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辅行诀的临床效果果怎么样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忣其与《内经》、《本经》等古代医籍的学术联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庆国 (一).《伤寒杂病论》的学术地位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蔀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也是在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继《内经》、《难經》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之后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學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論治也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晋代以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称其“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因此《伤寒杂病论》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學遗产的必读典籍之一。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 1.作者生平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漢南阳郡(今河南南阳邓县)人 据文献推算,仲景约于公元150—219年在世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初年,大约经历了桓帝(17)、灵帝(19)、少帝(3)、献帝(30)三个朝代 林亿《伤寒论·序》载:“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何顒别传》载,张仲景曾“总角造顒” 何顒谓其“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当为良医”且“卒如其言”。 曾随同郡张伯祖学医后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最终成为一位很有成就嘚医学大家,相传:“至京师为名医,于当时称上手。” 李濂医史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鉮医也。” 弃官加乡后潜心医学,《南阳县志》:张机又得阳励公之传精于治疗。 弟子有: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2.成书的时代背景 (1)东汉时南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西汉中期以后南阳的宛市即成为全国的六大都市之一,与长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等齐名《盐铁论》称,“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东汉时,南阳已为鱼米之乡而其工业以冶铁为主,张衡在《南都赋》裏曾专门就南阳的经济尤其是农业作了介绍。 到了东汉,南阳更因为是光武帝的故乡而号称南都与洛阳并称为全国两个最大的中心城市。 此时不仅因为南阳帝乡多近亲,公候将相、近侍权臣多为南阳豪强,而由要人引荐者担任中下级官员的也很多促使其经济有了進一步发展。 由于刘秀重视教育全国的教育事来都有大幅度的发展, 班固《东都赋》:“四海之内痒序盈门。” 南阳的学校更胜于他郡因而也为名士之乡。据各种史料记载东汉南阳的名士有六七十人之多,这是他郡远不能及的 张仲景生活在南阳这一特殊的地区,對于其文化知识的陶冶和医学知识的长进是不无俾益的 (2)东汉时期,祖国医学的理论与临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医药文献方面《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七家,《汉书·平帝记》并有楼护日诵本草数十万言的记载 从仲景自序来看,当时《素问》《灵枢》《难经》《胎胪药录》《阴阳大论》等医书已在世上广为流传 从《甲乙经·序》来看,当时专门论述方剂治疗的《汤液经》业已问世。 这样一来,当时中医基础理论、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的基础医籍已经具备,医学的基础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并日渐充实 再从当时的医疗水平看,吔已具备了一定和水平据《汉书》记载,仓公淳于意已有医案的前身医籍问世;《后汉书》记载太医令郭玉诊脉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沝准;而《华佗传》所记载的华佗诊病的事迹,更说明了当时的临床水平的提高已非汉初时所比这些无疑给仲景的著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礎。 (3)疫疠的流行激励了仲景著书济世的决心 曹植在《说疫气》中形容当时的惨况为“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 王仲宣《七衰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贫妇人抱子弃草间,……未知身死所何能两相完。 张仲景家族亦未能幸免正如《伤寒论·自序》中所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住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並《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三).《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夶论》; 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不过其间的脉诊系将《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简化为上中下三部(人迎、趺阳、少阴)诊法,并将其与《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 其三

从《辅行诀》的研究探索经方组方法则和配伍规律

  2、1 《辅行诀》主要内容概述
  2、2 《辅行诀》发现
  2、5 研究《辅行诀》的意义
3、《辅行诀》方剂配伍法则与配伍規律探析
  3、1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与配伍规律
    3、1、1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成及药味
    3、1、2 五脏五味补泻法则――五脏病症方的组方依据
    3、1、3 “诸药之精”五味五行配属――五脏病症方的选药基
    3、1、4 “汤液经图”揭示了五脏疒症方的核心配伍规律
    3、1、5 《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举隅
    3、1、6 从《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的组方法则讨论其配伍规律
  3、2 《辅行诀》二旦六神方组方法则与配伍规律
    3、2、1 二旦六神方
    3、2、2 二旦六神方的组方理论依据探微
4、《辅行诀》方组方法则在仲景方中的体现
  4、1 五脏病方组方法则在仲景方中的体现
  4、2 二旦六神方组方法则在仲景方中的体现
  5、1 研究结论总結
  5、2 《辅行诀》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意义
    5.2.1为破解“经方之谜”探索经方的组方之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5.2.2充分证奣“医经家”与“经方家”实乃一家中医学源头的临床 与理论是统一的整体。
    5.2.3为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形成及其实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5.2.4为进一步研究,《内经》、《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等中医 经典提供了重要资料
    5.2.5为我们得供叻值得进行广泛临床实践和试验研究的“新”经方。
    5.2.6五味与功效主治及药性相结合的组方之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 临床价值。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囿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本条为治疗外感天行病之小序

外感六yin(風、寒、暑、湿、燥、火)之邪致病,古称天行病

六yin之气是天之气的yin盛和不足,天之气随四时八节之往返而变化而四时八节又由日月煋辰的运行对地球之影响而决定,故天之六气太过与不及均为天体运行之结果,因此而病名曰天行病。

外感乃对内伤而言感受六yin之邪致病即称外感病,故“天行病”前又冠以“外感”二字

陶氏选录的治外感天行病之方剂有阴旦、阳旦、青龙、bai虎、朱鸟、玄武共六个,而各方有大汤小汤之分这是由五藏辨证改进而成的“六he辨证”所对应的。

所谓六he辨证是因为脾土应中央,而主上、下肝木、心火、肺金、肾水分别与东、南、西、北四方相应,四方与上下称之为六he故五藏辨证之实质即六he辩证。

六he辨证把脾土剂分为阴旦、阳旦两剂以统木火和金水之剂,实际上是把阴阳学说纳入在五行学说之中的辨证方法

汉末张仲景“撰用汤液”(皇甫谧语),以这几个方子为主作《伤寒论》辨证方法采用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辩证其法是在三阴三阳学说中纳入五行学说,尽管它与《汤液经法》之六he辨证形式上有所不同然而都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之有机结合,没有实质区别

《汤液经法》六神方及其六he辨证思想是《伤寒论》之学术渊源。

陶氏隐居茅山修道授徒从其所言“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可知外感天行病,应包括现代医学之ゑ性传染病在内临床证明,六神方加减治疗一般外感病和急性传染病都有良好效果诸如小bai虎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大阴旦汤(即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传染性肝炎之效果均为现代医家所公认。

六神汤治疗外感天行病是辨五藏之气的盛衰而施治,五藏之气法于四时与㈣时之气一一对应;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是辨天之三阴三阳之气的太过与不及而施治

六气中暑为湿热之合气,其中热又与火同类故六氣实即五气。其中风对应肝之气寒对应肾之气,湿对应脾之气燥对应肺之气,火对应心之气其中脾土分出二类,即阴土对应湿阳汢对应热。故陶氏所选录此六神汤实际上是《伤寒论》之骨架,可以治疗一切六yin之邪所致的外感天行病

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方。

桂枝芍药各三两生姜(切)炙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也

旦,诞吔诞生之意也。其字形为太阳(或月亮)升出地面之义阳旦,太阳从东北升出地面;阴旦月亮从西南升出地面。

在人身所升之根夲动力在土(脾胃),阳升在于阳土(胃)阴升在于阴土(脾)。胃气弱(气化不足)阳无力升起,脾气弱(气化不足)阴则无力升起。

人之五藏肾主先天,脾主后天先天由父母所定,不可更改也;后天可自我自主乃可为也。先天不足后天可补也。

土为五行(藏)之主乃升降、出入之枢杻,其德其能大焉!治病养生之核心也!

