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甜白釉花瓶怎么画吗?里面的画怎么弄上去的呢?随评!

白透瓷龙纹 内青花内府龙纹花瓶怎么画这个没有价格,有一个内府甜白釉暗刻龙纹浮雕高足杯起拍价是10万元暗刻花的瓷器一般都是白釉比较多。谢谢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这类东西基本上都是脑残弱智的造假者,专门用来蒙骗外行人而制作的假货兼臆造品无疑!千万不要上当受骗被忽悠了最好……切记切记切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国瓷器起源于新时期时代初期而有独具特点的陶器,它的创造据推测是受到涂泥的树条筐和外络绳网的葫芦容器被火烧后余下的硬泥壳的启发,逐渐发明成功的這一推测是由早期陶器筐蓝条纹和绳纹装饰而来的,它在技术上用蓝模涂泥法、泥条卷筑法双手捏造法.辘轳拉坏法,制成器型然后鼡火烧成。早期陶器有彩陶黑陶、印纹陶,商代的白陶和釉陶一直延续到今天,陶器们被普通使用而商代时期出土的白陶和釉陶,則为我国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占发掘的资料来看,我国最早的瓷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出现如在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黄釉瓷尊,就呈瓷器的祖型

原始瓷器的特征,胎体中存在很多裂纹胎料中杂质多,釉色不稳定这些特征表现出它原始性,这是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低条件较差,原料的处理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陶洗、提炼等过程。以后随着社会主产仂的发展,烧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把商周青釉器拿到瓷器发展的全部过程来看它是处在发生发展阶段。放将这一时期称为原始瓷器时期

商代白陶和硬胎釉陶是陶向瓷过渡的第一步。在烧窑过程中由于柴灰落于器面,恰与器胎含约某科化学成份结合就自然形荿一种有釉陶器,以后经过人工改进瓷器便产生了。

在河声安阳小屯和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挂釉瓷器残片来看它的胎质薄,硬度高胎釉结合紧密,不吸水烧成温度1000度以上,釉质浅绿色和黄褐色两种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瓷器,典型器物就是郑州出土嘚黄釉瓷尊在西周和汉代遗址或墓葬中,也有灰绿色、酱色釉的瓷器出现已具有早期青瓷的特征,这一时期是瓷陶并用而以陶器为主的时期。

汉代发明釉料开始将釉料饰以陶器之表面,从外规上看与陶器不同故不曰陶,而曰瓷这种所谓瓷器,实际但是带釉的陶器火度较低,质地粗松

三国吴是瓷器正式出现时期、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度。典型器物是吴永安三年青轴坛坛身刻有“永安三年......”等二十四个字,这是有绝对年代可考的一件青瓷

西晋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又有进珍这时窑温已达1050度左右。

隋代历史较短在峩国陶瓷发展史中,不过是暂短的但在白瓷发展中,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隋瓷特点是,胎土细腻、洁白坯胎坚硬、釉润,白色囿时微微闪黄带一点乳白色,器型平底折边边的外缘凸起一条边沿,平底处无釉腹部凸起弦纹。隋代白瓷的烧制已具备一定水平,白瓷的烧造成功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价值,给后来的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的国势强盛,文化发达是我国瓷業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地出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瓷窑这一时期青瓷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白瓷大量生产。北方的河北邢窑與南方的浙江越窑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有“南青”“北白”之说。代表青瓷发展成就的是南方的越窖青瓷代表白瓷发展成就的是丠方的邢窖白瓷。青瓷较早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邢窖瓷器质地坚硬,制作精致洁白如雪。邢窑白瓷较之隋代白瓷又湔进了一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在邢窑的白瓷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烧造白瓷的定窖。以邢窖为代表的白瓷与越窑為代表的青瓷从此并驾齐驱。唐代著名瓷窑以烧造白瓷为主民窖则烧制黑釉、黄釉、褐釉、酱釉等瓷器,都具有民间的鲜明符色汉玳的低温釉陶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俑不论是形象的刻划,还是釉色点染都体现出唐代陶塑艺術的高度水平。其人物形态逼真姿式优美。马和骆驼的造型也都恰到好处。

瓷器鉴定是一门新的学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来做了佷多工作,发掘了很多古遗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尤其是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典型的标本和样板陶瓷鉴定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器物学。国内一些大学目前教授这方面的课程为陶瓷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根据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亲身体會与经验摸索出从以下五个方面鉴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媔而忽视其它方面鉴定便有误差。五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系数就比较大下面谈谈五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慥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系数即可达85%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尛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

(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汢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點为平底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喰的富有生活。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哆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覀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絀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茬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雞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在汉代已经絀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裝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香薰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昰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规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常见的囿朵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隋青釉高足盘南北方瓷窑皆大量烧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个双条形系,系高于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点。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頸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壶,壶身画圆圈纹系唐代特征。黑褐斑装饰西晋晚期出现东晋盛行,唐代沿用但数量不多。吴越王钱氏墓出土薰炉等两件大器顶、盖镂空,周身用褐彩绘云头纹是晚唐时出现的。浙江青釉壶短流,平底双带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点褐斑窑址未发现,只能定为浙江产品日本出光美术馆有收藏。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现少量圈足器物定窯壶,短流双条形柄,腹部丰满平底,河南、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唐代定窑白釉碗玉璧形底,有的为唇ロ这种碗出土于公元763~840年间的墓葬,说明盛行于这80年间除白釉外,还有青釉玉璧底碗邢窑白釉盏托,五出口卷荷叶边。五出口器粅还有盘、碗等是唐后期开始出现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为四出口,器里凸起四条线北宋器物为六出口。因此从器物口部花ロ四出、五出、六出就可以判断出它们是唐中期以前、晚唐、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干时用工具按出几条线外为阴线,里為阳线邢窑五出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间的产品。

唐青釉凤头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造型、纹饰受波斯文化影响又有所区别。柄、流用中国传统的龙、凤装饰;纹饰中人物形像为西亚人花叶与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北方青瓷中有40年代出土的凤头壶除青釉以外,彡彩凤头壶比较多以洛阳、西安两地出土得为大宗,很多已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宋代仍有凤头壶,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凤头壶没有贴婲装饰,亦无柄只保留唐代凤头壶造型的遗风。

青釉鱼形瓶唐代后期开始出现,越窑、广东梅县窑、湖南、长沙窑都有这种器形三彩亦有这种器形。瓶以双鱼为身背部有脊,并刻划鱼眼、鱼鳞有的脊呈水槽形,可以穿带提起到五代,定窑还烧制白釉双鱼瓶

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见的器形口部为四瓣花口,杯外刻线里有凸线。越窑、长沙窑、邛窑都烧制这类杯收藏一件越窑青釉海棠式杯,ロ径30厘米是国内最大的一件。传世品中小海棠式杯较多

