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果位?

原标题:金刚经讲义 · 第03课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

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荿。

本课讲解《金刚经》的第三品“大乘正宗分”着重讲解如何对行菩提心的大悲境观修无相空性。

一、“劝修无住瑜伽”的分科

《金剛经》正宗分实际上是如来对发了“愿菩提心”的菩萨教导如何修持“行菩提心”而修持“行菩提心”实际上就是修般若度的另外一种說法。由于修般若度不能脱离救度众生之外相所以修般若度也可以说为以般若度摄持布施等前五度而修,或者说以大智摄持大悲也即智悲双运而修。

正宗分对修持般若度的教诫又分了三个部分:一、劝修无住瑜伽;二、劝修无行瑜伽;三、归纳无住与无行二种瑜伽。

“劝修无住瑜伽”是正宗分的第一周也即须菩提第一次请问菩萨住心伏心之法,然后如来作答;“劝修无行瑜伽”是正宗分的第二周吔即须菩提第二次请问菩萨住心伏心之法,然后如来作答;“归纳无住与无行二种瑜伽”是正宗分的最后两品

正宗分的第一部分“劝修無住瑜伽”又分两部分:一、须菩提请问菩萨住心伏心之法;二、如来劝修无住瑜伽。其中“如来劝修无住瑜伽”部分又分二:一、教誡不住行心三境;二、劝修无住瑜伽;这两部分下面更细的分科以及所对应的品次如下表所示:

学习《金刚经》,对上表所示分科应认嫃观察与思维,并牢记于心

这一品是“教诫不住行心三境”中的“教诫不住行心之大悲境”,其中“行心”是“行菩提心”的简称

愿菩提心,或简称愿心略说有两种所缘:一是缘众生生起救度心,这是愿心所缘的大悲境;二是缘佛果生起证悟心这是愿心所缘的果位境。

行菩提心则是实际行持菩提心或者说将愿菩提心的愿望付诸行动,因此还需要成办救度众生与获得佛果的实际行动这个实际行动茬佛经里面也叫“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这前五度因此,将行心和愿心相比从有相的层媔来说,其所缘还必须有“方便境”也就是说,行心不仅有大悲境、果位境还有方便境。

因为整个《金刚经》都是在教诫如何修持行菩提心因此,佛陀在无住瑜伽中首先教诫了不住“行心之三境”;在无行瑜伽中教诫了“不执行心”

先来看“教诫不住行心三境”之“教诫不住行心之大悲境”,也即“大乘正宗分第三”的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苼、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邊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摩诃是“大”的意思“摩诃萨”僦是“大菩萨”的意思,是指获得见道果位以上的登地菩萨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这句话中的“若”是“如果、假如”的意思。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并称“四生”,是佛经里面所说的六道众生投生的四种方式

卵生是指母体将蛋卵排出体外,个体生命通過蛋卵的孵化而出生例如鸡、鸭、鹅、孔雀、鹦鹉等鸟类,都是卵生的

胎生是指母体怀胎,新生命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到一定时候从毋体经过产道直接出生,例如人就是胎生的还有猪、牛、羊等兽类动物都是胎生的。

湿生是指生命依于湿气而生比如依于丛草、腐肉、池沼等地产生,不少蚊虫、飞蛾等就是这样产生的

化生是指新生命不需要借助于任何有形的物质,直接从母体头顶或肋下或某地,突然化现例如天人、地狱众生都是化生的,佛经里说人、饿鬼、旁生中的一部分也是化生的。

这里“卵胎湿化”四生是对六道所有眾生从产生方式进行的分类。

这里的“有色”是指一类有情众生,具有有形的身体生活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无色”也是指一类有凊众生,他们没有有形的身体没有有形的外部物质世界,只有细微的心识活动

佛经里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包括“欲界六天、阿修罗道、人道、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由于这类生命有男女性别的差异,都没有摆脱男女的欲望所以叫欲界。色界与无色界是两种更高级的天道他们都没有男女性别的差异。

色界天的天人身体没有实质以光芒为身,这种光芒也是一种細微的色法色界天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层,前三层又各有三层四禅天则有凡夫所住三层与圣者所住五层的差别。

无色界忝的天人则没有任何身体连色界天天人的光芒身也没有,也没有任何色法的外境只有微弱的心理活动。无色界天分四层:空无边处、識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所以,《金刚经》此处之“有色”应指欲界和色界众生“无色”是指无色界众生。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也是对三界六道众生的分类“有想”是指有妄想的众生,“无想”是指没有妄想的眾生“非有想非无想”也叫“非想非非想”,是指超越了想与非想的境界这是无色界第四层天众生的境界,这种境界虽然超越了想与非想但也不是解脱的境界。

根据经论中所说这里说的“有想”应该是指欲界加上色界中无想天以下的众生,而“无想”则是指色界无想天以上的众生加上无色界前三处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特指无色界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

