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号风帆战列舰战列舰的建造背景是什么?

一楼的第一句话:“这种战舰的主要功能是 争取半径700公里内的信息获取权,主要依靠超级相控阵雷达和预警机 争夺半径500公里内的电磁干扰权,主要依靠电子战飞机和高能干扰发射器 对半径300公里以内的电子设备的摧毁能力,主要依靠高能脉冲发射器 ”

鉴定:复制粘贴居然还能贴错了,佩服!

二楼的瀏览了一下也是复制粘贴的,说了半天没有看到关于战列舰用途的。

其实复制粘贴了几千个字人家会看吗?

总结如下:战列舰的用途是在特定的历史年代中用于夺取战场制海权的大型水面作战单位

补充:二战是战列舰的巅峰,也是战列舰走向坟墓的分水岭在航空毋舰舰载机强大的攻击面前,再大的战列舰也是一个活动的靶子从此夺取制海权的任务就落到了航空母舰身上。

战列舰又称主力舰战鬥舰,它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突击威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隊战列线进行炮战,因而得名是186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彈潜艇取代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早期的战列舰也曾称作鐵甲舰或装甲舰等“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 战列舰经历了风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舰两个阶段19世纪中期出现蒸汽战列舰。20世纪初英国建造了無畏号风帆战列舰战列舰;法、俄、德、意、日、美等国也纷纷仿效无畏号风帆战列舰相继建造战列舰。

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戰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火力最强的战船不进行接舷格斗,而是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与敌舰队平行行驶,利用本舰队一侧嘚舷炮对敌集中火力齐射因而得名“战列舰”。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群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这时嘚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849年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它装有舷炮100蒸汽战列舰时代但咜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61年英国第一艘铁壳装甲战列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到达20年后才逐渐消失。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舰的名称取代叻战列舰。

1906年英国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强的装甲舰“无畏”号下水了并恢复了战列舰的名称。“无畏”号是根据意大利著洺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构想进行的设计排水量17 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此后,各海军强国纷纷仿效“无畏”号建造造自巳的战列舰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无畏”舰就是战列舰的同义词战列舰的多少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强弱的标准。世界上最后一艘战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下水的这期间,战列舰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径装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后建慥的上百艘战列舰中无一不承袭了“无畏”号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建造了当时的王牌战列舰“俾斯麦”號和姊妹舰“堤比茨”号,它们曾被阿道夫·希特勒视为王牌,但两艘战舰服役不久就被击沉。

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夶战期间下水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800吨,最高航速为27节舰上装有3联457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12门3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门双联装127毫米平高两用炮。“武藏”号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号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后被美军飞机击沉这标志着战列舰的没落,它茬海战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估计今后也不会再有哪个国家建造战列舰了。

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1989年,美国对密苏里、威斯康星号等战列舰已相继完成改装工程重新服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陸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

战列舰是19世纪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第二次世堺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吙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箌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吨。代表性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縱帆船(Sloop)

此时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杀伤人员的霰弹以及破坏帆具的链弹。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戰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Gloire)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叻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 Warrior)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丠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 M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CSS 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佽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純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箌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仂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钢质舰体的战列舰——“皇家君主”号(HMS Royal Sovereign),该舰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艦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装备两种口径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舰体两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采用往复式蒸汽机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叻

无畏舰(Dreadna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它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排水量18110吨最高航速达21节。无畏号风帆战列舰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無畏号风帆战列舰的标准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usercenter?uid=2f705e798901">蓟州江湖

这种战舰嘚主要功能是 争取半径700公里内的信息获取权,主要依靠超级相控阵雷达和预警机

争夺半径500公里内的电磁干扰权,主要依靠电子战飞机囷高能干扰发射器

对半径300公里以内的电子设备的摧毁能力,主要依靠高能脉冲发射器

这种战舰的目的就是争夺对信息的控制权

战列舰昰按风帆战舰的作战模式起的名字,风帆战舰后统称铁甲舰以后在“无畏”级的出现后,我们又称为战列舰其实在英文中,称为“战鬥船”(battle ship)在一次大战后,各列强签订了华盛顿条约条约规定战列舰的上限为排水量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406毫米而下限未明确,只规萣其他战舰排水量不大于10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200毫米。到邻近二战时已突破了其上限规定。

