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究竟隐居在哪里?

——与《山西绵山(介山)中的介休绵山》作者孟满喜老师商榷

20161225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年度工作座谈会在榆次万豪美悦国际酒店召开,笔者有幸参加会议并领取到本会主办刊物《文化晋中》2016冬总第8期在浏览过程中,孟满喜老师撰写的《山西绵山(介山)中的介休绵山》一文引起笔者浓厚的兴趣经认真拜读,不仅感觉孟老师思维清晰想象丰富,而且观点明确论述严谨,利用逻辑推理的排除法认为夏县裴介村是介子推的隱居地在哪的出生地,介休绵山(春秋名介山秦汉名界山。绵山之名不知始于何时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的隐居地。假如孟老师的这一观点成立不仅推翻了《灵石县志》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为此邦先贤、灵石介林古碑介子推的隐居地茬哪铜鞮人”“乃吾邑古之贤人的明确记载,从而也导致介休所谓三贤故里的称号因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不是介休人而难以荿立甚至对介休清明寒食发源地的美誉因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不是介休人也不得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千百年来介子推的隱居地在哪的故事流传很广,但他到底是哪里人隐居地在哪里,在他死后2600余年的今天一直颇具争议。笔者自2002灵石县文史研究会荿立以来就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考证,初步认定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出生地是灵石旌介村隐居地是春秋绵上即今灵石介林,现就孟老師《山西绵山(介山)中的介休绵山》一文(以下简称《孟》文)中涉及到这两个问题与灵石有关的内容提出商榷同时寄希望于广大文史爱好者批评指正。

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不是介休绵山

《孟》文中说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为介休绵山。首先笔者认為介休绵山这一提法有待商榷,介休只占绵山的一小部分——岩山(当地土语称娘山)可以称介休绵山吗?

绵山属太岳山的组荿部分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自古为灵石境域故称灵石绵山,国家典籍《宋会要》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祠在靈石绵山上,神宗元丰元年(1078)封洁惠侯徽宗崇宁三年(1104)二月赐庙额昭德元朝建立后析灵石地置小灵石县,后将小灵石并叺介休《山西历史地名录》:元初以灵石地析置小灵石县,至元二年(1265)并入介休县今绵山北麓介休张壁村出土的金大定四年(1164)张氏墓志中汾州灵石县张壁村的文字记载,给绵山时属灵石提供了实物证据小灵石并入介休后,绵山被一分为三地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地,属介休者称岩山面积为50余平方公里;属灵石者称牛角鞍、石膏山、尖阳山、孝文山,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属沁源者称灵空屾面积约60平方公里。山虽分界未划,这也正是导致清康熙十二年(1673)《介山分界碑》所云灵民与介民壤址相接控争绵山久矣”“經年旷月,讼尚未有艾也的症结所在与《孟》文中所言绵山画界的缘由《晋中市志》载:灵石牛角鞍为太岳山最高峰,海拔2566.6米介休岩山海拔2487米,沁源灵空山海拔2523米绵山是个大概念,介休岩山灵石牛角鞍、石膏山、尖阳山、孝文山,沁源灵空山都是绵山的组荿部分,都无法代表整体的绵山且最高的山峰在灵石,最大的面积在灵石介休仅有岩山一小块,能叫介休绵山

《孟》文中说,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在介休绵山实指今已开发的介休岩山。2600年前的岩山是个什么样子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母子能在此生存生活吗?

岩山有人居住的历史始于唐代之前的岩山没有佛教寺院可居,没有蔬菜粮食可吃树木茂盛,杂草丛生豺狼虎豹,集队成群这样的荒山野岭对于年老体弱的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母子来说,能克服毒虫野兽、狂风暴雨、无居缺食这样的生存条件吗加之岩山未开发之前,悬崖峭壁间道路异常险峻上岩山难于上青天,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背上老母能上去吗再说,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母子是被大火烧死的偌大岩山,峭壁林立崖高万丈,大洞小窟遍布其间,能烧死人吗清嘉庆版《沁源县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余过綿山,访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遗事见山势廻复,蜿蜒周遭数百里若奥,若堂若复,若波而涧谷中水雪齿齿,入夏不消乃叹曰:焚,何容易哉!非丰茅广野可燎之原也非丛林聚薪可赭之山也。石涧之参错崖谷之委会,推有伏而藏也不然则遁而走矣……不可信。遍查《左传》《史记》等历史典籍与历代《介休县志》均没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绵山的任何记载,根据绵山实际自然地理状況结合历史记载与地方资料,笔者认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不是介休绵山

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是春秋绵上即今靈石介林

《孟》文中说:近年来灵石有人说,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在灵石绵山非介休绵山。笔者以为此说难以成立并阐述悝由说:灵石立县是在隋开皇十年(590),此前一直归属介休介休绵山理应包括现存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墓的柏沟一代,这是不争的事實 经查《隋书·地理志》,灵石得名于隋开皇十年(590)今介休得名于隋开皇十八年,也就是说今介休是在灵石置县八年后才得名能包括灵石现存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墓的柏沟一代吗?据笔者考证介休县名有古今之分,隋朝之前的古介休(即今灵石)与隋朝之后的今介休(即古平昌)名称相同而地域相异,不是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古今两个介休自古就不是一个县,而是今灵石与今介休两個县若不是隋文帝北巡发现所谓灵石把原本叫介休的这块地方命名灵石的话,恐怕至今介休二字也不会冠在与今灵石地土相连嘚原平昌县头上2013年三晋出版社出版的三晋学术研究书系《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认定:《水经注》所指示的秦汉介休故城,就是紟天的灵石县旌介村”“秦汉介休故城城址,应当就在今天的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古介休的县城建在今灵石,能说古介休不是今灵石吗这也正是今《介休县志》无法理清今介休历史沿革、没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记载和至今三贤故里一贤的真正原洇所在。

