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聊和飞信的区别可以隐身吗

上个月,腾讯内部进行组织架构大调整,移动互联事业群MIG被重组拆分,MIG总裁,成为了互联网行业内的大新闻。而就在这一番大动作之前几天,微信团队低调宣布用户数突破3亿,达到这一数量级只用了不到两年。这还没算完,就在春节前不久,被拆分出MIG的手机QQ推出新版本,放弃全部原有概念,一切从头,高度相似性的模仿微信产品理念,推出以会话为先的四栏主界面,这更是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无数业内人士纷纷评论说道:“腾讯终于开始山寨腾讯了”、“手机QQ这是用绳命在山寨微信”云云,一时间,尘嚣直上,不禁让人联想,手机QQ能靠山寨微信逆袭吗?
手机QQ是手机上的QQ,而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QQ!
这句话虽然有点拗口,但是却是两款产品的真实写照。手机QQ诞生在无线初步发展时期,一直的定位和作风就是将PCQQ的全部功能、体验尽量移植到手机终端,功能和模式完全移植,本希望借助QQ变态级的用户数,直接把优势也转移过来。可是,这一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屡试不爽的大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败得鼻青脸肿。
而微信却和腾讯的其他产品不同,他完全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没有丝毫的PC基因,所以他的功能和特性,能够抛开所有繁杂,一切基于移动端的特性,从摇一摇,到二维码扫描,到搜索周围人,这几个从2.0版本开始疯狂聚拢用户、积累口碑的创新功能,都是植根移动互联网特点的。于是乎,这个在腾讯唯一没有富二代基因的产品,一夜之间成了最靠谱的船票,而手机QQ却从一开始就被动模仿,成了不折不扣的蹭票的。以为主打业务的腾讯MIG着实十分尴尬,一个专门干移动互联这摊事儿的BU,不仅没在2012年做成船票,还开始蹭票,而本来不管这一摊事儿的广研,倒是做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微信,不论是刘成敏还是腾讯的总办们,都得思考一下了。这也就造成了文章开篇那个情况了,MIG被拆分重组,刘成敏离职。
最后小马哥也不得不出来总结说:移动互联网不是PC的延展,是全新的构思!不错,手机QQ想做PC上的延展,败了!微信从零开始,基于移动互联网全新构思,赢了,而且赢得很漂亮。
想知道手机QQ能不能逆袭,我们要先了解为什么微信会成功。当年的米聊、飞聊等一系列先行同类产品当道,后来居上的微信凭什么能超越他们,从2B青年跻身上流APP,成为了文艺青年。除了张小龙本身杰出的产品素养之外(这里不过多赘述,小龙哥的传奇事迹大家百度之),还包含了很多外在的因素。
首先,团队模式:张小龙拥有绝对权威的敏捷性,在大公司的行政层级问题暴露出来之后,成为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微信能够迅速的跟进需求变化,最快速度的迭代出新版本,这种敏捷在整个业界都是鲜有的,就是因为他的权威团队模式,省去了很多行政层级和官僚氛围的束缚。这就像《三体》里所呈现的,执剑人一定要是一个人才行,团体力量、民主集中,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最优,尤其是唯快不破的互联网行业;
其次,广研偏居一隅,特区式的鼓励政策:腾讯诞生于改革开放特区的深圳,而微信一样诞生于腾讯内部类似特区的广研,这绝对不是巧合,一定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在微信一开始上马时,腾讯总部就完全以一种放手去闯的姿态给到小龙哥,反而是在这种没有行政干预情况下的野蛮式生长,让微信立于荆棘杀出一条血路;
最后,终极的拼爹模式:在微信杀出一条血路之后,杀入重围,深入敌后,如果没有援兵也只能是孤立无援而死。虽然微信没有烙上富二代的印记,但是不要忘了他毕竟有一个富一代的老爹,在微信迅速崛起之时,财大气粗的老爹开始发力,QQ资源的注入瞬间让米聊、飞聊、Kik这些还在负隅顽抗的对手,瞬间失去了翻盘的可能性。QQ列表推荐、头像微信在线标识、邮箱Banner位推广(邮箱业务本身就是广研的,所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老爹发力)、单向打通QQ离线消息,所有这些关系链资源、渠道资源一经注入,马上让所有竞争对手有一种恨爹不成钢的赶脚,从此,过亿?翻倍?再翻倍?都只成了时间问题!!
了解了微信的成功,我们再看。
手机QQ新版本大改让很多业内人士大呼过瘾,一个至少拥有过亿量级的产品,任何一个小改动都要慎重再慎重,毕竟任何一个改动都关系到几亿用户的体验。而手机QQ近乎颠覆性的改版,让我们不禁想,这么玩靠谱吗?
