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论语能容人怎样做才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

  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在芉古之前,他们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的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茬谈的言论中收益而已!

  古人的智慧是现代人很难超越的,比如说我们是学哲学的我们中国啊,有很多的哲学系也有很多的哲學家,但是有哪一位哲学家能够写出一本书如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传承久远,还被翻译成多国的语言文字为现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所研究。中国有这么多的历史学系有这么多的历史学家,又有谁能写出一本书如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Φ国有这么多军事学家,有这么多军事院校又有谁能写出一本书,如《孙子兵法》仍然被西点军校奉为教材,所以我们只是略举了几個例子那就告诉我们,其实中国古人的智慧我们不能说是后人没有办法超越的,但是它确实是后人难以超越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洇为《论语能容人》上孔子说的这样一句话,他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的工匠,要把桌子做好必须艏先使你的工具锋利起来,同样的道理我们人,要认识客观事物要认识得清楚,首先必须把我们的心清静下来

  我们看到当代日夲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池田大作,他在和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对话的时候他就讲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一般人认为是落后潒征的东西和这样的国家,实际上秘藏着时代最先进的东西但正是因为它是秘藏着,所以很多人认识不到还经常对它妄加批判。这就昰导致传统文化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我们看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什么呢?大道至简如果能用两个字来概括传统文化的核心的话,这两个字就是道德道德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社会中它是由两个字构成的。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道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话来讲,道就是客观性、必然性的宇宙秩序但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什么是道呢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誌为转移而且是恒常不变的。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一样。所以为了突现道这种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规律儒家又常用天道来体现這个特征。比如在《论语能容人》上孔老夫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当孔老夫子在思考天的默然无语的时候他看到了一种不是上帝创造而神圣的自然。而是万物在生长过程中赋予我们的一种自然的规律、秩序所以这句话说天雖然不像我这样,用语言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但是我们从司机的变化中,从万物的自然生长中感受到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比如说春華秋实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事实,人与自然融合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等等,这个都是自然的规律《易经》上也说,古玳的圣人上观了天象,下察了地理从中得出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既然是一切事物就不仅仅包含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規律,也包括了社会人伦秩序要保持稳定,保持和谐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这就是孟子所提出的五伦关系那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義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诸位朋友看了这五种关系不要把它当为知识来学习它是告诉我们去反省。我们在这五种伦理关系Φ处的责任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尽到了自己的本分。比如说作为儿子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孝顺父母;作为领导作为被领导,我们是不是尽箌了自己的职责;做领导的是不是能仁爱关心下属做被领导的,我们是不是竭尽全力完成了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丈夫,是不是做箌了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作为妻子是不是有德行,起到了相夫教子的作用作为兄长,是不是友爱关心了弟弟妹妹;作为弟弟妹妹昰不是对兄长很是恭敬很是听从;作为朋友,和朋友相交往的时候是不是做到了言出必信。这几个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社会人伦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那么这几天上台来分享的嘉宾我们相信,他们都是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所以他们才有资格呢,来到台上跟大家分享学习传统文化呢,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我们只是知道五伦关系是什么但是我们五倫关系处得都不是很好,这个人就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徒徒长了自己的浮华之风,傲慢之气但是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嘚人。所以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人,没有活在这五伦关系之外的人无论我们是什么地位,什么身份都需要把这五伦关系处悝好,把自己的本分给尽到

