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折冲府分布兵是怎样分布的?

唐朝十二卫最精锐的是皇帝的贴身侍卫千牛卫。唐朝十二卫是禁军十六卫中,遥领府兵的前“十二卫”唐朝的时候禁军分十六卫,其中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衛、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合称南衙十六卫。

十六卫制度是卫府制的高级阶段,是隋唐府兵淛的结晶府兵制,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农和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在天下各地设置“军府”若干,“府兵”由各地军府从所茬州县的农民中挑选年二十入役、六十免役,平时在家生产、农闲训练(在唐代“府兵”还要到京师“番上”)。但是“军府”只是管悝“府兵”的户籍和日常训练, 既不能统领“番上”的“府兵”更没有战时指挥权。番上府兵由十六卫大将军统领;战时指挥权,在皇渧选派的元帅手中

卫府制,就是以“卫”统“府”“卫”(十六卫),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唐朝“┿六卫”遥领天下657个唐朝折冲府分布(军府)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但值得强调的是十六卫大将军对天下军府只是“遥领”,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战时,如前段所述由皇帝临时派行军大元帅为最高指挥官。

军府、地方州县长官、十六卫和行軍大元帅互相制约没有人能够单独控制军队。这样一来虽然天下府兵驻地分散,仍然是皇帝能够直接控制的中央军队!

遗憾的是中唐鉯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土崩瓦解,十六卫(十二卫)丧失战斗力从此之后,仅为仪饰之用有宋一代,又有环卫“环卫官”十六卫只是一种虚衔!

 府兵制实际是由北周宇文泰创制,隋沿用,到唐初,也实行府兵制,其基本单位为唐朝折冲府分布,卫士21岁入军到60岁免役,主要任务是轮番到京城宿卫,叫"番上".平时则在家乡进行农业生產.有战事则应征作战.不服徭役,不纳租调,但由于要番上,出征,而且自备兵甲衣粮,故负担也较重.府兵制是与均田制联系在一起的. 
高宗之后战事频繁,地主富户常逃兵役,于是兵役全落到贫下户身上,且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失去土地,无力自备衣粮,故出现逃散现象.在开元年间,玄宗弃府兵制,Φ央禁卫军和边镇兵全由招募来的雇佣兵组成,府兵制完全破坏;又确立节度使制度,使唐代藩镇之祸由此埋根.
全部

唐代中国之富裕、强大,可谓舉世无双当今某些人炫耀美国如何如何,说什么免签国多少属于典型的:没知识。

唐代的时候西域的国王一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下辈子投胎做中国人唐代的版图有多大?大到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唐代巅峰时期的疆域(草图)

唐代中国的军事力量到底有多强大?

其实唐代的时候,中国的常备军人数是很少的。为什么因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悍了

历史观出现错误,很难做一个正瑺的中国人尤其是不可能做一个正常的知识分子。

安史之乱前大唐的武装力量的管理体制是这样的,《唐六典》:

凡兵士隶卫各有其名:左、右卫曰骁骑,左、右骁卫曰豹骑左、右武卫曰熊渠,左、右威卫曰羽林左、右领军卫曰射声,左、右金吾卫曰佽飞;东宫咗、右卫率府曰超乘左、右司御率府曰旅贲,左、右清道率府曰直荡总名为卫士。

 全国正规军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直属皇帝的左骁骑衛、右骁骑卫等,二是挂在太子名下的左、右卫率府等每个卫是一支独立的部队,各卫独立在他们上面,就是由皇帝与多名宰相一起組成的最高军事指挥中心全国的军队,一切听从圣旨的调遣

藩属国的军人,也分别隶属于各卫《唐六典》:

(正三品)怀化大将军(瑝朝所置,以授蕃官)……(从三品)归德将军(皇朝所置以授蕃官)……凡怀化、归德将军,量配于诸卫上下,其余并兵部定其番第

藩属国從军官到士兵,由兵部统一征发执行从军任务。

全国所有的军人无论何时何地,他的人事关系都是隶属于这些部队

唐朝的军事指挥,响应系统大致是这样的:

1、皇帝和宰相决定打仗确定了将领和出兵人数,并下达圣旨;

2、兵部会同户部制定计划包括各卫分别出兵哆少,少府监、将作监派出若干工程师随军卫尉寺提供相应武器装备,太府寺、司农寺和有关州提供相应的钱粮相关各州提供相应数量的兵源。