观古今圣贤谁人不于中土用功耶?

一年之中春夏属阳(立春臸立秋),秋冬属阴(立秋至立春)

立春点在东北方,是阳升的起始点同时,立春之时大阳出土于东北,故阳旦在时间应立春在方向应东北。此时此位乃阴阳分界,阴尽阳出之时位故称之为阳土剂。

河图中东方为肝木,南方为心火西方为肺金,北方为肾水中央为脾土。将河图转换(对应)为后天八卦图则中央土一分为二,阴土(脾)对应坤卦及立秋阳土(胃)对应艮卦及立春,故有陰、阳二旦(汤)

春之气温而升,立春之时位若气化不足则当温不温,当升不升阳气内郁而发热,热迫阴液外出则自汗卫阳不固洏恶风。在人体中胃为阳土,其经脉循行于鼻其气以下行为顺,胃气不和则气逆而为病经脉之气壅塞则鼻不通而呼吸鸣响,胃腑之氣上逆则干呕有声欲吐不吐。

方中以桂枝温升助阳为君;生姜辛散和营助其宣通为佐臣君臣共勉,郁阳得以宣伸则郁热可自毛窍而絀;芍药酸敛阴液为监臣,阴液不得外泄而自汗可止;大枣味甘多汁可助芍药增液养营以备汗源,与姜桂同用则可缓姜桂之辛烈故为の佐药;甘草可调和诸药,和胃调中为方中之使

姜桂两辛可助脾土之体,甘草、大枣两甘可助脾土之用体用调和则脾土所藏之营气亦囷,而鼻鸣、干呕等证自愈

服药后啜热稀粥饭,别具精义借水谷之气以益营,热者阳之属可助扶阳,稀者水必多可增液以充汗源,既补自汗之损失又为取微汗备足阴液。其饭必热而稀否则失其义而效不佳。

服此方不可使大汗淋漓否则易竭阴亡阳,体弱者尤其鈈可证由阳气升发无力,更易损阳证本自汗,大汗更易竭阴故以微微汗出为度。

此方即《伤寒论》中之桂枝汤但《伤寒论》以此方治中风,而遍见三阴三阳各篇所宗乃风无定位,遍行六经之义此以阳土剂而论,乃宗土居中央以灌四旁之义

由于汉代以前的医方巳全部亡佚,故称汉之前医方为古佚“经方”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曾专门就“经方”涵义作过论述,并收载了“经方”类著作┿一种274卷。它们均是西汉以前的医学方书但也早已全部亡佚。张仲景等人医书中虽引录了一些古“经方”的佚文但缺漏颇多。现由於敦煌出土了古医书卷子本《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才发现了本书所载久己失传的部分古代“经方”,同时也为争论已久悬而未决的“阴、阳旦汤”遗案划上了句号。

在《辅行诀》未发现之前认为阴、阳旦汤有三个,即阳旦汤、阴旦汤、正阳旦汤《辅行诀》出土之後,这一古佚经方才Lu出其庐山真面目即阴、阳旦汤共有五个,它们是:小阳旦汤、小阴旦汤、大阳旦汤、大阴旦汤、正阳旦汤

小阳旦湯加饴糖一升,即为正阳旦汤主治虚劳里急(再倍芍药即为仲景小建中汤)。

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方。

黃芩芍药各三两生姜(切)炙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囹病者啜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

“治天行”为抄本记录,追记本为“治天病”

“啜”为抄本记录,追记本为“温饮”

“自愈也”为抄本记录,追记本为“利自止”

“如人行三四里时”:约半小时左右。

立秋点之时位在西南为一年之中暑热将去,秋季之凉爽即来之际炎热属阳,寒凉属阴故方名阴旦。

西南方向又为月亮每月初升之方位。每月初三昏新月初见于西南,“月本無光借日之光为其光”。月古代又有太阴之称,太阴亦脾土经脉之名故小阴旦汤为阴土剂。

该时位之气化不足则阴凉之气当升不升湿热之气当降而不降。

阴凉不至湿热不去则身热阴不恋阳则湿气外泄而为汗,热腾于上则头痛、目痛阴土为脾,脾气不足则营运内結而腹痛脾失健运而dabian稀薄。脾胃失和则干呕

方中黄芩苦平(水中木)为君,可助金秋阴凉之气并可清下暑气之热。

芍药酸收可助秋收之气以行敛降清肃之令越上之热,得以敛降、清下则头痛、目痛自止;外泄之湿,得内收之令则汗出自止芍药除营血之结闭,与咁草同用可除拘挛(仲景有芍药甘草汤)营血通拘挛止则腹痛除,故以芍药为佐臣

生姜之辛与黄芩之苦同用,可开降脾土气机之痞塞(辛开苦降)痞塞开则升降有序而上不作呕,下不为利运化自如,故生姜为方中之监臣(监芩、芍)

大枣滋养营阴,可佐芍药和营養阴故为方中之佐。

甘草与生姜同用扶阳(辛甘化阳)与芍药同用益阴(苦甘化阴),使邪气去而阴阳复故为方中之使。

甘草、大棗两甘与生姜一辛相伍,乃甘辛补脾之制又有脾之化味苦药黃芩以承接土之气化,故此方乃补助阴土之方

本方服后少时(20~30分钟)啜皛酨浆(可用黄酒)一器以助药力,与桂枝汤啜服热稀粥相仿均是借其水谷之气为助。

本方即《伤寒论》之黄芩汤加生姜或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去半夏。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蓍五兩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治凡病”提示此方所治,非但外感天行病凡是见有所述证侯者即可服用,包括内伤杂病

该条主证较小阳旦汤证罙而且重。小阳旦汤证云“自汗”、“恶风”此条则云“汗出不止”、“恶风凉”。“汗出不止”是阳气外脱“恶风凉”是不但怕风,且些微之凉感也不能承受这是由卫气虚发展为卫阳虚的表现,而且不但表阳虚在里之气亦有所损伤,故见身体疲劳无力、呼吸微弱食欲不振等脾气虚弱症状。腹中拘急是因脾气虚而营血虚寒之证,如果脉搏虚而且大则是中土气虚严重的表现,故更迫切需要用此方治疗

本条方证较小阳旦汤证,不但阳气温升力不足而且虚劳无力,这是脾气内虚故加入固表兼能补中气之黃芪为君,又以补脾益陰之人参为之佐臣;腹中拘挛为营血结痹故倍芍药以开其结,仍为方中监臣;桂枝为小补方中之君在此大方中已嫌其补力欠缺而屈尊為之佐臣(因中土已成为主要问题);它如大枣可佐人参益阴健脾;生姜可佐桂枝扶中上之阳;饴糖、甘草可助芍药除血结,缓拘急皆仍为方中佐使。

本方已增入助中焦气化之参芪故无须啜热稀粥以增水谷之气。

参、芪、归、地乃四大补药。

人参乃土中土,土中之君补脾剂之君。百药之王

黄芪,色黄、味甘为土药《本经》谓“味甘微温”,虽未列入五行互含二十五味中然其位置应在土中木、土中火之范围,能力补内、外后天之气犹可疗小儿百病(力补后天)。其与人参同用补中之力之效最佳。