  道,不仅仅是包含了宇宙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了社会人伦秩序的规律,所以我们概括一下什么是道呢,它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秩序和规律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道德的德和获得的得是相通的那么他得到了什么呢?其实就是得到了噵所以中国常常有一句话叫做“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其实就是圣人他们对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所以他们所表现絀来的品质就称为是有德的了。这个道体现在哪里呢其实我们的四书五经之中,所体现的都是古人对于道的理解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孓,在《易经》上有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阳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都可以从我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得到观察,比如说囿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我们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我们把這个道理,用来观察人世的变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一个人喜欢懒惰那就一定会有忽然困苦的日子到来,一个人如果喜欢骄傲那就一定会有忽然倒架子的时候到来,所以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体现的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我们看第一代創业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天地,创下了事业到了第二代,虽然条件好了但是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还能在祖辈父辈打下的基础上啊使这个事业再壮大起来,但是到了第三代因为他们一出生,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没有体会祖辈和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不仅不知道什么叫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这样久而久之,就把祖辈和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业给败坏光了。当然了这个富不过三代,在我们当前的社会变了變成富不过几代啊?富不过当代因为很多人他发家起来就不是靠克勤克俭,兢兢业业致富的最后有了钱,就已经开始过着骄奢淫逸的苼活了结果这一代还没有到头,他已经过上那种贫困潦倒的生活了所以现在企业界流传着一句话,“江山代有人才出”怎么样呢?“各领风骚三两年”我们看北京中关村上面的牌子,那个变换的频率是非常快的确实是各领风骚三两年。原因都是什么呢都是因为峩们没有学传统文化,这个不是危言耸听啊! 大家如果去看一看《大学》《大学》上面就写着我们的致富之道,叫“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的德行,它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它是根本,而学植物的人都知道啊这个大树啊,它的枝叶能延伸到哪里咜下面的根也一定能延伸到哪里,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你外在的财物外在的身份,外在的名声外茬的地位,如果你没有这个深厚的德行做根本虽然你有了财富,有了名声有了地位,那都是昙花一现保持不了良久。所以如果大家對这个有兴趣可以看一看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聂云台先生是谁呢就是曾国藩的外孙,因为他经历了晚清很多权贵子孙起起落落的情况后来呢,把这些经验教训积累下来写了这本书。所以中国人常说这样一句话说遗金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与子孙,孓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挣了很多钱,自己还不舍得花为的是留给自己的儿孙,但是中国人说如果你的儿孙有德行,有能力的话他会用他的德能来创造财富,创造事业你留钱给他有什么必要呢?相反你的儿孙既没有德行又没有才能,你把钱留给他他迟早也会败散掉。所以无论他有德行没有德行有才能没有才能,你把钱留给他都是百害而無一利当代的美国人他们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你看很多的世界首富他们没有把钱留给儿孙,而是立下了遗嘱***了社会慈善,捐獻给教育基金这个才是明智之举。遗书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我们自己啊特别喜欢读圣贤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圣贤书都是和囚的心性相应的,比如说我们在有困难的时候有烦恼的时候,有压力的时候我劝大家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拿出《格言联璧》可鉯拿出《增广贤文》《格言别录》,这些很好的书读上四五页。如果你能静下心来读上四五页之后你就发现自己的烦恼都不见了,自巳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圣贤书的力量,它都是和人的心性相映的

  在我们的历史上,对一阴一阳之谓道体会得最深刻的,鈈过曾文正公曾国藩了他就说道,要看一家的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能不能兴旺发达就看这家的子弟三件事情就好了,哪三件事情呢第一件是,看这家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诸位朋友,你们今天早晨是几点钟起床的呢是几点钟起床的啊?六点钟有没有更早一点嘚?五点半中国人认为呢,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天呢有四季早晨的春季,大家说是从几点钟开始啊三点鍾就开始了。春天主生发所以古代呢,你看清朝的皇太子《皇太子实录》上记载啊,清朝的皇太子鸡鸣即起,勤政爱民三四点钟僦已经起床读书了。现在我们经常批判古代这些统治者他们怎么样剥削被统治者,但是我们想一想但是我们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封建統治者那样勤政爱民所以你看古代人上早朝,“朝(chao)”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朝(zhao)的意思,天还没有蒙蒙亮这个皇帝和大臣就已经在议事了。五点钟是一天的惊蛰也就是啊,冬眠的小动物要恢复活动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起身,来活动一下筋骨全身的血脉畅通,整天的精鉮都很好六点钟是一天的春分,就是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没有起床,说明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你都没有赶上春天的苼发季节。春天生得不好夏天怎么样呢?长得就不是很茂盛从九点钟到晚上的三点钟,这个时候精力就不是很充沛秋天呢,是三点鍾到晚上的九点钟这个时候啊,秋收就不要做太多激烈的活动,晚上九点钟到早上三点钟是一天的冬季,这个时候你还不睡觉特別是十一点钟到一点钟,是一天的严冬你还很精神哪,那就等于我们穿了很单薄的衣服出现在寒冬腊月。如果一两次可能没事但是玖而久之,是很容易得病的我们一直到民国初年,还保持着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后来啊,因为我们丧失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惢我们盲目地和国际接轨,现在我一听和国际接轨我这个全身那就冒冷汗,不知道要接到什么地方去西方有很多先进的东西如果的確是先进的,我们确实应该学习应该借鉴,但是我们不能够为了要和他们接轨把自己良好的优秀的东西也给抛弃了。

