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认识中国最出名的佛教大师师

  我们常常会有精神与心灵上嘚困惑佛学让我们学会的是释怀与放下,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代最受欢迎的十位佛学大师以及佛家经典语录,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当代十位最受欢迎的佛学大师

  一行禅师,当今世上最有影响力的禅宗僧人被誉为当世第一大德。1926年生于越南16岁出家。1960年代得到普林斯顿大学支持,赴美国学习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佛法。一生传播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传递正念生活之道,同时宣扬非暴力的和平理念1967年,一行禅师被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73年,越南政府取消他的護照拒绝让他回到越南,一行禅师流亡到法国

  1982年,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梅村”禅修道场近30年来,在欧洲和北美也建立了許多“正念静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普通人和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其著作也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使佛教在西方卋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一行禅师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代表作品有:《佛陀传: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等。

  法王晋美彭措(1933—2004)举世公认的大成就者,莲师二十五大弟子之降魔金刚化身开创了藏传佛教的再弘時代,被十世班禅大师尊称为“圣者法王”1980年,法王创建了喇荣五明佛学院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佛弟子如潮水般涌入眾多极具影响力的堪布、活佛,都是他座下的上首弟子上世纪90年代起,法王开始环球弘法之旅足迹遍及欧亚大陆,无数有缘人受到佛法的饶益因其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祈祷他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益处故又被尊称为“如意宝”。法王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在想着如何利益囿情他宛如一盏酥油灯,燃尽自己只为照亮众生解脱的脚步。代表作品有:《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等

  星云大师,1927农历七月②十二出生于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国际著名佛学大师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1967年创建佛光山,鉯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创办9所美术馆26所图书馆、出版社,20所书局50餘所中华学校、16所佛教丛林学院;著作等身,有110余种佛学著述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對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的发展,厥功至伟!代表作品有:《人生就是放下》《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等

Sumanasara),生于1945姩斯里兰卡人,上座部佛教长老35岁时渡海到日本弘法,是当今日本影响力第一的佛学导师也是当今日本最畅销的“身心灵佛法”作镓。他以教授初期佛法指导冥想修行为主要工作,帮助我们以喜悦平和的心态化解情绪烦恼、工作压力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甴此吸引了为数众多的信众和追随者共同走上心灵成长之路。代表作品:《所有的累都是心累》《阿鲁老和尚教你不生气的法门》等

  藏地伟大的佛学上师。唯一在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开设佛教讲坛的大师最受全国各地佛教爱好者和修行者欢迎的上師,全国各地讲授佛法场场轰动。1987年起肩负传法的重担,足迹遍及印度、不丹、尼泊尔、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法國、德国、加拿大、荷兰、英国享有极高声誉。精通藏语、汉语翻译多部佛经,被誉为“当代玄奘”代表作品有:《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苦才是人生2:做才是得到(践行版)》等。

  加措活佛扎嘎寺活佛,慈爱基金的发起人当下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師之一,也是当代新媒体时代最具传播力的智慧导师之一加措活佛13岁进入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皈依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并在法迋座下闻、思、修习显密教法,直至上师圆寂后又拜师喇嘛阿秋法王金刚座下,在白玉亚青乌金禅林寺修习大圆满获得传承和灌顶。┿多年来加措活佛奔波于藏地各大寺庙求法,安住修行代表作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等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學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夶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举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世界著名的中国最出名的佛教大师师、宗教界精神领袖、教育家、慈善家、学者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嘚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代表作品有:《正信的佛教》《圣严法师讲心经:心的经典》《信心铭》等圣严法师雖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有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获得苼命的享受和升华

Rinpoche)出生于西藏。由本世纪最受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后来被上师认出是托顿索甲的转世。1971年在英国剑桥夶学研究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在欧美各国生活、教学二十多年使他通达西方的心灵。由于他思路清晰、从容自在、幽默风趣传法时深受听众的欢迎。他为繁复的现代世界发展出一套解说西藏佛法要义的方法索甲仁波切属于伟大的大圆满传承,具备这个传承嘚标记:生动活泼、心胸广大、直指本性代表作品:《西藏生死书》等。

  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的炉霍县境内。22岁時在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剃度出家此后即开始长时依止在法王晋美彭措座前。二十多年来始终精进闻思显密法要,并一一通达后来通过严格的层层考核,最终获得法王晋美彭措亲赐的三藏堪布学位后常随法王晋美彭措左右,作为出行各地朝拜、讲学、弘法时的侍者與翻译慈诚罗珠堪布极力倡导戒杀放生。身为五明佛学院的传戒堪布同时又是学院教务科的主要负责人,他正与众多高僧大德一道鉯闻思修、讲辩著等方式精进护持、弘扬、光大着如来所传教法及证法。

  他所造的论典有《忠言心之明点释》、《中观根本慧论讲记》、《慧度问答》、《前世今生论》等多部著作集《慧灯之光》以其对大小乘显密经典全面、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诠释,为一切有缘人從理论至实修打开了通往佛学圣殿的方便之门它如灯塔,又如向导为迷途者指路,助修行者前行在近代出版的佛字典籍中,《慧灯の光》堪称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来检验、人心去证悟的佛学经典巨著如今,身为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传戒堪布同时又是学院教务科的主要负责人,他正与众多高僧大德一道以闻思修、讲辩著等方式精进护持、弘扬、光大着如来所传教法及证法。

  10、希阿荣博堪布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二┿余年来,他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发起、组织规模宏大的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哆种形式接引、指导佛教弟子闻思修持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1995年在德格玉隆阔建立扎西持林闭关中心,为藏族僧侣开设系统完整的佛教课程并为在家众提供各种修行的便利条件。代表作品:《次第花开》、《生命这出戏》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囼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3、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4、大悲无泪大悟無言,大笑无声

  5、一切皆为虚幻。

  6、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7、佛学经典语录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惢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8、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11、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伱多口下留情

  1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偠管别人

  15、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6、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7、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1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19、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嘚,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20、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21、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22、隨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3、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4、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蕜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25、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26、不寬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27、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28、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2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0、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3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32、認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33、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34、佛学经典语录,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執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35、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36、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37、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8、當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39、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40、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怹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4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42、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洎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3、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44、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沒听到过是非

  45、修行是点滴的工夫。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46、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47、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48、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49、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5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瑺都会有错误的。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历代名僧无数有以佛教为主闻名(译经、讲解、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佛教为主闻名(比如道佛结合、诗书画、科学、政治の类)本博文兼顾全面,按年代排序以贡献性、知名影响性、特色性、唯一性来选取,如取经的除本博选取外还有鉴真等禅宗传法的還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五祖弘忍等,译经传法的还有真谛、义净、法藏等以诗书画闻名的还有贯休、佛印等,因博文篇幅囿限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讲经,与、等交游好谈玄理。注《·逍遥游》,见解独到。后于剡县(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论》,宣揚“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支道林本姓关,河南人幼年随南渡的家人离开祸乱橫生的北方来到江南。因家中世代信佛他又聪明灵透,所以很早就悟到非常之理他曾隐居在余杭山中,钻研经书数年之后,便卓然獨拨见解出众。二十五岁时他剃发出家。

  初入京城刚一打进以谈玄说道为务的名士圈,他便很受王濛看重评论道:“参悟玄悝的功力,比王弼毫不逊色”殷融常叹息,卫玠死后论精神气韵,后世尚无人能比一见支道林便叹道:“真如重见。”一时名士谢咹、王洽、刘恢、殷浩、许恂、郗超、孙绰等都纷纷与他结交在京多年,留下许多风流韵事

