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qq农场最高级是多少级多少?

明朝官制_百度百科
明朝官制,即明朝官吏的选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官制分两部分,选官制度和任官制度。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为了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直接对皇帝负责。明首创的则成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地方官制,明朝共设、、县三级行政机构。军事官制,明朝设,武官第一次掌有监察百官万民之权。明朝官制在汉、唐旧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官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朝,甚至是今天。
明朝官制简介
明朝的皇帝大多不亲理朝政,使得后人容易过低地评价明朝的各个方面。而对比一下自秦至清,会发现
明太祖朱元璋
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延续时间超过260年,且没发生过分代(如西汉、东汉)的唐、明、清三朝。再比较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明朝也都名列前茅。这不能不让人疑惑,就如清代史学家曾慨叹:“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明朝的官制。官制是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织制度。它关系到这个政权的盛衰,关系到当时社会的安定或动荡,关系到当时人民的生活。而且清承明制,所以可以说明朝官制在中国延续了近五百年,支撑、维护了中国明朝和清朝的统治。
明朝官制中枢官制
明朝官制三公
明朝中枢有三公(、、)、三孤(、、),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大臣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万历时为太师,掌有实权,是特例。
明朝官制中书省
明代初设,有左、。,为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0年即十三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为右相国,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
。1380年(洪武十三年),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3]
洪武十三年废
洪武十三年废
洪武九年汰
洪武十三年废
洪武十三年废
洪武九年汰
中书省左司
洪武十三年废
中书省右司
洪武十三年废
洪武十三年废
洪武十三年废
洪武二年革
洪武二年革
洪武十三年废
中书省参议府
洪武十三年废
洪武二年革
洪武十三年废
洪武十三年废
洪武十三年废
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后废
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革
旧名直省舍人
明朝官制内阁
,为首先确立。乃是明朝1402年(四年)至1644年(十七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废除宰相。起初,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谘询大学士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中叶,、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2]
明朝官制六部
十三年,杀左丞相,罢中书省,废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直接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初置四辅官,以春、夏、秋、冬为名,不久废去。洪武十五年,仿宋朝制度,设殿阁,当时设有华盖殿、武英殿、、东阁、文华殿等大学士之名,后称为“内阁”。开始设立时,大学士之职掌“侍左右,备顾问”,秩为正五品。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预机务,仁宗时,阁臣之权渐重。到世宗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大臣之阁衔随之变动。大学士的班次列在六部之上,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权力极重。
大学士严嵩
明朝中枢设六部。有尚书(正二品)一人,左右侍郎(正三品)各一人,下设四个(文选、验封、稽勋、考功),每司各有郎中(正五品)一人,(从五品)一人,主事(正六品)一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户部另有一些直辖机构,如、印钞局、广盈库、军储仓等。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仪制、祀祭、主客、精膳),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铸印局等。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会文馆等机构。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分司同户部)。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工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宝源局、军器局等机构。
旧都南京也设六部,称南六部,另有一套职官,但又不全置,其职权远不如北京六部。一般是安置地位崇高之退闲大臣之所。
明朝官制都察院
洪武十三年,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更置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与右都御史同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监察御史计一百一十人,正七品。都御史,“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十三道监察御史的职责是“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五城,轮值。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巡按称为“代天子巡狩”。明朝检察权很高,监察御史品级不高,出外巡查时权力却很大。
明淮安府府署
明朝官制通政使司
洪武十年置通政使司。“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通政使,“掌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正三品。左右通政、誊黄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正五品。内外奏疏,须经通政司达上,径自封进者可参驳。朝会引奏臣民言事,机密不时入奏。有违误则籍而会请。“凡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必参与。”通政使是明朝“大九卿”之一。
明朝官制大理寺