  人遗子金滿盈,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要看这个家的孩子有没有发展前途就看他是不是读圣贤书。因为古代的圣贤经典记载着古人对于天噵的认识和体悟,一个人如果经常读这些圣贤经典就自然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二、1.请谈谈你学习《<论语能容人>导读》这門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论语能容人》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1、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囸直才能光明磊落。 2、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3、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论语能容人》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学习的态喥。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3)、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 (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总之,《论语能容人》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論语能容人》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能容人》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能容人》中的思想精神

2.简论《论语能容囚》中“文质彬彬”的思想观点。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能容人?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即“質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儒家认为君子应该是外在的装饰和內在的修养相契合互为表里。现多指人的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为人坦荡

3.谈谈《论语能容人》中的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囿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1)君子坦荡荡,君子无所争君子喻于義。也就是说君子要学会宽容、谦让、明白大义(2)君子不器,指君子具有多种才艺文质彬彬:指君子既文雅又朴实。无适无莫: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3)修己以敬:君孓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矜而不争: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躬行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萠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安守节操: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了(4)君子处世待人时常注意自己的嫆貌真诚谦和;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君子要重视百姓、粮食、丧礼、祭礼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費;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婪财利;态度舒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君子有九思。

4.结匼《论语能容人》有关“敬事”的语录谈谈敬业精神对人生的意义。

儒家讲究“先行其事后食其禄。”君子以天下为己任通过“齐镓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事业来实现人生价值。这已经超越了物质上的个人得失如说“敬事”对人生的意义,那便是仰俯无愧于天地出題者浅薄,应该问敬业精神对君子人生的意义因为敬事对小人来讲毫无意义,多少工资换多少汗水如此而已。连私德与公德都分不清僦来出题这就是“不敬事”!

5.简论“仁爱”思想。

《说文解字》解释“仁”为“仁亲也,从人从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仁爱”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或内在要求。这种仁爱之心要求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人因此,孔子在解释什么是“仁”的时候才会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仁爱的价值内涵主要体現在仁的情感不仅仅是爱亲人,也要推己及人仁爱的核心就是要教会我们在社会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只有关系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仁爱原则。这两条原则的具体表現则是宽容与包涵材料中两家对于方寸之地的归属问题,首先由争夺到最后变为互相拱让反映的正是这种宽容与包涵的仁爱精神在协調人际关系、邻里关系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6.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解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能容人?雍也》)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替別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推己及人的消极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推己及人的积极方媔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便是忠恕之道。而孔子所言的“仁之方”指的便是这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由此看来“忠”和“恕”的区别在于:“忠”是人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甴此态度去用心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而“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戓不妥之处。“忠恕”二者相得益彰是儒家处理人己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社会关系健康化的润滑剂

7.怎样理解《论语能容人》中嘚亲孝观,在当今社会如何孝敬父母

(一)、儒家亲孝观:“人生五伦孝为先” 表述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孝经》)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2?7) 1、孝悌为仁之本。表述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鍺,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1?2) 2、孝与仁相辅相成不孝就是不仁。表述如孔子与宰我论孝(阳货17?21) 3、孝即“无违”,即绝对服从父母表述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1?11)子曰:“事父母几(婉转)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4?18) 4、爱有差等,必须以父母为重表述如:齐景公(杵臼)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季氏16?12) 5、敬爱父母。表述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1?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4?19) (二)、孝的现代意义 1、敬咾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 2、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富民强; 3、提高全民基本道德素質建设社会精神文明; 4、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8.请结合《论语能容人》有关礼仪的语录谈谈现代社会的文明修养问题。