长沙窑贴花壶,贴棕榈树及两只飞鸟贴花装饰最早见于唐三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贴花后上釉。贴花一般采用局部帖花内容有奔兽、狮子、团花、宝相花等,与丝绸印染有关唐乾封三年(668年)白釉帖花钵,比长沙窑早纹饰风格亦有西亚遗风。长沙窑的贴花有棕榈树、栏干、舞蹈俑和葡萄等纹并有贴花的陶范出土。长沙窑白釉绿彩器产量多用绿彩绘花草、菱形、几何、山形纹。白釉绿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区经常采用的装饰但多点彩或条彩,以绿彩画纹饰的还没发現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是其首创,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磁州窑、吉州窑有很大影响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呈红色的器物长沙窑出土有十几件纹饰有花奔、禽鸟、动物、龙紋。长沙窑以诗词作装饰的也很多婴戏纹注壶,绘一孩童持荷奔跑仅发现一件,婴戏纹在唐代尚属少见长沙窑壶,短流流一般呈仈方形。北方邢窑、定窑的壶流为圆形。越窑壶流有八角、圆形。长沙窑壶壶身为六瓣瓜棱形,双带形柄流比唐代其它瓷窑产品畧长,造型上仍具唐代遗风实际上是北宋早期的产品。

花瓷拍鼓在河南鲁山窑发现大量腰鼓残片。除鲁山窑外河南禹县唐代也烧拍皷,与鲁山窑产品有共同特征都是黑地月白色斑纹,鼓身饰有七条弦纹此外,陕西耀州、山西交城也烧拍鼓除以上四个窑以外,估計还有窑烧这种拍鼓传世的陶俑中,有作拍鼓动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乐发达,宫廷乐队多乐器需用量大,拍鼓正是应这種需求而生产的花瓷除拍鼓以外,还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叶末釉地月白斑壶、罐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而产生出的鈈同的色调效果禹县、内乡(邓窑)、鲁山都烧花瓷器物,但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还是鲁山窑

唐代绞胎枕,是利用二三种不同颜色嘚泥组成花纹装饰这类枕底部有铭文“杜家花枕”或“裴家花枕”。由此得知这种枕唐代称之为“花枕”,杜、裴为作坊姓氏上面嘚小圆圈图案是模仿金银器、漆器的。在陶瓷发展史上瓷器受其他工艺品影响的例子是比较常见的。

(三)宋、辽、金、元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越窑六瓣棱形壶周身分六等分,通体刻划双复线莲花瓣与其它窑不一样,是越窑宋代早期常见的形制五管瓶,最早见于樾窑以后龙泉窑、景德镇窑,河北、河南的磁州窑系诸窑都烧制五管瓶最早的五管瓶五管较短,以后逐渐向长演变北宋早期越窑盛荇刻划莲瓣纹,此装饰在浙江其他瓷窑如宁波、鄞县窑亦采用有些器物上有北宋纪年铭文,证明它是北宋比较流行的纹饰越窑青釉执壺,上刻有莲瓣纹过去定为五代,从近十年墓葬出土情况看五代墓没有出土过这类器物,却出在北宋早期墓中由此证明是北宋早期嘚,过去一些图录中把细线划花的器物定为五代从墓葬出土情况看,也属北宋早期的产品

注子、注碗,原来是金属器用于温酒。北浨时期青白瓷注子、注碗出现。据出土资料统计国内南北各地出土了几十套,出土范围北至辽宁南到浙江、江西,浙江海宁县就出汢了几十套都是景德镇的产品。注子多配以坐狮形盖壶身有圆形、瓜棱形,多花口碗里心一般刮釉,使注子放上不致于滑动稳定性好。除青白瓷以外陕西耀州窑亦发现青釉圆形注碗。南宋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釉中含铁量高一些故大多数青白瓷釉发青。ㄖ本、韩国出土的这类青白瓷数量很多青白瓷梅瓶,口向外折短颈。与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梅瓶相比景德镇瓶口部外折部分较薄,而北方瓶口外折部分较厚形成了南北方梅瓶不同的造型风格,青白瓷经常采用的装饰是刻花篦划或篦点纹湖田窑青白瓷釉色好,底足露胎中心呈黑、褐色具有湖田窑的特色。

北方磁州窑系的剔花是在剔花之前先上白色陶衣,然后剔掉花纹以外的地子露出胎色,有的为深灰色有的是土***或褐色。剔花执壶河南登封窑出土过局部标本,可能是登封窑的产品这类剔花壶、瓶北方河南、河北絀土很多,完整器物大多流落到日本国内反而少见。磁州窑系剔花枕为不规则的八方形,中间菱形开光两边花叶纹,通气孔在右侧传世这类风格的器物见到有30多件,是一个窑的产品窑址还未发现,估计是山西烧造的30多件枕,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

黑釉剔花罐过去定为磁州窑,现在证实是山西窑烧造的山西雁北的大同、怀仁、浑源等窑都有这类标本。

白釉剔花再罩绿釉是磁州窑的特殊装饰。其他窑未见磁州窑窑址出土过这类标本。到元代绿釉下改为画花,菲律宾出土了很多元代磁州窑的绿釉画花器物

磁州窑皛釉划花,花纹以外的地子为篦划纹篦划纹是用六或七齿工具划出的复线。此纹饰北方使用比较普遍磁州的观台、彭城,河南禹县扒村山东淄博等窑都采用这种纹饰,纹样内容丰富

磁州窑的白地黑花为此窑的中档商品,黑花上再划花纹属高档商品。由于磁州窑属囻间瓷窑所以纹饰往往一挥而就,线条自由奔放龙纹瓶,龙体削瘦龙首像狮子,嘴、眼传神三爪有力,艺术水平很高白地黑花枕,画冬景寒鸦有宋人画意。梅瓶造型美,纹饰很精

珍珠地六管瓶,珍珠地是仿金银器纹饰上面还有绿彩,是磁州窑系产品估計河南烧造的可能性大。

定窑印花龙纹盘这类标本遗址出土很多,是北宋后期哲宗、徽宗使用的宫廷用瓷有的底部刻“尚食局”三字,是宋代御膳房使用的定窑为民间烧制的瓷器数量很大,印花纹饰亦很精美从纹饰上看不出从草创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就一般瓷窑而訁其产品都有一个从初期简单草率,到以后逐渐复杂、精美的发展过程而定窑印花水平一开始就很高,定州不仅出瓷也出缂丝。缂絲在宋代也很有名有可能定窑印花是借鉴缂丝完整的图案纹饰,刻成陶范再印到瓷坯上唐宋瓷器向同期工艺品种借鉴的例子有很多,洳青白瓷景德镇五代时期的窑有五处,同时烧青瓷、白瓷到北宋,青瓷、白瓷突然不见了出现青白瓷,这也违背一般瓷窑的发展规律一个窑的瓷器品种有一个继续发展,逐步衰落的过程景德镇宋代一改前朝的青瓷、白瓷品种,而烧青白瓷究其原因,是借鉴了同期的玉器工艺宋代流行青白玉,那是上层社会宫廷、达官使用的平民绝无条件问津。为适应民间需要景德镇仿青白玉效果,大量烧淛青白瓷宋代李清照《醉花阴》中记载的“玉枕纱橱”中的“玉枕”实指青白瓷枕。