大理卿掌大理寺,正三品。左、右少卿,正四品。左、右寺丞,正五品。大理卿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左、右寺,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名之事。大理寺与刑部、督察院合称“”,会审重大案件。大理卿与六部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合称“大九卿”。
明朝官制翰林院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翰林学士(正五品)掌翰林院。另有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并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并正六品。殿试点中状元者,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掌制诰、史册、文翰、讲读经史、修撰国史等事。 [4]
明朝官制国子监
掌教育。祭酒掌国子监,从四品。副手司业,正六品。另有五经博士、助教、学正等官。下设五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掌馔厅)、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广业)。迁都北京后,南京仍设国子监,时称“南监”,北京则称“北监”。
明朝官制六科
即吏、户、礼、兵、刑、工。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有都给事中各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等官。
明朝官制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禄寺:主管宴享。太仆寺:管马。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明朝官制詹事府
詹事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事一人,正四品少詹事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事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明朝官制太医院
太医院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明朝官制地方官制
明朝官制承宣布政使司
明初沿用元制设行省,洪武九年改设,习惯上仍称为“行省”。有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等官。“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凡僚属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上下其考,报抚、按以达于吏部、。三年,率其府州县正官朝觐京师,以听察典。”时,定全国分。布政使权势极重,《明史?职官志》:“初置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
明朝官制提刑按察使司
行省设提刑司,有按察使一人及副使、佥事等官。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为一省的最高行政、司法机构,合称“二司”。
明朝中叶以后,逐渐派都御使出任总督或巡抚,总领一方之军政,其官衔则兼之。
明朝官制道
设道,分两类:于布政使司置参政、参议,分司诸道,称分守道;置副使、佥事,分司诸道,称分巡道。还在一些地方设整饬兵备道。又有协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盐法道等。道之制度,在明朝已颇复杂。
明朝官制府
明初改元制之路为府,隶属于道。府分上(粮二十万石以上者)、中(二十万石以下者)、下(十万石以下者)三等,有知府一人及同知、通判等官。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也设通判,但已不如宋之权重,仅为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之官。
明朝官制州
有两种:一为直隶州,地位相当于府,隶属于省;一为属州(散州),地位相当于县,隶属于府。各州有知州一人及同知、判官等官。
明朝官制县
有知县、县丞、主簿各一人,其属有典史等。县分上(粮十万石以下者)、中(六万以下者)、下(三万以下者)三等,均隶属于府或州。
各府设,以掌管教育,有教授一人(从九品),训导四人。各州设州学,有学正、训导等官。各县设县学,有教谕、训导等官。学童应试录取后,在儒学(府学、州学、县学)中读书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明朝官制军事官制
锦衣卫指挥使画像
朱元璋攻下(今南京)时,设行,由自己担任。又设诸翼统军元帅府。后罢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以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下设司马、参军、经历、都事,又增设左右都督等。吴元年因防权重,废大都督不设,改以左右大都督为长官。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分领在京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卫所”。五军都督府每府各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及经历、都事等官。都督府都督等官,后渐变为空衔。统兵之官,加总兵、副总兵、参将、、守备等衔,始有带兵之实权。
在京各卫,称为京卫。京卫有上直卫、南京卫、北京卫等,各设指挥使司,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等官。京卫又设镇抚司,有镇抚等官。上直卫的亲军指挥使司有二十六个卫:、旗手卫、燕山等。其中锦衣卫名为宿卫扈从,实则假侦事之权。
在外各省设,简称“都司”,为一省之军事总机构。明朝在全国设十六都司,除十三省外,辽东、大宁、等地亦设有都司。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正三品)等官。
于各地设卫所,卫下辖千户所,千户所下辖百户所。各卫、所皆统属司;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指挥以下,官兵多世袭。
明朝官制皇宫辅臣
明朝官制宗人府
,掌管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三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为第一任宗人令。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
明朝官制三公
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三年,明太祖授为太师、为太傅、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三年,授英国公为太师,为太傅,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明朝官制三孤
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兼领者。年间,三孤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三年,明宣宗授进少师,进少傅,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明朝官制东宫辅臣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洪武元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於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从此以後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责无关。比如洪武十九年,兼。二十四年,兼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兼太子太师,兼太子太傅,、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命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