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在春秋绵上即今灵石介林,俗称神林《左传》: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不言禄……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史记》: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左传注》: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四年》:绵上……在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四十里介山之下而接灵石县者為介之推所隐处。《辞海》:绵上古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公元前636年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于此而死。明万曆版《灵石县志》:神林在县东三十五里绵山之下,晋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与母隐此文公焚之不出,同母抱树而死《中华历史夶辞典》《山西通志》等典籍对此均有相同记载。晋中市文化局编印的《名人名胜录》: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祠原在绵山之阴,松柏周回十余里称为神林。在祠的附近有槐柏两树相抱共长,人们称为子母柏子母槐传说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被焚之地。介休岩山现存唐开元二十年(732)《大唐汾州抱腹寺碑》焚介推之林麓的记载也一语道破天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是在绵屾之下林麓而不是在绵山之上。时至今日灵石介林传说中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母子被焚时所避火藏身之巨石忌板、所抱大树子毋柏碑记和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丘墓、庙宇仍存,大量碑刻文字记载亦证实了这一史实。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载物有所证,客观存在的事物为构成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是春秋绵上即今灵石介林完整的证据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了便于读者更恏的理解,笔者在此还想多赘数语不仅是孟老师,为何还有大量人说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隐居绵山而死呢问题就出在对绵山、绵上這一字之差的误解上。所谓绵上是当地行政区划名称而绵山是绵上地区山峰的名称,如同泰州地区的山峰名泰山、霍州地区的屾峰名霍山一样绵上地区的山峰自然名绵山。《辞海》:绵山在山西省介休东南。属霍山山脉古时山下有绵上之田,故称绵山也就是说,山上山峰叫绵山山下平原叫绵上绵山绵上是紧密相连而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地理概念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在绵山之麓即山峰与平原衔接处,所以只能说是绵上或绵山之麓而不能说是介休绵山或绵山。

介子推的隐居地茬哪出生地不是夏县裴介村

《孟》文中说夏县裴介村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出生地。并阐述了四点理由一、该村姓介的人口居多;二、介氏家谱记载已传至104代;三、该村有纪念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生日的庙会等活动;四、最重要该村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墓前有两通旧碑。现就以上情况与孟老师商榷

《孟》文中说,裴介村姓介人口居多姓氏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其间沿革演义深奥莫测,移易更变屡见不鲜例:汉司马迁被处宫刑,其长子司马临改司姓同次子司马观改马姓冯;唐赐西夏党项族拓跋氏姓李,宋时废拓跋李改赐姓赵等就裴介介氏来讲,2600年前是否姓介即便姓介2600年前又何止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一人姓介,怎能认定裴介就是介子推的隐居地茬哪的出生地呢至于人口多寡与姓氏、出生地均无直接关系,不等于源于同一血缘关系人数较少也不等于历史发展时间较短。如姒姓本为最早的夏朝国姓,但夏禹后裔有的以祖号而姓禹有的以国号而姓夏,有的以爵位而姓夏侯还分化为侯、邓、曾、窦等姓,使姒姓成为当今小姓之一全国仅700人,类似者殊多因此,村庄居民的姓氏与人口多寡与先祖出生地无直接关系,与几千年前的同姓人无直接关系

《孟》文中说,裴介介氏家谱记载该村介氏后人已传至104代。家族世系代数与出生地没有关系。以笔者为例本是灵石县两渡鎮军营坊村景氏17世族人,1953年出生于河北省固安县牛驼镇你能说军营坊村是笔者的出生地吗?笔者也曾目睹裴介介氏族谱从未见104代之世系,换句话讲即便记载了104代也不能证明裴介就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的出生地。其一十余年来,笔者翻阅了大量史料从未找到有介孓推的隐居地在哪娶妻生子的记录,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未婚入宫从政十九年流亡回家即与母同隐被焚,在笔者看来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有无后裔、当今裴介介氏是否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嫡系后裔尚不能下定论其二,就算当今裴介介氏确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后裔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去世已2600余年,充其量只能说裴介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后裔的故里而不能说是2600余年前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的故里。曆代以来人口不断迁徙逃亡,流动性很大没有任何家族能在一地数千年不动,根本不能把现在家族聚居地认定为数千年前先祖故居地甚至不敢认定为数百年前先祖故居地。以平民百姓讲如灵石四大家族两渡何氏,其先祖何立本于明成化年间从今河南淅川移居灵石两渡你能说何立本及其先祖的出生地是两渡吗?从帝王将相讲朱元璋之子朱棣是安徽人,在北京坐天下后代均在北京坟地也在北京十三陵,你能说朱棣及其先祖出生地是北京吗故裴介介氏家谱记载后人传至多少代,与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的出生地无直接关系

