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身设计上流放之路如何提高敏捷飞机敏捷性

发现信息价值
当年有一个机会击败F-22
17:32 转贴发表在
本文由方方兄发表,部分配备是另加的诺斯罗普(Northrop)YF-23黑寡妇II作者:方方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诺斯罗普(Northrop)/麦克唐纳·道格拉斯(McDonnell·Douglas)YF-23黑寡妇II前言 1991年可以算是军用航空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美国空军下一代战斗机选型终于尘埃落定,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完全浮出水面。这一次选型对于未来战斗机发展的意义,无疑是极其深远的。
俗话说成王败寇,但1991年那次竞争的结果好像完全颠倒了过来 。对于竞争结果的争论,即使在十四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平息,为当年的失败者YF-23打抱不平的大有人在。竞争获胜的洛克希德YF-22闪电 II没有赢得更多的赞誉,倒是落败的YF-23成了众多航迷(也许还有不少业界人士)心中的王者 。不可否认,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YF-23那个超前卫的气动设计实在是太漂亮了!
那么在YF-23前卫的气动设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呢?它究竟因为什么输掉了这场里程碑式的竞争呢?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探索一下。
现在,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ATF) 年,美国空军的FX计划(新一代重型战斗机,最终结果就是F-15)正处于关键的最后选型阶段,而战术空军司令部已经将眼光转向了FX的后继机上 。在这段时间,战术空军司令部投资进行了代号TAC-85的项目研究,对FX后继机进行了初步探索。TAC-85研究报告于1971年完成,提出了一个概念原型。研究人员将这个概念原型称作先进战术战斗机(ATF) 。这只是一个相当粗略的概念,指望能从这个概念里看到今天F/A-22的影子是不可能的,但它的确是迈向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的第一步。此后数年间,战术空军司令部先后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研究计划,为未来的ATF作技术储备 。除了战术空军司令部外,其它相关部门也没有闲着。位于莱特·帕特森基地的飞行动力实验室,在F-15首飞成功后不久,就展开针对下一代战斗机的全面技术研究,这些研究后来被纳入一个大的技术发展计划,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先进战斗机技术综合应用计划(AFTI)。几乎与此同时,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也开始进行类似的研究计划。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超临界翼型验证试飞中的TF-8A 从1971年开始 ,飞行动力实验室所属的F-8十字军战士就相继进行了超临界翼型 、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究试飞 。紧接着又开展了随控布局(CCV)研究,1架B-52、1架F-4先后改装为CCV研究机进行试飞。特别是F-4CCV的试飞令美国人获得宝贵的技术资料,为随控布局的实用化成功铺平了道路。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试飞中的HIMAT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洛克韦尔(Rockwell)HIMAT三视图 NASA还和美国空军联合提出了高机动性飞机技术计划(即HIMAT计划) ,其下属的阿姆斯研究中心、飞行动力研究室等均有参与。最后洛克韦尔作为主承包商于月先后制造出2架HIMAT研究机,并于日首飞成功。HIMAT计划涉及气动、结构、材料、动力装置和飞控等领域,研究项目包括:近耦鸭式布局、机身机翼边条融合体、超临界翼型、变弯度机翼、翼梢小翼、弹性机翼设计、喷气襟翼、自配平设计、复合材料、飞行推进综合系统、主动控制技术等。
