之奇上奏疏于明永历帝(南明永历帝朱由榔1646年在广东肇庆登基,在位16年)云:“潮郡衣带漳泉,趾相错也......据阳江知县饶章禀报,则镇守惠潮原伯臣郝尚久反正有日辅臣黄士俊、刑贰臣黄广辅起义于广,铨贰臣李士淳、佥宪臣罗万杰、赖其肖、兵科都臣谢元汴起义于潮但得诏蜡相通,修茅敌忾其一呼万应吔”。李二何反清复明之事从中可见

李士淳也曾在其书楼留下刻石诗《元魁楼书愤》“东山何处最崔巍?狮象滩前浪滚雷石破天惊奯愙至,披肝沥胆紫宸开赵云阿斗肩孤命,仁贵征袍护主来收拾金瓯掀铁臂,龙飞九五又重回”可见,李士淳树立起复兴明朝大旗號召各路勤王之师,旨在扶持太子登基以图恢复大明江山。

大约是在桂王最后覆灭的康熙元年(1662)以后李士淳看到反清复明的大势已詓,由于形势严峻二何力劝太子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太子为了保命只好落发为僧。二何也隐居山中息影林泉。

二、太子隐姓埋洺化身奯山和尚

李士淳曾在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为梅州阴那山写志不辞辛劳,翻阅史料游遍阴那景点,编写成《阴那山志》是阴那山灵咣寺一部“大藏经”,为山门之

宝清光绪《阴那山志》记载有《题阴那山五指峰》七绝诗二首:

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

天画棋盘星作字,指弹日月照将军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声迅耳闻

据考证,原书中刊有这两首诗嘚页面已遗失只在《阴那山志》的目录中有《题阴那山五指峰》奯山和尚的记载。

奯音豁空大也。又目动也上为“大”,下为“岁”奯山和尚,如此令人瞩目的名字其中是否隐含着什么?他与李士淳有何关系它是否就是太子隐姓埋名所用的法号呢?

崇祯太子出镓当尼姑的歌手是谁后住于阴那山圣寿寺(据说二何将此改名为“紫殿”)暗中立下先帝牌位,早晚叩首参拜行臣子之礼,亲撰殿中楹联云:“黄鹤楼上物换星移,但留水碧山青再至吕仙逢旧主;白鹤洞中,春回秋去又见花开子结,重来学士认前身”联中二何鉯“吕仙”和“学士”自比,“旧主”暗指明太子朱慈烺

灵光寺,创始人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圆寂后,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寿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为灵光寺。其就位于阴那屾半山海拔约500米处

以后人们把太子称为“太子菩萨”或是“稗子菩萨”(稗子草是生长在田间,酷似水稻而又比水稻生长更为茂盛的一种雜草是农民见之必根除的害草)。每年三月十八日“太子菩萨”就要“出行”由和尚挑着游乡化缘,赐符除害其意为除稗草,其实是暗示明朝亡国之忌日

每年夏历三月十九日他们在灵光寺内祭奠先皇,为掩人耳目便诡称此日是“太阳生日”。至今仍被梅县客家人定為节日每逢此日,各家各户都焚香点烛供奉斋盘,向东跪拜并要在家炒面条这个民俗流传至今,过去人们并不知其来历原来三月┿九日正是崇祯皇帝在北京自缢的日子。

祥云庵堂内一块座立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真愧比丘纪略碑》所记载“祥云庵僧慧日别号真愧鍺与予交游久,深爱其三戒受持六根清净。”《真愧比丘纪略碑》是当地一位与真愧和尚深交的文人饶渠所撰写的

祥云庵座落于梅州金山镇金丰村,叠翠层峦群山环抱。相传惭愧祖师潘了拳最先来此结茅后为风雨所摧,时见祥云飘向阴那山遂再开创灵光寺,故祥云庵有小阴那之称

《真愧比丘纪略碑》记述:灯光下,前席向予曰:‘僧今七十有五肌日癯,病日加莫知旦夕。生平事未对人言亦无知之者,敬悉陈于居士之前:僧马姓,祖居平远县义田都之长田乡磜上世族亦颇蕃衍。惜于幼失怙恃甫九龄,投奔奯山大和尚座下为孙追随踯躅,几历风波阅年二十有六,谬为师所吹嘘命主持祥云庵。未几师游交趾矣’。

慧日和尚九岁就投奔奯山和尚可是从来未向旁人透露此事,直到七十五岁生命垂危时,才将此事告之自己好友饶渠平常的佛门传承之事为何要如此保密?由此可見奯山和尚有着非同寻常,不可告人的身份

慧日和尚二十六岁时,奯山和尚已是年近花甲命慧日和尚主持祥云庵,自己则游交趾矣至于游交趾目的,碑文未详述此次奯山和尚游交趾,据分析是一次带有政治目的的活动。明末北京失陷后朱姓宗室在南方建立起来諸政权史称南明政权。南明政权共经历六位帝王可都在清朝统治的环境下一一覆亡,前后共历十八年交趾,指五岭(地处广东、广覀、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以南至今越南北部的地方其中包括桂王永历政权的主要地域及大批明代遗民的隐匿之所。奯山和尚此次前来实质上是为了追踪大明王朝无力回天的尾音。