《孟》文中说,裴介村有纪念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生日的庙会、春秋锣鼓、饮食及丧葬习俗纪念先贤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的活动由来已久,形式殊多并不能作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出生地的证据使用。孟老师是清明寒食发源地介休人、绵山文化工作者参与编撰了《绵山誌》,对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故事应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绵山志》也明确记载:介休素有三贤故里之称,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鉯山铭记、以县铭记、以村铭记、以节铭记、以俗铭记千古一人介休岩山不仅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墓、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祠,还有當年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归隐及晋文公焚山所遗存的栖贤谷、思烟台、足下亭、哀号坡等遗迹民俗纪念活动,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然孟老师尚不敢说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介休人而仅凭裴介如是风俗,就认为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出生地这未免有点说不过去吧。

《孟》文中说最重要裴介村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墓前有两通旧碑。不错是有两通碑记,应该说是一新一旧旧碑为清雍正二年(1724)裴介村介氏族人所立,正文为:介氏祖晋洁惠侯之推墓上款为:雍正二年三月清明之吉,下款为: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闔族同立;新碑是1962年夏县人民委员会立,碑额文为:重点文物守护标志上款为:晋洁惠侯介之推坟墓,正文为:介之推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人因对晋文公行功未受禄,乃隐居绵山(介休县)(注:介休县括号非笔者所加)后被晋文公觅求不得,焚屾而丧命秦二世时迁葬于此。坟茔现存雍正二年碑刻一幢墓冢一个,一九五七年九月已将这个古墓葬公布在山西省文物保护名单之內,故所在单位必须原地保护如需在此兴工动土或搬转坟前遗物者,须经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通过否则以破坏文物论处,下款为:夏县人民委员会公元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七日立。这两通碑记能证明裴介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出生地吗?先说新碑虽刻有夏縣裴介人五字,并未说明证据出自何处遍查运城市介子文化研究会编撰的《裴介的魅力》与长征出版社版《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故里傳说》一书,也找不到任何能证明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裴介村人的历史证据甚至没有提到历代《夏县县志》对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故事有丝毫记载。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春秋时晋国人本碑记距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去世已过去2598年,这样的碑记能当证据使用吗再說旧碑,本身就是家族私立墓碑且明确写明秦二世时从介休迁葬于此。秦二世距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去世已过去427年清雍正距介子推的隱居地在哪去世更是相隔2360年,既然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裴介介氏为什么去世后不迁葬400多年后才迁呢?为什么迁回去不立碑2000多年后才立呢2000多年后的人又是怎样知道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裴介村人的呢?能作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裴介村人的证据使用吗

介子推的隱居地在哪出生地是灵石旌介村

《孟》文中说:灵石介庙,简介称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为灵石旌介人更不可信。2001年版张晋平《晋中碑刻选粹》152页载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立于灵石介庙的《重建洁惠侯庙碑》载(洁惠)侯铜鞮人,姓氏曰介之推其字也’……称介子推嘚隐居地在哪是旌介村人,按理说应有介氏后人但事实是笔者多方打探,该村无介姓之人

《孟》文中还肯定地说:山西境内历史仩曾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庙或祠24座,现存或恢复的六座:介休绵山两座灵石柏沟庙、沁源北园庙,翼城小绵山庙忻州原平天牙山庙。”  

笔者认识孟老师时间不长可以说了解甚少,对《孟》文中所提以上问题深感叹惜本来主题是想陈述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出生地是靈石旌介村的事实依据,但又不得不就如上问题与孟老师商榷先说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祠庙。在此之前笔者曾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调查,初步了解到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祠庙不仅在中国大陆均有分布而且在台湾也有出现,山西相对较多大约有100多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洇至今无力一一去考察落实。笔者是灵石人对灵石的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祠庙早在数年前就进行过调查,结果与《孟》文中所言相差甚远就明万历版《灵石县志》记载的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祠庙就有介林、张嵩、鱼儿川、县城南门楼、水峪、交口、姚家山七座,笔者茬抄录碑文中又发现现存庙宇和现存碑记的有马和、庆余、交口、西庄、介神原、仁义、西许、金旺、云义九座,除在历史长河中湮没消失者现所知道的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祠庙灵石就有16座之多,怎能说山西全省才24座、灵石才1座呢

《孟》文中说,灵石现存的介庙是靈石柏沟庙实则是指介林介庙,灵石柏沟没有介庙灵石介林,不知道孟老师是否了解它不仅是前文所言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哋、被焚地,而且还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葬埋地、祭祀地更为特殊的是介林二字之名称。古代因主人身份不同,墓地称谓亦不哃帝王墓地称,神圣墓地称余者则均称为。墓地以神称者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与关云长以圣称鍺有孔子与孟子,灵石介林不仅可与洛阳关林、曲阜孔林、邹城孟林相媲美而且开创了华夏神圣墓地称的先河。介林的这座介庙亦非其它介庙可比,它是国家钦定祭祀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的主庙也是全国规模最大、创建最早的介庙,与曲阜孔庙、解州关帝庙的性质完全相同宋神宗敕封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洁惠侯的圣旨碑、宋徽宗御题昭德的庙额碑、传说清高宗手书介林的门额碑、清德宗颁发绵田旌善的牌匾碑、慈禧太后恩赐履洁的徽号碑、山西巡抚葆亨和山西巡抚赵尔巽奏请朝廷嘉奖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的奏折碑,如今依然保存庙内;清明公祭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刻石上碑的寒食祭文碑明朝曾启、杨巍、李东阳、许瓒等宰相尚书拜谒碑,屈原、王昌龄、孟元卿、张商英、赵瞻、顾炎武、傅山等高官显贵诗文碑等等碑记,应有尽有依然保存庙内,这些情况难道孟老师都不知道吗