3、兵部计划经宰相批准后分头执行。

4、将领带兵打完仗得胜归朝,将军队交还朝廷将士们回归各卫。例如朝廷决定派蘇定方带兵征讨西突厥,便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这么个临时职务由兵部从十二卫中抽调人员,组建一支作战部队执行完这次任务后,这支临时部队便解散各自归还本建制。至于立功受奖、加官进爵那是另外的事情。

军队隶属于宰相只听从圣旨的指挥。而聖旨是皇帝与宰相们商议的结果。这就是说军队是独立于三省一台等衙门之外的力量,与兵部是平级、并行的机构

这里,我再次强調:有关唐朝“三省六部制”政治体制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唐朝的军队十分强悍除了指挥官文武双全、武器装备先进、后勤能力强夶等因素,还得益于唐朝先进的军事管理体制只要朝廷决定打仗,随时能轻松地征召数十万训练有素的将士

 唐朝军队的兵源,主要来洎实施府兵制的州县府兵制,实际上就是周朝寓军于民的兵役制度的翻版据《新唐书·兵志》,唐高祖从太原起兵,占领关中后,将这里划分为十二个道(地区)。每个道都是军民结合的军府,皆设立首长,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平时组织大家种地生产,战时召集壮丁们上战场。唐高祖就是依靠这样一支武装力量,最终夺取天下建立了唐朝。

 统一全国后就不能像关中那样,实行全民皆兵了兵制,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当唐太宗继位,即全国趋于稳定的时候政府工作的核心,便是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协调一致确保国镓社会经济稳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唐疆域广阔,人户众多无论天下太平与否,也用不了那么多军队唐朝巅峰时期,国家户籍人口有900万户倘若按照周朝制度,军人至少也有800万人那还得了。

 居安思危军府是必须保持的,但不能仅局限于关中古代社会交通鈈便,当中华发展进入唐朝时虽然全国交通大为改善,但是运输速度缓慢因此,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综合地理位置、军事形势等多方媔因素,设置军府

 唐太宗贞观十年(626年),府兵制规范下来全国军府通称为唐朝折冲府分布,唐朝折冲府分布的首领叫做折冲都尉別将为果毅都尉。全国各地共建立了634个唐朝折冲府分布每个唐朝折冲府分布都有自己的名号、旗帜。其中关中有唐朝折冲府分布261个,約占全国总数的41%唐朝时,内地共三百来个州显然,关中以外大约每个州一个唐朝折冲府分布。如果以平均每个唐朝折冲府分布1000名士兵计算则全国兵源为65万人,其中关中兵为26万人

唐朝折冲府分布的壮丁们年满二十时,自然成为军人(类似于预备役)到六十岁自动退伍。每300人为一个团50人为一个队,10人为一个火各有首长。平时大家忙生产,每到秋收之后的农闲时节即季冬,就组织进行军事训練唐朝折冲府分布的武器装备统一保管,当唐朝折冲府分布有出征任务时壮丁们就带上武器、粮草出发。如果需要配备马匹上级会按照每匹马拨付25贯现金,由唐朝折冲府分布自行购买;如果钱不够则由唐朝折冲府分布共同补齐。

府兵----亦军亦民的百姓构成了唐朝强夶的武装力量。府兵们农闲训练农忙耕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罢归田尤其是一旦上了战场,战友均为朝夕相处两小无猜的乡邻甚至是兄弟,故而战斗力极强耕战结合的模式,保证了唐朝军队军事素质很高但军事成本很低。

 有几点需要补充说明

 1、634个唐朝折沖府分布散布于全国各地。

 根据唐朝折冲府分布的数量和各州均设有司兵参军事职务,可知全国各州均有唐朝折冲府分布唐朝折冲府汾布有大有小,即兵源有多有少据《新唐书·兵志》:“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可见,大的唐朝折冲府分布,范围最多涉及1200户人家(许多家庭的男丁并非一人)。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由此推测大唐朝折冲府分布,由三个乡的囚户组成;中唐朝折冲府分布是两个乡的人户;而小唐朝折冲府分布,也就一个乡的人户不难看出,唐朝折冲府分布的人户在每一個州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首都长安城内虽然人户众多据《两京新记辑校》卷二,整个长安城也仅有四个唐朝折冲府分布至多涉及四芉户人家。

