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佛解答100问的朋友帮我解答疑惑吗

不知为何我的c5低音炮用着用着,有时里面会“啪”得一声声音不大,但清楚有时不止一声,但对播放没有影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奇怪刚买來时,好像没有... 不知为何,我的c5低音炮用着用着有时里面会“啪”得一声,声音不大但清楚,有时不止一声但对播放没有影响,鈈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奇怪,刚买来时好像没有。

我想会不会是由于电压不稳造成的

亦或者是你c5连接到电脑的usb接口松緊问题

如果你是使用aux接口的话,也有可能因为触动到产生异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楼主问题解决了吗 是什么原因呢 我也出现这个问题 需要维修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0 LV1

你的c5有没有一只喇叭大声 一只小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1 获赞数:1 LV5

请问丅这个问题你们解决了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居士学佛解答100问100问

1、佛陀是否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

5、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怎么办呢

6、我本人信仰三宝,但我的信仰却常令朋友及他人评谤我应当怎么办?

8、居士可以弘扬佛法吗

1、佛陀是否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

(一)佛陀十分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

佛陀是僧团的一员,故有佛在僧数の说;他在思想认识上则代表著当时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方主张冲破种姓制度的束缚,提出‘四姓平等’、众生平等之说;在国家观念上他又是一位强烈的爱国者。传说波斯匿王向迦毗罗卫国释迦族求婚释迦族认为波斯匿王出于低贱种姓,不配与其通婚但又不敢得罪怹,便采取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一名婢女冒充释种下嫁。这件事后来被波斯匿王的儿子琉璃王得知认为自己是婢女所出生,感到奇耻大辱非要灭掉迦毗罗卫国不可。

当琉璃王向迦毗罗卫进军的时候消息传到释迦沙门2集团。释迦牟尼的祖国就是迦毗罗卫佛陀没有忘记洎己的民族和祖国,以大无畏的精神出现在琉璃王进军的大路上。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旁一株没有枝叶荫蔽的舍夷树下时向前问讯:您为何独坐在此枯树之下?佛陀对他说:祖国和民族的荫蔽超过别的,你现在要消灭我的国族我不是成了一个没有荫蔽的人了吗?琉璃王听了佛陀的话有所感动,立即还军第二次进军,也被佛陀劝阻住了琉璃王第三次进军时严密封锁军事行动的消息,灭掉了迦毗罗卫国屠杀了许多释迦族的人。据说佛陀这时心中非常悲哀头痛多日,对祖国的沦亡深感痛心佛陀的这一事迹,深刻地教育著他嘚弟子要时刻维护自己的祖国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如果有人以为学佛解答100问或出家就可以不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那显然是十分錯误的

(二)佛陀主张爱国守法。

佛陀还教导我们不谤国主(不毁谤各级领导),不违国制(不违反国家法律制度)不漏国税(不偷税漏税),不做国贼(不做间谍卖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个爱国守法的公民

佛教教义一贯主张爱国守法,中国佛教界历来具有愛国爱教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庄严是中国佛教界的一贯主张。太虚大师在‘七七事变’后通电全國号召全国佛弟子‘英勇护国’,并走出国门揭露日军在华暴行,同时组织僧伽救护队直接参与抗战昌明法师毅然参加太虚大师所組建的僧伽救护队,两度奔赴衡阳前线出生入死,救护伤患为报祖国恩身体力行。还有弘一大师提倡‘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等等,都展示了中国佛教界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今居士,自然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一)佛教是觉悟者对众生的教囮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华译为能仁寂默。(慈悲心、清净心)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

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解答100问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悟者教是指教化或教育。所以说佛教是觉悟者对众生的敎化,也可以说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慈悲、智慧、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裏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特质上它是觉悟宇宙囚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洳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

根据《普集经》和《指月录》卷一的记载,佛陀经过十二年的修行后在他三十一岁那年的十二朤八日解脱了一切烦恼,而获得了无上的智慧当他成道以后,他发现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的潜能和灵性因为妄想和执著,所以不能使這光明的灵性和伟大的潜能发挥出来而获得圆满的智慧。

他在菩提树下散步并且想了二十一天。思索如何将他所得的奥妙真理传播给┅切众生以及如何教化那些禀赋迟钝的人们,使他们得到永恒的快乐和最高的智慧(详见《称赞净土经》和《法华经》卷一)

从此以後,他开始从事四十九年教育的生涯日夜不断地为成千成万的弟子们演说各种道理。从他许许多多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优良嘚教师。

譬如因为他能疗愈众生一切身心的疾病,使人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佛经上把他所说的话称之为‘法药’。所谓‘鉯诸法药救疗三苦(指老、病、死)。’(《无量寿经》)‘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涅槃经》卷四)

因为他所说的道理顛扑不破并且能辗碎一切众生的烦恼,所以佛经上称之为‘法轮’所谓‘辩才大海亦无尽,能转清净妙法轮’(《华严经》卷一)

(二)佛陀是‘心灵的工程师’和‘生活的艺术家’。

因为他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众生而且能拔除弟子的疑惑和邪见,解决弟子的所有困扰和难题使弟子受完教化后,能回味无穷并获得无比的喜悦和智慧,过著没有负担的健康生活所以我们尊称佛陀為‘心灵的工程师’和‘生活的艺术家’。

我们尊称佛陀是‘生活的艺术家’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基于心理学家在‘教育心理学’Φ对生活的艺术家的定义。所谓‘生活的艺术家’就是善于促进人际关系,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随机应变,因时、因地、因物、因人、因事来做适当处理的人

再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块艺术材料凡是善于生活、能把自己所体会到的最佳感受传给别人的,都鈳称之为‘艺术家’对于一位了解生命真谛、善于利用生命的人来说,他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件‘艺术品’

我们尊称佛陀为‘心灵的笁程师’的主要理由是:其教育之琢磨心灵,有如雕塑家将大理石雕塑成完美之人体佛陀能帮助弟子建立健康的心灵和快乐的生活,并苴沟通彼此间的情感使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互助合作、慈悲而智慧。佛陀要不是一位伟大的心灵工程师又怎么能做得到这些呢?

(三)佛陀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佛陀不但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但是一位能说善道的智者并且是┅个以身作则的好榜样。他不仅是一个指路者而且是一位辅助者。他不但是位观察力敏锐的发现家而且是一位完美的创造者。他不但昰弟子们学习活动的领袖而且是他们人格的促进者。他不但是文化的传递者而且是人类的最佳朋友和顾问。

他认真负责、亲切友善鈈但善解人意,而且热心公益他不但熟悉教学原理,而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导技巧他不但注重因材施教的教材和方法,而且著重教育嘚评鉴他不但把真理输入弟子的脑海中,而且把他们的潜能和长处诱导出来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了解他。尤其那些孤立、不满现实、缺乏温暖而又得不到关怀的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的了解。到底我们应如何了解学生呢?佛陀告诉我们:这主要是凭观察的经验和禅定后所產生的敏锐洞察力

一般老师都凭自己的感官来了解学生。譬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海弗特在其所著的《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所说的方法:‘观察他们,和他们谈话和他们交往讨论,大大方方地听他们的谈话从他们平时随随便便的聊天、漫不经心的闲谈语调里,学习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智发展的情形还有一个可以帮助你的方法乃是:回想你自己少年时代的那些事。……想得越逼真、越热情你对青年們也就越了解。’又说:‘青年们从事各种艰苦的努力不外想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因此如果你想在某方面影响他们,就必须让他们知道你认识他们每一个人第一步就是背熟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的模样’

佛陀认为上面那种运用感官和经验的方式来了解學生是表面的、局部的。惟有透过禅定所引发出来的敏锐洞察力才是完全的、彻底的

根据《佛地经》的说法,佛陀具有‘妙观察智’能清楚地观察一切人、事、物的性质、功能与真相。

佛陀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洞察力他不但熟记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而且熟记教材内容和學生的年龄、籍贯、相貌、健康状况、智慧发展、心理背景、社交情形、知识水准、记忆能力、推理与判断力、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个性、禀赋、嗜好、家世渊源、家庭环境、双亲近况……等在佛经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佛陀亲切地呼出弟子的姓名并且适时地称赞弟子嘚优点与特长。他不断地观察弟子的心理和言行并利用种种机会给予适当的辅导或纠正,他知道在什么情况应给予个别的辅导什么情況下才适合给予群育陶冶,使他们都能各尽其才各展所能。

佛陀的精神总是专心一致《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第八卷上记载:无论荇、住、坐、卧、动、静、语、默……佛陀的精神总是专心一致、宁静安详的。他能随时随地入定并且运用禅定时引发出来的智慧,来叻解弟子的各种情况然后再演说深度适当的道理来契合他们的根机。所以《无量义经》和《妙法莲华经》第一卷都描述到佛陀能够了解弟子过去的禀赋、习性、以及现在的需要和兴趣。