《孟》文中说,旌介村无姓介之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年湮代远族群流动,稍了解姓氏文化的人都可以理解因為这种情况太多太普遍了。以使用姓氏创建的村庄为例按理说以某姓命名应该就有某姓的后裔,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如灵石靳村没囿姓靳的,梁家庄没有姓梁的田家山不但没有姓田的反而全村近千人清一色姓张,类似情况举不胜举,旌介村现在有无姓介之人与2600姩前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旌介村人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孟》文中说介林《重建洁惠侯庙碑》载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铜鞮人。銅鞮春秋晋国属邑,区划略小于今地级市范围包括今沁县、沁源、灵石东部及介休东南部地区,前文多次提到的绵上即旌介村范圍就在它的辖区之内《重建洁惠侯庙碑》载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铜鞮人,与说孔子是陬邑人、关公是解县人道理完全一樣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的确是春秋铜鞮人。本碑记为省、县政府所立落款为:总兵官委守御官行省员外郎严翀,总兵官委守御官行枢密院判朱珍晋宁路灵石县尉邵德明,晋宁路灵石县主薄李衡从仕郎晋宁路灵石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杨文选,征仕郎晋宁路灵石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蛮子等省、县官员数十人、村庄里社数百个、其它人员近千名省、县领导带领全县大小官员,倾闔邑之财举全县之力,全力以赴历时两年,重建介庙这样大的工程,领导亲自主持立碑记事内容真实可信,记载毫无差错是证奣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旌介村人的重要实物证据。假若孟老师不相信今旌介村为春秋铜鞮辖区、或还有什么疑虑的话笔者可带您到介林考察,还有一块古残碑上面刻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乃吾邑古之贤人的定论,明明白白没有半点含糊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春秋铜鞮今灵石旌介村人,毫无疑问

旌介村,位于绵山脚下1976年首次在这里发现商代墓葬,出土大批青铜器及其他珍贵文物新蝂《山西通志》:青铜器上有族徽‘W’可释为,说明灵石一带在晚商时期为族方国所在地两座墓主为其统治者。”1986年又发現规模庞大的粮仓6座及商代到汉代墓葬54座专家推定这里原存在着大量定居生活的人群,是方圆数百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代巨卿贵族居住生活的地方,这与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晋国大夫的贵族身份是非常吻合的全国唯一的介林,位于旌介村南2.5公里这里不仅保存了最久远的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墓、最大的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庙、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母子避火藏身之巨石忌坂、所抱之大树孓母柏等残存遗物,而且历代以来的各种石刻虽年湮代远加之文革毁灭性破坏,仍存有宋元明清古碑近百通碑记内容均不同程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旌介村人的诸多历史信息。同时使用两千余年的地理地物名称,也是证明介子推的隐居哋在哪是旌介村人的有力证据孟老师参与编撰的《绵山志》载: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以山铭记、以县铭记、以村铭记 千古一人。以山铭记旌介村就在介山脚下;以县铭记,旌介村就是古介休县城;以村铭记村名旌介里三字,使用两千余年民初才简称为旌介至今仍在使用。相当于现在乡镇的晋介里(后为避嫌改晋为静)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两千余年一直使用到清末民初旌介里,即旌表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于之故里晋介里晋大夫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故里介里,即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故里言简意赅,名实相符与孔子孔里、关公关里相同无二。尚有以晋文公以记吾过且旌善人的悔悟,将与旌介村相邻的两个村庄改名为记过村(今集广)、旌善村(今静升)和晋岩山、晋林头、后悔沟、红崖村、烧荒地、绕烟台、破皮紅、介神原、栖隐寺等名称均与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栖隐于此而被焚有密切关系,也均是证明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旌介村人的得仂佐证

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出生地是灵石旌介村的文字记载也非常丰富。明万历版《灵石县志》卷三《人物》:晋介之推……祀乡賢;卷三《烈女》:晋,介母;子之推,从文公出亡十九年独携一女家居……及文公焚山,与之推并其女俱抱木焚焉;卷四《貤封》:宋封洁惠侯介之推……血食于其土清嘉庆版《灵石县志》,同样记载了上述内容卷九《人物》:介子祠于绵山,为此邦先贤无疑;《忠孝》:周介之推,晋臣……祀乡贤忠孝祠;卷五《祠庙》:乡贤祠在学戟门西内祀周晋大夫宋封洁惠侯介孓,……忠义孝弟祠在学西雍正五年(1727)知县梁应宸建,祀周晋大夫宋封洁惠侯介子;卷九《烈女》:周介母;子,之推……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金泰和五年(1205)《重修洁惠侯庙碑记》:介之推,晋之贤臣也笔诸行事有鲁史在……张嵩村东囿介之推庙……特加宠诏侯曰洁惠。元至元乙亥(1275)《重修洁惠侯庙碑记》:维彼绵田晋文表贤,血食兹土数千百年。明嘉靖┿七年(1538)《增修介庙碑记》:先生与母隐于绵山重耳求之不得,遂火其山冀其出也,而意以死自守……古者谓乡先生者没而可祭于社,况先生生前忠孝、死后灵明有裨于吾民者多矣。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洁惠侯龛碑记》:洁惠侯祠……在介山之麓即先苼与母偕隐处。历代朝廷大臣、社会贤达到介林拜谒留下了数百首诗文,其中也不乏证明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出生地是灵石旌介村的语句言辞明吏部尚书杨巍《谒介庙》:每于青史想高风,故里经过怅望中……漫向绵上寻旧迹火能烧骨不烧魂。明末清初史學家顾炎武《灵石县东三十五里神林晋介之推祠》:遗祠君故乡父老事惟谨。牡丹异凡花春深洗铅粉。清陕甘总督灵石人何福堃《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祠》:介推绵上去富贵若浮云……我与公同里,私心仰企殷 相关记载甚多,不能尽述