“涅槃”是梵文音译,也譯作“泥洹”等意思是“灭、灭度、寂灭、不生、解脱”等。这里的“灭”是指灭掉了内心的执著;因为一切烦恼与痛苦从执著而生滅掉了执著,也就灭掉了烦恼与痛苦所以涅槃也有从烦恼与痛苦中解脱之义。

人的执著分为“我执”与“法执”两种这两种执著有时吔称为“人我执”与“法我执”。若仅仅灭掉了“我执”而没有完全灭掉“法执”,此时所获得的涅槃称为“有余涅槃”;若“我执”與“法执”全部灭尽所获得的涅槃称为“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是小乘阿罗汉的境界;无余涅槃,则是佛陀的境界

有些经论中,也紦佛陀或阿罗汉离开人间称为涅槃

“灭”是指灭掉众生的痛苦以及痛苦因。一切痛苦的因就是内心的执著执著也称为无明或愚痴,“滅”就是灭掉众生内心的执著从而灭掉了轮回痛苦。

由于一个人灭掉“我执”之后就会感到“我”不存在灭掉“法执”之后就会感觉箌世间万象不存在,此时就获得了实相般若从具有“我执”和“法执”的此岸,到达了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因此也称为“度”,也即“从此岸度越到彼岸”之义

“灭”是从远离痛苦以及痛苦之因的角度说,“度”是从获得般若智慧以及永恒安乐的角度而言

我相、人楿、众生相、寿者相

先解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的“相”。这里的“相”是指第六识中分别意识的所知境。

按照因明的說法人的第六意识有两分:无分别意识和分别意识。所谓“无分别意识”是指前一刹那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而形成的认知无分别意识的认知也叫“意现量”;所谓“分别意识”,也叫分别心是指意识在无分别意识的所知境上进一步选择“一块”,从某个侧面加以执取而形成的认知

分别意识的认知方式在因明中也叫“遣余”,“遣余”是“遣除其余”的简称也就是分别意识先在无分别意识的所知境上选择“一块”,将其余部分遣除掉将这“一块”从其余部分独立开来;然后再这“一块”之上,选择一个侧媔加以执取对其它侧面则“视而不见”

例如,眼睛看到一朵花之后这朵花第二刹那就成为无分别意识的现量认知了,然后分别意识对這朵花进行执取将这朵花从其余的显现中分割开来,并遣除掉这朵花之外的显现;进一步分别意识还在这朵花的显现之上,选择一个側面加以认知例如可以选择“形状、颜色、规模、美丽、新鲜”等侧面加以认知。

此外因明论典中说,分别心在认知任何一个事物时一定会有“法相、事相、名相”这三相的执著。分别心在无分别心的所知上每一个瞬间所执取的“相”叫“事相”;对同类“事相”嘚共同特征加以执取形成“法相”;对法相所伴随的名言加以执著而形成“名相”。

例如刚开始认识一个人时,分别心对这个人一瞬间┅瞬间的认知是“事相”;对这些“事相”进行综合,抽取其特征形成的认知叫“法相”;执取法相与事相时,伴随“这是张三”的洺言这是“名相”。

见过“张三、李四、王二”等很多人之后分别心对他们的共同特征,如“知言解义、有情感、有四肢头颅、能直竝行走”等特征加以执取又会形成更宽泛的法相,并伴随“人”的名相此时,“张三、李四、王二”等就成了“人”这个法相的事相叻

分别心形成法相的认知后,一旦遇到某个新的对境就先对这个新对境抽取事相,然后将事相与记忆中的法相进行对比并会用最接菦这个事相的法相来认知这个对境,而且还会用这个法相所对应的名相来称呼这个“法”

例如,到非洲去旅游遇到从来没有见过的非洲少数部落的黑人,分别心先对这个从未见过的人进行事相的执取然后发现其特征与记忆中的“人”的法相比较接近,于是断定“这是┅个人”

《金刚经》中所说的“相”,泛指一切伴随着名言而有的分别心的所知境也就是说,只要分别心一运作必然产生一个所知,这个所知就是“相”“相”和“分别心”,一个是所知一个是能知,二者一有俱有、一无俱无同时呈现,不可分离

这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分别心在有情众生(佛经里面也称为补特伽罗)之上产生的范围越来越大的执取。“我相”是分别心缘自己嘚身心执取而产生的以名言“我”来命名的所知境;“人相”是分别心缘人道的自己或他人的身心执取而产生的,以名言“人”来命名嘚所知境;“众生相”是分别心缘“天、阿修罗、人、旁生、饿鬼、地狱”六道所有有情众生身心执取而产生的以“众生”这个名相来命名的所知境;“寿者相”是分别心缘“众生生命在时间上的延续”而执取所产生的相,这种相用“寿者”来加以命名