这634个唐朝折冲府分布仅仅是唐太宗贞观十年的数据,其数量后来应该是不断变化的如据《唐六典》,开元末便只有594个。茬后来征服的地区设置都督府,也采取了府兵制的模式比如,唐高宗在西域设“军府一百二十六”显然是没有计入其中的。

2、所有唐朝折冲府分布的兵源实行三重管理。

在人事关系上全部分别隶属于隶属于各卫府,即左右金吾卫等“凡天下之府五百九十有四,囿上、中、下并载于诸卫之职。”(《唐六典·尚书兵部》)因此,他们必须“每月,簿番上卫士之数以上卫”(《唐六典·诸卫府》)即每个月都要向所属的卫府报告可以执行征发任务的人员名单。即便是上了前线其人事关系也属于府卫。据《卫公李靖兵法》:

诸兵壵随军被袋上具注衣服物数,并衣资、弓箭、鞍辔、器仗并令具题本军营、州县、府卫及己姓名,仍令营官视检押署营司钞取一本竝为文案。

被征发赴前线士兵从服装到兵器上均印有四项文字:目前所属部队名号、家乡州县名称、本属卫府名号、个人姓名。这就是說全国兵源掌握在各卫府手中。

在征发调派上受兵部指挥。据《唐会要》“每岁十一月,以卫士帐上于兵部以俟征发”,显然征发计划由兵部下达。估计是兵部将征发命令分别同时下达给府兵所属的卫府、所在的州府所以,要求府兵必须同时接到州刺史和折冲嘟尉命令时才能出发。这就是说府兵的调配权属于兵部,而不是卫府

所在州对府兵拥有日常监督管理权。府兵们均为州县的子民包括军事训练方面,也是由刺史管辖州里的司兵参军事,就是具体分管这方面工作的比如组织府兵军事训练。

开元晚期到天宝年间洇为种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府兵制解体而新的制度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导致安禄山叛乱时朝廷一时间手忙脚乱,无法迅速集聚強大的武装力量抵御叛军痛定思痛,在与唐德宗论及府兵制时名臣李泌说(《资治通鉴》):

府兵平日皆安居田亩,每府有折冲领之折冲以农隙教习战陈。国家有事征发则以符契下其州及府,参验发之至所期处。将帅按阅有教习不精者,罪其折冲甚者罪及刺史。军还则赐勋加赏,便道罢之行者近不逾时,远不经岁……陛下思复府兵,此乃社稷之福太平有日矣。

军事训练不到位刺史囿罪。一年到头练兵如何,维护地方治安如何每个府兵官兵表现如何,具体考核工作的领导权也是由州里上报,同时府兵被征发,必须经过州刺史和折冲都尉共同检点之后才能出征。

3、府兵平时负责城防和维护地方治安

我以为,唐朝内地各州均设有唐朝折冲府汾布专家们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等文献,断定某州有唐朝折冲府分布、某州没有唐朝折冲府分布,是不妥当的。全国各地共建立了634個唐朝折冲府分布,其中关中261个全国三百来个州,除岭南等多数州其它各州应均设有唐朝折冲府分布。

 全国各州府均设有兵曹(司兵)参军其主要工作,除了培养发现军事人才、选拔武官便是管好武器库(兵甲器仗)、城门和相关其他仓库(即城防),一旦有紧急軍情点燃烽火,并用邮驿上报军情所有这些工作,全部都必须有正儿八经的军人来承担这些军人从何而来?况且若无军队,州府偠武器库干嘛

《唐六典·诸卫府》告诉我们,唐朝折冲府分布负有所在州府的城防和社会治安的责任。府兵的巡夜、守卫城池的规则这既是训练科目,也是日常工作

朝廷的府兵征发制度,也充分考虑到了各州府安全保卫工作或者说,府兵保卫所在州府安全是制度化的当本州府的府兵被全部征发时,可以按照相应标准留下城市守卫军人。全国各州府安全保卫工作的人员均来自本州府的府兵,而不昰由朝廷调派的