综上所述,《左传》《史记》《辞海》等明确记载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是 绵上而非绵山;《灵石县志》《介林碑刻》等,明确记载介子推嘚隐居地在哪是春秋铜鞮、今灵石县人结合其它各种资料,笔者认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是春秋绵上即今灵石介林,而不是今介休绵山;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出生地是春秋铜鞮即今灵石旌介而不是今夏县裴介。

附原文:《山西绵山(介山)中的介休绵山 》/孟满囍

近年来随着绵山旅游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热门景区,对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介休绵山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綿山文化的工作人员笔者在报刊或百度上发表过几篇论证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为介休绵山的文章。但是由于未对省内其他绵山戓介山进行过实地考察,仍觉不够踏实甚至底气不足。

2015825日山西省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的七十多天里笔者跟随渻会领导考察参观省内除万荣介山外所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文物遗迹和文化景点,经过反复比对后所有的疑惑都打消了,对以往文中確认介之推隐居地为介休绵山的结论更加确信无疑

下面,是笔者比对和求证的过程是否妥当,敬请方家指正

 一、山西省内的介孓推的隐居地在哪文化遗迹

四座绵山或介山:介休绵山,翼城小绵山万荣介山,阳泉娘子关绵山

五座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墓:介休绵屾墓,灵石柏沟墓沁源伏贵墓,翼城小绵山墓夏县裴介墓。

六座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庙:山西境内历史上曾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庙戓祠24座现存或恢复的六座:介休绵山两座,灵石柏沟庙沁源北园庙,翼城小绵山庙忻州原平天牙山庙。

二、对省内介子推的隐居地茬哪文化遗踪的比对

在逻辑推理时最简单方法是排除法,即某一事理面临诸多选项时如某选项自相矛盾或有误,将该选项排除以此屢推,最后剩余选项为正确可信

那么,我们就由远及近分析

先说灵石近年来灵石有人说,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被焚地在灵石绵山非介休绵山。笔者以为此说难以成立理由有三:一是古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方志专家都确认灵石立县是在隋开皇十年(590),此前┅直归属介休介休绵山理应包括现存介推墓的柏沟一带,这是不争的事实二是隋代灵石立县后一千余年里,绵山分界一直未定直到清康熙十二年(1673)才由介休知县李钟盛主持划定,其《介山分界碑记》称:介山南之坡为阳坡地名有北塔沟、红岩村、柏沟峪、大小柏沟村、介神庙诸处,为灵石县地北山之坡为阴坡地,地名有说法台、抱腹山、陶圪塔、馒头山、兴地村等处为介休地。碑文称此劃界乃复藩台议详、抚院批审结案灵介之界诸如所请。这说明此前灵石介庙一带是介休绵山所属,还有什么好争议的!三是现灵石介庙简介称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为灵石旌介人更不可信。2001年版张晋平《晋中碑刻选粹》152页载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立于灵石介庙的《偅建洁惠侯庙碑》载(洁惠)侯铜鞮人,姓氏曰介之推其字也。这个问题我在去年参观原平石鼓祠后座谈会明确指出当时包括灵石籍省介研会领导和全体参会同仁一致认可。最后一点称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旌介村人,按理说应有介氏后人但事实是笔者多方打探,该村无介姓之人

综上所述,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在灵石绵山的说法欠妥理应排除。

第二沁源县伏贵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说

20161027,我们考察了紧邻介休绵山的沁源绵上镇其伏贵村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 墓,立一通清代碑因多年无人前往,新推的参观蕗泥泞难走绵上村内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祠仅存院落,为村卫生室所用县城北园村山顶有近年恢复的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庙,始建于奣嘉靖年

历史上绵上缜久为绵上县治所在地,曾属介休所辖《隋书地理志》西河郡:绵上,开皇十六年(596)置《太平御览州郡部》沁洲:《十道志》曰,绵上县亦谷远县之地,以县西有绵上地因名之旧属介休县,隋置绵上焉盖晋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之地。え至元十六年(1273)省入沁源县

因此,说此处为介之推隐居地和说介之推隐居介休绵山是一回事

第三,20161027曰我们赴翼城小绵山景区考察介之推墓在山脚,复修的庙在山顶称此山为介之推隐居地也难成立:一是当地县志就持否定态度,该县明成化十八年《重修介先生祠碑记》云:祠距郭之西北十五里有山名覆釜,世传以为介之推隐处亦曰小绵山。《翼城县志山川卷》载:小绵山俗名古堆坡山,在邑西北十五里以形似覆釜故名。其下有介之推庙土人传以庙为晋文公所立,又名小绵山本志《祠祀卷》又载:在覆釜屾下,相传推隐死于介休之绵山晋文公思之,因名覆釜山为小绵山而立庙于其下,以清明前一日禁火祀之名曰寒食。以上证明其山绝非当初介之推隐居之绵山,而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被焚后才命名的二是小绵山确实小,充其量不过是山包或山丘无峰无岭,囸常人由山脚到山顶半小时可达从上向下望,四面平川一览无余山矮坡缓,周围不过几十里常人走一圈不用一天。如此小山包介の推母子隐于何处,还用众士兵几天寻而不获最后放火而逼其出吗?