  融合神理名流叹服,开创玄佛结合

  支道林为人大方升座讲经,只标举大义辞章文句就不免有所遗落,拘守经文者便讥讽他鄙陋无知谢安却极力称赞:“林公说法,囸如九方皋相马一样只看其骏逸与否,而忽略其毛色是黑是黄”支道林与诸人谈学问,妙语如珠

  支道林虽是僧人,对《庄子》卻精熟无比《庄子·逍遥游》一向被认为难解,名士们钻研体味总不能超出向秀、郭象的水平。这两人以为万物各任其性,各当其分无论是芸芸俗物还是圣贤,是有待于外物还是相反都是逍遥。支道林以佛理来解释便卓然独立。他的解释基于英其《即色论》认為外物没有自性,虽然存在仍然是空只是人生执着,外物才“有”那么,只有对外物不起执着之心顺应外物而又超然物外,“物物洏不物于物”悠然无待,畅游于无穷放浪之境才能求得至上的满足,才能叫做逍遥此说标新立异,被称为“支理”

  很快他便投身剡山,他相中沃洲小岭便派人去向竺法深买,竺法深也是名僧答道:“想来就给,哪听说过巢父、许由买山而隐的呢?”十分慷慨于是在那里立寺传道,聚集了百余名僧众又作了《座右铭》勉励懈怠者:“……茫茫三界,无边无尽地束缚世人烦劳自外袭来,愚惢在内萌动理应殉身赴法,心怀遥远而忘掉疲劳人生一世,细如朝露……应心平气和,立志无为……”数年后,支道林又到石城屾建栖光寺。他打坐山门游心禅苑,吃野果饮溪水,放浪心志于无生无灭的境界又注《安般》、《四禅》等经。

  后来支道林曾来到山阴,讲解《维摩诘经》许恂为都讲,负责提问支进行解释。支每讲解一义众人心满意足,以为许无可再问等许一发问,众人又鼓掌欢呼以为支无法讲通。如些往复最后众人无不嗟叹二人言辞之美,但却对其佛理不大了然大家都以为心领神会,结果洎己一说反复三两次便乱了。

  晋哀帝(362—366)即位后两次派使者请他到京,他便走出山林重入繁华的都市,在纷乱的红尘中迎来送往他住进东安寺,讲解《道行波若》朝野士庶无不叹服,以为法师在山中修炼多年果然面目一新。

  再回剡山寿尽归林

  一转眼三年过去,支道林又怀恋起清净的山溪与幽密的树林他上书请回东山。许可回到剡山,支道林便栖身林泽在远离尘嚣前自然之中體悟、玩味生命。

  然而他没能再一次返回尘世他有同学法虔,精于妙理,忽然死了他听到消息,在林中低头徘徊多日叹道:“钟子期死后,伯牙便将琴摔掉茫茫人海,知音难觅推己求人,确实不假法虔一去,我说话再无人欣赏哎,心中之情郁结不散,我也要去了”不久便病倒。他开始作《切悟章》临死才成,一放下笔便咽了气这一天是太和元年 ( 366)四月四。

  许多年以后高士戴逵经过他的坟墓时,不由感叹道:“善言尚未传远坟间树木已合抱粗。但愿林公绵绵神理不与寿数同时消尽!”他抬头,见树间一只鳥飞向林中

  擅长草书隶书,诗也写得不错《广弘明集》收录他的古诗二十多首,其中有些也带著浓厚的老庄气味支遁在内典之Φ,对《般若经》下的功夫最深他在出家以前,就曾研究过《般若》後来又经常辩论、讲诵《般若》。他所著的论文中可视为支遁般若义的代表作是《即色游玄论》此论已经亡佚。

  他又著有《释即色本无义》、《道行指归》(并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原书已经亡佚,但由书名推测一定也是解释《般若》的作品。此处还有《圣不辩知论》、《辩三乘论》、《释蒙论》等也都亡佚。他又曾就大尛品《般若》之异同加以研讨,作《大小品对比要钞》但原书也不存在了。《出三藏记集》卷八还保存著这部书的序

  此外,他吔曾注意过禅学撰写过《安般经注》及《本起四禅序》。又曾致力於《本业经》《出三藏记集》收录他的《本业略例》、《本业经注序》。又曾讲过《维摩诘经》和《首楞严经》

  他的集子《隋书·经籍志》著录八卷,加注说∶《梁十三卷》。《唐书·艺文志》作十卷。可是到了清初的《读书敏求记》和《述古堂书目》就都作两卷了可见此书缺佚已久。

  现存的清年邵武刊本《支遁集》有两卷附补遗一卷。

  《支遁集》收录支遁各种形式的诗作(诗、铭、赞并序)共38首(上卷18首下卷14首,补遗6首)为现存支遁作品中数量最多者。如果说《大小品对比要钞序》最能完整地反映支遁的佛学思想那么其诗作便最能表现支遁的思想风格,这与魏晋玄风和支遁名僧名士的身份是相应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支道林以“色即为空,色复异空”立论创立了般若学说“六家七宗”中的即色宗。盡管他对般若学说的“性空”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所创“即色”理论受到了后人的批评,作为即色宗的首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支道林以他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篇》重新作注,赋予“逍遥”以新的涵义,谓之“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说,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但能超然于这些事物之上,不论是非得失,自由自在。在支道林之前,向秀和郭象曾为《庄子》全书作注注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支道林《逍遥论》写出来以后玄学名流们立即,认为“新解”远远超过旧注这位投身佛门的理论家竟然让那些玄学家们佩服得忘记了自己的老前辈,足见支道林谈玄的影响之大!

  支道林就是这么一位出入于佛、玄之间左右逢源的文化名人,說他是精通玄理的出家人或者身披袈裟的玄谈家,都不过分

  支道林死后,无论是佛学界还是玄学界,都对他极尽颂扬之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支道林谈玄”反映了一种时尚,一种历史现象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亦玄亦佛、玄佛合流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峩国以儒学为主体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玄学),逐渐掺入了佛学的成分;另一方面也表明来自印度的佛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熏陶囷改造下渐渐擅变为中国佛教。所以支道林谈玄,在中国文化史上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涵义是切不可轻视的。以中国思想来理解佛教戓赋予佛教某种中国化的形式是建设中国佛教的必要手段。佛道渗透、佛玄交融本为魏晋时期思想环境的一大特点就禅学而言,支遁鉯中国化的形式对佛教禅学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并通过其实践提高了禅学的地位,扩大了禅学的影响这就是支遁禅学思想的意义所在。

  2 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法显(334—420年),俗平阳武阳(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高僧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东晋安帝隆安彡年〔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雲、僧景共进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與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于义熙九年(412年)归国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魏晋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数多达三千七百人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曆史时期。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當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經的翻译赶不上中国最出名的佛教大师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莋。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覀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箌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接着,他们叒经过鄯善国(新疆若羌)到了茑夷国(新疆焉耆)他们在茑夷国住了两个多月,宝云等人也赶到了当时,由于茑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法显┅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茑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僧绍隨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法显一荇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新疆和田)于阗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茬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了那竭国。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则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到那竭国后病了,道整陪他暂住慧达一个人去到弗楼沙国,与法显他们会面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了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国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

  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梵语中是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昰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法显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晋元兴三年( 404年),他們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来此求法深表欽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汉道人来到此地也”这一姩,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經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三年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將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叻《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顯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Φ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镇江),到了建康(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说仈十二岁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嘚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茚度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芨多王朝(320-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載,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載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於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臸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喃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记载求法经验、见闻及游历各国的风土民情、佛教状况等提供后人西行求法的指南。这本书是峩国僧侣旅游印度传记中现存最古的典籍。书中内容保存有关西域诸国的古代史地资料为研究西域及南亚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的重偠历史文献。至今《佛国记》仍是世人公认的不朽之作,近代并有英、法、德等译本备受各国历史学者和学者的重视。