明朝官制詹事府
詹事府主簿厅
詹事府左春坊
詹事府左春坊
詹事府左春坊
詹事府左春坊
詹事府左春坊
詹事府左春坊
詹事府左春坊
詹事府左春坊
詹事府右春坊
詹事府右春坊
詹事府右春坊
詹事府右春坊
詹事府右春坊
詹事府右春坊
詹事府右春坊
詹事府右春坊
詹事府司经局
詹事府司经局
詹事府司经局
明朝官制太医院
太医院生药库
太医院生药库
太医院惠民药局
太医院惠民药局
明朝官制勋爵俸禄
明朝除宗室外,文武官的封爵分为公、侯、伯三级,封爵上各加地名为封号,只有岁禄,并非实际的封邑。
孔府藏衍圣公一品交领补服
明朝的散官制度与唐宋时不同,表现为按官授阶,因此散官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与官品相配,明散官也分为九品十八级,从九品至正五品及正、从一品每级又有初授、升授两等,至正二品则有初授、升授、加授三等。散官的授予办法是,初授或升授某品官,司时赐予初授散官;初考称职时,赐升授散官;再考功绩显著者,赐加授散官。考核平常者,不赐升授或加授散官。除给散官外,文官一品至五品,武官一品至六品,经再考,可参照散宫同时授予勋级。因此,散官与勋级既是附加性官衔,又可视为考核制度的补充,但与实职和俸禄并无关系。明之文散阶有四十二阶,明之武散阶三十阶,十级, 六品十二阶。洪武二十五年,重定内外文官岁给俸禄之制。最高者,正一品官为一千四十四石;最低者从九品,六十石;未入流者,三十六石。均米、钞、本、折兼之。
明朝官制官服制度
官服也叫做服章,根据《辞源》的解释:“是指表示官吏身份品秩的服饰。”具体而言,官服是指等级社会中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级官员在内的,籍以明辨官品等级的服饰。因此,官服制度,就是指辨明官吏身份的特定服饰的相关制度。明代官服主要包括皇帝冠服、、文武官冠服、。此处专指文武官冠服。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礼制。他废弃了元朝的官服制度,上采,下取唐宋,在严格的等级观念指导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初步制定出一套官服制度。明代服饰恢复了传统的特色,以袍衫为尚。职官朝服,依然承袭古制,用冠冕衣裳。文武官员凡遇大祀、庆成、冬至等重要礼节,不论职位高低,都要戴梁冠,穿赤罗衣裳。官员的品位以服色、冠上的梁数、所持场板以及所佩的绶带作区分。官员平日在本署衙门办理公务,着常服。洪武二十三年定制,文官衣自领至裔,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氵?,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即御史官)獬?。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又令品官常服用杂色?丝、绫罗、彩绣。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文,违者罪及染造之人。朝见人员,四时并用色衣,不许纯素。三十年,令致仕官服色与见任同,若朝贺、、见辞,一体具服。
四年,令锦衣卫指挥侍卫者,得衣麒麟。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像生狮子、四宝相花、大西番莲、大云花样,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弘治十三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镇守、守备,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正德十一年设东、西两官厅,将士悉衣黄罩甲。中外化之。金绯盛服者,亦必加此于上。都督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书得赐一英,冠以下教场,自谓殊遇。其后巡狩所经,督饷侍郎、巡抚都御史无不衣罩甲见上者。十三年,车驾还京,传旨,俾迎候者用曳撒大帽、鸾带。寻赐群臣大红?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时文臣服色亦以走兽,而麒麟之服逮于四品,事也。
明朝官制特点
明朝官制的特点是:
一、加强,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明朝自洪武后,不设宰相,取消中书省,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事权至为集中。
二、设内阁,为皇帝辅助、办事机构。
三、中枢比宋、元简化;系统较清,职责较明。
四、地方官制比唐、宋、元简明,惟道的设置较杂,至清不改。
五、在贵州建行省,加强了这一地区的管理。
六、采用土官制度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即以本族上层领袖为土官(即土司),可世袭。
明朝官制附录
明朝官制文散阶
明之文散阶有四十二阶,以历考为差:
正一品,初授特进,升授特进;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升授资政大夫,加授;
从二品,初授,升授通奉大夫,加授;
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初授,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升授中宪大夫,加授;
从四品,初授,升授朝议大夫,加授;
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吏材干授;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
明朝官制武散阶
明之武散阶三十阶:
正一品,初授,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将军,加授;
从二品,初授,升授定国将军,加授;
正三品,初授,升授昭毅将军,加授;
从三品,初授,升授定远将军,加授;
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加授广威将军;
从四品,初授,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正五品,初授,升授武节将军;
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
正六品,初授,升授承信校尉;
从六品,初授,升授忠武校尉。
明朝官制文勋
文勋十级: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
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
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
正五品,从五品协正庶尹。
明朝官制武勋
武勋六品十二阶: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
正三品上,从三品轻车都尉;
正四品,从四品骑都尉;
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
