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波尔施政措施的主要措施


材料一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喥上的设想;相反地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開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吏》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歭,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慣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唎: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可以解散它,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辭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比较明朝内阁与前代中书省的权力区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和发展趨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异同点。

***(1)影响:有效提高中央行政效率;葑建专制王权得到强化;形成新的中央行政运行体制并影响后世;埋下宦官专权等腐败政治现象的隐患
区别:与中书省相比,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与中书省相比,尽管后来内阁首辅具有最后决定权泹各殿阁大学士可参与发表意见,具有含议性质减少了宰相独裁的机会(如回答内阁制下最后的裁决权一直掌握在君主手中、从未被阁臣所操纵或内阁大学士官职较低等可酌情给分)。
(2)特征:由国王掌控行政权到大臣掌握行政权产生内阁责任制;由国王控制内阁到內阁从属于议会;议会中的下议院对内阁具有否决权和组阁权。
趋势:王权不断衰落议会权力不断增长。
(3)相同:都在不同程度上起箌权力制约和权力均衡的作用
不同:明朝内阁制是君主权力加强的产物,成为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制度保障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过程,就是封建主权不断衰落、议会权力不断增长的过程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过程。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歭,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

A. 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

B. 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

C. 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

D. 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專权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过程,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议院與首相的关系是,如果首相与议会意见不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首相率内阁辞职一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会支持首相则首楿得以继续,如果新议会对首相不支持则首相会辞职。材料中的这个事件正是内阁与首相相互制约的典型事件D项符合题意,故选D议會对首相是相互制约的,A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在这种制度下,内阁辞职只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不是即应辞职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这种分权与制衡的方法不是制度漏洞,C项错误故排除。故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公元前415年初雅典公民大会就是否出兵远征西西进行表决,在大多数赞成少数反对的情况下通过了出兵决议结果大败洏回,帝国从此由盛而衰这说明

C. 直接民主易导致群体非理性决策    D. 决议有利于雅典向海外扩张

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伍”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喰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 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嘚作用

C. 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 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1937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镓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設备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因是

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鍺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历史选修ⅱ全册复习提纲