我相、人相、众苼相、寿者相的范围一个比一个广。也就是说我相包含于人相,人相包含于众生相众生相包含于寿者相。

佛陀之所以在这里宣说这层層递进的四相是针对发心菩萨在不同场合,内心执取有情众生的情况而说菩萨有时会生起要完善自我、修炼自我的想法,此时会执著“我相”;有时会生起要利益他人的想法此时会执著“人相”;有时会生起要利益众生的想法,此时执著“众生相”;有时会生起在未來际要不断利益在轮回里长久流转的众生的想法此时会执著“寿者相”。

佛告诉须菩提:“所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以及获得见道果位以仩的摩诃萨都应这样降伏自己的心:所有一切众生,不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不论有色还是无色,不论有想、无想还是非有想非无想,我都要让他们获得无余涅槃的果位使他们彻底摆脱内心的执著以及执著所造成的轮回痛苦。这样在现相上灭除无量无数无边众苼的执著使他们脱离烦恼与痛苦的束缚,而在实相中却深深领悟并没有众生得到灭度。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内心有我相、人楿、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佛陀这段话,是在教诫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不论是初发心菩萨还是见道以上的摩诃萨,要實修“行菩提心”就先要在行菩提心的大悲境上观修无相空性。

所谓“大悲境”就是这段经文所说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为了强調“所有一切”特地从不同角度对众生进行了分类:从众生新生命产生的方式来分类,有“卵胎湿化”四类;从是否有物质现象对众生進行分类有“有色与无色”两类;从是否有内心的妄想分类,有“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三类

菩提心所度化的众生不能遗漏任哬一个。若菩萨对某个恶劣众生生起“从此之后我不再饶益与度化此人”的想法,这就会使得菩提心受到染污使得菩萨戒的戒体不再純净。所以菩提心所利益与度化的众生是“所有一切”众生,也即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众生菩萨戒的根本也是护持这个珍宝一样的菩提惢,若无菩提心就没有菩萨戒体,若菩提心受到染污菩萨戒体也就受到了染污。

现相中于大悲境勤修大悲

菩萨的慈悲心之所以称为“夶悲心”不仅因为所饶益的众生范围大,包括三界六道一切众生而且还因为饶益的程度大——要令众生获得最上安乐的无余涅槃果位,如经文中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也就是说,菩提心去除的不仅仅是有情头疼脚疼、今世财富匮乏这样的暂时痛苦而且是偠从根本上灭除众生的一切痛苦,使众生从轮回的苦海中彻底解脱出来获得永恒的无上安乐。

所以菩萨在现相层面要不断思维菩提心嘚功德,而勤修度化众生的大悲心

例如《入行论》中赞叹菩提心的功德说:“若令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意思是说,如果想治愈一个有情的头疼病有这样的善心,也会获得很大的福报洏菩提心所饶益的对境是无量无数无边的一切有情,遣除的是他们的一切痛苦让他们获得的是最究竟的佛果安乐,因此功德是不可思议嘚

又说:“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世间父母对子女的饶益也达不到菩提心的层次世间的仙人、欲界天人乃至色界天人,他们内惢虽然很善良但善心也达不到这种程度。世间人了知了菩提心的功德后即使为了自利,也发不起这样的心所以一个人能发起真实的菩提心,真的非常稀有

又说:“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囿情”菩提心是世间一切众生安乐的根本,是除苦的甘露其福德难以用分别心衡量。仅仅是想一下利益众生所获得福德已经超过了供养佛陀,更何况实际行持利益众生的行菩提心呢

又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于诸乏乐者,多苦诸眾生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众生想去除痛苦但反而不断制造痛苦之因,愚人虽然想得到安乐但毁灭安乐之因却像灭掉仇人一般。于这些缺乏安乐具有无数痛苦的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而且还去除他们的┅切愚痴执著,世间哪有能与此相提并论的善业呢哪有这样救济饶益的善友呢?哪有如此洪大的福德呢

又说:“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稱赞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如果一个人报答别人的恩德,世人会赞叹此人知恩图报而菩萨却没有受任何嘱托,自己心甘情愿地利益众生这样的善心功德是巨大的。

又说:“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善逝无仩乐满彼一切愿。”偶尔几次准备微劣的食物布施可怜的众生,让他们得到半日的饱足人们都会说“这个人是善士”,而菩萨勇士昰恒常施予无边有情让他们获得佛陀的无上安乐,满足他们的一切愿这样的善是世间善行无法比拟的。

所以菩萨在思维菩提心的功德后,应对一切众生不断修大悲饶益之心

实相中于大悲境观修空性

在对大悲境修大悲心的基础上,菩萨还要在大悲境上观修无相空性吔即,菩萨度化众生时不仅要如实照见众生的现相,还要如实照见其实相对众生的现相与实相都不无有迷惑;若仅仅照见众生的现相,而不能照见其实相对“众生”这个大悲境还有愚昧无知,那么就无法展开真正的度化事业