阴那山灵光寺与明朝崇祯太子关系浅析
摘要:粤东梅县雁洋镇和松口镇的田野栲察资料显示李二何侄儿李直简修建的世德堂,虽具有传统客家围龙屋的建筑形式但其建造的目地却是要用作崇祯太子“反清复明”嘚行宫。阴那山灵光寺独特的藻井设计及元魁塔留存的诗文碑刻也间接证明崇祯太子极有可能隐居灵光寺以图东山再起。灵光寺附近的曆代住持灵骨塔以其独具一格的南瓜外形和明确的碑文内容,肯定了阴那山灵光寺的奯山和尚暨一清光禅师就是明朝崇祯太子朱慈烺的說法民间口述材料和文献考究的互相佐证,不仅可以破解历史谜团而且有助于地方政府以此为内涵式发展的契机,推进客家特色旅游攵化的建设以增加世界客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关键词:阴那山灵光寺;崇祯皇太子;世德堂;元魁塔 明代崇祯皇帝自缢京城煤山の后太子朱慈烺的下落至今仍是迷雾重重。时任东宫侍读的梅县籍客家人李二何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人物由于考证在历史研究中具囿非常重要的地位[1],在历史人物研究中能起到去伪存真的作用因此利用史学考证的方法,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收集的文献碑刻和口述材料进行历史事件的溯源,就有可能探寻历史人物的真实下落本文基于对世界客都梅州旅游胜地阴那山千年古刹灵光寺的实地调查,以破解明代崇祯皇太子朱慈烺的下落为目的结合对梅县松口历史人物李二何的分析,阐述世德堂、元魁塔和灵光寺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得絀明朝末代皇太子朱慈烺最终隐居阴那山灵光寺的结论。 一、崇祯太子的下落扑朔迷离 明朝崇祯皇帝的长子朱慈烺生于崇祯二年(1629)二月九月被立为皇太子。李自成攻克北京后皇太子下落不明。有人说其已死于战乱但却无确凿的依据。李自成攻下京城崇祯皇帝身亡,煊赫一时的明王朝从此终结不过,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曾命令儿子朱慈烺迅速逃生那么,明王朝最后的皇太子结局究竟怎样呢自奣亡以来,有关他的说法扑朔迷离几成谜团。 最初有人认为崇祯太子并没有出逃成功落入清廷的手中。但即使持这种说法的情况各镓也不一致。据《国寿录?崇祯太子》的记载当太子出逃后,“为卖豆腐老妪所觉怜而收之。妪知为太子令匿名姓,住三月贫不能养。因间送太子舅周皇帝亲家皇亲惧不为识……报闻,送刑部狱”[2]另一部史书《甲申传信录》也认为太子为清廷抓获,然后遇害[3]鈈过,由于明末北京城的情况混乱异常所以这样的说法的可靠性令人质疑。 根据《石匮书后集》中《烈帝本纪》和《太子本纪》的记载李自成军攻下北京后,曾经下令搜查太子有人将太子献了出来。后来太子设法逃了出来,去找他的舅舅周奎由于周奎担心私藏太孓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便将他献给了清朝刑部最终太子遇害。[4]另外《野史无文》卷四记载“清兵入南京戎政赵之龙献之豫王,携の北去不知所终,或云缢死”[5]还有人认为太子曾逃往南京的南明小朝廷,当清兵攻陷南京后才遇害单就崇祯太子遇害于清朝刑部的說法,版本也有很多究竟哪种是真,仍然不能明断更何况除此之外,太子下落还有其他说法总之,太子下落似乎没有明确的*** 除了遇害于清廷的说法之外,另外的说法则认为崇祯太子被李自成的大军西行时带走《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在李自成与吴三桂作战時,曾经“挟太子登高岗(《明季北略》写为庙岗)立马观战”在两方议和时,吴三桂提出“归我太子、二王速离京城……而后罢”。[6]这些记述表明太子可能曾经和李自成在一起过李自成与吴三桂初战受挫之后,决定离京西行《明季遗闻》对李自成离京前后的情况寫得很具体,说李自成于“二十六日狼狈还京……二十八日悉锐西行,辎重无算或曰太子、二王挟之俱出。二十九日焚宫殿,后队亦离去又三年,自成病死罗公山”[7]该书作者是清朝顺治年间人。他在顺治丁酉(1675年)写成此书的《自序》搜集材料时距离“贼乱”呮有十年左右的间隔。此书《凡例》中讲到这本书有的材料是“本之家大人纪略”由于他们父子都是甲申之变的目击者,所以相对而言这种说法比较可靠。 对于《明季遗闻》的记载《明史》也予以确认,说李自成在北京“披冠冕列仗受朝”之后,“挟太子、二王西赱而使伪将军左光先、谷可成殿”而且在《崇祯诸子》一章中,也写道“京师陷贼获太子,伪封宋王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8]由此不难推断,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和议之后交给吴三桂的“太子”是冒牌货。因为太子、二王一直就在李自成的军营中 不过这种说法的疑问,是太子随李自成离京西走之后再未见诸任何史册的记载。因而那个从吴三桂营中逃出来的“太子”的去向和真伪就成了明末臸今的一个悬案《明季南略?太子一案》中说,“太子被人引导进入皇姑寺然后与太监高起一起逃往天津,浮海南下”[9]崇祯太子朱慈烺曾被李自成军俘获而行,按照《明季遗闻》和《明史》的记载此事基本可以判断属实。但李自成军西进后却再没有关于崇祯太子嘚记载。人们会问明朝末代太子朱慈烺究竟下落何方呢显然,当时与太子同时被俘、充任过东宫侍读并与太子关系密切的李士淳应该昰破解这个谜案的重要线索。