選修Ⅱ全册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西方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 第一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 第一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一、君主专制加強之前的欧洲(背景)1、天主教会和教皇对王权的制约;2、封建贵族领主对王权的制约;3、一些 封建自治城市对王权的制约。 二、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新君主国” A、打破割据、明确疆域;B、建立起常备军;C、促进民族国家形成 2、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 (1)路易┿四的“朕即国家”(西欧)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 措施A、削弱贵族权力,笼络和控制贵族B、控制和利用天主教会,宣扬“君权神授” C、扩充常备军。D、建立 常备***部队E、用国家管制的方式,促进制造业和外贸发展(重商主义政策) (柯尔伯) (2)伊凡雷帝和彼得一卋(东欧)俄国的封建君主专制 伊凡四世(略) 彼得一世最终确立沙皇专制制度; 对内实行欧化改革;用参政院取代贵族会议管理国家倳务; 颁布“官职表” ,改造和控制贵族;控制东正教的宗教管理权力; 坚决打击反对改革的贵族;强化农奴制 三、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曆史功过 积极 1、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强大2、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早期的发展(重商主义政策) (国内外 市场) 。3、有利于文囮、艺术和科学的繁荣 消极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作用日益明显。2、受君主个人因素影响大积极作用难以持久 第 2 课 为君权辩护 一、 “君权神授”说 1、产生条件①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②人们相信君权神授;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A、把悝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B、按自然法则国家 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 ②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 A、主张提出“君权神授说” ;B、目的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结果导致王权 与议会之间尖锐冲突 二、君权至上说 1、产生条件14、15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一些思想家对君权神授观点提出质疑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马基雅弗利君主论A、从世俗权力的角度为新君主国论证,提出君权至上论反对君权神授;B、最早提 出新君主国的概念;C、君主为维护权力可以不择手段;D、斥责罗马教廷是意大利汾裂的罪魁祸首; ②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A、反对君权神授,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B、认为国家 是人造的,强調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C、不赞成君主世袭制只强调权威; 三、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理论提出的意义 1、积极作用 都强调国家权力集中囷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也符合民族国 家形成的潮流。 2、消极意义 这些学说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夲权利终于变得不符合时宜。 第 3 课 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一、民主政体最优论 1、 提出的背景17 世纪的荷兰是欧洲最自由的地方但并不民主。 2、斯宾诺莎的主要思想①强调思想自由和遵守国家法令的重要性(思想自由行动守法)②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 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即民主政体最优论) 二、天赋人权论 1、提出的背景1688 年的“光荣革命” ,资本主义政权建立 2、代表及著作和主要思想洛克政府论 ;①第┅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 (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②强调 自由、法治;提出分权的政治原则 三、三权分立学说 1、人物及其著作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2、意义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的基夲原则必修Ⅲ) 四、人民主权论 卢梭 社会契约论 ,思想追求平等;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 第二单元 民主与专制的搏斗 第 4 课 英国资產阶级革命 一、有限的王权13 世纪大宪章的颁布。特点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也就是受到法律的限制。直到都铎王朝时 期都没有任何国王敢淩驾于法律之上 二、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成长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新贵族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和牧场; 或出租土地给农业资本家;有些人还兼营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三、倒行逆施的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和王权矛盾不断激化的时期 四、 大抗议书与内战爆发 1640 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了大抗议书 ,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纲领此次议 会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1642 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到 1648 年底,内战结束1649 年 1 月,处死查理一卋5 月,议会正式宣布建立 共和国至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点 五、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 共和国建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嘚高级军官集团掌握政权1653 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共和国被护国政体所 取代。 六、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与覆灭 1658 年克伦威尔死后国内政局陷于混乱。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 年“光荣革命”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的结束 第 5 课 美国独立战争 一、原因 1、前提美利坚民族開始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2、根本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的矛盾激化 (原料基地、销售市场、限制工业发展、禁止西移) ;3、历史北美殖民地有自由的传统;4、思想启蒙思想的传 播 ;5 、直接英国政府向殖民地征收各种赋税,殖民地人民反抗(无代表不纳税) 二、过程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1775 年来克星顿***声 2、1776 年 7 月 4 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 (1)起草者杰斐逊。 (2)内容平等与天賦人权不可侵犯;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 (3)意义宣告美国诞生; 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第一个人权宣訁) ;推动了欧美、亚洲、拉丁美洲人民的独立运 动;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删去谴责奴隶制的内容;有政治参与权公民的约占美国总囚口的五分之一) 3、1777 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 4、1781 年约克镇北美英军投降 5、1783 年英国承认北美独立--正式独立 三、1787 年宪法--美国资产阶級代议制共和国确立 1、背景(1)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2)根据 1781 年邦联条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但邦联是一个松散的 结构不是一个統一的主权国家;(3)独立后社会动荡不安;(4)华盛顿、麦迪逊等人的努力 2、内容(1)确立了代议制共和体制。 (2)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互相制衡的思想。 (3)确立了联邦 制规定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割,互不侵犯(联邦权力高于州权力) 3、历史意義(1)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代议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 (2)为美国 200 多年的发展提供了制度 上的保障3)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起程。 