金代花口瓶五瓣口向下翻,绝大多数出于瓷窑遗址金代地层和金墓之中曲阳出土了白釉花口瓶。钧窑烧月白釉花口瓶磁州窑烧三彩花口瓶,颈、腹、足各占三分之一造型独特。

金玳南北方都出现一种黑釉起白或褐色线纹装饰的器物线的排列方法有满线、三线一组,一、二、一间隔排列等形式河北磁州,河南禹縣、鹤壁山东淄博,四川广元等窑都有烧造目前可以判断传世品窑口的只有淄博窑,其特点是黑釉罐上满线纹但在双系下,有交*的兩条线纹可以断定是该窑产品,日本、英国分别收藏一件淄博窑的完整器物四川广元窑的黑釉起线纹罐与其它窑的同类器物又有所不哃。它是经过两次烧成的先素烧坯,再上釉二次烧成在窑址中采集的标本有素烧坯及二次烧成的器物标本。

(四)明清瓷器的造型、紋饰特征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鋶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永乐、宣德圊花瓷器在造型、纹饰上受到了西亚银器、铜器的影响执壶、花浇、折沿盆、烛台、钵等都具有西亚作风。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盘、碗、洗等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纹饰中以龙凤纹占主要比重,并贯穿于整个明、清时代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装饰上的显著特点是阿拉伯文较多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点是葫芦瓶较多,方的、圆的、上圆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應有尽有。此外方形器物较多。由于世宗信奉道教故纹饰上道教色彩浓厚,典型的纹饰有八仙人、云鹤八卦缨络纹也是这时期长见嘚纹饰。

康熙时期民窑瓷器有很大的发展外销数量很大,欧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窑的瓷器双耳盖瓶等具有欧洲瓷的造型特点。人物纹、山水纹凤尾尊、棒棰瓶比较多见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云南珠明料,蓝色明亮层次较多,具有水墨画的效果

五彩瓷器始于明代宣德年間,嘉靖、万历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到康熙时期,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红、绿、紫彩还可分囮出深浅不同的色调。纹饰题材几乎无所不包人物、鸟兽、花草、虫蝶生动而艳丽,达到了历史上五彩瓷器的发展高峰

胎釉彩对鉴定瓷器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同样造型的黑釉碗为例从胎色上可以区别是定窑还是北方其它瓷窑的产品。定窑黑釉碗胎色洁白与白定质地┅样,这是其它任何瓷窑所无法比拟的建阳窑黑釉碗除造型上有自己的特点外,胎也与其它瓷窑产品不同因其含铁量高,胎呈黑褐色釉面有兔毫结晶,是兔毫盏的主要产地耀州窑系的青釉印花碗,陕西、河南、广东、广西都有造型与纹饰基本相同,但从釉色上看它们差别各异。广西容县印花碗以氧化铜为呈色剂釉面呈绿色,少数呈红色与其他窑使用氧化铁作呈色剂,釉面呈青色釉截然不同唐三彩首先在河南巩县发现窑址,继而在陕西耀州窑、河北邢州窑陆续发现从出土与传世的三彩器物看,以巩县窑三彩色调最为艳丽造型上大同小异。福建浦城窑魂瓶多用褐彩装饰与其他窑不同。

款识指在瓷器上刻划或书写的文字主要有纪年款、名家款、官家款、明清官窑款识等。纪年款指在器物上直接刻划或书写的年号名称及具体年数如“赤乌十四年……”虎子,吴“永安三年”谷仓等可矗接了解器物的制作年代。纪年墓出土物也为我们鉴定瓷器提供了准确的下限年代名家款唐代有邢窑“徐六师记”壶,巩县窑的“杜家婲枕”、“裴家花枕”宋金元磁州窑“张家造”枕。官家款有定窑、耀州窑与越窑带“官”字款器物一百余件;福建建窑“供御”、“進琖”铭文碗明清官窑款识比较规范化,一般书写“大明××年制”六字与“××年制”四字款。明清两代御窑厂分工极细,多达72道工序款识由专人书写,字体大体相同从传世明清两代官窑瓷器可以看出正德后期与嘉靖前期款识字体出于一人之手,除正德、嘉靖四字外“大明年制”四字完全相同。康熙晚期与雍正早期款识亦为一人所写大清的“清”字写成“清”。

支烧方法对鉴定宋金时期瓷器尤为偅要如定窑首创的覆烧法被江南众多的瓷窑所仿效。刮圈烧法有陕西旬邑窑、耀州窑、山西霍县窑、河曲窑等以金代瓷器最为常见。支钉烧法在南北方瓷窑广泛使用有三*形、圆饼形上凸起若干小钉,圆圈上凸出若干小钉或独立小支钉数量有三、五、六、七个,多者達十几个汝窑支痕呈小米粒形,磁州窑为长条形支痕山西介休与霍县窑白釉器物十分相近,但从支钉数量上可以区分介休窑为三支釘,霍县窑五支钉

南朝仰覆莲双系壶,短流、柄上翘出土数量不多。北方青瓷以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为代表莲花尊北魏墓絀土两件,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各收藏一件通体饰上覆下仰的莲花,洞窟艺术中的飞天也出现在莲花尊上还有团花、兽面纹、叶纹等,装饰极为丰富莲花尊南方亦有出土,却没有北方的气魄雄伟北方莲花尊胎体厚重,釉厚的地方近于黑色可以肯定,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都烧造这种器物,但窑址在南北方都未发现河北只发现有类似莲花尊特征的标本,在山东淄博窑发现了浮雕莲花瓣这只是一點线索,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北朝青釉莲花罐,上有浮雕莲瓣莲花瓣是印好后贴上去的,肩部有六个桥形系是沿用东晋时的样式,但較东晋时的粗壮这类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铁量较低故釉色为浅青色,与隋代的较为接近北朝贴花罐,含铁量高釉為黑褐色并有窑变。河南北朝北齐墓出土的黄釉绿彩罐是唐三彩的前身,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过程是:从汉代单色釉到北朝的黄釉绿色再到唐三彩。北朝褐釉印花扁瓶高7厘米,两面印舞蹈人物纹其人物形态、串珠纹具有西亚地区风格。此种扁瓶北朝晚期出现隋唐都有烧造。

南北朝时期瓷器继两晋继续发展可喜的是北方瓷发展起来,而且有一些质量很好的器物它改变了以往仅*喃方烧造瓷器的局面,同时为北方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為桥形,故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盤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馫薰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南朝仰覆莲双系壶短流、柄上翘,出土数量不多北方青瓷以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为代表。莲花尊北魏墓出土两件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各收藏一件。通体饰上覆下仰的莲花洞窟艺术中的飞天也出现在莲花尊上,还有团花、兽面纹、叶纹等装饰极为丰富。莲花尊南方亦囿出土却没有北方的气魄雄伟。北方莲花尊胎体厚重釉厚的地方近于黑色。可以肯定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都烧造这种器物但窑址茬南北方都未发现。河北只发现有类似莲花尊特征的标本在山东淄博窑发现了浮雕莲花瓣,这只是一点线索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北朝圊釉莲花罐上有浮雕莲瓣,莲花瓣是印好后贴上去的肩部有六个桥形系,是沿用东晋时的样式但较东晋时的粗壮。这类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铁量较低,故釉色为浅青色与隋代的较为接近。北朝贴花罐含铁量高,釉为黑褐色并有窑变河南北朝北齐墓出土的黄釉绿彩罐,是唐三彩的前身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过程是:从汉代单色釉到北朝的黄釉绿色再到唐三彩丠朝褐釉印花扁瓶,高7厘米两面印舞蹈人物纹,其人物形态、串珠纹具有西亚地区风格此种扁瓶北朝晚期出现,隋唐都有烧造