正六品,从六品。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09):“中书令时中书及都督府议仿元制,设中书令,太子为之。太祖曰:「吾子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礼师傅,讲习经传,博通古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重务,皆令启闻,何必作中书令乎?」遂不设。”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红职.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吴元年革参议府.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二年革照磨、检校所、断事官。七年设直省舍人十人,寻改中书舍人。”
企业信用信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最高级领导人夏曦溺水身亡经过】
  核心提示:两个警卫员商量后决定,一个人掩护、一个人背着夏曦同志泅水过河。(夏曦同志不会游泳)后因警卫员失足跌倒,导致夏曦同志溺水身亡,警卫员也被淹死。另一位警卫员游泳过河后回来报告了情况。夏曦同志到过苏联、吃过洋面包,他是***六大的中央委员。一九三二年他被党中央派到洪湖和湘鄂西苏区担任党的主要领导工作。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红六军团与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三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会师后,在永顺十万坪(龙家寨)打败了国民党匪军陈渠珍、皮得培、扬其昌三个师,取得了伟大得胜利。在原湘鄂西苏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湘鄂川黔苏区。三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在四川西阳----南腰界,任弼时等同志对夏曦同志在洪湖苏区时的错误提出了批评。那次只是批评的开始,主要还是十一月份在大庸丁家溶和永顺塔卧的两次会议上,对夏曦同志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夏曦同志的主要错误是坚决执行了王明路线、特别是其肃反路线。他听信坏人谗言,错杀了不少很好的革命同志;另外,在组织路线上他取消了红军的党团组织,结果使苏区和部队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塔卧会议后,夏曦同志被分配做了一个时期的地方工作,在塔卧区苏维埃任主席。后来接到党中央、***的指示:对夏曦同志不要一棍子打死。于是,夏曦同志又当了湘鄂川黔苏维埃主席。一九三五年部队就要进行长征时(部队从湘鄂川黔根据地长征时间:是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夏曦同志来到我们红六军团担任军团政治部主任。他在当主任时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对自己要求严格、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对同志们要求也很严格,他早晨比其他同志都起得早,有的同志早晨睡懒觉不起床,他就亲自去揭被子、督促他们起床。他对工作有布置也有检查,在行军中他经常深入到基层干部和战士中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还关心同志们的生活和进步,我们与他接触都感到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因此,政治部和下面的同志对他都十分尊敬。那时,夏曦同志还有个特点,常常喜欢在出太阳、部队休息时脱下衣服,让科长和干事帮他捉虱子,政治部的同志也愿意帮他捉,可以一边捉虱子一边谈工作。总之,他和下级的关系甚为亲密。一九三六年二月间,我们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贵州,在大定县的将军山打了一个大胜仗,歼灭大量敌人。随后攻克毕节县城,使蒋介石和驻贵阳的王家烈心惊胆战,不敢轻易向我军进攻,因此,我们部队在毕节等地得到了十余天的休整机会。在休整期间,我们执行了***的统一战线政策,在当地进行了广泛的抗日救国宣传,有一次我们在城里打土豪时将一家姓周的打了,没想到从他家搜出许多进步书籍,当时我们将此事报告了军团政治部。后来才知道他叫周素园----是清朝末期的秀才,担任过北洋政府的秘书长,是个开明绅士。他很同情红军、同意***的抗日主张。因为他同云南军阀龙云和国民党纵队司令孙渡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利用他做国民党国防部队和土匪的工作。那时,有几股土匪及地方保安部队向我们投降归顺了,这部分人共计有千余人,我们把这只武装力量成立了抗日救国军----周素园任司令,下面编制为两个大队,大队长都是由土匪头目担任,而负责政治工作的则是由红军派人担任。一大队由军团政治部破坏科长李兴清(外号叫金牙齿)负责;二大队由廖明同志负责。但没想到的是一大队是伪降,目的是企图骗取我们发给他们的武器、弹药及被服后,仍然拉队伍占山为匪。这股土匪的大队长叫席大明,驻守在离毕节县城十几里外的野山坡上。一天夏曦同志带两个警卫员到这些绿林部队做归顺工作,先是到二大队并在二大队吃了早饭,然后再去一大队。席大明获悉夏主任到二大队后要到他们大队来的消息,事先布置下埋伏、并在河边渡口上摆了一只小船。夏主任和警卫员来到河边,见有条小船、便乘船过了河,过河后他们顺着大路往山沟里走,没走多远这股土匪就从两面山上向夏曦同志开了***。听到***声夏主任立即带领两个警卫员顺着原路往回返,来到河边时发现渡船不见了。(原来是这股土匪设下的圈套,事先放只小船引夏曦同志过河,而后将渡船弄走)这时***声大作,山上土匪追来、前面河水挡路!----怎么办?两个警卫员商量后决定,一个人掩护、一个人背着夏曦同志泅水过河。(夏曦同志不会游泳)后因警卫员失足跌倒,导致夏曦同志溺水身亡,警卫员也被淹死。另一位警卫员游泳过河后回来报告了情况。军团保卫局得此不幸消息后迅速派了二十多个同志(我也是其中一个)赶到河边,这时土匪已经逃走。我们在河里找到了夏曦同志和警卫员的尸体。夏曦同志的尸体被同志们抬着随部队走了两天,才安葬在贵州和云南交界的七星关石桥边的山坡上。夏曦同志牺牲后,我们许多指战员都哭了。(写于日 日修改)备注:遵义会议后,中央于日的电报中指出:“夏曦虽有错误,但不能说发展到取消主义,这种说法是夸大了他的错误;在内部开展批评斗争是应该的,但做的组织结论是不合适的;夏曦应继续留在领导机关工作。”夏曦在受到批评之后,先被分配做地方工作,后到六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根据中央电报指示,他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分会委员和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夏曦夏曦(;一说)夏曦 ()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劳侠。湖南益阳桃花江镇(今属桃江县)人。***同学,曾和***一起参加湖南革命运动。是湖南群众运动的重要骨干,湖南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19年,加入新民学会。曾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第一师范学生“救国十人团”,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旋与***等组织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参加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习、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同年秋,参加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受到列宁的接见。1922年回国后,在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员。