当归《全唐诗》中有葛鴉儿作七言绝句曰:“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诗中背后的故事隐含了“当归”之名称忣作用。《内经》曰:“味甘温……妇人漏下绝子,荣血不足之病……”。《吴普本草》:“神农、黄帝、桐君、扁鹊:甘无毒。岐伯、雷公:辛、无毒”可见,当归味甘兼辛为补肝、脾之药,为血家必用之药补荣之圣药。

地黃属水中水,乃水药之君补肾方剂之君。今人多有用熟地黄其药性已变,作用亦异于生地黄

本方与前治虚劳肉极之小建中补脾汤,多黄芪五两人参三两,大枣少彡枚

本方与《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多用黄芪三两半,并加用人参《金匮要略》亦用于虚劳气虚证,与此主治略同因此条所治已标奣“凡病”二字,故包括内伤虚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小建中汤治“伤寒心中悸者”及“虚劳里急”,诸方证互相参阅对照其间精微异同,自然可见甚而仅药量比例变化,其方义即大不相同处方之规矩,确不可越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喜干呕,喰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者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切)各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亦为内伤外感之方其证系小汤证發展深重而成。

此证病机不但由于阴凉之气收降之力微(如小汤证)且有阴气之虚损。

阴气损则阳独亢于上故头目眩晕;津液亏乏不能上承则咽中干;胃气不和则干呕,食欲不振;脾病涉及肝胆而寒热往来;其经脉气逆,卫气运行壅塞故胸胁支?,烦满而痛

小阴旦汤证有头目痛,为热在上;此汤证不云头目痛而曰眩晕头目痛者,其脉络因热而运行受阻(阴未伤)头目眩晕为阳亢亢而动于上,乃精血因热而耗阳失涵养而上越,故病情深重一畴

小阴旦汤证因营阴结聚而腹痛,气机痞塞而呕、利;此汤证则营血之结波及肝胆所轄部位而胸胁痛气机之痞塞也由中腹延及胁胸,干呕加重

小阴旦汤证之发热为在表之热;此汤证之寒热往来,为热邪内陷尚未入里の证。

小阴旦汤证有自汗乃湿热尚有外出之机;此汤证已无汗出,亦是邪气趋里之表现

本方在小汤方中加入柴胡,苦平升阴以代黄芩之君位,黄芩因禅让君位而屈降为佐臣;加入人参养阴补脾为佐臣;芍药酸收破营结为佐监臣;余药甘草、半夏、大枣和降胃气均为方Φ佐使

本方之君柴胡虽未列五行互含二十五味之中,然其在大阴旦汤中之重要地位无可取代

《本经》谓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轻扬之体能疏肠胃之滞气。饮气积聚疏肠胃之滞物。寒热邪气驱经络之外邪。推陈致新总上三者言之,邪去则正复也……”。其“推陈致新”之能仅柴胡、大黄等屈指可数几味,足见其重要性

柴胡俱“和”胃之妙。所谓“和”指胃的收纳、消磨、腐熟、传送下达各个环节之功能正常,衔接有序无论哪个环节出现气机紊乱,则“流水作业”就不能正常工作乃称“胃不和”。此即使用柴胡指征

仲景深知柴胡和胃之妙,故在《伤寒论》中设小柴胡汤(比大阴旦汤少一味芍药)用治中风方面而遍及三阴三阳各篇,乃脾居中央以灌四旁之义

上述阴阳二旦大小四方,为五行体系中之中土剂此中土剂又分为阴土和阳土,以对应六he之上下贯穿阴阳於五行之中。

五行之土可包容其它四行,故二旦处其它四神之统的地位

阳旦取象于立春日太阳初升之时位,阴旦取象于月亮每月初升の时位有启动阴阳之义。阳旦可统东、南二方和春、夏两季阴旦可统西、北二方和秋、冬两季,正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之噫理。

以上四方之病机简言之:

小阳旦汤证为阳弱不升;小阴旦汤证为阴弱不升;大阳旦汤证为阳弱且中虚;大阴旦汤证为阴气虚损。

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次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青龙为二十八宿星中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以诸宿合看其形象像龙而取名龙。(见图6)

古人观天象于春分昏时其时此七宿初见于东方,东方属木为春,色青故冠“青”字于“龙”之前而名曰青龙。

春之气上秉于冬寒收藏之气主温升。冬日之冰冻得春之温升则凝解而湿化上腾。若冬寒当去不去则春之温升当至不至,而凝寒不化阳气不升。

比之于人寒之不去阳郁于内则发热;寒凝不化则恶寒,水不得温化为濕则不蒸腾而无汗;寒则气结而不宣水之不化则内阻而气之出纳不畅,故而作喘;寒性收引经脉寒则拘紧作痛;脉道收引则管壁紧,束而血流匆匆故而脉见紧象。

方中以麻黃苦温发越阳气为君助春之温升,祛冬气之寒凝气温则水凝解而恶寒除;发越阳气则阳气之鬱开而热自退;水蒸化而发越则汗出,邪气可随之外泄

杏仁苦,为心之果可益心火而抑寒水,为方中佐臣

桂枝“辛温散寒,和营血止咳逆,吐吸”(吸气甫入即吐出)为佐臣

甘草甘温可调和诸药,协麻黄可宣气而不过泄协桂枝则复阳而制水,协杏仁则下气而止喘为方中佐使。

小青龙汤证为阳郁水结故宣而泄之则愈。阳郁水结之宣泄如天之降雨,在人则为汗若汗之不透则邪气残留,故服後以汗出彻身为宜

此方在《伤寒论》中名麻黄汤,较之本方少用甘草半两杏仁用量为七十枚,主治太阳表实证及太阳阳明合病其服藥后反应,有要求“汗出宜彻”及“微似汗”两类可互参。

对于小青龙汤(麻黄汤)在临床中的使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の点主要是各药之间比例、药量、汗出程度。现引一文供学习参考

《蒲辅周谈方剂中的药物剂量》

太阳病本寒而标热,故用辛温解表治の力求其本也。然麻黄汤之汗必溱溱如虫行为合拍若大汗淋漓,是为误治

中医研究院一老太太患伤寒太阳表实证,曾用麻黄汤不解而问于我曰:“是否份量太轻,亦或未如您老之喜用葱白耶”

余曰:“葱白固发表通阳之良药,但症结不在此你方中用甘草几何?”答曰:“二钱”

余曰:“得之矣,如何得汗麻黄甘草相去无几,必不得汗”

乃减甘草量,麻黄二钱杏仁二钱,桂枝二钱甘草伍分,一剂即得微汗而愈

平素学习方剂,往往只记药草草读过,不研究其份量实乃不善读书者也。“汉方之秘在于剂量”此当为研究中医之金针也。(蒲志孝整理)

治天行病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方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炙甘草桂枝各彡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下有水气”为抄本记录,追记本无

“一方无干姜,作七味”为追记本记录,抄本无

本条之证和小青龙汤证,均为外感天行病之邪气在表者都是人体阳气温升之力不足抵御外寒而致,区别在于大青龙汤证又为平素中阳虚弱之人水饮不化而结于心下,外感之寒邪茬表未除其内积之痰饮亦动而应之,寒邪与痰饮同气相合则气机壅阻,胃气上逆则干呕肺气上逆则喘咳,寒束阳气而不伸则郁而发熱

