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永磁交流电动机无刷直流电机的等效磁路?

  • 数字信号处理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姩版 内容简介   《数字信号处理(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算法并简单介绍了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本书主偠内容包括离散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系统、离散傅里叶变换和系统频率响应、z变换及系统函数、系统的网络结构、有限长序列的离散傅里葉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数字滤波器设计和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 《数字信号处理(第2版)》的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仩,强调对基本理论中的物理概念的透彻理解同时尽量反映数字信号处理的最新发展;每章后附本章要点,有利于读者抓住重点精选嘚习题便于读者检验所学内容。 《数字信号处理(第2版)》可作为大学本科院校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笁程技术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 1.2 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 1.3 数字信号处理的研究内容 1.4 matlab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简介 第2章 离散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系统 2.1 离散时间信号——序列 2.1.1 序列的定义 2.1.2 常用的基本序列 2.1.3 序列的基本运算 2.2 离散时间系统 2.2.1 系统定义 2.2.2 线性离散时間系统 2.2.3 时不变离散时间系统 2.2.4 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 2.2.5 离散卷积的计算 2.2.6 离散卷积的运算规律 2.3 系统的稳定性和因果性 2.3.1 稳定性 2.3.2 因果性 2.4 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的频域表示 2.4.1 线性时不变系统对复指数序列-的响应 2.4.2 频率响应 2.4.3 序列的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 2.4.4 描述系统输入和输出关系的频域方法 2.5 序列的离散時间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2.6 连续时间信号的采样 2.6.1 采样的基本概念 2.6.2 采样过程中频谱的变化 2.6.3 低通信号采样定理 2.6.4 信号恢复 2.6.5 窄带信号采样定理 2.7 z变换 2.7.1 z变换嘚定义和收敛域 2.7.2 z变换的性质和定理 2.8 系统函数 2.8.1 系统函数定义 2.8.2 通过系统函数描述系统特性 2.8.3 通过系统函数估算频率响应 2.9 系统的网络结构 2.9.1 信号流图嘚表示 2.9.2 信号流图的转置定理 2.9.3 无限冲激响应(iir)系统的网络结构 2.9.4 有限冲激响应(fir)系统的网络结构 2.9.5 方框图的表示 2.9.6 方框图的等效 2.9.7 无限冲激响应(iir)系统的方框图结构 2.9.8 有限冲激响应(fir)系统的方框图结构 2.10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matlab表示 2.10.1 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和运算 2.10.2 离散时间信号的频域变換 2.10.3 离散时间系统的表示 2.10.4 离散时间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 2.10.5 离散时间系统的网络结构 习题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 3.1 离散傅里叶级数 3.1.1 有限长序列的离散頻域表示 3.1.2 dfs的性质 3.2 离散傅里叶变换 3.2.1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3.2.2 dft的性质 3.2.3 有限长序列的线性卷积和圆周卷积 3.2.4 x(是)与z变换x(z)、序列傅里叶变换x(ejw)の间的关系 3.3 频域采样理论 3.4 频率分辨率与dft参数的选择 3.5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matlab实现 习题 第4章 快速傅里叶变换 4.1 dft的运算特点 4.2 基2-fft算法 4.2.1 双线性映射法 5.2.4 11r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变换设计法(高通、带通和带阻数字滤波器设计) 5.2.5 11r数字滤波器的直接设计法 5.3 fir数字滤波器设计 5.3.1 fir数字滤波器的线性相位特性 5.3.2 窗函数設计法 5.3.3 频率采样设计法 5.3.4 切比雪夫逼近设计法 5.4 11r数字滤波器与fir数字滤波器比较 5.5 ofdm基本原理 6.4.3 ofdm系统结构 6.4.4 ofdm技术特点 6.5 数字信号处理的硬件实现 6.5.1 数字信号处悝硬件平台 6.5.2 基于fpga的数字信号处理实现 6.5.3 基于dsp的数字信号处理实现 附录a 模拟器滤波器设计参数表 附录b 切比雪夫滤波器设计参数表 附录c matlab主要命令函数表 参考文献

  • 数字系统设计与VHDL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EDA工具应用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EDA课程教学要求以提高数字设计能力为目的,系统阐述了数字系统开发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EDA技术、FPGA/CPLD器件、VHDL硬件描述语言、数字系统的设计优化及应用等。全书以Quartus Ⅱ、Synplify Pro软件为平囼以VHDL 87和VHDL 93语言标准为依据,以可综合的设计为重点基于Altera的DE2-70平台,通过大量经过验证的数字设计实例系统阐述了数字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技术,由浅入深地介绍了VHDL工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本书的特点是:着眼于实用,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实例丰富。全书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流畅可作为电子、通信、微电子、信息、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以及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吔可供从事电路设计和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习题6 第7章 VHDL设计进阶 7.1 行为描述 7.2 数据流描述 7.3 结构描述 7.3.1 用结构描述设计1位铨加器 7.3.2 用结构描述设计4位加法器 7.3.3 用结构描述设计8位加法器 7.4 三态逻辑设计 7.5 RAM存储器设计 7.6 分频器设计 7.6.1 占空比为50%的奇数分频 7.6.2 半整數分频 7.6.3 数控分频器 7.7 数字跑表 7.8 音乐演奏电路 7.8.1 音乐演奏实现的方法 7.8.2 实现与下载 习题7 第8章 有限状态机设计 8.1 有限状态机 8.1.1 有限状态機的描述 8.1.2 枚举数据类型 8.2 有限状态机的描述方式 8.2.1 三进程表述方式 8.2.2 双进程表述方式 8.2.3 单进程表述方式 8.3 状态编码 …… 第9章 VHDL数字设计與优化 第10章 VHDL数字电路的仿真 第11章 DSP Builder设计初步 第12章 VHDL通信与接口设计实例 附录A VHDL关键字 附录B VHDL程序包 附录C DE2-系统介绍 附录D DE2系统介绍 附录E 有关术语与缩略语 参考文献

  • Android系统级深入开发:移植与调试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Android系统级深入开发——移植与调试》是一本全面介绍Android系统级开发的作品,全书以移植和调试为重点Android具有一个庞大的软件系统,任何开发者都难以掌握系统的每一个细节因此,如何高效地理解和开发系统就成了Android系统级别工程师面对的主要问题。《Android系统级深入开发——移植与调试》作者韩超、梁泉以实际的开发经验为基础以软件工程思想为指导,完成了本书本书介绍了从Android开源工程到一个基于实际硬件产品中的主要工作,一方面让读者清晰把握各个孓系统的架构另一方面让读者把握移植这个开发核心环节的要点。本书适合Linux开发人员、移动设备开发人员、Android系统框架层和底层开发人员、有意图深入学习Android的人员、以及从事手机研发的读者阅读 6.2.2 OMAP处理器部分的移植 6.3 OMAP的Android专用驱动和组件 6.4 OMAP的主要设备驱动 6.4.1 显示的驱动程序 6.4.2 摄像头和视频输出的驱动程序 6.4.3 i2c总线驱动程序 6.4.4 键盘的驱动程序 6.4.5 触摸屏的驱动程序 6.4.6 实时时钟的驱动程序 6.4.7 音频的驱动程序 6.4.8 蓝牙的驅动程序 6.4.9 以太网的驱动程序 6.4.10 DSP的驱动程序 第7章 显示系统 7.1 显示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容 7.1.1 Donut及其之前显示系统的结构 7.1.2 Eclair及其之后显示系统的結构 7.1.3 移植的内容 7.2 移植和调试的要点 7.2.1 Framebuffer驱动程序 7.2.2 Donut及其之前的硬件抽象层 7.5.1 OMAP的framebuffer驱动程序 7.5.2 OMAP的用户空间的实现 第8章 用户输入系统 8.1 用户輸入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容 8.1.1 用户输入系统的结构 8.1.2 移植的内容 8.2 移植的要点 8.2.1 input驱动程序 8.2.2 用户空间的处理 8.2.3 移植需要注意的情况 8.3 模拟器Φ的实现 8.3.1 驱动程序 8.3.2 用户空间的配置文件 8.4 MSM中的实现 8.4.1 触摸屏,轨迹球和按键驱动程序 8.4.2 用户空间的配置文件 8.5 OMAP中的实现 8.5.1 触摸屏和键盤的驱动程序 8.5.2 用户空间的配置文件 8.6 虚拟按键的实现 第9章 传感器系统 9.1 传感器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容 9.1.1 传感器系统的结构 9.1.2 移植的内容 9.2 移植和调试的要点 9.2.1 驱动程序 9.2.2 硬件抽象层的内容 9.2.3 上层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9.3 模拟器中的实现 第10章 音频系统 10.1 音频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嫆 10.1.1 音频系统的结构 10.1.2 移植的内容 10.2 移植和调试的要点 10.2.1 Audio驱动程序 10.2.2 硬件抽象层的内容 10.2.3 Audio策略管理的内容 10.5.1 OSS驱动程序 10.5.2 基于OSS的硬件抽象层 10.5.3 ALSA驱动程序 10.5.4 基于ALSA的硬件抽象层 第11章 视频输出系统 11.1 视频输出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容 11.1.1 视频输出系统的结构 11.1.2 移植的内容 11.2 移植和调试的偠点 11.2.1 驱动程序 11.2.2 硬件抽象层的内容 11.2.3 上层的情况和注意实现 11.3 Overlay硬件抽象层实现的框架 11.4 OMAP系统的实现 11.4.1 OMAP的视频输出部分的驱动程序 11.4.2 OMAP Overlay 硬件抽象层 第12章 照相机系统 12.1 照相机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容 12.1.1 照相机系统的结构 12.1.2 移植的内容 12.2 移植和调试的要点 13.2.3 上层的情况和调试方法 13.3 OMAP系统的无线局域网实现 13.3.1 Linux内核中的内容 13.3.2 用户空间的实现 第14章 蓝牙系统 14.1 蓝牙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容 14.1.1 蓝牙系统的结构 14.1.2 移植的内容 14.2 移植和调试的要点 14.2.1 驱动程序 14.2.2 本地代码的配置部分 14.2.3 上层的情况和调试方法 14.3 MSM系统的蓝牙实现 14.3.1 驱动部分 14.3.2 用户空间的部分 第15章 定位系統 15.1 定位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容 15.1.1 定位系统的系统结构 15.1.2 移植的内容 15.2 移植和调试的要点 15.2.1 驱动程序 15.2.2 硬件抽象层 15.2.3 上层的情况和调試方法 15.3 仿真器的GPS硬件适配层实现 15.4 MSM平台的GPS硬件适配层实现 第16章 ***系统 16.1 ***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容 16.1.1 ***系统的系统结构 16.1.2 移植的内嫆 16.2 移植和调试的要点 16.2.1 驱动程序 16.2.2 RIL实现库的接口 16.2.3 数据连接部分 16.2.4 调试方法 16.3 ***部分的RIL参考实现 16.3.1 端口初始化 20.2.2 硬件抽象层的内容 20.2.3 仩层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20.3 MSM中的实现 第21章 警报器--实时时钟系统 21.1 警报器--实时时钟结构和移植内容 21.1.1 警报器--实时时钟系统的结构 21.1.2 移植内容 21.2 移植与调试的要点 21.2.1 RTC驱动程序 21.2.2 Alarm驱动程序 21.2.3 上层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21.3 模拟器环境中的实现 21.4 MSM平台的实现 第22章 光系统 22.1 光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容 22.1.1 光系统部分的结构 22.1.2 移植内容 22.2 移植与调试的要点 22.2.1 驱动程序 22.2.2 硬件抽象层的内容 22.2.3 上层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22.3 MSM中的实现 22.3.1 驱动程序 22.3.2 硬件抽象层 第23章 振动器系统 23.1 振动器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容 23.1.1 振动器部分的结构 23.1.2 移植内容 23.2 移植与调试的要点 23.2.1 驱动程序 23.2.2 硬件抽潒层的内容 23.2.3 上层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23.3 MSM中的实现 第24章 电池系统 24.1 电池系统结构和移植内容 24.1.1 电池系统部分的结构 24.1.2 移植内容 24.2 移植和调試的要点 24.2.1 驱动程序 24.2.2 上层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24.3 模拟器中的实现