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学联干事部主任,主编《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1924年,任***湘区委员会(后改为湖南省委)委员。曾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任***湖南省委书记。在***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曾在益阳、宁乡等地组织农民军。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后,被派往湘西根据地1935年冬,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在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36年2月,在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于贵州毕节县七星关溺水牺牲。个人年表1915年考入益阳县立龙州高等小学堂。1917年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19年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和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并参加***等创建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成为湖南群众运动的重要骨干。1920年9月加入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是湖南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之一。1921年秋加入中国***。1922年1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组织崇新学社和新民共进社等进步团体,并到***等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附属补习学校担任教员,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党的工作骨干。1922年冬至1923年担任湖南学生联合会干事部主任。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为开展革命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参加中国国民党,并被国民党本部总务部派任为湖南国民党组织筹备处负责人,在湖南建立和发展国民党的组织。1924年任***湖南区委委员。1925年1月在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春,参加国民党湖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7月北伐军攻克长沙后,在国民党省党部中任***党团书记,不久,继续被选为省党部第二届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是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的主要负责人,遵照***党的指示联合国民党左派,同反革命势力进行斗争,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支援北伐战争做出了贡献。1927年5月,在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湖南省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不久受党中央派遣,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江苏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1年1月,在***六届四中全会上被增补为候补中央委员。3月被派往洪湖革命根据地,任***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从1931年到1934年,他积极贯彻执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犯了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给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党团组织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造成了重大损失。1932年10月,红三军被迫放弃洪湖根据地,转战到湘鄂川黔边。1934年6月,他在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上开始认识和纠正肃反扩大化的错误。随后与贺龙、关向应等率领红三军创立黔东革命根据地,并当选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10月红三军与任弼时、王震、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会师后,他对所犯的错误作了检查,后到红六军团任政治部主任。不久被任命为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分会委员和革命委员会副主席,为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作了许多具体工作。1935年11月参加长征。1936年2月途经贵州毕节时,不幸溺水牺牲。夏曦与肃反任中革军委湘鄂西分会主席在夏曦到湘鄂西前,湘鄂西特委书记兼红3军政治委员邓中夏在苏区搞“肃反”,就错杀了不少人。日,夏曦抵达湘鄂西苏区。27日,以夏曦为书记的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监利县正式宣告成立。5月,湘鄂西省军委主席团成立,由贺龙、万涛、夏曦3人组成,夏曦任主席;同年11月中革军委成立,夏曦任中革军委湘鄂西分会主席。秘密杀害周逸群夏曦在“反立三路线”和“拥护国际路线”的口号下,武断地否定了湘鄂西党、苏维埃和红军在长期斗争中所取得的成绩,提出“彻底改造和充实各级领导机关”,指责周逸群、贺龙为首的湘鄂西的党是“随从党”、“反共产国际”的党。5月夏曦取消湘鄂西特委,周逸群改派做兵运工作,未几,周逸群被夏曦秘密杀害。彻底平分土地5月中旬,夏曦主持湘鄂西中央分局扩大会议,决定以监利为中心开始彻底平分土地的工作。各地在实际执行不仅将富农的财产加以没收,还没收了一部分富裕中农的土地和财产,打击了中小商人,从经济、肉体上消灭地主、富农,扩大了对立面,孤立了自己,造成了严重影响。贺龙、段德昌等人坚决反对这些做法。冒险路线为排挤贺龙对红军的领导,夏曦以省委名义作出决定,取消了军、师指挥机关,将红3军改编为5个大团,受军委分会直接指挥。6月24日,成立了湘鄂西临时省委,崔琪、万涛、彭玉之、杨光华等为常委,崔琪为省委书记。但崔琪不久即赴上海治病,杨光华代理省委书记,后正式任省委书记。万涛接替邓中夏出任红3军前委书记兼政委。湘鄂西省委给邓中夏以“最严重警告”,撤销了他党内外一切职务。反咬一口夏曦的冒险路线使得红二军团接连受到重创,万涛、潘家辰、段德昌给中央写信控告夏曦,夏曦反咬一口。在1932年1月的湘鄂西省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激烈反对夏曦的万涛、潘家辰等人受到打击,中央代表关向应传达了临时中央对万涛、潘家辰等人的严厉批评和支持夏曦的决定,大会撤销了万涛、潘家辰的职务,给予段德昌等人以警告处分。关向应提出自己担任肃反委员会副书记,推举夏曦为书记,江奇(又做姜琦,此人是夏曦的亲戚。)为肃反委员会委员兼政治保卫总局局长。第一次“肃反”湘鄂西苏区第一次“肃反”(反“改组派”斗争)开始于1932年4月,先从地方开始,尔后波及到红3军。先是湖北天汉县委军事部副部长杨国茂被敌营长张锡侯诬供,夏曦、杨光华即武断地认为杨国茂是“改组派”而将其处决。