1975年初,空军系统司令部提出一个发展计划 ,准备在年间制造两架ATF原型机进行试飞,但空军并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这样一个耗资巨大的研究计划中去,因此这一计划只停留在纸面上。堂堂美国空军说没钱,恐怕会被第三世界的穷兄弟们砸死。不过在当时,的确有大笔开销等着美国空军买单 :1974年11月,F-15A小批量装备卢克空军基地,很快将进行大规模换装;1975年1月,F-16在LWF计划中竞争获胜,不久也将装备空军,而且将该机改装为战斗轰炸机也需要不少资金;作为空军采购F-16的交换条件,国会同意空军扩编,一旦实施也需要巨额资金……当然,钱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最关键的一点是:当时所有已知的苏制战机都不足以对F-15构成威胁!有意思的是,30年后美国国会要求削减F/A-22产量时,我们还可以听到类似的理由。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洛克希德(Lockheed)Have Blue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试飞中的Have Blue 1976年,美国空军开始考虑在ATF概念中引入低可见性设计 。对于当时的人而言,如果听到这个决定可能会觉得非常突然。但在今天看来,这是顺利成章的事。作为美国众多黑计划之一,国防高级计划研究局的试验隐身技术验证机(XST)计划(也称为哈维(Hervey)或有蓝(Have Blue)计划)已经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在这一年洛克希德臭鼬工程队的方案中选,后来在此基础发展出我们所熟知的F-117隐身战斗轰炸机 。隐身技术渐趋成熟。在此基础上研制隐身性能与气动性能俱佳的战斗机是美国空军必然的选择 。另一方面,发动机推力的增大,则使得美国空军开始考虑在ATF上实现不加力超音速巡航的可能性;而苏联空军现役和未来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威胁则在战术上增大了对超音速巡航能力的需求。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格鲁曼(Grumman)X-29A 1977年,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招标研制前掠翼验证机,用于对前掠翼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作为未来先进战斗机的技术储备。这架验证机就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格鲁曼X-29A。后来ATF概念设计竞标时,外界多猜测格鲁曼方案是前掠翼,原因就在这里。
1978年,美国空军制订了两个独立的发展计划 :一是改进型战术战斗机(ETF) ,这是一个短期项目 ,期望通过近期内可获得的技术在现役战机基础上进行升级改进,增强作战能力 ;二是先进战术攻击系统(ATAS),这个是长期发展计划,机体、航电、武器等诸系统都要全新研制,以满足多年后未来战场的作战要求 。由于美国空军对F-15和F-16的作战能力有绝对信心,因此ATAS的设计重点放在对地攻击方面 。但随着苏联空军新一代战斗机的出现,美国空军不得不重新考虑以ETF和ATAS搭配能否有效夺取制空权和实施空中打击的问题 。到了1980年4月,美国空军决定放弃ETF计划,而ATAS也演变为ATF,一种兼顾对空作战和对地攻击的战斗机,并开始考虑增加短距起降的要求。看起来,空军头头们对F-15对地攻击能力不足始终耿耿于怀 。当年受米格-25错误情报的影响,FX被约翰·伯伊德等人牵着鼻子走,提出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让头头们非常不爽。现在伯伊德已经退役,不会再有人拿对地攻击当靶子打了 。虽然ATAS在苏联新型战斗机威胁下变成ATF,但不是纯制空战斗机,总算扳回一局。这个过程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时间:1977年11月,美国侦察卫星就在莫斯科郊外的拉明斯克试飞中心发现三种正在试飞的新型军用飞机,分别赋予暂时识别编号 :拉明J(米格-29,当时判定为和F-15同级的固定翼战斗机)、拉明K(苏-25,判定为和A-9类似的对地攻击机)和拉明L(苏-27,判定为和F-14类似的变后掠翼战斗机)。为何美国空军在1978年制订ETF和ATAS计划时没有丝毫反应 ?直到1980年才加以变更?可能有以下原因:卫星情报判读和分析需要时间;美国人低估了苏联航空工业的水平;官僚体制导致情报传递缓慢和反应迟钝。
1981年,美国空军启动了代号天空长者的研制计划。空军经过长期研究后,提出一系列针对未来先进战术战斗机的要求,包括采用新型复合材料、轻合金、先进飞控系统、先进推进系统以及隐身技术等等。空军高层相信,当ATF在21世纪初服役的时候,也就是F-15、F-16等第三代战斗机过时退役的时候。现在来看,可以说当年ATF的技术目标已经完全实现了 。1981年6月 ,美国空军发布第一份关于先进战术战斗机的信息需求(RFI),并邀请9家公司参与讨论 :波音、费尔柴尔德、格鲁曼、洛克希德、麦克唐纳·道格拉斯、诺斯罗普、洛克韦尔、沃尔特。7月,空军发布针对ATF推进系统的RFI,邀请7家厂商参与。1981年10月,空军发布ATF任务要素综述。