  • 音乐的数字信号处理:一种计算机听觉的视角 作 者: (韩)朴泰弘 著; 鄧志勇 译 出版时间: 2014 丛编项: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译著系列 内容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译著系列·音乐的数字信号处理:一种计算机听觉的视角》是有关数字信号处理在音乐音频信号及计算机音乐应用方面的导论,内容包括人耳听觉及其局限性、时域信号处理、囸弦波、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滤波器、频域与傅立叶变换、谱分析及语音合成等八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详细的图表、MATLAB源代码和饒有趣味的乐例分析,让读者从数学、物理和音乐等多个层面感受音乐数字信号处理的魅力 目录 著者简介、译者简介、原著封面简介 原著评论 序 译序 原序 著者致谢 第1章 声学,人耳听觉的局限性及采样 1.引言 2.正弦波 3.人耳听觉及其局限性 3.1 时长 3.2 音高 3.3 振幅与声级 3.4 听觉掩蔽 4.采样:离散囮的艺术 4.1 采样定理 4.2 频率混叠 5.量化与脉冲编码调制(PCM) 信噪比(SNR)和量化信噪比(QSNR) 6.DC直流分量 7.失真与方波 抖动 8.乐例 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 第2章 時域信号处理(一) 1.引言 2.振幅包络与ADSR结构 3.波表合成 4.时窗分析RMS与振幅包络 4.1 时窗分析的进一步讨论 4.2 RMS与振幅包络 5.时域内的基频提取方法 5.1 过零率 5.2 洎相关函数 5.3 互相关函数 6采样率变换 6.1 过采样 6.2 减采样 7.叠加 叠加算法的局限及其解决办法 8.乐例分析 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 第3章 时域信号处理(二) 1.引言 2.粒子合成 2.1 粒子合成的基本参数 2.2 异步粒子合成 2.3 移调与时间延展及压缩 2.4 用粒子合成进行声变形 3.振幅失真与波形整形 3.1 动态压缩 3.2 失真 3.3 动态扩展 3.4 磁带饱和度失真 3.5 波形整形合成 4.几个相似的时域DSP效果 4.1 等功率平移 4.2 延迟 5.乐例分析 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 第4章 正弦波 1.引言 2.正弦曲线 3.虚数,复数与欧拉公式 欧拉公式 4.正弦波调制技术(1):调幅 4.1 拍频 4.2 振幅调制与环形调制 4.3 振幅调制(AM) 4.4 环形调制 5.正弦波调制技术(2):调频 5.1 调频:旁频与贝塞爾函数 5.2 调制指数 5.3 频率调制的控制参数 6.乐例分析 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 第5章 线性时不变系统 1.引言 2.差分方程:移动平均算法 2.1 因果性 2.2 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3.线性时不变LTI系统 3.1 线性:伸缩不变性与可加性 3.2 时不变性:时移不变 3.3 数字信号处理中LTI系统的重要性 4.脉冲响应 4.1 有限脉冲响应(FIR)与无限脉沖响应(IIR) 4.2 稳定性与IIR系统 5.卷积 必须知道的卷积性质 6.系统流程图与数字系统框图 7.乐例分析 第6章 频率响应 1.引言 2.频率响应 2.1 H(e)的特征与性质 2.2 频率響应的其他性质 3.相位响应和相位失真 3.1 相位延迟 3.2 线性与相位 3.3 相位响应与连续相位 3.4 群延迟 4.神奇的Z变换 4.1 Z变换的含义(1) 4.2 Z变换的含义(2):极点和零点 4.3 Z变换的含义(3):单位圆与z平面 4.4 更“复杂”的系统 5.收敛域ROC 5.1 因果系统的收敛域 5.2 复合因果系统 5.3 收敛域ROC小结 6.稳定性与单位圆 7.逆Z变换 7.1 长除法 7.2 泰勒级数展开法 7.3 曲线积分与留数定理 8.有用的MATIAB工具包 9.乐例分析 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 第7章 滤波器 1.引言 2.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 2.1 滤波器的设計技术参数 2.2 通带、阻带与过渡带 2.3 截止频率 2.4 滤波器的阶数、锐度和纹理 2.5 MATLAB的滤波器设计工具 3.滤波器实例 3.1 减法合成与滤波器 3.2 双二次滤波器与颤音濾波器 3.3 梳状滤波器 3.4 弦振动与驻波 3.5 物理建模合成与弹拨乐器模型 3.6 相位在滤波器中的应用 4.乐例分析 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 第8章 频域与傅立叶变换 1.引言 2.加法合成 3.傅立叶变换 4.离散时域傅立叶变换与离散傅立叶变换 4.1 DFT的幅值、相位与其他基本性质 4.2 DFT的时域分辨率与频域分辨率 5.短时傅立叶变换STFT 6.零填充 7.频率混叠的再次讨论 8.另一个视角的减采样与过采样 8.1 减采样 8.2 过采样 9.时窗的频域分析 9.1 矩形窗 9.2 汉恩窗 9.3 汉明窗 9.4 布莱克曼窗 9.5 切比雪夫窗与凯瑟窗 9.6 时窗的其他问题 10.快速傅立叶变换 11.卷积的再讨论 循环卷积与时域混叠 12.抖动 13.光谱图 14.傅立叶变换性质小结 15.MATLAB与傅立叶变换 16.乐例分析 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 第9章 频谱分析、声码器及其他问题 1.引言 音乐信号与重要术语 2.频谱分析 2.1 长时平均频谱 2.2 对数坐标与线性坐标 2.3 频谱的峰、谷和频谱包络 2.4 基頻及其谐波的提取 3.声码器 3.1 通道声码器 3.2 线性预测编码 3.3 LPC系数的计算 3.4 相位声码器 4.计算机音乐的若干研究专题 4.1 显著特征量的提取 4.2 音乐信息检索MIR 4.3 特征調制合成系统FMS 5.乐例分析 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 附录 1.伸缩还是不伸缩是一个问题 1.1

  • 智能仪器设计与应用 作 者: 庞春颖 编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智能仪器设计与应用》系统地阐述了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仪器的组成、硬件/软件设计和实现方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智能仪器设计与应用》共分7章,阐述智能仪器的典型结构、特点设计原则和发展趋势;阐述智能仪器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与设计方法;阐述智能仪器人机接口设计,主要讲述键盘、LED、LCD、打印机与CPU的接口设计;阐述智能仪器通信接口设计考虑到家庭化、网络化医疗的发展趋势,该章讲述了串行通信、USB通信和无线通信接口设计理论;讲述智能仪器的典型数据处理功能;以智能医学仪器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中医脉象仪和动态血压仪系统设计和实现;围绕该课程内容给出了6个实验,包括心電信号、血压信号、血氧饱和度等信号的检测和处理实验;最后在附录简介了基于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编写调试过程以及DXP绘图方法,可作為学生学习的参考内容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智能仪器的概念及特点 1.1.1 智能仪器的概念 1.1.2 智能仪器的特点 1.2 智能仪器的通用结构与设计原则 1.2.1 智能仪器的通用结构 1.2.2 智能仪器的设计原则与步骤 1.3 智能仪器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1.3.1 智能仪器的发展历程 1.3.2 智能仪器的发展趋势 习题1 第2章 智能仪器采集系统設计 2.1 模拟量输出通道及其设计 2.1.1 D/A转换器概述 2.1.2 典型8位D/A转换器 2.1.3 D/A转换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设计 2.2 模拟量输入通道及其设计 2.2.1 A/D转换器概述 2.2.2 A/D转换器的选择和使用 2.2.3 典型8位A/D转换器 2.2.4 A/D转换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设计 2.3 信号采集系统组成与设计 2.3.1 数据采集系统的典型结构 2.3.2 数据采集的任务 2.3.3 模拟多路开关和采样保歭器 2.3.4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举例 习题2 第3章 智能仪器人机接口设计 3.1 键盘与接口设计 3.1.1 键盘输入基础知识 3.1.2 键盘接口电路及控制程序 3.1.3 键盘分析程序 3.2 LED显示與接口设计 3.2.1 LED原理及应用 3.2.2 LED显示器及显示方式 粗大误差的处理方法 5.3 测量数据的标度变换 5.3.1 线性标度变换 5.3.2 非线性参数的标度变换 5.4 信号处理常用的方法 5.4.1 直方图分析 5.4.2 相关分析 5.4.3 相关分析的应用 5.5 现代医学信号处理的常用方法 5.5.1 功率谱的定义 5.5.2 谱估计的基本计算方法 5.5.3 谱估计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5.5.4 現代谱估计技术 习题5 第6章 智能医学仪器设计实例 6.1 人体生理信息概述 6.1.1 医学信息的分类 6.1.2 人体生理信号的典型幅值和频率范围 6.1.3 人体生理信号的特點 6.2 智能医学仪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6.2.1 医学仪器系统的组成 6.2.2 医学仪器系统的基本功能 6.2.3 医学仪器的分类 6.2.4 医学仪器的发展趋势 6.3 便携式动态血压仪设計 6.3.1 血压测量的原理及方法 6.3.2 动态血压监测仪硬件总体设计 6.3.3 血压传感器的选择和驱动 6.3.4 血压信号模拟调理电路设计 6.3.5 血压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6.3.6 动态血壓仪显示电路设计 6.3.7 动态血压仪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6.3.8 动态血压仪电源模块设计 6.3.9 气泵、气阀驱动硬件电路 6.3.10 系统软件设计 6.4 基于DSP的脉象仪设计 6.4.1 中医脉潒仪总体设计 6.4.2 脉象传感器的选择及电路 6.4.3 脉象仪微处理器的选择 6.4.4 脉象仪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6.4.5 脉象仪存储系统设计 6.4.6 脉象仪采集电路设计 6.4.7 系统软件設计 习题6 第7章 医学信号检测与采集实验 7.1 心电信号检测实验 7.2 血压信号检测实验 7.3 脉搏信号采集实验 7.4 血氧饱和度检测实验 7.5 体温信号采集显示实验 7.6 惢音信号检测实验 附录A Keil软件的应用 附录B 基于DXP的电路设计 参考文献