接着进行逼供讯,捕获了众多的“改组派”分子,不到两个月便“破获全苏区的整个反革命组织”。在湘鄂西党政军各级负责人中,“9/10是改组派”,仅省委常委中,就有“反革命”两人,另一个人值得怀疑。夏曦等人诬陷湘鄂西各级党组织是“假***之名的反革命团体”,因而先后解散了一批县委。人心大乱不久,“肃反”波及到了红3军。红8师的特务队长因违反纪律,杀鸡宰牛吃,在受审讯时承认自己是“改组派”。翌日,红8师参谋长胡慎己就被逮捕,说他是改组派,随后被杀。文家墩战斗结束后,夏曦逮捕了红3军参谋长兼红7师师长孙德清和红7师政治部主任孙之涛。接着,夏曦公开表态说湘鄂西苏区混进了大量的改组派、托洛茨基派、AB团、第三党、取消派等等,相当复杂,一时湘鄂西人心大乱。牵连众多第一次“肃反”被捕杀的各级红军干部和地方干部达千余人,其中师以上干部27人,都是红二军团和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始人。包括:湘鄂西省委委员、湘鄂边特委书记周小康(他搞过“肃反”扩大化,在湘鄂边杀害了许多无辜干部,最后还是被夏曦、杨光华杀掉),省委委员、湘鄂西中央分局巡视员尉士筠,宜昌特委书记张宗理,湘鄂西苏维埃工农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党校校长侯蔚文,湘鄂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刘革非,苏维埃党团书记彭之玉,湘鄂西总工会党团书记张昆弟等等。在红3军中被捕杀的干部有红3军参谋长兼第7师师长孙德清,红6军创始人之一、红8师师长段玉林等(参见贺彪著的《湘鄂西红军斗争史略》)。残忍酷刑江奇发明了“鸭子凫水”、“背火背篓”等20多种酷刑,不死即残。省委巡视员潘家辰被捕以后,右手被打断,但他至死不承认自己是“改组派”,并大声喊叫着要他们拿刀来,剖开他的胸膛,把他的心拿出来,看看是黑的还是红的;后来又连续毒打,以致神智不清,关节全被打断,最后他只求一死。红9师政治部主任戴君实在被打昏后指认了名单上的人,他对湘鄂西省委代理宣传部长庄晓东说:“但愿早死,请您为我们昭雪吧”(庄晓东:《历史教训要讲清楚》)。已牺牲的湘鄂西苏区主要创始人周逸群,被夏曦诬为“改组派首领”。陷害同志根据潘妻庄晓东的回忆,曾任红3军前委书记兼红3军政委的万涛被捕后被通宵拷打,哀号之声惨不忍闻。等到打到不能再打了,便召开公审大会,让群众以乱棍把万涛等一批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始人当众打死。对于万涛的被捕,身为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柳直荀非常不满,他对别人说:“夏曦就是对自己人狠毒,其实他是个十足的胆小鬼。”这话传到夏曦的耳朵里,联想起他自己马日事变的丑事,立刻决定逮捕柳直荀。这时,柳还蒙在鼓里,还准备找夏曦谈谈万涛被捕的事情,哪知道,刚一出门就被迎面而来的江奇抓获,当场就把柳直荀打昏了。抓到政治保卫局监狱里,副局长彭国材是柳直荀的老朋友,他准备放柳直荀跑,柳直荀还天真的要向上面反映,彭国材说你反映个屁,他们都是一伙的。结果,事情一拖,被江奇发觉,连带彭国材也被捕杀掉。杨光华网罗罪名,说柳直荀是红3军里“改组派”的书记,在撤离洪湖前夕将其杀害。根据柳直荀妻子李淑一回忆:柳直荀被捕后几乎每天都被拷打至深夜。判死刑的那天,他其实已经残废了,但还是被乱棍打死,死后尸骨无存,一直没找到。临阵脱逃当时撤离洪湖苏区时,夏曦下令政治保卫局将“肃反”中逮捕的所谓“犯人”一半***决,另一半则装入麻袋系上大石头抛入洪湖活活淹死了,“吓得农民不敢出湖打鱼,因为打捞上来的多是死尸,湖水变了颜色”(庄东晓:《历史教训要讲清楚》)。“洪湖到现在还一坑一坑地挖出白骨”。夏曦、杨光华等还仓皇扔下后方机关和干部、群众于不顾,以致他们许多人死在国民党军的屠刀下。杨光华作为湘鄂西省委书记,是夏曦一手提拔起来的,但他在敌人逼近时却携款临阵脱逃。据湘鄂西中央分局日向中央的报告,在第一次反“改组派”斗争中,湘鄂西苏区党政军各级干部被捕的达“千余人”,“处死刑者百数十人”。实际上在洪湖杀了3万7千多自己人。贺龙回忆道:“夏曦……即使在战斗最激烈时依旧搞‘火线肃反’。…洪湖的区县干部是杀完了。红三军中到最后有的连队前后被杀了十多个连长。夏曦在洪湖杀了几个月(即第一次肃反),仅在这次肃反中就杀了一万多人。现在活着的几个女同志,是因为先杀男的,后杀女的。敌人来了,女的杀不及才活下来的。第二次“肃反”1932年8月,夏曦又指挥开始第二次“肃反”。第二次“肃反”从湖北京山县六房咀开始,一直持续到长途行军结束为止。贺龙回忆:“洪湖失败后,夏曦与红三军在大洪山会合,在那里打圈子时,他仍然是白天捉人,夜间杀人。捉人杀人都没有材料根据,都是指名问供。比如捉樊哲祥、谭友林等,因为他们曾在段德昌的领导机关刻过油印”。在“火线肃反”中,夏曦首先逮捕了“企图把七师拖走的”红7师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朱勉之、湘鄂西军委分会参谋长唐赤英等人,将他们杀害。红3军教导第1师参谋长董朗,被誉为“是文武双全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于当年11月被错杀于江陵县沙冈。由于洪湖突围时苏区党政机关基本上没有带出来,所以,“火线肃反”的对象全部是艰苦转战中的红3军指战员。当时几乎每个团都有“改组派”连,把那些受审察的同志集中在一起关押,行军时用绳子捆成一串,有时甚至用铁丝穿在锁骨上,每个人还要背上比别人更重的负荷,并且随时都有被杀害的可能。许多人刚从与敌人拼杀的战场上下来,身上还留有硝烟和伤痕,未经任何审判,也没有丝毫证据,仅凭一点怀疑,就被当作“改组派”杀害了。第二次“肃反”被屠杀的普通战士和群众已无法统计,其中仅团营连干部就有241人。企图陷害贺龙夏曦还企图对多次批评自己的贺龙下手,逼他写声明书,说:“你在国民党里有声望,做过旅长、镇守使等大官,改组派可以利用你的声望活动。”贺龙回击道:“你给我写声明书,民国12年,我在常德当第九混成旅旅长时,你拿着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的名片,来找我接头,问我要10万块钱。……你杀了这么多人,是什么***员?”使夏曦很尴尬。当部队转移到商南竹林关时,夏曦无意中透露了9月苏区中央局给湘鄂西中央分局的指示电报。这封电报是周恩来、***、朱德、王稼祥针对夏曦的分兵策略而发的,主要精神是要红3军集中兵力,以游击战术将敌各个击破,而不是按照夏曦的“分散与持久硬打”(《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一卷)。贺龙和关向应对夏曦这种封锁中央局的电报做法极为不满,向夏曦提出严正的抗议。夏曦干脆命人把贺龙和关向应警卫员的***下了,贺龙即把身上带的一支勃郎宁手***掏出来放在桌子上,说:“还有一支你要不要?你要也不给,这是我的,我当营长时就带着它了。”由于贺龙在红3军中享有崇高威望,夏曦未敢对他轻举妄动。1933年初,在湘鄂边的毛坝召开了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贺龙提议全力恢复湘鄂边根据地,夏曦对此表示同意,但却反对整顿红3军和停止“肃反”,主张在红3军中进行“清党”,继续“肃反”。关向应支持贺龙,夏曦就指责关向应“右倾”。夏曦关于解散党和创造新的红军的提议,引起贺龙、段德昌、宋盘铭等人坚决反对。但夏曦有“最后拍板权”,“那怕所有的人都反对,只要中央分局一个人赞成,也必须按书记的决定执行。这是非服从不可的”(贺龙:《回忆红二方面军》)。在1933年2月红3军达到巴东县金果坪后,夏曦悍然做出了解散党团组织的决定,并宣布“省苏维埃是反革命把持的团体”。他另组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上由夏曦、贺龙、关向应等7人组成,而实际上大权操纵在夏曦手中。夏曦将红3军和地方、游击队中的所有***员实行清洗,重新登记,结果在红3军和地方中只剩下了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3个半个党员。卢冬生是***中央派来的交通员,第三次“肃反”后任红7师师长,工人出身,因而保住了党籍。夏曦有时不让他参加中央分局扩大会议,或者让他参加却不让他发言,只能算半个。到了1933年秋天,经过贺龙、关向应的坚决斗争,夏曦才同意在红军中重新登记党员,恢复了党的组织和政治机关。