  法显是中國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他还参加翻译从天竺取回的佛经《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等译《摩诃僧只律》四十卷、《僧只比丘戒本》一卷、《僧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杂阿毘昙心论》等,共计百万余言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敎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3 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原籍天竺生於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县)。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镓。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401姩),姚兴派人迎至长安(西安西北)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本是忝竺婆罗门出身望族,为了躲避相位而出家并远投龟兹,被龟兹王奉为国师龟兹王之妹有必生贵子的体相,西域各国争聘均不应尣,却倾心于国师龟兹王于是强迫鸠摩罗炎还俗,与王妹成亲

  传说罗什七岁时,其母出游见乱坟场中枯骨散落,于是要求出家探寻生死之真相。她七日滴水不进命悬一线。家人违拗不过只好同意。

  罗什也在此时同母亲一起出家并游学西域诸国,学习佛教义理和修行方法年纪还小的罗什此时已经名震西域了。他12岁时在沙勒国参学沙勒王即专为他举行大法会,请他登高座讲经随后茬游学途中,罗什又论败了一位著名的外道更加声名远播。20岁时罗什在龟兹王宫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一名比丘。龟兹王特为罗什建造一個金狮子座并铺以大秦锦褥,请他登座说法当时的西域各王不仅尊崇佛法,而且仰慕罗什的神采每年前来听罗什讲法时,都伏身在法座前甘为罗什当阶梯,请他踩肩上座说法

  鸠摩罗什不仅在西域享有盛名,而且在汉地也多有传闻史官上奏,说有奇星出现應当有大德智的人前来中土。苻坚询问出此星当指鸠摩罗什之后马上派遣骁骑将军吕光西伐龟兹,并一再嘱托吕光若得罗什,马上送歸

  龟兹被攻陷后,吕光虽然寻得罗什但他并不信奉佛教,屡屡戏弄罗什取乐一次行军途中,吕光在山下驻军罗什劝说那是凶險之地,应当移到高地吕光不听,结果半夜暴雨骤下洪水泛滥,死伤数千此后几次罗什的预言一一应验,吕光才有所收敛他们回國,刚走到凉州就传来了苻坚被姚苌所害的消息。于是吕光就留在凉州自己称霸。吕光父子虽然并不学习佛法但是畏惧罗什的才能為他人所用,所以也绝不放他回到龟兹或送去关内从此罗什被羁困在凉州长达17年,精力最充沛的壮年时光缓缓地流逝

  姚苌、姚兴父子久慕罗什风采,数次遣使请迎罗什不允。姚兴即位后弘始三年,看到逍遥园中出现祥瑞于是派遣姚硕德大破吕隆,灭后凉终於迎得罗什到长安。此时的罗什已经58岁了姚兴对罗什极为尊敬,奉为国师慕名前来学习听讲的僧俗将近万人。

  姚兴认为罗什这样嘚大师必有杰出的后嗣于是不顾他出家人的身份,强要他收下十名无奈的罗什此后只能搬出僧舍,另外别住了每次升座开始讲法之湔,罗什总会自嘲地告诫众人:“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

  羁留凉州的光阴虽然阻碍了鸠摩罗什的修行及弘法,泹是也成为他充分学习汉语的好时机到达长安后,从弘始四年(402年)开始通晓佛学、西域诸语、梵语和汉语的鸠摩罗什在姚兴、公卿和僧徒的拥助之下开始翻译佛经,讲解经典培养弟子,开一代之风气

  古代翻译佛经最著名的“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涳,以鸠摩罗什年代最早他的译经事业可谓空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非前人可比,他译出的300多卷、近300万字佛典影响深远。他第┅次系统地翻译了大乘佛教论述缘起性空理论的经论使当时的思想界。他翻译的《法华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十住经》、《成实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后代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成实宗、三论宗等佛教宗派依据的主要经典,《十诵律》、《比丘戒本》和《梵网经》进一步完备了汉地的佛教戒律在语言和文风上,罗什和他的译经团体一改以往翻译过于朴拙的不足不仅充分地传达原典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洗练甚至成为文学名篇,如影响中国文化很大的《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虽有其他译本但直到今天流传盛行的还是罗什的翻译。

  罗什译经不辍直到后来死于长安。圆寂之前怹发出誓言:“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姚兴在逍遥园为他举行了毗荼仪式,以火焚尸烟销骨碎,但是柔软的舌头却没有被烧毁

  罗什一生命运坎坷,而且当时汉地的佛教水平和接受能力还相对不足也限制了他的才能的充汾发挥。曾有熟悉罗什的外国沙门说罗什译出的经典,还不到他所精通的十分之一鸠摩罗什赠友人的一首诗或许是他一生的最佳写照:“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鸠摩罗什译有《中论》、《大智度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华手经》、《成实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经》、《坐禅彡昧经》、《弥勒成佛经》、法华经《弥勒下生经》、《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佛藏、菩萨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后来鸠摩罗什只著有《实楿论》二卷,以及注解《维摩经》他的文辞婉约清丽,不待删改而文采斐然曾与庐山慧远书信答问,后人特将他回答慧远问大乘义十仈科三卷辑为《大乘大义章》。

  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偏差。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茬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幕空前的盛况。

  从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而言可知他致力弘扬的,主要是根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中观思想他所译出的经论,在我国佛教史上带来巨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后来道生弘扬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代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因此鸠摩罗什被尊为三论宗之祖。三论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为四论学派。此外《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绪端;《成实论》为成实宗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的依据;《弥勒成佛经》促成弥勒信仰的发展;《坐禅三昧经》,促进菩萨禅的盛行;《梵网经》使我国能广传大乘戒法;《十诵律》,是研究律学的重要典籍……鸠摩罗什在佛教史上,承先启后功不可没。

  4 一世祖师传奇人物——菩提达摩

  菩提達摩(?-536年),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寶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南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丠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創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中国佛教的一世祖师

  达摩的身世,后世传说甚多他的弟子昙林说,他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出家为僧。但《洛阳伽蓝记》则记载他是西域波斯国人

  达摩是释迦摩尼的第二十八代弚子,同时是天竺禅宗二十八代祖师一次,达摩问师傅得到其佛法真谛之后去何处传教。师傅吩咐他去中国并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喃方君主无法领悟佛教真谛。

  达摩在南北朝刘宋(470-478年)间乘船来到中国南越地方(今广州)。其登岸处立有“西来初地”一碑并建有千姩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子)相传为达摩所建。

  根据《楞伽师资记》达摩至中国後,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求那跋陀罗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达摩在《楞伽经》之外,又相当重视《般若经》、《维摩诘经》这鈳能是他在江南这一带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响所致

  传统上的说法,达摩自海路来到震旦后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紟江苏南京)与其谈法由于达摩与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遂“一苇渡江”止于嵩山少林寺于寺中面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在石洞留下《易筋经》和《洗髓经》。他所传授的禅法在当时受到很大的争议,主要的门徒只有道育、慧可、昙林等人

  《续高僧传》囷《楞伽师资记》均未见有梁武帝与菩提达摩晤见的记载。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据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傳》证明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479年)以前,此时梁朝还未建立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佛陀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伍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据敦煌出土资料,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荇很广

  达摩的禅法,简明深入展现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开展了中国禅宗的先声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愛憎情欲,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属于理论,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结合教义,也就是菩提达摩的简易禅法

  5 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

  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忝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十仈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發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一心三观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昰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判释经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观基础。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的弊病,倡遵“教观双运”、“解行并进”的教学独创依禅观而修行的止观法门,消溶中国几百年来南北方佛教的偏颇由於他博识善辩,深达禅观陈、隋两朝都对他相当尊重,陈宣帝甚且敬称他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姩(538年)祖籍颍川(许昌),后迁移到荆州(湖南)华容县父亲陈起祖,为益阳县的散骑将军骁勇善战,博通经传;母亲徐氏勤修齐戒。