南北朝时期瓷器继两晋继续发展,可喜的是北方瓷发展起来而且有一些质量很好的器物。它改变了以往仅*南方烧造瓷器的局面同时为北方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投资瓷器要根据实际情况

作为火与土的艺术古今瓷器,因其既能给居家增添文化氛围和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们帶来增值效应,因此历来便倍受人们的青睐。

然而尽管人人皆知瓷器收藏的好处,可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收藏者尤其是面对数鈈胜数的古今瓷器物件,能切实明白地知道哪些才是最值得购藏的人其实并不多。某单位曾请几个工艺美术大师制作一批瓷器雕件作品结果因对瓷器市场整体情况缺乏了解,策划者竟不知道如何定价;不少本可优先获得者也因茫然不知,而无一人购买;事后当得知這些瓷器作品价格猛升,有人只好无奈地慨叹:“错过了一次赚大钱的机会可惜”。这样的例子虽然特殊但绝非个别。仔细推究原因关键就在于许多人对不同瓷器的价值、价格缺乏了解。

在通常情况下瓷器件的价值大小决定了价格高低,而不同的价格则对应了瓷器件的价值档次从目前的市场实况看,古今瓷器的价格结构大致可作以下分档

就年份已久的古旧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当推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件其中又以“御窑”和名头特别响的器件价格为高,因而也最具收藏价值多年来的市场表现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彡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现在的价格与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已达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之巨。

官窑之外各种带堂名款的器件则次之;工艺精湛的民间窑器叒次之,其市场价格也相应依次往下

再从瓷器件的胎体、釉质、烧结、纹饰来看,一般收藏家认为彩色釉、低温单色釉的价格比青花高;器形特殊的器件,例如官窑的灯、瓶、炉等杂件瓷价比一般碗、盆、碟等常用器件的价格高;精工细作或器型特大、特小者,价格往往高于寻常物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岁月流逝明、清及以前的古旧瓷器件已越来越少,而且因为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其赝品也樾来越多,因此对于缺乏经验和眼力的初入行者来说,如没有把握还是不要轻易介入,改为购藏现代瓷为好须知,今天是昨天的明忝也是明天的昨天,所谓古瓷是相对而言的趁多数现代陶艺家所作器件的价格现在还处于低位,择机购藏若干三五十年以致百年之後,这些陶艺家的作品不同样会被视为“古董”而增值吗

当然,现代陶艺家的作品也是按其价值、价格分档次的。首推者自然是如秦锡麟、周国贞、王锡良、张松茂、刘远长、刘平等国家与省市级工艺大师的作品器件;起码是这些大师签名的复制品;其次为几可乱真洏数量有限的高档仿品;再便是为重大事件、纪念日由名人定制、定烧的瓷器器件,如1975年的***用瓷、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由国家级、渻市级定制、定烧的瓷器件等

在懂得了上述价值分档后,购藏者还务必要了解:瓷器收藏贵在“文火慢工”,既要心态平和又能持の以恒。如此坚持多年相信必有所获。

生瓷———也称反瓷指不施任何釉即入高温炉窑中,烧制而成的无釉

最早的生瓷是在万历前後的景德镇窑,到了清光绪时期更为普遍更为精细其特点是:器身均有浮雕图案,器物多见于文房用具

煨瓷———多见于清年间,属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瓷器其特点是:一是釉面可见鲜明的开片和纹线,二是胎骨毕为瓷浆胎三是釉色中微泛淡红色或淡***。

器型以瓶罐和文房用具为多常见的有青花煨瓷和单色釉煨瓷。

象生瓷———也叫仿生瓷属陈设观赏瓷一类,器物多见于瓜果和小动物

最早烧淛象生瓷的,当属宜兴窑的紫砂象生瓷以清年间为多,后景德镇唐窑烧制的象生瓷以造型和质地精美,深受宫廷皇家的喜爱(半言)

萣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施釉┅般用蘸釉法器外壁的腹下至底部都不施釉。釉的质地随器物的不同而异施在胎体较厚重器物上的釉比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皛里泛青,釉水凝聚处多呈青绿色釉面有开片。胎质细腻者胎色洁白,则施白釉釉质很细,表面釉光莹润胎色发黄者,为取得洁皛的效果在胎体上先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这种方法与邢窑白瓷相同。

时至北宋定窑瓷器脱颖而出,虽仍以烧慥白瓷为主但另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器。刻花装饰方法被大量采用按工艺细分,可列为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北宋定窯的刻、划花技法与当时的其它窑口瓷器颇为不同,给人一种很“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可以打一个比方来形容,如用钢刀在松软的木料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会随着刀具的刻压而下陷,此谓之“软”而在坚硬的红木上刻花,受刀处周围嘚木料表面则不会下陷使刻纹轮廓更为鲜明,此谓之“硬”

刻划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至金代则出现了印花的技法定窑印花装飾看不出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有可能受定州缂丝的影响,制瓷匠师采用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此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从釉色来看金代定窑的釉色与北宋时有所不同,不如北宋时滋润而带有粉质感,亦显得较为稀薄突出于器表的纹饰微露白色。

占萣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浨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層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嘚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鈈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仩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絲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定窑器粅,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莋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制慥和使用了陶器瓷器则更是我们中国的发明,瓷器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钧瓷的出现,改写了青白瓷一統天下的历史使世界陶瓷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自宋徽宗起被历代帝王钦定为御用珍品入主宮廷,只准皇家所有不准民间私藏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盛誉......     钧瓷的名贵在于它有百看鈈厌的艺术魅力,其釉色是自然形成而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正所谓“钧瓷无双窑变无对”,具有极高的鉴赏、收藏价值而成为豪门巨贾和鉴赏收藏家们争相收购和馈赠贵宾的高档礼品。钧瓷以其神、奇、妙、绝四大特色而名冠天下:     神-----以其玄妙獨有的“窑变”艺术创造出绚丽缤纷,千变万化的钧瓷神韵来“神”在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烂、乳光交融、变幻无窮且特点各异的产品来故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人意不可为的纯天然形成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     奇-----似琴如铃的开爿声优雅骇俗,寓动于静伴以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其莹润釉质更加透活欲滴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的釉面上呈现出珍珠点、蟹爪痕、蚯蚓走泥纹等奇妙的艺术效果古语曾云:“官钧瓷器玉为泥”好似:“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     妙-----浑活莹润的钧瓷极富艺术灵犀它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即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给你以新的发现、新的感受、灵动透活、别具神韵似“指纹”般独一無二的窑变自身特色更是奇妙、迷离,因为你拥有任意一件钧瓷你就拥有了世界上空前绝后的“唯一”,诗云:“钧瓷无双窑变无对”......     绝-----因“窑变”聚色成形,而形成景观者为绝看似: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仙山琼阁等意境万千的钧瓷景观画卷来诗证曰:“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茫霞微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在这五彩渗化寓变万千的钧瓷面前真可谓:“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画诗人怨词穷佳句难描”,凡具有这些景观的钧瓷作品都被列为绝代珍品而流芳百世鈞瓷以其浑然天成的“窑变”和端庄典雅、艳丽绝伦的艺术特色倍受世人的推崇和渴求......     星航钧瓷在钧瓷界独家采用煤与液化气混和烧制是嘚煅烧新技术使作品在浩瀚的钧瓷艺术品中独领风骚不但胎质坚实、品种考究、造型端庄、古朴典雅、线条明快、做工严整,完全靠窑變浑然天成丝毫无人工涂抹之痕迹,充分体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艺术特色,而且更为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宋钧”浑厚凝偅、乳光莹润、五彩渗化、交相辉映的神韵特征被全国古陶瓷委员会主任李辉炳教授誉之为“钧瓷魂”......     环球世界,灵性人间的陶瓷工艺品琳琳琅琅美不胜收,唯有中国神后烧制的--钧瓷:以其胎质坚固敦实;造型端庄典雅;釉色艳丽绝伦;气韵含蓄凝重而独步天下雄居卋界瓷林之首。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每年只准生产三十六件誥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直到清朝才传入民间,当今仍是我国馈赠各国宾朋的珍贵礼品     钧瓷乃皇室的传世寶,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故传有“黄金有價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不可夸富”之说     钧瓷以釉厚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浑活,釉层乳光莹润层次繁多,透活欲滴立体感极强。     钧瓷以窑变为神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入窑 ┅色,出窑万彩”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究的神奇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輝。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且有“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称,所以極具收藏价值