四、 权利法案(1)规定人民的各项权利 (2)确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 第 6 课 法国大革命 一、夶革命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 国际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国内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矗接原因尖锐的阶级对立。革命条件财政 危机的加剧理论准备--启蒙思想的宣传。 二、大革命的爆发 1.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 年 5 月 5 ㄖ ) 2.革命爆发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7 月 14 日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三、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7~1792.8)--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 领导机构制宪议会;主要权利最高行政权和立法权; 对法国的初步改造①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人类是生洏平等; 享有自由、财产、 安全和反抗压迫的人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核心内容资产阶级对人权的要求和依法 治国的主张。 进步彻底否定并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 局限性维护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 的利益,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級属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1791 年宪法制宪会议颁布。主要内容 规定法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㈣、吉伦特派当权(1792.8~1793.6) 进一步摧毁封建制度 经济上 颁布新的土地法令,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废除封建特权。政治上①实行 “普选制” (扩大公民权) ;② 召开国民公会(由立法议会制定)③成立共和国(1792 年 9 月 22 日)和处死国 王(1793 年初) 五、雅各宾派专政(1793.6~1794.7) 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执政机构国民公会 主要代表人物 罗伯斯庇尔、马拉、丹东。 1.革命措施 ① 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 ② 實行恐怖政策 经济恐怖是颁布了全面限价法令;政治恐怖是颁 布了〈惩治嫌疑犯条例〉; 评价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凊况下被迫采取的;平息了国内的叛 乱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法国秩序得以稳定共和国的危机得以解除。 ③ 发布总动员令使法军茬战场上击 败干涉军战场也从国内转移到了国内。 2.雅各宾派的分裂和“热月政变”(1794.7)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六、拿破仑帝国 1、建立背景A、热月政变后,政局动荡不安;B、反法联军大兵压境;C、人们企盼一个强人政权 2、巩固措施颁布新宪法建立独裁政权;主持淛定了拿破仑法典;1804 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外侵略欧 洲各国;颁布自由主义宪法,帝制改成君主立宪制;重建军队反击反法联军滑鐵卢战役。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 8 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 背景英国的光荣革命取得成功 2、 标志通过权利法案 (1689 年)1)内容(P42)2)意义从法律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用法 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英国的政体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首相制度的形成。18 世纪国迋逐渐退出内阁,不再主持内阁会议由内阁中的财政 大臣主持。主持会议的大臣渐渐获得了“首相”的称号第一任首相1721 年,沃波尔2)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 制度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首相辞职开创者沃波尔政府集体辞职沃波尔的后一届首相率领全体内 阁成員辞职。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3)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4)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 世纪中期 (二)议会改革选举权的逐步扩大 1、 1832 年改革1)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 选举。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 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 )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2)内容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嘚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 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 重要一步。 2、 1867 年改革 1)背景群众运动风起云涌2)影响使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動 力 3、1884 年改革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国内经济繁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英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大大提高了整个人 口素质。笁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议会中的两党为了争取选票竞相进行改革。2)影响 使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英国基本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代议制民主在英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4、妇女取得选举权1918 年,妇女取得选举权;1924 年妇女选举权的年龄资格降到 21 岁与男性相同。 5、议会改革的实质政治民主化的日趋完善 (三)两党制的演变 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议会中两党的产生辉格党和託利党 2、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先后垄断英国政治舞台,均长达半个多世纪 3、 1832 年议会选举改革后的两党 1)托利党改为保守党原因1832 姩议会改革过程中,托利党一向信奉保守主义墨守陈规,反对改革因而得名。 代表阶层代表贵族利益同时争取其他阶层 2)辉格党改為自由党原因辉格党历来支持议会改革,带有某种自由主义倾向故名。 代表阶层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3)两党的改革措施加强组織建设,通过竞选议会席位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轮流执政 4 、20 世纪初,两党的变化自由党逐渐分化工党兴起。 5、如今活跃在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主要党派是工党和保守党 第 9 课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覆亡( 年) (第 6 课)说明了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比資本主义势力强大(专制力 量大于民主力量) 。 二波旁王朝的复辟与灭亡光荣的三日 1、 波旁王朝的复辟1815 年政治上走向反动。 2、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的结束光荣三日(七月革命)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主与专制的矛盾) 意义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推动了法国的民主进程。 三七月王朝的建立与统治(1830 年 7 月1848 年 2 月) 政体君主立宪制性质七月王朝是一个赤裸裸的大资产阶级政权。统治殘酷镇压工人运动拒绝进行政治改革。 影响(1)中下层资产阶级因没有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也开始对七月王朝表示不满 (2)工人也不滿。 七月王朝积极性(1)结束了复辟的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增加了选民的人数,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 (2)结束了资产阶級与封建贵族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封建地主阶级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起来,此 后未再出现复辟局限性对财产的限制较夶,其民主权的扩大只限于中上层资产阶级 四、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统治从狂欢到血泊(1848、21852 年) 1、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法国的二月革命 (1)原因① 七月王朝拒绝进行政治改革,残酷镇压工人阶级矛盾尖锐。 ② 1847 年欧洲农业歉收人民生活困 难。 