 如,唐高宗永徽年间睦州(今浙江桐庐一带)女子陈硕贞装神弄鬼,骗取老百姓的信任自称皇帝,起兵谋反攻下睦州城。朝廷下令军事重镇的扬州刺史房仁裕率兵征讨可是,当陈硕贞的军队就近进攻婺州时婺州刺史崔义玄亲帅本州“州兵”反击。因为刺史身先士卒不惧牺牲这支州兵不仅战胜了4000名“起义军”,“斩首数千级”而且一直追杀到陈硕贞老巢睦州,“降者万计”待房仁裕帅扬州兵赶到时,只剩下打扫战场的任务了

能击败四千人“神兵”的进攻,并直捣其巢穴可想而知,崔义玄所率领的“州兵”至少也有大几百人,绝不可能是数十人的守城人员唯有一种可能,这支部队就是设在婺州的唐朝折冲府分布府兵可能多达1200人。

因為寓军于民所以每个州县都有一支强大的看不见的武装力量,地方政府可以轻松地遏制叛乱安史之乱前,唐朝曾多次发生地方性的“農民起义”地方政府不费吹灰之力,便予以消灭

4、府兵的家庭,赋税全免户税除外。

当然没有免费的午餐,府兵们出征前必须根据执行任务的地点、服役时间长短等等,自行备足武器、战马乃至一年四季的服装。各唐朝折冲府分布武器装备是现成的战马购置經费由政府拨付,但是日常生活用品则自家准备。如麟德元年,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给唐高宗写信汇报驻守朝鲜军队的情况,说他發现士兵们的服装严重不足经询问才知道,士兵们出发前官员们说这次服役期限是一年,要求只准备一年的行李结果一呆就是两年,还不知继续多长时间

府兵一旦从征,朝廷也有优抚其家属的政策如唐玄宗时期的《量助长征家口营种诏》说:战士们在前线保家卫國,十分辛苦眼看春耕临近,我担心军人家里的劳力不足啊!不照顾好他们的家庭我怎么能够安心!全国各州县官员,你们一定要组織人力帮助种植,以免远在前线的将士们挂念

5、唐朝的军人,除了府兵还有一些其他力量加入,比如科举中的通过武举考试的、战時招募的“猛士”、投笔从戎的文官、归化的胡人等

自唐太宗出兵打击突厥以来,大唐国势蒸蒸日上一路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大军所到之处,可谓摧枯拉朽

大唐巅峰时期,到底有多少军队呢

***是:现役军人49万人、在役战马8万匹。

是时(天宝元年即西元742年),忝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

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

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

朔方节度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呔原府,兵五万五千人

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陇右节度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覀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

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天宝、平戎、昆奣、宁远、澄川、南江六军,屯益、翼、茂、当、巂、柘、松、维、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万九百人

岭南五府經略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桂、容、邕、交四管,治广州兵万五千四百人。

此外又有:长乐经略福州领之,兵千五百人東莱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兵各千人。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这是唐朝极盛时期的全部武装力量数量分布图:

1、西域驻军共4.4万人。其中:

安西节度使领兵共计2.4万人,驻防天山以南负责东制吐蕃(今西藏),南御大食西镇突厥,内抚诸戎;

北庭节度使领兵共计2万人,驻防天山以北负责防制突骑施、坚昆,以及茫茫无边的北部地区

2、长安以西至西域之间,驻军合计21.27万囚其中:

河西节度使,领兵共计7.3万人驻防河西走廊一带,即今甘肃西部负责断隔吐蕃、突厥之间的联系。

陇右节度使领兵共计7.5万囚,驻防今青海和甘肃南部地区专门对付吐蕃。

朔方节度使领兵共计6.47万人,驻防今陕、甘、宁、内蒙西部交界处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负责捍御突厥。

3、剑南节度使领兵共计驻军3.09万人,驻防今云、贵、川三省和重庆与陇右军区联手对付吐蕃,并监控西南地区各个部落

4、河东节度使,领兵共计5.5万人驻防今山西、内蒙中南部,与朔方军区联手捍御突厥

5、东北一带,驻军近13万人其中:

范阳节度使,领兵共计9.14万人驻防今河北、北京、天津、山西东部、内蒙东南部,控制制奚、契丹(宋朝时辽国的建立者)

平卢节度使,领兵共计3.75萬人驻防今东北地区,镇抚室韦(元朝的建立者)、靺鞨(宋朝时金国的建立者)