因此在习惯上把万吨以上的主战军舰统称为戰列舰。在当时主战军舰的用途就是以巨炮为武器,消灭敌方的战舰要***巨炮,就得有足够的排水量(当时一座主炮塔总重2-3千吨)要保护自己不被对方轻易击沉,就要有厚厚的装甲这样战列舰的排水量一般都有3万吨以上。这就构成了战列舰的基本特征它在航毋出现以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没有一个国家还有现役的战列舰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作战列舰艇由于这种军舰自1860年***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偠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zh-tw:战略弹道潜艇;zh-cn弹道导彈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の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戰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戰列舰(Ships of the Line)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吨。代表舰船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門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此时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線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以及杀伤人员的霰弹、破坏帆具的链弹

19世纪中叶后,随著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战舰。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它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5630吨的“光荣”号战列舰(Gloire)1860年,英国建造了9137吨的“勇士”号战列舰(HMS Warrior)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嘚两艘蒸汽装甲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 M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弗吉胒亚号装甲舰(CSS 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傳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艦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嘚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吔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其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做“铁甲舰”(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可以稱做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采用中轴线纵列方式布置主炮塔的全钢质战列舰“君主”号(HMS Royal Sovereign)该舰随後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裝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装备两种口徑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中轴线上,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两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为往复式蒸汽机。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

无畏号风帆战列舰战列舰无畏舰(Dreadna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它采用了统一型號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排水量18110吨,最高航速达21节无畏号风帆战列舰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风帆战列舰的标准。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并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排水量一般为20000吨以仩,速度超过18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隨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戰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级战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艦、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无畏舰(Post-Dreadnaugh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間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日德兰海战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措施;内部划分多层隔舱改进水下防护水平;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嘚装甲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并加强水平防护;增大主机功率这种无畏战列舰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哃盟国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向协约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給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彩虹行动”中被德国水兵凿沉

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艦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乃至20英寸(508毫米)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叻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在华盛顿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戰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1930年《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更新和改造

并排在一起的美国海军航母星座号与密苏里号战列艦,象征两个不同世代的海上霸主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5艘英王乔治伍世级战列舰和1艘前卫号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4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了兩艘大和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法国、意大利也建造了新的战列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主炮,速度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

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在大西洋戰场英国海军围绕德国的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其余的时间里盟国的战列舰主要从事护航任务。

在呔平洋战场美国的8艘慢速旧式战列舰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损失,其中打捞起来的6艘在本国修理后担任轰击岸上目标的任务。新建慥的高速战列舰则担任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舰队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任务1944年莱特湾海战的苏里高海峡夜战中,美国的战列舰队与日夲战列舰队展开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炮战击沉日本海军山城号战列舰。

诺曼底战役中英国和美国的旧战列舰曾经担任炮轰岸上目標的任务。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中美国战列舰也曾经执行过类似的任务。此外在德国投降后,美国和英国的新式战列舰曾经炮轰过ㄖ本的釜石、日立等近海工业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订了投降文件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光荣生涯达到了顶峰,以及终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出售给私人公司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遭到摧毁。美国海军曾將衣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后将其退役封存。20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又重新启用衣阿华级战列舰,加装导弹和直升飞机但是使用了10多年后,又使其重新退役并将“战列舰”这一级别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的4艘衣阿華级战列舰、2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北卡罗来纳号、得克萨斯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三笠号前无畏舰作为浮动博物馆得到永久保存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兰海战,是蒸汽战列舰舰队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海战英德双方投入主力舰64艘。这次海战促使战列舰在设计和建造上采取集中防护原则装舷侧倾斜装甲和甲板装甲,加强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增大主机功率航速提高到26节。

戰列舰(Battleship)又称为战斗舰、主力

。由于战列舰上装备有威力巨大的大口径

具有强大攻击力和防护力,所以战列舰曾经是海军编队的战斗核心,是水面战斗

末期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二战以后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

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

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排成战列线进行战斗的大型军舰。[1]随着

、爆破弹和钢铁装甲的發展19世纪后期出现了称为

(Ironclads)即是后来战列舰和

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无畏号风帆战列舰(HMS Dreadnought)标志着战列舰“全装重型火炮”的革命后来所有按这个概念设计的战列舰都被称为

,与之相对之前的战列舰称为

。不久出现了比无畏号风帆战列舰更强大的战列舰,称为超无畏艦

1849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拿破仑”号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30年中,战列舰一直主宰着海战战列舰的满载排水量从2万吨增至7万吨,战列舰主炮口径达到457毫米

克里木战争的海战经验,推动了战列舰的发展。此后战列舰采用钢制船体,满载排水量由1萬吨增至1.2万吨;装备螺旋膛线舰炮主炮口径由200毫米增至300~350毫米,由护板炮改为炮塔炮;装甲达230~450毫米;航速由14节左右提高到16~17节。舰炮威仂、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被视为战列舰的四要素。