如果说好的一方面就是,手机QQ终于上道儿了,终于摆脱了移植PC的思路,开始用移动互联网的通用思路和标配开始设计产品了。用标准的底部工具栏替代原有的上栏按钮,将会话优先级提前,就连弹出的多媒体类菜单也几乎和微信上一个版本一模一样。微信的功能模式是移动终端模式的样板和终极之作,但是手机QQ这种近乎抄袭的模仿虽然入了正道,但是却忘记了一些自身和微信的本质不同:
手机QQ有自己的桌面产品,而且该产品还是腾讯这个大厦的根基和大本营所在,可以说,手机QQ只能是桌面QQ的附属品延展功能,而这个强大的后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但没有成为他的优势,反而成了他的负担拖了后腿。桌面QQ就像手机QQ剪不掉的辫子,一直在束缚着手机QQ的移动化发展,毕竟作为桌面版的延展,手机QQ不可能像微信一样完全自由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展拳脚。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微信单向打通QQ能够接收QQ离线消息,但是这个插件用户想要就要,不想要就删,而且一旦你QQ在线,微信就可以完全不理你这茬事了,毕竟正宫上位了,就没有必要在一个附加工具上再显示QQ消息。而手机QQ的这个逻辑就非常复杂,不论桌面版在不在线都要接收消息,我就有好几次登陆了桌面QQ聊天,结果聊天内容还是不断的在手机上弹出,不得不退出一次。
此外,新版本的手机QQ淡化了退出和注销的概念,如果用户用返回键,只是退出主界面,通知栏仍然会有QQ在线的标志。想退出就必须用菜单按钮或者在设置页面进行注销,但下次使用时又必须重新登录,输入账号密码。这一功能变化着实让我迷惑了一阵子。微信是完全基于移动终端特点开发,他是一种通信工具,不论你有没有在它的程序界面,他都会默默的后台为你弹出收到的消息,微信像是软件化的短信功能,只要手机开机就能收到短信,不管你在不在短信收件箱页面。但是,QQ天生就有在线和离线状态的区别,即便做到移动端完全像微信一样成为一个软件化的短信,反而会打破用户好几年来早已熟悉的功能。而且,如果做成微信一样,又会改变用户对于QQ功能的认知,这样一来只要装了手机QQ的用户就不可能有收不到消息的状态,不论对本人还是对其QQ好友都是一个很大困惑,QQ本来就是要有需要的时候才上线的,干嘛24小时让我接受骚扰,就连最简单的说:“这两天没上Q,没看到您的消息!”这一种善意谎言和挡箭牌都没了。
因此,从功能上说,手机QQ所需要做的事并不像微信那样是去创造一种移动时代新的沟通方式,而只是为原桌面QQ增加一个显示终端而已。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本质的定位不同,也必然会导致他们两个的功能需求存在差异,而像现在这样山寨式模仿,虽说是为了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但是真正是在满足用户需求和产品定位吗?今天我刚刚看到一个说法:神有神道,人有人路,没有那修为,就别练那心法,会走火入魔的!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这里也很适合,手机QQ真正的逆袭法宝不应该是借鉴或者模仿已经成功的微信,而应该是更多的基于自身特点和需求来思考如何将桌面QQ的功能在移动终端这种特殊大小、特殊操作模式和阅读模式情况下更好的展现出来。而据各方消息表明,今年手机QQ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尽量摸索出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这一方面,微信小心而谨慎,反而我觉得正牌军的手机QQ更应该大胆尝试,这才是你能的逆袭的唯一正途啊!
作者:辉太郎
— 虎嗅网 @ 5:13 pm
引言部分:
前日,移动互联网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手机QQ在线过亿;二是微信用户过3亿;前者,在移动互联网第一波红利阶段中,汗马功高;后者,弄潮新贵,势如破竹;我一直相信,伟大产品的诞生,除伴随英雄之功,从历史唯物角度看,是市场之必然;如同秦失其鹿,问鼎中原者,非刘则项。
为胜利者歌功颂德也罢,也落寞者唏嘘感叹也好,都不如冷静思考,借鉴学习。
现实的结果背后,引起我们怎样的思考:
1) 微信的快速崛起,说明其产品形态生逢其时;
2) 同时说明,手机QQ虽早早用户数亿,原来并非意味着其在移动通讯霸业确立,手机QQ曾功成名就,退居守势,但并非固若金汤;互联网产业变迁,暗潮涌动,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创新者撕开一个口子,借势而起,改写版图;
3) 微信会颠覆QQ吗?已在颠,不会覆;
4) 微信会取代QQ吗?不会;
5) 微信会取代手机QQ吗?不会,我觉得手机QQ只是打了一下盹, 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有一些本来应该快速转身自我变革的事情,没及时做好,而微信替它做了,并做的很出色。
在手机QQ快速解决好这些基本问题之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与微信并驾齐驱;而且非常高兴的看到,新版本的手机QQ已经走在正确和光明的路上了。
6)手机QQ未来的核心定位是什么?
我想考虑这个问题,得先跳出手机QQ业务本身的局限,跳出组织局限,从公司整体大局,行业历史发展的角度,先思考QQ服务的核心价值及外延;因为,手机QQ不是一个简单的终端覆盖问题,而其使命是在移动场景下,该以何种形态让用户更好的使用QQ服务。
7)QQ服务的核心价值和演进步骤是什么?
通讯,社交,平台化;
8)微信的核心价值和演进步骤是什么?
几乎完美的快速完成了:通讯,社交,平台化;且每个阶段都超越了QQ本身;
9)手机QQ应该的核心价值和演进步骤是什么?
在移动场景下,解决好,通讯,社交,平台化等几个基本问题;提炼用户在移动场景下使用QQ服务的核心视图和关键路径;采用最契合移动场景的交互体验,抛弃对PC QQ的复制和模仿;
10)手机QQ和微信未来应该会如何差异化发展?
这个问题可改成:QQ和微信未来应该如何差异化发展?因为手机QQ是QQ品牌和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手机QQ的使命核心在移动场景;微信和QQ都不只会是局限在某个终端上,未来都可以拓展各种用户场景中;二者核心差别不在通讯能力或者社交能力等一些产品范畴,未来最本质的差别应该于品牌等文化范畴。
QQ在通讯,社交,及平台商业化领域都覆盖相对年轻的市场,这个是历史形成的,过去十年未改变,未来也很难;而微信作为全新的品牌,已经获得了高端用户,应该深度经营成熟用户形象;QQ变成不了微信,而微信也不要变成QQ,单一品牌无法通吃整个市场,只有协同布局。
以下观点的分析,在本文最后:
1. 大一统的QQ,会超越原来的QQ;
2. 微信,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演绎品牌内涵的同时寻找和坚守边界
3. 微信,接盘和超越MSN;和QQ组成双子星品牌垄断全量用户群;
4. 微信,打造国际化品牌;QQ,民族品牌,本地化和华人市场;
目录结构:
第一部分:QQ服务的核心价值和外延是什么? 通讯,社交,平台;
第二部分:微信是在通讯,社交,平台层面都演绎出色,特别是在最核心的通讯价值层面创造性的解决的QQ历史问题,更是超越了手机QQ;
第三部分:根据QQ和微信的核心价值和演绎路径,手机QQ应该怎么快速转身?