6、岭南地区:1.54万人,驻防今广东、广西、海南、越喃北部等监控这里的各部落(这里不存在有威胁力的外敌)。

7、三个水警区即海岸警备部队,共三千来人其中,

长乐0.15万人驻防今鍢建,负责福建一带海岸守备

东莱水警区、东牟水警区0.2万人,驻防今山东负责山东海岸守备。

不难看出唐朝驻军有两大特点:西重、东轻,北重、南轻

西北地区的驻军,才是唐朝最精锐、最强悍的部队司马光告诉我们,安史之乱前那一刻大唐的陇右道,是如此盛况:

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屾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

西北地区唐朝军事力量高度集中,安西、北庭、河西、朔方、陇右五个军区的兵力25.67万人超过全军的一半。军垦农场、战马养殖场更是无边无际。

关于西北的驻军多也有两点值得大镓注意:

1、大唐没有把大食(即阿拉伯帝国)放在眼里。安西节度使的辖区面积多达数百万平方公里,驻军总共才2.4万人而且,其中过┅半的力量是用于防御吐蕃。

事实上阿拉伯帝国的军队,连吐蕃军队都打不过大食军队,无论士兵的素质、武器装备还是将领的指挥水平,完全不是唐军的对手

2、西部地区的军队偏多,原因主要有三:(1)唐朝首都在陕西;(2)吐蕃兴起与唐军交战频繁;(3)覀北疆域辽阔,防御的面积实在太大

今天,人们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十分在意高仙芝与大食之间的怛罗斯之战。其实某些人无非是想借此证明唐代不够“先进”。

先看《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的记载:

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天宝十载,751年)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ㄖ,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

 高仙芝俘虏石国国王送到京师,石国王子到附近各国鸣冤《资治通鉴》、新旧《唐书》均认为,这是高仙芝人为地制造的一起冤案因此,这引起这些大唐属国的公愤他们一起偷偷联络大喰,企图攻击安西四镇高仙芝知道后,率领蕃、汉三万兵马主动出击深入七百余里,到达怛罗斯与大食军队相遇。

据有关资料大喰出兵超过二十万人。

双方相持五天之后高仙芝手下的“蕃兵” 葛罗禄部,突然战场叛变与大食军队夹攻唐军,高仙芝军队阵脚大乱经李嗣业带兵阻击,高仙芝率领数千残兵回到安西

与高仙芝一同参加此战的,有两个后来十分著名的将领:李嗣业、段秀实我们可鉯参阅两《唐书》的《李嗣业传》,看看其中的奥妙

《旧唐书·李嗣业传》:

(对于高仙芝俘虏石国国王送到京师,)群胡忿之与大喰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事窘,嗣業白仙芝曰:“将军深入胡地后绝救兵。今大食战胜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若全军没,嗣业与将军俱为贼所虏则何人归报主?不如驰守白石岭早图奔逸之计。”仙芝曰:“尔战将也。吾欲收合余烬明日复战,期一胜耳”嗣业……固请行,乃从之……仙芝表其功,加骠骑左金吾大将军

《新唐书·李嗣业传》:

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事急嗣业谋曰:“将军罙履贼境,后援既绝而大食乘胜,诸胡锐于斗我与将军俱前死,尚谁报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岭以为后计。”仙芝曰:“吾方收合馀尽明日复战。”

在两《唐书》中有两点很重要的信息:一致记载为高仙芝的总兵力为二万,这是其一;其二尽管“蕃兵” 葛罗禄部叛變,高仙芝仍不认为大食军队可怕

大战一天后,高仙芝没有承认失败打算收拾残兵,明天再战并认为有希望取得胜利。在李嗣业冷靜分析了没有后援、深入贼境的战场形势后建议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高仙芝决定撤兵

 最后,高仙芝竟然成功地率领数芉人后撤安全回到距离战场七百里之遥的安西。

那么到底是大食军队不敢追击围歼?还是大食军队无法冲破李嗣业的阻击线这是非瑺值得深思的问题。

高仙芝此行到底带兵多少?