第三次“肃反”第三次“肃反”是1933年3月发起的。夏曦认为原湘鄂边党政军机关的领导职务“完全为改组派把持”,“改组派”领袖是周小康、陈协平、杨英、王炳南。当段德昌和宋盘铭写信建议回洪湖时,夏曦即说段德昌是“分裂红军”,是“改组派破坏湘鄂边苏区路线”的阴谋,要“严厉打击”。第一天提出批评,第二天就逮捕了段德昌,段德昌不但被连续毒打,在金果坪“公审”后,江奇还故意用钝刀斩其首,特意延续他的死亡痛苦。段德昌1925年入党,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是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曾任红6军政委、军长,新6军军长,红9师师长。段德昌曾对夏曦的错误曾进行过坚决的斗争,说:“中央过去给我们派个邓中夏,闹了一团糟;现在又派来毫不懂军事、迟疑不决的夏曦,对我们无丝毫的具体指示,只会叫我们拼命”(贺彪《湘鄂西红军斗争史略》)。在第三次“肃反”运动中,湘鄂边红军和苏区的创始人之一、红9师参谋长王炳南也被杀。王炳南在被害前愤然说:“我在哪里参加改组派还没有搞清楚就杀我,真是冤枉!”王炳南被杀前已被打断双腿,是被人架着砍死的。王炳南被杀后,他的二儿子也被杀害。被打折十指的陈协平则被石头砸死。这些难以想象的残忍恶毒,即使是在国民党的“渣滓洞”、“白公馆”、“上饶集中营”中也从来没有过。第三次“肃反”株连广泛,中央分局给中央的报告中称逮捕236人,处死56人(《湘鄂西中央分局报告》)。而实际上被捕被杀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应在千人以上。第四次“肃反”开始于月间,一直进行到1934年春天。结果,杀掉宋盘铭等团以上干部在内的3千多人。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宋盘铭在实际工作中抵制夏曦的“清党”错误,被夏曦诬陷为“改组派”领袖。当时有情报说宋盘铭在上海的熟人中有人叛变,夏曦立即借机抓了宋盘铭,开始了第四次“肃反”。对于宋盘铭,贺龙是竭力保护,但夏曦却非杀不可,贺龙寻机把宋盘铭放了,被夏曦发现后又抓了起来。日,宋盘铭被“公审”后杀害。贺龙说:“宋盘铭是很好的同志。杀宋盘铭只有我一票不赞成,当时关向应要是硬一点,可能杀不了”(贺龙:《回忆红二方面军》)。在第四次“肃反”中,担任红7师师长不到两个月的叶光吉和红7师政委盛联均也被杀害。曾救过夏曦性命的红8师22团团长贺炳炎(1955年授上将军衔)被捕的“罪名”是与一个所谓的“改组派”一起下过馆子,被打成“改组派”成员,开除出党,隔离审查。后因贺炳炎任职的团作战失利,师长卢冬生向夏曦“借”贺炳炎出来指挥。贺炳炎指挥部队反击,取得大捷。战后贺龙、关向应向夏曦说了话,贺炳炎才得解脱。贺龙救人贺龙从夏曦的手中救了不少人。解放后曾出任江苏省军区司令员的刘林,是在被拉出去要***毙时,被贺龙看见了才救了下来。王尚荣、黄新廷、谭友林、贺彪、杨秀山、谷志标等都是被贺龙从夏曦的刀下救出的(谷志标:《难忘的岁月》,《贺龙在川东南》)。深受夏曦器重、执掌“肃反”生杀大权的姜琦,在第四次“肃反”竟被查明是国民党特务。姜琦可以说在红3军中是夏曦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人物,他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怀疑谁是“改组派”,就把名字记下,只要夏曦同意,就立即将其逮捕、处决。夏曦见自己最信任的人竟是国民党特务,极为气恼,立刻下令将姜琦逮捕。姜琦见事情败露,半夜逃跑,被看押的战士击毙。红3军由此除去一大害。夏曦在两年多的时间,竟然杀掉数万自己人。他自己身边4个警卫员,被他亲手杀了3个!完成了四次大肃反的湘鄂西根据地由原来的人马5万多人减员为4千人,杀得只剩下5个党员(李锐的资料)。这些数字都只统计了军队被杀者,未将地方上的冤魂统计在内。考虑到湘鄂西的面积,哪怕采用最保守的统计数字,该区肃反战果赫赫,为各区之冠。红3军这时的兵力仅相当于两个团,已经濒临毁灭的边缘。最后,贺龙对夏曦说:老夏,不能再杀了,再杀就杀光了。夏曦大约也感到人马太少,故而默默无语。以红军装备之紧张,红三军竟然出现***比人多的怪现象,而且士兵没人敢当班、排长,生怕那是冤枉送命的最佳捷径。时人评价夏曦,生于一九0一年,死于一九三六年。湖南益阳人,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是校友,以后和何叔衡一起创办学生联合会,也是新民学会的成员,他和***等人一道参加了驱逐张敬尧的运动,说起来,夏曦和郭亮、柳直荀等人都是当时湖南革命运动的先驱者,夏曦本人不仅当选过***中央委员(第五次全代会上),而且也曾经是国民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一九二七年五月,出任***湖南省委书记。在“马日事变”前,主持召开省委会议,研究拟定了“包括加强工农武装和组织工农义勇队反攻长沙为内容的紧急措施,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反革命事变。”然而,就在这时,夏曦临时知道事变将要发生,作为省委书记的他,没有通知其他同志,自己自行离开长沙,因此被柳直荀很是看不起,这也种下了后来夏曦杀害柳的原因。在参加南昌起义时,夏曦结识了身为总指挥的贺龙,两个人又都是湖南同乡,所以,交谈很愉快,不过认识时间很短,其后,他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和王明走到了一起,是著名的“二十八个半”之一。六届四中全会上,夏曦当选中央委员,1930年3月,前来湘鄂西就任***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1931年5月,夏曦取消湘鄂西特委,周逸群改派做兵运工作,未几,周逸群遇害。周逸群的死实际上始终是个谜团,当年就有人指出是党内出了叛徒,但是,一直没有证据,八十年代的时候,存在一种意见就是夏曦是暗害周逸群的主谋,不过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定论。周逸群死后,夏曦更加毫无顾忌的推行王明的盲动冒险路线,使得红二军团接连受到重创,万涛、潘家辰、段德昌给中央写信控告夏曦,当时中央是博古在主持工作(王明生病了),博古一直支持夏曦,并派中央代表(相当于钦差大臣)到湘鄂西支持夏曦,于是夏曦反咬一口。1932年,中央派遣关向应作为中央代表来湘鄂西调查,下车伊始,关向应就一屁股坐到了夏曦的一边,坚决主张展开肃反运动,并且对湘鄂西省委进行改组,撤销了万涛、潘家辰的职务,给予段德昌等人以警告处分。关向应此时知道夏曦和王明的关系,因而,拚命团结夏曦,主动提出自己担任肃反委员会副书记,而推举夏曦为书记(夏曦党内的地位当时实际在关向应之下),而且,对其实是国民党特务的夏曦的亲信江奇(又做姜琦,此人是夏曦的亲戚。)大加称赞,夏曦就此任命江奇为肃反委员会委员兼任湘鄂西分局政治保卫总局局长。肃反委员会成立不久,就先行抓捕了红八师参谋长胡慎己,说他是改组派,接着,夏曦公开表态说湘鄂西苏区混进了大量的改组派、托洛茨基派、AB团、第三党、取消派等等,相当复杂,一时湘鄂西人心大乱。夏曦、关向应、江奇接着顺藤摸瓜,先后抓了功勋赫赫的潘家辰、万涛,而且,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拷打,潘家辰被捕以后,连续毒打,后来以致神智不清,关节全被打断,最后他只求一死。万涛被捕以后彻夜拷打,哀号之声人不忍闻。然后,召开公审大会,当着群众的面,把万涛等一批湘鄂西根据地的创始人当众用木棍打死。对于万涛的被捕,身为已经改称红三军的原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柳直荀非常不满,他对别人说:“夏曦就是对自己人狠毒,其实他是个十足的胆小鬼。”这话传到夏曦的耳朵里,联想起他自己马日事变的丑事,立刻决定逮捕柳直荀。这时,柳直荀还蒙在鼓里,还准备找夏曦谈谈万涛被捕的事情,哪知道,刚一出门就被迎面而来的江奇抓获,江奇是个心狠手辣的家伙,湘鄂西的老人提起他来,至今都毛骨悚然。江奇发明了20多种刑罚,其中像鸭子凫水、背火背篓等,不死即残。江奇一见面当场就把柳直荀打昏了。抓到政治保卫局监狱里,副局长彭国材(是洪湖。鄂西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是柳直荀的老朋友,他准备放柳直荀跑,柳直荀还天真的要向上面反映,彭国材说你反映个屁,他们都是一伙的。