第四部分:在解决好基本问题后,手机QQ会和QQ协同获得更好的发展;能力和平台化基本对齐微信;那么未来和微信的核心差异在哪个层面?我觉得是品牌层面的主动谋划,微信向左,QQ向右。
正文部分:
第一部分:QQ服务的核心价值和外延是什么? 通讯,社交,平台。
研究一个产品需要放到市场环境和历史背景中,个人觉得QQ服务的核心价值和演绎路径是:通讯,社交,平台。
一.通讯:包含“联系效率/可达预期”,“通讯能力”,“通讯成本”几个问题。通讯是一种近乎水电的普遍性需求;所以容易孕育杀手级产品;
1)“联系效率”问题
是指通过这种通讯手段,用户之间通讯和联系的“可达预期”。从“联系效率”而言,QQ不是一个相对高效的通讯工具;
A. QQ不如***,比如知道对方号码,一下就拨过去,就能马上有“可达预期”的反馈。可预期对方基本会接听,除非关机;
B. 同样,QQ也不如SMS,我们大多情况下,是预期对方手机是开着的,给对方发的短信基本必达,对方在一个相对预期的时间必看;
C. 甚至,QQ也不如EMAIL,我们预期EMAIL接收者会至少1天或2天集中处理一次邮件;
D. 而QQ建立联系的预期前提是“在线状态”;对方的头像是亮的,上线了,传递可接收消息的预期;就如同说,你进入一个酒吧,看到有好友在那边坐着,你才会过去给他打招呼; 但如果好友的QQ头像是黑的,你无法预期他何时上线,也无法预期给他发了消息多久会被看到;
当然,从QQ发展历史看, PC QQ有在线状态是必然的,因为“在线”才证明对方是坐在电脑前,且QQ软件是登录态,才有接收消息的能力;这是历史使然,无可厚非。
2)“通讯能力”:是一种手段,是通讯内容的信息载体和方式;包括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甚至文件传输;用户通过“通讯能力”传输某种信息,达成某种“通讯目的”,比如“泡妞”,“倾诉”,“工作交流”,“寒暄叙旧”,“闲扯消磨时间”等等。
3)“通讯成本”。这个比较容易理解,简单来看就是资费和时间成本;
从以上层面综合来看, QQ的“联系效率”是相对一般的,你无法预期要联系的朋友啥时候上线;但QQ的“通讯能力”是非常的丰富多彩,且是全新的体验,并且比***,SMS有很低的通讯成本。
可以认为,相比***,短信,EMAIL等其他通讯工具,QQ在“联系效率”,“通讯能力”,“通讯成本”之间获得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很好的契合了国人的聊天文化;在过去十年的第一波互联网发展浪潮中,成为杀手级产品之一。
二.社交;包含“关系链构建与拓展”,“关系链的维系与经营”几个问题
在Facebook之前,QQ就已经是一款成功的社交软件了,而不仅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他们只是虚拟还是实名,关系链是开放还是封闭的差别;
1)关系链构建与拓展
“熟人”,现实中社会关系可通过QQ把关系搬到线上;我们也可以QQ中的关系链推荐,发现自己的熟人从而加为好友;获得熟人关系拓展;
“陌生人”,我们可通过QQ找到天南海北各色人,通过沟通逐渐认识,了解;获得新人际关系的形成;
2)关系链的维系与经营
A. 最初,我们通过和QQ好友聊天来维持联系,了解彼此;
B. 后来QQ赋予了个人更多主动表达自己的能力,比如可修改的昵称,个性签名,QQ秀,甚至越来越多的各种业务和游戏状态;这种异步而轻量的信息让我们可以感知对方;甚至通过QQ秀传递的信息揣测对方的品味和现实打扮;
C. 再后来,伟大的QQ空间出现了,用户可以通过写文字,图片,装扮来表达自己的存在,倾诉情感;用户有了更丰富的可了解彼此的手段;从“知人”,知道有这么个人;到“知面”,看到其QQ秀或照片;到“知心”,通过空间了解其内心和情怀;
D. 再后来有了social G 从单一的同步沟通聊天,到空间的阅读彼此异步交流, 再到朋友见轻松互动; 这些不断丰富和升级的“手段”对QQ关系链的发展和巩固至关重要;也促成了行业内最大的具强网络效应的用户群;
三.平台,平台化
平台,是“通讯”和“社交”两个核心价值成功后的结果;而平台化是把这种能力释放出的手段。QQ服务的“通讯”和“社交”的两大核心价值的准确把握,跟随互联网第一个十年发展浪潮促成了一个伟大平台。关于平台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群因“通讯”,“社交”的核心价值而聚集的巨大群体,也同时有各种层次的需求。逐渐的,我们看到QQ上有了很多长尾的内容和服务:
A. 有硬入口级别,其业务是在QQ上有个渠道入口;
B. 也有从QQ需求出发深度融合的,比如个人服务相关的,个人网络硬盘;个人钱包;购物车等。。。 这些本质上都在QQ核心之外,属于外延和长尾部分;
C. 还有一类,就是基于QQ的企业账户和商业账户;这个类似微信现在的官方认证账户;这些PC QQ平台上都探索过了, 当然早期的不成功是有深层次原因,比如QQ 通讯的场景天生不如后来的微信“信息必达”等;
平台化,可从业务和技术两层去理解。
业务层面是指,理解平台的核心价值以及平台中用户群的需求,把平台和长尾应用的职责归属理清;构建一个与产业上下游协同的商业生态系统;技术层面是指,在架构上支撑足够的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展性;能高效率的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比如插件化。
小结, 总的来看,QQ服务的核心价值是“通讯”,”社交“,并最后演绎到“平台”。我们同样看微信的一路发展,也遵循这样的演绎路径,并做的更出色。
第二部分:微信是在通讯,社交,平台层面都演绎出色,特别是在最核心的通讯价值层面创造性的解决的QQ历史问题,更是超越了手机QQ;
一.微信的“通讯”
应该说,作为通讯工具,微信提前做了原本手机QQ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1)从“联系效率”来看,微信是更优秀的,它的“可达预期”是超越了QQ;
A. 微信营造的异步通讯预期,更符合移动环境下碎片化场景;
B. 微信没有在线状态,只要手机开着,就能通过”push”机制像短信一样收到信息;
C. 在微信中看到的每一个联系人,都可以给他发消息,并预期对方一般会收到;
D. 微信更简洁工具化的交互风格和形象,给用户暗示它是和系统一体并超越系统本身的SMS系统的;(这个和360把IE替换成绿色的而其他的维持系统原貌有些类似);在系统和流量资源消耗上,可消除用户顾虑;