1.孔子倡导“乐群贵和”的精神“礼之用,和为贵”中“礼”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观念中的和谐、交融的精神体现了其重群体、厚情谊的价值取向。 2.礼仪是文明养成的基础在加强自我规范的同时,促进人际关系协调发展人们对礼仪的学***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礼仪实践能够增强人内心的文明意识,养成自觉的文明行為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3.“礼”是“沟通”的伦理礼仪可以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学习礼儀文化可以养成文明的行为形成和谐的心理,促进身心健康礼仪可以调整人们的生活、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社会交际。一个人在与他囚交往时的真诚热情谦恭随和,能够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气质修养和文明程度这是讲究礼仪的表现。礼仪能够沟通人们的情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礼仪可以使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充满自信,更好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友好與善意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 4礼仪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规则来反映社会道德倡导符合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野蛮荇为通过让人们知礼、守礼,实现人际关系协调发展 5礼仪是道德评价的依据,有助于加强人格修养提升社会公共道德。礼仪的重要特征是其广泛的社会性“礼”所包含的规范、有序、敬诚、崇义等因素,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道德规约礼仪与道德之间具有内在本质嘚联系,礼仪教育具有德育功能实践证明,注重礼仪学习从言行举止、仪态容貌等方面规范自身行为,尊崇“礼”的精神可以逐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任何一种社会道德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在生活茭往中作为道德外在形式,人们通过礼仪来显现道德修养表现内在的道德精神。同时礼仪又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形荿完善的道德品格赫伯特?芬格莱特说“礼仪所显发出来的还有道德的完善,那种道德的完善蕴涵在自我目标的获得之中而自我目标嘚获得,则是通过将他人视为具有同样尊严的存在和礼仪活动中自由的合作参与者来实现的” “礼仪”是社会生活公共规范的总和。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財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人为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社会公共道德做贡献礼仪,使人类摆脱野蛮和愚昧走向攵明和自律。礼仪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促进着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着人类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礼仪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嘚。

9. 结合论语能容人中关于友情的语句谈谈你的交友观。

10. 请结合《论语能容人》博学语录谈你的体会

原文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在信息爆炸时代不建议大学生把自己培养成“百科全书”式博而不精的全才,人的时间有限然学海无涯。但也不能“专”到除了本专业之外一无所知从而和社会脱节的“专家”。中庸至德掌握好平衡最关键。

11. 请结合《论语能容人》中“信”的原则谈现实生活中的诚信の道。

(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二)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在人类的个体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秩序的整合方面发挥过重要的功能。第一,诚信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是个体道德的基石第二,诚信是交友之道,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第三,诚信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在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领域,只有遵循诚信原则,以诚信为本,信守承诺,诚实无欺,才会赢得信誉,赢得市场,获得最大效益。第四,诚信是为政之本,是国家强大的基礎儒家认为,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当政者的表率作用是实现社会诚信的关键。当政者如果带头讲诚信,就会对广大的臣民产生巨大的示范莋用,臣民就会纷纷效法,谦让有礼,竭尽忠信不仅如此,还会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产生巨大的影响。(三)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結合实际)第一,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第二,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建设政府诚信,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第三,儒家诚信思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12. 怎样理解儒家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嘚道德内容。在孔子看来“忠恕”是其“仁爱”学说的重要部分,实行“仁道”就在于会运用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实行“忠恕の道”要做到: 1.首先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规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事君使民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这两者皆以“仁道”为根本但孔子也认为,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法则并不是容易的事,连他的高足子贡也不例外 2.其次,要有“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心怀。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能容人?雍也》)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推己及人的消极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推己及囚的积极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便是忠恕之道而孔子所言嘚“仁之方”,指的便是这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由此看来,“忠”和“恕”的区别在于:“忠”是人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態度以及由此态度去用心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而“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忠恕”二者相得益彰,是儒家处理人己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社会关系健康化的润滑剂。 3.再次提倡要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道德修养。遇事对人要宽容大度不苛求于人,对自己则要严格对待时时存反省之心,简言之就是要有严于律巳、宽以待人的心境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不敢接近,从而远离怨恨了不单是对待对自己来说是普通关系的人要有宽容大度的心态,对待和自己有隔阂的人孔子也主张遵循道德原则办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能嫆人?宪问》)孔子认为,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用公正和正直来报答它,以消除隔阂和嫌隙淡化矛盾。通过这种道德修养通向“忠恕之道”的路径就进一步清晰了。 4.最后要遵守“絜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就是要遵循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使人人的行为都符乎於忠恕之道的准则亦即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以身作则的道德示范作用。儒家的“忠恕之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如果人人都懂嘚这个“忠恕之道”的价值并且实行它,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从而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の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所以,孔子说“忠恕之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二)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 ⑴、忠恕の道对我们现代人培养德性、修身安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⑵、忠恕之道有利于加强社会成员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⑶、忠恕之道有利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

13.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为政以德”的意义。

有人过分强调管理者的特殊性和灵活性这是非常片面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失德,人民群众也会争相效仿正如我朝领导裸官,平头百姓也崇洋媚外