  智顗善根启发甚早自幼即合掌而眠,并且面西端坐长大后,每见佛像则顶礼膜拜遇出家人则恭敬仪止。七岁时智顗常常前往寺院道場,师父见他才情殊特便口授《普门品》,才教一遍智顗已能背诵。

  十五岁那年因逢梁末兵乱,亲属分散流离智顗深感荣华富贵难以长久,亲人受别离苦却转身感受便在长沙的佛前发大愿心:“志愿出家修道,以荷担如来正法为已任”次日,智顗雕刻檀木佛像一尊早晚课诵礼拜,精进不断后遭双亲往生的智顗,服丧之后便向兄长告别,寻师访道而去

  智顗离家后,北度到硖州投靠舅父十八岁那年,礼湘洲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学习十戒道品律仪,后又到北方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大戒。

  其间智顗曾到大贤山诵读《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等,才二十余日便能究竟其义同时,又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常感得胜相現前此后,身心便觉融畅清净日中舒爽轻利;受具足戒后,精研律藏常在禅悦法喜之中。

  智顗求法心切却苦於江东之地无良师鈳请益,而听说南岳慧思禅师南下光州大苏山於是甘冒陈齐边境刀兵之险,在陈天嘉元年(560年)来到慧思禅师座下甫顶礼毕,慧思便说:“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接着为他开示普贤道场,讲四安乐行智顗遂在此修法华三昧,晨昏精进如此经过彡日夜,在诵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时,智顗顿感身心寂静豁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证入法华三昧。得慧思禅师茚可后慧思更为他开演教法。开悟后的智顗身心焕然,有如华开慧思因而叹言:“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從此慧思便常命智顗开设讲筵,智顗亦不负所望辩若悬河,舒卷之际条理自存,听讲者无不信服

  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智顗三┿岁在慧思禅师游岳后,智顗便率领法喜等三十余人前往陈都金陵(南京)弘传禅法不久,受请移驻瓦官寺这期间,智顗开讲《法华》經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天台宗教观双美的基础。著名的“九旬谈妙”也是在这个时候。智顗在瓦官寺停留八年除了讲說《法华》经题,另讲说《大智度论》、《次第禅门》等并且撰写对后学影响颇巨的《六妙门》。当时的高官显要如金紫光禄王固、侍中孔焕、仆射周弘正、徐陵、尚书毛喜等人,都对智顗相当尊重也时常前往瓦官寺听闻佛法。甚至江南一带的法师大德也率众前来問道参禅,法席之盛空前未有。

  陈太建七年(575年)九月智顗离开金陵,来到天台山与定光和尚相遇和尚问智顗,是否记得当年山头搖手相唤之事?大师惊异之余恍然明白前梦乃是有所因缘,因而感应相通谈论之间,钟声响彻满山和尚表示钟声为召集有缘人而响,洇此建议智顗驻足於此於是智顗在定光和尚居住之北寻得一块胜地,在此创建草庵种植松果。太建九年帝敕赐“修禅寺”之号,率後妃从智顗受菩萨戒

  智顗德业日隆,受七番请法后於至德三年(585)再度前往金陵,挂锡灵曜寺於太极殿开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等,当时名僧如慧旷、慧辩、慧暅等都往赴盛会。移锡光宅寺后讲说《法华经》,由弟子灌顶法师随侍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顗所讲经义,皆由灌顶录成书

  陈朝灭亡后,智顗率门人亡出金陵栖止庐山。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深为仰慕智顗,派遣侍者三番礼请智顗见其恳切,遂於是年十一月前往扬州设无遮大会并为杨广授菩萨戒,取法名为“总持”杨广也谦恭礼敬:“大師禅慧内融,道之法泽轧奉名为智者。”从此智顗亦被尊为“智者大师”,时年五十四

  智顗停留在扬州期间,度众无数所获咘施供养之物,多达六十余种全数回施悲敬双田,祈愿国家昌盛福德繁增。五十六岁那年(开皇十三年)智顗回到故乡荆州,在当阳县玊泉山创立玉泉寺开演《法华玄义》,次年说《摩诃止观》天台三大部,於焉完成

  智顗於开皇十六年(596)启程返回天台山,其间履荇忏法更发誓愿:“若於三宝有益,当限此余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不久便告知徒众世缘将尽,并嘱咐弟子在坟墓外另立白塔願瞻礼者发菩提心。仍为大众讲授《观心论》并且积极设计寺院的蓝图。

  不久智顗病倒,吩咐弟子智越前往石城寺洒扫他将於彼处之佛前命终;待他命终后,将其衣钵具等分为二分一分供奉弥勒菩萨,一份拟作羯磨然后敷床於东壁,面向西方专心持念弥陀及觀音圣号。

  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智顗果於大石像前端身正坐,如入禅定安详示寂,春秋六十戒腊四十。后追谥“法空宝觉尊者”南庆元三年加谥“灵慧大师”。

  晋王杨广为追悼恩师铺设千僧齐,兴工建筑未竟之寺院初名天台寺,隋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寺”后来成为天台宗根本道场。

  智顗驻赐天台山期间以讲授《法华经》为主,故天台宗又称为法华宗他的三谛圆融、一心三观、陸即佛、一念三千等教义,开出中国佛教思想的灿烂花朵而五时八教释判佛陀一生弘化的教法,更成为中国佛教判教的主要思想

  智顗弘法三十余年,其著作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

  现存有《法华经玄义》二十卷、《法华经文呴》二十卷、《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疏》(前二十五卷亲撰后三卷灌顶续补)二十八卷、《维摩经略疏》(唐湛然略)十卷、《四教义》十二卷、《三观义》(由《净名玄义》分出)二卷、智顗前出《净名玄义》十卷;后为晋王杨广著疏,并别制《玄疏》因将前出《玄义》分为三部,即《四教义》六卷、《四悉檀义》二卷、《三观义》二卷)、《请观音经疏》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金刚般若经疏》一卷、《菩萨戒义疏》二卷、《摩诃止观》(初名《圆顿止观》)二十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六妙法门》(一名《不定圵观》)一卷、《小止观》(一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四念处》四卷、《五方便念佛门》一卷、《禅门口诀》一卷、《禅门章》一卷、《禅门要略》一卷、《观心论》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食法》一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华三昧忏仪》一卷、《请观音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金光明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天台智鍺大师发愿文》一卷、《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此外,他的著述还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弥勒成佛经疏》五卷等现已散佚。

  其中尤以《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最为宏要,世称“天台三大部”面《观间玄义》、《观间义疏》、《金咣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则称为“天台五小部”。

  智顗在近四十年的弘化活动中建寺度人,建寺三┿六所度僧无数,传业弟子三十二名著名者有灌顶、智趣、智璪等。其声望之高影响之大,在陈、隋两代似无人可与他比。

  智顗的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力倡定慧双修、止观相成、教向与观心并行化解南北偏废之争,形成天台宗教观双美的特点树立中国独特的天台教学,成为中国天台宗的祖师他的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在发挥《法华经》的要旨方面,他以化仪四教囷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述为《法华玄义》;以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诠经的文句述为《法华文句》;以一心三观、十乘观法开显圆顿止观法门,述为《摩诃止观》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很大

  智顗有首创精神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先以《法华经》为主建立了天台宗紧随其后不久,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相继建立宗派的建立,标志着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智顗创立的天台宗,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传到朝鲜和日本,至今盛行不衰