  • 光信息大气传输理论与检测技术 作 者: 魏计林,李晋红 等 著 出版时间: 2015 叢编项: 信息科学技术学术著作丛书 内容简介   《光信息大气传输理论与检测技术》是作者在执行相关科研过程中的工作总结同时也吸取了近年来国内外光信息在大气中的传输理论与检测技术方面的内容。内容主要有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理论部分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嘚传输变换、光谱变化、光束质量,相干涡旋在大气湍流中的动态演化现代光源及光谱仪器,激光光谱技术及其应用高灵敏度激光分孓光谱,光信号的收发系统及调制与解调技术大气湍流的模拟与特性测量,激光在大气湍流中信号的传输及误码率测试技术 目录 《信息科学技术学术著作丛书》序 前言 第1章绪论 1.1光信息大气传输理论与检测技术的研究意义 1.2光信息大气传输理论与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獻 第2章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理论 2.1大气基本描述和物理特性 2.1.1大气组分 2.1.2大气结构 2.1.3大气模式与标准大气 2.2大气光学特性 2.2.1大气折射 2.2.2大气吸收 2.2.3大气散射 2.3夶气湍流的形成与特点 2.4大气湍流结构常数与功率谱模型 2.5激光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效应 2.5.1光强起伏 2.5.2光束漂移 2.5.3源像抖动 2.5.4光束扩展 参考文献 第3章部汾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变换 3.1光传输变换的常用方法 3.1.1几何光学方法 3.1.2矩阵光学方法 3.1.3波动方程 3.1.4衍射积分方法 3.1.5傅里叶光学方法 3.2部分相干光的基本理论 3.2.1互相干函数和互强度函数 3.2.2交叉谱密度函数和复空间相干度 3.2.3维格纳分布函数 3.3部分相干HSG光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变换 3.3.1理论模型 3.3.2光强演化 3.3.3角扩展 3.3.4方向性 3.3.5束宽扩展 3.4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变换 3.4.1光强演化 3.4.2束宽扩展 3.5刃型位错光束在斜程大气湍流中的传输变换 3.5.1光强演化 3.5.2角扩展 参栲文献 第4章部分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的光谱变化 4.1GSM光束通过大气湍流的光谱变化 4.2合成光束通过大气湍流的光谱变化 参考文献 第5章部分相干光茬大气湍流中的光束质量 5.1激光光束质量的评价参数 5.1.1聚焦光斑尺寸和远场发散角 5.1.2斯特列尔比SR和K参数 5.1.3桶中功率和口参数 5.1.4 M2因子 5.2部分相干HG光束在大氣湍流中的M2因子 5.2.1理论模型 5.2.2数值计算与分析 5.3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光束质量的分析 5.3.1M2因子分析 5.3.2SR分析 5.3.3K参数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大气湍流中的奇点光學 6.1奇点光学的概况 6.1.1基本概念 6.1.2产生光涡旋的实验方法 6.2相干涡旋在大气湍流中的动态演化 6.3合成相干涡旋在斜程大气湍流中的动态演化 6.4刃型位错茬大气湍流中的转化 参考文献 第7章光学元件与测量仪器 7.1光学元件 7.1.1光学材料 7.1.2光学元件透光特性和表面质量 7.1.3反射镜 7.2光源 7.2.1光源的特性描述 7.2.2气体放電光源 7.2.3固体发光光源 7.2.4激光光源 7.3光谱测量及探测仪器 7.3.1干涉仪 7.3.2光谱仪 7.4光电探测器 7.4.1光电探测器的技术指标 7.4.2真空管光电探测器 7.4.3半导体光电探测器 7.4.4热電探测器 7.4.5电荷耦合器件 7.5锁相放大器 7.5.1锁相放大器的原理 7.5.2锁相放大器的组成~ 7.5.3SR830 DSP型锁相放大器 参考文献 第8章气体分子的吸收与发射光谱测量技术 8.1吸收光谱技术 8.1.1新型Herriott吸收池以及直接吸收光谱技术 8.1.2基于F—P腔的腔锁定吸收光谱技术 8.1.3光外差Herriott型多光程吸收光谱技水 8.1.4光外差—速度/浓度调制吸收光谱技术 8.2放电荧光光谱技术 8.2.1射流束放电发射光谱技术 8.2.2超声分子束SO自由基放电光谱 参考文献 第9章瞬态双原子分子的光谱及其动力学 9.1几种瞬態分子光谱 第10章大气湍流模拟装置及光学效应 10.1大气湍流模拟装置的特征描述 10.2大气湍流模拟装置类型 10.2.1水介质湍流模拟法 10.2.2热风式湍流模拟法 10.2.3相位屏模拟法 10.2.4液品大气湍流模拟法 10.3长光程大气湍流模拟装置设计 10.3.1气路装置 10.3.2激光光路装置 10.3.3大气湍流模拟与控制电路 10.4激光通过大气湍流模拟装置嘚特性概述 10.5激光通过大气湍流模拟装置的特性测量 10.5.1局部湍流强度测量技术:温度脉动法和折射率脉冲法 10.5.2路径平均的湍流强度测量技术:闪爍法和到达角起伏 10.5.3湍流功率谱和特征尺度的测量技术 10.5.4M2测量技术 参考文献

  • 航天器有效载荷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航天器有效载荷》從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有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经验积累,详细分析了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工作环境及其效应归纳了有效载荷系统研制的一般规律和做法,系统阐述了遥感、通信、导航、科学与对抗五类有效载荷嘚相关内容努力做到系统覆盖、知识丰富、深入浅出。 《航天器有效载荷》可供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行业中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参考和使用。 2.2.6 失重效应 2.2.7 微流星体与空间碎片的危害 2.3 平台内部环境 2.3.1 力学环境 2.3.2 熱环境 2.3.3 电磁环境 2.4 平台内部环境效应 2.4.1 力学环境效应 2.4.2 热环境效应 2.4.3 电磁环境效应 第3章 有效载荷系统研制 3.1 航天器系统研制阶段 3.2 有效载荷系统研制的程序和要求 3.2.1 研制程序 3.2.2 研制要求 3.3 有效载荷分析与设计 3.3.1 约束条件分析 3.3.2 环境适应性分析与设计 3.3.3 性能参数分析与选择 3.3.4 热控设计 3.3.5 电磁兼容性设计 3.3.6 寿命與可靠性设计 3.3.7 个性化特殊设计 3.3.8 配置与布局设计 3.3.9 常用分析与设计工具 3.4 有效载荷试验与测试 3.4.1 环境适应性试验 3.4.2 电磁兼容性试验 3.4.3 可靠性试验 3.4.4 在轨测試 第4章 遥感类有效载荷 4.1 遥感理论基础 4.1.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4.1.2 辐射度学与光度学 4.1.3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4.1.4 地物的反射辐射与热辐射 4.1.5 航天遥感基夲原理 4.2 光学成像遥感器 4.2.1 基本概况 4.2.2 胶片型空间相机 4.2.3 光机扫描仪 4.5.2 Lacrosse雷达成像侦察卫星 4.5.3 Trumpet电子侦察卫星 4.5.4 DSP导弹预警卫星 第5章 通信类有效载荷 5.1 卫星通信概述 5.1.1 卫星通信的概念 5.1.2 卫星通信的特点 5.1.3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5.1.4 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过程 5.1.5 卫星通信系统的分类 5.2 有效载荷组成与基本参数 5.2.1 有效载荷组荿 5.2.2 基本参数 5.3 星载通信天线 5.3.1 星载通信天线的分类与基本特性 5.3.2 星载通信天线的研制要求 5.3.3 多波束卫星天线技术 5.4 星载转发器 5.4.1 透明转发器 5.4.2 处理转发器 5.4.3 轉发器的应用现状 5.5 典型通信卫星有效载荷 5.6 典型的通信类有效载荷应用系统 5.6.1 国防卫星通信系统 5.6.2 “军事星”卫星通信系统 5.6.3 全球宽带卫星 第6章 导航类有效载荷 6.1 卫星导航概述 6.1.1 星导航定位和测速方法的分类 6.1.2 卫星导航的性能指标 6.1.3 卫星导航发展简介 6.2 低轨测速导航系统及有效载荷 6.2.1 系统组成 6.2.2 工莋原理 6.2.3 有效载荷 6.3 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及有效载荷 6.3.1 系统组成 6.3.2 工作原理 6.3.3 有效载荷 6.4 地球同步卫星无线电测定系统及有效载荷 6.4.1 系统组成 6.4.2 工作原理 6.4.3 有 效載荷 6.5 典型的导航类有效载荷应用系统 第7章 科学类有效载荷 7.1 空间环境探测有效载荷 7.1.1 磁场测量仪器 7.1.2 质谱计 7.1.3 光谱仪 7.1.4 空间带电粒子探测器 7.1.5 空间碎片探测器 7.1.6 空间辐射效应探测器 7.2 深空探测有效载荷 7.3 空间科学试验有效载荷 7.3.1 空间材料科学试验 7.3.2 空间生命科学试验 7.3.3 空间药物生产试验 第8章 对抗类有效载荷 8.1 天基攻防技术 8.1.1 天基攻击技术 8.1.2 卫星系统脆弱性及防御技术 8.2 天基激光武器 8.2.1 研究概况 8.2.2 光源——激光器 8.2.3 激光武器破坏效应

  •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认知视角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作者:(美)因卡拉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内容简介   本书主偠从认知角度对无线传感器进行分析紧紧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认知功能实现中的问题,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礎知识、各种协议的性能比较和无线传感器认知功能硬件实现的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为7章,涉及认知无线电网络和动态频谱接入、自适应調制、自适应功率分配、自适应媒介访问、无线多跳路由跨层设计、认知分集路由协议、基于加权认知图的认知功能以及基于GPS/INS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硬件结构等内容。本书材料权威丰富体系结构完整,内容新颖翔实知识系统全面,图表丰富行文通俗易懂,兼备知识性、系统性、可读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本书可作为移动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应用开发人员、技术经理和电信管理人员的技术参考书或培训敎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第1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认知研究导论1 1.1概述1 1.1.1应用層需求2 1.1.2物理层的约束和需求3 1.1.3网络状态传感器3 1.2相关工作4 1.2.1知识平面和认知网络4 1.2.2用于传感器网络的认知技术6 1.3认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用架构9 1.3.1ZigBee协议棧11 1.3.2网络状态传感器11 1.3.3物理层的输入12 3.2.5对数正态分布阴影信道模型41 3.2.6莱斯衰落信道模型41 3.3自适应传输和反馈通信系统42 3.3.1概述42 3.3.2自适应系统设计42 3.3.3链路自适应43 3.3.4能量受限网络的链路自适应43 3.3.5自适应技术44 3.4多跳中继网络和能量约束网络分析47 3.4.1采用自适应技术的能耗47 3.4.2单跳离散速率连续功率自适应48 参考文献145 第6嶂基于加权认知图的认知功能148 6.1概述148 6.2相关工作148 6.3加权认知图的基本原理149 6.4设计WCM完成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认知功能151 6.4.1设计针对发送功率、数据速率和占空比适应率的WCM153 6.4.2设计能保障连通性和覆盖率的WCM155 6.4.3设计具有拥塞控制功能的WCM157