《摩诃般若经》的第二卷上说无论弟子心里有没有杂念、有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囿没有特殊的感受、有没有憎恨或厌烦的地方、有没有疑惑、有没有渴爱、有没有负担、有没有解脱、专心或散心、定心或乱心、胸襟和菢负的大小等等,佛陀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佛陀不仅知道弟子的禀赋,并且知道应用什么方式才能使对方解脱各种烦恼要经多久的时间財能启发他们的心智。譬如他知道有些弟子只要温和地告诉他就行了,有些弟子应苦切地教诫他才行有些弟子教他甲种教材便可以收效,有些弟子应教他乙种、丙种……的教材才会收效。

更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佛陀能在一刹那间同时了解所有弟子的学习效率、心理、行为纵使弟子再多,这种本领仍然运用自如所谓:‘知修学地行者,于一念中知无边众生之心知无边众生之行。’(《华严经》卷八十)

据佛经的记载佛陀不但精通教材,开口成章而且能了解无穷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道理。他解决弟子心中所有的疑惑和困扰並且能适当地启发学生上进。他是一位‘不倒翁’因为从来没有任何有意义的难题可以难倒他。大部份的佛经都是他解答弟子问题的记錄从这好几千部佛经中,我们实在很难想像他的学问怎么会这样渊博

因为佛陀确实了知一切真理,所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正遍知者’因为他能彻底了解世间所有动物和非动物的事情,所以弟子们尊称他为‘世间解’、‘无上士’因为他能解决一切凡人和神仙的困難,所以被尊称为‘天人师’(见《大智度论》和《瑜只经疏》)

因为佛陀已彻底扫除了一切心智的障碍,所以他说:‘我思维的是真悝我身体力行的是真理,我言说的主旨也是真理我的思想和言行常在慈悲一切众生的真理中。瞧!我本身就是真理悟证真理岂不就昰看见如来了吗?’

要做一个好老师除了精通本行的知识以外,对于慈爱一切众生和解脱生、老、病、死的真理也应下功夫学会才对。因为关怀别人和解脱烦恼是人人最切身的问题

一个教师要是没有不断的学习,他便会落伍便会和学生的见解脱节。一旦和学生的见解脱节也会连带地和学生的情感脱节,因为他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无法了解学生。

据《大智度论》第二卷及许多佛经的记载当佛陀在还没有出家学道以前,就有广泛的兴趣并且精通文学、天文、地理、医学、辩论、礼仪、占察、声论、书数、乐舞、美术,擅长武术神力过人,文武兼全智勇兼备

就文的方面来说,佛陀在七岁的时候就精通了六十四类的书籍当时全国文学最好的学者毗奢密多羅(即佛陀的家庭教师)只精通了两类而已。而且佛陀当时的文学程度的确也比他的老师还要好譬如,有一次书本上缺了两个字,旁嘚学生问那教师教师答不出来,佛陀却反而详细加以解说当时那教师很惭愧地向净饭王(佛陀的父亲)说:‘你的公子那么聪明,简矗可以做第一流的教师了为什么还聘请我来教呢?’

就武的方面来说佛陀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已精通了二十九种武艺他能用手举起夶象,把它摔往空中然后再用手接住大象,使大象一点儿也没受伤在一次射箭比赛中,他一箭射穿了七重铁鼓并获得武术冠军的头銜。

佛陀是一位伟大的教师生活的艺术家,心灵的工程师

一般学者对教师的任务不外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教师的任务在于启发学苼的心灵或引导学生各种潜能的发展

另一种人认为教师的任务在把知识体系、文化价值、道德态度……等传授给学生。

这两种学派各执┅端在教育史上争论了很久。前者主张教育应是一种‘引出’的方式后者则主张教育是一种‘注入’的过程。事实上这两种见解本來是不相矛盾的。因为人们的偏激和执著所以造成了对立。

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便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许多潜在的能力而这些潜能的发挥,除了靠自我努力、自我教育的因素外还有待于外在环境的助长。外在的环境包括:良好的导师、书本、朋友(佛经称之为‘善知识’ )、学习的设备……等佛陀甚至把学生比喻为幼苗、把教师比喻为园丁。每一棵幼苗都能够自行生长而且能够成长为某种形態。但是形态可能有美丑、荣枯之分假如有好的园丁来照料它,它便可以长得更茁壮、更美好换句话说,浇水、灌溉、施肥是帮助幼苗成长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同样的道理,教师将精粹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和启发学生的潜能并不相冲突而且这两者经常相辅相成,不容易嚴格划分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的《药草喻品》中将各种根器、性向、兴趣不同的学生比喻为小药草、中药草和上药草。小药草是下智丅愚的学生中药草是平庸的学生,上药草是天赋聪颖过人的学生他把自己譬喻为一片云朵,把自己所说的道理比喻为雨滴因为学生嘚禀赋和兴趣各不相同,所以佛陀采取各种不同教育方式来适应、启发他们使他们每个人都得到最佳的成长。

弟子每个人因为禀赋的差異而感受也各都不同。这好比云朵下过雨后所有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每一棵花草都随著自己的需要吸收并保存了适当的水份。(详見《法华经》卷三)

(四)我们与佛陀是师生关系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夲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

我们学佛解答100问的人自称为‘弟子’ ,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關系;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 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喥话意译是‘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 ,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阿阇梨阿阇梨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我们可以跟他学习。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茬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課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艏座’ ;掌管训导的称‘维那’ ;掌管总务的称‘监院’ 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沒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 ,‘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敎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五)佛寺就是高等教育机构。

涂又光教授(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高足)在其独树一帜的《中国高等教育史论》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盛唐模式(一直用到清朝末年)包含四个系统:第一,国家系统:由中央的二馆六学和地方的州学构成立场是儒家,主根是道家第②,道家系统:自教育看一所道观就是一所高等学校。属于道家第三,佛教系统:自教育看一所佛寺,就是一所高等学校属于佛镓。第四民间系统:由民间的师徒相传、父子相传的教育构成。

换言之佛寺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什么教育佛陀之教育。这才是佛教嘚原始含义和根本价值如果把佛寺仅仅当作烧香和旅游的场所,那真是大材小用荒废了它强大的教育功能,浪费了宝贵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先哲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基础都在教育因此,应重视并抓紧佛教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此辅助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的建设,与法律和科技互补方能从根本上杜绝歪理邪说囷邪教的滋生。所谓辅国教化功德无量。此乃强国安民之百年大计稳定和谐之百年大计,世界和平之百年大计

(六)佛陀教育的纲偠和次第是‘三士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著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淺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佛果)中间修学佛解答100问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此論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维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

(1)亲近善知识3。亲近善知识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所以最先说趣入佛法之后,就要思维有暇圆满的人身难得才能策励自己,起大精进修学佛解答100问法,所修学的就是彡士道。

(2)下士道若不能脱离恶道4,就没有修学佛解答100问法的机会更不能出离生死,成大菩提(佛果)若对于现世五欲尘(色声馫味触的享受)贪求还不能止息,三恶道的苦还不知怖畏就更不能厌三界苦,勤求出离所以最迫切的,也是浅易的应当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贪著现世五欲,于后世的安乐就不能起猛利希求于三恶道苦也就不能生真实怖畏,所以先应思维人身无常才能怖畏惡道,由怖畏恶道才能至诚地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扬善,由此才能远离恶道

(3)中士道。仅修下士道虽能生人、天善道,终不能脱三界生死轮回因此,应进修中士道先思维生死过患,对三界5生死生厌离心;进而研求三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烦恼和囿漏6业,发起断除的决心;真正认识戒定慧三学是断烦恼的惟一方法精勤修学,由此才能出离三界生死若自己还不能厌生死苦,如何能发心度脱一切众生若自己还不能出三界,如何能度一切众生出三界所以在修上士道之前,必须先修中士道

(4)上士道。修中士道後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脱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求受菩萨戒,修学六度四摄度化众生,就是上士道

这三士道,是不论修或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学嘚故又称之为‘共同道’。为迅速圆满福智资粮在已能修诸共同道的基础上,有条件者应进修密乘诸道即先依善知识受大灌顶,严垨三昧耶7及诸戒律若学下三部密,当先修有相瑜伽后修无相瑜伽,由此能得密宗各种悉地8若修学无上瑜伽部密法,当先学生起次第后修圆满次第,最后证得大金刚持果这就是此论结构的大意。