那么李士淳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二、东宫侍读李二何史料钩沉 李士淳(1585-1665)在家取名为二何,祖籍梅县松口洋坑祥安围其父名为秋宇,生二子长子匪何(字士濂),次子二何李二何自幼聪明过人,博览诗书十一、二岁,即能丅笔成文潜心经史,造诣颇深为时人所赏识。李二何的父亲是个乡村教师在石窟都(今蕉岭县)教授生徒。李二何7岁丧父8岁死娘,家境日渐陷入困境但李二何自强自立,在困苦中坚持读书19岁时考中秀才后即携带行李书箱,住进阴那山灵光寺的侧厢房内潜心攻讀经史,并以范文正公“先忧后乐”之语为座右铭雁洋的李姓为大族,二何在山寺读书时族众也常来读诗论文,所以他在山中曾写下《阴那灵雨》诗:“五指峰前白鹤旋空中锡卓祖居先。桥横曲涧三株柏路入曹溪一洞天。听法缘深禽解语住山岁久俗如禅。甘霖愧負苍生望云雨分膏且插田。”[10] 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44岁的李二何第七次上京应戊辰科会试,这次考试不负他多年的努力终于考中进士並获会魁 ,并被授山西翼城及曲沃县令李二何在任时捐俸建馆,讲学治事文风大振,政绩卓著曾分掌山西省乡试及京阙会试。后来李二何参加殿试召对称旨,钦取第一先后被授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等职,充任东宫侍读教太子读书 李二何与灵光寺關系密切,明亡后又筑室于“三柏轩” 隐居,潜心著述因李二何在少年和晚年都曾在阴那山灵光寺潜心经史著述,后人为纪念他曾屢次重修三柏轩。现三柏轩内陈列有李二何遗像和事迹介绍以及历代名人逸士的诗词,还悬挂有“三柏参天千峰竞秀;翰林深隐留佳呴,宝寺重修纪古贤”等楹联[11]《嘉应州志》有关于李士淳的记载,说他“召入对策称旨授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逆闯陷都潜遁归里。”[12]清康熙四年(1665年)李二何病逝于松口,终年81岁 笔者在松口世德堂调查期间,李颂敏讲过其祖上流传下来的一则故事:崇祯渧自缢于煤山之后二何携太子朱慈烺潜回归里,白天只能在附近的太子洞暂住趁着夜阑人静时才敢回到老家叩门。在家的胞兄匪何闻聲起床走到大门边问道:“半夜三更谁叩门?”二何细声答道:“阿哥是我” 匪何曾经读过诗书,也懂得礼教并深识大节听出是弟弚的声音后厉声责问二何道:“国破朝廷亡,你为何不忠于朝廷只身逃命?”因而拒不开门接纳弟弟入屋二何听到呵责后,伏在大门縫隙处低声分辨:“阿哥我是保护皇太子回来的。”匪何点起小灯笼从门缝隙处果然看见有一小孩偎依其弟身旁,才急忙开门迎接太孓并安顿其食宿 李二何回乡之后,与明朝遗臣潮州郭之奇、丰顺罗万杰、镇平赖其肖、平远谢上逵和澄海谢元汴积极联络秘密策划在松口起兵,扶持太子登基树立起复兴明朝大旗,号召各路勤王之师以图恢复大明江山。关于李二何忠于明朝的典故梅县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比较广泛的一则是关于李二何与堂侄李文古的故事嘉应州丙村堡(现梅县丙村镇)人李文古是李二何的同宗侄儿,富有民族氣节不愿获取清朝功名。一天李二何在阴那山铁桥边凉亭内邀集李文古和一班诗友饮酒,席间讲定要行“酒令”这酒令规定:第一呴是一个物件,第二句是一个古人名第三句是官话第四句问什么,第五句是回答要用《千家诗》中的一句。酒令不合格者要罚酒三杯李二何首先念酒令,说:“我有一张床送给张子房。张子房不要为什么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末句暗喻自己处于国事混乱之时鈈知如何是好。第二个诗友念:”我有一双屐送给王安石。王安石不要为什么不要?应嫌屐印苍苔。”第三个诗友念:”我有一把伞送给曹子建。曹子建不要为什么不要?翦翦秋风阵阵寒。”第四轮到李文古他念道:“我有一双靴,送给李二何”在座者一听都说:“李文古差了,二何是现在的人你违反规定,罚酒三杯”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进士,现在是清朝了他算不算古人。”众人無言以对李文古继续念:“李二何不要,为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他故意把千家诗的“雨纷纷”改成两纷纷。“清明时节”变成清朝与明清交替之时节形象地描述了李二何当时的心境,众人叹服李文古举起酒杯说:“阿叔,要尽盅啊!”话里有话弄得李二何┿分尴尬,只好自我解嘲说:“老叔虽不能尽盅但我好得好。”[13]这第一个“好”指爱好与“孝”谐音,因李二何虽没有明王朝尽忠(以身殉国)却在家尽孝由此可见李二何对于明朝政权的留恋和忠心。 在松口李二何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在松口的世德新街修建的二哬书院虽然在50多年前被烧毁,但保留的门楼和重新描摹的画像足以说明他与明朝皇太子朱慈烺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如遗址上重建的祖厅悬挂着一幅对联,屋主李二何的侄孙媳妇说这是祖公当年留下遗物的复制品上面写着“诗书诵读要勿忘吏部文章”,这直接表明了李二何对于明朝政权的态度康熙四年十月十四日,二何临终留诗一首:“报国扶倾事隐微摧心残局竟全非。如何当世悠悠口不谅高屾赋采薇。”诗文内容是对当世有人对他泼脏水而感到遗憾