2) 从“通讯能力”来看,微信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能力,不断创造和追逐热点,形成一波波的口碑
比如异步语音;虽非首创,但微信引爆了一个流行;再如异步视频,实时视频能力。这些能力,在一个产品发展过程中是引爆口碑,推波助澜的;但本质上而言,这些点都归属为技术范畴,并不是核心竞争要素; 比如这些通讯能力后来随便一个软件都能做到了,手机QQ也快速补齐,但它在产品爬坡阶段至关重要。后来,微信也出了网页版,用户在PC前的办公场景中,可以更高效率的打字,沟通。这个场景抓的很好,并不是简单的终端覆盖问题;
二.微信的“社交”
1)关系链的拓展和形成:微信的关系链有一部是从QQ好友中演绎过来的;有一些是从现实中搬到线上形成的; 同时,微信后来的LBS交友,摇一摇,漂流瓶等基于线上的关系链延伸能力,也是充分发挥了移动终端的核心优势。和通讯能力一样,摇一摇,漂流瓶,都是在产品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剂;是引爆口碑快速壮大的核心要素;后来也成为很多交友软件的标配;
2)关系链的维系和经营:如同QQ的空间一样,微信后来有了朋友圈,而且抓了移动场景的特色延续简洁风格,只聚焦在图片; 这个也成为一个新的口碑点;对关系链的活跃意义重大。
三.微信的“平台”
微信没有走弯路,一开始就是具有平台化的业务和技术架构; 就好像一个高手解答数学题一样,一开始就逻辑严密,稳步推进;它一开始就有精准的核心用户视图:会话;有插件化的结构。
小结, 微信的崛起是一个奇迹; 微信团队是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很高效的完成了产品的推进和演绎;
第三部分:根据QQ和微信的核心价值和演绎路径,我们看下手机QQ应怎么快速转身
手机QQ的使命,是在理解QQ服务本质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在移动场景中让用户更流畅的使用QQ服务;我们还是从 “通讯”,“社交”,“平台化”几个路径来看。在产品关键路径和用户视图上,首先要清空对PC的复制和依赖,才能准确把握;
一.“通讯”
前面分析过,QQ的首要核心价值是通讯,在PC侧有历史形成的实现方案,在“联系效率/可达预期”等方面也有一些不得已的局限性;在移动侧,有无机会做的更好来改善这些局限性?那么这些解决方案的核心视图和关键用户路径是什么?
从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QQ的演进历史来看看:
1) SP时代,移动QQ这类产品,通过QQ和手机号码的“绑定”,通过SMS可接收发送QQ消息,延伸了PC QQ的“可达预期”;但由于SMS是有“通讯成本”的,所以只能是一个补充手段;
2) 2.5G,功能手机;有线无线一体化阶段;
这个阶段手机QQ和手机腾讯网接住了无线互联网第一波的人口红利,为腾讯早期积累庞大的手机用户功不可没;但这个时代的手机QQ由于终端技术限制只能是简单的把QQ的通讯能力往手机上复制;体验上也是有损的,比如单任务,网速,流量等;通过wapQzone部分整合了社交能力;集中了一些无线内容资源;
3) 智能手机时代;IOS,Android的出现将移动互联网带入了新的时代;在加上push机制的技术成熟,为更好的通讯应用解决方案提供了创新土壤。
其实,在移动环境下,已经有比较优秀的通讯产品模型可借鉴;就是手机本身的系统。
手机是通信层面联系效率较高的工具;它里面的“SMS会话”,“联系人视图”,已经提供了经典的关键路径和用户视图;只是通讯能力和通讯成本不如QQ好的; 而且也没有社交化演进的能力;而智能手机终端上技术已经成熟到可完全模拟实现这个视图,并发挥其通讯能力的强大优势。
Kik 看到了机会,微信,米聊也看到了; 而手机QQ本应可以早一些采用新的方案来快速转身的;当然,我们看到如今手机QQ的最新版本已经有了令人兴奋的改变:
1) 会话视图优先;
2) 联系人视图次之;
3) 整体的交互风格更加简洁和清爽;少了入口和按钮的堆砌;
4) 做了弱化在线状态的尝试;比如登录框弱化了状态,只留了隐身;主视图强化了会话内容,也弱化了“个人头像和状态”;退出和注销更隐藏;
5) 整体通讯风格往异步通讯预期的引导;
当然,在继续强化异步通讯和提升“联系效率”,还需要继续甩掉历史上PC QQ的一些包袱,来获得更好的体验;比如,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1) 改善“可达预期”,弱化在线状态,优化好友头像的状态显示问题
首先,头像有“亮”和“灰”两种基本状态;用来传递对方联系的“可达预期”;头像“亮”就表示给对方发QQ消息,对方在可预期的时间是可收到的;由于会话双方处于不同的终端场景下时,其可使用的通讯能力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不支持异步语音或QQ视频, 则可在双方的会话窗口中来进行提示和能力屏蔽;如同现在PC侧QQ会话窗口的做法;若用户的头像是“灰”的,标识对方所处的场景和状态,无法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接收到消息;当然,一样可以给他发消息, 对接收方而言可按离线留言处理;
2) 关于隐身状态的处理
隐身是PC场景下历史形成的一个问题;在移动场景下本是不需要的;但为了用户的认知习惯;需要做一些过渡方案的处理,比如:把“隐身”概念先引导成“对PC隐身”;若手机登录的用户A选择了隐身,则在PC侧用户B的好友列表中来看,A头像是“灰”的,表示当前不接收QQ消息;而在手机侧登录的用户D的好友列表中来看,A的头像则是“亮”的,表示有能力接收到消息;
3) 多终端登录问题,转化成抓主用户场景寻求解决方案
目前,坐在电脑前, 来了新消息,电脑,手机都跳出来提醒;这个体验是有问题的,而且随着支持登录QQ的终端越来越多,会变得更加复杂化;如果去除终端视角,用场景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就简单一些:一般情况下,用户只会采用一个主场景来使用QQ服务。
A.以手机QQ作为总体控制中心,结合二维码扫描登录(参考微信模式)