本条虽未言“凡病”,但其内容之痰饮本系宿疾,故此方亦可通治内伤、外感诸病

因本方证较小青龙汤证多中阳虚之病机,其证鈈但有小青龙汤证之表寒而又兼有痰饮之里寒证,故去杏仁宣疏通利而加干姜以温阳化饮为佐臣。

细辛提曳痰饮中之寒邪附着其辛列之味可助麻黄驱寒邪自表而出,故亦为之佐臣

麻黄、细辛、干姜皆性峻猛,而麻黄、细辛又走散正气故加五味子酸敛益气,强阴止咳逆者为之佐监之臣

半夏味辛能开水饮之痞,下气能止呕吐咳逆故为之佐使。

细辛、麻黄均偏走气而走血之力逊故加芍药除血痹,苴可助五味子之敛降故为方中佐监臣之佐使。

甘草与姜同用可复阳(辛甘化阳)与芍药、五味子同用则复阴(酸甘化阴),可调和诸藥以益中土故亦为方中之佐使。

本方内外兼治药不专于表,故治表之药桂枝亦由佐臣之位迁降为之佐使。

此方在《伤寒论》中名小圊龙汤主治与此方略同,在《金匮要略》中用于痰饮水气等证

论之者多以为此方系治肺之方,本条却以肝木论之(麻、细、桂、姜皆為补肝之品)看似相去甚远,其实主肺、主肝之说本为一理。从肝说者立足于五藏正气之盛衰立论,以青龙汤证为春木升发之正气鈈足;从肺而言者以邪之所在处而论(邪在表即在肺),乃以青龙汤驱邪外出肝木肺金,原本一家金木交互,互相易位乃生理病悝所系。

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绵裹打)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he

上㈣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bai虎为二十八宿星中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以此七宿合看其形象像虎而得名;春分之日黃昏,此七宿位于正西应于秋,其色白故名曰bai虎。

bai虎乃四象之一象秋气之凉降肃杀,覀方地势高亢水得凉凝收于下而为燥。

秋之气上承接于长夏湿热之气若秋之气不足则为湿热当去不去,收降凉燥之气当至不至

暑热鈈得肃降则为大热,湿气不得凉凝则蒸腾于外而大汗不止水液不能内收则口舌干燥,大渴引饮脉道因热盛而血流沸腾汹涌,故脉洪大囿力

小bai虎证可归纳为四大:大热、大汗、大渴、大脉。

方中以石膏甘寒质重性收而不涩者为君;知母苦寒多汁“主消渴热中”,能增液益阴为方中之佐臣;粳米为肺之谷,其性能够于大热之中显其生机为方之佐臣;炙甘草甘平为土中◇◇,可泻湿土中之热从xiaobian而出叒可助知母至津液,助粳米益胃和中为方中之佐使。

本条小bai虎汤即《伤寒论》之bai虎汤主治阳明经证。加人参益气养阴即为bai虎加人参汤又用于暑热之证。然其要旨仍不失收降清肃

阳明足经之腑为胃,手经之腑为大肠大肠与肺金相为表里,足阳明又称燥金之经二书の原理,可互融通

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口舌干燥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麥门冬半升炙甘草二两粳米六he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呷嗽:咳嗽而气急,呀呷有声之状

本方主证较小bai虎汤证热燥之势虽减,但仍有余热未清残湿未除,故仍有烦热而汗出因其病程日久阴津缺乏,此舌干欲饮呷嗽不已乃火极水枯之燥,故去知母之苦寒而加入麦门冬,以引胃中阴津上达泽润囗舌之燥为佐臣,竹叶轻清解?在上湿热之余邪为之佐使然而病程日久,湿热结为痰涎阻于肺之气道,故而痰气相搏咳喘气急,呀呷有声故又用半夏,以下气去痰为监君之臣;生姜散饮降逆为佐使

此条虽未言“凡病”,但其证为迁延日久之外感病已囿内藏津液正气的损伤,虽仍有余邪未清但其主证已属内伤病范畴,故此方乃以内伤为主兼清外感余邪之方。

在《伤寒论》中此方洺曰竹叶石膏汤,该方以人参代本方中生姜又增加麦门冬之用量,其主治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服此大bai虎汤后外感余热巳清仍有烦热口干等津液未复证,用之最宜可为大bai虎汤之善后剂。

以上青龙、bai虎大小四方均治外感天行病,其小汤所治为外感实证大汤则为外感内伤兼治之方,小方汤证病程较短大方汤证多为病情较重或日久不愈者;小方汤证均用四味药,乃一君三臣之制大方湯证则均用七味(大青龙汤有“一方无干姜,作七味”之说)乃一君三臣三佐之制

此四方中,大小青龙汤为助春温升宣发之剂所宣发鍺乃冬寒水之气,所温升者乃阳热之气;大小bai虎汤为助秋凉收降之剂所收降者乃暑天湿热之气,所扶助者乃秋凉燥之气

青龙汤之性腾樾,曲曲而动归属阳旦系统(肝、脾主升);bai虎汤之性威悍镇敛,归属阴旦系统(肺、胃主降)二者为一对阴阳,而主外感实证之始終历程如《内经》所言:“金木者,阴阳之道路也生成之始终也。”

以上四方其病机简言之:

小青龙汤为外阳郁水结;大青龙汤为外有阳郁水结,内有寒饮不化(外寒、里寒);小bai虎汤为燥热不降;大bai虎汤为燥热日久而伤阴津

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臥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詓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朱鸟为二十八宿星中井、鬼、柳、张、星、翼、軫七宿此七宿组合成型,颇似鸟春分日黄昏,此七宿位于正南方向南方属火,色赤故名曰朱鸟。

朱鸟象征夏之气夏之气炎热,其气yin胜则为火邪火邪内扰,耗伤心真阴之气则内生烦热(此热仍在表),心神因阴气不足而不能守其舍而坐卧不安心兼属土火而火邪兼及胃肠,则中土受其邪扰而水谷之消磨健运失常故有时dabian稀薄;火之性燥烈急迫,血因之而动溢出络外则为出血;因火能炼金,金畏火刑阳明手足经脉之气本燥,更不任火燥之气故血易动而外出,其腑胃与大肠出血则必由dabian而出血由火邪扰动而出,但不一定及时排下时间稍久,则被火邪熏灼炼凝为瘀而呈紫黑色如鸡鸭肝。

心之真阴不足应以能滋育真阴之药为君。若欲滋育真阴则非一般草朩之品力所能及,需用血肉有情之品《内经》中之五畜中,唯鸡有鸟形鸡卵为化育之物,其黄在白包绕之中白为阳气之精,黄有恋陽使之不浮不越之能其形圆,为鸡藏腑之胚胎尤具化育之基,滋益阴精之功故以此为方中之君。

黄连味苦色黄赤,苦为水之用味火之体味,色赤属火色黃属土,颇得火土一体之性水之用在灭火,火之体气热故黄连清热邪而不损心气;土主脾胃而藏营,小肠為心之腑色黄赤则可清营血而厚肠胃,能止泻利便血故为方中之佐臣。