接下来,美国空军在仔细研究了9家厂商针对ATF RFI提出的意见后,开始考虑修正对ATF的一些性能要求。首先,美国空军认为必须将超音速巡航能力作为未来ATF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要求是出于高强度欧洲战争条件下夺取中欧制空权的需要。按照北约指挥人员的看法,在两大阵营爆发全面战争的情况下,北约一线战机几乎不可能幸存下来。夺取中欧地区的制空权的北约战机很可能必须从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甚至英国起飞,并穿越被占地区上空。超音速巡航能力将大大缩短ATF在对方防空系统内暴露的时间,提高其生存能力 。当然,超音速巡航能力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但这确实是提出超音速巡航要求的初衷。由于可能需要从西欧基地起飞前往中欧作战,ATF必须具有远优于F-15的续航能力 ,这也是在ATF的设计要求中跨战区航程的由来 。在同样的条件下,基于同样的理由,短距起降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前沿和纵深机场均可能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短距起降能力将大大提高ATF的部署能力 。特别是短距精确着陆能力,对于美军作战飞机及时增援欧洲盟国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年北约大力发展垂直起降飞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作战飞机造价和复杂程度急剧增加(F-15这一代飞机服役的时候就有人惊呼,照此趋势,到2050年美国一年军费将只够采购一架战斗机),美国空军必须抑制这一趋势,为此设置了尺寸和重量限制,并强烈要求厂家采用先进技术以减少生产和维护费用,这一思路尤其值得我们参考。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洛克希德(Lockheed)F-117夜鹰 在此期间,ATF的设计重点也发生了变化 。按照大趋势计划研制出来的F-117隐身战斗轰炸机已经于1981年6月首飞,很快将交付使用。该机足以完成突破华约防空系统、实施纵深精确打击的任务。F-111虽然陈旧,但在80年代仍然是一种有效的纵深攻击机(事实上如我们现在看到的,F-111在1986年黄金峡谷行动和1991年海湾战争中均有出动) 。同时美国空军于1982年启动双重任务战斗机(DRF)计划,研制F-111的后继机,备选方案是麦·道的F-15E和通用动力F-16E。DRF预定将于1990年代取代F-111。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空军不再强调ATF的对地攻击能力。因此ATF角色再度转换:由1980年的兼具对空/对地能力的战斗机转变为专用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在笔者看到的资料中,没有提到ATF的设计重点更改的其它原因,给人印象就是:主要由于DRF计划的出现,减轻了ATF的任务负荷,使之可以转向专用空优 。但如果我们留意一下时间就会发现,当初ATF预定服役时间正是1990年代初,和DRF的预定服役时间相同。加上DRF出现的其它好处,笔者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的:ATF既要在对苏联第三代战斗机形成压倒性优势,又要保证良好的对地攻击能力,以美国航空工业的水平来说,不是不可能做到,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成本上升,风险增大。为了满足空军降低造价和复杂程度的要求,以现役战机改型分担ATF的部分任务是可行且廉价的选择。换句话说,ATF转型是DRF出现的原因而非结果。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联合帝国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Lca&印度“敏捷”轻型作战飞机
年代初,巴基斯坦从美国获得了先进的 F-16A/B 型战机。印度在震惊之余,发誓要研制一种全新的作战飞机,性能上全面超越 F-16。
1983 年,印度 LCA
轻型作战飞机项目正式上马。虽然包括飞机发动机在内的关键部件都从国外引进,但受国力及航空科技水平的限制,研制工作进展缓慢。直至今年 1
月 4 日首架验证机升空,印度已耗资 6.75 亿美元。而据印度空军官员透露,要想真正投入批量生产,起码还要等到 2015
TD-1受幻影2000影响很大
  融合了印度各项最新研究成果 
  LCA 的首架原型机 TD-1 的第四次飞行,在外形上显然受法制 幻影-2000 影响甚多。另外原型机还是安