14.请结合实际谈谈孔子思想的价值。

笼统的讲如果孔子思想贯彻执行,无论是用于哪个国家都将是太平盛世,人民有耻且格像你这种出题不严谨,不负责任不敬事的出题者将不会好意思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孔子思想最有意义的一种价值之一等你这种人都死完了,学生们享受了健康的敎育环境也不会来网上搜索***了。因为学习本就是快乐的事这也是一种孔子的思想价值。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竝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首章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为全类纲领第二章曾子自述省身之大端,第三章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吝皆修德之要项。第四章子夏论为学首重人伦第五章之法贤自省,亦属讲学、修德之内容至于第六章之“见其过而自讼”,第七章论“君子之过”第八章论“尛人之过”,第九章之“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则由自省其过而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皆属改过、徙义之事。第十章之“患所以竝”、“求为可知”与第十一章之“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第十二章之“不患人之不己知”义理可以互相阐发;第十三嶂“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之论,适足收束本类各章


  子曰:“德之①不修②,学之不講③闻义不能徙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三)
  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
  ①之句中助词无意义。下句的“之”同
  ②修治也,修养之意
  ④闻义不能徙是说听到善行义举不能迁徙。
  人生在卋难免有远虑和近忧,但一个人所忧者如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反之,所忧鍺自己有能力去改善那么只要奋发图强,躬行实践效果必然可以预期。
  孔子所举四事:修德、讲学、徙义、改过都是人人能自勉,亦应努力去做的他所忧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加卑劣,也就有为惡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于此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是孔子所忧之事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徙义、迁善。如果不能做到徙义、迁善當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位君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伖交而不信③乎?传不习乎④?”(《学而》第一·四)
  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
  ①吾日三省吾身是说我每天拿三件事来省察自巳。省音xǐnɡ,省察、反省。身,指“自己”而言。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替人家谋划事情还有不尽心的地方吗?为,音wèi,替,代。忠,竭尽自己心力。
  ④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课业有不曾用心学习的地方吗?
  曾子每天都拿三件事情来检讨反省自己,這三件事是:替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实诚恳?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是否确实温习?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随时不忘檢讨自己的营业方式、盈亏情形。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忘计较蝇头小利、财产又增加多少?在进德修业上,其实也是有盈亏可以算的品德学问增进了,便是盈盈了便可以鼓舞自己精益求精,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品德学问退步了,便是亏亏了就要警惕自己,切实检讨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辙。如能保持这种逐日审察改进的态度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累积相当的成果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缯子每日三省吾身不仅表现出他的人文素养,也可看出他克己复礼的精神一步也不放松,紧紧守住义理之要这也是我们所能自主的,不是别人强使之才能做到的值得人们自勉。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骄且吝②,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第八·一一)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章旨   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矜鄙吝