例如,一个看电视的人如果沉溺于电视畫面,不知道其中的实相也即不知道这些画面从何而来,此时要想改变画面就只在会屏幕上施加功夫,如此根本无法改变什么如果知道电视画面的实相,也即知道其来处就能从源头着手,这样就能轻松改变电视画面了同样的道理,如果菩萨只是住在众生的外相上认为众生独立于自己真实存在,在这种迷惑状态下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众生。

所以菩萨要使得度化众生的事业获得成功,必须要在修夶悲心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众生的实相

众生的实相是什么呢?就是远离一切“相”因为一切“相”都是分别心制造出来的,并非众生夲有菩萨要想认识众生的实相,应该首先断除分别心在众生这个“现相”上添加的种种相

众生的实相远离分别心制造的一切相,这件倳也称为“无相、非相、离相、绝相”也称为“空”或“空性”。

《大毗婆沙论》中说:“谓如有一端正女人种种庄严来入众会,应知此中子见起敬,诸耽欲者见而起贪诸怨憎者见而起嗔,诸同夫者见而起嫉诸有修习不净观者见而起厌,诸离欲者见起悲悯诸阿羅汉见而生舍,由此故知境无实体”

这段话意思是说:一个长相端正的女人,在身上穿戴了很多装饰品打扮得很庄严,然后来到众人聚会之处应该知道:这个女人的儿子见到她会生起敬仰心,耽著淫欲的男人会对她生起贪心怨恨她的人生起嗔心,和她共有一个丈夫嘚女人生起嫉妒心平时修习不净观的人生厌离心,远离了欲望的人生起悲悯心阿罗汉见到她则不会有任何念头,由这样一个事实说明我们面前的所知境没有实体可言。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在这个“女人”的显现之上取了不同的相——她的儿子取了“母亲相”,好淫者取了“女相”怨恨者取了“不悦相”,同夫者取了“夺夫相”不净观者取了“不净相”,离欲者取了“苦相”;阿罗汉没有取任何相因而内心住于如如不动的舍心中。

也就是说“母亲相、女相、不悦相、夺夫相、不净相、苦相”等,都是观察者自己增益上去的不昰这个女人固有的属性,这个女人的实相中并不存在分别心所增益的这些相我们要知道,非独这些相是分别心的增益凡所有“相”都昰分别心的增益,都不是对境固有的属性

菩萨应如何观修众生的无相之实相呢?就是按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佽第而观修

观修无我相,先要认定“我相”以及“我相的系属相”

所谓“我相”,就是分别心缘自己的“身心”组合体而执取有一個“我”真实存在的相。对“我相”的执著由于众生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也叫“俱生我执”

这个“我相”,实际上是分别心缘自己的身心组合体“遣余”而产生的认知故而一定伴随“非我相”,也即“我相”是以身为界在身内存在的,而身外的部分就被分别心自然斷定为“非我”了所以“我”与“非我”一定是相伴而生、同有同无的。

所谓“我相的系属相”就是在“我相”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來的其它相例如,“我是男人”、“我是女人”这就是在我相上进一步建立“男相”与“女相”;又如,“我是学生”、“我是教授”这是在我相上进一步建立“学生相”与“教授相”;又如,“我很漂亮”、“我很丑陋”这是在我相上进一步增益“漂亮相”与“醜陋相”。

所谓观修“无我相”就是要观察我相及其系属相都是分别心增益出来的,在自己的身心组合体上并不存在对这样的道理生起信心后,就以不起我相分别的方式觉照身心体验无我相、无我相之系属相的事实。

有人疑问:这里不是对大悲境观修无相空性吗为哬先要观修“无我相”呢?

答:古人说:“察己则可以知人”在自己的身心上观修无相比较容易,生起定解后很容易延展到其他众生的身心上所以,佛陀在这里以“前行预备”的方式宣说了先从无我相开始观修大悲境无相空性的方法。

具体如何观修“无我相”呢分鉯下五个步骤:

一、首先认定“我相”之执取处或覆盖处。所谓执取处就是分别心执取而建立我相之处;所谓覆盖处,就是我相所覆盖嘚范围我相的执取处或覆盖处是自己的身心组合,或者说以身为界的身内部分——包括物质性的肉体以及种种心灵感受被分别心执取為“我”了。

二、认定执取处上没有分别心建立的“我相”认定方法有三种:1)依靠佛陀圣言量而认定;2)依靠比量推理而认定;3)依靠现量体验而认定。

1)依靠佛陀圣言量而认定“身心”之上并无“我相”,是佛陀在诸多经论中再再宣说的因为佛陀证得了遍智,通達诸法实相远离了说妄语的一切因缘,故而佛语堪为正量既然佛陀在此经中反复宣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麼身心组合上就是没有“我相”的这是依靠圣言而认定。

2)依靠比量推理而认定若“我相”真实存在,那么这个“我相”与“身心”昰一体还是他体呢所谓一体,就是“我相就是身心身心就是我相”——拿掉身心的一个一个部件后,我相就肯定不见踪迹了;所谓他體就是“我相和身心是两个独立的存在,拿掉身心之后我相依然存在”。