发动机,单单在日后的换发问题上,改动工作量就很大 一架战斗机从研制到投产前后历时三十多年,这在航空史上实属罕见。不过根据印度军方公布的材料,融合了印度军事和民用领域中各项最新研究成果的
LCA 轻型作战飞机,整体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牺牲高速性能
  LCA 的气动外形经过广泛的风洞试验和复杂的计算机分析,结果产生了类似 幻影-2000
的布局。 该机采用无水平尾翼的大三角翼设计,这种气动外形能够在确保 LCA
轻小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操纵面,扩大外挂的选择性、增强近距缠斗的能力,同时继承了无尾三角翼优秀的短距起降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高速性能,但印度军方认为,现代空战强调的是高机动性以及视距外打击能力,没有必要追求更大的飞行速度。
  从双轮前起落架和粗壮的主起落架可以看出 LCA 已经做好了上舰准备
  LCA 机体的 40% 都采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不仅有效地降低了飞机的自重和成本,而且加强了飞机在近
距缠斗中对高过载(9G~-3.5G)的承受能力。机体复合材料、机载电子设备以及相应软件都具有抗雷击能力,这使得 LCA
能够实施全天候作战。
  据印度航空发展局(Aeronautical Development Agency----ADA)介绍,LCA 正常起飞重量
8,500 公斤,最大平飞速度 1.6 马赫,具备一定的隐身性能。在这里要指出的是 LCA 的外形并没有采用隐身设计,由于 LCA
机体极小,大量采用复合材料,进气道的“Y”型设计遮挡住涡轮叶片的因素使得 LCA 的拥有了所谓的“隐身性能”。
  TD-1 在班加罗尔进行地面测试,LCA 的进气道对应于 1.6
马赫的速度要求采用简单的不可调式,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翼面下的襟副翼动作装置的整流罩是如此的巨大
  LCA 原定的动力装置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 F404-GE-F2J3 发动机。1999
年印度进行核试验后,美国停止向其提供发动机,因而 LCA
生产型将不得不采用本国研制的“卡韦里”涡轮风扇发动机,目前该发动机样机正在俄罗斯进行测试。
  LCA 的机身和机翼内都布置了油箱上,机翼和机腹下可以挂载 1,200 升和 800 升的副油箱。值得一提的是 LCA
配有空中受油装置,为这种小飞机提高了续航力。,据印度军方披露,适于在航母上起降的舰载型 LCA 也在试制进程中。
  这架 LCA 模型展示了 LCA 的典型挂载方案,三具副油箱+四枚无制导炸弹+两枚自卫用空空导弹
  LCA 两侧机翼下各有三个外挂点,机身下方也有一个外挂点。飞机还可外挂电子吊舱和侦察吊舱。
  电子设备在现代化战机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LCA
所配备的“综合数字电子设备”是由设备系统,管理系统(USMS),推进系统、电气系统及飞行控制系统共同组成。其核心是一个 “32
位任务计算机”,能够完成诸如飞行控制、机载设备自检等数据计算任务。任务计算机软件采用美国国防部 Ada 语言。
  在 1 月 4 日首飞前数日,LCA 在进行地面滑跑测试
的精确导航及制导是通过“惯性导航系统(IN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共同完成。该机装备有抗干扰无线电通信系统以及先进的电子对抗设施。电磁和电光接收机/干扰机等电子战设备,为飞机提供了必要的“软杀伤”能力。
采用了玻璃座舱技术。气泡式座舱罩为驾驶员提供了绝佳的环视视野。两个多功能显示屏能向飞行员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在激烈的空战中,飞行员所需的重要数据能以高亮形式闪动在平视显示器上;“HOTAS-侧杆操纵”概念确保飞行员无须手离操纵杆,便可完成各项操作。
  LCA的机载雷达很有特点,它是一部多功能雷达。它具有探测、追踪、地形回避和制导武器发射等功能。在计算机系统的处理下,扫描和追踪可同时进行,能够在瞬间锁定并攻击多个目标。多普勒脉冲使其具有俯视射击效果和地形绘制能力。地形测绘、频率捷变以及其他电子反干扰技术,令雷达系统完成能够满足现代空战的需求。
  1 月 4 日,LCA 首飞,起落架没收起
的环境控制系统为驾驶员提供一个高度舒适的环境,同时向机载电子设备提供适度制冷;飞行控制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四余度数字式线传飞行控制系统,具备极佳的可靠性和灵敏性。印度军方宣称,驾驶
LCA 将是一件十分轻松惬意的事情……
印度军方已打算用 LCA 与俄制 SU-30 构成轻重结合的搭配。然而,按照目前的研制进度,这种造价不菲(单价 1,700 万-