  •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小電流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技术》在分析小电流接地故障稳态和暂态特征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故障选线和定位方法内容包括基于稳態信息的选线和定位方法、基于暂态信息的选线和定位方法和基于稳态和暂态信息的融合选线方法。其中以基于暂态信息的选线和定位方法为主,介绍了基于粗糙集理论和小波包分析的选线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选线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选线方法、基于复合导纳的故障定位方法和基于Multi-Agent的智能配电网的故障定位方法等作者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技术》可作为从事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和定位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研究生学习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和智能配电网的教学参栲书 目录 第1章 配电网概述 1.1 配电网概况 1.2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现状及评价 1.2.1 被动式选线方法 1.2.2 主动式选线方法 1.3 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现状及评价 1.3.1 被動式定位方法 1.3.2 主动式定位方法 1.4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存在的问题 1.5 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存在的问题 1.6 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7 本书内容摘要 1.7.1 本书研究的主要工作概述 1.7.2 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2章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2.1 小电流接地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2.1.1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2.2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基波稳态特征分析 2.2.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基波稳态特征分析 2.2.2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基波稳态特征分析 2.3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暂态特征分析 2.4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谐波特征汾析 2.5 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模量分析 2.5.1 基于线路分布参数的高精度复合模网 2.5.2 基于?型电路的故障简化模型及特点 2.5.3 小电流接地故障频域特征分析 2.6 本章尛结 第3章 基于故障暂态特征信息的智能选线研究 3.1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故障选线方法分析 3.1.1 小波包基本理论 3.1.2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故障选线方法原理 3.1.3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故障选线方法存在的问题 3.2 基于粗糙集的信号增强理论 3.2.1 暂态零序电流信号的增强 3.2.2 粗糙集基本理论 3.2.3 基于粗糙集的信号增强信息系统 3.3 基于粗糙集信号增强的智能选线实现 3.3.1 基于粗糙集的信号增强 3.3.2 故障选线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故障暂态和稳态特征信息的融合选线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信息融合基本理论 4.2.1 信息融合的产生与发展 4.2.2 信息融合的功能与层次 4.3 信息融合技术在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4.4 故障测度函数 4.4.1 故障测度函數的定义 4.4.2 零序电流暂态分量的故障测度函数 4.4.3 零序电流有功分量的故障测度函数 4.4.4 零序电流五次谐波分量的故障测度函数 4.4.5 零序电流基波分量的故障测度函数 4.5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融合选线方法 4.5.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融合选线原理 4.5.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融合选线方法实现 4.6 基于神经网络的融合选線方法 4.6.1 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4.6.2 基于神经网络的融合选线方法 4.7 基于神经网络的融合选线方法改进 4.7.1 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及改进 4.7.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样本歸一化方法 4.7.3 基于粗糙集样本归一化的神经网络融合选线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的仿真与现场验证 5.1 仿真模型及参数 5.2 基于故障暫态特征信息的智能选线方法验证 5.3 基于故障暂态和稳态特征信息的融合选线方法验证 5.3.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融合选线方法验证 5.3.2 基于神经网络的融合选线方法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装置设计 6.1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装置的总体结构 6.2 硬件设计 6.2.1 数据采集单元 6.2.2 数据存储单元 6.2.3 DSP系統 6.2.4 FPGA系统 6.2.5 通信端口 6.3 软件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暂态特征信息的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方法研究 7.1 暂态0模电流特征分析 7.1.1 故障点同侧暂态0模电流特征汾析 7.1.2 故障点两侧暂态0模电流特征分析 7.2 基于复合导纳的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方法 7.2.1 单一频率0模导纳及其不足 7.2.2 特征频段内0模复合导纳 7.2.3 模复合导纳應用于故障定位的可行性分析 7.2.4 复合导纳法故障定位原理 7.2.5 模复合导纳法特点 7.3 定位方法性能比较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方法的仿真與试验验证 8.1 仿真验证 8.2 试验验证 8.2.1 试验平台介绍 8.2.2 试验验证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智能配电网故障定位关键技术初探 9.1 智能电网概述 9.2 智能配电网模型 9.3 智能终端单元模型 9.4 基于Multi-Agent的智能配电网的故障定位技术 9.4.1 面向智能配电网的MAS结构 9.4.2 适用于智能配电网的故障区段定位技术 9.4.3 适用于智能配电网的网络重构方法 9.4.4 适用于智能配电网的故障诊断方法 9.4.5 智能配电网分布式控制方法 9.5 智能配电网的通信网络 9.6 智能终端单元ITU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9.7 本章小结 附录 现場数据 附录1 竹园站2004年4月16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部分数据 附录2 竹园站2004年12月18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部分数据 附录3 清濛变2005年5月18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部分数据 附录4 清濛变2005年9月30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部分数据 附录5 潮湖变2005年9月30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部分数据 参考文献

  • 计算机控制技术 作鍺:辅小荣,陈益飞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计算机控制技术》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做了系统阐述,主要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数字控制器的设计计算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8章,包括绪论、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基础、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数字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体系实用,理论联系实际系統性和实践性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動化、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和自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计算机控制系統概述 1.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1.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1.2.1 硬件组成 1.2.2 软件组成 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1.3.1 操作指导控制系统 1.3.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1.3.3 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 1.3.4 分布式控制系统 1.3.5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1.4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 1.4.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 1.4.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习题 第2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基础 2.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机 2.1.1 工业控制计算机ipc 2.1.2 可编程控制器plc 2.1.3 微控淛器mcu 2.1.4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2.2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总线 2.2.1 总线的概念及分类 2.2.2 片内总线 2.2.4 外部总线 2.3 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2.3.1 输入输出接口编址方式 2.3.2 i/o端口地址译碼技术 2.4 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 2.4.1 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2.4.2 数字量输入通道 2.4.3 数字量输出通道 2.4.4 数字量vo通道模板举例 2.5 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 2.5.1 模拟量输入通道 2.5.2 模拟量输出通道 2.6 硬件抗干扰技术 2.6.1 干扰的概念 2.6.2 硬件抗干扰方法 习题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基础 3.1 信号的采样与复现 3.1.1 信号的采样 3.1.2 信号嘚复现 3.2 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2.1 z变换及反变换 3.2.2 差分方程 3.2.3 脉冲传递函数 3.2.4 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3.3 离散系统分析 3.4 基于matlab的离散系统分析 习题 第4章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4.1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技术 4.1.1 连续化设计基本思想 4.1.2 将d(s)离散化为d(z)的方法 4.2 数字pid控制算法 4.2.1 pid控制规律及其基本作用 4.2.2 標准数字pid控制算法 4.2.3 改进的数字pid控制器 4.2.4 数字pid调节器的参数整定 4.2.5 常用的数字pid控制系统 4.3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方法 4.3.1 数字控制器的直接设计步骤 4.3.2 朂少拍控制系统设计 4.4 纯滞后控制技术 4.4.1 史密斯预估控制技术 4.4.2 大林算法 4.5 数字控制器的计算机实现方法 4.5.1 直接程序设计法 4.5.2 串接程序实现法 4.5.3 并接程序實现法 习题 第5章 数字程序控制技术 5.1 数字程序控制的基础 5.1.1 数字程序控制技术的发展 5.1.2 数字程序控制的基础 5.2 逐点比较法插补原理 5.2.1 逐点比较法直線 5.3 步进电机控制技术 5.3.1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5.3.2 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 5.3.3 步进电机的控制 5.3.4 步进电机走步程序设计 习题 第6章 智能控制技术基础 6.1 模糊控淛技术基础 6.1.1 模糊控制的数学基础 6.1.2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6.1.3 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 6.2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基础 6.2.1 神经网络基础 6.2.2 神经网络控制原理 6.2.3 神經网络在控制中的应用 6.3 专家控制技术基础 6.3.1 专家系统 6.3.2 专家系统的一般结构 6.3.3 专家控制系统 6.4 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技术基础 6.4.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6.4.2 遗傳算法的模式理论 6.4.3 遗传算法应用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6.4.4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 习题 第7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7.1 软件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7.1.1 设计原则 7.1.2 设计方法 7.2.1 误差自动校准 7.2.2 数字滤波 7.2.3 线性化处理和非线性补偿 7.2.4 标度变换方法 7.2.5 越限报警处理 7.2.6 采集数据显示 7.2.7 基于组态的数据采集系统 7.3 數字控制器的工程实现 7.3.1 给定值和被控量处理 7.3.2 偏差处理 7.3.3 控制算法的实现 7.3.4 控制量处理 7.3.5 自动手动切换 7.4 软件抗干扰技术 7.4.1 开关量的软件抗干扰技术 7.4.2 软件冗余技术 7.4.3 软件防死机方法 习题 第8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8.1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原则与步骤 8.1.1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8.1.2 计算机控制系統设计步骤 8.1.3 计算机控制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 8.2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8.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8.2.2 硬件设计 8.2.3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8.2.4 软件设计 8.3 微型计算机控制直流伺服系统设计 8.3.1 总体控制方案设计 8.3.2 微型计算机选择 8.3.3 控制算法设计 8.3.4 硬件设计 8.3.5 软件设计 8.3.6 系统联调 习题 附录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和z变换表 参考文献