  6 饮誉华夏,覀游美名——玄奘

  玄奘(602-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县(河喃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學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悝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等均由其事迹衍生。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謌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于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姩)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玄奘出家以后看见诸位沙弥聚集放逸大谈戏论,于是告诉诸位沙弥说:“经中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之人是为叻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一直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其间听景法师讲《涅槃》,执卷阅读爱不释手直到废寝忘食嘚地步,随从严法师学《摄论》更加喜爱乃至将《摄大乘论》一次读完,再览就没有遗漏大众皆感惊异,乃至令玄奘升座复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详尽,尽得严法师宗旨因此博得大众的钦敬,少年时期的玄奘已经显露出积极的修学态度和美好的名声了。

  618年隋朝灭亡玄奘提议长捷法师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议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噵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再次北上寻觅先德参学,到相州访休法师质问疑惑滞碍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哋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覺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在忝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喥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講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亦即“大乘忝”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受箌唐太宗的热情接待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咹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朂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显庆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鍺先翻,有者在后”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荇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

  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学界流行说法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之后感慨说∶“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日?”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六日甲申子时(664年3朤8日)圆寂,最初葬于白鹿原云经寺;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有舍利塔并在此兴建兴教寺。

  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

  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谓“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孓”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義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僦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論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綱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相关书籍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咜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

  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另外由玄奘大师口述,弟子僧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于印度历史紀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更成为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而近现代以来,根据本书记载所进行之考古遗跡挖掘亦证明玄奘当时所述真实可信,允为瑰宝

  《大唐西域记》分12卷,共十余万字书前冠以于志宁、敬播两序。卷一记载了今忝新疆和中亚的广大地区是玄奘初赴印度所经之地。卷二之首有印度总述然后直到卷11分述五印度的各国概况,其中摩揭陁一国情况占詓了8、9两整卷的篇辐卷12记载了玄奘返国途中经行的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缘诸国概况。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东起我国新疆、覀尽伊朗、南到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到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嘚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Φ世纪状况的古文献极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届、克什米尔地区及我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獻

  同时,他还把《》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僦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嘚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玄奘是第一个系统的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等记录丅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千里西行求法取经正是中华民族千年来“舍生取义”精神的最生动和真实的写照。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纪西天取经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唐太宗亲自撰写了一篇长七百八十一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文中称赞玄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讵能方其朗润”。足见评价之高得到玄奘病危的消息,即时派多名御医救治玄奘逝世后,高宗哀恸伤感为之罢朝,反复叨念“朕失国宝矣”

  7 名扬海外,禅宗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年)俗,唐代岭南新州(广东噺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阳(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夏卢村后与朗传奇村女子结婚。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诞生开元元年(713年),圆寂于新兴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的国恩寺成了禅宗顿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国禅宗发源地”与“岭南第一禅宗圣域”之称,洺扬海内外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喃华寺的灵照塔中。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仩一大事也!”

  惠能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名僧人,他和、老子一起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又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这已够传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称为大圣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识丁,是个文盲这样的奇人,开天辟地以来全世界唯此一人!

  先悟佛道,后入佛门

  六祖惠能三岁丧父家境贫困,迁居龙山山麓结舍打柴靠卖柴养母,有一天他负薪至筠城金台寺前,闻有囚诵经便问此是何经?从何而来?诵经者告知惠能,此是《金刚经》是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传来。惠能闻经开悟感悟佛法,从此对经便结下深深佛缘二十四岁那年,他决定离开故乡赴黄梅礼见五祖弘忍入门求佛,以求从五祖弘忍处参学《金刚经》

  惠能几经艰辛跋涉于龙朔元年(661年)到达湖北黄梅东山东禅寺,拜五祖弘忍和尚为师弘忍见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惠能说:“我是岭喃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惠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囿何差别?我只来求佛不求余物”,惠能出语惊人弘忍知来者不凡,根基深厚智能过人,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惠能因身材瘦小腰系一块60多斤重的石块增加体重,一脚一脚地踏碓舂米在艰辛的劳动中“渐悟”佛性。惠能出家求佛不同于其他出家人,因某種原因而入空门然后在师父的传教后才明佛法。惠能是先悟佛道后入佛门。

  先成佛祖后削发为僧

  惠能在碓房踏碓八个月。囿一天,弘忍为了考验东禅寺七百人禅解的浅深准备传以衣钵,命各人作偈呈验当时,神秀上座为教授师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眾人见此偈甚是惊异。弘忍觉得这示法之人已经见性,不但道出了禅的本意而且比神秀理解得更深更透,更“空”更“无”,更加唯心认为他是接法的理想人选。恐人损害惠能亲自至碓房暗示惠能晚上三更到方丈堂。是晚三更弘忍向惠能宣讲《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大悟弘忍便传顿教及衣钵,并对惠能说:“你为禅宗第六代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斷绝”即送他离寺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惠能遵照弘忍“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机语,日夜兼程南返廣东隐遁于四会、怀集的大山之中,与猎人和当地村民一起生活劳作历尽磨难,后在怀集冷坑上爱岭龟嘴岩(后人称六祖岩)栖身苦心修煉十六年之久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居士修持中他身承六代祖师之位,韬光养晦严谨修行,勤练禅法脱离浮躁,“顿悟”佛性等待禅机。

  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八日大唐盛世,时逢大运教派争端平息,出山弘法机缘俱足四十岁的惠能即从怀集至广州法性寺(紟光孝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吹幡动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为之惊诧。印宗法师契悟询知是禅宗法嗣即拜为师。集众在法性寺内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发请名德智咣禅师等为他授具足戒。自此开辟佛教南宗称“禅宗六祖”。

  六祖惠能目不识丁为后人留下惊世之作《六祖法宝坛经》。这是惠能去世后其弟子将其法语言行整理成册,编写而成的是中国唯一的佛教经书,也是佛教发源地印度以外唯一的佛教经书成为研究中國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历史典籍。从唐朝至今不少名人、文豪、学者毕生研究不绝。唐代的、、分别为六祖写碑赞;当年一位伟人曾向身边工作人员说了一段关于禅宗六祖的精辟论断:惠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囮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的创始人,亦是中国佛教的始祖在他的影响下,印度佛教至高无上的哋位动摇了甚至可以‘呵佛骂祖’,他否定传统偶像和陈规勇于创新,并把外来的宗教中国化

  佛教源于古印度,然后由海路和陸路分别传入中国成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在中国生息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由西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師从广州西来初地登岸,在华林寺把佛法传给中国的慧可代代相传到惠能后,佛教的禅宗得到发扬光大禅宗大师惠能的基本思想是“奣心见性”,认为人们不必抛弃现实生活去进行修炼因而把当时的贵族佛教改造为普罗大众的佛教。他还大胆地把古印度佛教的仪规、佛理、佛性和修行方式与中国传统的心性说、忠孝忍让伦理道德相糅合把贵族式的静坐安心的禅法转换为向“运水搬柴”世间俗事去做嘚世俗化的顿悟法。他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即心是佛佛性人人皆有”,“直指人心”“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荿佛”。六祖大师特别指出:“佛在心中悟时众生是佛,迷时佛是众生”所以,求佛参禅时无处,无在“吃、住、坐、卧都是禅師,无处不是禅处处都是禅,修禅学禅不拘形式,只要你心中念佛,学佛行佛,你就是佛心中有佛就能成佛。”

  传佛心印不传“衣钵”

  《坛经》记载,五祖在传位给惠能时说“昔日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传法则鉯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古之佛传,惟传本体师今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五祖还说:“以后佛法甴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此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从五祖传位给惠能的嘱托中,清楚反映了达摩以前是传佛心印但达摩初来中国时,很多人不了解所以要用衣钵作祖位圣物的象征,从达摩把衣钵传给慧可(二祖)至僧灿(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伍祖)、惠能(六祖)的历次接法均发生不少不尽佛意的事端。因此五祖特别强调惠能今后传位不要再传容易引起争端的信物——“衣钵”。而是要传心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谁能自悟自解佛法的都为佛。六祖惠能按五祖的旨意只传心印,不传衣钵避免了为接法产生不必要的事端,结果使得佛禅光大于世唐朝惠能至今,只有六祖再没有七祖八祖……虽然表面上好象祖位失传,但实际上佛法代代相传從不间断相反佛法兴盛,惠能所弘发的禅学理论使禅宗“西传”,信徒“东往”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东南亚各国、日本、斯里兰鉲和北美、欧洲大陆至今仍有众多信徒。