若用户手机上已登录了QQ服务, 则他坐在电脑前,又想使用PC QQ,打字更快;则可以手工输入号码密码登录,或拉出一个临时二维码,用手机QQ扫描登录上PC QQ;而此时,手机QQ处于“悬挂”状态,提示PC正在登录QQ; 此时消息收发和提示以PC为主,但通过消息漫游,手机上也可同步收到消息但不提醒直接存入消息记录;若用户离开电脑去开会了,在会议室里想用手机继续QQ服务,则可以直接在手机QQ上阻断PC的连接而回归到移动场景中;
B. 同样,用户若在家里沙发上坐着,想用IPAD登录QQ服务,也可用类似的方式;将来有了电视QQ,或在车载QQ中,也都可以用QQ一扫二维码即可实现从移动场景想其他终端场景的切换,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QQ控制切换回来;
4)手机QQ变成一把“钥匙”
手机QQ二维码扫描登录,可以配合QQ Connect成为全新的认证体验;将来应用于各种场景中。
手机QQ在一些功能上复制了QQ的查找好友等关系链延伸能力;也提供了基于LBS的关系链拓展;在基于熟人的社交关系拓展上,目前还没有很好的体现。
就像QQ和Qzone一样,手机QQ天然是要和Qzone融合在一起;就像微信和朋友圈一样;只是在关键路径需要提炼和简化,需要更遵守移动场景下的特色;比如把不适合在手机展现的内容过滤;功能再做减法,入口更收敛;TIMELINE更纯粹。
三、平台化
手机QQ很长时间内,是一个软件而未平台化;所以很多长尾的内容更像是堆砌的渠道入口;但新版本我们看到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实现了可卸载的插件化。
架构的平台化是业务开放和商业化的基础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支撑,必然会错过最佳商业化的机会。
小结:手机QQ团队也是一个有光荣历史和辉煌的团队。非常高兴的看到,手机QQ目前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虽然慢了点,但不晚。围绕着通讯价值的改善,可以接近甚至对齐微信;在社交价值上,和手机QQ空间更流畅的融合;平台化的改善,以及未来具备向移动互联网开放的能力;
手机QQ,本质上是属于QQ服务在移动场景下的产品形态;从未来看,它在能力和微信都可以很快对齐,不管是通讯,社交,还是平台化。在快速解决好这些历史问题后,手机QQ将变得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甚至迎来期待已久的商业化。
当然,手机QQ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执行效率,或许已经超出了技术,产品问题的范畴,需要有更好的组织结构来保障;比如跨部门联合项目,甚至更深层次的组织融合。处理手机QQ的问题,需要跳到QQ整体统一的高度来审视,而且很多更优化的体验,需要QQ和手机QQ深度的融合来给用户提供整体优质的体验。
第四部分:在解决好基本问题后,手机QQ会和QQ协同获得更好的发展;能力和平台化基本对齐微信;那么未来和微信的核心差异在哪个层面?我觉得是品牌层面的主动谋划,微信向左,QQ向右。
品牌和文化内涵靠时间和历史沉淀,也很难改变;过去的十年,QQ品牌内涵和所辐射的用户群结构并未发生本质改变; 而微信作为一个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品牌,覆盖到了QQ一直无法覆盖到高端用户群体;这是非常宝贵的贡献。
关于两个品牌的演绎和坚守,不仅是开放竞争的问题,而是主动战略规划、演绎和坚守;也许QQ变成不了微信,但也怕微信变成第二个QQ;因为从用户群发展来看,劣币驱逐良币。
1) 大一统的QQ,会超越原来的QQ
历史赋予QQ品牌更加年轻,活泼,生活,温情的内涵;一如QQ的电视广告所营造的影响和氛围;”弹指间,心无间“;从QQ母品牌下孕育了庞大的子品牌体系,和各类QQ系的产品,未来还将孕育如电视QQ,车载QQ,甚至QQ***等更多的产品形态;QQ品牌文化的底蕴之深厚是过去互联网十年发展的产物;我认为,QQ品牌作为腾讯企鹅帝国的龙脉和根基,是短期内崛起的“微信”品牌所无法比拟的,其文化内涵不在一个量级层次,微信替代不了QQ,QQ也代表不了微信。
2) 微信,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寻找和坚守品牌边界
微信,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诞生不久,但是它很好的集聚了QQ品牌所无法触及的高端和商务用户群;这正是打中了原来MSN和新浪微博的核心群体。
个人觉得微信应持续经营好高端化和清新简洁的形象;避免过度娱乐化,避免成为第二个QQ;每次看到央视或报纸报到“微信约炮”等负面事件,都觉得很紧张,很担心这些累积的口碑会劣币驱逐良币,伤害到腾讯好不容易获得一个高端品牌。
没有哪一个品牌能包打天下,微信也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3) 微信,接盘和超越MSN,和QQ组成双子星品牌垄断全量用户群
微信,应该考虑接盘MSN的未来市场;MSN未来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留下一个市场机会;基于工作场景的通讯工具还是非常有需求的,QQ因为品牌问题满足不了这个市场;而微信目前已经推出了网页形态用来覆盖PC场景,个人觉得应适时进一步发展PC客户端版,用来实现文件传输等一些网页形态解决不好的能力,一举巩固这个市场;和QQ一起,垄断国内市场。
4) 微信,国际化品牌;QQ,民族品牌,本地化和华人市场
历史上,因为QQ品牌和产品中的本土化元素,比较难国际化,但它可牢牢守护本土和华人市场,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品牌。
而微信,更加工具化和清爽,交互和体验上容易获得国际化认同,借助天生的 APP STORE等国际化平台可帮助腾讯孕育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
5) 在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化和开放平台方面,未来手机QQ和微信都将大有可为;并且,在商业模式最成熟的移动游戏和娱乐化应用市场上,手机QQ甚至会比微信释放更大的能量;而更看好微信在支付,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层面的探索。
本文作者:蒋宁
Tags: ,,,.