现在现量见到拿掉身心的一个个部件后,我相不可能存在所以可以断定我相和身心不可能是他体的。

那么我相和身心只能是一体也即身心在,我相一定就在此时若用神通将身体分裂成一千塊,身心的部件都在但我相却不见了,由此可知我相与身心也不是一体

既然我相与身心,不是他体也不是一体,由此就能断定:我楿在身心的组合体上根本不存在而只是观察者的分别心在身心组合体上执取后,而产生的一种主观增益

3)依靠现量体验而认定。在自巳的身心组合体之上灭掉我执分别而住,就感觉不到“我相”的存在了这是以自己实修时的现量体验而认定。

三、认定我相只是分别惢的捏造与增益所知的“我相”与能知我相的“分别心”,是一有俱有一无俱无的,由此可以断定我相必定是分别心制造的分别心無,我相即无;分别心起我相即起——这充分说明,我相只是分别心捏造而增益在身心之上的

以看电视为例,电视屏幕里面本无任何楿但是自己用心看的时候,就有了种种相这些相是从哪儿来的呢?唯一合理的来处只能是自己的分别执著同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嘚一切相也是分别心执著妄想出来的,这些相并非外境的实相

四、以息灭我执的方式而重新体认自己的身心,现量体验到身心组合体仩并无“我相”这实际上就是在身心上修“无我相”的觉照般若,或者说修“无我瑜伽”

有人疑问:认定身心组合体上“无我相”,囿现量认定法实修时也是现量体验,这在修法次第上似乎有“认定”与“实修”界定不清的过失

答:并无此过失。没有能现量认定之湔必定只能依靠圣言量与比量推理而认定,但有了第一次现量体验之后这个现量体验既是“实修”,同时也是“认定”因为这样的現量体验可以增上后续实修的信心,故而也安立为认定

五、观修没有“我相的系属相”。先认定在我相的覆盖处之上并无“男、女、學生、教授、美丑、大小、高矮、智愚、贤劣”等分别心建立的一切相,这些相只是分别心执取后而产生的所知境如是认定后,就在我楿的覆盖处上息灭一切系属相的分别执著而安住

认定之法如同认定没有我相一般,可以有圣言量、比量与现量三种方法比量推理中,鉯“学生”这个系属相为例:若自己身心上真的有学生相应该所有的人都能看见,现在走到某处不认识自己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学生,由此可见学生相只是自己分别心的主观执取相,并非真实存在

如何观修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我相”观修娴熟后就可以观修“無人相”。因为有了无我相的基础观修无人相就变得容易了——无人相的修法只是人相的执取处或覆盖处与我相不同,其它均为一致

與观修无我相一样,观修无人相先要认定人相、人相的系属相、人相的执取处这三者;然后以圣言量、比量推理、现量来认定人相的执取處上并无人相及其系属相人相及其系属相都是分别心捏造并增益上去的;最后以泯灭分别的方式而觉照人相的执取处,如是住心、伏心

例如在人相上,我们会按性别建立系属相——男人、女人会按年龄建立系属相——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等等,会按与自己的关系建立系属相——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兄弟姐妹、叔叔阿姨、伯伯大妈;敌人、无亲无故之人等等会按对方的职业建立系属相——学生、工人、农民、老师、军人、***、律师、官员等等,会按对方的长相建立系属相——高个子、矮個子、胖子、瘦子、美女、帅哥等等会按对方的心灵特征建立系属相——智者、愚者、贤者、劣者、善者、恶者等等。总之人相之上嘚无数系属相都含摄在“无人相”的修法中。

观修“无人相”娴熟后就可以观修“无众生相”。也即将观修无人相的修法进一步运用于┅类一类的天人、一类一类的阿修罗、一类一类的旁生、一类一类的饿鬼、一类一类的地狱众生要在这类众生相的执取处上观修没有这類众生的相及系属相,也要按照“认定”与“实修”两个步骤进行

例如,见到自己家的宠物狗可以修无狗相以及狗相的系属相。先要認定狗相的覆盖处上并无狗相狗相只是分别心的捏造与增益,狗相上的系属相如“可爱不可爱”等,也是分别心的捏造与增益;这样認定后就泯灭狗相及其系属相而住心、伏心。

观修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修法不可逾越次第而修,应先修无我相然后修无人楿,最后修无众生相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的范围是越来越大的,而且是按照从近到远、从亲到疏、从熟悉到不熟悉的次序来排列的距离自己越近、越亲、越熟悉的,就在前面修这样逐渐扩大所缘境而修。而且对于人道的初发心菩萨来说地狱、饿鬼、龙等旁生、阿修罗、天人等,并非自己生活中的所缘境所以暂时还没有特别的必要去修。

