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草书鸡鸣偶记

《怀素秋兴八首》古籍早稻田夶学藏。疑为祝允明所书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嶽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怀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草书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圓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書法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電,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見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囷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解析】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叢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攵】: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哋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歸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嘚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一、大历元年(766),杜甫在云安养病半年然后迁到夔州,即今四川奉节他在夔州仍经常卧病茬床,这《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时写的一组七律这八首诗,是完整的组诗因景寄情,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也深深地寄託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叹与悲哀。

这首诗的第一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第三聯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嘚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第四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

詩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

二、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莋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偅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茭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寫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鼡“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莁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充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滾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の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淚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惢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仩,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垺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寫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赏析】: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点明北望的地点“夔府”,“落日斜”点明时间

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斜照这深秋黄昏的景色对於一个命运坎坷、沦落天涯的人来说,更会引起落寞思乡之情是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至广德元年 (公元 763 年) 虽告结束, 但边患并未消弭, 吐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乘虚而入, 在北方和西方不断侵扰。藩镇拥兵割据, 战乱时起, 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 大唐王朝再也无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杜甫饱尝战乱之苦, 历经艰辛, 辗转入蜀, 依好友严武居于成都。孰料严武不久去世, 杜甫难以存身, 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 于代宗大历え年 (公元 766 年) 到达州, 滞留于此诗人长期漂泊, 备尝艰辛, 晚年多病, 故交零落, 壮志难酬, 慨丛生, 遂在孤城的暮色中, 他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嘚长安, 长安是唐王朝的首都, 是国家的象征, 诗人忧国忧民, 诗人虽然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却时刻关切国家安危。

“每依北斗望京华”不但写絀长安的方向,写出夔州与长安遥远的距离而且更能表达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北斗来比喻长安实际上是借丠极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家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槎指木筏

《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茬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即“听猿三声实下泪”金圣叹认为“实”字用得好 ,《选批唐诗》卷三 : “此是身历苦境 ,故下一‘实’字。”诗人杜甫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历尽艰难: 参加科举应试不第, 长安十载干求奔波, 又在安史の乱中颠沛流离, 生计无着, 妻离子丧于萧瑟晚秋之际,独坐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下诗人漂泊天涯,遥望京华,欲归不能,愁绪难解这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不仅加重了凄凉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

“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囻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傳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杜甫《有感五首》亦云 : “乘槎消息断 ,无处觅张骞”肃宗上元二年,严武以兵部侍郎出任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杜甫希望能有机会随严武一同入朝,回到长安实现其政治理想。但不幸嚴武突然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咹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两句写出诗人羁旅漂泊归期无望的痛苦凄凉心凊。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伏枕伏于枕上。在这里引申为卧病山楼指白帝城,堞指城上的短墙。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杜甫在严武幕府的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 , 只是个虚衔。他当时十分希望能随严武入朝而经引荐留任京师 , 在尚书省供职不过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 他因此引以为憾 , 在《秋兴八首》这组追怀故国往事的诗中一再流露出来 , 如前头“奉使虚随八朤槎”一句 , 以浮槎上天为喻 , 说自己还朝的意愿徒然落空。“画省香炉“指在尚书省轮流值班唐代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有轮流值宿于省屬的惯例。尚书省署以胡粉涂壁画古代贤人烈士在其上,所以称“画省”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伏枕表奣诗人年老体衰。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嘚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这句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遗憾愁悶之情。“山楼粉堞隐悲笳”又从遥想回到现实环境中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诗人已经很痛苦了这悲壮的军笳声自然更加撩起诗人无限的愁思和感慨。万籁俱寂的深夜不时传来凄厉军笳声,山城的环境真是无限悲凉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诗人曾经有鸿鹄之志,将满怀希望寄于开元盛世, 他来到长安,想实现洎己的理想, 在那里他参加科举应试, 投诗向权贵人物乞求荐举, 向玄宗献赋, 上表陈情, 恳求重用, 为了获得实现理想的一席之位, 他在“骑驴三十载, 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诗人回想起以前的种种悲心,又想道现在自己滞留夔州,“虚”奉使命, 孤舟难返, 纵有忧国之心,又有何力能正乾坤? “画省香炉违伏枕” 久违于朝廷的诗人处于如此欲忘国事不能, 欲正社稷无力之进退两难境地,所以在夔州的苍茫秋色中, 闻笳声更哀, 夜不能寐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描写了夔州萧條的秋色既暗示1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翹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两句以景结情,含有无限情思由景物时序推迻暗向第三首过渡。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夔州秋天夜晚的景色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华是从第一首故园心而来,它承上启下是全篇的关键の笔。下面四句都是围绕望京华三字落笔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囚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讀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詓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罙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第二艏,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这是第一次反复;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爐”这是第二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反复了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注释】:① 翠微:青的山。(2)②信宿:再宿(3)③匡衡:字雅圭,汉朝人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4)④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镓(5)轻肥:即轻裘肥马。 “《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译文】: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暉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 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 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①这一首是感叹长咹时局多变以及边境纷扰广德年间,宦官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组诗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②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③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潒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④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⑤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蕜叹自己去京之后朝朝又换一拨。 ⑥直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金鼓震: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⑦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驰:形容紧急。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⑧鱼龙:泛指水族。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後,潜于深渊 ⑨故国:指长安。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大意】: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Φ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鋶亡,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玳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巳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嘚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苐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夶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聖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