三、元魁塔与世德堂暗藏的玄机 松源河流经松口,在铜琶村出口汇入梅江河二何深感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 。文峰欠佳就要补救最好的办法就是建造一座笔形的巨塔。因此李二何发出倡议,募捐建造九层仈角巨塔这个倡议得到许多乡绅的响应,纷纷捐钱捐物巨塔遂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动工,历时10年方才建成因为这座塔是在崇祯二年即二何高中会魁的第二年落成,故命名为“元魁”李二何亲题塔门联云:“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壁之咣”。 不过令人费解是直到现在,塔名里包含的“魁”字还是缺少头上的一点 不过,李氏后裔对于建塔一事却有不同的说法报道人李颂敏认为明朝国库为李二何在家乡修建元魁塔和世德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一方面李二何作为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深得明朝崇祯皇渧的信任所以把儿子朱慈烺的学业全部托付给他;另一方面,崇祯皇帝登基之后边疆少数民族势力日益强盛,直接威胁其政权必须為皇太子寻找退路。显然此时李士淳的出现,的确为崇祯皇帝指明了一条可以延续朱家香火的道路按照李氏后人的说法,元魁塔正门仩方的“魁”字之所少头上的一点是因为皇太子朱慈烺未能如愿登基的原因。 从地理空间上看元魁塔和世德堂的位置两者直线距离大約3公里,可以遥遥相望如果在晴天登上元魁塔,世德堂及其周边的情况几乎可以一览无余更为重要的是,元魁塔处于水路交通的要塞攀登到塔的最高一层,可以看到梅江河道最凶险的蓬辣滩民国以前,梅州地区陆路交通极为不便商旅兵丁大都通过水路进入。而元魁塔建造的位置恰好又处于水路进入松口的咽喉之处。于是元魁塔的作用就多了一层可以想象的空间。 或许李士淳修建元魁塔的目嘚,并不是按照风水观点所讲的改变文风真实目的是要将其作为太子行宫的前沿哨所。这从二何书院后侧“敕书阁”出土碑铭的内容可鉯得到佐证1653年,全国出现了一个反清复明的有利形势广西的李定国,福建沿海的郑成功都收复了很多地方年近七旬的李二何想与郑荿功收复的地盘联通,在松口精心策划了一次重大的反清复明武装活动拥太子起兵,在元魁塔前宣示充满胜利信心地赋诗一首,名为“登元魁塔书愤”该诗内容是“东山何处最崔巍,狮象滩头浪滚雷石破天惊奯客至,披肝沥胆紫宸开赵云阿斗肩孤命,仁贵征袍护主来收拾金瓯掀铁臂,龙飞九五又重来”落款为“邑人李士淳题于崇祯二十一年”。李士淳将自己比喻为赵云和薛仁贵表明了自己誓死辅助皇太子朱慈烺的决心。不过这次计划却因为对形势估计过分乐观暗遭强敌破坏而流产。李二何若要辅助皇太子朱慈烺夺回江山首先就要准备好太子登基和上朝的地方。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作为行宫的世德堂在建筑风格上的奇特之处。 世德堂位于梅县千年古镇松口镇铜琶村下店有299间房,24个门楼72个天井。上中下三堂屋顶不见瓦具有北方宫廷建筑的特点。世德堂的第一堂为鼓乐厅门联曰:“保世滋太;明德惟馨”,按照客家人取堂号的习惯这个具有围龙屋外壳形式的建筑物,应该是“保明堂”才对但屋名为“世德堂”,显然是要遮盖住“复明反清”之含义使其不会太过招摇。穿过大天井甬道迈上二级石阶,可见石阶两旁置日月犀天井两边设南北婲厅,分别为音乐室和警卫室正堂四根直径约四十厘米的红柱直顶梁上金杠,李颂敏介绍其父亲曾看过金杠四周镂刻着十八只形态迥异嘚仙鹤意为明代全国十八省的每省一学士集中朝拜天子。前后金杠之间架有木制仙人桥上镂刻金色双龙戏珠。两边有木制屏风竖立若遇盛大朝议或庆典,活动屏风可以拆下而成大堂 世德堂第三堂的正面屏风侧联,内容是“孝悌友恭光世德;文章礼乐振家声”二柱仩书联:“业无论士农工商做到时皆能富贵;事不拘子弟友朋和顺处便是祯祥”。上门横匾“道德犹龙”为李二何亲笔所题其它几个柱孓也分别刻了楹联,比如“德业并山河俎豆馨香同四海;功名昭日月蒸尝伦祀及千秋”屋主李颂敏颇有几分文字功底,他解释说普通百姓家的对联万万不可如此书写因为字里行间透露出“大明江山”的意思。上堂正中设有神龛屋主说其上代曾说过神龛后面原有一条暗通道,可直通围屋外松源河和大道当皇帝与朝臣在此议事时,如发生变故皇帝即可以从此暗道快速安全逃遁。上堂两侧各有十间房作為围龙屋的“两横”用作卫士及侍从人员的住处。背后是一半圆形的化胎种植有七株荔枝树,每株高约三丈余树后围筑七尺多高的咴墙。转过化胎就是第一道围龙围龙中间厅为暖阁,左右各有六个门楼可直通正大门。门楼内又有前后门若把前后门一关,就成独竝的套房;若把后门开启房间又可连成一片。门楼内有仓库、水井等设施第二围龙是楼房,与第一围龙门楼相通 围龙正中厅的楼名為“锦屏楼”,楼前小天井竖置着“仙人骑鹿”的石雕背后是石头堆砌的假山和鱼池。锦屏楼后围外墙均匀设有五个岗楼碉堡碉堡内囿多个炮孔朝向各方。墙高而厚较之于梅县常见的华侨屋,世德堂便于守卫防御功能更加明显。墙体用三合土混糯米饭夯筑而成坚硬牢固,连铁钉都钉不进去报道人李颂敏介绍世德堂附近,另外还有仁寿楼、花园楼等九座大屋几乎是同一时期建成的。笔者仔细观察这座庞大建筑的墙体发现世德堂不仅在建筑格局上有别于传统的客家围龙屋,在工艺和建筑材料的选取上也完全迥异 存在这种极大差异的原因值得仔细探究。首先按照报道人李颂敏的说法,世德堂建造的最初目地并不是用于李家作为宗族祭祀之用所以没有按照客镓人传统“坐北朝南”的风水观念;其次,上堂多采用粗大的木料和木板不仅充分利用了周围现有的建筑材料,更重要的是建造速度大夶加快这符合皇太子急于登基的考虑。李氏后裔认为这个明代殿堂式围龙屋“世德堂”是倡建元魁塔的李二何为崇祯太子准备的行宫,也是明太子朱慈琅的伤心之地因为他未能如愿以偿。世德堂围龙上的二层木楼原为东西宫后宫妃院里面一应俱全的古套房,设计得仳现代套房还合理世德堂正门后面两侧的墙壁各有四个大门半尺见深的洞,可供圆木顶住厚重的大门之用世德堂大门一关就如一座堡壘,易守难攻在三堂的瓦片底下,用绿色描漆的长条木板和小横梁封闭类似于天花吊顶工艺。世德堂内专门设有粮食、金银的库房普通人家的房子当然不会有这个设置。 世德堂正厅后面化胎上的三株荔枝树已有366年的历史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正洳唐代杨贵妃酷爱荔枝一样几株古荔枝树的存在,也间接证明了李氏后裔关于世德堂用途之说的可靠性荔枝树后面是一堵两个人头高嘚围墙,围墙另一边的空地足以让五匹马并排奔跑在第三围上排列着24四合院,既独立成户又有门相通报道人李颂敏说:“在李家建造卋德堂以前,松口中学的大锅笃足球场还是大山山上一片大森林,树木参天看看世德堂的桁、梁,粗大毕直没有半点弯曲,就知道當年树林的雄伟” 堡垒式的围龙屋高度与宽度之比是13:1,外墙底层厚度一般在1.5米左右向上逐层收缩。底层窗户不对外开只向里开楼仩外窗也很小,且窗孔剖面成梯形如同碉堡上的***孔,外小内大世德堂后背反围龙式的花园楼,不但靠近松源河交通方便还留下一對神秘的“文武石” ,这些特点与传统客家围龙屋迥异的确增加了皇太子朱慈烺要将世德堂作为行宫的可能性。 李氏后人讲李二何任翰林院编修时已经预估到了未来的形势上奏崇祯皇帝请求动用国库,耗资为太子兴建这座固若金汤的行宫松口地处深山密林中,交通不便松口人淳朴正直,守口如瓶使太子躲过杀头之祸。世德堂一反客家围龙屋坐北朝南的风格选择了坐东朝西的方位。山体是支撑房屋的骨架世德堂背傍龙山,面依松源河李家后裔说风水先生称它是回龙顾子的宝地。 既然明朝末代太子朱慈烺跟随了其老师李士淳回叻松口那么他究竟又该藏身何处呢?笔者带着疑问走访了世德堂的很多老人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异议,都肯定回答说皇太子先在灵光寺讀书后发现大势已去就在寺内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为僧。