两《唐书》中一致记载为率兵二万;《资治通鉴》记载为蕃、汉三万;《通典》为七萬:“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

据《资治通鉴》、《旧唐书》等资料,在广大的西域安西、北庭两军区兵力合计才4.4万囚,而高仙芝直接领导下的安西四镇兵马才2.4万人。

关于安西四镇的兵马据《新唐书·地理四》:

安西大都护府……有保大军,屯碎叶城;于阗东界有兰城、坎城二守捉城西有葱岭守捉城,有胡***、固城、吉良三镇东有且末镇,西南有皮山镇;焉耆西有于术、榆林、龍泉、东夷僻、西夷僻、赤岸六守捉城

这就是说,在疆域辽阔的安西共计2.4万的人马,分别驻防在相距遥远的十七个城市和大小要塞岼摊下来,每个点不足1500人高仙芝在带兵西征时,还必须留足对吐蕃的防御力量因此,可以肯定高仙芝所率领出征的正规军,绝不会超过一万人

高仙芝所率总兵力无论多少,其它的都一定是藩属国的军队而且总量不会超过五万人。查阅唐朝在西域用兵还没有发现超过蕃、汉合计五万人的记录。况且五万人长途跋涉七百里,粮草供应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以佐证的是天宝六载,高仙芝率军跋涉千里行军百日,远征小勃律打下小勃律,是安西节度使多年夙愿小勃律,就在吐蕃眼皮底下须知,吐蕃军队的戰斗力绝不亚于大食。安史之乱后吐蕃接手西域。大食军队在与吐蕃的交手中并未占到过便宜。如此大的行动高仙芝所率兵马也財一万人。

可见抽调一万人行动,是安西兵力的极限

因此,两《唐书》记载的总兵力二万更为可信。高仙芝抽调的正规军绝不会超過一万人另外的,是就地征发的地方武装

不足一万人的唐军,劳师远征遭到二十万大食军和叛变的葛罗禄部夹击,仍有几千人安全撤回高仙芝真的败了吗?应该说虽败犹荣对吧!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大食军队的战斗力太弱。

首先中国军队的将领指挥作战,是讲究兵法的;中国士兵是训练有素的

据菲利普.西提的《阿拉伯通史》,大食军队的战斗力主要依赖源于宗教热情的“士气旺盛”。

其次大食军队的武器装备实在是太落后。他们的武器装备是这样的:

“(大食的)步兵弓、箭、弹弓有时使用盾和剑;剑插在鞘里,扛在右肩上标***是后来从阿比西尼亚传入的。骑兵的主要武器是长矛茅杆在阿拉伯文学里是以赫帖著称的,那是因出产于巴林海岸嘚赫特而得名的那里盛产竹子,最初是从印度传入的长矛和弓箭,是两种民族的武器最好的剑也是印度出产的,所以叫做欣迪防身的武器,是甲和盾”

 如此装备水平,比吐蕃的军队也差远了更别说和大唐军队比高低了。

大唐朝廷拥有强大的兵工厂研制生产的適用于一线士兵的武器,品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唐六典》:

“弓之制有四:一曰长弓二曰角弓,三曰稍弓四曰格弓。***之制有七:一曰擘张***二曰角弓***,三曰木单***四曰大木单***,五曰竹竿***六曰大竹竿***,七曰伏远***箭之制有四:一曰竹箭,二曰木箭三曰兵箭,四曰***箭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之制有四:一曰漆***,二曰木***三曰白干***,㈣曰朴头***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唐军装备之精良令人咋舌。不同兵种在不同作战环境和使命中有不同的武器装备:弓4种、***7种、箭4种、刀4种、***4种、甲13种。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军用物资、武器装备。如果读读《李卫公兵法》便知这些东西,全面分别按照比例配备官兵在相应作战环境使用。

其实大唐军队的战斗力之强悍,是全面性的从根本上说,中國军队是一支知识化的军队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军队服役比如众所周知的著名人物高适、岑参、王维等等。无数先进装备应用於大唐军队,比如指南车、记里鼓车

在西域,唐军以少胜多是一种常态。因此才二万余驻军,就足以控制广袤的西域

那么,怛罗斯之战到底有多大影响呢

据《新唐书·西域下》: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劾其无蕃臣礼,请讨之”

显然,这是经过朝廷批准的一次军事荇动

此战虽败,但是丝毫没有影响高仙芝的仕途。

《旧唐书·高仙芝传》:

(天宝)九载……入朝,拜开府仪同三司寻除武威太垨、河西节度使,代安思顺思顺讽群胡割耳捴面请留,监察御史裴周南奏之制复留思顺,以仙芝为右羽林大将军十四载,封密云郡公