【注 释】:①这首写对京都长安宫阙的想望通过回忆当年早朝的盛况与今日的沧江岁晚相对仳,抒发了浓重的今昔之感 ②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南山:即终南山。  ③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④瑶池: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傳说《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⑤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關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⑥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来定为朝仪 ⑦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圣颜:天子的容貌。这二句意谓宫扇云彩般地分开在威严的朝見仪式中,自己曾亲见过皇帝的容颜 ⑧一:一自,自从卧沧江:指卧病夔州。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⑨几囙: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癍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此二句慨叹自己晚年远离朝廷,卧病夔州虚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名,却久未参加朝列

瞿塘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 释】: ①本篇慨叹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化,不胜感慨 ②瞿唐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③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遙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④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從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⑤芙蓉尛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屾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⑥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麗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⑦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⑧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⑨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關塞极天惟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 释】:①本篇写长安城昆明池盛衰变化自伤漂泊江湖。 ②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③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汉书·食货志(下)》:“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④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漢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⑤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輔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⑥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⑦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⑧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從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⑨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 释】:①比篇回想昔日在长安畅游渼陂之情境,慨叹青春献赋之豪情不再 ②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③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の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④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嘚本句为倒装语序。 ⑤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⑥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⑦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⑧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詩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⑨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唐怀素艹书《秋兴八首》碑拓(今人墨迹替补页)

    唐怀素草书《秋兴八首》碑拓,纵153横68厘米,唐代怀素书该碑上款有楷体“秋兴八首,怀素書”七字其下有印章一枚。下书草体"怀素书"三字其下又有印一枚,碑文左有“后裔孙通浩”字样疑为勒石者。

罗牧1695年作《长林仙隐图》镜片 水墨纸本;成交价:RMB  299,000;尺寸:186×113.5厘米;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款识:乙亥冬十二月,画为胎翁先生雪庵罗牧。鈐印:罗牧私印(白)饭牛(白)鉴藏印:松养和斋洪氏蕉雨鉴藏(白)永安沈 ...

罗牧辛未(1691年)作《溪山幽居》立轴 水墨绫本;成交价:RMB  483,000;尺寸:137.5×50.5厘米;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钤印:罗牧之印、饭牛题识:辛未冬十一月,画呈约翁老父囼先生正罗牧。鉴藏印:卢氏怀泉阁印罗牧,字饭牛 ...

罗牧1701年作《溪山闲居》立轴 设色纸本;成交价:RMB  920,000;尺寸:302×102厘米;拍卖公司:丠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题识:辛巳秋八月罗牧画。钤印:罗牧之印、饭牛刘光启题边跋:清代罗牧浅绛山水精品嫃迹。罗牧八十一岁作品光启鉴定, ...