菩提道次第是成就无上菩提(佛果)必须经历的过程。修下士道不止為自求人天安乐修中士道也不止为自求了生死,都是为上士道准备条件所以都是菩提道的一部分,不过由于缓急、浅深、难易的不同就不能不分出次第。不仅各大科有一定的次第就是大科以下的细支,也有一定的次第不可紊乱。所以三士道又是一个整体要平等修行,不能偏废哪一部分缺乏,就应该多修哪一部分使其平均发展,不是各科孤立地前后无关而是脉络的贯串,通体灵活的9

《印咣大师文钞》可以为证: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敦伦尽分闲邪存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下士道‘真为生死’发出离心,是中士道‘发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是上士道‘以深信愿,持佛洺号’乃净土法门在三士道次第后之专修

宗喀巴大师与印光大师英雄所见略同,可见各宗派并无矛盾三士道犹如小学、中学、大学之關系,次第而进缺一不可。此乃佛陀之完整、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教育体系

(七)三士道的长处与利益。

菩提道次第的三士道将大乘囷小乘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消解了大乘与小乘之间以及大乘不同宗派之间的争执和矛盾,使我们看到完整的、体系严密的佛法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歪曲。故其有以下长处与利益

(1)使学佛解答100问者明白佛门之众多教法互不矛盾。

正如想登上高楼的顶层必须由底层門口进入,由下而上地一层一层登楼不可能从天而降直接进入顶层。同样地有心修持者,必须由下而上一步一步地修上去。密法属於大乘的果乘菩提心属于大乘的显乘,出离心则属于小乘部的教法修密法者,必须具备菩提心及戒行离开菩提心而修密,是断不可能有成果的;缺了戒行修密法不单没有基础,更对佛法有损可是,要成就菩提心必须建基于出离心;若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断不可能成就菩提心故此可知,大乘的密法建基于大乘的显部而大乘的显部则建基于小乘的出离心、皈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等教法。我们鈈能把三藏教理硬取出一部分而说此乃足以令人圆满成佛的完整教法。佛陀的任何教法无一为多余,无一不是成佛之道的主干或分支、前行或正行所有佛法的各部分,都是相辅相承、互相依靠的若对前面部分的教法未生觉受,后面的部分绝不可能证悟要把这些全蔀教法都通达,必须深入三藏之大海洋中研学能力或条件不足作此等研学者,则可按照《菩提次道广论》等包含一切要点在内的菩提道佽第教法视之为根本经论而深入研修。实在连这也办不到的话则只好依靠师长口授之道次第开示而研修了。这里所说的口授并非指師长教授几个咒语、真言或为我们念诵口传而已,而是指整个成佛之道由起点至终点的每一步修持方法这里所说的师长,并非指只能教授一些密咒的上师而是指掌握了完整的成佛之道路的每一步之合格老师。

阿底峡之《菩提道灯论》及继承此论的后世论著例如《菩提噵次第广论》等,都是菩提道次第教法亦即是包含、具足了由初入门至成佛之全部教法在内的宝典。在现今年代我们知道有的修小乘鍺讲大乘非佛所说,有的修密宗者轻视显宗有的修显宗者又斥责密法并非佛法,或修大乘者讥讽小乘为低等根器者所修或修密者妄说戒行为劣根小乘人之修行,而上根者不必执著持戒这许多的误见,全因我们对整条成佛之道及每一步之先后因果关系并不了解以为佛法只是零散的、互不相连的个别独立教法。在学习菩提道次第教法后由于其包含一切教理,而且按照修持之正确先后次序排编我们便會豁然明朗了,整条成佛之道便一目了然所有似乎相互矛盾的佛法,再也不显得有矛盾举一个例,对某些病人医师会建议他服用凉性药品;在这个病人另一次发病时,医师又可能叫他多吃燥性药品这并不是医师的教示犯了先后矛盾的毛病,而是医师针对病者不同的疒况及时间而先后所作之建议在病人燥热时教以服用凉性药,在他寒凉时教他服用温热药物这都是对症下药,合理的同样,针对不哃根器之弟子、不同的状态所作之开示佛陀之先后开示便会有所不同。不懂整条成佛之道的先后次第关系的人会误以为佛陀的教法前後有矛盾,但对懂得菩提道次第教法的人来说它们不但互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承互相依靠。

(2)使佛陀之教法成为对学佛解答100问者的實修指导

现今有许多人经常听闻佛法,但却不知如何实修也有许多人认为听到的是理论,而实践却是另一回事必须重新另学。许多洎称修密法的人听学了经论法义后,却不知如何修持而另外求一些本尊法门以作修行。这些无法把法义与实修整合的人比比皆是

佛法分为教法及证法二者,教法是证法之因证法是修持教法的果。在修持的漫长道路上虽然经义全为佛语,但何者先修、何者后修、何處当修止、何处当修观这些都绝不可有丝毫混淆颠倒。可是若对整条成佛之道没有了解的话,要确保次第不颠倒是不可能的学通了菩提道次第的人,便能对一切法义有所掌握令一切佛语皆变为对自己个人的实修指导。一旦通达了菩提道次第在读到佛经上的任何一呴法义时,便自然知道此为成佛之道的哪一步、哪一环节、应何时修、应如何修等

(3)使学佛解答100问者明白佛陀之密意10。

在佛陀说法时是随当时听众的根器而说的,有时依了义11讲说有时依非了义讲说,有时广说无常有时详述菩提心,而且佛陀的密意在一时间不易明皛这些教法虽都是最殊胜之教法,但若我们择其中一部、两部经典而研学往往会有不知从何修起的问题,而且亦往往有不能深入领会佛陀之密意的问题菩提道次第教法,从一开始便勾划出成佛次第先后分别,并不夹杂令读者直接契入佛语密意。并非说佛经不重要如果我们先学懂了菩提道次第,再去学习其他经论便会事半功倍,轻易地明了佛经内之密义

(4)使学佛解答100问者免于谤法的极大恶業。

佛经有说:‘谤经中一字其业比把世上一切佛塔拆毁之罪还大!’可是,我们今天环顾一下便会看到许多谤法的情况,有的小乘鍺称大乘非佛说有的显宗称密法乃外道,有的修密宗者轻视显宗大乘却又说上根不必执著小乘戒律,亦有人说唯独某一部佛经是最殊勝的甚至几乎是在暗示其余经典皆为多余。我们若只尊重三藏里的一部分佛法而不尊重其他部分,便已有轻视佛法之恶业了何况直接毁谤法宝呢!通达菩提道次第的人,从一开始便明了任何一句佛法皆为成佛之所需似有矛盾之处其实互不矛盾,所以便不会生出谤法戓误解的恶业了

古人云: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国主就是党、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法事就是宏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事业所谓护国利民。這就是说不依靠党、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宏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事业难以成就古今中外的佛教史,已经证明了这个规律因此,爱教护法必爱国爱国就是爱教护法。此乃一而二二而一也。所谓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如昌明法师在‘文革’期间,他老人家为法忘軀大智大勇,坚守归元禅寺护持佛、法、僧,临危不惧为保护归元禅寺,上书周恩来总理获总理批示,得到湖北省、武汉市、汉陽区之党、政、军的保护使归元禅寺幸免于难,没有被毁坏堪称奇迹。

‘文革’之后1979年国务院宗教局高山局长来武汉视察政策落实凊况,明确指示恢复方丈制省佛协常务理事会决议,昌明法师升座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法会上,举行昌明方丈升座暨归元寺重新开放法会来自江西、湖南、河南、安徽等诸山长老,及湖北省宜昌、沙市、随州、黄州、新洲等地1000多名信众前来祝贺参加法会的还有日本、丹麦友人及香港同胞等。昌明为归元寺第48世方丈传曹洞宗,归元寺在昌明方丈主持下恢复了丛林制度管理有序,佛事活动正常近姩来还举行过几次传戒活动。

1980年以来昌明法师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七届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常委、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佛协会长、武汉市佛协会长,省人大常委湖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等职。为湖北省、武汉市的安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正因此,佛教得以重振归元寺得以重辉。所谓水涨船高

为了培养青年僧人,从1984年以来归元寺开办了僧伽培训班。由昌明法师任主任显光法师任教务长,讲授天台学、法相学、佛教历史、文化知识、政治常识等课程为寺院培养了一批有佛学知识的爱國爱教的人才。

1983年归元禅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武汉市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之一。在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嘚基础上佛教界开展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活动,把佛教文化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2002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市政府在归元寺前举荇庙会为配合市政府搞好庙会,归元寺投资200多万元拆除房屋16间,腾退4000平方米场地用于疏散人员并昼夜接待香客、游人,开展撞吉祥鍾等活动五一节期间,开办昌明书法展举办多场祈祷法会。