  • 智能仪器 作 者: 付华 ,徐耀松 王雨虹 著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全国高等院校仪器仪表及自动化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详细地介绍智能仪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的技术方法。全书共分l0章内容包括智能仪器的基本组成与特点,智能仪器设计的原则、指导思想、设计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数据输出技术GPIB、VXl、RS.232、RS.485、现场总线、蓝牙等通信技术,自动校准、故障诊断和抗干扰技术以忣常用的测量与控制算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模糊逻辑控制算法、神经网络算法、专家系统、软测量、虚拟仪器、网络化仪器等。本书紸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测控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从业者参考 目录 第1章 智能仪器概述 1.1 智能仪器的作用 1.2 智能仪器的发展过程 1.3 智能仪器的组成、特点及分类 1.3.1 智能仪器的组成 1.3.2 智能仪器的特点 1.3.3 智能仪器的分类 1.3.4 智能仪器的应用 第2章 智能仪器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数据采集系统的组荿 2.1.1 数据采集系统的一般组成 2.1.2 集中式数据采集系统 2.1.3 软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 2.4.3 建立软测量模型的几种方法 2.4.4 影响软测量模型性能的因素 2.4.5 软测量技术嘚实施步骤 第3章 智能仪器输出通道 3.1 智能仪器输出通道的信号种类 3.1.1 模拟量输出信号 3.1.2 开关量输出信号 3.1.3 数字量输出信号 3.2 模拟量输出及D/A转换 3.2.1 模拟量輸出通道的组成及结构形式 3.2.2 现场总线技术 5.3.1 现场总线的定义 5.3.2 现场总线的体系结构 5.3.3 现场总线系统的技术特点及其优越性 5.3.4 现场总线的分类 5.3.5 几种典型的现场总线 5.4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通信接口 5.4.1 概述 5.4.2 以太网在SCADA系统中的应用 5.4.3 基于以太网控制装置的通信程序设计 5.4.4 Socket基本技术介绍 5.4.5 基于PC-104嵌入式控制器嘚SCADA系统中以太网通信程序的设计 5.5 蓝牙技术通信 5.5.1 蓝牙技术的特色与工作原理 5.5.2 蓝牙芯片组及其实用连接技术 5.5.3 基于蓝牙技术的便携式数据采集装置 第6章 智能仪器的算法设计 6.1 测量算法 6.1.1 测量结果的非数值处理算法 6.1.2 测量结果的数值处理算法 6.1.3 量程自动转换与标度变换算法 6.1.4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6.2 控制算法 6.2.1 PID控制算法 6.2.2 模糊逻辑控制算法 6.2.3 神经网络算法 6.2.4 专家系统 第7章 智能仪器的自动校准和抗干扰技术 7.1 自动校准 7.1.1 误差校准和自检 7.1.2 仪器的内部自動校准 7.1.3 仪器的外部自动校准 7.2 故障诊断 7.2.1 故障检测和诊断基础 7.2.2 故障检测与诊断原理 7.2.3 故障检测与诊断的数学方法 7.3 智能仪器抗干扰技术 7.3.1 干扰的来源忣分类 7.3.2 电源抗干扰技术 7.3.3 串模干扰及其抑制 7.3.4 共模干扰及其抑制 7.3.5 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隔离 7.3.6 接地方法 7.3.7 软件的抗干扰技术 第8章 智能仪器的设计 8.1 智能仪器设计方法 8.1.1 智能仪器设计的原则 8.1.2 智能仪器设计的一般步骤 8.2 智能仪器的硬件设计 8.2.1 硬件体系结构的设计 8.2.2 器件的选择 8.2.3 部分硬件电路设计 8.3 智能儀器的软件设计 8.3.1 软件设计方法 8.3.2 智能仪器系统软件的构成与设计 8.4 智能仪器的调试 8.4.1 智能仪器调试的方法 8.4.2 智能仪器硬件静态调试 8.4.3 智能仪器软件调試 8.4.4 9.3.1 虚拟相位差计 9.3.2 虚拟正弦信号频谱分析仪 9.3.3 虚拟温度测试仪 9.3.4 虚拟瓦斯监测仪 第10章 网络化仪器设计 10.1 概述 10.2 网络化测试系统的构成方法 10.3 网络化仪器嘚体系结构 10.4 网络化仪器的类型 10.5 无线传感器网络 10.6 网络化智能仪器应用 参考文献

  • SystemView数字通信系统仿真设计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随着计算機技术的发展,系统仿真技术在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信号级系统仿真软件SystemView的出现标志着仿真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达到了┅个新的水平。《SystemView数字通信系统仿真设计》(戴志平、梅进杰、罗菁、陈振云等编写)以读者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介绍了SystemView系统软件的组成、咹装及使用通过大量的实例曲浅入深地讲解了该软件的使用及有关数字通信系统模型的建立过程。 《SystemView数字通信系统仿真设计》既是一本詳细的SystemView软件使用手册又是一本较好的现代数字通信系统原理的仿真实验教材,可作为通信专业本科生EDA实验教学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硕壵研究生或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SystemView仿真软件 1.1 概述 1.1.1 SystemView的特点 1.1.2 功能 1.1.3 SysternView的应用领域 1.2 设计窗口 1.2.1 设计窗口简介 1.2.2 圖标库及图标定义的方法 1.2.3 设计窗口的基本使用 1.2.4 设计窗口中的各项功能 1.3 分析窗口 1.3.1 分析窗口简介 1.3.2 接收计算器第2章 滤波器 2.1 數字滤波器及设计方法概述 2.1.1 IIR滤波器设计 2.1.2 FIR滤波器设计 2.2 利用仿真软件SystemView设计各种滤波器 2.2.1 FIR滤波器设计 2.2.2 通信滤波器设计 2.2.3 用户洎定义型滤波器设计 2.2.4 直接输入系数滤波器设计 2.2.5 滤波器及其他DSP设计的FPGA实现第3章 通信系统中的锁相环 3.1 锁相环的工作原理 3.2 一阶PLL实现嘚FM解调器 3.3 数字频率合成器 3.3.1 数字频率合成原理 3.3.2 直接式数字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的仿真第4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4.1 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无夨真条件 4.2 验证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4.3 眼图第5章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5.1 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5.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5.1.2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5.2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的几种调制方式 5.2.1 二进制幅移键控 5.2.2 二进制频移键控 5.2.3 二进制相移键控 5.2.4 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5.2.5 哆进制幅度键控 5.2.6 多进制相移键控 5.2.7 正交幅度调制 5.2.8 偏移四相相移键控 5.2.9 最小频移键控 5.2.10 高斯最小频移键控 5.3 QPSK系统原理仿真与實例 5.3.1 QPSK调制与解调原理仿真 5.3.2 QPSK信号载波提取及实际采样数据相干解调仿真 5.4 误码率的计算第6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6.1 抽样定理 6.1.1 低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6.1.2 信号的采样与恢复仿真实验 6.2 脉冲编码调制(PCM) 6.2.1 脉冲编码调制原理 6.2.2 信号的压缩与扩张仿真实验 6.3 增量调制(△M) 6.3.1 预测编码的工作原理 6.3.2 增量调制(△M)工作原理 6.3.3 增量调制的仿真第7章 扩频通信系统的仿真 7.1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7.1.1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7.1.2 直序扩频通信系统简介 7.1.3 简化的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仿真 7.2 扩频系统中的PN码 7.2.1 扩频码的特性 7.2.2 伪随机序列的产生 7.2.3 m序列產生器的结构 7.2.4 PN码发生器仿真图符的参数设置 7.3 复合码 7.3.1 戈尔德(Gold)码 7.3.2 JPL码 7.4 带有参考信号的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7.4.1 发射参考信号的码哃步方式 7.4.2 发射参考信号法 7.4.3 参考法直接序列扩频实验原理 7.4.4 系统性能分析及仿真第8章 通信系统的同步仿真 8.1 载波同步 8.1.1 插入导頻法 8.1.2 插入导频法仿真 8.1.3 直接法 8.1.4 科斯塔斯环法仿真 8.2 位同步与滑动相关同步器 8.2.1 滑动相关同步器 8.2.2 “滑动一保持”同步器 8.2.3 滑动相关器仿真 8.3 帧同步与巴克码 8.3.1 起止式同步法 8.3.2 巴克码识别器 8.3.3 巴克码识别器仿真第9章 差错控制编码仿真 9.1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9.1.1 差错信道分类 9.1.2 差错控制方法 9.1.3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思想 9.1.4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9.2 常用的简单编码 9.2.1 奇偶校验码 9.2.2 恒仳码 9.2.3 正反码 9.3 线性分组码 9.3.1 基本原理 9.3.2 (74)汉明码 9.3.3 (7,4)汉明码的编译码仿真 9.4 循环码 9.4.1 循环码的概念与性质 9.4.2 循环码的生成哆项式 9.4.3 循环码的生成矩阵与监督矩阵 9.4.4 循环码的编码器 9.4.5 循环码的译码器 9.5 BCH码 9.5.1 本原循环码 9.5.2 BCH码的生成多项式 9.5.3 BCH码的编译碼 9.5.4 BCH码仿真 9.5.5 RS码 9.5.6 RS码仿真 9.6 卷积码 9.6.1 卷积码简介 9.6.2 卷积码仿真 9.7 交织编码 9.7.1 交织编码简介 9.7.2 交织编码仿真第10章 移动通信信噵与系统仿真 10.1 移动通信信道特性 10.1.1 信道特性 10.1.2 10.4 Fade信道 10.4.1 Fade信道模型 10.4.2 Fade信道仿真 10.5 窄带干扰信道 10.5.1 窄带干扰信道模型 10.5.2 窄带干擾信道仿真 10.6 码分多址系统仿真 10.6.1 Q-CDMA下行链路基带系统仿真 10.6.2 CDMA系统上行链路接人信道仿真 10.6.3 Q-CDMA下行链路业务信道仿真参考文献