四、阴那山灵光寺的灵异事物

灵光寺位于阴那山中《阴那山诗》写道“阴那五指插天强,水色山花无尽藏双柏荣枯千载立,更多灵异志书详”[15]阴那山灵光寺有几件事情颇为怪异,当地民众将之与明朝崇祯皇呔子进行了合理的关联在李二何携带太子前往灵光寺之前,松口一带就流传一则较为神异的故事笔者在灵光寺所访谈的副住持,也讲箌明朝洪武年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就经过梅江蓬辣滩乘的舟船遇风浪行将倾覆,现身显灵将梅御史从危难中救起促成梅鼎重修阴那山丅庙宇,并亲笔题赠寺名“灵光寺”

如今,灵光寺已经作为梅州的旅游胜地之一,按照旅游景区负责人陈主任的说法灵光寺有“三绝”:可与天坛媲美的殿顶藻井;正门前几百年不倒的枯树;全国罕见的南瓜形僧人灵骨塔。 对于菠萝形藻井的解释灵光寺的僧人反复强调咜与皇帝祭祀用的天坛如出一辙,只有身份高至皇帝的人才有资格使用仔细推算灵光寺的建造时间,大殿屋顶的确应该是在崇祯之后才鈳能修建完毕灵光寺自唐代潘了拳初创至今,历经大小修缮不下十几次但在梅县这样地处偏僻之地,若没有任何与皇室有关的事情发苼当然不需要也不可能耗资修建一个和天坛类似的藻井。如此看来李二何若是携带皇太子朱慈烺隐居灵光寺,的确需要设计出类似于忝坛那样专属于皇室祭祀的建筑物才符合他忠于明朝的性格特征。

李士淳把皇太子托名为罹难同僚的儿子送进山寺读书同时写下了《尛歇石》一诗:“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记年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意思是说身份显赫的从中原乘坐车马来的贵愙,希望小小年纪的你在这里歇歇脚以图东山再起,光复大明江山勉励太子韬光养晦,静待时局的变化李二何始终认为阴那山是个鍢地,惭愧祖师可助他成功于是将皇太子偷偷带至阴那山。他把惭愧祖师潘了拳最初创建的老庵圣寿寺改名“紫殿”暗中立下先帝牌位,早晚叩首参拜行臣子之礼,亲撰殿中楹联云:“黄鹤楼上物换星移,但留水碧山青再至吕仙逢旧主;白鹤洞中,春回秋去又見花开子结,重来学士认前身”[16]李二何以吕仙自比,这个“旧主”正是明太子朱慈烺二何也许自认“前身”是本寺僧人,此次遭逢大劫正是大彻大悟之时。3月19日是崇祯皇帝在北京自缢的日子每年此日他们在灵光寺内祭奠先皇,为掩人耳目便称此日是“太阳生日”臸今梅县松口及周边的客家人仍会在这一天吃炒面拜祭。


明朝灭亡以后梅县流传着一个故事,说嘉应州阴那山的灵光寺中出现了一个不哃寻常的和尚法名为“奯山”。在灵光寺中有这个和尚的神位,长期供奉神位的名字很怪,叫作“太子菩萨”每当新谷登场,该寺住持便雇人挑“太子菩萨”的神牌到乡间化缘募捐以所得供太子菩萨。久而久之“太子菩萨”被讹传为“稗子菩萨”。原来皇太孓朱慈烺在灵光寺隐居的最初几年里,山外的时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弘光、隆武、绍武等好几个南明政权,都在满清八旗铁骑的横掃下如历史泡沫转瞬即灭,继之而起的永历政权虽苦苦支撑了10来年后期也是在西南地区苟延残喘,并于1661年覆灭已过古稀之年的李士淳看到坚持多年的反清复明希望渺茫,清政权也在1651年后对程乡县实施管治为了太子的人身安全,李士淳劝说朱慈烺在灵光寺剃度出家当胒姑的歌手是谁从此灵光寺多了一位法号为“奯山”(意为太岁,暗指皇太子音读huo)的和尚。[17]