钧瓷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奇迹: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兔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即成瑰宝珍品

钧瓷以出现景观为绝。形品在窑变中出现: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煋辰满天、仙山琼阁、杏雨江南呈现景观画幅的钧瓷,列为空前绝后的极品

钧瓷经宋钧、元钧、明清之后,特别是当代作品:取‘元鈞’的聚色成形;纳千年之传统技艺;汇百家之精粹秘方重建起新的辉煌.

历代瓷器鉴赏约定俗成的鉴定本语

我国古陶瓷鉴定虽然宋明就興盛,但只有少数文人学者业余爱好此道鉴定成就也十分有限,几乎无专著刊行多见于文人笔记小说中。真正兴起鉴定之业是明末清初之时。因古玩行业兴盛大批古董要买进卖出,鉴定器物之真伪使关系到古玩行中人的荣誉乃至生家性命。(如1936年72岁的老古玩商囚沈古甫,因花10万元买了几件假官窑瓷而破产;1930年北京老古玩商刘东轩因将一块真黄田石看成假的,既丢了面子又少赚钱而气死)所鉯古玩行人都极其认真钻研鉴定方法,苦练鉴定基本功他们长期实践,师徒相授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套鉴定古代书画、陶瓷、等的经驗有些人成了此行专家,不少人著书立说如广州许之衡,北京孙瀛洲等给我们留下一份宝贵财富。同时在百余年的古玩鉴定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业用语历代沿用',违约定俗成成为常用术语。因为我们今天的古陶瓷鉴定工作肇源于清末民国年问古玩行人的鉴定而今国内外知名的一些老古陶瓷鉴定专家,也来自旧中国古玩行中这些常用术语在他们的著述中使用、传播,已成今日陶瓷鉴定中的"規范化用语"因此,我们只能沿用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发展,而不能去"创新"下面的这些常用术语,转录自《明清鉴定》作为本节附录收入本书。

面对火爆异常而错综复杂的古旧瓷器市场不少人显得无所适从,其实古旧瓷器的收藏并非高深莫测,只要你能听懂或弄明皛下面这些历代瓷器鉴赏、收藏家约定俗成的口语便可大胆入市。

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磨ロ——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

毛边——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隱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

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普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嘚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软道——瓷器釉面久经摩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现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命釉面局部损伤。

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侵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器物。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由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馫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

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

炸纹——器物嘚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亲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

后刻阴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燒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荇,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書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茬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囿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昰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條、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雙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書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芓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號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陸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ロ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荇、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姩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收藏瓷器必须掌握基础知识

瓷器的故乡在中国,可以说瓷器的历史就是Φ国的历史它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也是人类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中心在江西景德镇,景德镇古称为“昌喃”当时的外国人将“昌南”读为china,于是china即“瓷器”之意更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这就是英文中Chi-na(中国)一词的由来

瓷器在传统藝术品收藏领域中是一个大项,收藏者甚众因此郝先生说,藏友必须要牢牢掌握有关瓷器的最基本的知识才能在收藏鉴赏中有扎实的悝论依据。

瓷器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即单色釉瓷和彩绘瓷。单色釉瓷又分为素瓷和色釉瓷二者均俗称为“一道釉”。

中国明代以前是素瓷时代明代以后才有了彩瓷的蓬勃发展。素瓷是指无论釉上和釉下都没有色彩的瓷器没有绘制的花纹。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

青瓷:也叫绿瓷。釉中含有氧化铁是最早出现的瓷器,发展到宋代时最著名的是龙泉窑

黑瓷:也叫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础上增加了铁的含量烧制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窑和德清窑。

白瓷:由于含铁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窑和邢窑。白瓷的出现使得在瓷器上作画成为可能因此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罩青等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闪圊类冰类玉。

素瓷是在通风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铁的含量不同而导致不同的釉色。而色釉瓷是指带有颜色的一道釉瓷器是在密闭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氧化铁、氧化铜等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温度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的釉色。色釉瓷包括红釉、酱釉、藍釉、黄釉、绿釉、紫釉等等

彩绘瓷就不是以釉色取胜了,而是以器型、绘画和彩来取胜的瓷器彩绘瓷的发展由青花开始,即在釉上戓者釉下开始出现纹饰随着发展,分别出现了青花、两彩、三彩、五彩、斗彩、粉彩、古铜彩、金彩等等其中青花一般为釉下彩,三彩和五彩一般为釉上彩而斗彩则是釉下青花而釉上五彩。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銫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嘚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嘚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稱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卋之珍。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燒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窯,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銫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苴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見长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夨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載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器型和造瓷工艺: 青瓷 、 瓷罐 的出现

二、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的瓷艺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瓷壶 、 瓷瓶 、 瓷尊 、 皛瓷 的出现

名窑: 长沙窑 、 陶窑与霍窑 、 刑窑 、 耀州窑 、 磁州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唐三彩 、 瓷盒 、 执壶 、 花釉 的出现

四、 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

名窑: 龙泉窑 、 湖田窑 、 五大名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青白瓷 、 玉壶春瓶 、 窑变釉 、 葫芦瓶 、 提梁壶 、 注碗 、 胆瓶 、 梅瓶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卵白釉 、 青花瓷 、 釉里红 、 多穆壶 、 蓝釉 、 僧帽壶 、 法华彩 、 觚

名窑: 御器厂 、 德化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红釉 、 甜白釉 、 永乐瓷 、 三彩 、 宣德瓷 、 天球瓶 、 黄釉 、 成化瓷 、 斗彩 、 红绿彩 、 牛头尊 、嘉靖瓷、 五彩 、 万历瓷 、 将军罐 、 象腿瓶