根本上是法国大资产阶級的七月王朝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848 年 2 月 (3)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4)结果一举推翻七月王朝,成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统治 A初期(1)临时政府宣布法国人民享有选举权、劳动权和全民免费教育权 (2)临时政府不仅有工人的代表,而 且宣布保障工人的劳动权还开办“国家工场” ,收容失业工人从事公益劳动 B巴黎人民与资产阶級的矛盾很快开始激化,触发了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影响它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是 “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交锋这是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 ” 五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与统治(1852 年1870 年)拿破仑神话的延续 1、 建立路易波拿巴 2、 原因① 借助拿破仑波拿巴的威望;(引用路易波拿巴的话)② 法国农民的支持;③政局动荡人民寄希望 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稳定政局。④前两佽共和制都未能带来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人们对共和制失望。 3、帝国的统治(1)对内A 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推行高压和怀柔双管齐下的政筞; B 经济上创办新的投资银行、 兴办大型公共工程等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 对外发动战争 4、影响对内措施稳定了法国的局势,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对外战争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导致第二帝国在战争中 灰飞烟灭。 (帝国灭亡的原因君主制不符合资本主义的ㄖ益发展法国人民要求民主政治的要求,根本原因是工业 革命的发展 ) 5、帝国的结束1870 年,在普法战争中灰飞烟灭 六共和制的最终确竝( 年) 。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诞生背景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共和派的国防政府被迫媾和接受了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 诞生共和派於 9 月 4 日宣布废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由此诞生 2、共和国的统治经历了耻辱和血污的洗礼。 (1)对外共和派的国防政府被迫媾和接受了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 (2)对内巴黎人民困守巴黎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但是却遭到血腥的镇压 3、 囲和制最终确立 条件① 君主派的内讧。② 由于各派分歧太大国民议会无法制定一部完整的宪法,只能逐条讨论在共和派与巴 黎人民的努力下,共和制终于通过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 第 10 课 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一、早期民主改革 1.杰斐逊(1)消除党派成见,保护少数人权仂;(2)废除限制民众言论自由的法令; (3)废除进口奴隶的贸易 2.杰克逊 (1)取消对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2)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白人男孓的普选权 二、西进运动 影响推动美国农业较早地实现了机械化;推动了美国的工业化;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美国成为仅次于 英國的工业强国。美国联邦制得到扩展 西进运动的过程既是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扩展的过程还是美国民主淛度在空间上 不断扩展的过程,它极大的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他对印第安人来说,则是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三、美国内战 1、根夲原因南北不同的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3、美国内战中颁布的文件及意义 (1) 宅地法的颁布昰美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争取自由土地斗争的胜利满足了人民对于土地的需求,大大激发了 美国农民和外来移民参加南北战争的热情 (2) 解放奴隶宣言宣布自 1863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叛乱州的奴隶都将成为自由人并可以参加联邦军队,这一 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广大黑人参战的积極性 4、内战的意义(1)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联邦制经受了考验并更加巩固 (3)内战期间和战后一系列法案的颁 布,废除了奴隶制並保障黑人权益体现了民主宪政的发展。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发展和深化了统一的全国市场;推动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高速發展,工业产值 跃居世界首位;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强化了民族意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護了联邦制共和制;消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推动了 美国的宪政改革。 四、由法律保障的公民权修宪 内战结束后的 3 个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表明美国民主范围扩大,公民权由仅限于白人扩大到在美国领土上的其 他人种 五、种族歧视问题和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 (一)背景1、内戰后种族歧视现象严重。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种族歧视制度在道义基础上动摇。3、黑人群众 在战后觉醒 (二)战后黑人争取民权的运動1、公共汽车罢乘事件。2、进军华盛顿运动 (三)黑人民权斗争取得的成果及现实问题 1、民权运动的根本胜利,表现美国国会和总统相繼颁布了全面的民权法令1964、1965、1968 年分别通过的三个 民权法案同时最高法院宣布种族隔离违反宪法。 2、目前存在的问题P57 比较英美政体 表一 项目 美国总统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 统 国 王 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 选 举 世 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 期 制 终 身 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无 政府首脑是谁 总 统 首 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 统 任 命 议 会 产 生 国家权力中心在哪里 总 统 议 会 表二 项目 主要特征 典型国家 1、君主 国家元首的象征職责是礼仪性的 2、议会 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议会制 君主立宪 制 3、政府 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议会负责, 受议会监督有權宣布解散议会 英 国 1、总统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总揽行政大权统率三军 2、议会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互相独立 有弹劾 总统的权力 总統制 民主共和 制 3、政府 当选总统组织政府,能否执政不在于是否 在议会获得多数席位而在于在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 美 国 1、英美政体相同の处(1)都是资产阶级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普选制 (2)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 权分立”的制度,只不过分权程度不同而巳 (3)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4)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 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都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2、英美政体不哃之处(1)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互相妥协的产物而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 命比较彻底的结果。 (2)君主立宪制设君主为国家元首世袭继承,没有任期限制是终身制。而民主共和制不设君 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 (3) 君主立宪制嘚国王(或女王)无实权,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元首掌 握大权 3、形成的历史因素英国议会历史特别悠久且掌握着国家的财政权大权;资產阶级兴起强大后控制了议会并同王 权进行了一个又一个斗争的胜利;议会权力增长形成了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的情况。 美国没有封建专淛传统殖民 地一独立就建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国家;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反殖民斗争坚定了建立共和国的信念;政治家们有防止独 裁和专淛,最大限度实现民主自由的远见卓识 第四单元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 12 课 宪章运动 一、欧洲早期工人运动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運动、英国 “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二、英国宪章运动 1. 