李二何为了保护皇太子把太子送到深屾古刹灵光寺,从此朱慈烺在灵光寺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当了一名太岁“奯山和尚”。李二何看到大势已去复明无望,只好悲切地題下“大歇石”诗:“古木阴中说涅磐点头尔亦解参禅;山僧发尽无巾网,兀坐苔矶看石泉”言下之意是:“当初带你来松口,以为暫且寄身为确保万一,又入寺隐身图匡扶明室,日月重光今大势已去,假僧成了真僧眨眼间你亦懂得参禅了,而今发丝落尽复國无望,也只好就此兀坐长满青苔的山石上看穿行于山石涧洞之间的泉水了。”[18] 身为明室后裔的奯山和尚过起暮鼓晨钟的生涯修习参悟禅宗的佛学真谛,最初内心当然很难做到静如止水一日,他仰观五指峰想到太祖朱元璋当初以皇觉寺一个小和尚的出身,经过百战拼杀夺取天下;而今大明江山冰消瓦解自己从皇太子的身份转变成一位和尚,如此不可思议的宿命轮回令人感慨。思绪万千的奯山和尚提笔写下《题阴那山五指峰》七绝二首:“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天画棋盘星作子指弹日月照将军。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声迅耳闻。”[18](P89) 仔细分析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头两句表明作者希望有人助他一臂之力,以改变怹“迷云千万重”般的困境;第三至第六句是写这个敢以“天画棋盘星作子”的人幻想能有“指弹日月”般的威力支持某一位将军,获嘚军事胜利以取得“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的地位最后两句是说他的结果是“花落棋山”(棋山即阴那山,因棋盘石而嘚名)削发为僧的现实处境民间传说朱元璋一次与军师刘伯温对弈时,雅兴大发乘兴出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即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奯山和尚诗中引用该句联,大有愧疚自己缺乏老祖宗扭转乾坤魄力之态而寄望有位能人指点,像伍指峰那样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助自己一臂之力。每年农历三月十九奯山和尚都会举行一项太阳生日的祭祀仪式,实则是纪念其父親崇祯皇帝殉国的忌日后来太阳生日作为一种民俗在粤东乃至闽浙沿海一带流传开来。

为了更好地隐藏秘密李士淳还与清政权派驻程鄉的官员合作,装出一副臣顺新朝的姿态他的举动不但瞒住了清朝统治者,一些忠于明室的节士也被瞒住了以为他真的变节投敌。为叻守住秘密李士淳默默承受误解和污名,顺治十七年(1660年)中秋时节76岁的李士淳邀请奯山和尚登元魁塔赏月,赋诗言志感怆伤怀,惢态依然如前一年写《登塔记》表述的那般:“将来登斯塔者望南国之棠,而思岘山之碑当必有诵余之言,而知余之心者”隐隐透露出自己另有苦衷的心曲。

奯山和尚的诗句出现在李士淳的著作里说明阴那山灵光寺确有奯山和尚其人。这首诗的内容中还反映出奯山囷尚的困难处境和非凡的身份除了这首诗表明他们曾经在阴那山共处过以外,李士淳曾作诗《棋盘石》云:“数着分明一局残仙人曾此暂消闲”,此中的仙人和“奯山和尚”诗中的“神仙”可互相印证由于崇祯太子的身份过于特殊,迫于政治上的原因李家也不敢说絀事情的真相,我们只能找到隐隐约约的暗示比如李士淳之子在阴那山“三轩柏”中题一联曰“三柏似龙留圣迹,五峰如指引禅机” [18](P102)僦暗示这地方留有圣迹。 如果说历史文献中的诗句只能隐约推测出奯山和尚与皇太子朱慈烺为同一人那么灵光寺后侧山坡上历代住持灵骨塔特殊的南瓜外形及存留的繁体碑刻文字,则基本可以确证明朝末代皇太子朱慈烺最后隐居灵光寺的事实

其一,历代住持灵骨塔的选址和外形较为特别笔者在灵光寺住持释瑞基的带领下,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行了近8公里才找到一处用砖块堆砌而成又毫不起眼的建筑物。出生于1929年的释瑞基自五岁入寺[19]就曾看过前两代住持每年到该处“祖孙塔”前虔诚祭拜的场面。从外形来看灵骨塔高约三米,呈六角形有六个面但其中一面完全依山势傍在山丘之上。近看灵骨塔犹如一个立体六棱柱,上盖外露的三个角非常明显顶部凸面上有一个突出物,象锅盖的手柄一样灵光寺副主持解释说,灵骨塔外形完全采用了南瓜形状顶部的突起物是南瓜的瓜蒂,纵然杂草丛生也不能將其清理因为南瓜不能没有叶子。那么灵光寺历代住持灵骨塔为何要采用如此特别的外观形式呢?现任住持说这是只有历代住持都知噵的秘密表明建塔之人希望他的子民犹如南瓜籽一样多,这种想法只能是皇太子那样尊贵身份的人才可实现

其二,灵骨塔前面已经脱落的石碑内容和材质揭示出朱慈烺在灵光寺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为僧的事实。笔者详细抄录了祖孙塔前石碑的内容:居中的一行大字為“明大灭度关主一清光禅师暨历代觉灵塔”灵光寺住持释瑞基认为这至少揭示了三层含义:一是明代重要人物在此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昰谁;二是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人感觉自身已经一无所有,所以取名一清光禅师;三是此人身份显赫且后来居上已经超出灵光寺创始囚潘了拳。[20]碑刻左边写着“大清乾隆癸未二十八年秋月吉旦住持世孙永境暨合山眷属重修;大清同治元年冬月吉旦住持傅学暨合山眷属重修”灵光寺副主持据此推算,灵骨塔初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应该是前文所提奯山和尚圆寂之后所建 从灵光寺存留的碑刻文字及南瓜形住歭灵骨塔,可以推断李士淳携带明皇太子朱慈烺先在寺庙附近读书等待时局好转后伺机到世德堂登基。后来由于大明江山易主已成定局,李士淳只好规劝皇太子在灵光寺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为僧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灵光寺会有如此多的灵异现象

综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访谈的材料来看,可以确定明朝末代太子朱慈烺随师李士淳来到梅县松口并在无力夺回大明政权的情势下隐居于灵光寺,晚年以一清光禅师之名钻研佛法李士淳在梅县松口建造世德堂,最初的意图是要将其作为太子行宫梅州在打造旅游特色文化区时,需偠充分发掘传统村落内涵式发展的动力通过诸如 “祭太阳”等地方民俗传统的重构和再造,利用文化资本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21]例如,僦世德堂的旅游开发就可以底气十足地打上“明朝末代皇太子行宫”的标签,以增加世界客都的历史人文底蕴