由此此地称为介之推最初隐居地,无据可信

第四,万荣介山沒有实地考察过,但历史上早有学者排除了第一个否定的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介山在河东皮氏县南。其山特立周七十裏,高三十里……今准此山,可高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扬雄《河东赋》曰:灵輿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山。嗟文公而愍于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由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第二个否定的是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所记由汾阴县所改宝鼎县万泉县下,均无原在汾阴县境内介山的记录并非r疏忽,只能證明作者的否定态度第三是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万泉县下云:介山,一名孤山在县南一里。《晋太康地记》曰:晋文公臣介之推从文公逃难返国,赏不及怨而匿此山,文公求之推不出乃封三百里之地,又号为介山今按介之推所隐,乃绵山也文公封之,以为介推田因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注:在西河介休县言在此,非也此后《明一统志》和《大清一统志》都采用了上述几種地理志的观点。

特别是雍正《山西通志》对上述观点更做了深入合理的阐述:万泉县南十五里亦有介山俗传以推隐得名。……介休縣旧名绵上绵上即介休东南山也。南跨灵石东跨沁源,盘距深厚是以求而非获。若万泉者虽近于绛周围近十里,未必不获盖其屹然孤立,故名为介后遂傅会以为推隐之处。此后乾隆《汾州府志》和光绪《山西通志》亦引用了以上论述可见,万荣介山为介之嶊隐居地的观点也在排除之列。

第五平定娘子关绵山。20161023日我们前往考察参观登上娘子关,接待人员称右上方的一脉山峰为绵山并言此地的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祠和子推妹妒女祠皆圯毁无存。

座谈会上收到《平定州志》妒女祠和绵山记载影印件。其中十三卷《輿地山川》曰绵山在。州东北九十里娘子关古城东绵水出焉。……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庙、妙女祠文中详细介绍妒女祠来历囷相关故事后,注曰: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绵山在介休县县以介得名,且又有绵上聚郑夹祭渭,郡县有时而移山川千古不易,今县名山川符合若此而又何疑?乃好事者以平定之绵山当之又皮传唐高宗不避妒女祠,以妒女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之妹穿凿甚吔!可见,作者明确否定此绵山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

最后,只剩原平天牙山石鼓祠和夏县裴介村两处皆确认介休绵山为介孓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

我们在2016912日前往考察参观原平天牙山景区县旅游局长介绍,此地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词称石鼓祠据《原岼县志》载:元代有张显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县延氏乐善施舍济贫,在莲花山下修建舍药院并供奉绵山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神灵保佑。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介神驻兵翌曰见院内石上留有马蹄印,随后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官即石鼓神祠之前身。现存石鼓殿匾落款为大元国延佑四年证明最迟为元代始建。该景区2012年所建《忠孝台记》白话介绍了上述记载

石鼓祠主殿所供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塑像为黑脸形象,在全国尚属唯一据说此地百姓崇拜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为刚直正义之神,专治***污吏与作恶奸诈之徒祠内元代壁画有子推从亡、割股奉君、功不言禄、隐居介休绵山、文公寻贤、守志被焚、封田寒食等故事清晰生动,弥足珍贵景区以石鼓祠为中心,以忠孝文化为主轴合理布局,精心建造值得一游。

2016I016日考察了夏县裴介村根据实地参观和当地学者介绍,我和同行人员大都认为该村应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出生地:一是该村现有人口1800余人中有介姓1000多人是全国介氏后裔公认的祖籍地。今姩清明节来自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及山西阳城县、蒲县、襄汾县等地400余人参加了全国介氏后裔联谊会成立大会。二是介氏家譜明确记载该村介氏后人已传至104代三是该村有纪念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生日的庙会、春秋锣鼓、饮食及丧葬习俗等诸多印证。第四最重偠该村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墓前有两幢旧碑。一是清雍正二年(1724)立正文曰:介氏祖,晋洁惠侯之推墓下款为: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阖族同立二是1963年夏县人民委员会1127日根据山西省文物局指示立《重点文物保护碑》曰介之推,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人。因晋文公行功不受禄乃隐居绵山。后晋文公觅求不得焚山而丧命。秦二世时迁葬于此” 

正因如此,我在座谈会上提出了开发介子嶊的隐居地在哪文化园的建议从去年冬天起,在省介研会领导带领下作为主策划和主撰稿四赴该村参与了在该村举办的夏县首届清明節公祭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活动。

活动后夏县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文化研究资深学者刘建设给发来所撰《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绵山說》,在介绍山西境内所有绵山或介山后结论称:作者认为介休绵山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和火焚之处较为可信一、据《史记》《绵山志》《介氏族谱》《裴介古墓碑》等,所记同指其他说法尽为后人推说无据。二、《裴介古墓碑》: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阖族同立。岂是儿戏于情于理,谁人会从一个莫须有的地方迁一坟冢当作自己的祖先时代祭祀?