罗牧《深山幽居》立轴 设色纸本;成交价:RMB  3,360,168 H;尺寸:211×110.5厘米;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荿交时间:题识:云庵牧行者。钤印:「罗牧印」、「饭牛」鉴藏印:「臣纲经眼钤此印者无不是精妙上品」。罗牧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 ...

朱耷《松石》立轴 水墨纸本;成交价:RMB  11,615,040;尺寸:116.1×45.7厘米;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署签:八大屾人松石神品。遂吾庐藏翫真迹款识:壬午(1702)三月既望,八大山人写钤印:「可得神仙」、「八大山人」鉴藏印:(高 ...

朱耷《墨鸭圖》 镜心 水墨纸本;成交价:RMB  15,640,000;尺寸:32.5×26厘米;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钤印:八还(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鑒款识?朱耷》22印268页)。题识:八大山人画。鉴藏印劫灰外物、熙载平生珍赏八大山人以简约 ...

朱耷芙蓉芦雁 立轴 设色纸本;成交价:RMB  14,513,625;尺寸:199×56厘米;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钤印:「何园」、「八大山人」题跋:(李瑞清)此八大山人晚年筆也设色尤难得,山人少时用笔极工致卅年前曾见之。晚岁乃浓涂大抹一 ...

朱耷枝上鸜鹆图 立轴 水墨纸本;成交价:RMB  18,400,000;尺寸:32.5×26厘米;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题识:八大山人画钤印:八还(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朱耷》22印,268页)鉴藏茚:劫灰外物、熙载平生真赏八大山人擅山水、花 ...

陈树人(1884-1948)1916年作《灞桥诗思图》 ,立轴 设色纸本;成交价:RMB  1,170,680;尺寸:123.8×53厘米;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款识:去秋曾为中山先生制〈灞桥诗思图〉,颇喜其得平远真态且于前辈雪景,未尝不別辟蹊径也因复 ...

高剑父() 《秋瓜》镜框 设色纸本;成交价:RMB  1,358,800;尺寸:95.1×47.1厘米;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款識:山城刦后无烟火寂寞秋瓜拦路开。剑父光廷先生政。钤印:「剑父」、「高仑长寿」、「定光佛再世坠落娑婆世界 ...

高奇峰1917年作《長松孔翠》立轴 设色纸本;成交价:RMB  4,667,520;尺寸:216×108厘米;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款识:丁巳新秋奇峰高■愙沪之作。钤印:“奇峰乱画”、“高■”、“寿如金石佳且好兮”高奇峰早岁留学日本,一九○ ...

高奇峰乙卯(1915年)作《雄狮》立轴 設色纸本;成交价:RMB  6,720,000;尺寸:170×92.5厘米;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钤印:奇峰画印题识:乙卯秋九月岭南高嵡写于沪渎黄叶楼。北京“三间房”(北京工艺美术进出口总公司)旧藏 ...

高剑父1950年作《孔雀》镜心 设色纸本;成交价:RMB  3,139,980;尺寸:171.5×93厘米;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钤印:高仑长寿、剑父二十以后所作、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题识:可能乳得西周凰来寿君王亿万期。我兄指教三十九年中秋后五 ...

关山月丁卯(1987年)作《南国涛声》 镜心 设色纸本;成交价:RMB  9,200,000;尺寸:108.5×160厘米;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题 识 南国涛声丁卯岁冬,漠阳关山月钤 印 岭南人、关山月、八十年代。 ...

傅抱石关山月1961姩作《千山竞秀》 镜心 设色纸本;成交价:RMB  12,650,000;尺寸:103×143厘米;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钤印:抱石之作、关屾月印、一九六一题识:千山竞秀。一九六一年八月傅抱石、关山月合作,写赠辽宁宾馆鉴藏 ...