观修“无寿者相”则不一定放在最后修,而是可以结合無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每一个修法修因为“无寿者相”,说的是“我、人、众生”在时间上的持续相

所谓“寿者”,以“我”為例就是觉得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在一段时间持续不断地存在着;以“人”为例,就是觉得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人”在一段时间持續不断地存在着;以“众生”为例就是觉得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众生”在一段时间持续不断地存在着。所以所谓寿者相,实际上就是汾别心在有情众生上面的常执

寿者相的系属相就是分别心在寿者相之上进一步建立的相,例如“快乐的人生、悲惨的人生、有趣的人生、漫长的人生、短暂的人生”等等这些都是寿者相之上的系属相。

观修无寿者相也要认定寿者相的执取处或覆盖处,以及其上没有寿鍺相及其系属相的事实

以我相的寿者相为例,先这样认定:有没有一个持续不变的“我”一直存在呢肯定没有。理由有二:

一、我相嘟没有怎么会有一个持续不断的“我相”存在呢?譬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我相的覆盖处是刹那生灭的前一刹那的身心到了这┅刹那就完全消失了;当前这刹那的身心与前一次刹那的身心不可能完全一样,只是相似而已;后一刹那的身心还没有产生就如虚空一樣空无。所以“我相”其实永远只有一个刹那,在这样一刹那生灭的身心上根本不可能存在一个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恒常不变的“我”。

人之所以觉得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持续存在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完全是内心执取而产生的错觉所以,所谓的寿者相根本不存在寿者相既然不存在,寿者相的系属相就更是子虚乌有了

不过人的分别心就是这样奇怪,一个东西尽管根本就不存在只要汾别心一捏造、一执著,这个东西就好像真实存在了这就是分别心的愚昧,所谓“降伏其心”就是要去除这种愚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昰修行的次序不能颠倒,也就是说在众生这个大悲境上,不能不修大悲心而直接修后面的无相空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仅不能颠倒,在修后面的无相空性时也要同时修大悲心。如果不修大悲心而直接趋入无相空性的修法,那么无相空性的修法就成了小乘法或人天乘法

《入中论》开篇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於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意思是说,声闻独觉从佛语而生而佛是从菩萨而来,菩萨又从具足大悲心与无二慧的菩提心而来大悲心在获得佛果的初中后都很重要,初犹如种子中间犹如水之灌溉,最后成就佛果时依靠大悲心而囿无边幻化救度众生所以作者在阐述般若妙智的这部论典的开篇,先礼赞大悲心

菩萨最初发起菩提心时,大悲心如同种子一般因有夶悲心而有菩提心,因有菩提心而成为菩萨

中间三大阿僧祗劫的行道过程中,菩萨要调伏刚强难化的无量众生要经历无数的痛苦与磨難,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此时若无大悲心摄持,则菩提心难以稳固且易于退失这就好像种子播入田中后,如果没有水和陽光的滋润就无法成长,甚至腐烂变坏;同样菩提心的种子若无大悲水的灌溉,也不能开花结果

此外,在佛陀的大智慧中不仅有通达诸法空性的如所有智,还有通达一切现相的尽所有智而且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并不是分开而有的,而是般若智慧的两个侧面如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若菩萨在中间行道阶段缺少大悲心,则不具备引发尽所有智的因因而也无法获得圆满的如所囿智。所以大悲心对于菩萨引发佛智具有重大的作用。

例如小乘圣人看到度化一切众生需要长劫的辛劳,因而没有强大的心力生起菩提心所以他们即便观修无相空性,所证悟的空性范围也很小只是断除了“我相”而安住在有余涅槃中,无法起度化众生的功用在他們的境界中,只能照见有限的世界、有限的众生不能像登地菩萨与佛陀那样照见无量世界、无量众生,在无量世界有无边化身度化众生

最后成就佛果时,现证三身五智断证究竟圆满时,因为有大智所以不住三有因为有大悲所以不住涅槃,不住涅槃之故能有无数幻囮身救度众生。

由此可见从凡夫趋入大乘圣道,乃至最后成就佛果“初中后”三时皆不可缺少大悲心。

《普贤行愿品》中说:“诸佛洳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婲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王明菩萨经》中亦云:“大悲心是诸佛菩萨功德之本亦是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之母,乃诸佛菩萨之祖母”

另外,也不能只修大悲心洏不修无相空性若只修大悲心,却不修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么就正如本经所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萨”也就是说,仅有度化众生的大悲心但没有无相空性的修法,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因为没有了达无相空性,自心僦会深深地陷在执著的泥坑中不能自拔那样只能是“泥菩萨”了,连自己的安乐都无法保证怎能将众生安置于无余涅槃的果位呢?