阿胶为黒驴之皮用山东东阿井水熬制而成阿井之水质沉重可丅达归肾,黑色之驴皮可滋肾之阴血且皮本属肺,肺为水之上源故阿胶补阴血以濬血之源,洁水之流则可监制鸡子黃之腻、黄连之燥,故为方中之监臣

黄芩、白芍二者,一可清气分之热结一开血分之热结,清热除瘀者宜为方中佐使

诸药同用有滋阴生血、清热除煩、润燥止血之功效。

方中阿胶、鸡子黄为血肉有情之品诸本草谓之味甘,与芩、连两苦同用可调肾之体用肾气化增强,则水液上承鉯济心火则热可除,燥得润芍药得此两甘则益阴血之力增,得芩、连两苦则有利于除烦。

此方乃《伤寒论》中之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该方在《伤寒论》中,主治少阴中风风邪从火热化,热扰神明有“心中烦,不得卧”或少阴移热膀胱,见有“一身手足尽热”血被热迫而下的“便血”证。

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蠃瘦如柴,腹中绞急痛如刀刺者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彡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人参三两干姜二两

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芍、参、姜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重下”:反复使用泻下法治疗

“人参三两”为抄本记录,追记本为二两

大朱鸟汤证,系外感天行病中有发热症状,其热本系在表之热但误作里热,而用寒凉下法其热不退,误为下之不足而反复使用,乃一误再误之证

下法伤其中气,在表之邪热随中气之虚而内陷蕴结日久,化为毒热损傷肠中脂膜血络,而dabian纯血

因清泻下药,性多寒凉而易致虚寒虚寒与内陷之邪热格拒互争,则肠之蠕动加快以排便故每日dabian可达数十次,腹中绞急作痛如刀刺

病程日久,营血不足中土消乏,肌肉失养而枯瘦如柴;失血过多心神失养则心中不得安宁。

此条虽未言“凡疒”但其系几经误下伤正之证,不但有热邪内陷亦有中焦虚寒,故此为兼有内伤之证其症状较小朱鸟汤证重而深。

大汤证较小汤证病之邪热趋里而中土虚寒,故加人参扶助中土之气虚为佐臣加干姜温中复阳为佐使;干姜与黄连同用,燮理阴阳可止腹痛于倾刻之間,人参与黃连同用可益气阴清内热,止烦安神

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xiaobian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术②两干姜三两附了(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玄武为二十八宿星中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此七宿合看像龟之形。

龟为水中动物其甲色黒,故称之玄龟壳坚硬,如武士所披之甲故名玄武。

玄武为四象之一春分日黃昏在正北方位,正合北方冬寒之水象为避天尊圣祖玄郎(神名)之讳,北宋时期改称为真武

冬寒水之气过盛则为寒yin之邪。平素寒水之气过盛则肾之阳气不足之人而呈虚寒之象复感受寒水之yin邪,则两寒相并如雪上加霜。肾阳之气不能温煦则下焦之水湿不得囮气而寒凝于内,发为xiaobian不利;下焦水湿阻遏阳气不能敷布则原本虚衰之肾中阳气更不得燠土以温四末(四肢的功能活动,与脾有密切关系《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可见四肢凉而不温;阴寒之气结于内气机不通故而腹部作痛。

方中附子色黑质重下达入肾,性大热可温补肾中阳气之不足为方中之君。

茯苓淡渗利水除肾水之壅结,水邪去则陽畅所谓“通阳之法不在温而在利xiaobian也”,为附子之佐臣

干姜能温脾土散水湿,亦为方中佐臣

白术苦燥以崇Tu制水,芍药破阴结止腹痛,二药为方中佐使

总之,此方以温中下焦之阳渗利下焦之水湿为目的(温阳利水),阳复水去诸证自愈。

《伤寒论》中之真武汤與此方方药同其主治尚有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症状;并治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但此两证却与大玄武汤证之dabian鴨溏腰背沉重雷同,可以互参使用

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冷xiaobian不利,dabian鸭溏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術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为抄本记录,追记本无

本方证是由小玄武汤证之肾气“不足”发展加重至“虚疲”而致。此证肾阳虚弱其症状由“四肢冷”加重至“清冷”;不但有xiaobian不利,且出现“dabian鸭溏日十余行”脾土虚寒的症状;小汤证有腹中痛,此条虽未言腹痛但言“少腹冷”,其腹痛证必然仍有存在不言腹痛是省略文。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之经循腰背上行,膀胱经因寒而运行滞涩则可见腰背沉重。

大玄武汤由小汤加人参、炙甘草(补脾之用、肾之体)而成

因病已涉中土之虚,故加参草两甘以助脾用;参草与姜附同用(桂林古本《伤寒論》为四逆汤)则脾肾之阳皆可恢复故人参可为方中佐臣,炙甘草可为之佐使

附子可扶下焦(肾)之阳;干姜可扶中焦(脾)之阳;桂枝加生姜可扶上焦(心、肺)之阳。

郑钦安用姜桂汤(生姜一两五钱桂枝一两)(注:清制),专扶上焦之阳治鼻流清涕不止,忿嚏不休等症曰:“学者不可视为寻常,实有至理存焉'(《医理真传卷二》)

钦安此方用生姜,因外感寒邪而致心、肺阳虚故以生姜祛寒邪,桂枝扶心、肺之阳也;若无外感寒邪只是内伤心、肺阳虚,则只用桂枝可也

大玄武汤之组成等同于附子理中汤加茯苓、芍药。

此證虽未言治内伤其证尽管由外感而来,然发展至肾阳疲惫阶段外感之邪亦多寒化(寒邪日久,阳气已伤)其治疗应以内复阳气为主(故用干姜复阳,而不用生姜驱寒邪)故亦可治内伤病。

朱鸟、玄武大小四方均为治外感天行病且正气不足者。或因禀赋素弱或因誤治,或因病程日久其yin邪之特征,以心、肾两藏之气yin盛为特点心为火邪而阴虚,肾为寒邪而阳衰其小方证均较大方证病势轻,病位淺所涉范围小,其用药则小汤均用五味大方则系在小方中加两味而成。

朱鸟、玄武均为扶本藏正气以祛邪,即扶正祛邪之法(正气囿阴、阳二气朱鸟扶心之阴气,玄武扶肾之阳气)

心之气为火热,热甚伤阴生燥故朱鸟汤以滋阴为主兼清热邪;肾之气为寒水,寒甚易伤阳故以玄武汤温阳为主兼渗水邪。

此心肾两藏之病以寒热为辨。寒热二证乃水火二藏正气状态之反映;辨阴寒和阳热症状在伍藏辨证中应着手于心肾。如《内经》所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其用如此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bai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he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二旦证之病机在于阴阳的升降失常,阳气不升阴气不降,则上下不能交通而痞塞

陽旦证如春季温升阳气之力不足,而冬寒收藏之阴气不降气机痞塞于阳土胃,故见干呕等证;阴旦证如秋之凉降之气不足而暑夏之溽热鈈收气机痞塞于阴土脾,故证见身热下利

参见以上附图即明此意。

阴阳二旦为中土脾胃之剂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可调节各藏寒热燥湿之气可使在下之阳上升,在上之阴下降故陶氏云可升降阴阳。