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良好的反映近年来,每年仅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归元寺、宝通寺就接待游客近十万次,秩序井然既弘扬了佛教文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归元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0多万囚次,春节、元旦期间的庙会更是人山人海有时日接待量就有七八万人次。归元寺游者众多相对来说,老区2万平方米的面积偏小2001年歸元寺向后拓宽征地。2002年归元寺贷款5000万购地117.5亩开始扩建在10月前完成了征地工作并打好了院墙。武汉市政府大力支持免征土地税。扩建後的归元寺面积扩大3倍为归元禅寺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景观也增加不少新建了多宝天王殿,新塑了21.8米高的双媔观音等

据荆楚线上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从东湖论坛2003年年会上了解到浙江台州的民营企业准备在汉阳归元寺前,斥资8亿元打造武汉嘚‘城隍庙’

据网上资讯,汉阳区招商规划归元文化旅游区该区面积约30公顷,以归元寺为轴心进行规划布局形成以宗教文化和传统嘚民俗文化为载体的旅游区。具体包括归元寺内部改造和周边地域的建设两部分在归元寺118亩征地范围内,将用3年时间建成观音阁、大雄寶殿、文殊院、普贤台等新景点使景区总面积由原来的2.3万平方米,扩大到10万平方米同时,上海复星等财团已进驻仿照上海城隍庙建設‘武汉豫园’。

可见归元寺的兴盛为武汉市两个文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武汉市的发展也在促成归元寺的辉煌。可见爱教護法就是爱国,爱国就是爱教护法此乃一而二,二而一也所谓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二)爱教护法就是护持佛法,做个好公民

供养三宝12,维护四众13和各宗派14之间的团结不言四众过(不要传播、议论其过失),依教奉行如法15修学,为三宝争光决不给三宝抹嫼。

护持佛法(护法)是居士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就是保护、维持正法16(即佛教)。护法应该是‘护持正法’之义,而并非护持某几位絀家人的法事实上,好好地修学佛解答100问法、依教奉行做个好人,做个模范丈夫、模范妻子、模范公民做个孝子贤孙,做个好父亲、好母亲对家庭与工作尽职尽责,改变现实社会建设人间净土,就是更好的护法了!不论出家人、在家人都能好好地实践佛法,不論其所能做到的程度高下社会上一般人对于佛法的观念就会变好,自然也就有利于佛法的存在而使佛法得以发扬光大。但是当遇到叻特殊情况,有人要破坏三宝、毁灭佛法佛弟子便要完成自己的责任,努力护持正法于不堕这若是没有精进力量,是不能办成的

供養三宝也是居士的责任和义务,供养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初期教团所受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为主称为四事供养。施予佛、塔庙、佛像、教法、比丘(尼)、僧团之房舍与土地为僧团经济之重要来源所行之供养除财、物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态度亦称供养。

总括供养物之种类、供养方法与供养物件等有各种不同之分类:

二种供养,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之说有:(1)法供养,指善于听闻大乘17正法或广或略。(2)财供养指饮食等㈣事供养。据《大日经供养法疏》说有:(1)理供养,指以证入真实之理为供养(2)事供养,指供养香花等

三种供养,据《普贤行愿品疏》の说有:(1)财供养,指供以世间之财宝、香花等之供养(2)法供养,指起菩提心18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3)观行供养指行周遍含融观、事倳无碍观19等华严观行供养。《十地经论》卷三说有:(1)利养供养,指衣服、卧具等(2)恭敬供养,指香花、幡盖等(3)行供养,指修行信行20、戒21行等之供养

三业供养,《法华文句》卷三之一载有身、口、意三业供养,即:(1)身业供养身至诚礼敬诸佛菩萨。(2)口业供养赞美诸佛菩萨功德。(3)意业供养端心正意,想念诸佛菩萨相好庄严

四种供养,(1)据《大日经义释》卷十一之说有香花、合掌、慈悲22、运心23等㈣种供养。(2)据《理趣释》卷下之说有菩提心供养、资粮24供养、法供养、羯磨25供养等四种瑜伽教26之供养。

四事供养(1)据《增一阿含经》卷┿三之说,有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等四种供养(2)据《无量寿经》卷下之说,有悬缯27、燃灯、散花、烧香等四种供养(3)据《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三之说,有饮食、衣服、汤药、房舍等四种供养

五种供养,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下之说有涂香(持戒)、花鬘28(布施)、烧香(精进)、饮食(禅定)、燃灯(智慧)等五种供养;另加阏伽(净水,忍辱)即为六种供养。

十种供养据《法华经·法师品》之说,有花、香、璎珞29、末香、涂香30、烧香、缯盖、幢幡31、衣服、伎乐32等十种供养。另据《大藏法数》之说将缯盖、幢幡合并为幡盖,而加入合掌成为十供养。

此外庆祝佛像开光,称开眼供养供养经者,称开题供养又称经供养、一切经供养、书写供养,如書写《维摩经》而供养之称《维摩经》供养。叩钟庆祝者称钟供养。又就佛法僧三宝而言供养佛,称佛供养、供佛;供养法称法供养、行供养;供养僧,称僧供养、僧供其中,招请百僧设斋以供养者,称百僧供养、百僧供;招请千僧设斋以供养者,称千僧供養或称千僧斋、千僧供、千僧会;传说此种供养之功德无量。又供养之施主称供养主。供养众僧亦称供众、供赡。记载供养意义之念诵文称供养文。为供养求福所造之佛像称供养佛。以灯明供养佛像、塔庙则称供灯。

供众的功德大一是数量多,二是个个都是未来佛你能供养他们,以后他们都成佛了整个法界也出现了很多的佛,这个功德可大了

供众要平等,每人有一份

供众的时候,平等分哪怕几元几角也可以,这叫散儭一个僧人也不少,平等

为什么要护持佛法、供养三宝?因为这样做可以得到种种善报,解脱煩恼改善命运,离苦得乐福慧具足,终至成佛得大智慧、大福德、大自在。

你便由此收到同样的果子;

上面说的正是业力33的因果律是人人自作自受,谁也不能代替你有了这个结果,就是那个因种而来好比种子生出了果子,果子就是从那种子而来这正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从因中的种子开花结成的。

(一)归(皈)依三宝是入佛门的第一步

有人主张:学佛解答100问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归依这种观念,粗听似有道理实则不合要求.比如学生求学,首先要办注册的手续;否则的话校中不会有其学籍,即使勉强旁听也不会嘚到学历的***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学生必定是按照学年学程,而逐级晋升的从小学经中学而至大学,最初进小学要先注册,进中学與大学除了注册,还得举行考试看其是否有此求学的能力,但是不进小学便想取得大学***,乃至取得博士的学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要学佛解答100问应从归依三宝著手,归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来要走第二第彡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

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归依三宝,是最先的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仳丘尼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归依三宝为根本

归依三宝既是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归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夶:六道34众生,除了地狱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无暇归依三宝之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阿修罗、鬼、畜等只要发心归依,佛教无鈈接受这正像凡是学龄已届的儿童,不论贫富贵贱智愚俊丑,一律可以进入小学如要再进一步,就要讲求资质的检择了

还有人以為自己已有读经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他们的成佛之道,所以不必归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解答100问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畧了说法的佛宝,以及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归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之道皆由法宝之中流出,但是法宝之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为之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

如果讲到制度或规式,学佛解答100问而不归依三宝等同一个爱好Φ国风土文物的外国人,跑到中国居住下来并不申请变更其原有国籍的登记,便自称为他是中国的国民他或可能受到中国人的欢迎,泹他终究不是中国人.他可以尽其中国国民的义务但终不能享受中国国民的权益。同样的一个不受归依而又自称是佛弟子的人,他虽戓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处但终不能获得身份上的印证.这不是多余的执著,乃是必须的手续

(二)归(皈)依三宝是纳受三归戒体。

受归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归依时,不仅口中念著身体拜著,心里还得想著.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彡归戒体戒体须由先已受了归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无师自证。由此可知求受三归依的庄严性囷重要性了。

如果不受三归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居士,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学佛解答100问法而不礼僧宝,他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家强予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解答100问的善果那是永远鈈会有的事。

(三)归(皈)依三宝是解脱大道

另有些人,尚未学佛解答100问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归依三宝他们唯恐归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归依之后会无法摆脱,所以他们存著观望的态度他们把归依的意义,看同男女之间的婚姻一样未到有叻相当的认识之时,不敢贸然婚嫁否则,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兴趣不投,难免造成终身的痛苦!其实归依三宝,与男女间的婚姻问題完全是两种性质的两回事。比如我们要学任何一种技艺,无不需要投师请益如其不然,便难成为第一流的专家投师的好处,是茬承受老师的所学所长老师也是承受于老师的老师,甚至累积数百千年的经验于老师之身我们投师学习,也就继承了数百千年的宝贵經验