— 虎嗅网 @ 11:52 am
以下内容毁三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没吃饭,及未成年人,请在心理医生指导下阅读。
中国的互联网也许是最能体现中国人国民性的一个地方。
国民性这个词真是个好词,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只要拿出“国民性”这个词,一出口,B格就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于是无数网络专家有如疯长的韭菜一般一茬又一茬的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 当然,会出现如此多的专家,当然也是“国民性”的一种体现。
今儿我又看到专家了,风尘仆仆的坐着专车来为我们普及刷流量知识,连屁股上的砖印都没来得及拍掉。专家说,从上到下,无不先刷之而后快。
确实,专家果然还是有水平的。 遥想有狗那年,我们有了互联网,我们兴致勃勃的刷聊天室刷论坛,后来我们有了游戏,我们开始刷怪刷副本,再后来我们有了淘宝,我们开始刷信誉***,后来我们工作了,开始刷搜索排名,现在我们开始刷微博。 “刷”这个字真正才是中国人国民性的最佳写照啊。
做产品,要抓住用户需求。这是产品经理入门第一课。所以抓住“刷”这个字,必然也是所有产品经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QQ上的各种钻,各种等级,无不体现了腾讯对于“人民需要装B”的理解和认识。于是腾讯成了中国第一互联网公司。中国网游也学到了其中精髓,于是有了盛大,有了传奇,有了后来跟上的几百款成功或是不成功的网游。
作为产品经理,能抓住重点,做成一款产品,从互联网发展角度来讲,无论如何都是好的。但是互联网上不仅仅是聊天和刷怪。电子商务领域的一票精英们坐不住了。凭啥不务正业的能赚钱,我们老老实实做生意就捞不到? 可电子商务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不是简简单单建个主页,开个淘宝店就能在家里数钱了。
木有人气啊!木有信用啊!木有流量啊! 刷呗。 必须用最大的搜索引擎!所有的关键字都给爷买了,管他用得着用不着,买完了再跳转。浏览器入口也给我绑定好了,什么知名不知名的都要有我们的连接!什么叫搜索优化,什么叫流量导入,立体,全面的覆盖才是王道!网络公关给我多找几家,红的黑的都要!所有的相关域名都给我买了,知道什么叫货架式营销么?买50个?!小农…5000个起!你还别嫌多,还不算次级域名!你要知道,肯花钱买的,肯定不缺钱买个。我们的原则就是,不求最好,只求最大! 只要有了流量,剩下的就好办了。 什么VC啊PE啊上市啊都好说。他们就是一帮会计啊,懂个P啊,他们只看数字啊,和当年我老娘在家里拿着鸡毛掸子等着我的期末考试成绩一样啊。他们哪知道什么用户体验啊,什么发展方向啊,客户需求啊。看看Facebook,净骗1000多亿!
要啥自行车? 只要有数据,VC就高兴,他们不管我是怎么弄来的这些数据。只要成绩好,我娘就高兴,她可不管我如何搞定我同桌的***子。
肯花钱给网站刷流量和肯花钱给补习班刷期末成绩没啥大区别,干嘛上升到道德高度?你说呢? “刷”这个字体现了人们对KPI的终极努力。那种从心底里喷薄而出抑制不住有如尿崩一般的对于一口吃个胖子的向往,完全不考虑胖子的尊严,以至于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吃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吃饱! 你看看人家美国,各种胖子。各种体型大,各种成功案例。看看人家亚马逊,卖书起家,现在互联网零售额全球第一,更牛逼的是还能赚钱!这尼玛我怎么能忍得了?!我也卖书!我也做大超市!为啥我就不赚钱呢?!
旁边有个瘪三乐了,卖书有鸡毛前途,能有几分钱毛利?你看哥,卖电器!毛利各种高!哥做大超市才有前途! 路人甲笑了,你们没抓住吃屎的精髓,哥不卖书,不卖电器,哥直接做大超市,最后卖给大超市! 说这些都没用!得先把流量刷出来才管用!于是卖书的傍了大款,希望别人帮他刷流量。卖电器的有钱,我自己砸钱刷流量,开大超市的直接从大超市换流量。 这些吃屎的行为都被专家看在眼里。 唉,你们这些不成气候的东西……还是老子刷给你们看吧。
于是各种自媒体,可惜流量大了,卫生巾却还是小号的。你看我,我看你,大家都穿红裤衩。于是专家说了,矮油,这是传统,不穿红裤衩都不好意思粗来接客的。 于是虎嗅悲催了,就像一个过本命年的小媳妇站在一群失足妇女里,好不容易缝制的红裤衩“被传统”了。于是潘爷站出来大喝一声,不服把裤衩脱了,比比卫生巾?