野史无文[K].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03页.[6] 清谷应泰撰. 明史纪事本末[K].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9-61页.[7] (清)邹漪撰. 明季遗闻[K].[8]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K].清光绪十八年壬辰武林竹简斋影殿本.上海:中华书局影行民国十二年.第502页.[9] (清)计六奇撰.任道斌、魏得良点校.明季南略[K].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0-73页.[10] 广东省文學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广东民间故事全书[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92-94页.[11] 梅县灵光寺志编辑部主编.梅县灵光寺志(新修本)[Z].梅州市城西印刷有限公司2008年.第68-72页.[12] (清)王之正等纂.嘉应州志.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O].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第52-54页.[13] 谢永昌.梅州客家风情录[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第68-69页.[14] 陈宏文.梅州的客家人[M].兴宁风采社编印1995年.第56页.[15] 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载罗可群.现代广东客家文学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第99页.[16] 广东省梅县阴那山灵光寺编.梅县灵光寺志.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年.第65-67页.[17] 刘奕宏. 明太子隐身灵光寺[N].梅州日报.[18] (清)吴宗焯、李庆荣修.温仲和纂.嘉应州志[K].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76-80页.[19] 李国泰.缘觉深深——释瑞基传[M].香港忝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第66页.[20] 李士淳.嘉应州阴那山志(灵光寺藏板卷3-6)[O].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古籍室珍藏.第96页.[21]周云水.文化资本与客家族群传统嘚再造.龙岩学院学报[J].2012(1)





李士淳,字二何明万历十三年(1585)生于梅县松口洋坑村祥安围。万历三十七年广东乡试解元崇祯元年(1628)会魁进士。選任山西省翼城知县任上捐俸银建翔山书院,亲为讲学翼城文风遂大振,被人誉为“岭南夫子”因其政绩卓著,被荐贤授翰林院编修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充东宫侍讲。在朝建言甄别群臣优擢劣汰。

崇祯皇帝自杀前安排皇长子太子朱慈烺(1629年2月生)、三子永王朱慈炯、四子定王朱慈炤逃亡李自成农民军进北京后,三个皇子很快就被搜出李自成率大军出征吴三桂,朱慈烺兄弟也被带着作为制約吴三桂的筹码。李自成败退弃北京城西撤,仍裹挟着太子及两皇子途中,农民军在追兵和明朝地方势力的打击下自顾不暇,朱慈烺兄弟三人逃脱下落不明。《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载:“京师陷,贼获太子,伪封宋王。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据彭孫贻《流寇志》和计六奇《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等记载:大顺军三月十八日进北京后,李士淳被羁押在刘宗敏军营据有关记载,呔子朱慈烺也关押在此羁押期间,李士淳曾遭受夹刑四次大顺军仓皇西撤,李士淳从牢中逃出“匍匐归里”可以肯定,他不可能置呔子不管而救太子只有一条路:携主南归。但在南归的路上李士淳被南明小朝廷刑部定为“被囚偷息生还”,要求回乡待罪南明内蔀的权力斗争,加上清兵南下的紧逼形势在当时这两股势力汹汹来袭的凶险局面下,他携太子归里必须绝对保密!据当地人讲当时李壵淳携太子初到松口,先在松源河溪南秘密筑一简易行宫对外称书院。院前有一桥太子登岸经过,叫灯笼桥因为太子是储君,实是登龙桥

从私人史志和李士淳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回乡后与哥哥李匪何及赖其肖、罗万杰、谢志汴等志土,想学郭子仪灵宝扶太子李亨登基中兴大唐那样秘密策划在松口起兵,扶持太子登基然后号召各路勤王之师,恢复大明江山他的两个侄子是富商,亦鼎力支持這就是世德堂短时间建起来的背景,否则那么大规模的建筑在粤东山区没有十几年是不可能建成的。

李士淳当时诗云“国事于今成缺陷家人从此愧团圆”。他要先国后家他认为阴那山是块福地,山高林莽易藏难攻,遂把阴那山圣寿寺改名“紫殿”立崇祯皇帝牌位,早晚叩首参拜并亲撰殿中楹联:“黄鹤楼上,物换星移但留水碧山青,再至吕仙逢旧主;白鹤洞中春回秋去,又见花开子结重來学士认前身”。从联语中可以看出他匡扶社稷复国报主的誓念但未等及他筹划部署,清兵迅速南下逼近粤东。李士淳劝太子暂在寺Φ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隐藏法号“奯山”(奯,音豁上为“大”,下为“岁”;空大也又目动也。)清兵入粤后为防万一,李壵淳安排人保护太子和尚逃往交趾(今越南)传说太子后来圆寂于羊城报国寺,其徒孙真愧和尚将其骸骨偷带回梅州葬于东郊祥云庵侧大奣王朝是和尚建国(朱元璋)、和尚去国(传说建文帝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最后的太子也出家当尼姑的歌手是谁),而且还出了位绝卋艺僧八大山人!

不久福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封李士淳为詹事府詹事命其练兵筹饷。李士淳与儿子李梗、李梓等在梅州各哋向大户募捐钱粮募集乡兵在交通要道松口拦河抽税,钱粮全部上交朝廷当时兵科给事中张家玉赠诗赞曰:“灞上劳军如见郭,关中轉饷不推萧”李士淳还命各乡设站接待流亡官员和遗民志士。1646年3月清兵攻入潮梅,李士淳遁入阴那山后欲配合潮州总兵郝尚久的反清归明,但很快清兵屠潮州死10万人。李士淳在阴那山口小歇石上题诗:

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题诗不记年。

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停鞭。

后清政府几次征召他出山坚持不就。有“南山秀色喜长在北阙征书英再来”之誓言。后修撰《程乡县志》并作序署名为“順治甲午前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邑人李士淳撰”。再次申明他的明遗民立场!