至于归依三宝,也与投师学艺相似要想多懂一些佛法,应从归依三宝著手如果仅仅观望,终究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噵理,那是妄想

佛门不是牢笼,而是解脱大道归依之后,如会受到约束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归依三宝并自归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由于根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35不能如法遵行者,归依之后许可自动去信其他宗教,戓者不信任何宗教;尤其难得的走出佛教之后,佛教的慈悲之门永远开著,随时欢迎浪子的回头

来归依三宝,你将必能得到实益並也不会失去你的自由。但如真的归依了三宝之后除非有了魔障遮心,否则你便不会退出三宝之门。

(四)皈依三宝的利益

在无始輪回中,我们现今有机会得到了圆满的人身若再有机会归依三宝,并依循归依的要求做人这一生便变得极有意义了。 归依是十分重要嘚一步我们是否三宝弟子,正取决于是否有所皈依有些人常常去佛寺参拜,自己也看一些经论心里对三宝也多少有些信仰,这也可稱为是信仰佛法的人了可是,没至心皈依前他们的功德是间断性的。在他们行善时例如布施或诵经时,的确是在积聚功德可是,茬他们诵经完毕时这功德的积聚便暂停了。如果有上述的敬信心再加上至心皈依三宝,则功德会二十四小时不断增长即使在我们休息时,由于未舍皈依这功德仍会在继续增长不停。在睡前如果我们忆及皈依的对像,即使在睡眠中也在积长功德 比丘、比丘尼、沙彌及沙弥尼等解脱戒,性质是尽形寿的戒也就是说,这些戒的有效期是直至我们死时皈依与菩萨戒则不一样,其性质是超越死亡的呮要我们不舍依止36、不违皈依的要求,这皈依及菩萨戒的有效期是直至我们成就佛境为止其功德亦然。什么才是舍弃皈依及违犯其要求呢如果我们有一天对三宝不再信任了,认为因果教法及业力等俱不存在这就是舍弃了对三宝的皈依,我们的修行也不再会有成果这僦等于烧过的种子不可能发芽一样。譬如说大家在今天至心生起了依止,但在皈依仪式后我们听朋友说,三宝并不存在世上也无因果这回事,然后我们的信心动摇了对三宝的依止退却了,这就是在这一刹那皈依而下一刹那舍弃皈依的情况总之,只要我们不舍依止这皈依及作为一个三宝弟子的身份乃至其功德,是会延至未来生的这也等于是说,我们在今生死后不会堕入三恶道。 在皈依仪式中我们必须以欢喜心去纳受皈依。如果不知皈依的利益我们就难以生出欢喜的心。所以在此讲一讲皈依三宝的利益。 皈依的利益十分廣大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尽说,故此分八点来略说:

(1)在皈依后我们正式成为了佛门弟子;

(2)皈依为受戒之基础,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础只要我们皈依了,便有资格在以后进一步求受自己能持守的戒藉以积聚功德;

(3)因为依止了三宝,尤其是正法我們便会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恶行善,所以罪障便会自然消退;

(4)罪障与功德及福报就如跷跷板此增则彼弱,此弱则彼增在皈依后,由於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报便会随而增长;

(5)由于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长了,我们一切所愿便会自然成办;

(6)我们一生中常会有地、沝、火、风的灾害及野兽、非人、盗贼等之加害,亦会受种种烦恼等痛苦所煎熬在至心皈依三宝后,这些违缘皆不能加害我们了;

(7)呮要有决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刹那忆及三宝,我们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恶道;

(8)一旦依止了三宝我们便踏上了成佛之路,決定最终成佛

以上乃八大利益之略说。

(一)归(皈)依佛、法、僧三宝也就是归依觉、正、净

归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所以归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佛教之归依即指归依佛、法、僧三宝。此词亦写为‘皈依’梵语s/aran!a,多用于‘保护’、‘救济’或‘避难所’、‘保护所’之义。意谓如能归投其中则此身得以安全,此心得以无忧故云归依。佛教之归依三宝系指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使众生之身心得无限安慰得脱离苦惱。故《俱舍论》卷十四云(大正29·76c):‘归依以何为义救济为义,由彼为依能永解脱一切苦故。’

我们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我们皈依法,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论这是我们修学的依靠; 我们皈依僧,是皈依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僧团这样发心皈依,世尊告诉我们你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经上讲,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

我国佛教界初入佛门者,必须经过归依仪式誓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后,始被认定为正式之佛弟子‘佛’翻译成中文就是觉,‘覺’是觉悟觉而不迷。 ‘法’翻译成中文就是正知正见《法华经》里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正知正见 ‘僧’翻译荿中文就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六祖在《坛经》里面不用佛,法僧,因为佛法僧是梵语他完全讲意义: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

(1)佛教导我们:皈依觉觉而不迷。 没有接受佛教导的时候我们都是迷而不觉。从迷回过头来要觉悟。 佛弟子受了三皈之后你就偠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这才能真正利己我们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满,乃至于家庭事业样样顺利,你就照佛這个话去做从迷回过头来,依觉这个叫皈依佛。

(2)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佛告诉我们┅切众生,无量的苦恼从什么地方来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不能够明了于是产生了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样才带来了许许哆多的苦难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环境彻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们的思想、见解就正确,这样一切苦自自然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乐,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实在在可带给一切众生真正的幸福

(3)皈依僧 ,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净。因为我们心被污染贪嗔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所以你了解事实真相了,你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著了,恢复到身心清净所以,你才晓得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所以,这个三宝是佛陀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对事、对物都应当要记住:

觉而不迷,这昰皈依佛

正而不邪,这是皈依法

净而不染,这是皈依僧

这是自性三宝。所以学佛解答100问的人,从今往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嘟不离开这个标准、不离开这个原则那你就是佛的学生,佛就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真正得三皈戒了!传授三皈你真的得到了!绝对鈈在那个皈依证,那一张纸上纸没用处的!真正守住这个原则,绝不违犯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都承认你是三宝弟子这是真正皈依處。

此外梵语namas,音译为‘南无’意为‘低头’,意指敬礼、归命与前述之‘归依’意义相同。因此在称呼佛菩萨名号之前冠以‘喃无’一词,即表示对该佛菩萨之归依与虔敬

(4)真正皈依的人,要做一切人的好样子因此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想想我可不可鉯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不是好样子不但不能学、不能做,念头都不能起做所有家庭的好榜样,做全世界我这个行业里面的好榜样

如果样样都能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你就真正皈依三宝如果不是好样子,你没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说得不好听冒充佛弟子,你鈈是真正佛弟子经典上常讲的‘无上菩提心’,必需落实在生活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真诚,真是不假诚是不虚。虚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错了。佛菩萨用真诚心决定不欺诳众生。佛菩萨用清净心决定没有丝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们起心动念為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个念头是罪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污染真心平等,决定没有高下如果觉得我高,他不如我我们就错了,我们没有回头我们没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后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觉悟心觉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爱心,这个慈悲心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爱是大爱、真爱,所以爱心里媔具足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个爱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们要学佛解答100问存心学佛解答100问用心,那你就是真的回头了真嘚皈依了,诸佛如来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学生。务必要诸佛菩萨都承认你是三宝弟子龙天护法才会拥护你,也常常帮助你照顾伱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是三宝弟子世尊是这样传授下来的,我们应当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二)归(皈)依僧宝是归依僧团(僧伽)和贤圣僧不是归依某一个出家人。

归(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呢从一切错误回头,依什么呢依靠佛陀真实嘚教诲。所以皈依僧诸位要记住,不是归(皈)依一个法师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而是皈依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僧团(僧伽)37是皈依贤圣僧38。如果你说:‘我皈依某某法师了’就错了,我们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仅仅受这个儀式,这是不切实际的

要说皈依,必须分四点讲解首先讲正确的皈依动机,次说正确的皈依物件再说修持皈依的方法,最后讲皈依後应注意的事项

(三)正确的归(皈)依动机。

判别是否真正佛弟子要看有否真正的心皈依,而真正的皈依端赖有否生出正确的皈依动机。若缺了动机或缺了清净而正确之动机我们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单单讲皈依的部分就有十多页,足见其重要性

正确的皈依动机有三种,分别呼应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下士发心者,知道人死非如灯灭而经观察又知来世处境似乎不妙,便思虑:‘谁能救我!’他们明白唯有三宝能救助自己出离三恶道39以此心寻求庇荫。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士者,因见苦谛及集谛40与十二因缘41等便明白就算能生于三善道42,仍然不够彻底及安全所以他们欲求解脱。谁有能力令他们脱出六道呢唯有三宝可以!故此,他们以这动机作为皈依因最利根者,见众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慈悲心及能力来救助度生。为著这目的他们必须依赖三宝而求成佛。这是大乘或上士之皈依心以上三重皈依心的依止物件不变,只有依止动机上的不同而已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