何必呢,跟打了硅胶的妹子比胸部,你永远也赢不了。潘爷虽然勇气可嘉,但是却没想到和傻逼对着干的结果,就是被他把智商拉低到和他相同的程度,然后他就能依靠丰富的经验击败你。狗咬人是天经地义的,人咬狗就有点碎节操了。 如果实在觉得被狗咬很冤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它煮了,弄一锅狗肉火锅,既可以扬眉吐气,又可以补补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潘爷你怎么看?
作者:低调的旁观者
Tags: ,,,.
— 虎嗅网 @ 5:19 pm
微信的公众平台做了快4个月,我个人的使用经历是,先关注了一大批公众号,没多久不断取消,我猜测多数用户和我一样进入了疲劳期。而近期,微信因为部分公众号在朋友圈的过度营销又再次成为行业焦点,我看到的评价和三个月前比已迥然不同:这次,除个别媒体仍在坚持微信公众平台的价值外,唱衰的声音越发响亮。
,就算现在还没到盖棺定论的阶段,也至少可以说,没能交出一份合格的中期总结。那公众平台还有没有前景?我的结论是,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自下而上都比较失控的产品项目,而且在微信体系中即将被边缘化。
腾讯内部的“外部侵蚀者”
前阵,博客作者骆轶航撰文说微信的商业化症结在于内部分歧,这点我基本认同,但不能归结于戴志康对张小龙没有汇报关系。严格来说,微信早期的商业探索,还是带着张小龙的考虑与决策的,包括美丽说的产品总监王新米,也曾经在知乎回忆过双方如何在张小龙的快速驱动下实现合作的故事。
微信这样夺目的内部创业产品,在验证成功之前,它是完全属于张小龙的。但成功了以后,就不是张小龙能独立驾驭的了。我听到的一个小道消息是,大概6月份之前,微信的官网域名在内测时曾使用(张狂吧?好像在说“QQ你退休吧,下一个舞台是我微信的了”)。结果,某天,张小龙被马化腾请去吃饭,还有其他各怀心事的部门作陪。小龙哥整顿饭没吃一口,一直在听小马哥关于“怎样做人”的训诫。这顿饭吃回来后,这个富有野心的域名很快被改掉了。
最早,微信的公众号是一些明星的入驻(包括目前台湾市场仍然在使用这种方式),这些工作是由市场部门主导的,后来O2O的引入,则是生活电商团队操作。从多个可信渠道获得的信息来看,腾讯的生活电商部门的前身应该是QQ团购,注意是QQ团购而不是高朋或F团。
QQ团购项目在腾讯内部,经历了多次方向调整。这次借助微信华丽转身,更像是因人设事:我的团队不知道能做什么,又恰好遇到微信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产品;我能帮你把二维码部署到商家去宣传你,你总需要吧?然后,我可以把这个项目再不断包装、汇报、扩大。
这些团队对微信来说是后来者、外来者,同时却又是腾讯的内部力量。对他们来说,身处于一个联邦制的公司体系里,先开***再找兔子,是活下去的唯一机会。这个项目里,另一个身世相似的猎人是接手了。微信的O2O项目,是QQ团购负责做会员、做线上服务,美食团队负责谈商户。
于是,腾讯公司周遭餐厅首先布满了微信的二维码,腾讯公司的员工在午餐时能刷到折扣,这个子功能在公司内就有了口碑。随后,拿到行业口碑也不是问题。
找不准商户需求,也忽视微信平台自身需求
但在这背后,微信用户的真实需求被掩盖了:商家从合作中获得了什么利益?我注意到,绝大多数餐厅并不会用到微信push消息的功能;如果仅仅是用折扣来提升客流,微信的作用太小了。
微信在公众平台的自我介绍里写道,公众账号能在这里发布二维码、做消息推送、传播品牌。官网上还宣传了三个成功案例:深圳实体商业中心的海岸城、电商导购类的美丽说、媒体类的爱范儿。且不说这三个品牌从微信获得了什么,但上述优点有任何独到之处吗?就算垃圾邮件还能夹带二维码、消息推送又传播品牌呢。
而且,公众平台不但找不准商户需求,也没找到平台自己的需求。为什么这么说?先来看微博的需求逻辑:
微博认证的出现,是沿用新浪博客时代下积累的名人资源来摇大旗建立标杆,并把认证用户的内容转化为平台的内容服务,这是来新浪平台自身媒体建设的需要,又满足了用户有树立自己品牌的需求,达到双赢。而后的企业账号在微博做营销或建立品牌形象,这也满足了微博平台用多种内容来充实自己的服务的需求。这是一个很清晰的节奏。
而微信,就算具有摇一摇、漂流瓶这样的约炮功能,现阶段还是通信工具。在一个通信工具上,应该思考的事,引入什么样的内容会对这个平台有价值?而现状是,明星、饭店、媒体、社区都一股脑的进来了,接下来做什么?看不清。
产品、开发和市场都还在微信之父张小龙手上,我不认为他对项目失去了主导权。但至少,这几个月他没有清晰地传达出,这个产品为谁服务,目标是什么?如果说微信的公众平台的道路是精准营销,是一对一服务的体现,那平台也没有对此提供支持,更没让用户感知。
微信的商业前景跟QQ一样一样的:游戏
没有目标,能驱动这件事前进的就只剩下腾讯对微信团队的KPI考核。腾讯一贯喜欢做跑马圈地的事儿,不愿做生态。在一个缺乏生态的平台上野蛮生长,出现目前这样过度营销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恐怕连蘑菇街们自己,都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长期健康发展不抱有太大的期望。营销号们的思路仍是,有流量就有变现机会。而微博的经验告诉他们,早出发一步才能有肉吃。
这次,公众平台回撤,限制了营销号们在微信内狂发链接骚扰用户的功能,未尝不是一种反思。未来的公众平台可能会对大号做更强的限制,包括信息推送,甚至只允许用户主动触发大号才能回应,或者集成在某个插件里,继续完成张小龙在QQ邮箱里面曾做过的媒体化尝试。
但不管怎样,微信的公众平台的热度可以消退了。这只是联邦制的公司体系下,为求得团队生存而推进的项目。这是一个参与者觉得难做又不得不做,即便前景不乐观、市场反馈不佳也要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典型的大公司下的大项目。公众平台可能会长期存在,却不能成为核心价值,明摆着会被边缘化。而腾讯的生活电商部门,迟早还要寻找下一只兔子。
那么剩下的问题是,?