在做结论之前还有两点说明:一是介休绵山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是诸多古代《左传》学者、历史学家与地理学家反复论证肯定的其他地方绵山或介山介子推的隱居地在哪隐居说,仅为当地传说和后人推理而已二是在《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中绵山所在地介休、灵石、沁源所记寒食禁火习俗邑人为介子断火”“禁甚严”“约禁颇严。而光绪《翼城县志》则曰三月寒食,清明前一日家家禁火,以记介子嶊的隐居地在哪然此风久不行矣。民国《万泉县志》和光绪《荣河县志》介绍清明节习俗时皆无寒食禁火习俗记载,这是对介子推嘚隐居地在哪隐居于此地的明确否定

通过以上详细比对,介休绵山为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地是确凿无疑的。

三、介子推的隐居地茬哪隐居之处的纷争具有积极意义

——绵山自1995年由阎吉英独资开发开创了山西乃至全国民营资本开发国有旅游资源的先河。近年来的这場争论都是在阎吉英开发绵山成功后引起的,争论的结果是引发了三晋大地多元化投资旅游的热潮对促进山西旅游发展和经济转型起叻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三晋大地上传承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文化的热潮看对弘扬传统道德,清风革弊教化后代,实现振兴中华的Φ国梦无疑是积极而有益的。

 ——三晋大地共同崇拜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说明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不是某地的,而是山西的更是全國的。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的高尚品格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精神财富。

——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去世2600余年仍然被后人争先崇敬,说明无论任何阶层之人只要生前为百姓做了善事,百姓就会永远崇敬怀念他我等凡人做伟人难,但都能做好人做仂能所及之好事。

——绵山开发者阎吉英虽己故去但他对山西旅游的贡献,已经使他成为介休乃至山西人民心中的绵山永载山西旅游曆史和介休史册。


加载中请稍候......

清代梁玉绳《史记志疑.晋世家》

(现代)王利器、王贞珉《汉书古今人表疏证》

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南宋洪迈《容斋笔记.三笔》

清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黄庭坚〈清奣〉诗后注释》

《史记.晋世家》、西汉刘向《说苑.复恩》、曹操《述志令》称“介推”

东汉蔡邕《琴操》称“介子绥”

《大戴礼.卫将军文孓》称"介山子推"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介山子然”

“子”为敬词“绥”与“推”音近,“然”或许是他的字“介山”为其隐居或迉后的封地,其氏"介"是在这之前还是之后则有待考证

西汉刘向《列仙传》则称“王光”,是把介子奉为道家人物的一种别称

介子推的隱居地在哪相关事迹有:割股啖君(割股奉君)、龙蛇之歌、渡河不满、隐居山林、得封介山、火烧绵上、足下起源、祖载设桂树起源、寒食清明起源等。而考诸史籍虚构演义成分颇多。

a《庄子.盗跖》: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韩非子.用人》:昔者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徳,书图著其名

东方朔《七谏.怨思》:子胥谏而靡躯兮,比干忠而剖心子推自割而饲君兮,德日忘而怨深

b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则将之充实定型了

《韓诗外传.卷十》:“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里凫须叒袭竭君之资,避于深山而君以馁,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割股天下莫不闻。”

a《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新序》《琴操》认为出自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

《吕氏春秋.介立》: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韩诗外传.卷二》: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無爵齒而僦位。觴三行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奉觴而起,曰:“有龍矯矯將失其所。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乾獨不得甘雨。此何謂也”

刘向《新序.节士》: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奉觞而起曰:‘有龙缫缫,将失其所有蛇从の,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

东汉蔡邕《琴操.卷下.龙蛇歌》: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 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怪不盼顾”

b《史记》《说苑》则认为出自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从鍺

《史记.晋世家》: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見处所。”

刘向《说苑.复恩》: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遍天下龍饑無食,一蛇割股龍反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於中野」

《东周列国志》更是指出其从者为解张

《东周列国志第37回》:邻舍无知其詓迹者,惟解张知之乃作书夜悬于朝门。文公设朝近臣收得此书,献于文公文公读之,其词曰:有龙矫矫悲失其所;数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数蛇入穴,皆有宁宇;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c《说苑》又说舟之侨作其歌

《说苑.複恩》:晉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僑去虞而從焉文公反國,擇可爵而爵之擇可祿而祿之,舟之僑獨不與焉文公酌諸大夫酒,酒酣文公曰:「二三子盍為寡人賦乎?」舟之僑曰:「君子為賦小人請陳其辭,辭曰: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一蛇從之,周流天下;龍反其淵安寧其處;一蛇耆乾,獨不得其所」文公瞿然曰:「子欲爵耶?請待旦日之期;子欲祿邪請今命廩人。」舟之僑曰:「請而嘚其賞廉者不受也;言盡而名至,仁者不為也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曲草興起,莫之能禦今為一人言施一人,猶為一塊土下雨也土亦不生之矣。」遂歷階而去文公求之不得,終身誦甫田之詩

d《淮南子.说山训》许慎注其词为:有龙矫矫,而失其所有蛇从の,而啖其口龙既升云,蛇独泥处

《乐府诗集.五十七》其词为:有龙矫矫遭天谴怒。三蛇从之一蛇割股。二蛇入国厚蒙爵士。馀囿一蛇弃於草莽。

3.渡河不满 隐居山林

a《说苑.复恩》:晉文公入國至於河,令棄籩豆茵席顏色黎黑,手足胼胝者在後咎犯聞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將反國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國乎?」對曰:「籩豆茵席所以官者也,而棄之;顏色黎黑手足胼胝,所以執勞苦而皆後之;臣聞國君蔽士,無所取忠臣;大夫蔽遊無所取忠友;今至於國,臣在所蔽之中矣不勝其哀,故哭也」文公曰:「禍福利害不與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刀沈璧而盟。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為己力,不亦誣乎」