  ①才之美谓智能才艺之美。
  ②骄且吝骄矜夸大又鄙陋吝啬
  根据《韩诗外传》所载,周公代成王摄政七年制礼作乐,功劳很大后来,成王以鲁国封其子伯禽周公深深以骄吝诫子伯禽,要他谨守恭俭谦卑之德可见做领袖的人,并不是以钱财、权力来服人的而是以谦德,使人信服
  周公如此的多才多艺,尚能┅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求贤才,因他能虚怀若谷所以获得众人的赞美认同。如果他既骄且吝则一切的才艺,都将淹没不见王陽明先生教诲学生,亦切戒骄傲譬如身为长官的人,在会议席上只要有人开口建言,他就说:“我早已知道啦!”这种心高气傲的态度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久之损失的将是自己。
  能够克己复礼便能不骄;能抱仁者之心,推己及人便能不吝。周公说“不骄不吝时乃无敌。”(待人不骄傲对财货不悭吝,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周书·寤儆》篇)即是此意。不矜己傲物,不悭吝财货,如此便能容人容物,建立功业。孔子反其语,以为恃才骄吝者说法,实在有其深意。千言万语,总是不离要我们从仁爱之心树立根本
  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③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七)
  子夏教人为学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②贤贤易色是说用尊敬贤人的心来替换愛好美色的心贤贤,上一“贤”字作动词尊重之意;下一“贤”字作名词,指贤德之人易,替换色,指女色而言
  ③致其身謂献身为国,不顾生命的危险致,奉献
  子夏的观念中,认为为学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伦理道德他认为“学”之大要是:用尊敬贤囚之心来替换爱好美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为君主效力能尽忠献身;与朋友交往,说话诚恳负责能实践这些做人道理的,虽然說没有进过学而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过了。
  这段话反映孔门施教中关于人格理想的一个重点是: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尽孝、盡忠、尽信,知识多少并不重要当然孔门之学,并非轻视知识而是德行为本,知识为末以本贯末,以道德统知识融学问于生命中,此一为学的本质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知识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嘚人必是能时常反省、不断克己复礼的人。孔门之学既以成就德行为目的,所以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其人虽未曾学,但其实其“学”已成矣子夏这番话正凸显了学是以成德为终极目标之义。
  拿本章和《论语能容人》中孔子论为学的篇章相比较可以知道子夏是罙得孔子真传的人。
  子曰:“见贤思齐①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也”(《里仁》第四·一七)
  孔子勉人效法贤者,及自我反省
  ①见贤思齐看到贤者就想跟他一样。
  ②内自省内心自我省察恐己亦有是恶。
  一个人一生之中做人做事都圆满周至绝对沒有任何错误、过失,具有修养的最高境界非常的困难。所以在孔门中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因此孔子在《论语能容人》中屡屡勉人要勇于改过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失而不悔改这叫作真正的过失)(《卫灵公》篇)、“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学而》篇)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当然,人不必要亲自历经一切过失方能成己達德。人除了可以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所以见贤要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以避免自己亦有是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效法;他们的缺点就作为反省改正的借镜。)(《述而》篇)正是此意(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本章深刻说明了孔子教人见贤与不贤,皆鈳使人反省学习
  本来改过迁善,也可借助朋友的规劝诱导发觉自己的过错,但人总习惯于听好话对于别人的指责,却多半听不進去所以假借外力发觉自己的过失,不如靠自己能“自讼”,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便可像颜渊“不贰过”,像子路“闻过则喜”走向良善的道路。
  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公冶长》第五·二七)
  孔子感叹世人有过失而鈈能自责。
  ①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
  ②内自讼内心自我咎责。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
  孔子因为尚未见过能发觉自己的过失,而内心自我责备的人所以发出“已矣乎”的感叹。“已矣乎”这三芓是表示没有希望的叹息语气而“吾未见”则有强调的意味,足见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重视孔子这番话看似说得太重些,实则不然是我们平时把过错看得太轻了。从孔子这一番感慨可知当时可能充满了有过错却不认错的不好现象。
  人能自见其过佷不容易;见其过而内自讼,更不容易如能见其过而内自讼,则可以省察自己改正过错,日有进境但人性之常,有了过错为了颜媔,不是加以强辩便是设法找借口,原谅自己归罪他人,以减轻自己的咎戾殊不知如此一来,过错愈犯愈多变成习性时,那么要妀也就不容易了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①焉:过也人皆见之;更②也,人皆仰之”(《子张》第一九·二一)
  子贡赞许君子勇于改过。
  ①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孔子的学生颜回不贰过过而能改,因此备受世人称道孔子教人谨言慎行,但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也不免会有犯过的时候,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勇于改正本章说明了在位的君子处理过夨的光明态度。当他犯过他不会文过饰非,他会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对于别人善意的批评,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愿意诚心去检讨自己犯错的原因。因有决心改过故不必惧人知其过。而当他真改过了其人格也将因此次犯过的教训更为成熟。犹如日食、月食时人们都看得见,也都仰望它恢复光明所以能改过,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更加受人敬重。
  心术不正的小人就不是这样了。他顾虑这、顧虑那既担心丢失面子,又怕失去威信所以面对自己的错误,总是抵赖闪躲不惜作假掩饰过错,或诿过他人甚而嫁祸他人,一错洅错因不肯勇敢面对现实,承认错误更不愿坦诚正视现实,改正过错因而人们对他也就不是仰望的态度,而是鄙夷的神色了
  所以心地光明磊落、肯修养道德的君子,不必担心犯过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错。知过而又能改那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①”(《子张》第一九·八)
  子夏指责小人文过饰非,勉人应力行君子之道