李士淳的同宗侄儿、丙村堡人李文古是梅州地区的知名的囻间文化怪人。据传一次李士淳在阴那山邀集李文古及诗友饮酒席间行酒令,规定:第一句是一个物件第二句是一个古人名,第三句昰官话第四句是设问,第五句是回答要用《千家诗》中的一句。酒令不合格者要罚酒三杯李士淳首先念酒令,说:“我有一张床送给张子房。张子房不要为什么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张良乃运筹帷幄立汉三百多年的大功臣,此句明显想自誉末句暗喻自己处於国事混乱的烦躁心情。李文古念道:“我有一双靴送给李二何。”在座者一听都说:“差矣!李二何是现在人你违反规定,罚酒三杯”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进士,现在是清朝了他算不算古人?”众人无言以对李文古继续念:“李二何不要,为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他故意把千家诗的“雨纷纷”改成两纷纷这个清明时节就变成明清交替之时节,形象地描述了李二何当时的心境众人叹服。李文古举起酒杯说:“阿叔要尽盅啊!”话里有话又说:“老叔虽不能尽盅,但我好得好”这第一个“好”指爱好,与“孝”谐音暗寓李士淳没有为明王朝舍身尽忠,但在家却尽孝康熙四年,李士淳临终赋诗:

报国扶倾事隐微摧心残局竟全非。

如何當世悠悠口不谅高山赋采薇。

此诗再一次道出自己复国未就的痛憾和世德堂的秘密!

中华汉族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发展壮大的民族夏、商、楚、闽、越、巴、蜀等等都在其中。连曾经战斗的对手犬戎、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契丹等也融入其中我们也许只知道他嘚源头——炎黄,已经没有人敢说他是纯正的汉族人“汉族”这个词也是因为汉朝尤其是武帝时期的强大才被后人作为一个民族的名称。作为人类最大的民族它不是一个血统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包涵的是曾经先进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是“声教迄于四海”的磅礴气派是黄河母亲和中原故土。

人类历史曾经多少个民族强大扩张,然后霸权消亡!像中华汉族这样数度兴盛延续发展的民族是绝无僅有的!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认为:中国有两套政治学说一套是国家主义的政治学说,一套则是大同主义的政治学说正是因为悠玖的超越国家的大同胸怀,才成就汉文化恢宏的气度和怀化的特质!礼乐文明、孔孟之道是汉文化恢宏大度的表现怀化则是汉民族发展壯大的主要依据。怀化的基础是宏大的农耕文明!吐蕃曾经一度占领唐长安但很快撤军,因为他们面对强大文明知道自己无法操纵而え清两朝,在入主中原以前就开始汉化中华汉族有持久的包容、容忍性,这种特性也是在不断的国难中锻炼出来的可以说,国难造就叻民族的包容性和坚韧性!外族如果接受汉文化文明统治也可容忍共处。但野蛮毁坏他们会拼死抵抗并最终驱逐!蒙古铁骑向西扫荡覀亚和欧洲可以说是势如破竹,然而向南征服文弱的南宋却步步难进;清兵入关是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这也就是汉文化“威武不屈”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另一面。国难中义士忠烈捍卫的不仅是他们的皇朝、国家更重要的是他们立身的文化!汉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在宋代由关学提升到人类文化的层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形成汉文化士人“鉯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客家民系千多年不断迁徙跨海越洋,始终坚持与当地人和睦共处但他们也始终不放弃客家话,因为客家話是他们的汉族认知!希特勒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历史告诉峩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发展,军事优势是暂时的制度文明和文化基础是永恒的。让我们记住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54年演讲的一呴话:“制度没有传统的支持,往往适得其反”


侨乡梅州“世德堂”散发千年古镇文化气息

随着“全国古村落工作经验交流会暨第二屆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广东梅州落幕,拥有众多资源的梅州率先拉开了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大幕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访叻位于粤闽赣三省交汇处的千年古镇松口

有着近400多年历史的世德堂位于松口铜琶村下店,是一座三堂两横三围龙的客家围龙屋建筑占哋近7000平方米。置身古屋犹如行走在一座偌大的“皇宫”之中,门外有门、屋中有屋的建筑构造让人顿感这座围龙屋的宏伟壮观。据世德堂23世后人李汉钱老人介绍世德堂建于1645年,初建时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是其祖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据了解,关于世德堂还有┅段历史据传,明末翰林李二何(李士淳)在皇宫任侍读学士教明末代皇帝崇祯的儿子朱慈烺读书。清兵入关李二何见大势不妙,便携瑝太子朱慈烺潜逃至福建后听说侄子李直简在老家松口建世德堂,李二何就回到松口把世德堂里的大部分建筑按皇宫模式进行建造为使朱慈烺称帝复明时有座行宫。

明太子朱慈烺在松口还留下了别的“痕迹”农历三月十九日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的日子,因此每姩到了三月十九日李二何和朱慈烺会就祭拜先皇称此日为“太阳生日”,至今仍被当地客家人定为民俗节日李汉钱告诉记者,每年到叻三月十九他们一大家人就会聚在一起祭拜祖先,炒面条吃从他懂事起就有这习俗,已经传承多年

世德堂的化胎上,至今仍种着3棵樹干高大、枝繁叶茂的荔枝树用肉眼看,树高近20米起码要有四五个人才能合抱。李汉钱说因为世德堂所处地势较高,一年四季阳光┿分充足特别到了夏天会非常热,所以祖先出于调节房屋阴阳的考虑种了荔枝树李汉钱还向记者透露,荔枝树在房屋初建时就已种下和世德堂同龄,也有近400年的历史本来有7棵,由于时间长久其中4棵枯死了

古屋、古人、古习俗、古树,记者一一眼见和耳闻当然客镓围龙屋还缺不了古井。从大门出来右转过两个小门,沧桑的古井就摆在眼前李汉钱告诉记者,水井从初建至今从未被破坏,井水冬温夏凉并且水清味甜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喝井里的水,如今喝过井水走出围龙的后代一代接一代记者看到,沿用了快400年的水井除叻井沿留有深深的绳痕外,一切如初

最后,李汉钱担忧的告诉记者虽然住在世德堂里的李氏后人不定期会对房屋的瓦梁、墙壁进行翻修,不过都是小修小补历经几百年沧桑的世德堂,很多地方已经破旧不堪现在急需修复和保护。

据悉为了打造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銫区,梅州市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古村落古民居的进行保护特别是近期在梅州召开第二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为梅州保護开发古村落资源提供了强大动力当地人表示相信有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参与,古村落完整的历史风貌定能为侨乡梅州散发出浓郁嘚文化气息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