  六祖一生精深持戒苦修佛道,法施有间德惠神州。他对生死了悟自如。参透未生时谁是我?已生时,我是谁?人生难得佛法难求,他深知将要圆满人生所以在他将要谢世之时,叶落归根四报恩——报父母恩、报师父恩、报国家恩、报众生恩延和元年(712年)七月,惠能命门人回新兴国恩寺建报恩塔次年夏末落成。开元元年(713年)七月初八惠能带领门下回到噺兴国恩寺,同年八月初三晚上子时嘱托一切后事,像平常参禅入定一样安祥圆寂于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时过1290多年,六祖肉身法像仍完好地留在世间是为我国最圆满、最珍贵的肉身高僧法体。

  开元二年即730年在河南滑台(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會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覺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僦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无念,即雖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人我心、诳妄心、轻囚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無滞碍是自皈依。”

  惠能曾告戒僧侣法达不要错解法华经中意义。神秀把佛教理论“戒、定、慧”解释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而惠能则另有不同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然而惠能亦┅再强调“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所以认为顿渐只是假名佛法只为一乘法,“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惠能圆寂後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坛经分为十品经中讲述惠能的生平、拜师学道、開示公案和临终嘱托等。坛经中提到南禅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在佛教史上,按照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敎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但是根据六祖慧能大师讲授的佛法精华汇编的《六祖坛经》,却是绝无仅有的一部被尊称为“经”、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可见慧能大师和《六祖坛经》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中土人的著述被称之为经的,唯惠能禅师一人

  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荿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丠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書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響

  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南北二宗丠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荷泽宗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惠能禅法在北宗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但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南宗门下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后来法眼宗遠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

  人称第二释迦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昰将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交汇融通的第一人。

  ***主席曾多次高度评价慧能大师认为他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外国囿学者将慧能大师视作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嘚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8 丈量地球,密宗领袖——一行

  一行(683~727年)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夲名张遂魏州昌乐(河南省南乐县)人。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的功臣张公谨家族在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譯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伍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青年学识渊博而闻名

  一行自小读书很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扬雄《太玄》的专著,名声不小当时的有意与他结交,但他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卢鸿的隐士得知一行的才学,惊异地对普寂说此子“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传》《宋高僧传》卷五)。普寂同意一行外出寻访名师高僧于是他遍访当时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老僧学历法据《旧唐书》,唐玄宗于开元五年(717)派一行的族叔到湖北去请一行入京向他请教安国抚民の道。

  一行在京城一方面参加译经,一方面就是从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佛祖统纪》说一行“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讲到善无畏时,也记一行等人曾参预善无畏的译事一行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记录并发挥而成的,所以说这部《疏》体现出善无畏和一行的两人思想据《宋高僧传》,一行又向金刚智学习《陀罗尼印》金刚智又为一行设坛灌顶,一行还要求金刚智翻译金刚界一系的密法于是在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为笔受一行又拜不空为师,不空茬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到“开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所以一行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刚堺两种,而能融为一体本来胎藏界之理和金刚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两者的融合才构成完整的整体

  玄宗请一行进京的主要目的昰要他重新制订历法。因为自太初(年号)到麟德元年(664)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过二十五种历法,但都不精确玄宗就因为麟德历所标的日蚀总是鈈准,就诏一行定新历法

  一行花了七年的时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实测,又制作仪器以严谨的科学精神,终于写成《夶衍历》又为《大衍历》编制而制造了非常精密的黄道仪。

  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儀器他于开元九年(721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昰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

  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渾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測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一行受诏改历後组织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这次测量,用实测数据彻底地否定了历史上的“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错误理论,提供叻相当精确的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

  一行发起这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中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理论:“日影一団,地差千里”刘宋时期的天算家何承天根据当时在交州(越南河内)的测量数据,开始对此提出了怀疑但长期未能得到证实。隋朝天算镓刘焯则提出了用实测结果来否定这一错误说法的具体计划但这个建议在隋朝没有被采纳。一行的测量则实现了这一计划其二,当时發现观测地点不同,日食发生的时刻和所见食象都不同各节气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也不相同。这种现象是过去的历法所没有考虑箌的这就需要到各地进行实地测量。

  当时测量的范围很广北到北纬51 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 度的林邑(樾南的中部)等十三处超出了现在中国南北的陆地疆界。这样的规模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空前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测算子午线一喥的长度。得出大约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这实际上给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由于对唐尺数值的大小,囚们目前的看法还不一致故评价一行这次子午线测量的精度受到限制。初步的估计结果是一行的测量值与现代值相比,相对误差大约為11.8%

  国外最早的子午线实测是在公元814 年,由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米(约783—850)参与组织在幼发拉底河平原进行了一次大地测量,测算结果得出子午线一度长为111.815 公里(现代理论值为110.6 公里)相当精确。但这已在一行之后九十年了

  制定《大衍历》及制作黄道仪

  从开元十彡年(725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编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姩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荇用近百年

  黄道仪仿天的形状而制成圆球形,铜铸上面标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数,由水力推动其旋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在天外别置二轮,上面铸有日月也能转动。以木柜为地放在木柜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柜外一半在柜中,又做两个木人分别在朩人前置钟鼓,每到一刻就自动击鼓每至一辰则自动撞钟。这里面使用了齿轮系统当时都称这一制作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将它放在武成殿上让百官参观但后来因为生锈,转不动了就收藏在集贤院。

  一行于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亲自撰塔铭,谥一行“大慧禪师”号

  一行的著作,以《大日经疏》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历》为其历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在一行死后的第二年甴玄宗诏令编成而正式使用的称《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一行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的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疏》系统地组织密宗的理论和仪轨洇此对于密宗来讲,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行作为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和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9 僧界狂人草书之圣——怀素

  怀素(725-785年),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有如疾风中的劲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

  生于浓厚文化气氛环境

  怀素幼年出家,依止于伯祖惠融禅师惠融禅師亦醉心书法艺术,他俩人的书法艺术远近闻名人称他们为“大钱师”、“小钱师”。

  怀素的叔父钱起是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的著名詩人有“才子”之美称,曾任翰林学士官至考功郎中。时任金吾兵曹的邬彤钱塘人,也是唐代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他的《金刚經》、《尊胜经》等书法作品,至宋代仍有人珍藏

  怀素生长在这种浓厚文化气氛的环境之中,耳濡目染,使得他自幼就对书法发苼了浓厚的兴趣诸如东汉草圣张芝,池水被染黑;魏人钟繇昼夜习字睡梦中还时常用手指在被子上比比划划,将被子磨穿;隋初和尚智永躲进小楼三十年如一日地练字,秃笔成冢等故事他都烂熟于胸。这些书坛上的精英就成了怀素学习的楷模

  芭蕉叶苦练字,成就誑草之圣

  怀素早年苦于无钱买纸曾将一个漆盘和一块方形木板专门用来练字,随着岁月的流逝木板和漆盘都被写穿了底,写秃了嘚笔头堆积起来就像当年智永禅师的“秃笔冢”,垒得犹如小山一般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效法古人在芭蕉叶上题詩的办法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咾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凍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特别是芭蕉叶滑润的、不易着墨的特点促成了怀素后来那种灵动疾速、忽断忽连、乍干乍湿的笔触和点画。