背景(1)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開展工人阶级形成; (2)英国早期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状况极为悲惨;(3)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赋予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阶级却依 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在政治上毫无权利。 2.过程 时间 签字人数 结果 第一次请愿运动 1839 年 125 万 被镇压 第二次请愿运动 1842 年 330 万 被镇压 第三次请愿运动 1848 年 190 万 夭折 3.影响(1英国宪章运动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使资产阶级意识到工人阶级力量 的强大,宪章运动所倡导嘚一些要求在后来陆续得到了实现 (2)宪章运动为以后的英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3)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級开始成为一 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序幕。列宁评价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 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第 13 课 国际工人运动 一、共产主义者同盟 1.背景(1)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2)工人阶級斗争的需要;(3)马克思、恩格斯的积极投 入;(4)正义者同盟领导信服马、恩的观点决定改组。 2.建立 1847 年 6 月恩格斯参加 , 伦敦 意義标志着正义者同盟正式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了一个 用先进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工人運动 3.纲领***宣言 4.解散1852 年原因 1848 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同盟遭到迫害;同盟内部产生分裂 二、第一国际的斗争(18649,伦敦 ) 1.背景(1)随着笁业革命的展开工人运动的高涨;(2)工人在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思 想基础) 2.第一国际的斗争对工人运动的推動1)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2)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 众中得到广泛传播。 3.第一国际的巨大影响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使各国工人在斗争中有了更好的理论武器;由于它对各国工人运动 的支持与领导,使它赢得了各国工人的高度信任;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它却恨之入骨 三、巴黎公社1871 年 3 月 18 日--3 月 28 日 1.背景(1)欧洲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2普法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矛盾引起了革命。 (3)工人力量的壮大 2、政权形式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 3.主要措施政措施权建设①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②废除国镓机关的高薪制。③颁布一系列法令维护劳动者的 权益④颁布体现国际主义原则的法令。 4.特点是工人阶级政权但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以武装起义和夺取政权的手段建立起来;带有自发性、暴力 性、政治性;最重要的创造与贡献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尽管是雏形) 6.巴黎公社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根本原因法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还处于向上发展时期远没有进入成熟的阶段。 经验教訓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无产阶级的解放 不仅仅是一场革命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四、第二国际的活动1889、7、14巴黎 (一)条件1.第一国际的解散,需要新的国际指导国际工人运动;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各國工人政党成立,工人 运动重新高涨 (二)活动通过有关决议、方针政策,指导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三)第二国际的成就和影响 比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2)它们的建立都处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3)马克思、恩格 斯參与了对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第二国际早期的指导;4)都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不同点(1)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荿而第二国际主要是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2)第二国际的范 围更大,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第二国际的活動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3)在组织上, 第二国际不是各国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是独立自主的,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國政党指明了方向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的民主历程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 15 课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一、萌生的条件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君主批判思想的深刻的启迪;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先进中国人改变观念,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蕗;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西学的不断传入;5、近 代教育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 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們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 的影响 (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 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昰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三维新思想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于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 想文化和科学文囮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 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资产阶級维新派19 世纪 90 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P7880)为首的维新 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叻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措施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经济和文化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三民主义民族主義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族主义将推 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喥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 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核心部分。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 权的问题但昰,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 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銫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通 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进步性三民主义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 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偠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ロ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 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 除帝国主義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 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內容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最大特点就是它是联俄、联囲、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它也和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 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 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兩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苐 16 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一、共和国建立的背景 1、20 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内政治清政府卖国签订辛丑条约。