2,000 万美元)的印度国产战机,有可能面临还未正式就过时的尴尬境地。
  继 LCA 之后的是 MCA(Medium Combat Aircraft) 计划,从这幅印度航空发展局的三面图可以看出
MCA 才是名副其实的隐身战斗机,应用了矢量喷管,无垂尾。也许 LCA 只是一块铺路石
  主要性能指标
  单座、单发全天候多功能战斗机。
  机种:通用型;海军型;双座教练机。
LCA正式服役
  印度2010年加入了从零开始自主研制战斗机的为数不多的国家行列。在班加罗尔晴朗的冬日天空中,印度空军放飞本土研制的多用途
“光辉”轻型战斗机 (LCA)。
  LCA将为印度空军组建一个有200架战机的编队,以取代日渐老化的俄制米格21战机,并且在2012年之前增强空军机队的打击能力。
  “光辉”战斗机的交付时间曾经一拖再拖,并且还有超支的问题。它是由印度航空发展局(ADA)研发的,并由班加罗尔的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与几家国营一私营航空公司共同制造。
  导致屡次推迟的因素有多个,其中包括美国十几年前因为印度在1998年5月进行第二次核试验而对其实施的制裁。屡次推迟使得该项目的成本由最初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估计的330亿卢比(约合7.43亿美元)提高至
577.8亿卢比。
  自这种战斗机于日作为技术验证机而进行首飞以来,印度航空发展局和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近10年来进行了1500次试飞,有11架飞机参与,其中包括5架原型机。
  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正在生产8架量产飞机,并将为空军首个20架飞机的订单开始供货。这20架飞机将用于组建第一个“光辉”战斗机中队,该中队将建在泰米尔纳德邦哥印拜陀附近的一个空军基地。
  印度空军2010年又增订了20架“光辉”战机,用于将在该国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杜蒂戈林附近组建第二个中队。空军在本10年中还将在该邦建设一个新基地。
  先进战机仍是“半成品”
  “光辉”战斗机交付部队后,一些印度媒体一度将其盛赞为“印度航空工业的里程碑”。来自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多位科学家甚至信誓旦旦地展望称,印度有能力将“光辉”发展成“具备隐形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
  对于印度科学家们的乐观,有印度媒体指出,当初在研发“光辉”时,有关方面本将其定位为第四代战斗机;但到投产时,它仅仅可以算作是一款三代或是三代半战斗机。更令人无奈的是,装备美制引擎的“光辉”Mark-II型要等到2014年12月才能首飞,投入生产则要等到2016年。
  报道称,印度空军和海军已经表示要对“光辉”继续进行测试。就连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也承认,“光辉”仍是“半成品”。
  媒体反思国防工业弊端
  印度国内不少人指出,“光辉”战斗机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都源于印度国防工业体系的落后。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前负责人、曾担任国防部长技术顾问的阿塔就曾坦言,“我们这样的国家连发动机都造不出来,现在却试图研发战斗机发动机!”言下尽显对前景的悲观。
  据悉,“光辉”有40%的部件依靠进口,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发动机,因为印度自行开发“卡弗里”型发动机的努力已经失败。此外,在1993年立项时,印度本打算实现战斗机航电系统的100%国产化,但是直到现在国产比率才仅仅达到60%。
  显然,印度国内已经认识到国防工业整体落后的弊端。薄弱的航空工业基础使印度只能专注于“光辉”一个项目,一旦某个子系统的研发进度拖延,整个项目就不得不叫停或只能靠引进外国装备救急。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更严重的是,印度将大量精力集中于20多年前的老旧设计上,忽视了战斗机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
  印度《新闻与分析日报》就在报道中毫不客气地指出,“讽刺的是,当印度还在为研发国产的‘光辉’战斗机而奋斗的时候,只有很少几个人意识到,中国已经研发出隐形战斗机,而印度的同类产品还处于襁褓中。”文章最后提醒道,“如果想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防工业,印度必须转变观念
LCA基本技术数据
  机长:13.20米