结果,事情一拖,被江奇发觉,连带彭国材也被捕杀掉。柳直荀的妻子就是著名的李淑一女士回忆:柳直荀几乎每天都被拷打,直至深夜。判处死刑的那天,柳直荀和万涛等人其实都已经残废了,还是被乱棍打死,连尸体都没找到。这一次被杀的有:万涛、柳直荀、潘家辰、彭国材、戴补天、刘格非等。都是创建苏区的首脑人物。在万涛、柳直荀的事件中,贺龙问过夏曦一句:为什么说他们是改组派,他们都是创建根据地、苏维埃的人。夏曦说:正因为他们创建了苏区,他们才是改组派。贺龙说你说的道理很深刻,我要慢慢的理解。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贺龙在肃反中的表现:以往在整贺龙的时候,把夏曦的错误说成是夏贺同流,这是违背历史的,但是,自从为贺龙平反以后,又改成贺龙和夏曦做出坚决的斗争,这同样也是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的。贺龙在当时的处境是相当微妙的,夏曦有一段时间对贺龙也产生整一整的想法,和关向应说过,关向应事事迎合夏曦的意见,唯独此事唱了反调,他说:“你我要是把贺龙也给搞掉,那么,中央不杀我们,国民党也要杀了我们。军事上没有贺龙是不行的。”阻止了夏曦的蛮干,而按照夏曦和江奇的原定计划就是准备收拾贺龙,不过,也不是杀掉,就是教训一下,后来,果然找到机会,夏曦借口统一管理,把红三军撤销,改编为5个团,统一归夏曦领导,还是关向应出面,恢复了贺龙的军长职务,所以,直到多年以后,贺龙仍然感激关向应。贺龙虽则是当时湘西的名义上军事最高指挥,然而出于贺龙自身的“先天不足”,也就是他做国民党军长的历史让他在我党内部的斗争中除了拼命表态之外别无选择,曾经有一位和贺龙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说过这样一番话:“其他人十分忠于党就可以了,贺龙同志就要十二分的忠于党,这样他才能过关。”直到文革期间打倒贺龙时,贺龙的所谓的历史“污点”诸如大军阀、大土匪之类仍旧被看作斗争的重点,由此可想而知,早在湘西阶段,贺龙如果不绝对的服从夏曦,那是没有什么出路的。贺龙在肃反过程中,力所能及的就是保护一些中下阶层的指战员,比如他救护王炳南的儿子,给这位湘鄂西根据地创始人留住了后代。夏曦杀害湘鄂西优秀的指挥员段德昌是最令人发指的,因为已经有文做过介绍,此不赘。在杀掉段德昌、王炳南、陈协平等人后,夏曦解散党委,另外成立了由他和贺龙、关向应、卢东生、叶光吉、盛联钧、宋盘铭七人组成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负总责。然而,时隔不久,第四次肃反开始了,委员会中除了贺龙、夏曦、关向应、卢东生以外,其他三人就是叶光吉、盛联钧、宋盘铭也被杀害,罪名也是老一套,改组派。完成了四次大肃反的湘鄂西根据地由原来的人马50000多人减员为4000人,最后一次,贺龙对夏曦说:老夏,不能再杀了,再杀就杀光了。夏曦大约也感到人马太少,故而默默无语。四次肃反以后,人物凋零,夏曦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贺龙和关向应,这时贺关合作的开始,此后,他们一道建立了黔东根据地,并且和任弼时的红六军团会师。1934年10月,中央任命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三人统一指挥红二、六军团,夏曦免职。1935年1月,全军召开扩大会议集中批判夏曦的左倾错误,此前,江奇已经被处决。会上,关向应出人意料的狠批夏曦。倒是王震对已经被批判的夏曦表示了少有的热情,夏曦被撤销职务以后,派到红六军团做政治部主任,王震主动看望夏曦,并且和他以及萧克合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上至今可以看到当年王震拉着犯了错误的夏曦的手并且让夏曦坐在中间(此照片现在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平心而论,夏曦和张国焘不同,他在湘西肃反是胡杀乱砍。他自己身边四个警卫员,被他亲手杀了三个!他感觉杀的越多,搞的越左,就越革命。此人后来在劝降土匪反正时被杀害,也是尸骨无存。也有一说是:日,随部队长征途中,在毕节涉水过河时因身体疲倦被卷入漩涡而牺牲。牺牲的两种说法日,长征中的红二、六军团在贵州毕节向西北方向出发,时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夏曦却坐卧不安。他派人到席大明部,劝说他们一起北上,却无回音。此前,红二、六军团攻克了毕节县城,收编了几股地方武装千余人,并将这些人编入新成立的抗日救国军,由开明绅士周素园老先生担任司令。席大明部被编为第一支队。红二、六军团出发前,开明绅士周素园坚决表示同红军一起北上,若能拉走席大明部当然更好。此时革命处于困难时期,多一兵一卒也是有用的。出于这一希望,夏曦与周素园、抗日救国军参谋长邓止戈三人坐在河岸边等了很久。周、邓二人都劝夏曦,不要对席大明抱太大希望,因为席部带有明显的家族武装性质,武器也是当地2000余户共同出钱买来保家的。红军不远离黔西北,席大明部还有可能一起行动,如果远征,他们是不会跟着走的。不久,派到席部联络的人匆匆赶回,告诉夏曦说,席大明不愿意跟红军走。夏曦不甘心,马上过河想亲自去说服席大明。他走过了七星关这个毕节通往席大明活动区域的隘口,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夏曦是如何牺牲的,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溺水牺牲,是有当事者证明的最可靠说法。据回来的人说,过河之后突然响起***声,夏曦发现情况不好,马上返回徒步涉渡,结果因心情紧张、身体疲惫,走至河中心时,被忽然而来的一股激流卷走而牺牲。至于为何响***说法也不一:一说是沿途村庄的人为了警告来人鸣***示警,一种说法是席大明部在山麓两侧狙击企图杀害夏曦。返回时,两名警卫员一人在后掩护,因夏曦不会游泳,另一人背负他过河。走到河中心,这名警卫员失足跌倒,夏曦溺水身亡。当时担任红六军团长的萧克回忆,得知政治部主任夏曦未归,部队曾派人前去搜索,在下游河滩上找到了夏曦的遗体。名满三湘曾亲自聆听列宁教诲的夏曦的遗体被埋在七星关石桥边的山坡上,那一年他35岁。遵义会议后,中央于日的电报中指出:“夏曦虽有错误,但不能说发展到取消主义,这种说法是夸大了他的错误;在内部开展批评斗争是应该的,但做的组织结论是不合适的;夏曦应继续留在领导机关工作。”夏曦在受到批评之后,先被分配做地方工作,后到六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根据中央电报指示,他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分会委员和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对这位“极能做事”的同学,十分推崇,在他牺牲后,***曾给夏曦父亲夏墀燮先生写信:“东与曼伯,少同砚讨,长共驱驰,曼伯未完之事,亦东之责也。”1985年,在南摩崖处不远,一座高耸云间的“夏曦同志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七星河畔。七星关自明朝永乐年间架设七星关浮桥以来,历朝历代,从竹索到铁索,从木架到钢架,从木桥到石桥,屡毁屡修10余次。1936年的春天,这七星河上却没有任何桥。否则,夏曦就不会成为红军长征途中最高职务的罹难者,也不会有这座红军长征路线上最雄伟的个人纪念碑了。其实,毕节市人民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早在1958年就在市区修建了烈士陵园。陵园占地120亩,夏曦墓是陵园中最大的墓。陵墓以江底石堆砌五级台阶,墓长3米、宽2米、高1.2米,以黑白大理石交叉镶嵌而成,正面立黑色大理石墓碑,镌刻萧克将军亲笔书写的“夏曦同志之墓”六字,左右两边还立有夏曦之子夏震雷等人题写的石刻。夏曦墓不远处,是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司令员阮俊臣,支队长席大明等近20名革命烈士之墓。1986年4月,夏曦墓落成时,中宣部副部长亚马、原红二六军团领导萧克将军参加落墓仪式。陵园有两幅门联,高度赞誉了夏曦光辉短暂的一生。
(&(京ICP证090625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