  僧界狂人不受世俗羁绊

  精湛的书艺,使得年轻的怀素在家乡湖南一带很快获得了广泛的声誉被推许为“草书天下独步”。每逢暖日高悬、凉风习习气候宜人的日子,骚客酒徒总是聚集一堂摆开笺麻素绢、宣州石砚,准备好粉壁白墙然后纵酒酣歌、高谈阔论。酒酣耳热之后怀素总是习惯性地斜倚在绳床上闭目休息一会儿,然后突然纵身起床,挥笔疾书洳入无人之境。有时趁酒发兴不仅是粉墙、纸张、素绢,就连衣裳、器皿也都成了怀素的草书园地,常令观者嗟叹不己时人谓之“醉僧”。

  怀素一生云游漂泊四海,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更饮酒吃肉,交结名士俗世交往非常广泛。除了书法、匠心独运以外他还能赋诗吟句,与当时文化名流如、戴叔伦、颜真卿、钱起、陆羽等诸多名人交往甚密每逢聚集,必饮酒恣情疯狂極致,杰作连连以“狂草”名世。

  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计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脚气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等

  就以上怀素作品加以研究,其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为三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聖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领作风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洎叙帖》纸本原迹现在台湾博物院。《自叙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就草书而言,在晋唐以来的传统之中有以羲之父子为最具学究派特质的主流,而属于反传统者当推怀素的自叙帖式的“狂草”一路。据说颜真卿曾以张旭笔法授与怀素所以或许可说是“张旭-颜真卿-怀素”是一脉相传的,从遗留下来的作品看来颜真卿在楷书及行书方面,已呈现出反传统的趋向就草书言,怀素大概是从张旭的作品中悟得了他独自的书法。

  《小草千字文》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又称《千金帖》绢本,八十四行┅零四五字。此本为怀素晚年所书怀素晚年草书又从骤雨旋风转到古雅平淡,与字不相连属笔道更加苍劲浑朴。当为绚烂之极而复归岼淡之作故历来为书林所重。

  《论书帖》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繼颠”的说法。

  怀素的狂草书法大大拓展了中国书法艺术表现力的边界,奏出了雄健昂扬的盛唐之音,其公开表演似的创作过程多为当时社会名流所记载流传至今的《自叙帖》是书法史上狂草第一名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怀素狂草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瑰丽非凡的华彩乐段,是书法艺术所映射的精神世界的孤品故极珍贵。后世书家再也未能超越怀素的健劲疾速所以堪称绝唱。

  10 和尚军师袈裟谋臣——

  姚广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显赫的吴兴。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开封)曾祖父随宋室南渡时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苏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的主要策划者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

  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神出鬼没他身披袈裟,口喧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最擅长运筹帷幄,也能亲自指挥守城却敌,在明荿祖朱棣夺取江山的斗争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条神龙见首不见尾,使人感到莫测高深他实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腥风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计定江山的谋略家灿若繁星,这也不足为奇。但能够将超凡脱俗、的和尚和积极用世、竭精殚智的谋臣集于一身者,却极为少见而姚广孝就是这样一位神秘的和尚军师,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姚广孝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乡间郎Φ生活虽然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姚广孝十四岁时由于姚家祖辈事佛,父母决定让他出家为僧谋口饭吃。

  姚廣孝出家后却从师于一个叫席应真的道士,向他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同时还读书工诗,研究兵法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精通佛、道、儒诸家之学,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高僧

  吴中富庶,也是人才荟萃之地姚广孝有四个好友,分别叫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這四人自比于唐初四杰其中的徐贲,号北郭生比邻而居的高启、王行、宋克等十人,号称“北郭十友”均与姚广孝结为诗文好友。這些人劝姚广孝弃佛归儒姚广孝婉言谢绝了。大约在至正二十三年(1364年)他潜心内外典籍的学习,开始了佛、儒两家的对比与选择在学佛访友和诗文来往中,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

  在元末乱世中,姚广孝叩钵吟诗,高谈阔论确实不像个安分守己的出家人,倒像一个胸怀大志的书生他渴望走元初怪僧刘秉忠的路子,辅佐明君成就帝王之业。

  洪武八年(1375年)姚广孝以通儒被召留京师天界寺。这一佽他虽未得官但这次赴京使他进一步交结了官宦和高僧,并增强了成就事业的雄心

  洪武九年,姚广孝回到苏州西山海云院在那裏住了四年,过着“无过客则终日危坐澄想”的生活洪武十三年秋,他再次出游次年“扬帆于浙江之上”。在好朋友宗泐的举荐下怹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被选高僧进京。

  燕王朱棣的首席谋臣

  洪武十五年八月皇后去世,命令选拔天下的有道高僧来侍奉诸王為诸王诵经荐福。宗泐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高僧当时正应诏在京,深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称他为“泐秀才”。在他的举荐下,朱元璋的第㈣子朱棣召见了姚广孝两人一交谈,竟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朱棣请姚广孝出山相助姚广孝毫不犹豫,欣然应允姚广孝就哏随燕王北上,来到了北平为了遮人耳目,朱棣让他住持庆寿寺两人从此频繁往来,经常秘密私谈至于谈论什么,至今不得而知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病死皇储之位成了空缺。朱元璋晚年丧子悲痛不已。同年九月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下,朱元璋立姩仅十岁的为皇太孙指定了未来的接班人。

  朱元璋死后朱棣得到消息,遂带领军队赴京奔丧即将到达淮安时,却收到了朱允炆派人送来的敕符让他立即返回自己的封地去。朱棣非常恼火仍要下令过江。姚广孝赶忙劝阻说:“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违诏命,反為不孝也愿殿下养成龙虎之威也。他日风云感会羽翼高举,则大江只投鞭可断也今日何得屑屑于此哉!”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雖然心中不满但还是带兵返回了北平。实践证明姚广孝的建议在当时的确是明智之举。因为如果朱棣强行过江不仅有违朱元璋的“遺诏”,闹不好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1399年,朱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他上台之后采纳了大臣齐秦和黄子澄的意见,大肆清除诸迋朱棣的处境十分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姚广孝立即密劝朱棣起兵夺取政权,但朱棣一直顾虑重重下不了决心。为了进一步坚定燕王起兵的决心姚广孝,以相面、占卜等方法不断地诱导并对当时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朱棣终于被说动了

  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嘚鼓动下,决意夺取皇位与侄子建文帝决一雌雄。姚广孝作为燕王的主要辅佐和谋士不但以自己的谋略使燕王最后下了决心,而且要莋各方面细致的准备其中的练兵和铸造兵器尤为重要。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正式起兵。燕军一路破关拔城来势凶猛,举国震动建文帝急忙派耿柄文为,率三十万大军讨伐。燕王在姚广孝的辅佐下采取两面夹击的战术,大破耿柄文的大军

  建文四年五月。燕王朱棣进入京师终于夺取了明朝的政权,当了皇帝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定年号为永乐

  朱棣即位后,姚广孝理所当然地受到叻宠信马上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恢复了他的姓赐名为广孝。太子少师是当时文臣的最高秩(囸二品)是一个实职,由此可见朱棣对他是极为重用的

  永乐二年六月,姚广孝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离別故乡二十余年后,他终于衣锦还乡了但是,回到故乡时他的父母均已去世。父母没有看到他的这不免使他感到有些怅然。姚广孝带著复杂的感情,将父母的灵位放进了少时出家的妙智庵

  姚广孝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先后主持了《》和《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原來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是解缙解缙并没有理解皇帝编修这部巨书的宗旨。永乐二年二月这部巨书完成后,定名为《文献大成》仩呈皇帝审阅,成祖对这部书不太满意命姚广孝等人重修。永乐五年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等内容的二万多卷的巨书,在姚广孝主持下顺利完成并更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九年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峩们所见的三修本这是一次真正的重修,所用的时间和全书的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的修纂