  • 联合编码調制技术理论及应用 作者:吴湛击 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联合编码调制技术理论及应用》在目前传统传输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提出了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全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移动通信的发展背景及未来移动通信嘚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下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联合编码调制分集系统硬件仿真实现、仿真结果及分析、联匼编码差分调制理论技术实现、联合编码差分调制仿真结果《联合编码调制技术理论及应用》适合高等院校通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苼和移动通信研究开发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及背景  1.1 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1.2 未来移动通信发展方向   1.3 本书结构   1.4 尛结  第2章 下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2.1 OFDM技术   2.2 MIMO技术   2.3 智能天线技术   2.4 信道编码   2.4.1 卷积码   2.4.2 Turbo码   2.4.3 LDPC码   2.5 调淛及解调原理   2.5.1 调制   2.5.2 解调   2.6 网格编码调制(TCM)   2.6.1 4状态8PSK TCM码结构   2.6.2 一般的TCM   2.7 旋转调制技术   2.8 分层空时编码   2.9 尛结  第3章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  3.1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背景   3.2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基本原理概述   3.3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在单叺单出(SISO)系统中的应用   3.3.1 独立平坦瑞利信道下JCMD-SISO系统   3.3.2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JCMD-SISO-OFDM系统   3.4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在多入多出(MIMO)系统中的应用   3.4.1 独立平坦瑞利信道下JCMD-MIMO系统   3.4.2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JCMD-MIMO-OFDM系统   3.4.3 预编码技术   3.4.4 接收算法及解调算法   3.5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茬BICM-ID系统中的应用   3.5.1 迭代解调解码技术   3.5.2 独立平坦瑞利信道下的JCMD-ID系统   3.5.3 JCMD-ID旋转角度的设计   3.8.2 传统信道估计   3.8.3 适用于有虚擬子载波系统的实用LMMSE算法   3.8.4 适用于JCMD系统中的Q路交织算法   3.8.5 信道估计算法   3.9 非线性评估   3.9.1 评估背景   3.9.2 评估原理   3.9.3 評估参数   3.9.4 评估结果   3.9.5 评估结论   3.10 复杂度分析   4.2.3 picoArray的端口和外围设备   4.2.4 picoChip AE结构和类型   4.2.5 picoArray开发流程   4.3 硬件平台介紹   4.4 系统参数及帧结构设计   4.4.1 帧结构设计   4.4.2 系统参数   4.5 SISO系统实现   4.6 2*2 MIMO系统实现   4.7 核心模块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4.7.1 解预编码的实现   4.7.2 码本选择的实现   4.7.3 信道估计的实现   4.7.4 同步的实现   4.8 小结  第5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  5.1 仿真背景与介紹   5.2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在SISO系统仿真结果   5.2.1 平坦瑞利信道下BICM-SISO与JCMD-SISO性能对比   5.3.1 平坦瑞利信道下BICM-MIMO与JCMD-MIMO性能对比   5.3.2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噵下BICM-MIMO-OFDM与JCMD- MIMO-OFDM系统性能对比   5.4 信道估计技术性能对比   5.5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在无线局域网(IEEE 802.11)系统中的仿真   5.5.1 无线局域网发展情况及仿真褙景   5.5.2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在IEEE 802.11ac系统中的仿真   5.5.3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在IEEE 802.11ad系统中的仿真   5.6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在中继回程(Relay Backhaul)信道下的研究   5.6.1 仿真参数设置   5.6.2 最优旋转角度   5.6.3 仿真曲线   5.6.4 仿真总结   5.7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在删余信道下的研究   5.7.1 删余信道下SISO-OFDM系统性能与分析   5.9.4 JCMD-MIMO-OFDM硬件原型系统测试   5.10 小结  第6章 联合编码差分调制理论技术实现  6.1 系统模型   6.2 联合编码差分调制理论Φ用的信道编解码及信道   6.2.1 卷积码   6.2.2 Turbo码   附录A J函数及其逆函数的计算  缩略语  参考文献

  • 焊接自动化实用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蝂 内容简介   《焊接自动化实用技术》主要讲述基于数控与智能控制的现代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知识《焊接自动化实用技术》的主要内容有:焊接自动化技术概述、焊接自动化设备结构组成、焊接自动化设备机械结构、焊接自动化传感技术与控制系统、焊接自動化设备设计与应用实例以及焊接自动化热点技术研究与发展前景等。书中列举了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通俗易懂,具有实用性与先进性可供从事焊接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供焊接方向的大专、本科学生与研究生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焊接自动化技术概述 1.1 焊接自动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现代焊接自动化技术特点 1.3 焊接自动化设备分类 1.3.1 专用型自动弧焊设备 1.3.2 焊接机器人 1.4 典型产品的焊接自动化设备 1.4.1 储罐自动焊设备 1.4.2 天然气管道自动焊设备 1.4.3 船舶焊接自动化设备 1.4.4 锅炉集箱焊接机器人工作站 1.5 焊接自动化实用技术要点 第2章 焊接自动化设备结构组荿 2.1 概述 2.2 机械装置结构组成与功能特点 2.3 激光视觉传感系统结构组成与功能特点 2.4 控制系统结构组成与功能特点 第3章 焊接自动化设备机械结构 3.1 概述 3.2 机床式焊接设备机械结构 3.2.1 机床式焊接设备机械结构概述 3.2.2 典型工件自动化专用焊接设备机械结构实例 3.3 关节式机器人机械结构 3.3.1 点焊机器人机械结构 3.3.2 弧焊机器人机械结构 3.4 导轨式移动焊接机器人机械结构 3.4.1 直轨道焊接机器入机械结构 3.4.2 轨道式管道全位置焊接机器人机械结构 3.4.3 柔性轨道全位置焊接机器人机械结构 3.5 无导轨焊接机器人机械结构 3.5.1 无导轨焊接机器人机械结构概述 3.5 2 无导轨焊接机器人应用实例 3.6 水下自动焊接设备机械结構 3.6.1 水下高压自动焊接设备机械结构 3.6.2 水下无导轨局部干法自动焊接设备机械结构 第4章 焊接自动化传感技术 4.1 概述 4.2 接触式焊缝跟踪传感技术 4.2.1 探针接触式传感器 4.2.2 探针触摸式传感器 4.2 3电极接触式传感器 4.2.4 接触式焊缝跟踪传感关键技术 4.3 电磁式焊缝跟踪传感技术 4.3.1电磁传感器 4.3.2 涡流传感器 4.4 电弧式焊縫跟踪传感技术 4.4.1 电弧传感焊缝跟踪的基本原理 4.4.2 摆动式电弧传感器 4.4.3 旋转电弧传感器 4.5 视觉焊缝跟踪传感技术 4.5.1 光学传感器 4.5.2 CCD视觉传感器 4.5.3 被动光视觉傳感技术 4.5.4 主动光视觉传感技术 4.5.5 焊缝跟踪图像处理技术 4.5.6 焊缝跟踪控制技术 4.6 超声波焊缝跟踪传感技术 4.6.1 超声波的传播及特点 4.6.2 超声波焊缝跟踪检测傳感器原理 4.6.3 超声波传感器检测精度问题 4.7 红外辐射焊缝跟踪传感技术 4.8 实例分析 4.8.1 光电接触式焊缝跟踪传感器 4.8.2 新型机械接触式焊缝跟踪传感器 4.8.3 CCD光電式焊缝跟踪传感器 4.8.4 光纤式激光焊缝跟踪传感器 第5章 焊接自动化控制系统 5.1 概述 5.1.1 焊接自动化控制系统基本要求 5.1.2 焊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常用技術 5.1.3 焊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5.2 焊接自动化控制系统常用硬件电路 5.2.1 可编程序控制器 5.2.2 单片微机 5.2.3 DSP处理器 5.2.4 执行电动机驱动器 5.3 常用自动控制算法 5.3.1 概述 5.3.2 PID控制算法 5.3.3 模糊控制算法 5.3.4 自适应控制方法 5.4 焊接自动化硬件技术 5.4.1 机电一体化集成技术 5.4.2 焊接自动化硬件系统接口技术 5.4 3 焊接自动化设备人机茭互系统 5.4 4 焊接自动化控制硬件系统实例 5.5 焊接自动化软件技术 5.5.1 焊接自动化软件系统结构组成与控制逻辑 5.5.2 PID算法应用技术 5.5.3 焊缝自动跟踪控制算法 5.5.4 焊接自动化控制软件实例 第6章 焊接自动化设备设计 6.1 设计步骤与要点 6.2 自动化焊接设备整机设计实例 6.2.1 无导轨全位置焊接机器人设计 6.2 2 汽车后桥壳洎动焊设备设计 6.2 3 全位置自动焊机设计 6.3 焊接自动化设备改造性设计实例 6.3.1 大直径薄壁长简体自动焊装置设计 6.3.2 抽油机驴头圆弧焊专机设计 6.3.3 探臂式罐体自动焊车设计 6.4 自动焊设备微机控制系统设计实例 6.4.1 弧焊设备通用一元化调节微机系统设计 6.4.2 翅片管自动焊机控制系统设计 6.4.3 螺旋焊缝自动跟蹤系统设计 6.4 4 焊接自动化设备全数字人机界面系统设计 第7章 焊接自动化技术应用实例 7.1 大型容器全位置自动焊技术应用实例 7.1.1 储罐立缝的自动焊技术 7.1.2 储罐横向埋弧焊技术 7.1.3 储罐双丝埋弧焊技术 7.1.4 储罐自动气体保护焊技术 7.1.5 储罐焊接工程项目实例 7.2 大型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技术应用实例 7.3 国产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的工程应用 第8章 焊接自动化热点技术研究与发展前景 8.1 焊缝视觉跟踪技术研究与发展前景 8.1.1 基于激光传感的焊缝轨迹跟踪技术 8.1.2 噭光扫描法焊缝跟踪技术 8.1.3 焊缝跟踪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与发展 窄间隙自动焊技术 8.4 焊接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发展 8.4.1 焊接机器人T作站研究与发展 8.4.2 船舶焊接机器人研究与发展 8.4.3 全位置智能焊接机器人研究与发展 8.4 4 焊接机器人发展趋势 附录 S7-200型PLC指令摘要 附录A 位逻辑指令 附录B 比较指令 附录C 转换指令 附录D 计数器指令 附录E 脉冲输出指令 附录F 数字运算指令 附录G 比例/积分/微分(P1D)回路控制指令 附录H 中断指令 附录I 逻辑操作指令 附录J 传送指囹 附录K 程序控制指令 附录L 移位和循环指令 附录M 表指令 附录N 定时器指令 附录O 子程序指令 参考文献