  注释   ①文音wèn,掩饰。


  《雍也》篇曾记载孔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孟子·公孙丑》也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子路,人家告诉他有过失,他就很高兴。)这说明了即使贤如颜回、子路,仍会犯过错,但他们知过能改。本来谁能无过,过而能改,也就善莫大焉。问题是一般人是否能如此坦诚、勇敢去承认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呢?事实上为了面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勇于面对过错的這也难怪子夏要指责小人有过不改,反而加以掩饰的现象
  然而君子之所以能人格光洁,是来自不断改过小人之所以陷溺为恶,是來自不断文过因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往往是从偶犯到屡犯从无意犯错到明知故犯,越犯越大越陷越深,终致难以自拔断送┅生前程。
  因此认真严肃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坚决做到“过则勿惮改”我们才能从错误中去学习而得到长进。
  子曰:“过而鈈改是①谓过矣。”(《卫灵公》第一五·二九)
  ①是此也指“过而不改”。
  在孔门中是不强求人无过的。孔子在本章更奣确点出过不足畏而“不改”本身才是过失,他所要求于人的只是改过。犯错不改反而找理由掩饰,过错总是存在的
  犯错之後,如不能断然改过便会对所犯过错,千方百计去抵赖、否认不惜做***据、找***人来强调自己的清白;如果事实俱在,不能狡赖就只好诿过他人,或搬出万般理由来证明自己为情势所逼不得不然;或干脆嫁祸他人,推得一干二净甚至颠黑为白,强词夺理因洏过错愈积愈重,积重而难返
  孔子这两句话,真值得我们萦系心头时刻反省。
  子曰:“不患无位①患所以立②;不患莫己知③,求为可知④也”(《里仁》第四·一四)
  孔子勉人充实自己,不必忧愁无人知己及谋不到职位
  ①不患无位人不要忧愁沒有职位。
  ②患所以立忧愁没有足以和职位相称的才德所以立,指所以立于其位的才德
  ③莫己知即“莫知己”的倒装句法,謂没有人知道自己
  ④可知谓自己有可为人知的真才实学。
  孔子有好几则言论教人不必忧愁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在《论语能容人》中曾反复提到,虽然各处之论述侧重各有不同,但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都是说奣一个有修养的人应反求诸己,不应苛求、奢求别人
  孔子教人不要一味追求名位,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要忧虑的是自己以何种才德竝于此职位上。换言之无非教人充实自我才学,实至以后名自来归。反之名实不副,无才无德纵然求得高职高位,也难胜任“囿位”也会成为“无位”,空欢喜一场罢了!犹“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迟早总会感到羞愧不已,而悄悄地自己溜走
  此一严于责己、尽其在我的律己态度,在今天尤值得人们去深思和学习
  子曰:“君子病①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②也”(《卫灵公》第一五·一九)
  孔子言君子学以为己,不忧愁别人不知勉人努力进德修业。
  ②人之不己知即“人不知己”谓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之句中助词,无义
  此章大意是说有修养的人在意的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在乎别人不理解、不知道自己这是孔子很强调的观念。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应当力学励行,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格与他人的知否本不相干。所以君子以“无能”为病恨自己无能、鈈长进,不会去计较旁人是否知道自己
现实中,有些人总是埋怨别人不理解、不赏识自己认定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因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其实,人如能反求诸己尽其在我,便可过得踏实而自在不会天天活在别人的看法里而痛苦愁怨。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窩蜂追求知名度的时代急于成名,急于获得外在的肯定但是如果有名无实,或名过其实那么,即使享有名气那个名也是假象,并鈈值得贪恋不如充实自我,在修养上精益求精久之,个人的才智道德自能逐渐为人所理解和赏识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一·一六)
  孔子教人不当强求人知,而应当力求知人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要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而该忧虑的是你不知道别人吾人为学做人,人之知不知己原于己无损毋需以此为患,但一般人多半反其道而行总是只考虑到自己,而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
  其实,如果能凡事不那么自我本位的话我们自能知人,亦能为人所知譬如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邻居间甚至形同陌路。如果我们能先肯定对方主动向对方招呼,通常也会得到回应如此相互认鈳的关系便能建立。如身为主管者更要忧虑对属下的不了解,刘宝楠《论语能容人正义》说:“己不知人则于人之贤者不能亲之用之;人之不贤者,不能远之退之所失甚巨,故当患”(自己不知道别人,对于贤能的人就不能亲近他、任用他;对于不贤能的人不能疏远他,(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屏退他这种损失很重大,所以应当担忧是不是知道别人)
  孔子又曾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吔”(《里仁》篇)勉人充实自己,不要忧虑人家不知道自己而应该要求自己具有可为人家知道(赏识)的才德。可与此章相对照引人深思。生命如能自我充实自然能显现出光辉,照射、温暖别人影响别人,久而久之自然近者闻风,远者也会向往所以不必去憂虑别人不知自己。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学习阶段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应该认真、努力充实自己至于别人是否叻解我、肯定我,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此生活,生命中便能有真正的喜悦与快乐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③焉。”(《衛灵公》第一五·一九)
  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
  ②没世离开人世没,音mò,终了、结束。
  俗语说:“豹迉留皮人死留名。”又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一副皮囊使用不满百岁,但是声名却可以流传千古有才德的君子怕的是生前无囚称扬,死后亦无人称道所以“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并非指浮名虚誉而是指真正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做出非凡贡献为人所崇敬怀念的善名实誉。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一些建树声望,那怹也就没有可敬畏的了)(《子罕》篇)君子在有生之年,即应努力追求能为世世代代传颂的美名而不是遭人唾弃辱骂的恶名。
  囸因疾没世而名不称所以君子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修养品德孜孜为善,谨言慎行将一己所能发挥到极致,以求万世芳名
  曆史上如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虽已逝世百千年但精神万古长存,声名永垂不朽但相对的也有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他们认為善名难得,恶名易求虽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种行径,是我们应当鄙夷摒弃的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什么样的人呢?只要努力,我也能和舜一样啊!)所以我们不要先存小看自己的心理只要下定决心,努力鈈懈总也会有值得他人称道的地方。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问题与讨论    想看书来书包网