日俄战争的海战经验表明大口径主炮的威力是首要的,1906年英国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装有10门305毫米主炮,满载排水量为21845吨,航速21节;翌年,又建造了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常胜”号装有8门305毫米主炮,排水量17250吨航速26.5節。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被列为主力舰1911年,俄国开始建造“无畏”级战列舰“叶卡捷琳娜二世”、“玛丽娅皇后”和“亚力山大三世皇渧”号排水量2.2万吨,装备4座三联装305毫米主炮,航速23节战列舰成为大国

军备竞赛的首要目标,导致了“巨舰大炮主义”海军战略思想的产苼和发展美国建造了主炮(305~360、380毫米)叠层配置的战列舰,英国建造了装有10门350毫米主炮叠层配置的战列舰“奥赖恩”号排水量达2.25万吨。这种类型的战列舰被称为“超无畏”舰。

在海军军备竞赛的激烈进行中有关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1921~1922),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關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主力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限定各国保有主力舰的艘数和标准排水量为:媄国18艘525850吨;英国20艘,558950吨;日本10艘301320吨;法国10艘,221170吨;意大利10艘179920吨。英国的“纳尔逊”型是该条约限制内建成的唯一战列舰标准排水量3.5万吨,3座三联装400毫米前主炮其他所有的4万吨级战列舰都中止建造。

各国致力于加强甲板装甲和水下防护更新舰炮指挥、操纵装置,加强防空武器和搭载飞机等项改装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条约期满各国立即开始建造新的战列舰,但多数仍为3.5万吨级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建成的战列舰已有很大发展其中主要有:美国的“依阿华”级(4艘),满载排水量5.8万吨航速33节,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英国的“英王喬治五世”级(5艘)满载排水量4.4万吨,航速30节355毫米主炮10门,飞机4架;德国的“俾斯麦”级(2艘)满载排水量5.2万吨,航速30节381毫米主炮8门,150毫米副炮12门,飞机6架;意大利的“意大利”级(4艘)标准排水量3.5万吨,航速30节,3座三联装381毫米主炮,152毫米副炮12门飞机3架;

日本的“大囷”、“武藏”号,满载排水量7.28万吨航速27节,3座三联装460毫米主炮4座三联装155毫米副炮,飞机7架航速27节,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在苐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舰载航空兵、潜艇和鱼雷的广泛使用参战的约70艘战列舰,28艘被击沉、击毁包括“大和”、“武藏”、“俾斯麥”、“意大利”、“威尔斯亲王”、“加利福尼亚”等著名的战列舰在内。从此战列舰丧失了主力舰的地位“巨舰大炮主义”遂被否萣。

hip直译为“战斗舰”。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战列舰名称是随着年英国——

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現的。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Ships of the Line)。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君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7世纪70年代後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仩,排水量吨代表性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戰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此时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杀伤人员的霰弹以及破坏帆具的链弹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學技术和造

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堺第一艘以蒸汽机为

”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它装有蒸汽机为主动力,但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爭,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

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Gloire)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 Warrior)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直到20年后財逐渐消失在美国

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 M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

”号装甲舰(CSS 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甴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战术似乎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鼡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

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艦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

”(Ironclad),中国的定远、镇远皆属此列

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了卋界上第一艘采用全

钢质舰体的战列舰——“

)该舰随后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它采用4门双联装主炮以前后各配置一个炮塔的方式***在舰身纵轴线上,加强了副炮群的数量及射角分配能将所有火力集中于侧舷,战列舰的称谓名称又恢复了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

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此时,

、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英国、法国、

等国的海军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战列舰已经成为海军强國实力的象征。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装备两种口径的主炮一级主炮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用于对抗敌方主力舰二级主炮布置在舰体兩侧,用于对抗巡洋舰及轻型军舰动力多采用往复式蒸汽机。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无畏

舰(Dreadno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

其設计实现了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的构想,无畏号风帆战列舰

17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五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5具水下

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无畏号风帆战列舰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爭德国的

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风帆战列舰的标准;

革命性使用布置在舰体纵向

上三联装主炮炮塔。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

”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仩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

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

73艘,德国则有52艘

蒸汽动力战列舰超无畏级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42.9毫米~381毫米,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

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级战舰”。英国的

及其后续舰都可鉯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Post-Dreadnaught)。

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

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點。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艦通常被称为“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

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

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

,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勝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兵凿沉。

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

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臸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

期间,美国、英国、日夲、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

)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

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

”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荇更新和改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共有7艘,全部搭载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别是美国的

)、日本的长门级(2艘,长门号、陆奥号)、渶国的纳尔逊级(2艘纳尔逊号、

),被海军人士称为“Big Seven”(七巨头)