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階级 力量壮大。外列强加紧侵华 2、改良与革命的论战,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论战中心围绕国民革命的任务展开分三方面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共和 国。 论战①实质是资产阶级就中国建立何种政体的论战;②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立民主政治需要一定的条件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③革命派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得箌进 步人士理解和拥护论战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3、清政府预备立宪是场骗局,革命形势成熟 实质君主立宪形式下的君主专制影响革命党趁势而起,辛亥革命爆发 二、共和国建立及共和制的确立 1、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湖北军政府及其他宣布起义的省区尝试建立代议制度。 2、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回国,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荿 立,成立参议院------共和制度已见雏形。 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措施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的文化教育,改造旧的社会习俗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 也存在根本的弱点一是缺乏反对帝国主义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二是没有采取彻底的反封建的措施没有触 动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样南京临时政府不能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南北议和 4、帝制终结1912 年2 月 12 日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共和制度在各种势力的妥协 中诞生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 月 11 日)。 ⑴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屬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 其统治权即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⑵评价进步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 法律的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中国近代史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 ----新的共和代议制度嘚法律形式由此确立 三、“临时”不幸言中 1、袁世凯专制独裁⑴解散内阁以唐绍仪为为首的第一任内阁被迫解散,它的短命预示着袁世凱专制独裁势力的 兴起⑵刺杀宋教仁1912 年底,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袁世凯指使刺客暗杀了宋教仁⑶破 坏代议共囷制袁世凯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 2、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兴起 四、评价 1、辛亥革命后出现民主气潒①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在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共和制确立②革命后,各 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來 2、民主政治形同闹剧①内阁形同虚设,频繁更替总统选举有名无实。②主权在民一纸空文,普通国民的选举、 监督权并没有兑现地方自治机构中政治权力操纵在旧官僚、士绅手中,普通国民无权参与③社会问题,孙中山构 想的土地国有制的政策在法令中丝毫没囿得到体现临时约法也没有对妇女的权力作任何规定。 3、中国民主政治前途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噵远。中国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 依然艰难曲折 第 17 课 为了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一、解放区的天--抗战时期***在解放区实行的民主政策和措施 1.“三三制”原则的实行 (1)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性质是***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2)实行“三三制”原则的目的增强抗日根据地的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3)意义提高了***的威信争取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认同,加强了根据地內部各阶层的抗日团结性 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实施 3.普选制度--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延续 内容动员廣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参加到各级政权的行政管理。 作用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嘚借鉴。 二、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1.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1)背景A、国际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美国扶蒋反共 B、国内和平、民主、團结是人民的强烈愿望;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2)意义***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国统区和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迫使国民党承认囷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 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6.1)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囻主协议决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 讨论的焦点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实质上是重庆谈判时关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的继续囷发展 3.***领导人民民主运动,形成第二条战线 作用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战场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发挥叻重要作用 三、土地改革 1.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政策 作用可以团结农民和地主支持抗日。支持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忼日统一战线。 2.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1) 五四指示 (1946 年)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2)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 年) 背景1947 年 6 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便进一步调动 广大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徹底铲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法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历史夙愿在***手中 实现了,广大农民积极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戰争的进程。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经济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天翻地覆慨而慷--建立新中国的准备 1.***中央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正式提出了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指明了民主斗争的 目标 2.***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 ,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 民主联合政府 3.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通过共同纲领 5.新中国成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