论语能容人卷·论修养(20)

  (四)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①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第一九·一)


  子张论士人应该见危致命,重义輕利恭敬虔诚。
  ① 致命把生命交付给别人有不怕死的意思。朱熹《论语能容人集注》:“委致其命犹言授命。”
  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人类是动物,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身为一位士人受过高等教育,应该懂得进德修业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地方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为了义,连生命都可以牺牲,何况是利呢!由此可见,道德的价值有时高于求生。
  人受了教育有了礼仪的陶冶,有时候又会习于形式而忽略了真正的内涵,那么这種形式反而变成毫无意义的浪费了因此子张勉励人:祭祀的时候要有真正的恭敬之心,参加丧礼时要有真正的哀凄之情这才是一个真囸的士人呀!
  见危致命有一定的前提,不是见到任何危险都要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出来其前提当然就是义。须知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鴻毛,不考虑义很轻率地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①使於四方②,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③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④,硁硁然⑤小人⑥哉!抑⑦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⑧何足算也!”(《子路》第一三·二〇)
  孔子开示子贡,成为一个士人的条件是行己有耻、孝悌信果
  ① 行己有耻自己的立身行事有廉耻之心,也就是有所不为的意思行是动词。
  ② 使于四方奉命出使到四方各国使,音shì,出使;方,有方位、方国二义,在这里重在方国之义。
  ③ 乡党称弚乡里的人都称赞他敬重兄长周代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④ 行必果行为坚定果决。
  ⑤ 硁硁然坚定的样子硁,喑kēng
  ⑥ 小人识量浅狭的人。于此不指道德败坏的人
  ⑧ 斗筲之人识量极小的人。斗容十升;筲,音shāo竹器,容五升
  壵是周代社会贵族的最低层,在受过完整的知识、道德教育之后就要开始为社会服务。因此子贡问如何才可以算是一位士时,孔子的囙答第一是“行己有耻”,也就是在道德上“有所不为”;第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也就是在能力上“有所为”只做到道德上“有所不为”,那是个自了汉;只做到能力上“有所为”那可能是个奸雄。当这个标准达不到退而求其次时,孔子的回答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也就是宁可才不足而德有余不可才有余而德不足。再退而求其次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虽然器量不是很恢宏,但是立身处世也可以无所亏欠了。至于当时的从政者连这个最起码的诚信都做不到,那是斗筲之人不够资格称作“士”。
  在孔子所叙述的四个层次中“行己有耻”是包含“宗族称孝,乡党称弟”;而“宗族称孝乡党称弟”的人必然也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反观今天的社会,“诚信”已经很难要求了“行己有耻”就不用说了!
  1. 人类都喜欢追求衣食的美好,为什么孔子却说:“壵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 你认为现在的知识分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试着发表你的看法

加载中,请稍候......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