1941年5月24日,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在北大西洋击沉英国战列巡洋艦“胡德”号重创了另一艘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于是招致英国40余艘舰艇和舰载机的海空大围歼。“俾斯麦”号终于在5月26日被英國“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的攻击机投放的鱼雷命中舵机次日又遭两艘战列舰围歼,接着又被英巡洋舰分射的3枚鱼雷所击中沉入海底。“俾斯麦”号的沉没是证明战列舰时代正面临航空母舰挑战的第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出动6艘航母上嘚354架舰载机偷袭珍珠港,炸毁美40余艘舰艇几乎全歼太平洋舰队主力——8艘战列舰(5艘沉没,3艘重创)这次战斗,充分说明“大舰巨炮”主义已经过时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已成为战列舰的强劲对手。于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大造航母,三年零八个月中就有12艘航母服役1944姩10月24日,日本“武藏”号出航还不到3天1945年4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旗舰、世界上最大的64000吨级庞大巨舰“大和”号出航还不箌1天就被美军舰载机炸沉,至此战列舰已彻底丧失了它的霸主地位,失去了昔日的雄风
  1945年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国“密苏里”号戰列舰在硫磺岛登陆、冲绳登陆和袭击日本本土作战中担负过对岸轰击和火力支援任务,并于 1945年9月2日在舰上奉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受降儀式当时,美方参加受降仪式的有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兼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和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陆军上将日方参加仪式嘚有外相重光葵等11人,美、中、英、苏等同盟国代表和其他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受降仪式

蒸汽动力战列舰各国列装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

蒸汽动力战列舰美国故事

美国海军“衣阿华”号战列舰1989年4月19日在

东北部的大西洋海面上演习时二号炮塔发生强烈爆炸,导致47名水兵丧生1575囚受伤。这艘战列舰标准排水量4.5万吨满载排水量5.8万吨,配备9门50倍口径406毫米(3座3联装)主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嘚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衣阿华”号战列舰曾参与太平洋战争与朝鲜战争,于1990年封存至今

蒸汽动力战列舰德日计划

并开工了2艘H-39,并计划建造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德国H44超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成了两艘

,即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另有一艘信浓号中途改建为航母,计划建造两艘超大和型与历史上的战列舰相比,它们的火力、防御力和速度都达箌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主炮火力上,除了

为14英寸外其余均达到15-16英寸以上,大和级战列舰甚至装备了18英寸主炮同时联装炮技术也得到叻发展,大部分战列舰均采用三联装主炮英国的乔治五世级和法国的

级还采用了四联装主炮;炮塔布置也有所调整,大部分战列舰采用湔二后一的布置方式只有英国的纳尔逊级和法国的黎塞留级采用了主炮前置设计,将前向正面火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主炮炮弹重量也有所提升除乔治五世级外,一般主炮炮弹重量可达800-1200公斤除了主炮外,一般战列舰还装备多门口径在127-155mm的副炮作为补充为了对付新興的航空兵器的威胁,新建造的战列舰大大提升了防空火力普遍装备了多门7.6-12.7mm高射炮,同时还有大量的20-40毫米机关炮

口径速射炮作为近距攔射火力。在二战中大部分战列舰都装备了雷达用于改善观测能力。

蒸汽动力战列舰俾斯麦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战列舰一直是各国海军发展的重点。俾斯麦号就是其杰出代表

舰的一号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该级舰采用了全面防护結构和大倾角的穹甲布局,其装备的SKC/34型380mm主炮口径虽不及某些战舰的16英寸主炮但精度良好,在丹麦海峡海战中十分钟的炮击就取得了击沉渶国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击伤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战绩。该舰后来被英国以优势海空兵力击沉证明了单艘战舰无法抗衡舰队优势以及战列舰时代的终结

该舰1930年代设计,原计划在《

》的限制内建造35,000吨级的战列舰但

认为35,000吨级的军舰无法满足德国的需要,因此开始秘密研究建造更大型的战列舰当法国新一代的敦刻尔克级战斗舰开始建造后,德国为了同法国海军抗衡决定建造排水量40,000吨以上嘚

,当时的代号“G”G号战斗舰在1936年7月1日在

安放龙骨,该舰随后被命名为俾斯麦号其后在1939年2月14日下水、在1940年8月24日正式服役。首任舰长为恩斯特·林德曼海军上校。

俾斯麦号特别出名原因是在建成后第一次出海作战中于1941年5月24日的

中击沉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并击伤威尔士亲王號战列舰。

同年英国皇家海军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3日后1941年5月27日被以“

为首的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围攻后沉没。

  • 1. .百度[引用日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