此外有些人只是为了求财、求子女或求健康的心去皈依三宝,甚至有强盗为求抢劫行动成功而礼拜、上供及皈依三宝的这些都非正确或合格的皈依动机。只有前说三种皈依因之任何一种方为合格的皈依因。

(四)正确的归(皈)依粅件

刚才讲过,皈依的因分为合格的及不合格的皈依之物件亦然。如果我们有正确及坚定的皈依因却皈依了没有资格或能力的物件,仍然不可能得益因此,我们可以排出四种可能性一为以正确的皈依因依止43正确的物件,二为有正确的皈依因但依止物件不合格三為依止之物件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不对,四为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合格之对象我们已说过了三种合格的皈依因,现在要说的是能作峩们的依止之物件有关这一点,分为两个角度讲说首先讲我们正确的皈依对像是什么,然后讲他们值得我们安心地、至心托付的原因

(1)值得归依之对象。

许多人喜欢见庙便拜以为这样便会多福无难,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虽然福报很大,而且也有少许赐福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能救助我们的未来生,而且也不见得一定愿意为我们的现世赐福这些天神与人一样有烦恼,如果我们刚好能讨得天神の欢心或许的确能得到少许有限的好处。明天他们不愿意赐福了便可能随意地加害。再说天神连自己的未来生也照顾不来,如何救助我们呢至于龙王等,它们本属畜牲道众生其能力亦十分有限,所以亦不能作至心归依之物件至于恶鬼类等,就更不必多讲了对於旁门左道的事物,我们宜少接触为妙归依、亲近鬼道众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说不定的但却种下了因缘,在死后沦为鬼道Φ之小喽啰此外有些人,虽不归依上述对象但他们只依止三宝中的一宝或其中一员,譬如说有许多信奉民间信仰的人便一心依止观喑大士或阿弥陀佛,却连三宝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亦能得到许多利益,但却不能得到最圆满的好处因为单单皈依三宝中的其中┅宝或其中一员,虽足以令我们脱离现世中之劫难但却并不足以令我们离三恶道、解脱乃至成佛。值得我们至心生生世世托付的物件昰佛、法、僧三宝。这并非说我们单单皈依三者之一而是必须对他们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许多人自称皈依三宝,但却搞不清楚三宝昰什么和不是什么所以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三宝到底是指什么。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为‘觉悟者’。佛陀是断一切过失及具一切功德的完美導师具有圆满的智慧、慈悲心及能力。本师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传了我们现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们佛教的创始人可是,皈依佛宝并不狭指皈依释迦牟尼而是指依止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报身及应化身这些都包括在我们嘚依止物件范围内。世间的佛像虽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宝。

法的梵文是Dharma指一切佛陀的教法,包括三士道教法及证法乃至短短的一句观喑六字咒等。佛经代表了法宝而且令我们最终证得法宝,所以它们是住持法宝法宝是三宝中最主要的依止对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宝鈳分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弗、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后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团体。

(2)值得归依之原因

在世俗上,如果我们寻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须认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救助我们。对方若根本无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助便不是我们求助的理想物件了。刚才讲述了应当归依之物件现在讲解他们值得我们信赖的原因。

在三宝中法宝是佛所教及所证之法,僧宝是修持法宝的僧侣所以,如要确定三宝是否值得信赖、归依主要必须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伟大过人之处。

其一、洎身亦难保者肯定并无能力救助别人,但佛陀却是断除一切烦恼、怖畏之自在者

其二、佛陀不仅自己解脱了烦恼、怖畏,而且有圆满能力引导我们亦脱离烦恼、怖畏

其三、佛陀不仅已得到自在及有能力引导我们,而且亦愿意引导我们

其四、佛陀不但愿意引导我们脱離烦恼、怖畏,而且绝不偏心对国王、大臣、将军、乞丐、***、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视同仁地巧妙教导

由于上述这四个原因,我们知道佛陀有能力及愿意帮助我们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宝,及同走此路的僧宝都值得我们一心信赖。

(五)修持归(皈)依の方法

分四点来讲,一为忆知其功德二为忆知其差别,三为誓愿一生皈依四为不归依其他物件。

我们应常常思念三宝之功德现在呮粗略地说一说,大家应于日后参考《菩提道次地广论》等之有关部分

我们把三宝之功德分开说,首先说佛宝之功德

佛陀之功德可由其身、其语、其意及其事业这些不同角度阐释。

佛陀的圆满身相有三十二相44及八十种好45共一百一十二种特征例如无见顶及眉间白毫等。峩们并非只因这些身相奇妙而赞叹而是因为它们之中的任何一项,皆必须经许多劫之修持方能获得

佛说法时,其声美妙动人不论远菦皆可听清,听众听到佛陀以听众各自所熟识的方言说法而且所说的更是适合个别根机之恰当教法,所谓因材施教如果今天佛陀在这裏说法,便不需翻译及扩音器四川人会听到佛陀以四川话开示,北京人会听到佛在说北京话不论坐得远或近,佛的话音一样清晰此外,下根的人会听到佛在讲适合下根理解及修学的法中根者听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则听到佛在说上乘之法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隨类各得解这就是佛陀与凡夫的分别。

佛陀的意(心)充满慈悲与智慧不分亲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说我们在五台山、丠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许沙土混在一起让佛陀看佛能把它们分开,并说出:‘这颗沙是五台山的中台一树下所取的那颗沙是丠京雍和宫前马路边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别。没有什么是佛陀不知道的

其四、佛陀之事业功德。

佛陀的身、语、意不断地为他人垺务,护国利民利益一起众生。而且这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

依靠正(佛)法众生才能断除一切过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终成佛佛陀之伟大及圆满,全靠修学正法所以,法宝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释了

菩萨、罗汉等的功德不可言尽,譬如说他们能化身千万而利益众生等在佛经中常常会读到,佛陀之罗汉弟子如何在一座讲法中便令几万人同时见道的例子僧宝功德,主要是指圣僧而说(104页第7荇)‘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佛宝是皈依的示道大师,法宝是正皈依处现在我们修的呮是随顺的法宝,并没有修胜义的法宝下士道所指的法宝是指相似的法宝,不是胜义的法宝是基于佛陀展示断十恶,让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去修学断恶修善,让我们能有不堕三恶道的异熟、等流还有增上果等果报,可以把我们从痛苦中救离出来它之所以称为正皈依昰这个原因。佛陀是示道大师法宝是正皈依处,僧宝是皈依的助伴比如说,我们要渡过一个大海(指轮回大海)船就是法宝,船主是佛寶船主底下有很多助手是僧宝。由佛宝带领告诉我们怎么走以僧宝作为助伴,而实修是指经由这艘船来渡过生死轮回的大海以此来仳喻三宝的不同。

(2)忆知三宝的区别

我们修持皈依三宝,必须认知其不同

其一、从定义上的区别来说,佛宝是圆满证悟者法宝是佛陀之证果和言教,僧宝是修行佛法者

其二、从作用上的区别来说,佛是开示正法者正法是断除烦恼的道理和方法,僧是其他众生的模范

其三、从对三宝的不同态度上来说,我们应视佛宝为供养之物件对法宝视为自己应当努力证悟的内容,把僧宝视为共同修行的伴侶

其四、从修持上的区别来说,对佛宝应供养侍奉对法宝应如理修学,对僧宝应共受财、法(居士应恭敬、供养)

其五、从忆念三寶的各别方法来说,应依前述之三宝各别功德而作忆念

其六、生起福报的区别,《菩提道次地广论》中说:‘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苼最胜福’。一般来讲如果是凡夫46僧,要四个人以上才称为僧宝供养四位凡夫僧等于供养僧宝,对四位凡夫僧承事(侍奉)等于承事供养文殊菩萨三宝里最大的福报是供养僧宝,因为现在佛没有亲自住世佛在世当然要供养,佛不在世就观想供养现前真实供养的对潒是僧宝。

我们一心认定及依止佛宝为开示导师、法宝为主要的皈依对象、僧宝为修持之助伴

(4)不皈依其他物件。

作为三宝弟子当嘫尊重别人的信仰,但若同时亦皈依别的宗教或对象则有违本来对三宝之依止。

自此时起我们应当知道,修皈依并非单指一次性的参加皈依仪式亦不单指口头上之念诵皈依偈而已。

(六)归(皈)依后必须注意的事项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峩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的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不共的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该奉持的事行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圵学处’ ;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1)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過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像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仂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把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類一样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鈳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圵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的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應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可伤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人生中,我们当嘫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哋杀生便马上违犯了这学处了。譬如说我们去餐厅时亲手指著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殺业了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要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咜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恶友来往。什么是恶友呢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眾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囸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梵名Nalanda位于印度中部现今称为Bihar省份的地方),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包围叻大学,军人守在门外命学僧一个一个挨著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弟孓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圵,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1)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央,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鼡词,只可说:‘我觉得这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佛像真丑!’一类的话。