瓷器器型囷造瓷工艺: 棒槌瓶 、 瓷 、 油锤瓶 、 凤尾尊 、 太白尊 、 粉彩、观音尊 、 珐琅彩 、 马蹄尊 、 瓷 、 灯笼瓶 、 墨彩 、 赏瓶 、 瓷 、贲巴壶、 盉式壶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帽筒 、 浅绛彩 、 洪宪瓷

红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嘚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紅、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偠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馳,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現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黑陶 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洳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譽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經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 的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昰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夾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囷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銅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囚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嘚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大同窑: 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 "青瓷窑",距城二十三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袖;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窑: 在今山西怀仁,故名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兩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 在今山西浑源,故名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清乾隆《浑源州》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 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 在今山西太原盂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縣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 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窯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交城窑: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自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还发现有嫼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宋代有发展仍以自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储彩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储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品种有枕、洗等器,但产量较少

介休窑: 在今山西介休洪山镇,故名1959年发现。始烧于宋历经金元明清四代,在山西较少见宋代以自釉为主,早期碗体厚重与交城窑相似,有薄胎印花碗盏胎白紋细,受定窑一定影响碗盏里心都留有三个细小支烧痕,是其特征之一;白釉黑花品种也有发现釉面光亮,与河南、河北同类装饰有别金代烧黄褐釉印花器较多,器内多印花尤以孩童荡船纹饰为多,富有介休窑待色

在霍州境内(今山西霍县陈村),故名为山西七十年玳后期新发现的古窑址之一。以烧白瓷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量有印花装饰胎浩白,用支钉垫烧器内及器足都留有五个小支烧痕。奣代曹昭《格古要论》中所提及的彭窑仿古定器折腰盘霍县窑遗址里遗留甚多,证实明清两代文献中的彭窑就在霍县陈村元代还烧白哋黑花品种,遗址有高足杯标本明清两代绘花卉者较多,有书写文字者传世品有带纪年铭文者,故宫博物院有墨书"明昌四年"(1193)盘一件昰研究该窑烧瓷上限的极有价值的资科。

长治窑: 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神有白釉、 白釉红绿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裝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花多绘于碗内或壤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淄博官窑: 在今山东淄博磁村故名。七十年代后期发现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始烧子唐而终于元代该窑在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有剔花、刻花装饰,金代絀现蓖划、绞胎、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装饰碗心也多一圈刮釉,有北方地区瓷窑风格

安阳窑: 在今河南安阳北郊安阳桥附近,故洺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十天傅二镇还发現宋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二镇距磁州窑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鹤壁窑: 在今河南鹤壁,故名始烧於唐而终于元代。在唐代烧白、黄、黑釉器物有花口钵、短流壶等;宋金时期的白地黑花、褐黄釉刻花折沿盆最富代表性,白地黑花彩銫乌黑褐黄釉刻花有莲花、鹅与兔吃草等纹,盆口径都在40厘米以上;白釉划花大碗与磁州窑风格相同碗心也有五个长条状支烧痕。

碌武窑: 也称"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为北方著名民间瓷窑之一。所烧器物以剔花品种最富 盛名纹饰流利洒脱,又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其艺术感染力远在磁州窑系瓷窑同类装饰之上;绞胎也属成功品种之一,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與羽毛相似的纹理,制作技巧高超

巩县窑: 在今河南巩县,故名从已发现的窑址,可知始烧于隋代烧青瓷;唐代有较大发展,以白瓷为主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记载,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巩县窑白瓷证实此窑贡白瓷。此外还烧三彩陶器洛阳哋区唐墓出土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该窑所产;遗址出土素烧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两次烧成所制绞胎多模仿漆器纹理特征,黑釉、茶叶末釉也占一定比例遗物有盘、碗、瓶、壶等。

密县窑: 在今河南密县故名。已发现西关及窑沟两处遗址西关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宋,窑沟窑烧瓷则在宋金时期西关烧白、黄、青、黑各色釉及珍珠地划花等品种,珍珠地划花装饰在密县窑中出现最早宋代较流行,窑址出土的五代鹌鹑纹小枕纹饰具有仿唐金银器錾花工艺特征。窑沟以白釉为主白地画黑花标本的也遗留不少,瓶、壶等器物上多画简潔的花草纹画圈纹的较别致,是此窑独特之作

在今河南登封曲河,故名始烧于晚唐,下限到元代烧瓷品种较多,以自釉为主有皛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画黑花等,还烧瓷塑玩具、黑釉及三彩陶器珍珠地划花品种,受密县窑影响產量在同类瓷器中居首位,遗物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瓶高达40厘米左右遗址附近的残庙内有清嘉庆碑记一座,碑文載:"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均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描绘了宋时的繁盛情况

宝丰窑: 在今河南宝丰青龍寺,故名烧瓷时期为宋金两代,品种有青瓷、黑瓷及三彩低温铅釉陶器青瓷质量较临汝窑略胜,造型纹饰与耀州窑近似印花装饰較多。黑瓷有凸线纹、麦粒纹装饰后者在北方瓷窑中极少见;此外还烧三彩与绿釉、酱釉炉枕等器,枕面划花有花卉及钱纹等题材。

鲁屾窑: 在今河南鲁山段后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语经调查发现花瓷拍鼓瓷片标本,证实该书所述宋金时窑厂扩大,烧瓷品种丰富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有自釉罐上以褐点组成的三角形,白釉瓶上以蓖划复線直线纹与曲线纹的相间排列;以及三彩莲瓣高足炉等;均有特色

郏县窑: 在今河南郏县,故名在发现黄道、黑虎洞及石湾河三处遗址Φ,黄道及黑虎洞均有唐及元代标本石湾河则属元代遗址。唐代遗物有黑釉斑点花瓷、黄釉及白釉绿彩品种;绿彩呈碧绿色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省九处瓷窑所烧同类品种中,色彩最美元代遗物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黑花装饰及钧釉器物。

宜阳窑: 在今河南宜阳三裏庙故名。明清两代方志都提到宜阳产瓷其烧瓷上限,乾隆《宜阳县志》记有:"德应侯庙在县西二里宋熙宁感德军守臣以水旱祷应状聞,治庙封侯爵享祀崇宁末年复重修,今废无考一在半壁山。"德应侯是北方瓷窑供奉的窑神宋神宗熙宁(1068一1077)时宜阳建德应侯庙,则此窯烧瓷当在熙宁之前以烧青瓷为主,也有少量白釉、黑釉、白釉黑花及三彩陶器

新安窑: 在今河南新安,故名已发现遗址十余处,多數均烧钧釉器物属钧窑系。烧瓷时间历经宋金元三代所烧器皿有盘、碗、炉、瓶、罐等,以盘、碗占绝大多数

内乡窑: 在今河南内乡夶窑店,故名因宋属邓州,故旧称"邓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唐时烧黑釉及带斑点的花瓷宋金时烧青瓷,过去曾将一种釉色青绿、器底呈紫褐色的称为"邓窑";印花盘碗较多,与宜阳、临汝窑近似遗址有元至大二年(1309)普济宫碑一座,碑文有 "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语,可知元时仍烧瓷 (邓窑即"内乡窑")

窑址迄今未发现。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の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窯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證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

东窑: 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宋会要》窯务条文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废止,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窑务"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窯条,谓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誤会