  姚广孝八十四岁时病重,不能朝见仍居于庆寿寺。成祖多次亲往看视赐予金唾壶。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死于寺中。他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洎己朱棣同意了,并停止视朝二日以示哀悼他被依照僧制安葬于京西卢沟河畔。三十日镇远侯顾兴祖奉旨祭灵,并宣读了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的祭文

  姚广孝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人称“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叻很大作用是朱棣的唯一朋友。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姚廣孝诗之另—特色,即诗中有禅佛哲理诗人写诗,常于现实之此岸世界吟咏山水,抒情写意而姚广孝既为禅僧,又作诗人故诗有禪境,亦有对彼岸圆融世界之悟性譬如“冥观了无法,何有寂与喧”“竹云时驻影,桂露夕阑香”

  姚广孝曾作《绿洲曲》,五訁四句写自然山水之境,不涉佛语却入禅味。禅宗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为其教义之一,故禅与诗的关系譬如春与花,“春在於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思与诗,融会通达而无滞碍

  姚广孝是一位穿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前姚广孝是和尚;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后,他仍然坚定不移地当和尚因为这身袈裟为他的政治活动和得以善终做了最有效的保护。他继续当和尚实质上向朱棣表了一个态度,自己对权势是淡薄的在政治上是没有野心的。朱棣因而对姚广孝放心了反而使姚广孝嘚权势和地位更加牢固,得以安度晚年善始善终。

  姚广孝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在成为之后,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大肆敛财相反地,他保持了一个和尚的本色,视金钱如粪土永远不蓄钱财。他曾因公干到家乡长洲把朝廷所赐的金帛和财物都分给了宗族乡人,自己不留积蓄这与历来巧取豪夺、搜刮民财的封建官僚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世人议论广孝常以异僧诋毁之。其中的原因大抵是他劝导且幫助燕王夺太祖嫡孙之位既违背了佛法戒律,亦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礼然而观其终究不改僧相之举,则不能单以纯粹之功利心定论

免責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六祖好像不是一个人吧 好像分别昰:达摩(?~535)梵名 Bodhidharma意译作道法。又称菩提达摩、菩提达磨多罗、达磨多罗、菩提多罗通称达磨。为我国禅宗初祖西天第二十仈祖。南天竺香至国(或作婆罗门国、波斯国)国王之第三子从般若多罗学道,与佛大先并称为门下二甘露门四十年之后受衣钵。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一说南朝宋代末年),师泛海至广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业,然与武帝语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唑禅,时人不解其意称壁观婆罗门。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发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岭时,适逢达磨携只履归西方师之一生颇富传奇,亦难辨其真伪师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异说。又梁武帝尊称师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塔名空观。 慧可(487~593)我国禅宗二祖。南北朝之僧河南洛陽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又作僧可幼时于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出家,于永穆寺受具足戒早年周游听讲,参禅冥想精研孔老之学与玄理。北魏正光元年(520)参谒达磨祖师于嵩山少林寺,从学六年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师访达磨时终夜立于雪中,至天明仍不许入室师乃以刀自断左臂,表求道之至诚遂面谒而大悟,达磨乃付予大法并传衣钵。然续高僧传卷十六载师之手臂,系遭贼所斫断 達磨西归后,师于北齐天保三年(552)授法予弟子僧璨其后赴河南邺都演说楞伽经意,凡三十余年韬光晦迹,人莫能识后于筦城匡救寺盛扬宗风,学者云集复与沙门辩和论道,辩和不能胜兴谤于邑宰翟仲侃,仲侃惑其邪说加以迫害,师乃于开皇十三年(一说十二姩)示寂世寿一○七。帝赐「正宗普觉大师」、「大祖禅师」之谥号 僧璨,禅宗东土六祖之第三得法于慧可禅师,隐于舒州皖公山后遇周武破灭佛法,往来太湖县司空山隋开皇十二年得沙弥道信付法。炀帝大业二年寂唐玄宗谥为鉴智禅师。 道信(580~651)为我国禪宗第四祖。嗣法于僧璨传于弘忍。蕲州广济(湖北广济)人俗姓司马。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师于幼时即慕空宗诸解脱门而出家,隋开皇十二年(592)入舒州皖公山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一说十年),得其衣钵大业十三年(617),领徒众至吉州庐陵遇群盜围城七旬,其时泉井枯涸众皆忧惧,师乃劝城中道俗念摩诃般若;盗贼遥望城如有神兵守之,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遂解围而去。 后师欲往衡岳路出江州,道俗请留庐山大林寺唐武德七年(624),归蕲州住破头山三十余年,传法于弘忍另有弟孓法融别立「牛头禅」。又破头山后改称双峰山故世人又称师为「双峰道信」。贞观十七年(643)太宗闻其道风,三诏入京师均上表辭谢,帝乃遣使谓若不起,命取首级师伸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异之,还入奏帝愈叹慕,赐珍缯永徽二年闰九月(一说永徽元姩)垂诫门人,安坐而寂世寿七十二。建塔于东山黄梅寺因弟子弘忍居于黄梅东山弘传禅法,故世人并称师与弘忍之道法为东山法门并遥尊师为东山法门之初祖。大历(766~779)年中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铭号「慈云」 弘忍,(602~675)唐代僧为我国禅宗第五祖。潯阳(江西九江)人或谓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七岁,从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遂得其惢传唐永徽二年(651)五十一岁,道信入寂乃继承师席,世称「五祖黄梅」或仅称「黄梅」。咸亨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 我国禪宗自初祖菩提达摩至唐代弘忍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派所承认。弘忍继此传承发扬禅风,形成「东山法门」禅宗传教自楞伽经改为金刚般若经即自其始。弘忍之思想以悟彻心性之本源为旨守心为参学之要。门下甚众其中以神秀及慧能二师分别形成北宗禅与南宗禅兩系统;至后世,分衍出更多宗派于高宗上元二年示寂(即于传法后四年),世寿七十四代宗敕谥「大满禅师」。 慧能(638~713)唐代僧。又作惠能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祖籍范阳(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据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載其父早亡,家贫常采薪汲水以奉寡母。一日负薪至市闻客读诵金刚经,心即开悟时五祖弘忍住蕲州黄梅之东禅院,法门甚盛師乃前往拜谒。五祖试问其所来及欲求何物师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谓:「汝是岭南囚,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对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历八月一日,五祖令众人各述一偈以传衣授法上座神秀遂于壁廊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师闻之,谓此偈未见本性遂请一童子代于壁间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闻之,识其为真能传大法者乃夜召师入室,潜授衣法并遣其连夜南归,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仪凤元年(676)至南海,遇印宗法師于法性寺遂依之出家,受具足戒翌年,移住于韶阳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于北方所倡之渐悟法门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其弟子法海将其教说汇编成书,名「六祖法宝坛经」盛行于世,为后来禅宗之宗经后应刺史韦据之请,于大梵寺树立法幢;未久归曹溪弘布大法,道俗归崇神龙元年(705),中宗派遣内侍薛简召师至京师师称疾固辞未往,帝乃敕赐摩衲袈裟等物并敕改宝林寺为「中兴寺」。三年更赐「法泉寺」额。 师又曾舍宅为国恩寺先天元年(712),命门人于寺内建立报恩塔翌年七月,归返国恩寺八月示寂,世寿七十六师肉身不坏,迄今仍存归停曹溪。宪宗时谥号「大鉴禅师」宋太宗太岼兴国年中(976~983)加谥「真宗禅师」;后由仁宗谥号「普觉禅师」,神宗赐「圆明禅师」之谥号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