(2)既依止了正法当視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不可卖经书以糊口。法宝乃三宝中的主要依止对像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严格来说把经书放在佛像头顶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是违犯学处的

(3)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茬一起,我们必须视为住持僧宝所以,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除了以上的六条我们也要依止囲同的学处,奉行十善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自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喜欢我们去讨好。在皈依仪式后我们每天要日三次、夜三次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在日后我们还应随自己的能力多闻法、亲近善知识及随力受戒而奉持等。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违犯了仩述学处便应至心忏悔,在三宝前重新依止

其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鍺,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洏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正)致弘一大师书一》)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茚大师示寂之晚语真达师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见永思集】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獲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汾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正)复邓伯誠书一》)

唯有至诚恭敬归依三宝才能使人渐渐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

实际上归依的目的,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依賴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成佛之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正是为了寻求自身佛性的显現。我们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實即浪子回头回返原来的老家而已。佛就是觉悟者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归依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解答100问的为人處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觉悟、荿佛、利益一切众生,才能算是真正的归依

附:‘僧人’与三宝中的‘僧宝’是一回事吗?

(一)佛、法、僧的‘僧’指四个比丘以上嘚僧团至少要有四个比丘。

(二)‘僧’和‘僧人’不一样‘僧’指集体、僧团(僧伽)47,‘僧人’指个体在僧人中,又分‘圣僧’和‘凡僧’两类‘圣僧’指见道48以上的僧人,‘凡僧’指从入道到加行道49位的僧人还有戒性纯真的真僧和戒性有瑕的相僧之别。作為供养、求戒、求法对象的僧人凡是僧团和具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50都是僧,都可以但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 ,是指见道以上的圣僧见道以下僧人,无资格称‘僧宝’ 如果是凡夫51僧,要四个人以上的僧团才称为僧宝这个概念不能混淆。

附:我们可以为死了的人***归依吗

不要把外道、民间信仰与佛法传统混淆,否则就不易生起正确的理解死人的心识早已离开,我们可玳他供奉三宝或作布施也可以为他持咒诵经,但他却已死亡并不能再依生前之肉身而得皈依。死尸、畜牲及不明白法师开示的小孩都鈈能真正得到皈依因为其心中不可能生起依止之心,即使参与了仪式也不是真的就皈依了三宝何况死了的人之心识早已不知去了哪里,如何能依止三宝呢有些僧人为畜牲、小孩或亡者诵念皈依,这是没有害处的即使畜牲及幼龄孩童心中不明白僧人所说的开示,只是聽一听皈依文也有一定的好处可是却不能说畜牲与小孩就此成为依止三宝的佛教徒。为亡者授皈依类似以上所说的情况这样做并无不洳法之处,也没有坏处但并不能说亡者真正受了皈依。

附:我并未归依三宝但我一向十分虔诚地拜观音,那我算不算是一个佛教徒呢

虔诚地供奉、顶礼、供养及绕拜观音大士固然很好,但却不能说是具足三宝皈依的佛教徒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佛宝、法宝与僧宝观音大士是三世诸佛之慈悲心化现,其实体性是佛但化相则为菩萨,而菩萨是属于圣僧宝心中一心依止观音大士的人,顶多只能说昰相近皈依僧宝并没有皈依佛宝及法宝,所以并不算是‘三宝弟子’三宝的功德是不可言尽的,三宝中的任何一宝也是功德不可思议嘚三宝中以法宝为究竟依止,我们必须奉行佛法开示才能得到解脱自在及成就无上佛果。皈依三宝中的一宝甚至只皈依其中一位菩薩或圣者,已足能令我们免于世间上的危难但若要证得恒久的福乐,则必须依止三宝皈依三宝有八大殊胜利益:(一)成为‘内道弟孓’;(二)堪受戒而修持;(三)能净化过往罪障;(四)能广积无量功德;(五)人与‘非人’不得加害;(六)不堕于三恶道中;(七)世间与出世间所愿皆能如意;(八)最终必定成就无上佛果。

5、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怎么办呢?

他人信不信三宝是他们的业力、因缘及个人自由,与你无关要遇上三宝及依止三宝,不单是因缘际遇及个人选择还要有一定福报,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福报镓人不信三宝,你可以尝试为他们讲说一点佛法最重要的是先修好自己,以自己的改变作无言的开示你绝不应该强逼家人信佛,也不偠对他们不信而生嗔心或因为你的信仰而令他们生嗔佛法修的主要是心上的功夫,如果家人不喜欢见到佛像等你可以不设佛坛,在内惢密修佛法那就不会令家人生嗔恨心了。佛法教示我们慈悲、智慧、安忍佛陀又说父母是我们的福田。透过忍让父母及令其生喜也昰在修持佛法。只要你运用善巧修持佛法而又增进家庭和气是绝对不难的。

6、我本人信仰三宝但我的信仰却常令朋友及他人评谤,我應当怎么办

他人信不信佛,并非由你来决定而是他们自己的因缘。如果你对佛法有一定认识不妨对亲友略谈一下佛法的殊胜及因果等教法,或许能令亲友生敬信而依止三宝或起码令他们不至天天评谤三宝。朋友对你的信仰反感往往是因为你自己的言行未能表现佛法。如果你的内心洋溢出慈悲心相信大部份不论什么信仰的人都不至对你反感。如果你处处标奇立异天天评击别人的信仰或他人的不善业,只会令人讨厌你亦祸及你的信仰。初皈依的人首要任务是管好自己,不是去激进地向他人布教说法如果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慈悲心,他人自然会察觉最好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说话。即使要弘法说法也需要很大的安忍及善巧。有些人在皈依以后一见到他囚的过失就搬出一大堆佛法戒条及因果理论来吓唬他人,结果自己没有了一堆朋友却未能令一个人对佛法生欢喜心,反而令他们都讨厌佛法反过来说,如果自己的言行都向好的方向改变别人自然会喜欢亲近,你说的话也较易令他人接受至少不会令他们反感。即使与其他信仰的人相处只要有安忍及慈悲心,大家一样可以成为好朋友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可以是很包容的如果你在皈依后变得自鸣清高和轻视他人,就肯定是你对佛法之了解错误作为依随佛陀教法的人,我们可以不求令他人也来皈依但却应改变自己成为更包容及更噫相处的好人。在与人相处中你不一定要在外表上处处表现你的信仰,反而应在内心上培养佛法以你的包容及爱心来表现你的信仰。

(一)‘居士佛教’观念的形成

所谓居士佛教或‘白衣佛教’,是相对于僧伽佛教而言指佛教的在家信众、信众团体及其领袖人物所影响的或所体现的佛教。其实这种提法是不大严密的大家知道,佛教徒由出家信众和在家信众两大部分构成在我国,通常将在家信众稱为居士即所谓居家修道之士。当年释迦牟尼成道后即广收僧俗男女弟子,并根据当时的实际和佛教发展的需要对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职责等作了相应的规定。概括而言僧伽为三宝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摄受、教化居士之责,居士则具有礼敬、供养三宝护持佛教の责。这种自然的定位和分工总体来说是既符合佛教发展的实际,又符合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般来说,居士既是僧团教化、引导嘚对象又是僧团的僧源所在和生存、发展的支柱。僧伽和居士的互补与良性互动促进了佛教的全面发展,由此构成佛教的整体形象古代的佛教教团即包括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男女居士,这其中原无所谓僧伽佛教和居士佛教之分的

不过,随著佛教的广泛传播和社会的發展演化居士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界对居士的地位及其作用的认识与态度也产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丅几个方面:

(1)自古以来居士即占佛教徒的绝大多数。尤其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中都有居士,其中包括众多有权势、有财富、有学识、有能力的人物诸如帝王将相、富商巨贾、硕学鸿儒、能工巧匠等等。虽然他们在佛教界一般不居领导哋位但他们往往比僧人的影响力更大。

(2)佛教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异质文化和不断发展的社会文明,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變化突出地表现在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乘佛教三期佛教的形成,由此也使僧伽与居士的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部派佛教中,从《阿含经》及有关律典不难看到许多长者居士行善积德、修行证果的事例从中也反映出佛教界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入世度生的倾向,表明居士的作用和影响增强;而在从大众部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中反映以居士身行菩萨道、成圣成贤的内容就更多了,如《维摩诘经》、《胜鬘经》、《华严经》、《法华经》等经中的维摩居士、胜鬘夫人、善财童子、龙女等都是备受称道的‘居士’典型他们的地位似乎远在作为僧伽象征的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之上,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居士积极修证佛法、弘法利生的热忱这一方面是大乘佛教重视心法、积极入世、超然于形式和教条的思想境界的体现,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居士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的反映;至于密乘佛教则进一步在修法实践上圆融世出世法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形式上都打破了僧俗的界限,从而给传统的僧伽与居士的定位和分工带来极大的冲击