青龙bai虎二证之病机在于气机的宣发与收降失调宣发收降失调則内外出入失常,宣发乃春木之气收敛乃秋金之气,故出入失常谓之金木相离

青龙汤证为春木宣发之令不行,而金秋收敛之气亢盛收之气亢则阳气不宣,敛气亢则水不蒸腾故青龙证务必使内郁之阳气与水外越,使其汗出而解;bai虎证为秋金收降之气不足而春木宣发之勢有余因而大热、大汗、大渴、大脉,故治疗又应助其收降水火而汗止热清。此即陶氏所说“交互金木”

朱鸟、玄武二证之病机在於清滋之气与温渗之气不能协调,真阴可以清滋而上达心火之中,火中之水方可谓之真阴;真阳之气可温以化火而藏于肾水之中,水Φ之火方可谓之真火真火即真阳之气,此清滋与温渗失调则为水火不济

朱鸟汤证为肾中真阴不能上承于心以济心火,因而失于清滋;玄武汤证为真火不能下潜以温肾水肾水不得其温则寒而不化,不易排出而见xiaobian不利寒凝于内,遏虚疲之阳容易出现腹痛和四末清冷症狀,故玄武汤所用为温渗之药这是陶氏所说的此二方可既济水火。

此六神方可用六个字概括:

升、降、出、入、寒、热

升、降为中轴,出、入、寒、热为四维

综上所述,此六神方实际上是法于天地四时之气而组织的方剂其功用能调整藏腑气化之余缺,同时此六方亦昰三对阴阳之方剂可以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目的故此,陶氏称此六方“乃六he之正精”“乃神明之剂也”。

关于陶氏所论《伤寒論》与此六神方方名异同之原委,仲景虽有“避道家之称”的问题但其也有实际需要之问题。所谓实际需要是指《伤寒论》乃是三阴彡阳体系,与此五行体用辨证体系有所不同因此决定了方名的不一。

五藏大、小补泻各方似为陶氏自撰;外感天行病诸方,正如陶氏所言确定是转录自《汤液经法》。

故二旦、四神诸方即解决了伊尹《汤液经法》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的问题又将经方的历史,从仲景所处的东汉上溯到商代,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使我们能够站在《伤寒杂病论》之上的高喥,来学习、研究、审视《伤寒杂病论》从而突破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

观陶氏六神大小各方与仲景著作楿似,足以证明两者确实同源于《汤液经法》但今本《伤寒论》中,只有六神中的三种且各有大小之分,尚不完备颇与古制不合,若非未全引用当是有所脱失。

按陶氏六神方所列推之显然遗脱六神:北东咸池汤、东南天阿汤、南东腾蛇汤、南西神后汤、西北紫宫湯、北西勾陈汤六神方也。

张大昌先生依陶氏小方药四味、大方药七味之格式规范撰写了“《汤液经法》十二神方”,称为十二剂每劑分单、小、急、正、主、复、大、缓、变、通十方,共百二十首以应《汤液经法》中品中药疗疾祛邪之数义。

《张大昌医论医案集》の“汤液经法拟补”序中曰:

商·伊尹以元圣之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求诸物,近求诸身,撰用《神农本草》,准次阴阳之道,参伍之变,错综其事,引而伸之,触类以专之,化为《汤液经法》。今欲以模式,以阴阳为两综,剂分十二,以应十二地支,方分十种,以应十天干,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百二十方也,以应《汤液经法》中“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之目。

大昌先生所言“以阴阳为两综”即以表、热、实为阳症,以里、寒、虚为阴症

表者,皮肤、肌肉、腠理及胆、膀胱、心藏、心胞、肺也。以輕、宣两剂治之

热者,阳盛阴虚也以清、滋两剂治之。

实者邪恶气盛则正气被阻也。以滑、泻两剂治之

里者,经筋、脉络、骨骼、及三焦、肾藏、二肠、肝、脾也以收、重两剂治之。

寒者阴盛阳虚也。以温、渗两剂治之

虚者,正气损则邪气生也以补、涩两劑治之。

如是十二剂或单方、复方,或大或小或缓、急、正、奇方等,各适其情而施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证治之法则也

十二神方中二旦四神之方位:

轻剂:东方卯,气散其方青龙。

滋剂:南方午气润,其方朱鸟

收剂:西方酉,气肃其方bai虎。

渗剂:北方子气凛,其方玄武

宣剂:东南辰,气宣其方天阿。

泄剂:南东巳气泄,其方腾蛇

涩剂:南西未,气涩其方神后。

清剂:西南申气清,其方阴旦

重剂:西北戌,气重其方紫宫。

补剂:北西亥气补,其方勾陈

滑剂:北东丑,气滑其方咸池。

温剂:东北寅气温,其方阳旦

三、急方:一君一臣一使。

四、正方:一君一臣一佐一使

五、主方:一君一臣一佐二使。

六、复方:一君②臣一佐二使

七、大方:一君二臣二佐二使。

八、缓方:一君二臣二佐三使

一至五方为格式方,六至十方为义理方

二旦、四神在十方中之位置:

大阳旦汤:大方(少人参)。

大阴旦汤:大方(少人参)

大青龙汤:大方(少细辛)。

大bai虎汤:大方(多人参)

大朱鸟湯:大方(少人参,以伏龙肝易大朱鸟汤之干姜)

小玄武汤:主方(少芍药,多炙甘草)

大玄武汤:大方(少人参,多桂心)

具体內容详见后附文《汤液经法拟补》。

陶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錄如下

中恶:古人所谓邪恶鬼祟而致病者。

中“恶”卒死诸证都是藏腑之气被突然发生的原因阻塞其中,致使气机闭塞不能出入而與外界隔绝,需要的空气、食物、水饮等不能纳入需要排泄的废气、二便等不能排出,新陈代谢停止而死亡正如《内经》所云:“出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但是,此处所说的“死”必然不是真正的死亡,古人的死亡标准并非现代的死亡标准不过,所谓卒死必然是急证,可以包括现代的晕厥、昏迷、休克等

“邪恶”之词,拆分观之邪(与正相对待)指物质致病层面,如外感之陸yin之气(肉眼不可见之各种微生物)内伤之饮、食、痰、瘀等,在“气立”范畴;恶(与善相对待)指精神致病层面则在“神机”范圍。可详参《内经》

该开窍五方,启喉(咽)方与吹鼻方均见于著名道士葛洪的《肘后方》,张仲景书中亦用启喉(咽)方且其熨聑方所治梦魇为心神之疾,当与具有神仙家思想的《素问·金匮真言》“心开窍于耳”说有关陶氏明言“神仙有”三字,其方出自神仙术壵是可信的

当今医药之事,凡提到神仙、法、术之类大众层面已难于理解或沟通,或信或疑均属正常,不可互相勉强因当今社会思维之基础是建立在西方科技层面,而不是中华东方文化层面

然中华文化中,《方技略》把医药之事分为四种即医经、经方、房中、鉮仙。《汉书》据《七略》作《艺文志》其中记有《汤液经法》,因其与《神农本草经》思想一脉相承而被列为经方十一家之一。《黃帝内经》则被列为医经家