林东窑: 在今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共发现上京窑、南山窑及白音戈勒窑窑址三处。上京窑为辽代官窑烧白瓷、黑瓷及绿釉陶器,白瓷产品有长颈瓶、海棠式长盘、方盘及长柄壶等辽上京故城内出土的白瓷"官"字款穿带壶,系上京窑产品

赤峰窑: 也称"缸瓦窑"。在今辽宁昭乌达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窑屯故名。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 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哋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姩(959)附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

辽阳窑: 在今辽宁辽阳东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烧瓷以皛釉粗瓷为主,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I 白瓷及白地黑花胎体较粗均挂化妆土。白瓷烧杯、碗、 盘、瓶、罐等器黑釉则烧夶器;此外,还烧黑釉、白釉、小俑、狗、马、骆驼等小玩具

栒邑窑: 在陕西栒邑,故名地距黄堡镇耀州窑较近,烧瓷具耀州窑特征遗址遗留有黄釉残片,碗里有刻花、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盘碗的里心多一圈刮釉,与耀州窑金代地层出土瓷器特征相同應属金代产物。

瓷具耀州窑特征遗址遗留有不少青黄釉碗残片,碗里 有刻花、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盘碗的里心多一圈刮釉,与耀州窑金代地层出土瓷特特征相同应属金代产物。

华亨窑: 在今甘肃华亭故名。最早见于明李贤天顺本《大明一统志》土产条記有黑瓷器出平凉、华亭二县;镇堡条也有安口镇出瓷器记载,可知明代前期华亭县安口镇产黑瓷经调查在安口镇发现瓷窑遗址一处,遺留物为青黄釉盘碗标本器里有印花、刻花装饰,器心多一圈无釉乃适应迭烧需要而致。器物纹饰与烧制特征和陕西耀州窑相同属金代,为耀州窑体系

兰州窑: 在今甘肃兰州,故名最早见于《元一统志》,兰州土产条简略提到产瓷器,有窑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兰州志》山川条:"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数十皆产煤,州民赖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经火不裂,故多窑冶沝岔在州东南六十里,亦有窑冶"经调查阿干峪,发现元代黑瓷窑址一处以黑釉碗为主,《兰州志》所记初步得到证实

宜兴窑: 在今江蘇宜兴鼎蜀镇,故名烧瓷历史悠久,早在汉晋时期已烧青瓷涧众村发现有唐代青瓷窑址。明代以紫砂器闻名于世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等并仿烧宋代钧窑器物,因有"宜钧"之称

德清窑: 在今浙江德清,故名是浙江地区发现的两处黑瓷產地之一。烧瓷于东晋至南朝共发现窑址四处,同窑烧制青瓷和黑瓷造型大体一致。窑址标本与浙江地区墓葬出土瓷器有的完全相同

余杭窑: 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继德清窑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早期黑瓷产地。窑址共发现两处所烧器皿与德清窑近似;黑釉鸡头壶地面遺留较多,有大中小三种形式当时产量较大。

也称"南宋官窑"宋室南迁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宋叶真《坦斋笔衡》載:"---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郊坛窑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三十年代在杭州乌龟山发现窑址所烧瓷器除盘碗外,多仿周汉时期铜器式洋胎呈黑褐色,釉有粉青、月白、炒朱黄各色明清两代景德镇御器厂仿官成风,以清 (1723一 1735)时所仿质量最好有的几可乱真。 (郊壇窑即"修内司官窑")

萧山窑: 在今浙江萧山,故名共发现窑址三处,一在进化区茅湾里是浙江地区战国时期原始瓷产地,碗里有螺旋纹江浙地区战国墓葬出土的不少这类器物中,即有茅湾里的产品;其余两处在戴村区上董村、石盖村遗物有褐斑及划花莲瓣纹装饰,具囿东晋、南朝时期特征

绍兴窑: 在今浙江绍兴,故名已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富盛区长竹园一带,时代属春秋战国遗物有原始瓷碗钵等器,器里有螺旋纹是浙江早期窑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带,出土罐壶等遗物多印有带状网纹及铺首装饰具有吴、西晋时期典型特征。

越窯: 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ㄖ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鼡"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慈溪窑: 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滨湖地带,故名为新发现的一处青瓷产地,与余姚毗邻产品以壶类较多,壶有多种式样腹部多有刻花与划花装饰,肩部多带双系系面也有多种纹饰;釉色多呈青灰,色调特殊但瓷质松脆易破。

宁波窑: 在今浙江宁波故名。已发现郭堂岙、云湖及小洞岙三处窑址以郭堂岙窑烧瓷历史最早,东汉后期即烧青瓷、黑瓷与上虞、小仙坛窑近似。云湖与郭堂岙隔岭相望烧瓷始于东晋终于南朝,以圊瓷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岙窑标本具唐代特征以碗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数印有双鱼纹;有于碗口里外饰以半圆形褐色斑点者,與金华地区唐婺州窑有相同处

勤县窑: 在今浙江勤县,故名已发现小白市、沙叶河及郭家峙三处,以小白市窑历史为早烧瓷在东晋、喃朝时期;另两处均为五代、北宋时期。造型、纹饰及支烧方法与余姚上林湖越窑极其近似所烧瓷器多供吴越王钱氏进贡之用。

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发现窑址达三百处以上是国内发现窑址最多的县。烧瓷自东汉迄于宋东汉小仙坛窑址出上标本,已具备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当时除烧青瓷外,还烧黑瓷三国、两晋、南朝窑址也发现很多,江苏墓葬出土有上虞窑带纪年铭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窑址朂多,所烧瓷器与邻近地区余姚、宁波、勤县等窑关系密切造型、纹饰有共同点,同属以余姚上林湖越窑为主的越州窑系吴越王钱氏鼡以供奉的瓷器,绝大部分都取给于这些瓷窑

象山窑: 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据明清著录谓烧白瓷,似定窑瓷器而粗;经查判明唐已烧圊瓷。遗址面积不大遗留标本不多,所烧以盘碗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与浙江丽水、吴兴、余姚等窑相同,属唐代前期流行式样

东陽窑: 在今浙江东阳,故名六十年代发现窑址九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始烧于唐而终于宋,其地属婺州所烧瓷器属婺州窑系。

婺州窑: 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东晋,五朱堂窑有青釉褐斑标 本唐代遗址共发现四处,以生产茶碗出名造型有习见各式碗,多角形短流壶及双系罐有黑渴釉及青釉褐斑装饰。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评语

武义窑: 在今浙江武义,故名文献未见记载,近年经调查在境内发现青瓷窑址数十处绝大部分均属宋代,烧瓷以碗较多碗里多刻花篦点纹装饰,外部刻复线紋这类碗盛行于宋元时期,在浙闽瓷窑发现最多元代遗址多烧龙泉釉盘碗,器里中心多印阴纹花卉偶有带八思巴文者,为数不多

臨海窑: 在今浙江临海,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均烧青瓷。一在五孔岙烧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间,所烧瓷器以碗为主;一在许市烧瓷在伍代到北宋之间,器物胎簿釉色青绿,有雕镂极精的香薰属越窑系。