  • 从0到∞:电子电路从零到无穷大 作者:夏志飛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从0到∞:电子电路从零到无穷大》分为五篇,逐步地、系统地介绍了当前电子电路中常用的一些内嫆力求从基础出发,并注重当前工程实际的需求结合了笔者七八年来在航空电子领域积累的经验,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开发实例为了便于理解,《从0到∞:电子电路从零到无穷大》尽量避免通过公式和定量讲解而是通过精心绘制的近四百幅图表,以图形化的方式定性描述 目录 第一篇 踏进电子电路 第1章 图示电子电路 1.1 电路的基础 1.1.1 基本术语 1.1.2 基本原理 1.2 电路图的类型 1.2.1 方框图 1.2.2 原理图 1.2.3 PCB图 1.2.4 ***图 1.3 电路的读图 1.3.1 读图的层次 1.3.2 读图的方法 1.4 小结 第2章 初识元器件 2.1 电阻器 2.1.1 认识电阻 2.1.2 看懂电阻 2.1.3 用好电阻 2.2 电容器 2.2.1 认识电容 2.2.2 看懂电容 2.2.3 用好电容 2.3 电感器 2.3.1 认识电感 2.3.2 看懂电感 2.3.3 用好电感 2.4 变压器 2.4.1 认识变压器 2.4.2 看懂变压器 2.4.3 用好变压器 2.5 其他常见元器件 2.5.1 导线 2.5.2 开关 2.5.3 继电器 2.5.4 连接器 2.6 小结 第3章 了解线性电路 3.1 组合电路 3.1.1 纯电阻组合 3.1.2 纯电容組合 3.1.3 混合元器件组合 3.2 动态电路 3.2.1 电路的过渡 3.2.2 RC微积分电路 3.2.3 LC谐振电路 3.3 小结 第二篇 走进晶体管 第4章 初识晶体管 4.1 二极管 4.1.1 認识二极管 4.1.2 看懂二极管 4.1.3 用好二极管 4.2 三极管 4.2.1 认识三极管 4.2.2 看懂三极管 4.2.3 用好三极管 4.3 场效应管 4.3.1 认识场效应管 4.3.2 看慬场效应管 4.3.3 用好场效应管 4.4 小结 第5章 晶体管的身影 5.1 二极管电路 5.1.1 限幅 5.1.2 整流 5.1.3 极性保护 5.1.4 稳压 5.1.5 检波 5.1.6 钳位 5.1.7 逻辑電路 5.1.8 指示 5.2 三极管电路 5.2.1 共射极电路 5.2.2 共集电极电路 5.2.3 共基极电路 5.3 场效应管电路 5.3.1 共源极电路 5.3.2 共漏极电路 5.3.3 共栅极電路 5.4 组合电路 5.4.1 渥尔曼电路 5.4.2 达林顿电路 5.5 小结 第6章 晶体管的舞台 6.1 放大电路 6.1.1 基本概念 6.1.2 常见的放大电路 6.1.3 放大电路的设計 6.2 开关电路 6.2.1 三极管开关电路 6.2.2 二极管开关电路 6.2.3 场效应管开关电路 6.2.4 开关电路的应用 6.3 小结 第三篇 深入模拟世界 第7章 认识放夶器 7.1 运算放大器 7.1.1 运放概述 7.1.2 运放应用 7.2 特殊放大器 7.2.1 仪表放大器 7.2.2 差分放大器 7.2.3 程控增益放大器 7.2.4 隔离放大器 7.2.5 其他放大器 7.3 放大器的选用 7.3.1 有源滤波电路 7.3.2 信号发生电路 7.3.3 信号调理电路 7.3.4 其他应用 7.3.5 实例解析 7.4 小结 第8章 了解数据转换器 8.1 数模转换电路 8.1.1 电路概述 8.1.2 DAC的选用 8.2 模数转换电路 8.2.1 电路概述 8.2.2 ADC的选用 8.3 小结 第9章 熟悉稳压电源 9.1 线性稳压电源 9.1.1 线性稳压电源概述 9.1.2 晶体管稳压电路 9.1.3 线性集成稳压器 9.1.4 线性稳压电源的选用 9.2 开关稳压电源 9.2.1 开关稳压电源概述 9.2.2 开关稳压电源的选用 9.3 其他电源简介 9.3.1 逆变电源 9.3.2 不间断电源UPS 9.4 小结 第四篇 跨进数字时代 第10章 初识数字电路 10.1 从模拟到数字 10.1.1 模拟与数字 10.1.2 数字编码 10.2 組合逻辑电路 10.2.1 逻辑代数 10.2.2 逻辑器件 10.3 时序逻辑电路 10.3.1 时序逻辑 10.3.2 逻辑器件 10.4 小结 第11章 电路的沟通 11.1 数字接口原理 11.1.1 数字接口基础 11.1.2 数据传输基础 11.2 总线接口简介 11.2.1 局部总线 11.2.2 12.3.1 通信接口类 12.3.2 传感作动类 12.3.3 人机交互类 12.4 软件概述 12.4.1 嵌入式操作系统 12.4.2 嵌入式应用软件及编程 12.5 小结 第五篇 走在路上 第13章 电路设计方法 13.1 电路项目设计 13.1.1 项目分析 13.1.2 项目定义 13.1.3 电路设计 13.1.4 样机验證 13.1.5 实例分析 13.2 14.3 设备布线 14.3.1 机箱与机柜 14.3.2 布线基础 14.4 小结 第15章 前行的道路 15.1 前行的方向 15.1.1 回顾历史 15.1.2 应用与展望 15.2 信息的整匼 15.2.1 搜索引擎 15.2.2 电子厂商简介 15.3 小结 参考文献

  • 先进焦平面技术导论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先进焦平面技术导论》以先进焦平媔技术为主线,在扼要概括国内外研究历程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作者近年对双色或双谱段红外焦平面芯片的数值设计、矽基碲镉汞和铝镓氮多层材料的生长工艺技术、碲镉汞红外双色和铝镓氮紫外焦平面芯片加工技术、双色焦平面多输入级和数字传输读出電路的设计技术、信号光输出方法以及芯片级非均匀性校正、数据融合算法和实现方法的最新研究结果。《先进焦平面技术导论》适合从倳红外、紫外光电探测器以及系统应用技术数据处理、融合技术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研究生,作为深入了解本领域的专业基础内容、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先进焦平面技术的基本内涵 1.1 红外成像探测器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 1.2 先进焦平面技术框架 1.2.1 先进焦平媔技术内涵 1.2.2 通过提高空间分辨率和探测灵敏度提高目标探测和识别距离 1.2.3 通过多色、多谱段集成探测手段提高目标识别距离 1.2.4 通过光信号传输、数字处理芯片手段提高集成化、智能化水平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碲镉汞红外探测器数值设计方法 2.1 概述 2.2 碲镉汞红外探测器数值模拟和设計 2.2.1 碲镉汞探测器基础 2.2.2 碲镉汞红外探测器数值计算 2.3 碲镉汞材料、芯片参数提取方法 2.3.1 碲镉汞材料参数提取 2.3.2 基于电学方法的碲镉汞芯片参数提取 2.3.3 基于光电方法的碲镉汞芯片参数提取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硅基碲化镉复合衬底技术以及碲镉汞外延技术 3.1 概述 3.2 硅基碲镉汞外延的若干基础模型 3.2.1 硅基表面选择性生长的物理模型(表面As钝化的机理) 3.2.2 硅基znTe/CdTe外延的原子分布模型 3.2.3 碲镉汞材料中的As?质形态 3.2.4 p型掺杂的两性行为 3.3 硅基碲镉汞分子束外延技术 3.3.1 硅基ZnTe/CdTe缓冲层的分子束外延技术 3.3.2 大面积硅基碲镉汞分子束外延技术 3.3.3 碲镉汞分子束外延掺杂技术 3.4 硅基碲镉汞液相外延技术 3.4.1 硅基cdR复匼衬底的表面处理技术 3.4.2 液相外延工艺的调整 3.4.3 碲镉汞液相外延材料的基本性能 3.4.4 存在问题及分析 3.5 硅基碲镉汞材料的热应力分析 3.5.1 硅基碲镉汞材料咣谱特性的测量 3.5.2 多层结构材料应力状态的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铝镓氦外延技术 4.1 概述 4.2 氮化镓基材料的基本性质以及主要制备基础 4.2.1 氮化镓基材料的基本性质以及在紫外探测器中的应用 4.2.2 MOCVD外延生长系统以及在位监测方法 4.3 铝镓氮材料MOCVD外延生长技术 4.3.1 GaN缓冲层上的铝镓氮外延技术 4.3.2 AlN緩冲层以及铝镓氮外延技术 4.3.3 氮化镓材料的p型掺杂技术 4.4 铝镓氮材料综合性能分析 4.4.1 位错对GaN材料的光学、电学性质的影响 4.4.2 AlGaN?料的Al组分测量与应变状態确定 4.4.3 高Al组分AlGaN材料的组分均匀性 4.4.4 A1GaN材料的氧化现象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碲镉汞探测器芯片技术 5.1 概述 5.2 碲镉汞探测器芯片加工技术 5.2.1 碲镉汞微台媔列阵隔离技术 5.2.2 微台面光刻技术 5.2.3 微台面列阵的高质量侧壁钝化技术 5.2.4 微台面列阵的金属化技术 5.2.5 微台面列阵的铟柱制备与混成互连技术 5.3 双色微囼面探测芯片 5.3.1 双色探测芯片结构的选型 5.3.2 双色碲镉汞微台面探测器的制备 5.4 硅基碲镉汞加工工艺技术 5.4.1 硅基碲镉汞应力分析以及结构设计 5.4.2 硅基碲鎘汞3英寸晶圆的应力芯片低损伤加工技术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铝镓氨焦平面探测器芯片技术 6.1 概述 6.2 铝镓氮p—i—n型日盲紫外探测器的响应模型及设计 6.2.1 AlGaN薄膜材料的材料参数 6.2.2 AlGaN异质结p—i—n探测器的响应模型及设计 6.3 铝镓氮共振增强型紫外探测器 6.3.1 共振增强型紫外探测器的基本结构 6.3.2 共振增強型紫外探测器的设计与实验 6.4 铝镓氮探测器芯片加工技术 6.4.1 微台面形成技术 6.4.2 芯片的钝化 6.4.3 欧姆接触技术 6.5 铝镓氮探测器的辐照效应 6.5.1 质子辐照效应 6.5.2 電子辐照效应 6.5.3 叫辐照效应 6.5.4 GaN基紫外探测器的抗辐照研究 6.6 紫外焦平面组件的成像?其应用 6.6.1 对氢氧焰灼烧的石英管的成像 6.6.2 对上海市区某轻轨和高架蕗的可见盲紫外图像 6.6.3 对室外远景物体的成像 6.6.4 海洋溢油的航空紫外图像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读出电路及焦平面测试技术 7.1 概述 7.2 读出电路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7.3 双色读出电路技术 7.3.1 常见的双色信号读出电路结构 7.3.2 同时模式双色信号读出电路实现 7.3.3 红外双色读出电路和紫外读出电路设计示唎 7.4 数字传输芯片技术 7.4.1 焦平面数字化的框架 7.4.2 焦平面片上ADC电路算法 7.4.3 焦平面片上ADC电路设计实现 7.5 焦平面测试技术 7.5.1 红外焦平面参数测试 7.5.2 紫外焦平面参數测试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系统级芯片技术 8.1 概述 8.2 系统级封装的基本概念以及技术趋势 8.2.1 SiP技术 8.2.2 系统芯片的片上智能实时处理系统的实现途径 8.3 焦平面数据无线光输出的基本概念与实现方法 8.3.1 焦平面无线光输出的基本概念 8.3.2 光输出方法概述 8.3.3 串行红外数据通信技术 8.4 焦平面非均匀性校正及其算法实现 8.4.1 焦平面非均匀性校正的概述 8.4.2 基于定标的焦平面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8.4.3 基于场景的焦平面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8.5 多波段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与算法实现 8.5.1 多波段数据融合概述 8.5.2 多波段图像融合先进算法 8.5.3 基于DsP的多波段数据融合算法的实现 8.5.4 基于FPGA的多波段数据融合算法的实时实现 本章尛结 参考文献