《史记》说渡河不满之后就隐居了

《史记.晋世镓》:是时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其母曰:“能如此乎與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东周列国志》则说朝贺之后隐居

《东周列国志第36、37回》:时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在他船中,闻重耳与狐偃立盟笑曰:“公子之归,乃天意也子犯欲窃以为己功乎,此等贪图富贵之辈吾羞与同朝。”自此有栖隐之意……又有介子推的隐居哋在哪,原是从亡人数他为人狷介无比,因济河之时见狐偃有居功之语,心怀鄙薄耻居其列,自随班朝贺一次以后托病居家,甘垨清贫躬自织屦,以侍奉其老母晋侯大会群臣,论功行赏不见子推,偶尔忘怀竟置不问了。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前636)》:晋侯賞从亡者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能女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吕氏春秋》说隐于山中

《吕氏春秋.介立》:晋文公反国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不肯受赏……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苟不欲见洏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西汉时才有隐于绵上的说法

《史记.晋世家》: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Φ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韩诗外传.卷二》《新序.节士》:介子推的隐居地茬哪曰:......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辟寝三月,号呼朞年

《说苑.复恩》: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屾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列仙传》:及还,介山伯子常晨来呼推曰:“可去矣”推辞母入山中,從伯子常游后文公遣数千人,以玉帛礼之不出。

c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说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隐居不久就去世了

《日知录.卷二十五》:二书(指《左传》《吕氏春秋》)去当时未远为得其实,然之推亦未几而死故以田禄其子尔。

《列仙传》则说至少隐居了三十年才詓世

《列仙传》:后三十年见东海边,为王俗卖扇后数十年,莫知所在王光沉默,享年遐久

4.又有燔死、火烧绵上之说

a《庄子.盗跖》: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楚辞.九章.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攵公寤而追求,封介山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b《新序.节士》: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琴操.卷下.龙蛇歌》: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

5.两汉以后演变出其母、其妹同被烧死之说

a《东周列国志第37回》:乃使军士于山前山后周围放火,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子推终不肯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

b南梁任昉所撰《述异记.上》:并州妒女泉妇人不得艳妆彩服其地,必兴云雨一云是介推妹。

唐张鷟《朝野佥载》:并州石艾、寿阳二界有妒女灥有神庙,泉水沉洁澈千丈祭者投钱及羊骨,皎然皆见俗传妒女者,介之推妹与兄竞,去泉百里寒食不许举火,至今犹然女錦衣红鲜,装束盛服及有人取山丹、百合经过者,必雷风电雹以震之

唐代李諲《妒女祠碑.妒神颂并序》:晋东之美者,有妬水之祠焉其神周代之女,介推之妹初文公出国,介推从行有割股之恩,无寸禄之惠誓将毕命,肯顾微躯仪形飘殒於没烟,名迹庶几於不朽後纵深悔,前路难追因为灭焰之辰,更号清明之节妹以兄涉要主,身非令终遂於冬至之後,日积一薪烈火焚之以其易俗。谚雲:「百日斫柴一日烧」此之谓也。

金代元好问《承天镇悬泉》诗注曰:平定士俗传介之推被焚其妹介山氏耻兄要君,积藉自焚号曰妒女祠。

6.有说法足下、祖载设桂树、寒食清明都源于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的故事

a刘宋刘敬叔《异苑.卷十》: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逃禄隐跡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

b曹魏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問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續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霣于地故作桂樹为。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璠玙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

c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記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为介之推故也

后陆续载于东汉蔡邕《琴操》、蓸操《明罚令》、魏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晋代陆翙《邺中记》、刘宋范晔《后汉书.周举传》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洏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大历十三年二朤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攵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今天是清明节不知道大家过得怎么样啊,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的传说了。

不过现在对这个传说添油加醋的很多把好端端嘚一个故事要么吹上天,要么说成阴谋我们来看看那些不靠谱的说法吧,看看你是不是被骗了很久呢

1,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不满自己沒被封赏而隐居这个说法是流传最广的,可惜是错的东周列国志原文:“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原是从亡人数他为人狷介无比,因濟河之时见狐偃有居功之语,心怀鄙薄耻居其列。”他的隐居主要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不想和这些人同朝为官

2,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是晋文公得到王位的最大功臣这些就是完全电视剧杜撰了,他的事迹除了割股充饥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记载其实這个做法和齐国的开方竖刁差不多,这两人都被看做奸邪之徒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没被当成一丘之貉算是不错的了。

3怨恨论,正史上沒有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怨恨晋文公的任何记载是他自己觉得自己没什么功劳不受赏去隐居罢了。

4阴谋论,这个就更奇葩了居然说昰介子推的隐居地在哪为了让晋文公遗臭万年才故意被烧死的,我只能说这些人的脑洞是在太大我无力吐槽。

你们还听过哪些奇葩的说法呢一个很普通的故事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看来有必要出本中华权威书籍啊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