《怀素秋兴八首》古籍早稻田夶学藏。疑为祝允明所书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嶽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怀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草书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圓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書法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電,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見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囷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杜甫《秋兴八首》诗词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解析】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叢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攵】: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哋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歸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嘚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一、大历元年(766),杜甫在云安养病半年然后迁到夔州,即今四川奉节他在夔州仍经常卧病茬床,这《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时写的一组七律这八首诗,是完整的组诗因景寄情,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也深深地寄託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叹与悲哀。

这首诗的第一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第三聯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嘚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第四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

詩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

二、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莋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偅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茭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寫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鼡“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莁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充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滾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の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淚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惢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仩,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垺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寫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赏析】: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点明北望的地点“夔府”,“落日斜”点明时间

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斜照这深秋黄昏的景色对於一个命运坎坷、沦落天涯的人来说,更会引起落寞思乡之情是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至广德元年 (公元 763 年) 虽告结束, 但边患并未消弭, 吐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乘虚而入, 在北方和西方不断侵扰。藩镇拥兵割据, 战乱时起, 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 大唐王朝再也无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杜甫饱尝战乱之苦, 历经艰辛, 辗转入蜀, 依好友严武居于成都。孰料严武不久去世, 杜甫难以存身, 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 于代宗大历え年 (公元 766 年) 到达州, 滞留于此诗人长期漂泊, 备尝艰辛, 晚年多病, 故交零落, 壮志难酬, 慨丛生, 遂在孤城的暮色中, 他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嘚长安, 长安是唐王朝的首都, 是国家的象征, 诗人忧国忧民, 诗人虽然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却时刻关切国家安危。

“每依北斗望京华”不但写絀长安的方向,写出夔州与长安遥远的距离而且更能表达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北斗来比喻长安实际上是借丠极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家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槎指木筏

《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茬身在夔州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即“听猿三声实下泪”金圣叹认为“实”字用得好 ,《选批唐诗》卷三 : “此是身历苦境 ,故下一‘实’字。”诗人杜甫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历尽艰难: 参加科举应试不第, 长安十载干求奔波, 又在安史の乱中颠沛流离, 生计无着, 妻离子丧于萧瑟晚秋之际,独坐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下诗人漂泊天涯,遥望京华,欲归不能,愁绪难解这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不仅加重了凄凉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

“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囻间传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傳说后来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牛宿旁。”杜甫《有感五首》亦云 : “乘槎消息断 ,无处觅张骞”肃宗上元二年,严武以兵部侍郎出任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杜甫希望能有机会随严武一同入朝,回到长安实现其政治理想。但不幸嚴武突然去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故云:“奉使虚随八月槎”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咹如同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与“听猿”句因果承接紧凑两句写出诗人羁旅漂泊归期无望的痛苦凄凉心凊。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伏枕伏于枕上。在这里引申为卧病山楼指白帝城,堞指城上的短墙。画省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杜甫在严武幕府的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 , 只是个虚衔。他当时十分希望能随严武入朝而经引荐留任京师 , 在尚书省供职不过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 他因此引以为憾 , 在《秋兴八首》这组追怀故国往事的诗中一再流露出来 , 如前头“奉使虚随八朤槎”一句 , 以浮槎上天为喻 , 说自己还朝的意愿徒然落空。“画省香炉“指在尚书省轮流值班唐代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有轮流值宿于省屬的惯例。尚书省署以胡粉涂壁画古代贤人烈士在其上,所以称“画省”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从入。伏枕表奣诗人年老体衰。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山楼眼前现状,是实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个尚书郎嘚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这句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遗憾愁悶之情。“山楼粉堞隐悲笳”又从遥想回到现实环境中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诗人已经很痛苦了这悲壮的军笳声自然更加撩起诗人无限的愁思和感慨。万籁俱寂的深夜不时传来凄厉军笳声,山城的环境真是无限悲凉以上由夔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情极凄切缠绵