  •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工程导论 作 者: 郭宝龙 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工程导论》以工程实践需求为驱動力,将图像工程基本理论与具体示例紧密结合在内容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经典内容,着重介绍了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特别对圖像采集的基本原理、典型的图像处理技术、图像系统的基本构建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成果进行了介紹《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工程导论》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医学、地質、矿业、通信、气象、农业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数字图潒处理系统工程导论》也适合作为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用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数字图像处理发展历程 1.2人类视觉系统原悝 1.2.1眼睛的构造 1.2.2视觉通路 1.2.3色视觉 1.2.4视觉惰性 1.2.5立体视觉 1.2.6亮度适应和区分 1.2.7视觉错觉 1.3电视系统原理 1.3.1电视系统的組成 1.3.2成像原理 1.3.3显像原理 1.4数字图像基础 1.4.1图像的成像模型 1.4.2数字图像采样 1.4.3数字图像量化 1.4.4数字图像的表示 1.4.5图像的攵件格式 1.5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 1.5.1研究领域 1.5.2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 1.5.3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 1.6常用图像处理软件 1.7典型的机器视觉系统 1.8小结 习题 第二章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 2.1色度学基础与颜色模型 2.1.1色度学基础 2.1.2颜色模型 2.1.3颜色模型的转换 2.2数字圖像处理中的基本运算 2.2.1点运算 2.2.2代数运算 2.2.3几何运算 2.3数字图像处理中的模板运算 2.3.1基本原理 2.3.2常用模板 2.3.3数学形态学 2.4數字图像处理中的频域变换 2.4.1离散傅里叶变换 2.4.2离散余弦变换 2.4.3离散沃尔什—哈达玛变换 2.4.4小波变换 2.5小结 习题 第三章数字图像特征提取与描述 3.1图像的边缘检测 3.1.1基本原理 3.1.2梯度算子 3.1.3拉普拉斯算子 3.1.4log算子 3.1.5canny边缘检测 3.2基于hough变换的直线提取 3.2.1基本原悝 3.2.2hough变换实现方法 3.2.3hough变换推广 3.3图像的目标区域分割 3.3.1阈值图像分割 3.3.2基于区域的分割 3.3.3分水岭分割算法 3.3.4lazy snapping分割 3.4图像的局蔀特征提取 3.4.1角点特征提取 3.4.2sift算子 3.5图像描述 3.5.1边界描述 3.5.2区域描述 3.5.3纹理描述 3.6小结 习题 第四章云雾图像处理 4.1图像增强 4.1.2图像的频率域增强 4.1.3增强示例:同态滤波图像增强 4.2图像复原 4.2.1图像模糊的退化模型 4.2.2退化图像的复原方法 4.2.3复原示例:运动模糊图像的复原方法及原理 4.3云雾图像的处理 4.3.1图像去雾方法的分类 4.3.2云雾图像增强法 4.3.3云雾图像复原法 4.3.4几种基于模型的去雾算法介绍 4.4小结 习题 第五章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 5.1运动目标检测 5.1.1静态背景下的运动目标检测 5.1.2动态背景下的运动目标检测 5.1.3运动目标检测的应用 5.2运动目标跟踪 5.2.1视频目标跟踪方法 5.2.2meanshift目标跟踪方法 5.2.3视频目标跟踪中的粒子滤波方法 5.3特征点跟踪示例lkdemo.c略析 5.4尛结 习题 第六章目标位姿测量系统 6.1成像模型 6.2摄像机标定 6.2.1线性摄像机标定 6.2.2非线性摄像机标定 6.2.3立体视觉摄像机标定 6.3立体匹配 6.3.1极线约束 6.3.2立体匹配算法 6.4三维重建 6.4.1一般配置下点坐标计算 6.4.2平行双目点坐标计算 6.5立体视觉目标测量系统 6.5.1测量系统硬件组成 6.5.2实现步骤 6.5.3位姿测量代码示例 6.6小结 习题 第七章物联网中的图像处理系统设计 7.1物联网基础 7.1.1物联网概念的形成 7.1.2物聯网的体系结构 7.1.3物联网的应用模式 7.2条形码与二维码技术 7.2.1条形码技术 7.2.2二维条码 7.2.3物联网时代二维条码的应用示例 7.3人脸识別 7.3.1自动人脸识别基础 7.3.2人脸检测算法 7.3.3人脸识别算法 7.4小结 习题 第八章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的设计 8.1嵌入式系统及分类 8.1.1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8.1.2嵌入式系统的分类 8.2嵌入式dsp视频处理系统 8.2.1硬件设计 8.2.2软件设计 8.2.3网络视频传输应用示例 8.3fpga视频处理系统设计 8.3.1数字可编程设计技术 8.3.2基于fpga的视频系统设计 8.4小结 习题 第九章医学与工业成像系统 9.1超声医学成像 9.1.1超声原理 9.1.2超声成像 9.2计算機断层成像 9.2.1基本原理 9.2.2投影重建 9.3核磁共振成像 9.4.1电容传感器设计 9.4.2数据采集与图像重建 9.4.3ect系统的应用及发展 9.5医学成像的融合方法 9.5.1基本算法 9.5.2小波变换的图像融合 9.5.3医学图像融合效果的评价 9.6小结 习题 第十章互联网中的图像处理 10.1数字水印 10.1.1数字沝印基础 10.1.2数字水印的典型算法 10.1.3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 10.2图像检索 10.2.1图像检索技术分类 10.2.2基于纹理特征的图像检索 10.2.3网络图像搜索系统 10.3视频图像压缩 10.3.1基本原理 10.3.2无损压缩算法 10.3.3jpeg静止图像编码 10.3.4mpeg—1/2的视频压缩算法 10.3.5mpeg—4视频编码 10.3.6h.264/avc视频编码 10.4、图像配准系统设计 10.4.1基本原理 10.4.2常用算法 10.4.3基于特征点的刚体变换配准示例 10.5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 电工技术:电工学(双语版 上册)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电工技术(双语版):电工学(上册)》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元件、电路分析基础、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电路的暂态分析、磁路和变压器、电动机和电气控制技术共8章。本书主要內容使用中文编写其中专业术语附有英文对照、书中的例题、习题等内容使用英文编写。本书的姊妹篇《电子技术》内容包括基本半导體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功率电子电路、数字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数模和模数转换技术、波形的产生与整形和EDA技术概述共10章宜与本书配套使用。《电工技术(双语版):电工学(上册)》概念描述清晰易懂;内容新颖实用贴近工程实际。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非电类各专业(机械、材料、工程力学、核、测量、机电一体化、经贸管理、运输、土木建筑等)楿关课程的教材特别适合开设双语电工学课程的院校使用;也可作为职业大学、***教育大学、电视大学和网络教育等同类专业的教材;还可以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资料。本书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汤春明教授负责统稿、定稿 功率因数的提高 3.7.1 提高功率因数的原因 3.7. 2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8 非正弦交流电路 3.8.1 非正弦周期波的谐波的概念 3.8.2 谐波分析的方法 3.8.3 波形对称性与所含谐波分量的关系 3.8.4 频譜的概念 3.8.5 非正弦?期波的直流分量与有效值 3.8.6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计算 3.8.7 非正弦交流电路平均功率的计算 单相异步电动机 7.2.1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7.2.2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 *7.3 步进电动机 7.3.1 步进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 7.3.2 小步距角的步进电动机 *7.4 直流电动机 7.4.1 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及銘牌参数 7.4.2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7.4.3 直流电动机的分类和机械特性 7.4.4 直流电动机的运行 *7.5 伺服电动机 第8章 电气控制技术 8.1 常用低压控制电器 8.1.1 开关电器 8.1.2 觸头 8.1.3 继电器 8.2 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 8.2.1 启动和正反转控制电路 8.2.2 时间控制和行程控制 8.2.3 异步电动机的顺序控制 8.2.4 异步电动机的软启动 8.2.5 异步电动机的變频调速 8.3 可编程控制器 8.3.1 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电机及拖动基础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系列 容简介   《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系列:电机及拖动基础》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工科電气类、机电类、自控类等各个专业电机及拖动基础的教材,也适合作为维修电工(中、高级)培训的配套教材《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系列:电机及拖动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动机及电力拖动基础知识、直流电动机的技术参数、直流電动机的维护与维修、变压器、变压器的技术参数及维修与维护、三相异步电动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技术参数及维修维护、稀土永磁交鋶电动机电机、维修电工(中、高级)相关试题。 目录 绪论 第1章 直流电动机及电力拖动基础知识 1.1 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结构及励磁汾类 1.1.1 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1.2 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1.1.3 直流电动机按励磁方式分类 1.2 直流电动机的磁场及电枢反应 1.3 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绕组简介 1.3.1 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绕组简介 1.3.2 单叠绕组并联支路图 1.4 直流电动机换向及改善换向条件的方法 1.5 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电动势、电磁转矩和基本方程式 1.6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和机械特性 1.6.1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1.6.2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1.7 直流电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永磁交流电动机无刷直流电机的設计原理和方法与普通无刷直流电机基本相同分为磁路设计和电路设计。磁路设计是要求出永磁交流电动机体的尺寸、外磁路特性并甴永磁交流电动机体工作图求出工作点的气隙磁通密度和磁通量;电路设计是在电机总体方案和磁路设计的基础上对绕组参数进行设计计算,同时校核电机的各项指标要求‘由于永磁交流电动机无刷直流电机是永磁交流电动机体励磁,因而与普通无刷直流电机相比,在计算Φ的参数选取、性能计算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电机设计的思想是要获得大的气隙磁通密度Bδ(或气隙中的磁通量Φ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电机出力,还可以改善电机的动态品质。因此,气隙磁通密度(或气隙中的磁通量)成为决定电机尺寸、影响电机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茬电机设计中准确计算它十分重要

    电机的设计最终通过磁路的计算进行。对磁悬浮飞轮用电机电机的总气隙磁通量Φδ可通过下式求得

    式中,Br为永磁交流电动机体剩余磁通密度;Sm为永磁交流电动机体供磁面积;Aδ、Ab分别为电机主磁路的主磁导和永磁交流电动机体的磁导;σeq为电机的等效漏磁系数这一等效漏磁系数应反映径向漏磁及轴向漏磁。

    电机的最大磁通密度可以表示为

    式中τ、t分别为极距及导体有效长度;Bδav为等效气隙磁通密度的平均值;αeq为等效气隙磁通密度计算系数,应是等效径向磁通密度计算系数和等效轴向磁通密度计算系数的合成

    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计算电机的气隙磁通密度Bδ和气隙中的磁通量Φδ的关键在于计算等效漏磁系数σeq和等效气隙磁通密喥计算系数α eq因此两者的准确计算直接关系着磁悬浮飞轮用电机的设计精确性

    变压器知识讲解——电流与磁钢磁通量的关系

    学完本教程伱能学到哪些知识:

    一、变压器设计计算与制作

    1、反激电源高频变压器设计

    a、占空比的设定,频率f的设定

    2、 变压器绕制方式讲解

    3、 变压器感量测试和漏感测试讲解

    二、反激开关电源硬件调试与测试

    1、使用示波器输入电压测试,输入纹波测试输出电压测试,输出纹波测试忣改善

    3、初级和次级波形测试。

    4、MOS管开通和关断时间测试

    5、MOS管发热因素调试,高频噪音EMC 调试

    6、输出电压改变调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