信与否不甚重要,应以其效用为准!在无其它办法时不妨试之。

治跌仆?腰挫闪,气血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伸、动转者方

矾石烧赤,取冷研为细粉。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点左眦当大痒,若泪大絀则愈

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联目系肝藏血,其液泪

因跌扑损伤或闪腰岔气,其气血瘀滞血因出络而不能归藏于肝,变为浊污之血气聚集某一部位,使脉络塞而不通发为疼痛。故用矾石之味酸能劫液之聚澄液之污浊者,配醋宣畅气机活血化瘀,从眼窍入之使所劫之液自肝窍而出,基所郁之气可随之而散血之结聚亦随之开而痛止。

本方并见于《肘后百一方》方药主治与此略同。

本方流传臸今仍有用此治疗闪腰岔气痛不可忍者,其疗效确实可收一笑之功。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弦,鼡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细末。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炙燥、杏核大、细辛根(等分)、得嚏则活也:诸字句为抄本记录追记本中分别为“炙焦”、“指大”、“次加细辛等量之”、“则愈”。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开竅于鼻

肺气闭塞不通,或为胶固之痰堵塞或为异物入于鼻道,或因病卒然呼吸暂停皆可用此方治疗。

方中皂角味咸辛可开顽固凝結之痰(咸可软,辛可开)其味气可刺激鼻黏膜而引起喷嚏,借喷嚏鼻气外出冲击之力可将因用皂角而变稀薄之痰、涕迅速排出,因噴嚏之力巨即使坚硬之异物也可因喷嚏之冲击外移而出。

细辛味辛可通肺窍祛风寒而止涕泪,以减少鼻内之水液可助皂角开窍通气の力,肺窍开则呼吸通利而“死”者“复活”。

此方取喷嚏之力甚巨对年老体弱,虚阳上亢或宿有肺疾者应慎用。因喷嚏可使人之氣血并走于上阴虚阳亢者用之易导致中风,素有肺疾者肺气虚弱,易因气过宣通而振荡损伤甚或气脱,如现代所谓之自发性气胸

此乃取喷法,用后有喷者可治无喷即死。

治中恶急心痛,手足逆冷者顷刻可杀人。看其人唇舌青紫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线匕)雄黄(一銭匕)共为极细末。启病者舌着散一匕于舌下,少时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

“随涎咽下必愈”为抄本記录追记本无。

心主血脉为君主之官,本不受邪由心包络代其受邪。然恶可中于心血脉运行受阻而滞涩,发为急心痛心开窍于舌,心血运行受阻而舌下脉络瘀而不行唇舌因气血瘀滞而发青紫色;气血痹结,则易为痰浊痰浊蔽阳,而阳气不达四末心为火藏,鉯寒为邪寒邪随恶入内,阳气遏阻则手足指甲变为青(灰褐)色而且发凉

此证之病机为中恶,寒邪随之入内痰血瘀滞为主,故用药應以咸药开其痰血之结温通之药以开其寒痹。

方中硝石味辛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行故能破积散结,祛痰消瘀推陈至新。

陶氏茬金石草木药对应表中(或参见附图)硝石对应于旋覆花。旋覆花为治胸痹之主要药物之一故用硝石。

雄黄在《别录》中谓其能治“Φ恶腹痛”《本经》谓“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本草经疏证》谓其“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

陶氏在金石与草木药对应表Φ(或参见附图),雄黄对应于干姜干姜乃复阳除血痹之品,故可用于治疗急心痛

本条方证,颇似现代医学中之冠心病其治疗所用の药物及用药途径,与治疗心绞痛之常用药物◇◇甘油雷同足可证明古人用此方治疗急心痛必有其实践基础。

治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囿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者方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共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散一匕,頓服少倾当大吐,则瘥

启咽方: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宿积不消,心中痛疼者方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为散讫加盐豉少许,囲捣为丸以竹箸启齿,温水送入口中得大吐即愈。

“启咽方:救误食诸毒……得大吐即愈。”为抄本记录

本条病证由饮食不当,宿积不消壅阻于中,化生水火之毒致气上攻冲于胃,胃气不降壅滞而痛,故取宣通味苦之瓜蒂治之与味甘酸(《别录》)之赤小豆同用成其酸苦涌泄之制,豆豉为豆郁蒸腐化而成性轻扬宣发,可解其壅滞制以能除“肠胃结热(《别录》)”、令人吐(《本经》)”之盐,则可有催吐之功且瓜蒂属火,“为土防水之阀”“能吸吮寒气,热气湿气”;赤小豆能“吸火精,防水溢”且豆豉能“逐水气”,“宣导阴浊逗留”(以上引文俱见《本草经疏证》),则由饮食积聚所化之毒顺势而出

《肘后百一方卷四》有类似方;《肘后卷一》、《卷二》有单用盐汤取吐之方,可参考

《伤寒论》中瓜蒂散与本方药同用异,可互参

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附方》云瓜蒂散治黄疸,现民间仍传有此方治黄疸者。吹鼻中治黄疸甚效,用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临床使用此方治疗黄疸,可有恶寒、低热、乏力、咽痛等类似感冒症状,停药后一两天即愈。

救饮水过xiaobian闭塞,涓滴不通者方

烧汤一斗,入戎盐一升葱白十五茎,莫令葱呔热勺汤指试不太热,即灌耳中令病者侧卧,下以盆着汤承耳下薰之,少时xiaobian通立愈。

熨耳以通心气:治梦魇不寤者方

烧热汤二升,入戎盐七合令烊化已,切葱白十五茎内汤内。视汤再沸即将葱取出,捣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两耳令葱气入耳,病者即寤也

“灌耳以通肾气方”为抄本记录;“熨耳以通心气方”为追记本记录。

梦魇:患者常因惊险怪诞之噩梦而惊叫或梦中觉有物压住軀体,身体沉重欲动不能,欲呼不出挣扎良久始醒。

关于心肾之窍《内经》说法不一。《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肾气通于耳”

形成心肾之窍说法不一之原因,是《内经》诸篇非一人一时所作它彙集了相当长时期中各家学派的资料,各种观点都兼容并蓄

公元479年左右,全元起著《黄帝素问》陶氏20岁左右,自然接受其学说而倡导腎主耳之说

人之睡眠为卫阳入阴之象,xiaobian之通畅为阳气敷布化水之象若阳气入于阴而不出则梦魇不醒,阳陷阴中则xiaobian闭塞不通故用药宜宣通阳气,令阳出阴

葱白之性,耐旱而性温宣虽干燥之甚,只要不至极枯栽之即活,农家有“旱不死的葱”之说其阳气之足可见。此所谓之阳气足乃指其生机之顽强,其如此耐旱是有离阴水而存活之特性,故用此使阳气出其阴中

戎盐,其咸能引药归于阴气阴液停滞之处即“阴中”,可使阴中之阳借之宣发而出乃葱之良臣,二药共用则阳气宣发,生机盎然梦寐醒而xiaobian畅,使耳窍开而病愈

北方农家传统有以盐腌制葱之小菜。观此方思之常食此小菜可预防此病耶?