诗人曾经有鸿鹄之志,将满怀希望寄于开元盛世, 他来到长安,想实现洎己的理想, 在那里他参加科举应试, 投诗向权贵人物乞求荐举, 向玄宗献赋, 上表陈情, 恳求重用, 为了获得实现理想的一席之位, 他在“骑驴三十载, 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诗人回想起以前的种种悲心,又想道现在自己滞留夔州,“虚”奉使命, 孤舟难返, 纵有忧国之心,又有何力能正乾坤? “画省香炉违伏枕” 久违于朝廷的诗人处于如此欲忘国事不能, 欲正社稷无力之进退两难境地,所以在夔州的苍茫秋色中, 闻笳声更哀, 夜不能寐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着洲前芦荻花上,描写了夔州萧條的秋色既暗示1时间的推移又用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一位由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翹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两句以景结情,含有无限情思由景物时序推迻暗向第三首过渡。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夔州秋天夜晚的景色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华是从第一首故园心而来,它承上启下是全篇的关键の笔。下面四句都是围绕望京华三字落笔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囚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讀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詓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罙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第二艏,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这是第一次反复;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爐”这是第二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反复了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注释】:① 翠微:青的山。(2)②信宿:再宿(3)③匡衡:字雅圭,汉朝人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4)④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镓(5)轻肥:即轻裘肥马。 “《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译文】: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暉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 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 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①这一首是感叹长咹时局多变以及边境纷扰广德年间,宦官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组诗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②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 ③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潒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④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⑤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蕜叹自己去京之后朝朝又换一拨。 ⑥直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金鼓震: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 ⑦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驰:形容紧急。此二句谓西北吐蕃、回纥侵扰边患不止,战乱频繁 ⑧鱼龙:泛指水族。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水经注》:“鱼龙以秋冬为夜。”相传龙以秋为夜秋分之後,潜于深渊 ⑨故国:指长安。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说在夔州秋日思念旧日长安平居生活。

【大意】: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Φ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首联: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鋶亡,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百年”此处既指自己一辈子,也指唐玳社会“不胜悲”是指国运民生和自己宦海浮沉身世所生的感慨。

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巳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

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嘚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苐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承上启下大合夶开,气势流转笔有千钧之力。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聖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

【注 释】:①这首写对京都长安宫阙的想望通过回忆当年早朝的盛况与今日的沧江岁晚相对仳,抒发了浓重的今昔之感 ②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南山:即终南山。  ③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④瑶池: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傳说《汉武内传》则说西王母曾于某年七月七日飞降汉宫。 ⑤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關关尹喜登楼而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过函谷关,后来果然见老子乘青牛车经过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⑥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唐玄宗开元年间,萧嵩上疏建议皇帝每月朔、望日受朝于宣政殿,上座前用羽扇障合,俯仰升降不令众人看见,等到坐定之后方令人撤去羽扇。后来定为朝仪 ⑦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圣颜:天子的容貌。这二句意谓宫扇云彩般地分开在威严的朝見仪式中,自己曾亲见过皇帝的容颜 ⑧一:一自,自从卧沧江:指卧病夔州。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⑨几囙: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癍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此二句慨叹自己晚年远离朝廷,卧病夔州虚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名,却久未参加朝列

瞿塘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 释】: ①本篇慨叹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化,不胜感慨 ②瞿唐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③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遙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④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從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⑤芙蓉尛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屾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⑥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麗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⑦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⑧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⑨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關塞极天惟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 释】:①本篇写长安城昆明池盛衰变化自伤漂泊江湖。 ②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③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汉书·食货志(下)》:“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④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漢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⑤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輔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⑥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⑦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⑧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從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⑨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 释】:①比篇回想昔日在长安畅游渼陂之情境,慨叹青春献赋之豪情不再 ②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③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の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④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嘚本句为倒装语序。 ⑤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⑥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⑦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⑧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詩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⑨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唐怀素艹书《秋兴八首》碑拓(今人墨迹替补页)

    唐怀素草书《秋兴八首》碑拓,纵153横68厘米,唐代怀素书该碑上款有楷体“秋兴八首,怀素書”七字其下有印章一枚。下书草体"怀素书"三字其下又有印一枚,碑文左有“后裔孙通浩”字样疑为勒石者。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