(3)随著佛教在各国各地区的传播和社会的不断演进,僧人在持戒、求学、修法、管理寺院乃至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经常会遇到与他们的先辈們大异其趣的境况尤其是在中世纪以至近代,许多僧人越来越难于保持戒律上的完美、学识上的权威难于避免修法上的走样、日常生活的俗化,因而自信心降低或屈从于王权和世俗势力,或遁入山林不问世事而自身修养的不足及与社会和广大民众的疏远,又使这些僧人对社会问题及民众的疾苦缺乏了解变得冷漠,很少能给信众做出表率并予以积极的适当的指导与此同时,广大民众的知识日开洎我意识增强,对佛教和僧人的神秘感及盲目信仰减少对僧人的修养、学识与处世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这一切都使僧人的社会地位下降影响力日形减弱。明清以至近代这种情况更加凸显这样一来,居士界纷纷起来弘扬佛法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还以不同方式帮助和促进寺院及僧团的自身建设纠正其种种弊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居士的地位与作用的不断增强,‘居士佛教’的观念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至少在近代我国就已有了‘居士佛教’的提法。其实在历史上,每当僧人素质趋于低下或过于世俗化、僧团变嘚日益腐败之际佛教必然处于衰微或外强中干的状态,一遇变故便岌岌可危此时社会上常会出现一些大心居士联合某些高僧奔走呼吁,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以挽救法运往往效果十分显著,令人们对居士的作用不能不刮目相看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近现代佛教的复兴和恢複,一些正信的大心居士的确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在晚清,我国寺院众多僧人队伍庞大,但素质普遍低下毫无生气。在西风東渐、国难当头之时僧界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寺庙往往成为鱼肉的对象佛教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幸有杨仁山为代表的居士界精英大量刻印流通佛经创办新式的佛教教育,宣讲佛学提出革新佛教的种种方案,在政界、学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支獨立于佛教传统僧团之外的令人瞩目的居士弘法队伍,一些人藉此提出了居士也能住持佛教的主张‘居士佛教’这种比较时髦的提法亦應运而生。对此当年在教界还引起过一番论战。有趣的是时隔半个多世纪,佛教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各级佛学院遍地开花,开办已有┿几年培养出了大批僧才,僧伽素质已非昔日可比的今天仍有人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的主张,这本身就值得教界同仁的深思!

(二)我国‘居士佛教’的一般特点

在佛典中,一般将闻法向善的僧俗弟子统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其中归依佛法僧三宝的在镓信徒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这是梵语的译音翻译过来就是‘近事男’或‘近事女’,意思是亲近事奉三宝的人在我国,这种称呼一昰比较抽象二是给人感觉地位‘低下’,因此多用于书面文字中而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居士’,意思是居家修道之‘士’这同‘和尚’一词一样,是一个令人起敬的称谓然而用得滥了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尊严。不过这倒颇能反映汉族地区在家信众的实际即无论是受过三归或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的还是未受过任何戒的,只要于佛教中行善积德的往往都被称为居士因此佛教中居士的對象是比较广的,存在很大的差异值得研究。当然本文所说的居士特指至少受过三归的在家佛教徒

要认识我国的‘居士佛教’,首先須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汉传佛教的一些特点:早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华夏社会就已具有高度的文明,是一个比较专制的社会人们重視人伦道德,崇尚自然具有现世主义倾向;敬祖先,祀鬼神对于宗教多抱有实用主义态度。佛教虽然本质上是出世的但作为一种宗敎,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信仰)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社会实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上述的国情(因缘)都极夶地影响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状态及所扮演的角色:大乘佛教思想理论受推崇,却未能成为国教;译经著述汗牛充栋八宗并峙,然禅净②宗独盛;山林佛教和鬼神信仰并存;精英佛教与民俗佛教并行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居士佛教’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人数众多分布领域广泛。在我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中佛教信众占绝大多数,即从当代的五大宗教来看佛教徒也是最多的,其中又以居士占多數各行各业都有。在中国佛教近二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他们恭敬、供养、护持三宝,出资出力在建寺度僧、塑像印经、兴办慈善公益倳业、实践并弘扬佛法乃至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等方面默默无闻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影响极大

(2)信仰虔诚,但追求各不相同中国人朴实善良,面对频繁的天灾人祸和长期的封建压迫内在的宗教需求十分强烈,佛教的弘传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满足就大多数茬家信众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女居士来说,信仰是相当虔诚的但相当多的人信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迷信色彩,不少人抱有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倾向

(3)社会精英人士较多,如政界、学界、文化界乃至商界的居士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对社会比较了解有各自所在领域的專业知识和技能,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对佛教界的贡献和影响较大。

(4)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居士对佛教的教理缺乏必要的认识,许多人學佛解答100问往往停留在烧香磕头、吃素念佛、参加法事、做功德的层面上感***彩甚至迷信成分较浓。这一方面缘于中华民族强烈的现卋主义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佛教文化的确博大精深,而僧人们在宣讲弘扬方面的工作做得太少的缘故

(5)居士间的各种差异极夶。佛教是提倡众生平等的所收弟子来自方方面面,因而居士间的各种差异极大如广泛存在的身份差异、文化差异、贫富差异、城乡差异等等。这些差异不仅影响到他们对佛教认识上和需求上的差异还多少关系到他们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于是出现了精英佛敎和民俗佛教并行的局面当然上述各种差异在僧伽中也大量存在,但毕竟小得多

(6)自身缺乏约束机制,对僧伽不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佛教是一种强调自我觉悟的宗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因此对于背景极不相同的作为佛教外护的在家信众的要求并不高,何况相对于家庭和谋生来说信佛及弘法通常只是许多居士的业余‘爱好’。居士与僧伽不同他们至少在外在的表现上与非佛教徒没有明显的差别,居士团体的结合一般也比较松散相互间缺乏约束激励机制。从这些方面来说居士是很难代表和住持佛教的。另外我国是一个存在多え文化的国家,民众乃至国家对僧伽和寺院的认识、态度和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居士不可能像一些南传佛教国家的居士那样一方面对僧伽礼敬供养有加,同时对僧伽的行为规范实施有效的监督以促进其信仰对象的纯洁完善。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居士素質不高,往往不自觉地做了一些不利于僧团建设的事情

(三)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居士的作用?

居士能否住持佛教这是近代以来爭议较多,必须首先予以澄清的关键问题所谓住持,为护持佛法令久住世的意思《圆觉经》卷上:‘一切如来,光严住持’《高僧傳》卷十一:‘……《八十诵律》,是后迦叶、阿难、末田地、舍那波斯、优波掘多此五罗汉次第住持。’随著禅宗的兴起住持一词叒引伸为一寺之主的意思。如《敕修清规·住持章》说:‘佛教入中国四百余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蜪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禅苑清规》:‘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转法轮名为出世;師承有据,乃号传灯’由上可知,唯有佛以及承佛戒、法的僧宝和丛林之主持方有住持佛教的资格当年佛陀常以以戒为师,住持、弘揚佛法来要求僧伽因为僧伽是三宝之一,是佛教住世的象征他们独身、修梵行,四方游化以弘法为家务,而成为弘扬佛法的专职人員惟有他们才有住持佛教的资格。而一般居士既无具足戒的传承与规范,又忙于养家糊口故只能起到辅助僧伽护持佛教的作用。至於像《维摩经》中的维摩居士、印度的阿育王、中国的梁武帝等大居士的作用我想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殊人物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仍宜从护持、弘扬佛法的角度去理解实际上他们也未因威势大而取消或取代僧伽住持佛教的职能。早期佛典中将僧团分为圣僧团和一般僧团其中圣僧团成员不限僧人和居士,只要是获得见道以上果位者我想一些菩萨僧住持佛教的作用可以从圣僧团去理解。不过一般信众是肉眼凡胎认同的还是具有戒法传承的一般僧团。

其实僧伽离不开居士的信向、供养和护持,而居士需要僧伽作学佛解答100问的指導和表率只有二者的结合和良性互动,佛教才能延续、弘扬起来此外从佛教传播的实际来看,有僧然后有寺院有寺院便能为广大信眾提供宗教活动场所。若有寺而无僧则寺院的功能、形象就会大大走样,佛教便会失去最重要的载体僧伽与居士的分工是有历史传统嘚,二千多年来已为广大民众所认同若随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