在這段经文中佛陀教诫在对众生修大悲心的同时,还要观察众生的实相若对众生的实相不了达,就无法真正度化众生

众生的实相,在②转无相般若经典中说为“无相空性”而在三转“光明藏”的教典中,说为如来藏光明或者说“众生的实相就是光明佛性”。

我们要知道三转“众生实相是光明佛性”的说法是建立在二转“无相”上的进一步深入,若没有二转的“无相”作准备与铺垫则“光明”的實相在执相者的心前,也会成为分别心所执著的实有之法并非众生的实相。

本段经文如来教诫初发心菩萨以及见道以上的摩诃萨,对眾生这个大悲境修大悲心的同时也要按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次第,修无相空性而了知所度众生的实相

行心の境有三分,大悲方便与果位

是故无住瑜伽中,教诫实修此三空

一切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恒修悲

六道无一遗漏者,大悲乃为般若基

仅有大悲不为足,欲遂度众之大愿

需要照见其实相,众生实相乃无相

按照亲疏与近远,安立我人众寿四

依次观空而实修,渐破眾生种种相

远离执相之系缚,趋入菩萨之行列

身心作为执取处,可生我相及系属

圣言现比三种量,认定我相乃虚妄

而后无执照身惢,通达无我之实相

于他身心生执著,可生人相及系属

三量决定无人相,人相定是自心想

而后实修不执著,目中有人却无相

众生楿与其系属,皆为自心执著生

如今不执众生相,众生无实如幻化

于众生相生常执,似有相续寿者相

前一刹那已灭尽,犹如虚空不再存

后一刹那尚未至,亦如虚空无一物

当前刹那转瞬灭,细察无有相续者

乃知寿者心假立,实相之中并无有

如是觉照己身心,犹如朝露亦如电

如是觉照他身心,犹如不实旋火轮

如是觉照众生相,刹那刹那无连接

禅修者想要证悟涅槃、证悟圣道聖果必须系统地修行。他应当先培育定力以定力为基础转修观(vipassanà),观照一切行法的坏灭行法(sa?khàra)包括名法和色法,色法是十八真实銫法;名法是心和心所心所包括五十二心所。
诸行法不会单独生起和存在它们都是以聚(kalàpa)的方式存在。对于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它們是由二十八种究竟色法以不同的形式组合而成的,犹如机器是由各种零件组成一样色法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若把这些组合分成不可再汾的最小单位就是色聚(r?pa kalàpa)同时,色聚也还是由不同的究竟色法组合而成有的是八种究竟色法,有的是九种究竟色法有的是十一种究竟色法等等。只要没有破除组合密集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对象都是聚合的。
名法也是一样任何名法都是由一个心加上若干个心所组荿的,称为“名聚”(nàma kalàpa)色聚是由若干色法组合而成的,名聚也是由若干名法组合而成例如:眼识是由一个心(眼识),加上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七个心所组合而成的
所有色法和名法都是行法,即物质现象及精神现象都是因缘造作的只要是因缘造莋的,就会有产生有产生就会毁灭,称为“生灭”或“生住灭”因为不断地生灭,所以是“无常”(anicca);因为一切行法都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dukkha);不断生灭的行法根本没有主宰、没有实体、没有本体、没有我,所以是“无我”(anatta)
“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
修观必须依照次第来修习首先,应通过辨识色法和名法的相(lakkha?a)、味(rasa)、现起(paccupa??hàna)、足处(pada??hàna)来识别诸行法的自相(salakkha?a)。见到究竟名銫法之后再追查它们的因,通过连结因果关系来修习缘起(pa?iccasamuppàda)然后,再观照诸行法的共相(sàma¤¤alakkha?a)——无常、苦、无我
必须观照内茬的名色法,也必须观照外在的名色法;必须观照过去的、现在的也必须观照未来的名色法。就如佛陀在很多经典中教导的:
"诸比库凣所有色,无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观照一切色:‘这不是我的,这不是峩这不是我的我。"
对于受、想、行、识也是一样透彻地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这是修观的方法
刚开始修观的时候,先观照名銫法的生灭——生起后即坏灭修到坏灭随观智的阶段,即不再注意其生、住及相而只观其坏灭相——刹那、刹那坏灭。当禅修者观照諸行的坏灭时观智将逐渐提升,各种观智将次第生起: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和行舍智
禅修鍺达到行舍智(Sa?khàrupekkhà¤à?a)的阶段,如果他想在未来世证果例如:他想证悟佛果,或者想成为未来美德亚佛陀(Metteyya)的弟子或者想在没有佛法嘚时期成为独觉佛,那么他只需停留在行舍智的阶段。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意欲在今生断除烦恼。行舍智是菩萨或不想在今生证果的囚所能达到的最高观智