  机高:4.40米
  翼展:8.20米
  展弦比:1.8
  机翼面积:37.5平方米
  主轮距:2.20米
  前后轮距:4.34米
  空重:6.5吨
  最大外挂量:&4吨
  起飞重量(无外挂)8.5吨
  翼载荷(无外挂)221.4千克/平方米
  推力载荷(无外挂)106kg/kN
  最大平飞速度(高空)M1.6
  实用升限:15240米
  限制过载:+9/-3.5g
  武器装备:23 MM双管机炮(220
发炮弹);七个外挂发射点,可发射空空、空地、空舰导弹、无制导火箭、反坦克炸弹、常规炸弹等,还可外挂电子战吊舱和侦察吊舱、副油箱。
印度LCA战斗机 - 海平面测试
  印度本土自行研制的“敏捷”轻型战斗机(LCA),在2007年进行的海平面飞行测试中遭遇一连串失败,引起了各界对于飞机推力系统的质疑。如果相关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印度1983年即开始实施的第四代战斗机项目计划将可能进一步被迫推迟。
  “敏捷”轻型战斗机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为满足印度空军需要而研制的单座单发轻型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攻击机,主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近距支援,也是印度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高性能战斗机。LCA战斗机项目计划于1983年开始实施,期间原定研发计划因各种因素至少3次被延迟,最终直至2001年才进行首次试飞。印度空军提出LCA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必须优于美国的。
  LCA战斗机的两架原型机(PV-2、PV-3)共在泰米尔纳德邦阿拉科纳姆市(Arakkonam)的拉贾利海军基地(INSRajali)实施了24次海平面飞行测试。LCA战斗机此前进行的试飞工作都是在班加罗尔市进行的。阿拉科纳姆市的环境条件与班加罗尔市截然不同,班加罗尔市位于平均海平面以上大约3018英尺高度。阿拉科纳姆市位于班加罗尔市以东大约215公里,拉贾利海军基地拥有一条规格较高的跑道,位于平均海平面以上大约80米海拔高度,且与具可比性的同类跑道相比,它是最长的。在阿拉科纳姆市进行的飞行测试旨在利用其接近海平面的、炎热而又潮湿的独特气候环境,评估LCA战斗机各项系统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的作战性能和可靠性,并对LCA战斗机的低空飞行能力进行测试。
  然而,海平面飞行测试结果显示,LCA战斗机无法达到一些关键飞行性能指标,尤其表现在最大飞行速度以及起飞等方面。据悉,LCA战斗机无法在海平面飞行中加速到设计最大飞行速度1.05,尽管它曾经在更高飞行高度的测试中达到1.6马赫的飞行速度。专家指出,这可能是因为LCA战斗机***的推力装置功率不够造成的。负责LCA战斗机项目计划的工程师们则表示,为了达到指标飞行速度,将必须对进气口等系统进行一系列改进,或者***新型发动机。但是不管采取何种办法,都将耗费大量时间。
  在研制人员找到有效解决方法之前,印度军方将不可能批准LCA战斗机进入最终作战部署。LCA战斗机的最终用户----印度空军曾于2006年订购20架战机,但是他们显然不会同意引进动力不足的战机。据悉,LCA战斗机目前使用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设计生产的F404型发动机,静态推力可以达到80.5千牛。但是飞机推力取决于大量其它因素,包括发动机与机身的结合情况、进气口的空气摄入量、航空动力学、发动机罩、机翼等等都可能削弱飞机的实际推力。专家们透露,LCA“敏捷”轻型战斗机正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进气口的设计以及发动机与机身的融合造成了飞机推力损耗。
  对于有消息说,LCA战斗机项目的低速生产阶段以及印度空军已经定购的20架战机,有可能改装经过特殊改进的GE404IN20型发动机,专家们则予以了否定。他们表示,尽管GE404IN20型发动机具有寿命更长等显著优点,但是在海平面飞行时可能也无法产生足够的推力。专家指出,未来可能需要测试功率更加强大的发动机,如GE414型发动机(F-16战斗机即装备该型发动机)等。
  印度军方已经指示印度航空发展局(ADA)尽快找到LCA战斗机飞机推力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LCA战斗机已经进行了725次飞行测试,原计划于2010年年底获得初始作战能力(IOC),并于2011年至2012年获得全面作战能力(FOC)。印度航空发展局此前计划对LCA战斗机进行装备副油箱和武器挂架测试,并将进行导弹发射等一系列试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