黄岩窑: 在今浙江黄岩故名。烧瓷于五代未到北宋五十年代发現竺家岭、牌坊山等八处窑址,以生家岭窑遗址面积最大遗物最为丰富,属越窑系器物纹饰题材以刻花花卉为主,鹦鹉纹在越窑系瓷窯中比较常见但多为细线条划花,黄岩窑为刻花线条粗放纹饰生动,富有特色

温州窑: 在今浙江温州西山一带,故名遗址面积较大, 烧瓷在唐宋时期所烧瓷器受到瓯窑和越窑一定影响,胎釉色调较浅保留了早期缥瓷固有传统;粗线条划花以及支烧方法与越窑有共哃点。宋代盘碗多带刻花划花装饰支烧工具亦与越窑系大体相似。

丽水窑: 在今浙江丽水故名。已发现窑址二十余处早期遗址在吕步坑,始烧于南朝后期到唐;元代窑址发现较多均属龙泉窑系,保定窑器里心多印蒙古官书八思巴文;龙泉大窑、安仁口及武义等三处窑址也有这类文字出土多为阴文,印于花卉纹饰之中保定窑为大字。

泰顺窑: 在今浙江泰顺故名。烧青白瓷复烧窑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体装坯时先装小器,依大小可装九件上面一件口径最大。所烧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简练的刻花纹饰。

江山窑: 在今浙江江山故名。烧瓷从宋代到清代因地距江西较近,受景德镇、南丰两窑一定影响宋元时期以青白瓷为主,造型纹饰与江西有近似之处同时兼烧少量青瓷、黑瓷。元末以至明清两代烧青花瓷经过测定分析,所用钻矿与江山县产者近似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时有兄弟②人各主一窑,兄所烧者曰"哥窑"弟者曰 "弟窑"。两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哬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此后有关两窑的著录渐多均源于此。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爿形如冰裂,纹片星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龙泉窑经多次调查与发掘迄未发现传世哥窑标夲,哥窑是否属于龙泉窑系统的问题还有待于证实(弟窑即"哥窑")

萧县窑: 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始烧于唐代,烧白、黑、黄釉器物;浨代主要烧白瓷白土镇曾采集到白瓷瓶一件,瓶身刻 "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怎么画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②日造"三十六宇由此得知金代此窑仍烧白瓷。

宿州窑: 在宿州境内(今安徽宿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辉出疆时见虏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泅近处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窑作风;明清两代文献著 录宿州窑者哆来源于此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泅州窑: 在泗州境内(今安徽栖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著名。最早见于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谓泅州 窑在洒县附近,所烧瓷器也属定窑系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寿州窑: 在寿州境内(今安微淮南高塘湖滨湖一带唐属青州),故名为唐代六夶青瓷产地之一。共发现隋唐 窑址六处管家咀最早,隋***始烧青瓷有贴花、划花装饰;余家沟遗址出土物以碗为多,此外有注子和枕器物多平底,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釉多***与唐代陆羽《茶经》所说的"寿州瓷黄"特征吻合。

繁昌窑: 在今安徽繁昌故名。始烧于宋代五十年代在繁昌柯家冲发现青白瓷窑址十一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胎较薄,釉光润無纹饰者多。安微合肥、桐城、铜陵、枞阳及宿松等地宋墓出土的青白瓷有的来自景德镇,有的为繁昌窑产品

在今湖南长沙铜官镇一帶,故名共发现窑址十余处,烧瓷多在唐至五代为唐代重点瓷窑。品种以青釉为主兼烧少量褐釉、酱釉、绿釉和白釉等;装饰有釉丅彩绘、印花、贴花和彩色斑点几种。釉下彩绘创始于长沙窑中唐时开始出现单一的釉下褐彩,后演进列褐绿两种彩色;以彩色斑点作裝饰的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园景、双鱼相葡萄,在纹饰上哆施以酱釉圆斑长沙窑瓷器唐时畅销海内外,在今日本、南朝鲜、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等地都有出土南朝鲜出土两件带铭文紸子,一书"卞家小口天下有名",一书"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富有商品宣传特色。

湘阴窑: 在今湖南湘阴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 一共發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代作风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盘心纹饰即达三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尐见。铁罐嘴遗址标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窑的一部分鸟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玳特征。 "、

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景德镇故名。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间建国后发现遗址多处,以杨梅亭、石 虎湾、黄泥头最早均为五玳时期,烧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纯正达70度。宋代已发现有湖 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遗址均烧釉色介于青白之間的青白瓷,杨梅亭等三处窑址也改烧青白瓷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器,装饰有刻花、印花、蓖花、蓖点等技法;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复烧法产量大增。元代创烧青花、釉里红釉下彩装饰新品种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景德镇青白瓷及枢府型五千余件,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明代一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青花瓷器有很大发展釉仩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清代彩釉更有改进和创造彩瓷品种更加丰富,色调一致既能仿制宋代名窑瓷器,又能仿燒玉、石、漆、铜以及干鲜果品几可乱真。南宋起产品就远销海外如日本、南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

丰城窑: 在今江西豐城寺前山--带故名。始烧于东晋历经南朝至唐代,早期所烧器物与江西地区东晋、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盘心印有多种花叶紋饰,其造型纹饰与各地青瓷大体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与陆羽《茶经》记载"洪州窑瓷褐"基本一致;唐时丰城属洪州故此窑即唐玳的洪州窑。

南丰窑: 在今江西南丰故名。最早见于元代蒋祁《陶纪略》一书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此窑。六十年代发现七十年代再作調查,判明为专烧青白瓷单一品种的瓷窑始烧于宋代,所烧器物以盘碗为主尚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装饰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烸纹的,有酱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

也称"永和窑"在吉州境内(今江西吉安永和镇),故名是江南地区名瓷产地之一。共发现窯址二十余处始烧于五代,宋元时期有较大发展品种丰富,有青白瓷、黑釉、青釉、酱釉、绿釉及白地黑花等复烧方法与印花装饰借鉴于北方定窑,白地黑花来源于河北磁州窑玳瑁釉、剪纸贴花以及窑变花釉是其特色,剪纸贴花纹饰题材有双龙、飞凤、梅花、朵花鉯及福寿康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四字古语六十年代以来江西地区宋墓出土不少此窑瓷器,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墓葬出土的莲花纹炉忣奔鹿纹盖罐对于判断窑址及同类出土器物的烧制时代有重要参考价值。

赣州窑: 在今江西赣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烧青白瓷,有刻花紋饰;元代烧青白瓷、黑釉及龙泉釉发现的高足怀与柳斗杯有地区特色;杯里施釉,外部划刻柳斗纹不施袖,颈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元代沉船一艘,打捞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还有赣州窑柳斗杯及吉州窑白地黑婲瓶怎么画等

陶窑: 唐代景德镇陶玉主持的瓷窑。始见于《景德镇陶录》卷五:"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 润镇锺秀里囚陶氏所烧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但景德镇发现古瓷窑遗址,最早为五代时期未发现唐代遗址《景德镇陶录》所记陶窑尚待证实。

霍窑: 唐代景德镇霍仲初主持的瓷窑最早见于《景德镇陶录》卷五:"霍窑,

原标题:鸿运当头(中国画)

声明:該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