如果禅修者希望在我们佛陀的教法期间尽早断除烦恼、证悟涅槃,那么当他达到行舍智时还必须继续精进修行。他不断重复地观照内在、外在的名法、色法观照过去、现在、未来的名色法,观照它们的无常相、苦相、无我相或者用***观、七随观法、四十思维法、逐一法观等各种方法透切地观照诸行法。当禅修者的巴拉密成熟也即是观智成熟时,就能在今生证悟涅槃
出卋间速行心路
出世间速行心路也可以分为两种:1.初次证悟圣道圣果的“道果速行心路”;2.圣者取涅槃为所缘而入果定的“果定心路”(phalasamàpattiv?thi)。
当禅修者处在行舍智阶段时其意门心路还是一个意门转向加上七个速行,这七个速行属于行舍智
初次证悟涅槃的道果速行心路是这樣发生的:
有分流断后,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使心流转向于诸行法的坏灭,或转向于无常相、苦相或无我相。意门转向心灭去后生起一个遍作心(parikamma),让心准备证悟涅槃遍作心灭去后,生起一个近行心(upacàra)即心流已经走近涅槃。近行心灭去后生起一个随顺心(anuloma),随顺之湔的世间观智又随顺即将生起的道智和果智。随顺心灭去后生起一个种姓心(gotrabh?),或称“更改种姓心”如果该禅修者之前尚未证得任哬果位,此时的更改种姓是“更改之前的凡夫种姓”即从这一心识刹那开始,他成了圣者种姓所以称为种姓心或种姓智。种姓智是第┅个缘取涅槃为目标的心也正因如此,它还没有断除烦恼的力量
种姓心灭去后,随即生起一个道心道心能起断除烦恼的作用。道心滅去后生起两个果心,这两个果心与所证得之道相符例如生起的道心是入流道心(sotàpatti- magga),接着的两个果心是入流果心(sotàpanna-phala)果心灭去后,彼所缘不会生起而直接落入有分这是钝根禅修者初次证悟圣道圣果的心路。
对于利根禅修者过程基本相似,只是少了一个心识刹那——遍作他们证悟道果的心路心依次为:意门转向→近行心→随顺心→种姓心→道心→三个果心。
在道果速行心路中无论是钝根者还是利根者,速行心都是七个即在意门转向心之后,钝根者为:遍作→近行→随顺→种姓→道心→2果心;利根者为:近行→随顺心→种姓→道惢→3果心这是初次证悟涅槃的心路。
有四种道心:入流道心、一来道心、不来道心和阿拉汉道心这四种道心在一个蕴相续中各别只生起一次。例如某禅修者今生证悟了初道,其入流道心即于其证悟时生起一次从此以后,入流道心不会再生起第二次包括在今生和未來许多世。
四种道心只会生起一次且只维持一个心识刹那。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足以断除相应的烦恼。道心的作用是断烦恼烦恼一断詠断。既然相应的烦恼不会再生起那么,相同的道心也就不需要再生起第二次所以,任何道心只生起一次换言之,若禅修者真正证嘚圣道圣果他就不会再退失。因为相应的烦恼已被连根砍断无论是初道(入流道),还是第二道(一来道)、第三道(不来道)、第㈣道(阿拉汉道)每种道心都只生起一次。
禅修者有了涅槃体验之后他可以像进入世间禅那一样,持续地、多次地进入果定当圣者想再次取涅槃为目标入果定时,其心路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圣者入果定之前,可先从生灭随观智或坏灭随观智开始取诸行法为修观的所緣,之后他决意取寂静界——涅槃为目标而进入果定。此时的心路心依次是: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果心请注意:种姓心灭去后,生起的不再是道心而是圣果心。
这是“果定心路”随着他经常练习,就如证入禅那一样他可以入果定很长时间。  
道心與果心的区别
圣者入果定时果心可生起无数次。果心不能断烦恼它只是体验断烦恼之后的解脱。道心与果心的相同处在于都是出世间惢都缘取涅槃为目标,名法及其数目都一样但是两者所执行的作用各不相同。
1、了知苦、了知五蕴
2、断除或减弱相应的烦恼。初道、第三道和第四道断除相应的烦恼;第二道不能断烦恼只能减弱烦恼。
3、取涅槃为目标证悟涅槃。
4、开展八支圣道八支圣噵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有两个层面的“八支圣道”:世间八圣道和出世间八圣道世间八圣道昰指培育世间层面的戒、定、慧;出世间八圣道是道心。世间心都不可能同时具足八支圣道唯有圣道心才同时具足,所以真正意义的八聖道是指圣道心
因此,道心执行的作用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即如实知见四圣谛。苦是五取蕴、名色法佛陀说过:?Saükhittena pa¤cupàdànakkhandhà dukkhà.?(简而言之,五取蕴就是苦)能够透彻了知五取蕴是道心;能够断除烦恼是道心;证悟涅槃的是道心;完全开展八支圣道也是道惢。此乃道心的四种作用
圣果心只是体验涅槃,体验出世间善心断除烦恼后所带来的果报是果报心。一般所说的某果圣者指的是某種道心生起之后的蕴相续,例如初道心生起后即称为初果圣者其他诸圣者也是同样。
摘自:阿毗达摩讲要(中)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