可以观察到,张小龙领导下的微信做插件、做公众号、做QQ消息互通、做PC文件传输……归根结底,QQ是什么路数,微信就是什么路数。在这个前提下,微信的商业化前景就不再是个无解之题了:跟QQ却一样,微信的商业化最终只可能是游戏主导。前面有个Kakao,自己又有基础,没有理由不抄一抄。
这个时间不会太迟了,三个月内见分晓。此前有比较可靠的消息说,腾讯在广州分公司主导下收购了几个手机游戏团队,但是这块肉不是广州团队能够独占的。如果验证可行,腾讯的无线和游戏业务线都会快速跟进,张小龙只是商业化的探路者,而长期看,平台支持者的身份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至于移动电商?在我看来,美肤汇的案例说明不了问题。这家网站的创始人来自腾讯,也是趁着跟前东家的热乎劲再续前缘。这个创业项目没准什么时候就被腾讯回购了。说看好前景的,估计都是做PR的。
Tags: ,,,.
— 虎嗅网 @ 11:15 am
,这个市场带来了几个符号:1、Oh yeah 破冰之旅,上市窗口并未完全封闭。2、并未破发,说明大家对中概股还没那么悲观。3、逆袭腾讯不是不可能。4、网易系的开端,后面还有方三文的雪球、唐岩的陌陌,再远点看看李勇的粉笔网和丁秀洪的大可乐也同样有机会。
但另外一个情况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李学凌这次割肉了,同样割肉的还有老虎基金。
为什么要放血,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恐怕没有。
在欢聚时代在业务层面有YY语音、包括YY音乐,YY教育的YY.com、多玩游戏网和手机YY等组成的业务组合下,平台之像展露无遗。与之相对的则是其同样健康的营收方式,在线游戏46%、YY音乐29%、在线广告15%+其他10%。
同时今年前三季,YY营收同比增长168%至5.53亿人民币,其中在线游戏业务同比增长107%至2.34亿元,占总营收的42.3%;YY音乐同比增长557%至1.8亿元,占总营收的32.5%。去年同期为净亏损8718万元的YY,今年前三季净利润竟高达5595万元----在李学凌看来,这次他能够成功“登船”,得益于公司基本面的强大,但这种强大的基本面还可以撑多久?
向后看:企鹅会醒?
企鹅厉兵秣马,在腾讯的地盘上,你可以动马化腾的搜索,你可以动马化腾的浏览器,但绝对不会让它人染指QQ这一腾讯的根基----米聊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2010年12月,第一版米聊刚刚问世时,雷军在一次聚餐里曾说:“如果腾讯介入这个领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们成功的难度越大。据内部消息,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的时间。”但日,微信的iOS 1.0版本就上线了。
不过可以庆幸的是,目前企鹅尚未苏醒。即便如此凭借腾讯的人才储备,任何强势介入将是致命的,这不仅是一场用户之战,还会是一场成本之争,无论是IDC、CDN、架构能力、渠道、宣传都将成为YY的痛点,如若YY在竞争中净利再次转低甚至变负,基本面的崩塌恐怕亦将上市泡汤。
向左右看:其实对手不仅仅是腾讯
京东的为如今如此境如此窘迫?只因他将各领域最强大对手纷纷引入,从当当到苏宁国美,甚至还招惹到了天猫。
YY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也许YY的低调并不会主动调戏对手,但所谓冤家路窄,9158同样作为?丝群落中的战斗丝已然蓄势待发,而在YY教育的竟业者中,已不乏传课、多贝、展视互动这样的替代品,何况谁说唱吧不能成为移动端的YY音乐?
竞争便意味着投入,投入便意味着……
向前看:YY需要品牌的爆发 Down-round 又如何
YY的主要营收来自在线游戏的联营和用户购买增值服务后的分成,目前网页游戏的用户获取价格越来越高,而渠道也越发分散,在移动游戏和Pad游戏逐渐兴起的今天,网页游戏的前景处于盲态,很难说这是一个长期可依赖的变现方式,更何况如果游戏应收持续增长的话,作为一个平台上市的YY远比作为一个网页游戏联营公司要来的有说服力。
在用户增值服务方面,在占领了部分底层用户后,此时YY所需要的是爆发性的用户量提升和平台中各业务的均衡增长,毕竟9158声称其已获得了同行业中70%的营收。如果细心的话,可以发现在今年互联网企业大肆缩招的同时,YY的校园招聘中提供了多达500个岗位,如何扩大品牌,吸引人才?这时IPO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
更何况Down-round又能如何?原网易门户总裁、粉笔网CEO李勇对此就曾谈到:“老虎基金不反对折价IPO,说明老虎基金身心健康啊。折价IPO不过是让它上一轮的投资减值显性化了,本身并不会导致什么变化,如果它确信自己之前对YY的估值,此次它还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来认购。内心强大的投资者啊。”
您正在阅读的是iDoNews
一天一分钟,在听你回声。如果你有更加丰满、个性化的视角,欢迎奔跑加入iDoNews点评团,私信 即可。
转载请注明/
— 虎嗅网 @ 11:16 am
如果你是有关互联网的从业者、创业者或爱好者,只要你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偏见,不论长短、不论高低,都欢迎参与我们每天一次的【】!我们的选题范围一般为互联网上的最新热点、最快动向和最酷产品。在这里,你我都是业界的审视者、批评者和建构者。
查看当天“业内人说”,请上;参与当天“业内人说”,请私信 。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