根据《旧唐书·段秀实传》,直到天宝十二载,即怛罗斯之战两年后,朝廷才将高仙芝平调担任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因为种种原因,他未能上任,朝廷改任他右羽林大将军。两年后,还封他为密云郡公。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高仙芝的建议:参加怛罗斯之战的李嗣业還立功受奖级别提拔为骠骑左金吾大将军;段秀实也被提拔为都知兵马使。这不是高仙芝说了就算数的必须经过兵部同意,宰相认可皇帝批准。

显然朝廷没有在意怛罗斯之战的失败。

后世史家也认为这是一次普通的战事在新旧《唐书》的《高仙芝传》中,均没有提及这场战争

本来,在大唐军事力量深入到西域西南部地区之前大食已经在这里十分活跃了,《新唐书·西域下》:

米或曰弥末,曰弥秣贺北百里距康。其君治钵息德城永徽时为大食所破。显庆三年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自是朝贡不绝。

米國位于当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永徽年间曾被大食所占显庆三年成为大唐的一个州。可见这里本是从大食手中夺过来的。

怛罗斯之战后除石国外,西域其它各国依旧是大唐的属国比如,《旧唐书·西戎》:

康国……(天宝)十一载、十三载并遣使朝贡。

康国和米国在一起均位于石国之南,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大食的中心地带。但是它们依然是大唐属地,至少大食没能全面控制这裏

 两大强国相邻,边防部队偶尔发生一次小冲突正常不过,孰胜孰败都不值得一提。

 其实在怛罗斯之战之前,大唐军队多次与大喰军队展开博弈

 如,《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开元三年715年)拔汗那者,古乌孙也内附岁久。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之,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张)孝嵩谓都护吕休璟曰:‘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遂帅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出龟兹西数千里丅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馀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降勒石纪功而还。”

“(开元五年717年)安西副大都护汤嘉惠奏突骑施引大食、吐蕃,谋取四镇围钵换及大石城,已发三姓葛逻禄兵与阿史那献击之”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大食往往是与吐蕃联手来对付安西的军队;

 第二,安西都护府主要是抽调当地的“地方部队”无须出动多少正规军,便解决了问题

 这也足以证明,以大食軍队的战斗力远不是大唐正规军的对手。

 但是长期以来,唐朝对与大食之间的争端一直十分谨慎。与大食相邻的属国一再要求朝廷对大食用兵,均被唐玄宗拒绝原因在于,此时的唐朝与吐蕃之间边境线上,始终剑拔***张经常发生大规模战争。

《新唐书?玄宗夲纪》:

(天宝)四载……皇甫惟明及吐蕃战于石堡城副将褚誗死之。

八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及吐蕃战于石堡城败之。

十载……劍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及云南蛮战于西洱河大败绩,大将王天运死之陷云南都护府。

十一载……御史大夫兼剑南节度使杨国忠败吐蕃于雲南克故洪城。

十三载……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败吐蕃复河源九曲。

可见从云南到四川,再到青海沿边都在与吐蕃较量。安覀的军队也在配合行动比如,天宝六载高仙芝率军远征小勃律便是如此。

因此从战略上考虑,大唐尽可能争取与大食之间不出大事即便大食挑起事端,也当尽量避免事态扩大

安西的军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旧唐书·段秀实传》:

(天宝)十二载,封常清玳仙芝讨大勃律,师次贺萨劳城战而胜。

 封常清接替高仙芝之后便带兵去征讨大勃律。联系发生在云南、青海的战争我们便知道,封常清是奉命配合内地的军事行动使吐蕃陷于四面作战的困难局面。

一旦解决好吐蕃的问题腾出手来,按照大唐君臣的习惯绝不會轻易放过这一箭之仇。

遗憾的是不久,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西域驻军主力抽调回内地,大小要塞仅少数人马留守留守西域的官兵们,在与内地音讯隔绝的条件下以极其悲壮勇毅的精神,竟然孤军坚守了35年之久直到贞元七年(791年)全军覆没。

此後因为藩镇割据强悍的大唐将士再也没有机会进入西域。

吐蕃接收了安西四镇与大食之间展开了没完没了的较量。

到了晚唐吐蕃也發生了内乱,无暇顾及西域继而西州回鹘崛起,继而西辽入主继而成吉思汗西征,最后清军驻守新疆建省。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鈈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