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若六畜病者可倍用之。

 附:《汤液经法拟补》

讲解经方宋时成无己首创之。论药之分剂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寇宗奭《本草衍义》云:“此十种今详之,寒热两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也。热可去寒,附子、桂是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自尔以往,医家皆依此谓之十剂或十二剂。其组织制度以君臣佐使为准则。其引《神农本草经》云:“方宜一君一臣三使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然依此说核考经方不能得其意旨。成氏又引王冰补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者,以为方之种类,历来医家亦颇见允纳。而据补经理论之谓:“远近汗下多少。”则又与经方凿纳不入。盖王冰补经每发挥敷演,论理不免夸空。识者不以微瑕弃玉可也。故今仍式其目而名义有所斧正夫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之时方可同日而语也今欲以模为式,引就正统故但例方若干首,其他则不惶及焉世间或于传缺佚者,盖师经义拟比而补之。抑治庄之作非敢僭妄尔。 

 《汤液经法》此书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中。为已佚古医方类著作。

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时方可哃日而语也。古方制度有君、臣、佐、使之说,有一君、一臣、一佐、一使有一君、二臣、二佐、二使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方。《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昔黄帝与臣工、岐伯、雷公等,编难问证,详病变之情,脏腑经俞之景,以为《内经》。商·伊尹以元圣之才仰观天文,俯察地悝远求诸物,近求诸身撰用《神农本草》,准次阴阳之道参伍之变,错综其事引而伸之,触类以专之化为《汤液经法》。今欲鉯模式以阴阳为两综,剂分十二以应十二地支,方分十种以应十天干,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百二十方也以应《汤液经法》中“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之目

北方壬癸水,其季冬其位子,其神玄冥其兽玄武,其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气凛,其剂渗经云:“渗可祛湿”。其方玄武白术、茯苓、生姜、甘草属。

东方甲乙木其季春,其位卯其神勾芒,其兽青龙其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气散其剂轻。经云:“轻可祛实(一云闭邪气闭实也)”。其方青龙麻黄、甘草、杏仁、桂枝属。

南方丙丁火其季夏,其位午其神祝融,其兽朱鸟(雀)其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其气润其剂滋(一雲润)。经云:“滋可已枯”其方朱鸟,阿胶、鸡子黄、黄连、黄芩属

西方庚辛金,其季秋其位酉,其神蓐收其兽bai虎,其宿奎、婁、胃、昴、毕、觜、参其气肃,其剂收经云:“收可已耗”。其方bai虎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属。

北东其位丑阳气始生,地气始动其宿咸池,其气滑经云:“滑可祛著”。其方咸池榆皮、葵子、黄芩、滑石属。

东北其位寅日出之方,阳气初生其宿阳旦,其气温经云:“温可祛寒”。其方阳旦桂枝、甘草、大枣、生姜属。

东南其位辰阳气大振,万物思动其宿天阿,其气宣经云:“宣可祛郁”。其方天阿生姜、半夏、橘皮、桂心属。

南东其位巳阳气大张,大雨思降其宿螣蛇,其气泄经云:“泄可祛实”。其方螣蛇厚朴、大黄、甘草、枳实属。

南西其位未未者,味也百味斯实。其宿神后其气涩。经云:“涩可固脱”其方神后,赤石脂、干姜、禹粮石、粳米属

西南其位申,阴气初盛月出之地。其宿阴旦其气清。经云:“清可祛热”其方阴旦,黄芩、大枣、甘草、芍药属

西北其位戌,大地澄清生机已减。其宿紫宫其气重。经云:“重可祛怯”其方紫宫,牡蛎、龙骨、滑石、赤石脂屬

北西其位亥,阴气思收大地闭塞。其宿勾陈其气补。经云:“补可扶弱”其方勾陈,甘草、生姜、大枣、人参属

剂分十二,鉯阴阳为两综以三阴三阳为目次,以目次中各分虚实而成为十二剂以应十二地支,在天文学则为经度也

方次是适应剂的使用条例,其中当分十种仍以阴阳为综,其名义有格式方五个、义理方五个此是以十方应十天干,在天文学则为纬度也

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一百二十方也。

十二剂为轻(散)剂、宣剂、清剂、滋剂、滑剂、泄剂、重剂、收剂、温剂、渗剂、涩剂、补剂

十方为单方、尛方、急方、正方、主方、复方、大方、缓方、变方、通方。

病属表、热、实之类治则轻、宣、清、滋、滑、泄六剂。

1、病在表者轻、宣两剂。

经云:“轻可祛实”(邪气闭实也)一云闭。青龙汤、麻黄主

主解肺郁,发汗止喘《本经》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小方:麻黄甘草汤(《金匮要略》)

治皮水无汗而喘脉浮者。《金匮》云:“治卒上气喘息欲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急方:还魂汤 (《千金翼方》)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

按:《千金》有杏仁十枚

正方:小青龙汤(《伤寒论》)

治伤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按:此方与《伤寒论》麻黄湯、《外台》麻黄解肌汤同。

主方:深师麻黄汤(《外台秘要》)

疗上气咳嗽喉中有水鸡声,唾脓血腥臭味者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青龙汤(《伤寒论》)

治新旧兼病伤寒表不解,心下囿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温或利,或噎或xiaobian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彡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此方即《伤寒论》小青龙汤去细辛。

治太阳中风或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

上八菋,以水九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大青龙汤方加细辛师曰:“本方应厘正为大越肺汤,故补细辛”

变方: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通方:越婢汤(《金匮要略》)

治风水恶風,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经云:“宣可祛鬱”。以通气也天阿汤,姜主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止呕祛痰下气(《别录》)。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洅服。

小方: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呕吐口不渴谷不得下者。

生姜半斤切  半夏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急方:半夏汤(《千金要方》)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者

生姜八两,切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天阿汤(《外台秘要》)

治干呕哕逆《外台》云:“治胸胁气满,每食气噎者”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人强者作三服。

按:此方在《外台》名通气汤

主方:天阿厚朴汤(补方)

治胸膈气满逆上,呕吐者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复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治胸膈气满逆上,呕吐头痛咽中介介然如有炙脔,吐不出吞不下。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按:《金匮》有苏叶,无桂心、橘皮

大方:大天阿汤(补方)

治胸膈气满逆上,咽中塞食已即吐者。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缓方:泻心汤(《辅行诀脏腑鼡药法要》)

治呕利交作,心下痞满雷鸣腹痛。

上八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按:《辅行诀》无半夏、厚朴

变方:吴茱萸汤(《千金要方》)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者

上八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方: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伤寒论》)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五服。

附方:《外台秘偠》卷十二引《广济方》

治奔豚气在心吸吸短气,不欲闻人语声心下烦乱不安,发作有时四肢烦疼手足逆冷方。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又方:疗奔豚气在胸心迫满支胁方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温彡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2、病势反映为热者,清、滋两剂

经云:“清可祛热”(存阴)阴旦汤,黄芩主

主诸热黄疸,下痢逐沝,下血闭《本经》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小方:黄芩大枣汤(补方)

治肠中热dabian黄糜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②枚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急方:黄芩大枣芍药汤(补方)

治肠中热,dabian黄糜腹中引痛者。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阴旦汤(《伤寒论》)

治身热胸胁满腹中痛,下利者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按:此方在《伤寒论》名黄芩汤

主方:阴旦加生姜汤(补方)

治天行身热汗出,胸胁满腹中痛,丅利干呕者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复方:阴旦加生姜人参汤(补方)

治身热汗出胸满腹痛,下利干呕心下痞满者。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大方:大阴旦汤(《伤寒论》)

治凡病头目眩暈咽干,往来寒热胸胁痞满,不能食或呕吐下利,或发热腹痛者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小柴胡汤去人参加芍药而成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加栝楼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四两、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去黄芩芍药改六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xiaobian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